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哪些電影中有跳民族舞的片段

哪些電影中有跳民族舞的片段

發布時間:2023-04-28 21:47:35

A. 芳華裡面跳的那個類似芭蕾的舞蹈是什麼舞蹈

《芳華》里跳的就是芭蕾舞,是芭蕾舞劇《沂蒙頌》,《沂蒙頌》是一部四場芭蕾舞劇。1973年5月16日,由中央芭蕾舞團(當時的劇院名稱為中國舞劇團)首演於北京天橋劇場。

197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同名舞台藝術片在國內公映。該劇以1947年沂蒙老區的擁軍故事為題材。



(1)哪些電影中有跳民族舞的片段擴展閱讀

芭蕾,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形成於17世紀的法蘭西,興衰於17世紀-19世紀的法國,鼎盛於19世紀末的俄羅斯,並於20世紀從俄羅斯走向世界各地,形成義大利、法蘭西、俄羅斯、丹麥、美國、英國共六大流派。

其審美標准為「三長一小一個高,20公分頂重要,開綳直立爹媽給,輕高快穩師傅教。」芭蕾是一種尚禮尚雅的歐洲古典舞劇藝術,符合歐洲古典美學。其誕生與發展一直貫穿著「國際主義基因」。

B. 各位可以列舉出古裝劇中跳舞的片段嗎(說明電視劇或電影名稱,越多越好)

佟麗婭在《母儀天下》、《宮鎖心玉》、《唐宮美人天下》都有跳舞的片段
《唐宮美人天下》還有李小璐、王麗坤 也有跳舞

香妃《還珠格格》
《新三國》陳好的貂蟬 有跳舞
王艷的白飛飛《武林外史》在刺殺快活王那一段 有跳舞
《凰圖騰》白冰 有很多個跳舞的片段
《神話》電視劇版和電影版都有 玉漱(電視劇是白冰 電影是金喜善)
王麗坤《美人心計》王麗坤飾演的聶慎兒,起初被拐騙到青樓,在青樓有一段舞
《宮鎖珠簾》舒暢 (也是在青樓有一個小片段的舞)
楊蕊《歡天喜地七仙女》
陳好《大敦煌》
楊冪《王昭君》李夫人有一段舞
《傾世皇妃》林心如和洪小鈴 都有跳舞
霍思燕、孫菲菲 在《玫瑰江湖》里都有跳舞
《聊齋之辛十四娘》狐妖們有一段舞
《還珠三》秦嵐的知畫
《問君能有幾多愁》劉濤的周娥皇(有多個舞蹈片段)還有 劉真的窅娘
章子怡 電影《十面埋伏》
劉莎 《貞觀長歌》
林心如《美人心計》林心如跟白珊還有一段合舞

C. 一部中國電影 好像是台灣的 電影末尾有一堆人在跳舞 音樂有點像最炫民族風 有誰知道是什麼電影啊

你說的有點像張柏芝和郭富城演的《浪漫櫻花》~

D. 有關舞蹈的電影有哪些

還有這些

馮小剛新電影《芳華》關於青春的回憶都是舞蹈!主演們身懷舞功!

青春舞蹈電影《舞出我人生6》於2016年12月9日開始在北京和洛杉磯拍攝,中文片名為《舞出我人生之舞所不能》。

法國電影《了不起的菲麗西》該片講述了孤兒院長大的小女孩菲麗西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芭蕾舞者。

再看這兩個電影中的經典舞蹈橋段

電影《低俗小說》酷斃的即興舞蹈

電影《低俗小說》里的搖擺舞you never can tell太經典。一段舞蹈一不小心變成了經典,不會隨著年華老去而讓人遺忘。搖擺舞是一種很美國化的輕松愉快的舞蹈風格,既有快節奏的韻律,又彌漫著慵懶、鬆散的舞步,在當時可謂酷勁十足。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的那段經典探戈

這段視頻描述了弗蘭克在餐廳靠著敏銳的嗅覺發現了這位帶著英國口音的陌生女郎,上前搭訕並邀舞,成就了這段經典的探戈。整段舞蹈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技巧展示。但是盲人弗蘭克的動作完成的很利落,配合著音樂,每一拍都恰到好處。還有他的自信,優雅,一動一頓都能給人帶來感官的享受。這段舞蹈在技巧上確實不能與專業人員相比,但因為跳的人不同,場景不同,時間不同,所以它成了經典。

E. 民族舞的定義、片段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高寬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朴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認真實施下,大規模地開展了「搶救遺產」的工作。體現在舞蹈領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見於民間的各民族舞蹈,通過加工——再創作,以其精華展現於舞台;另一方面則是對戲曲舞蹈的繼承、發展,使其脫胎為獨立的舞蹈藝術。
各民族自然傳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藝性較強的,在傳衍過程中其基本風格往往集中體現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藝人身上,他(她)們大都是農民,堪稱民間舞蹈家,但長期以來地位低下,甚至過著忍飢挨餓、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搶救遺產」也是對身懷高超技藝的民間藝人的拯救,他們自身和他們的藝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
這一工作,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實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說是「延安新秧歌運動」的延續和發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覺沿著《講話》的指導思想,深入生活,向群眾學習,認真地對於那些,看似「粗糙」卻是「最生動」的民間舞蹈進行學習、搜集、整理,本著「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會遺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華」——選取最具人民性的審美特質進行提煉、加工——再創造。
在建國後的十多年中,在毛澤東所提倡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著時代氣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優秀舞蹈。它們不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而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為世界舞壇所矚目。前面已經提及的如:戴愛蓮的《荷花舞》、《飛天》;賈作光的《鄂爾多斯舞》……等都是這一時期領時代風騷之佳作,象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如:《紅綢舞》(群舞)首演於1949年,編導:金明(1927——)等,編曲:程雲,首演者:長春文工團鄭建基、王亞彬、劉海茹。一隊男女青年,高舉著「火把」跳著歡快的秧歌,「火把」變成了紅色的長綢——如火龍飛舞,矯健的舞姿與變幻的「火龍」交相輝映,洋溢著青春活力。舞蹈以民間秧歌和傳統技藝——「百丈帆」為基礎,選取了「燃燒的火把」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洩著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聲。1950年該舞第一次進京演出,轟動首都。次年,入選參加第3屆「世青節」獲金質獎。半個世紀以來,演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們不約而同地說它是:「中國之火的象徵」。
其它漢族舞蹈,如:《花鼓舞》、《豐收歌》等,都堪稱佳作。《花鼓舞》(群舞),首演於1956年,編導:張毅(1934——),作曲軼名;首演者:大連市歌舞團,張毅領銜。「花鼓」流傳於山東省,長年以來,它是貧苦農民流浪乞討的一種賣藝形式。鼓棒上系有半米多長的鼓穗,舞者以鼓棒與鼓穗的頂端交替擊鼓形成一種獨特的技藝。張毅賦予「花鼓舞」以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並將鼓穗加長突出其技藝性,在激昂、多變的節奏中,人體健美的律動與彩色鼓穗的豐富線條相交織,構成舞蹈的獨特魅力。該舞曾獲1957年「世青節」金質獎。
《豐收歌》(女子群舞),首演於1964年,編導:黃素嘉(女,1936——)、李玉蘭;作曲:朱南溪、張慕魯,首演者: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歌舞團,李葵楠等。中國江南山青水秀,歷代文人留有大量描繪江南美景、美女的詩作。編導幾度下江南深入生活,農村婦女不畏艱辛,奮力勞作的情景和豐收後的喜悅,在她的記憶中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印象。她將開鐮收割的勞作與江南民間舞步十分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快速的節奏,矯健的體姿,鮮活地再現了江南婦女的秀美與瀟灑。當農家女身系的腰帶,在瞬間變成了「金黃色的滾滾稻浪」,舞蹈掀起了高潮——洋溢著時鉛含代的激情。以上3個作品均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在這股強勁的時代潮流中,少數民族舞蹈之花奼紫千紅,遍地開放。《孔雀舞》(女子群舞)是金明的又一佳作,首演於1956年,作曲:羅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團資華筠、崔美善領銜。高高山崗上,一隻開屏的「孔雀」,抖動著美麗的翅膀沖下山來,一雙雙「槐念笑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著象腳鼓與 鑼的敲擊聲,和著優美的旋律,簇擁著「鳥王」翩翩起舞——飲水、照影、沐浴、飛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邊陲的傣族古代圖騰崇拜——宗教藝術的遺存,一直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徵。民間流傳的傳統「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徵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體的自由與舒展。編創者突破傳統——嘗試以女性來展示孔雀的美麗,在服飾上也進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墜滿孔雀羽毛的寬擺長裙……這個舞蹈於1956年首次在全國舞蹈會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優美,備受觀眾青睞,次年又在「世青節」獲金質獎。
在搜集、整理傳統民族舞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舞台精品確實不少。政府為交流經驗、繁榮創作,定期舉辦文藝會演。飽經憂患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在舞台上展演自己的舞蹈而自豪。
由於歷史原因,有些地區或民族,生活中自然傳衍的舞蹈瀕臨絕境。面對新的時代,他們也渴望以舞蹈來表達心聲,樹立自己民族的形象。他們甚至向專業舞人提出:「為我們設計一個舞蹈吧!」《快樂的羅嗦》、 《草笠舞》正是在這樣的「呼喚」聲中,應運而生。
《快樂的羅嗦》(群舞),首演於1959年,編導:冷茂弘(1938——)作曲:楊玉生,首演者: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團,冷茂弘等。「羅嗦」系彝族之意(是譯音),1949年以前,聚居於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雲南及其他西南省份亦有另外支系)還保持著奴隸制度。解放軍進山後,徹底廢除奴隸制度,發展生產,新生活蒸蒸日上。冷茂弘親眼目睹了涼山巨變,雖身為漢族,他對彝族獲得解放的歡樂感同身受——迸發出創作的靈感。作者選取了彝族祭祀儀式中一些動態特徵——「拐腳步」、「盪裙」……確立起該舞的基本風格,那貫穿全舞的手、腳超常化的快速擺動,則是「羅嗦」們自由心靈的具象化。舞蹈和著單純而獨特的彝族曲調,以彝族特有的方式呼叫著,表現出一個掙脫鎖鏈的民族,發自內心的狂喜!這個舞蹈從涼山跳遍全國,在世界各地演出均受到歡迎。
《草笠舞》(女子群舞),首演於1960年,編導陳翹;(女,1938——)作曲:李超然,首演者:海南黎族自治州歌舞團,韓愛桃等。黎族姑娘喜編草笠,它不僅供田間勞作中遮陽、擋雨,那也是姑娘們美的飾物。朝陽照耀下,姑娘們邁著輕快的步伐去下田,頭帶著草笠——好似茫茫天地間飄盪著片片荷葉;晚霞掩映下,姑娘們沿著田梗走來,掛在腰旁的草笠又如一行行滾動的車輪;草笠隨著她們勞動的身影,流動著,跳躍著——組成了一幅特色濃郁的「工藝畫」……陳翹的藝術青春是在黎族聚居的海南島度過的,她熟悉他們的民族習性和表達感情的方式。她從生活中提煉的動作:手插腰,微出胯,順拐式的步態與擺手以及相互梳理帽穗、織帶的細節……無不表現出黎族姑娘特有的美,貫穿《草笠舞》的潛台詞是:瞧,我們多漂亮!這個作品曾獲1961「世青節」金質獎;它與《快樂的羅嗦》都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上述的各民族舞蹈,代表著這一時期數量最大的「情緒舞」——短小精煉,無復雜情節,以比、興手法狀物抒情。無論是在傳統民間舞蹈基礎上加工、創作的,亦或是專業舞人精心設計的,都突出民族風格——力求體現不同民族的審美特質。
生活的豐富多彩,造就了舞蹈題材、體裁、風格、式樣的多樣化,這一時期,從生活中提煉舞蹈語匯——不強調特定風格,更直接地反映生活的作品也不少。如軍事題材的舞蹈作品中,雙人舞《艱苦歲月》,給人們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這個作品首演於1961年,編導:周醒(1934——1988)、彭爾立(1936——);作曲彥克、周方,首演者: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朱國琳、廖駿翔。編導者從同名雕塑中獲得了靈感,或者說,舞蹈是這座著名雕塑的「動態化」呈現:長征路上的老戰士與小戰士,面臨敵人的圍追堵截,在飢寒交迫中艱難跋涉。小戰士幾盡昏厥,老戰士吹起竹笛,激昂、優美的音樂喚起了戰士對未來的嚮往,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攙扶著,向著既定的目標不屈不撓地前進。《艱苦歲月》以它獨特的創意,凝煉的結構,感人的細節,鮮明的舞蹈形象,呈現出戰斗中的浪漫情懷。它注重的不是解釋事件,而是表現人物感情的升華。
從戲曲中提煉語匯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頗具代表性。 女子獨舞《春江花月夜》首演於1959年,編導:栗承廉(1932——1993);首演者:北京舞蹈學校,陳愛蓮。該舞採用了同名古曲為舞蹈音樂,藉助了唐代著名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意境,適當借鑒了戲曲舞蹈中的一些程式和優美身段,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細膩含蓄的情韻,表現了月夜下的少女對幸福的憧憬。
以上列舉的都是50-60年代中期的代表性舞目,經受了長期的社會的選擇,得以流傳至今。這些作品的編導和領銜首演者,是新中國第一代舞人中的佼佼者,他(她)們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的同時,特別注重向生活學習、向群眾學習,自覺地追求——藝術個性與民族氣派、時代精神的交融。
經過「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10年浩劫,倍受摧殘的舞蹈藝術得到了復甦,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進入了新時期。在這歷史性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審美意識都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反映在文藝思潮上,比較集中的體現於圍繞著對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的反思,探討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評估。不同觀點在各個領域里的公開論爭,反映出文化人思想的空前活躍,體現了在鄧小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號召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進一步弘揚。這種進步是深刻的、全面的,對新時期的舞蹈創作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文革」前的舞蹈,基本上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總體模式——時代印跡。宥於當時的思想觀念,創作者似乎很怕自己的作品,距離生活原型或原生形態的民間舞蹈太「遠」,對題材、體裁的選擇以及舞蹈動作的加工,一般持慎重態度並偏於趨同性。因此在創造輝煌的同時也存在著某種雷同化、模式化的傾向。
文藝復甦後的廣大舞人,躍躍欲試,盡管在價值觀念,審美意識方面相互存在著各種差異,卻無例外地反映出強烈的創新意識——渴望對過去慣用的手法和固有模式——哪怕是「成功經驗」,予以突破。在回顧、反思中,經歷了困惑、探索甚至是孕育的陣痛後,先後涌現出一批新意盎然,令人矚目的作品。
成長於50年代的舞蹈編導,再創佳績,其中黃少淑(女,1938——)、房進激(1931——)伉儷合作的《小溪、江河、大海》,則更具突破性。這個女子群舞,首演於1986年,作曲:焦爽 ,首演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張曉慶、李茵茵等。一群著水色長裙,身披透明薄紗的少女,似滴滴晶瑩的「水珠」,以細碎、流暢的舞步逶迤連綿地運動著,舞姿幻化成江河泛起的波濤,細浪起伏不斷。少女揮舞著裙、紗,以大幅度的奔騰跳躍,形象地展現了奔流不息的浩盪江河滾滾向前……舞蹈營造出山澗小溪流聚成河,匯入大海的壯觀景象,揭示著人類亘古不變的規律。
像這樣體現出濃重的生命意識的舞蹈,新生代的編導也佳作迭出。如:《奔騰》(男子群舞),1986年首演,編導:馬躍(回族,1945——)作曲:季承、曉藕等,首演者:中央民族學院舞蹈系,姜鐵紅領銜。舞蹈以領舞、群舞的相互襯托,展現出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雄偉氣勢。其中,「人」的「信馬由韁」與「馬」的「奔騰飛馳」交相揮映,迸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這個舞蹈是對蒙古族舞蹈創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滿足於一般意義的民族風格展現,而是通過體現蒙古民族須臾難離的馬的「靈魂」搏擊,揭示這個民族對生命的感悟。
《黃河大河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作曲家洗星海的不朽之作,這部作品和以它為基礎創作的的同名《黃河鋼琴協奏曲》,都被確認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舞蹈編導選用經典樂曲編舞,是極富挑戰性的新嘗試。蘇時進(19——)、尉遲建明(1935——)80年創作的男子群舞《黃河魂》(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歌舞團首演)率先向此目標進擊,他們的成功實踐對於舞蹈創作題材、表現手法的開掘均具有開拓意義。
大型組舞《黃河》,首演於1988年,編導:張羽軍(1962——)、姚勇(1958——);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具有更長遠的影響力。如果說《黃河大合唱》以非凡的音樂氣勢和詩化的歌詞,深刻地宣示了作品的內容;殷承宗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是原作樂曲的濃縮和鋼琴技藝性展現;組舞《黃河》則是在同一主題下,實現藝術媒質——人體語言的轉化的一次成功實踐。它忠實地保持了大型「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原貌,努力使原作的曲體結構與舞蹈相對應,但這種「對應」不是機械的、表象性的,而是緊扣原作的音樂動機,以有著深刻精神內涵的血肉之軀,形體化地闡釋音樂題旨——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魂魄。
1990年首演的《黃土黃》(群舞)具有動人心魄的震撼力。編導:張繼綱(19——);作曲:汪鎮寧;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於曉雪領銜。一群赤身背鼓的漢子們和一群穿斜大襟布掛子、窄腳褲的婆姨們,使人想起祖祖輩輩守著這片黃土地上的父老鄉親——他們似乎剛剛從「土坷垃」中爬起來。但是當漢子與婆姨們輪番起舞,把身上背的鼓打得震天價響,跺腳、踹腿,幾乎把大地踏出了坑……你會感到他(她)們已經大踏步地跨進了現代社會。以「土」得不能再「土」的形態,十分「現代」地宣洩著自己蘊積已久的感情。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摯愛,對山外世界的嚮往,對未來的希冀……通過那無休無盡、反復敲擊的鼓聲一股腦地迸發出來。動作幅度、力度的超常化和同一動作的重復性,為既往的舞蹈所罕見,進入「痴狂」狀態的鼓手把大地震憾……。
上述幾部作品,雖然在風格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但都選擇了氣勢恢宏的群舞來表現強烈的生命意識。這似乎是一種時代的呼喚,下面的兩個獨舞《雀之靈》、《殘春》也屬於同一題旨的闡發。
《雀之靈》(女子獨舞),首演於1986年,楊麗萍(女,1958——)自編自演,作曲:張平生、王甫建。粗粗看去,《雀之靈》)也不外乎是擬人化的孔雀。但它與人們看慣了的傣族孔雀舞(無論是民間流傳的,或是藝術家加工的舞台藝術品)存在明顯的變異。編導為自己的舞蹈定名《雀之靈》,體現了創作者對作品深刻內涵的自覺追求。舉手、投足間看似孔雀「迎風挺立」、「跳躍旋轉」「展翅飛翔」……卻遠遠超越了形態模擬,而是舞者——「孔雀」——靈與肉的交融、呈現。她所獨創的手臂酥軟無骨般的顫動,於纖細、柔美中迸發出生命的激情……
孫龍奎(朝鮮族,1957——)創作的。《殘春》[(男子獨舞)首演於1988年,以傳統朝鮮樂曲伴奏,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於曉雪。]與《雀之靈》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悲涼的吟唱伴同下,舞蹈以強烈多變的人體律動,慨嘆時光流逝,青春短暫……於深沉的情調中呈現出難以抑制的生命激情。長白山下的朝鮮民族能歌善舞,但在一般人印象中似乎女性舞蹈更為發達。孫龍奎把男性舞蹈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以對自己民族性格的深刻理解和舞蹈律動的准確把握,對朝鮮民族的舞蹈語匯進行了革新。人體大幅度撲伏、抽搐、扭曲、騰躍、旋轉……不露斧鑿地摻揉進了現代舞的技法;貫穿於整個舞蹈的節奏型、呼吸型,突出了朝鮮族舞蹈的鮮明特色,舞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這一時期,對於中國古典舞的探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如:《金山戰鼓》(女子3人舞),首演於1980年,編導龐志陽(1931——)、門文元(1934——)等,作曲:田德忠,首演者:沈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王霞、柳倩、王燕。作品取材於距今900多年前中國南宋時期著名巾幗英雄——梁紅玉的事跡。在寡不敵眾的危機時刻,梁紅玉親自擂鼓助陣,中箭後,以大無畏的精神,忍痛帶傷,堅持戰斗至最後勝利。舞蹈以靈活、流暢的舞台調度,精湛、高超的技藝,簡煉、感人的情節,將梁紅玉帶領女兵,助陣作戰的情景生動的展現出來。它充分發揮了中國戲曲的虛擬性表現手法卻並不拘泥於戲曲的程式,舞台上雖只3人,卻好似千軍萬馬,身批鮮紅色長披風的梁紅玉,動如風、立如松的英豪之氣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婚別》(雙人舞)首演於1984年,編導:陳澤美(194 ——)、丘友仁(194 ——);作曲:張曉峰、朱曉谷,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沈培藝、李恆達。它取材於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同名詩作,表現的也是盡忠報國的主題,卻纏綿緋惻另有一番情調。紅燭高照的新房裡,新婚的妻子羞澀、焦急地等候丈夫的歸來,憧憬著婚後美好的生活。但是無情的現實卻是丈夫即將出征,真所謂「新婚即別何匆忙,為國捐軀斷衷腸……」。雞鳴、號角打斷了情意綿綿的雙人舞——生離死別時刻終於到來。最後妻子毅然將長刀遞給丈夫,慨然送其出征。舞蹈以中國古典舞特有的情韻——尤其是發揮了水袖的功力,以精煉的手法較好的刻劃了人物。
近期作品的精選,似乎更費斟酌,但我們有理由肯定新時期的舞蹈經歷了復甦後獲得了全面發展。不僅作品基數明顯上升,而且在題材、體裁、風格、樣式以及編舞技法……等方面更加豐富多樣。透過強勁的主體意識呈示,噴溢著開放時代的意緒和氣息。

F. 求美國電影中歐洲宮廷舞片段或婚禮上集體舞場面

《茜茜公主》第一部 里佛蘭次國王向茜茜求婚之前的盛大宮廷舞會
《亂世佳人》郝思嘉和白瑞德和一群人跳的舞
《魂斷藍橋》共舞的場面也比較多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里最後結婚典禮之後的舞會
其實要是集體舞 印度電影鏡頭非常多
著名的印度電影《情字路上》插曲《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的視頻最經典
奧斯卡最佳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最後的集體舞也非常動感

G. 求一部電影或電視 只看過片花,是一個少數民族在一起跳舞男女老少都有,中間有一個外國人像是打仗受傷

唐頓庄園。。。

H. 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

《紅色娘子軍》是由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的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在芭蕾藝術領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紅色娘子軍》中的猜羨頌音樂有《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被譽為中國芭蕾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憑借震撼人心的情節,恢宏絢麗的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島的地域風情等藝術特徵,成為觀眾心中永恆的中國芭蕾經典符號。

西方藝術形式與中國紅色故事的結合,賦予了《紅色娘子軍》非凡的意義,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紅色娘子軍》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一部經典的舞台藝術精品,是中國芭蕾派埋的象徵。

《紅色娘子軍》舞劇簡介:

這部舞劇總共分為七幕,講述了從惡霸南霸天府中逃穗鄭出來的丫鬟瓊花,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以及戰友們的幫助下,經過血與火的戰斗考驗,從一名苦大仇深的鄉下丫鬟,逐漸轉變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的事。這部舞劇生動描繪了一幅中國婦女堅強不屈革命精神的壯美圖卷。

舞劇於1964年首演,1970年被拍成電影作為「樣板戲」在全國放映。之後,此芭蕾舞劇在美國、英國、俄羅斯、丹麥、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上演,為中國芭蕾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I. 《天鵝湖》中有哪些舞蹈片段

拿波里舞,西班牙舞,舉杯舞,瑪祖卡舞,查爾達什舞汪陵,都是全劇中最出彩的片段。

第三幕中,各國公主和使節都出席了齊格里德王子生日宴會,並跳起本民族舞蹈。

《天鵝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鵝奧吉莉婭獨舞變奏中,黑天鵝要一口氣做32個被稱作「揮鞭轉」的單足立地旋轉。

這一絕技由義大利芭蕾演員皮瑞娜·萊格納尼於1892年獨創,在聖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現。

創編過程

《天鵝湖》第三幕中,明首各國的公主和使節都來出席齊格弗里德的生日宴會,並跳起各自的民族舞蹈。其中,拿波里舞、西班牙舞、瑪祖卡舞和匈牙利舞都是全劇中最困槐戚出彩的片段。

1882年柴科夫斯基從劇院要回《天鵝湖》總譜, 准備改成一部組曲, 但終未完成。現在世上流傳的有多種《天鵝湖組曲》的曲目中都包括了那幾段舞蹈。

閱讀全文

與哪些電影中有跳民族舞的片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願你愛的人此刻就在你身邊是哪個電影 瀏覽:732
伴你高飛電影裡面有哪些人物 瀏覽:102
什麼空電影 瀏覽:870
兒童搞笑電影國語版 瀏覽:123
紫日電影簡介500 瀏覽:466
皖南事變電影演員表 瀏覽:820
納尼亞傳奇電影中人物英文版 瀏覽:156
動畫電影適合6歲孩子看的 瀏覽:962
冠軍馬東錫高清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731
正能量熊孩子電影 瀏覽:818
關於校園的恐怖電影有馬賽克 瀏覽:266
韓國電影向日葵劇情 瀏覽:8
痞子英雄電影劇情 瀏覽:763
外國小鎮上有警察的電影 瀏覽:501
什麼命花電影 瀏覽:705
幸福泌尿科3韓國電影中文版 瀏覽:288
netflix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30
第一次看電影就摸你手的男生 瀏覽:61
電影推薦解說怎麼做 瀏覽:516
在哪裡可以知道最近的電影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