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中國老電影戲劇年畫

中國老電影戲劇年畫

發布時間:2023-04-25 07:50:25

㈠ 我想問問一部動畫片,我91年的,那部片子大概上個世紀的吧。是一部中國的傳統剪紙動畫片,但感覺像皮影哈

剪紙片是借鑒南宋流傳至今的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美術電影片種。它以平面雕鏤藝術作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現手段,製成平面關節紙偶。環境空間由繪制的紙和天片,貼在前、後玻璃板上構成背景。拍攝時,將紙偶放在玻璃上,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把分解的動作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影象。

1957年初,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之一萬古蟾帶領陳正鴻、詹同、劉鳳展、謝友根、車慧及杜春甫、胡進慶等試驗小組成員,經過一年多研製,於1958年9月在美影試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此後,藝術家採用各種繪畫和造型手段,形成了絹像畫像磚風格、裝飾畫風格和水墨拉毛風格等不同藝術風格的剪紙片。

從1958年到1995年,美影共攝制剪紙片101部。

一、五六十年代的剪紙片

1958年,美影藝術家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研製成功了具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和民間色彩的剪紙片,為中國美術電影增添了一個新品種。從1958年至1965年,美影攝制剪紙片共16部。

1.《豬八戒吃西瓜》

《豬八戒吃西瓜》編劇包蕾,導演萬古蟾,攝影陳正鴻,1958年9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取材於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講述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途經荒山野地,大家又飢又渴,便在一座破廟前歇息。唐僧派孫悟空去找食品,回來時見八戒只顧自己吃西瓜,就用法術變成西瓜皮一路跟著八戒,讓八戒摔了不少跟頭,八戒只好在師父面前承認了錯誤。

1957年春由萬古蟾帶領的試驗小組,開始籌備試拍,他們自己動手,用木頭做成攝影台架子,每拍一個鏡頭,都用人工將粘有人和景的玻璃板抬上或抬下,這樣拍一個鏡頭,攝影師和工作人員都要上下數次爬木架。操縱時由於人物沒有定位,拍出來的人物動作很抖動。第一次試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958年初,第二次全部重拍,大家針對第一次易動的教訓,獻計獻策,把人物運動的幅度、速度、力度及運動的軌跡都枯歷羨事先做好記號,控制在攝影表預先設沒拍計的運動范圍內。經過日夜奮戰,終於在同年9月底獲得成功。

[《豬八戒吃西瓜》]

2.《漁童》

《漁童》,集體改編,萬古蟾導演,1959年美影制完成。影片講述老漁翁在黑夜冒著風浪出海捕魚,只撈了一個繪有漁童的古老魚盆。他把魚盆帶回家。深夜,漁童從盆里跳出,垂鉤釣魚,濺出的水都變成了珍珠。洋教士得知後,勾結官老爺要霸佔這件寶物,遭到漁翁的痛斥。為了不讓魚盆落入洋人之手,漁翁在公堂把魚盆摔碎,這時漁童從盆里跳出,甩起鉤竿把洋教士扔進大海。《漁童》是繼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之後的第二部剪紙片。影片內容健康,人物性格鮮明,充滿濃厚的民族色彩和中國風格。影片取材於張士傑搜集的農民起義軍義和團的民間故事,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精神,歌頌了勞動群眾的勇敢和智慧。為了塑造漁童和老漁翁這兩個人物形象,攝制人員冒著七級大風浪,到螞蟻島去體驗生活,到幸福院同七、八十歲老漁翁座談,到幼兒園觀察天真活潑的小孩的形象,還到普陀山觀看一些廟里的金童玉女,才把神話色彩的漁童和老漁翁形象肯定下來。該影片於1980年5月榮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漁童》]

3.《山羊與狼》

《山羊與狼》導演胡雄華、沈祖尉,攝影游�,1960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寫兇狠的大灰狼借口小山羊喝了它河裡的水,嚎叫著要在晚上吃掉它。小花貓、小刺蝟、小猴和小象想出了打狠的好主意。在小動物們的密切配合之下,一隻惡狼終於遭到了滅亡。它講述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重要性,啟發孩子們要認識狠欺人、吃人的本性,只要團結起來,就可以消滅惡狼。這是一部黑白片,充分顯示出中國民間剪紙和皮影的藝術特色。

4.《人參娃娃》

《人參娃娃》由包蕾根據張士傑原作改編,萬古蟾導演,攝影王世榮,造型設計胡進慶,1961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寫財主胡刮皮的小長工小虎,在一次排水時巧遇人參娃娃,從此兩個人成了好朋友。人參娃娃為了幫助小虎還債,送他一棵人參。胡財主見後,逼問小虎人參來歷,並強迫他去找人參娃娃。小虎知道財主沒安好心,當夜悄悄地去告訴人參娃娃,不料被偷偷跟蹤的財主一手抓住人參娃娃的辮子,小虎猛撲過去咬爛檔住財主的手臂,財主一鬆手,人參娃娃遁入土中,財主怒沖沖地把小虎推進峭壁邊沿。在這危急關頭,人參娃娃出來解救了小虎,並和小虎一起將財主埋在泥土裡。這部剪紙片在塑造人物形象、刻劃人物性格方面比較成功,尤其是人參娃娃又白又胖、光屁股、穿著紅兜的形象和濟困夫危、團結互助、富有正義感的性格,令人喜愛。該片獲得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第四屆萊比錫國際短片和紀錄片電影節榮譽獎和1979年埃及第一屆亞力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1963年獲中國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第二名。

[《人參娃娃》]

5.《絲腰帶》

《絲腰帶》改編金之平,導演錢運達,攝影段孝萱,1961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根據河北地區帶有寓言色彩的民間故事改編。描寫一老漢,在清早拾糞時撿到一條絲腰帶,便想入非非,一味夢想好吃、穿好、住好,最後在夢里栽了一個大跟斗,頭腦才清醒過來。影片採用漫畫的風格,由溫畫家韓羽擔任人物設計。人物造型粗看「稚拙」,卻耐人尋味,動作揉和著一些京劇程式化動作,與京戲音樂相配合,別具風格。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第五名。

[《絲腰帶》]

6.《金色的海螺》

《金色的海螺》改編包蕾,導演萬古蟾、錢運達,攝影王世榮,1963年11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金色的海螺》是根據阮章競的同名抒情長詩改編,描述打魚青年經過種種考驗,終於與珊瑚島上的海螺姑娘共同生活的故事,說明堅貞不移的精神最終定能戰勝一切邪惡。影片人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背景設計色彩優美,鏤刻精細,海底珊瑚仙島的景色尤為迷人,成功地體現了剪紙片的藝術特點和民族風格。該影片於1964年4月獲印度尼西亞第三屆亞洲國際電影節「盧蒙巴獎」。

[《金色的海螺》]

7.《紅軍橋》

剪紙片《紅軍橋》編劇林藍,導演錢運達,美術設計柯明,攝影徐俊田,1964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是根據湖南一個民間傳說改編的,講述1930年紅軍從江西向湖南瀏陽地區進軍,胖財主和瘦財主紛紛逃命。逃跑時還把瀏陽河上的便橋燒毀了,妄圖阻撓紅軍前進。紅軍進村後,和老百姓一起很快就修起了一座新橋。人們為了紀念紅軍,特地在新橋上豎起了一塊牌子,上面刻著「紅軍橋」3個大字。影片不僅內容好,色彩美麗動人,尤其在氣氛渲染上,斗爭場面的描寫上都相當寫實。人物造型吸取了皮影的藝術特色,充分運用了剪紙的特長,還有略近漫畫的誇張,使人物有血有肉,既有革命傳奇的色彩,還有濃厚的民間風味。

[《紅軍橋》]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剪紙片

「文化大革命」中,美影僅生產剪紙片7部。

1.《東海小哨兵》

《東海小哨兵》劇本集體討論,潘國祥執筆,胡雄華導演,金志成攝影,1973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根據浙江省溫州地區同名甌劇改編。描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東海前哨等地少年兒童與國民黨派遣的特務進行斗爭的故事。影片通過路遇敵人,識破假面、巍然對敵、合力聚殲等幾處斗爭場面的描寫,刻畫了主人公小紅的機智勇敢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形象。1974年該影片獲南斯拉夫第二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榮譽獎狀。

[《東海小哨兵》]

2.《金色的大雁》

《金色的大雁》編劇冉丹,導演特偉、沈祖慰,攝影唐益楚、柴蓮芳,1976年4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講述藏族少年和他的小夥伴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壞人進行斗爭的故事。這部影片受「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影響,違反剪紙片的藝術規律,想用剪紙的藝術手法去追求真人表現的逼真效果。結果,沒有取得成功。但在運用誇張形式塑造少年英雄形象和其他人物形態方面,主創人員作了努力,下了功夫的。

[《金色的大雁》]

3.《長在屋裡竹筍》

《長在屋裡的竹筍》編劇黃新心,導演胡進慶、周克勤,攝影蔣友毅,1976年9月美影攝制完成。這是中國第一部水墨剪紙片。把中國山水畫運用到剪紙片的製片工藝上,創造了水墨剪紙片,豐富了美術片的樣式。影片描述姐姐秀秀和弟弟葵葵為了一隻長在屋裡的竹筍要不要歸還生產隊集體而發生矛盾,在姐姐熱愛集體思想的教育下,姐弟倆高高興興地把竹筍挖出來交給生產隊。影片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風格,受到行家們的好評。

[《長在屋裡的竹筍》]

三、新時期的剪紙片

1977年至1995年,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極大地調動了美影廣大職工創作生產的積極性,攝制剪紙片77部計117本,其中系列剪紙片3部38本。

1.《狐狸打獵人》

《狐狸打獵人》編劇金近,導演胡雄華,攝影游涌,1978年11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講述狐狸披著狼皮,把年輕獵人嚇得丟槍逃命,後來幸虧老獵人趕來打死了狐狸。影片構思新穎,把獵人打狐狸的常規顛倒過來,變成了狐狸打獵人,既奇特、有趣,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該影片1980年6月榮獲南斯拉夫第四屆薩格拉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美術獎。

[《狐狸打獵人》]

2.《刺蝟背西瓜》

《刺蝟背西瓜》編劇顧漢昌,導演王柏榮、錢家鋅,攝影柴蓮芳,1979年10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述刺蝟母子倆上山采野果,發現了一隻大西瓜,刺蝟媽媽用老辦法,把西瓜背在背上,結果刺戳破了西瓜,連自己也陷進西瓜里,後來還是小刺蝟用推的方法把西瓜背回家。它告訴人們辦事不要墨守陳規,要善於開動腦子。影片中展現的田園景色優美,刺蝟形象活潑可愛。

[《刺蝟背西瓜》]

3.《丁丁戰猴王》

《丁丁戰猴王》編劇歐陽宇平、余又晨、胡進慶,導演胡進慶,背景伍仲文、沈同春,動作設計吳雲初、薛梅君、查侃、姜菊芬,攝影唐益楚,1980年6月美影攝制完成。這是美影拍攝的第一部科幻美術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科幻美術片。影片描寫丁丁學習認真,掌握著象徵科學知識的金鑰匙,孫悟空不相信丁丁的本領,要與丁丁比高低。他們經游太空、潛海底的反復較量,猴王終於甘敗下風,並要求丁丁教他科學知識。影片詼諧幽默,富有哲理,用孫悟空與丁丁比武接連失敗的事例,告訴人們「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影片在攝影中特技運用比較多,形式也較新穎,有些特技在美術片中第一次運用。如海底比武一場戲,以黑絲絨為背景,用一隻8瓦日光燈管小台燈(冷光代表丁丁)與一隻15瓦鎢絲燈(暖光代表孫悟空),交替接觸。並利用戲裝閃光片的余料閃光粒,粘在背景、道具上,再加上燈光角度,攝影機轉動等手法,產生了特殊的光怪陸離的海景,從而收到了海底大戰的銀幕效果。

[《丁丁戰猴王》]

4.《猴子撈月》

《猴子撈月》編劇凌紓,導演周克勤,攝影蔣友毅,造型設計阿達,1981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根據民間流傳的「水中撈月一場空」的寓言改編。導演針對幼兒童觀賞的心理特點,採用「簡單、明快、生動、有趣」的樣式格調和具有中國民間水墨拉毛的猴子造型,使影片增添了強烈的兒童情趣。該影片1982年8月獲加拿大第六屆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兒童片一等獎,1987年5月獲保加利亞第四屆卡布洛澳國際喜劇電影最佳短片獎。

[《猴子撈月》]

5.《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編劇熊耕發、錢家鋅、王柏榮,導演錢家鋅、王柏榮,攝影柴蓮芳。1981年5月美影攝制完成。這是根據戰國末期《韓非子·南儲說上》中的寓言《濫竽充數》改編的。影片描寫戰國時期,齊宣王愛聽吹竽,要300人合奏,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混進竽樂隊里,濫竽充數。後來新王繼位,喜歡聽獨奏,南郭原形畢露,逃之夭夭。影片主題思想深刻,告誡人們一是不混,二是要知人善任。影片主創人員選用漢代畫像磚和石雕作為人物造型背景設計的依據,顯示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間色彩,既古樸,又大方,既典雅又渾厚,既妙在含蓄又異常鮮明,既有古代藝術氣氛又有現代藝術手法,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影片。該影片1982年4月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南郭先生》]

6.《鷸蚌相爭》

《鶩蚌相爭》編劇顧漢昌、墨犢,導演胡進慶,攝影耿康,1983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根據《國策·燕策二》中「鷸蚌相持」的寓言改編,描述鷸蚌原是好朋友,老漁翁幾次都沒有捉到它們,後來它倆為了一條魚爭吵翻了,鷸啄住了蚌,蚌夾住鷸,各不相讓,老漁翁因而捉住了鷸和蚌。影片突破了剪刻技法,採用水墨拉毛風格,制出鷸有毛茸茸的感覺,一寸長的脖子上裝有36個薄型關節,活動自如。整個影片墨韻清新優美,洋溢著詩情畫意,既富於哲理又具有中國藝術特色。1984年該影片獲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評委評論這部影片時說:「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它出類拔萃地成功。」同年,該影片獲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南斯拉夫國際青少年電影中心動畫片特別獎和加拿大第七屆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鷸蚌相爭》]

7.《小八戒》

《小八戒》編劇歐陽宇平,導演金雪林,攝影耿康,背景劉鳳展,1983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是根據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有關人物故事改寫的,講述小八戒撿到錢罐,老八戒據為己有。在孫悟空的教誨下老八戒認識錯誤的故事。影片使用貼布的方法製作形象,即用一般平布染上各種顏色製作。這種方法有別於一般剪紙片用紙鏤刻剪裁的做法。貼布的形象色彩鮮艷而富有民間風味。這是中國第一部貼布剪紙片。

[《小八戒》]

8.《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編劇包蕾,導演王柏榮,攝影柴蓮芳,1983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述黑老鼠娶妻,為滿足岳父、岳母索取財禮,偷了桂圓、雞蛋和麻油之後,又去偷奶油蛋糕,陷入岳父、岳母設的圈套,被關進了老鼠籠。影片以黑色為背景,象徵老鼠正在黑夜中偷竊。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只用音樂和效果配合,時時發出「吱吱」的鼠叫聲,十分形象和饒有趣味性。

[《老鼠嫁女》]

9.《火童》

《火童》編劇王瀛,導演王柏榮,攝影王世榮,1984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取材於雲南哈尼族的民間故事,描寫深明大義的明扎為了千百萬鄉親的生死存亡,一人進入深山與妖魔搏鬥,奪回了被搶走的火種。當他帶回火種時,全身著了火。他以自己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光明世界。哈尼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小英雄,以「明扎」作為火的代稱。這部影片把敦煌壁畫、民間剪紙與現代繪畫的表現技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色彩濃重、線條流暢、畫面飽滿的裝飾畫的藝術風格。該片於1985年3月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同年8月獲日本第一屆廣島動畫電影節C組一等獎。

[《火童》]

10.《草人》

《草人》編劇何郁文,導演胡進慶,攝影柴蓮芳,1985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寫漁翁以假為真設草人和以真為假扮草人,終於捉住偷魚水鳥的故事。這部影片採用工筆畫結合羽毛畫的藝術方法,是對傳統剪紙片的一個突破。影片中老漢和草人披的蓑衣採用清代畫家任伯年《群星拜壽圖》中工筆畫法,在透明紗上勾畫出一萬六千多根蓑草,水鳥即用雞身上的真羽毛經過製作一片片貼上去,使水鳥栩栩如生。影片在「以真為假、以假為真」及「以靜制動、以忍制勝」之間展開了有趣的戲劇性沖突,是本影片立意所在。影片1986年8月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1987年8月獲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C組兒童片一等獎。

[《草人》]

11.《葫蘆兄弟》

《葫蘆兄弟》(1~13集)編劇姚忠禮、楊玉良、墨犢,導演胡進慶、葛桂雲、周克勤,攝影吳華榮,1987年5月美影攝制完成。這是中國第一部系列剪紙片,是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編寫的。它描寫紅、橙、黃、綠、青、藍、紫7個葫蘆娃,為救出被蛇精抓去的爺爺,憑著個人的本領,先後深入妖洞與蛇精搏鬥,但都一一敗退下來。後來在爺爺和山神的幫助下,7個葫蘆娃連成一條心,團結一致消滅了蛇精。該影片故事情節曲折、驚險,人物造型新奇,節奏強烈,音樂明快,加上風、雲、水、光等特技使用,引人入勝。該影片1989年獲廣播電影電視優秀影片獎、童年獎、紅花獎,1989年獲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電影獎提名,1992年春獲埃及第二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銅獎。

[《葫蘆兄弟》]

12.《智斗烏鴉》

《智斗烏鴉》編劇胡進慶,導演胡進慶、吳雲初,攝影耿康,1992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述烏鴉偷叨老熊家的肉,小狐狸竭力阻攔,老熊誤以為小狐狸也參與了偷肉,將其訓斥一頓。小狐狸巧妙施計,從小烏鴉口中奪回了老熊家的肉,物歸原主,老熊十分內疚,稱贊了小狐狸。影片採用水墨拉毛工藝製作人物,造型優美。

[《智斗烏鴉》]

13.《葫蘆小金剛》

《葫蘆小金剛》(1~6集)是系列剪紙片《葫蘆兄弟》的續集,編劇墨犢、姚忠禮,導演胡進慶、沈祖慰、葛桂雲,1993年美影攝制完成。影片講述葫蘆7兄弟變成葫蘆小金剛後繼續同前來報復的蛇精(被葫蘆兄弟化為7座山鎮壓在山峰下)的妹妹青蛇精之間鬥法,直到群妖殲滅。續集除了繼續保持民族風格和濃郁民間色彩外,導演特別強調:「置死地而後生,置絕處又逢生」的藝術安排,影片獲1991年度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93年獲第五屆「童牛獎」和第二屆全國影視動畫展播榮譽獎。

[《葫蘆小金剛》]

14.《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1~13集)編劇凌紓,導演沈如東、伍仲文、龔全福,攝影邱小平,人物造型劉澤岱,1995年6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十二生肖》描述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隻動物,為保護人類和動物生存,分別與自己相對應的霹靂精、獨角精、黑鳳婆、呼嚕怪、倒海魔王、九頭怪、綠鼻鬼王、混天妖、長爪王、三眼女妖、紅毛怪、冷血公主等12個魔鬼作斗爭,最後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人們就把這幾種動物作為人類生肖,以此作為紀念。影片告訴人們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影片在人物造型上吸取中國民間年畫風味,在背景上採用水墨渲染和裝飾畫派民族風格。

[《十二生肖》]
樓主你說的那部應該在裡面。

㈡ 80年代的年畫有收藏價值嗎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渲染吉慶祥和的、最受老百姓歡迎的民間藝術品之一。那麼80年代的年畫有收藏價值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80年代的年畫收藏價值,一起來看看。

80年代的年畫收藏價值

應該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關於收藏品的收藏價值已經回答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信息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30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日漸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純派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經濟的發達,涌現了一大批書畫鑒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收藏品不僅是財富、更是品位、修養、以及地位的象徵。尤其是近年來眾多企業參與收藏,充分展示現代企業的層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戰中永遠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

收藏在改變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升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果說,藏品之於內府,不過是眾多國家財產中一部分而已;而對於私人收藏家來說,每一件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每一件藏品的各個細節:色調、神韻都瞭然於胸,而且熟知關於它的故事和傳奇。它的得與失、來與去、聚與散都與你息息相關。

因此,說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備理性的經濟頭腦的同時,還要有很好的藝術的修養。收藏者在收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培養成理性和感性結合得相當和諧的現代人。

年畫的收藏價值

年畫縮樣本,是依照原版年畫的尺寸按一定的比例精縮發行的樣本。上世紀50至80年代是我國年畫出版的高峰期。各出版單位每年要把所出版的各種年畫縮樣,合訂成冊,無償發送給省、市、縣新華書店,作為促銷年畫的樣本。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年畫有多少,年畫縮樣就有多少,少的出一本,多的可以出五本甚至更多,大部分年畫縮樣是一年一本,頁數也不同,少的十幾頁,多的有上百頁。相比公開發行的年畫,年畫縮樣本的紙張更為精緻,通常採用當時較為貴重的銅版紙或布紋紙等。常見的年畫縮樣本有32開本和16開本,內頁多為單面彩做腔賀色印刷,其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有繪畫、攝影、書法、剪紙等等。從裝幀形式看,可分合訂裝、活頁式兩種,而活頁式的樣片,則更易遺失,不易保存,能存留至今且完整無缺的活頁式年畫縮樣本尤其珍貴。

年畫縮樣本題材精彩紛呈、包羅萬象,有國家領袖、祖國建設、英雄模範、戲劇電影、風景名勝、歷史故事、珍稀動物、花草樹木、名人字畫等等,反映的都是百姓大眾所喜好的事物,符合他們的審美情趣;年畫縮樣本印刷十分精美,其製作質量之高是一般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如北京攝影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年畫,掛歷,年歷縮樣》,縮印了“中南海風光”、“首都風光”等精美攝影作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上海國畫年畫縮樣》匯聚了米芾、蘇東坡、鄭板橋、吳湖帆等歷代60餘位藝術家的書法、國畫作品,其印刷質量之精,實用價值(鑒賞、臨摹)之高,是極其罕見的;年畫縮樣本發行量少,存世量稀。年畫縮樣本是印刷樣品,供宣傳訂貨之用,大都是出版社贈給熟悉的圓猛發行商的,因此,縮樣本上沒有印量、定價,其印量極為有限,少的數百本,多的幾千本。而一旦年歷、年畫發行完畢,這些縮樣本對發行商就沒有了使用價值,大都會被隨意處理掉,因此,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就非常有限了,特別是“「」”時期的縮樣本,更是十分少見。

近年來,年畫縮樣本備受收藏愛好者青睞,成交價大幅攀升。據悉,在收藏市場上,價值較高的年畫縮樣本大多數是上世紀50年代的,“「」”時期的也售價不菲,而80年代的價值要低得多。如一本1959年天津美術出版社年畫縮樣本網上開價高達800元,一本196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年畫縮樣本開價250元,一本1985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年畫縮樣本開價為60元,以上這些縮樣本品相都一般,若是品相完好的價格還要高一些。

㈢ 木版年畫的民俗含義有哪些特點

歷史地看,木版年畫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我國的雕版印刷興於唐,盛於宋。最初主要應用於佛教經書插圖的製作上。漸漸地,民間木版印製的紙馬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都記載著當時的開封已有了專事銷售此類版畫的紙馬鋪。這表明至遲在宋代,逢到歲時,以木版印刷的神靈乞求平安的習俗即已出現。但是,更完備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及其文化體系並未形成。也就是說雕版印刷———從刻版到印刷的技術早已成熟,卻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大規模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姍姍到來。這一風俗的真正形成應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這五彩繽紛的風習得以普及到九州廣大的鄉野。盡管,明確的「年畫」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一書,但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康乾年間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眾有了這樣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復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畫便揚帆啟程,並得以迅猛的發展。南北各個年畫產地幾乎是同時崛起,並齊頭進入了輝煌期。就其本質而言,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

人文的價值

首先進入年俗並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的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已知宋代的紙馬有「鍾馗、財馬、回頭鹿馬」等數種。這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有人認為宋代畫家劉松年那幅失傳的《新年接喜》、蘇漢臣的《開泰圖》和李嵩的《歲朝圖》這些節令畫就是一種准年畫,而且有一種祈福的含意。其實這種在過年時拿出來掛一掛的吉祥瑞慶的圖畫在史籍中記載得很多。雖然它還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廣大民間過年時使用的風俗用品,但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這些祈福的願望真正成為年畫的主題,並進入了風俗范疇,木版年畫的題材就變得汪洋恣肆了。

面對年畫,人們可以直觀地看自己心中的想像。一切對生活的欲求與嚮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仕途得意、生意興隆、人際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長壽、小兒無疾、諸事吉順、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畫上。其中金錢的形象是民間年畫中最常見的形象。楊家埠、武強和楊柳青的木版年畫都有掛滿金錢的搖錢樹。山西臨汾地區甚至有一種把金錢作為敬祀對象的紙馬,更別提民間無處不在的財神了。但這並不能說是一種拜金主義。在物質匱乏的農耕時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號罷了。就其本質而言,年畫是理想主義的圖畫。不管年畫中有多麼真切的生活場景和細節,但它所展示的卻是普通大眾理想主義的形象世界。特別是在送舊迎新的日子裡,這些畫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親切感,給人們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還有哪一種民間藝術能夠如此充分地展示人們的生命理想與生活情感?所以年畫中最重要的價值是精神價值。

年畫中另一層民俗內容是在張貼上。民俗是經過約定俗成、最終成為一種共同遵守的生活規定與文化的規范,誰也不能違抗。年畫的張貼時間(比如灶王、財神、門神、各種紙馬等都有各自的張貼時間)、地點(大門、影壁、房門、倉房、炕圍、窗旁、水缸、錢櫃、艙門、車廂、馬廄、豬圈、牛棚等)及其張貼的具體部位和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規定的時間,把特定的年畫貼在規定的位置上,是一種民俗行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環境不同,年畫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會產生出不同體裁的年畫來。此中包含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分豐富的文化記憶。因此,這些內容也是本次中國木版年畫普查的重點之一。

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築、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在農耕時代,戲曲藝術的魅力不小於今天的電影電視,木版年畫描繪過的戲出多不勝數,各地的戲曲年畫所表現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戲,不少在年畫上繪聲繪色出現過的劇目如今早已絕跡不存。此外,究竟還有多少小說與傳說被搬到木版年畫上?單說《白蛇傳》和《天河配》,就被各個產地、各個時期以各種形式———單幅、多幅、成套的條屏以及連環畫一遍又一遍地描繪過。至於那種無以數計的描寫民俗風情的年畫,帶著不同地域與時代的氣質,記錄下大量的珍貴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畫面都是農民獨特的視角。農民是木版年畫的原創者。他們的畫筆與刻刀直接反映著自己的愛憎、趣味、生活態度、文化心理以及價值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楊柳青的木版年畫《一人一性,百鳥百音》,表達著農民對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種寬容的心態,由此讓我們了解到民間對美好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還有一幅《豬羊一刀菜》,描繪屠夫宰殺一頭大豬後,小豬崽們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去告狀,玉皇大帝勸告小豬崽們要寬心,因為「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農民正是用這種詼諧的方式來化解掉世間的弱肉強食帶來的不平。這詼諧是不是也含著一種嘲諷與無奈?如此深刻地外化農民心靈的年畫何止這兩幅,它們大量地深藏在年畫的遺存中。然而,這些遺存卻不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現當時社會情景與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畫,其中體現出農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維視野,其價值不亞於大都市的時事畫刊。在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小教場、武強等產地都曾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問世。它們一反傳統,十分寫實,細節非常逼真。在照相術尚未流行之時,這些木版年畫成了當時社會的琳琅滿目的寫真。在這個層面上,其他哪一種民間美術能夠與之相比?

數百年的木版年畫的歷史究竟創造了多少畫面,無人能做出回答。年畫是消費品,沒人保存,也沒人將其視為歷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紀年畫走上消亡,仍不為世人重視與收藏,更別提各種人為的損壞與銷毀。但如今只要在民間發現一幅老畫或一塊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見過的孤品!存世於中外的年畫應該數以萬計。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蘊藏著的是農耕時代中國民間立體的影像,廣角的生活與社會,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畫的人文價值可以說既是深不見底,又是浩無際涯。

藝術的價值

木版年畫另一個巨大的價值是藝術價值。它的藝術特色鮮明,表現手段紛繁,審美含量極高,自成一個十分獨特的審美系統。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鄉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論述:

首先,木版年畫藝術的特性,來自於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雲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藝人們不怕這些蜂擁而至的吉祥物彼此無關,因為這種一再被強化的吉慶才是人們對年的願望。藝人的高明則是把這些密集的形象用裝飾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於是歡樂、祥瑞、紅火、繁盛、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徵,也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年畫美。

渲染著這種年畫特徵的是木版年畫的色彩。年畫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顏色必須既簡練又有表現力。木版年畫為了順應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鮮明熱烈;在各種顏色中以火熱的大紅為主,用得也最多。因為大紅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關系方面,多採用對比色,比如民間口訣說「紅配綠,一塊肉;黃配紫,不會死」(天津)。「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山東)。這些經驗都說明木版年畫的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而非諧調,以達到彼此強調的作用,使畫面強烈又明快。年畫的顏色多用植物和礦物原料直接製成原色,很少用調和色。為了使這簡單的幾種原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藝人採取色彩相互交錯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花花綠綠,斑駁響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有的色彩語言。

木版年畫藝術的鄉土性,是它價值之所在。這種在田野中誕生、在鄉土中成長起來的藝術,淳樸真率,樂觀詼諧。藝人們在農忙時耕作,農閑時作畫。他們身在天高地遠的窮鄉僻壤,與朝廷里的文字獄全然無關。整個中國木版年畫史上,沒有一幅年畫由於抨擊時弊而招來麻煩。它們是農民的自娛自樂,嬉笑怒罵,一任自由。於是畫面上的人情物態,都是充分的農民的性格形態。農民作畫沒有多少理性的技術,除去一代代口傳心授而積累下來的程式化的經驗,便是各自的天性與自生自滅的才華。雖然他們筆下的形象時而簡率,時而稚拙,卻有一種樸直的、天真的、極其生動和一任天然的鄉土美感。這種鄉土美包含一種情感的自由與自然。

同時,這種農民們的藝術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現手法便是諧音的圖像。在農耕時代,農民識字有限或者乾脆是文盲,他們巧妙地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詞句可視地展現出來。諧音的圖像分兩種。一種為一個形象與一兩個字的諧音(如雞的形象與「吉」字;蝙蝠的形象與「福」字;打開外皮而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形象與「多子」等);另一種為兩三個形象的組合與一句成語的諧音(如一匹馬、一隻蜜蜂和一隻猴子的組合與成語「馬上封侯」的諧音;一隻喜鵲和一株梅樹的組合與成語「喜上眉梢」的諧音;蓮花和金魚的組合與成語「連年有餘」的諧音等)。諧音的文字與成語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詞語,所以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圖像又被稱之為吉祥圖案。奇妙的是,組合在一起的諧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來是相互無關的,但在這里卻意趣橫生地組成並呈現出人們心中的嚮往。農民真是聰明之極,他們巧妙地繞開不識字的缺憾,通過這些諧音的形象,讓人去猜畫中的寓意(成語)。而這成語人人皆知,誰都能通過畫中的圖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語找到。這樣,一方面提高畫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觀賞者在猜解畫中的題旨時獲得了欣賞的快感。同時,諧音形象本身的內涵也被奇妙地擴充了。

木版年畫中的吉祥圖像,除去諧音的,還有另一類不諧音的。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來自於歷史典故,具有象徵與寓意的性質。比如蟠桃象徵長壽,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情義長在,鯉魚躍龍門表示一種平步青雲和飛黃騰達等等。在年畫中,這些大量的諧音與不諧音的圖像與各種年畫的畫面相互搭配,組成一片濃烈豐盈、富麗華美又富於浪漫色彩的景象。這種奇特的繪畫氛圍與境界,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另一個能夠體現木版年畫藝術非凡價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畫幾乎覆蓋整個中國。除去青海、內蒙、寧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幾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畫產地。由於中國地域多元,民族多樣,文化姿質有別,風俗各具特異,木版年畫———從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製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現出絢麗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畫如楊家埠與武強之粗獷豪放,南方年畫如桃花塢與佛山之細膩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細處瞧,單是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相去甚遠。比如山東楊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強置身於林莽與鄉野之間,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農民的氣質最為醇厚;河南朱仙鎮地處中原腹地,雕版歷史可上溯兩宋,至今帶著中古時代的典雅與大氣;天津楊柳青地處京畿,為了順應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崇尚精雅與華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職業畫家如錢慧安等介入其間,當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軒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畫出現一種主動靠近都市文人性質繪畫的傾向,同時在構圖和技法上又吸收外來的營養,故而手工彩繪日臻其妙,妝金飾銀,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

再進一步看,皆以北方農民氣質為其特色的楊家埠與武強年畫,藝術個性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楊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齊魯文化,雄強、陽剛、渾厚和樂觀;武強的文化背景是燕趙文化,帶著蒼勁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時期它曾引入過都市流行的「諷畫」,冒出過許多揶揄、譏諷甚至怪異的圖畫來,將這塊燕趙大地人們的個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楊家埠所沒有的。

各地年畫由於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差別太大,歷史與民俗的傳統各不相同,年畫的題材與體裁都自持獨有的特點。楊家埠冬天寒冷,牆體很厚,年畫中便有專門貼在窗口的「窗頂」與「窗旁」;楊柳青鄉間多在屋內置一水缸,貯備飲用水,故有半印半繪的粗路貨「缸魚」一種,專門貼在水缸之上的牆壁上,每每打開缸蓋,大紅大綠的魚影即入缸中晃晃盪盪,如游其中;河北一帶農村喜好燈彩,故武強的「燈方」是年畫中的主項;山西風沙大,故在櫥櫃與門首垂掛一種年畫,叫「拂塵紙」,一為裝飾,一為遮塵。對這些百別千差的畫兒,將在本圖集各卷中盡述。

各個產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製作經驗和藝術與技術的特點,也創造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經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畫形象。比如,楊柳青年畫的《連年有餘》、綿竹滇水腳的《門神》、朱仙鎮的《大馗頭》、桃花塢的《一團和氣》、楊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強的《六子爭頭》等等。到了進入全球化的今天,這些風靡了數百年的藝術形象已經成了這些產地、乃至中國民間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號了。

中國木版年畫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畫肇始於唐宋以來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經卷與圖書,大規模製作年畫的產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後。刻印圖書屬於典籍文化,印刷年畫屬於民間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後者皆在鄉間。從大的方面比較,刻印圖書受文人審美的影響,崇尚典雅精緻、含蓄和詩意;印製年畫受大眾審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鮮明強烈,熱情洋溢。於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審美,完全是兩種語言。許多年畫產地的刻版刀法純熟,刻技高超,稱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線條追求簡練流暢,刀隨情走,極其生動,富於張力;印出畫來,版味十足。如果將明清時期徽派和金陵派經典的書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來,與楊柳青、朱仙鎮、武強、楊家埠的年畫古版比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兩個審美世界。木版年畫為中國雕版印刷史的貢獻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美術一筆巨大的遺產。由於漫長而縱向的歷史變遷,多元而橫向的地域背景,獨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蘊,還有一代代才情並茂的藝人的創造,使年畫發展成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高峰。峰頂之上,幾近雲天,燦爛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嚮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相。因此說: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龍頭。

㈣ 豆瓣9.0分神作,38年過去,我們再沒有拍出如此干凈的電影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每當李叔同創作的這首 《送別》 的旋律響起,總能勾起人的無限回憶。

很多人評論這首歌: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朴樹曾經在一次表演中,唱到這首歌時痛哭不止,曲未盡,他就已經崩潰。

而讓這首歌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旋律的,則要歸功於一部38年前的國產老電影

影片沒有華麗宏大的場面,沒有精美的服裝道具,卻憑借著清新朴實的故事和雋永動人的情節,而成為治癒幾代中國觀眾的經典電影,時至今日仍舊被視為:

中國影壇最好的詩意電影,沒有之一!

影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 9.0 ,好於 97 %的劇情片,曾獲得多項國際大獎。

本期「 被遺忘的國產類型片 」,讓我們一起重溫這部38年前的經典電影!

《城南舊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影片上映於1983年,由上影廠出品。

電影改編自女作家 林海音 的同名短篇小說,由第四代大導演 吳貽弓 執導。

影片在當年獲得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同時還走出國門成為改革開放最早一批在國外獲獎的作品,先後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原著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回憶性自傳小說,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過小女孩英子童稚的眼睛,來看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細膩展現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文字充滿著濃濃的煙火氣。

導演吳貽弓在1981年意外看到了這部小說,當即就被小說所打動,他曾說過:

小說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人心,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

隨即吳貽弓著手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分別是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 《爸爸的花兒落了》 ,改編的時候,吳導刪去了部分情節。

但即便未能拍出小說的全部內容,但影片對於原著的情節忠實度卻非常高。

電影和原著一樣,以小女孩英子的第一視角展開講述,借用她稚嫩又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世情冷暖與人間酸楚,雖然英子小小年紀,卻道盡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

整部影片不刻意悲傷,也不故作煽情,完全秉持了散文詩一樣的恬淡風格。

二十世紀20年代末的北京城,此時已經是隆冬時節。

每年秋天開始,往北京運煤的駱駝隊,都要伴著駝鈴聲悠悠地進城又出城。

早晨,城南一條胡同口的水井邊上,附近的積水都凍出了冰碴子。

駝隊又像往常一樣,來到胡同里的一戶人家卸煤。

主人家姓林,有個六歲的女兒叫 英子 ,從小長在胡同里,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

看著停在家門口的駱駝,獃獃的表情和大口咀嚼草料的神態。

穿著大紅棉襖的英子也忍不住學起了駱駝的神態來,她問父親:

駱駝為什麼都要掛個鈴鐺?

父親解釋,駱駝怕狼,人給他掛上鈴鐺,狼聽見鈴響,知道有人在保護駱駝,就不敢侵擾。

這自然是大人的說法,可對於人小鬼大的英子來說,經常對問題有著自己的想法。

她認為駱駝有大大的腳掌,走在沙漠里沒有聲音。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父親對於女兒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好!

在英子家對門不遠,有家惠安館,住在館里的有個叫 秀貞 的姑娘。

她梳著一頭大辮子,每天總是痴痴地倚在門口,嘴裡時不時地喚著「小桂子」的名字,附近的人們都叫她瘋女人。

英子對秀貞產生了好奇,可大人們都不允許她接近秀貞。

尤其家裡的僕人宋媽,每回都告誡英子:

你就不怕惠安館的瘋子?

膽大活潑的英子卻反駁說:

她每回見了我,都對我笑呢!

回家路上,恰好碰到警察「 出紅差 」的隊伍,人們都在圍觀叫好,當熱鬧來看。

英子並不懂這種舊時老北京處決犯人的說法,更不懂為何圍觀的人要拚命叫好。

之後,宋媽帶英子去了附近的油鹽店,店裡的伙計正在難為一個和英子同齡的小姑娘,非要讓小姑娘唱一段小曲兒才把醬賣給她,英子氣不過,主動奪走了醬遞給了她。

後來,英子又見到了女孩在胡同口的水井打水,才知道小姑娘也住在附近,叫 妞兒

英子主動邀請妞兒來自己家玩,可妞兒卻不敢,她害怕英子家對門的瘋女人。

英子回屋又碰上了蹲在門口的瘋女人秀貞,大著膽子問:

小桂子是誰?

秀貞帶著英子進屋,指著牆上的年畫娃娃說:

看看我的小桂子長得多胖啊!

秀貞的父親在屋外聽女兒又在說起這些事,當即罵道:

別說了,也不害臊。

英子回家見宋媽和附近賣洋火的老婆子在一起嘀咕,似乎說的就是秀貞的事情。

宋媽看到英子過來就不再言語,可古靈精怪的英子,早就知道大人們在議論秀貞的丑聞。

原來,秀貞曾愛上了一個來城裡讀書的大學生思康,兩人私定終身,可後來這個大學生被抓走,再也沒回來,而秀貞那個時候已經懷有了身孕。

秀貞後來生下了個女兒叫小桂子,家裡覺得丟人就被把孩子丟到城牆根腳下,不知去向。

打從失去愛人和孩子後,秀貞就變得瘋瘋癲癲起來。

轉年到了春天,天氣暖和起來,英子已經到了要入學的年齡。可她沒事還是經常找附近的妞兒玩耍,有時也會去看看瘋女人秀貞,日子就這樣慢悠悠得過著。

有時英子會看到一些大學生來家裡找父親交談,母親總勸說父親不要跟那些人來往太深。

可是父親卻說:

那些都是了不起的新青年啊!

母親接著父親的話題說:

哎,聽說惠安館那個瘋子的男人也是……

話還沒說完,就被父親打住,示意她不要再說下去。

在一旁練字的英子聽著父母的竊竊私語,隱隱約約知道了什麼,但又不太說得明白。

只是覺得,大人們的世界好像總是很神秘。

後來,英子再去惠安館看秀貞,秀貞有時會斷斷續續地回憶起一些片段,並提到小桂子的脖子後面有塊青色胎記,還叮囑英子:如果以後看到小桂子,一定要讓她早點回家。

夏天,英子在胡同里玩耍,見到了妞兒和一個帶著胡琴的瘦高男人走在一起。

英子主動打招呼,可妞兒卻被身後的男人催著走離了胡同。

英子知道,男人是妞兒的父親。

見妞兒不理自己,失落的英子走到了惠安館,秀貞見她來,熱情地招呼她。

還用自己養的指甲草加白礬搗碎,給小英子染了紅色的指甲,秀貞一邊塗一邊回憶說:

思康他最喜歡我染的紅指甲……

當晚回到家,妞兒突然來找英子哭訴,妞兒經常父親毒打,以至於渾身都是傷。

英子不理解,為什麼父母會如此狠心?

可妞兒卻哭著說,自己並非現在的父母親生的,而是被撿來的。

沒過多久,一個雨夜,妞兒悄悄從家裡跑了出來,她告訴英子,自己忍受不了養父母的毒打,想去找親生父母。

她聽家裡人說,自己是在城門那兒被撿來的。英子猛然想起之前宋媽和賣洋火的婆子的對話,於是又看了妞兒脖子後面,果然有一枚青色胎記——這才確認她就是小桂子。

妞兒不明就裡,英子於是拉著她來到惠安館。

秀貞見到了過來的妞兒,當即抱住她,口中念叨著:

我苦命的小桂子,你終於回來了!

這時,遠處傳來了火車的汽笛聲,秀貞於是趕緊給妞兒穿好新衣服,嘴裡說著,咱們得坐八點五十的火車去天津,到天津坐大輪船,一塊找你爸爸去!

收拾完行李,看著眼前的妞兒,秀貞忽然又停下,問眼前的妞兒:

你怎麼不叫我呢,叫我一聲媽。

英子也不理解妞兒到底相信了秀貞是她的母親,還是因為被從未感受過的母愛所感動,居然真的叫了一聲媽,兩人連夜冒著大雨坐上了黃包車離開了胡同。

英子被大雨淋得發燒起來,反應過來時,已經攔不住住秀貞和妞兒,就倒在雨里。

街上的報紙後來報道了一條新聞說:

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小女孩在鐵路附近發生了意外慘死。

當英子再次醒來已經是在醫院里,醫生說她因為發燒昏迷了很久,差點急壞了爸媽。

出院以後,英子舉家搬到了新簾子胡同,英子也進了附近的廠甸小學念書。

她再沒見過秀貞和妞兒,可她總會忍不住想起她們。

一天下午,附近胡同里有三個男孩在踢球,有人把球踢進了附近廢棄院落的草叢里。

傳聞這座宅院鬧鬼,男孩們都不敢進去撿球,只有英子不害怕,主動走進草叢里。

在草叢里,英子意外發現了一隻精巧的自鳴鍾,還有一個銅茶盤。

此時男孩們叫英子趕緊出來,英子就把東西都放回去,也沒顧上找球就跑出了草叢。

回家後,父親和母親交談中提到,胡同口張家遭了賊,被偷走了一座自鳴鍾。

英子聽在心裡,她想起了下午在草叢里見到的東西。

第二天傍晚,對小偷產生好奇的英子又去草叢里找那些東西,結果見到樹下蹲著個人。

英子嚇了一跳,好在男人看來沒有惡意,隨即掏出一個皮球問英子,是來找這個的嗎?

英子接過球,卻又主動大著膽子跟他說話,見他一直蹲在地上就問:

你是來這兒拉屎的吧?

男人倒也不臉紅,聽完哈哈大笑地答應著。

見英子毫無顧忌的和自己說話,天真無邪,於是男人便敞開了心扉,主動跟她攀談起來。

得知英子在廠甸小學念書,男人便興奮地說,自己弟弟也在那兒念書,而且學習很好。

英子對男人產生了好奇,她回到家並沒有告訴父母見到男人的事情。

此時附近的警察正在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詢問是否遭遇竊賊或是見到可疑人等。

第二天下午放學,英子又主動來到這片草叢,見男人果然蹲在這里,便又交談起來。

這次男人說了很多:

自己弟弟學習好,可自己做哥哥的卻沒本事,沒法供養弟弟上學讀書,我走了這一步,也是沒法子。我媽和弟弟都不知道,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說完不等英子回答,懺悔的男人居然抱頭痛哭起來。

英子其實不懂男人的話,她想安慰男人,只是說:

我不懂……人太多,我分不清。

隨即英子又說:

我們的課文里有一課《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過海,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與壞人。

男人聽完卻似乎想通了,他收起淚水回答英子:

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分得清的。

隔天放學後,英子又見到警察出紅差的隊伍,抓的都是一些年輕大學生。

回到家,母親又在嘮叨父親:

今個兒又在槍斃學生了,你還招他們,怪嚇人的,讓人看見怎麼辦?

父親只說母親不懂,之後英子又常常見到父親悄悄掏錢給那些來家裡的大學生。

後來,學校舉行畢業典禮,課堂上學生們唱起了一首《送別》。

英子偶然發現,那個得了第一名的學生的哥哥就是那天草叢里見到的男人。

英子發自內心地替男人感到高興。

不久後,廢棄宅院來了很多警察,街坊們都在傳說,便衣抓到了盜竊的小偷。

聽說抓到了小偷,英子很擔心草叢男人,於是趕緊出門去看,結果看到了警察剛好押著男人從胡同口路過。

男人回頭看了英子一眼,面帶微笑,可英子看了內心卻說不出的難過。

他的眼睛裡止不住淚水,因為她知道, 自己又一次失去了剛認識不久朋友 。

轉眼又到秋天,英子的父親突然罹患重病,經常往來於家裡和醫院之間。

宋媽也讓英子代筆寫了一封家書,說自己一切安好,但是很想念兒子小栓子,希望讓鄉下的丈夫馮大明能夠帶著孩子來城裡一趟。

可後來有一天放學,英子見到宋媽哭得很傷心,問了母親才得知真相。

原來,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狠心賣給別人。

宋媽心痛卻又沒有任何的辦法,只有默默地哭泣,彷彿一夜之間老了很多歲。

這一年的冬天來得很早,父親的病也越來越嚴重,必須長期住在醫院里。

英子放學後,帶著成績單來醫院里看望父親,想讓父親高興高興。

因為自從父親住院以後,母親一直不讓英子來醫院,說是父親的肺病會傳染。

可英子還是忍不住想念父親,於是私自來醫院看望,

病床上的父親很憔悴,他回憶起自己上次打了英子的事情,於是就問女兒還記得嗎?

英子回答:「 父親打得好疼,想忘也忘不掉。

父親愧疚地問:「 還恨爸爸嗎?

英子懂事地回答:「 不恨。

轉年秋天,在楓葉飄落的時節,父親終究還是離開了英子一家人。

母親要帶著一家人離開北京,臨行前,一家人在父親的墳前告別,久久不願離去。

之後,宋媽也告別林家獨自回到了老家,成了又一個消失在英子生命里的過客。

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坐著馬車漸行漸遠,只有英子獨自向後張望著。

她想再多看一眼,因為她知道,自己將要離開從小生活的城南。

她想記住這里的一切,記住那裡的所有人,記住這兒的秋天,記住這兒的離別……

作為一部拍攝於八十年代的老電影,《城南舊事》沒有採用常規的故事片結構,影片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導演只是非常細致地勾勒了舊 社會 老北京一座胡同里的瑣碎日常生活, 故事看似普通平淡,卻用詩意的影像於無聲處展現了紛繁復雜的老北京風情畫卷

整個故事透過小女孩英子的視角來審視復雜的成人世界,善良女子秀貞的失孤、為了供養弟弟讀書的小偷的被捕、淳樸勤勞的女傭宋媽的家庭慘劇、一生純良和善待人的父親的病逝,乃至於電影僅僅只是側面刻畫和鋪墊的學生運動與 社會 激盪變革,如此多的故事線索,為影片填充了故事的深度與廣度。

整部電影宛如一首略帶感傷的講述回憶的散文詩,在抒情與回憶當中折射當時整個 社會 的人情百態。 生於書香門第的英子雖然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卻也在經歷著不斷的告別與失去;當小小年紀的她,開始被迫理解身邊那些過去不懂的事情之後,成長的殘酷代價讓英子一夜長大,童年也就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不斷地經歷失去與離別,而這正是影片最讓人產生共鳴的地方。

影片的女主角英子的扮演者 沈潔 ,是導演吳貽弓意外發現的小演員,出演電影時年僅10歲。電影播出後,不少觀眾稱沈潔是「 中國電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 」。

就連原著作者林海音也盛贊說:「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子 」。

說到這里,再來說點題外話,《城南舊事》上映之後果然大獲成功,但其實影片拍攝時並未取得版權。一直到後來,林海音的兒子夏祖焯先生來到大陸,得知母親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後,他只象徵性地拿了一美元稿酬,之後電影被引進台灣上映。

1991年,林海音先生來大陸訪問,才特意見了當年電影的主創人員,並感謝他們將自己的小說給還原在銀幕上,由此傳為一段佳話。

電影另一大成功的地方,無疑是片中所呈現的濃濃煙火氣。看過電影的人,想必都會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印象深刻。 北京城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所有的場景在蕭條陳舊中卻帶著一種明媚暖意,洋溢著鮮明的時代氣息

據說電影最初的投資只有29萬,但劇組為了還原小說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風貌,於是採用棚拍搭景的方式,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小偷」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按照1:1的規模實景搭出來的。

外景搭好後,導演吳貽弓卻不著急開機拍攝,反而等了好長時間才開拍,目的就是要等這個再造出來的「北京」慢慢變老。果然, 幾個月過後,當屋檐上的草籽變成了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當落寞院子里的假樹樁經風吹雨打後有了舊的模樣時,林海音筆下的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以致當年很多觀眾看了電影後還以為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攝的。

由於前後籌周期過長,電影拍攝過程中一再超支,由原定的預算翻了一倍,成本達到了57萬。但也正是當時的電影人精益求精的態度,才造就了這部跨越時代的經典之作。

遺憾的是——

在如今商業至上的華語電影市場,我們卻再也拍不出如此純粹干凈的電影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老電影戲劇年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玩具女孩電影 瀏覽:579
經典動漫電影下載 瀏覽:302
外國電影解放軍 瀏覽:69
試一試影院香港電影 瀏覽:202
免費安全的看電影軟體哪個最好 瀏覽:179
白頭發戴面具的英文電影 瀏覽:369
孕38周可以看電影嗎 瀏覽:702
智謀銷煙電影演員 瀏覽:742
記單詞看英語電影不用看字幕 瀏覽:310
周星馳的哪個電影最搞笑 瀏覽:330
如何將電影調成中文 瀏覽:202
美女被男子偷襲的電影 瀏覽:914
中山紅葉影城今日電影 瀏覽:66
cctv6午夜播放過的外國電影 瀏覽:836
抓鬼合家歡粵語電影 瀏覽:469
如何做好一個電影解說 瀏覽:849
貓和老鼠新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260
松花江電影歌曲 瀏覽:995
青春拋物線電影完整版 瀏覽:849
買了電影票兌換券怎麼退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