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科幻電影的發展史研究背景

科幻電影的發展史研究背景

發布時間:2023-06-16 03:58:17

A. 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史是怎樣的《流浪地球》在中國科幻片上的的地位如何

中國電影行業在《流浪地球》之前還從未出現過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電影,無論是《2012》還是其他有限的幾部科幻電影,評價都不高,很多連平均水平都沒有達到。然而,《流浪地球》確實是讓中國觀眾驚訝到了。

盡管《流浪地球》仍然存在諸多缺陷,但絕對是不輸大多數好萊塢科幻巨片的,對於好萊塢頂級的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項背。這部影片盡管框架概念是來自於原著,但劇本幾乎是原創。能把一個原創劇本做得這么好,最終完成度這么高,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雖然《流浪地球》在部分領域依然使用了外國成熟電影工業體系的專業公司,但能把所有專業力量用好,組織順暢,也是很厲害的能力。



B. 怎樣了解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全過程

首先要告訴你,科幻電影的起源不在美國。正如電影的起源一樣,科幻電影誕生於法國。1902年法國電影導演喬治·梅里埃製作了人類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游記》。好萊塢大約在10年之後才發現了科幻電影的價值,並開始大規模製作科幻電影,其中經典代表是《科學怪人》、《化身博士》、《海底兩萬里》等等。
至於後來科幻電影在好萊塢的發展可以參考下文:http://ke..com/view/228221.htm

C. 中國科幻的發展史

第一時期起源於1902年,而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

1902年,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由於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說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學》發表了《我對科幻文藝的看法》。這個短文結束了「功利主義」時期,開創了第二時代。第二時代要求科幻小說找到比科學普及更加根本的價值觀念,童恩正疑惑地認為,這種新的價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學的人生觀」。

2016年,在央視節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韓松與生產出液態機器的科學家進行了科幻與科學的一次握手。

(3)科幻電影的發展史研究背景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說,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D. 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史,一定要是科幻電影 最好分為幾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以及代表作

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

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並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美國科幻影片萌芽時期特點: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興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製作和發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鍾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後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後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E. 中外科幻發展史,誰能說一下

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

(Ⅰ) 背負起普及科學的重任

與瑪麗·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相比,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起步是比較晚的。據有史可考的文獻紀錄,中國第一個關注科幻小說的人是被尊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

190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與大變革的前夜,青年魯迅遠渡東瀛,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說是開中國翻譯科幻小說之先河。至於他的那句"導中國人之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也早已廣為流傳。只可惜魯迅先生,自己並沒有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作品流傳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各中緣由,還有待遇進一步考證。

一般認為中國的第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關於作者具體的其他資料便沒有尋找到。不過同時期的還有一位鮮為人知先驅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蘇常熟人,別署東海覺我。通曉日文和英文,擅長數學和寫作。思想進步,受西方啟蒙及科學思想影響頗深。1904年前後,與友人曾樸在滬創設小說林社和《小說林》雜志,並曾任譯述編輯。

本世紀初,徐念慈開始關注科幻小說。它先是翻譯了美國的西蒙鈕加武(我懷疑這是傳統譯法,但由於沒有找到通譯,所以只好採用原譯法)創作的《黑行星》,之後又參與審校了另外八部類似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書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創的一部隨筆性質的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需要說明的是《新法螺》共收錄了三篇科幻小說,其餘兩篇是包笑天從日文本轉譯的德國科幻小說《法螺先生譚》和《法螺先生續譚》,這是兩篇文章都是談話體小說,"譚"通"談",原作者不詳)。在這篇文章中,徐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主人公縱橫於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間,並將諸如"衛星"、"磁極"、"離心力"、重力加速度、萬有引力乃至"造人術"、"腦電"、"循環系統"等這些即使是現在看來也並不落伍的概念運用自如,巧妙的穿插於文章之中,可見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國還處在晚清末期,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確實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關於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說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況,可以參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

民國以後,直至解放初期,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沉默期,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幻小說性質的文藝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上,《貓城記》是一篇映射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諷刺體的預言故事,但是由於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貓社會"所以憑添了幾分科幻小說氣氛。據說,老舍先生曾經因為這篇文章而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憤然自盡,於是便與大獎失之交臂。這只是一種傳言,並不足取,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顧均正所著的小說集《和平的夢》,共包括《和平的夢》、《倫敦奇疫》、《在北極的光》三部分。據我所知,這部小說集的科幻小說色彩要比《貓城記》濃的多,幾乎可以看作是正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另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更接近於文藝式的科普作品)。由於准備倉促,有關這方面的其他資料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

回顧科幻小說在中國的前半個世紀,我們並不難看出仁人志士們翻譯、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無外乎希望把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的形式向大眾普及,使大眾"獲得一斑(般)之知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魯迅《月界旅行·辨言》)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這對中國科幻小說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Ⅱ)走向大眾的"兒童文學"

解放後,特別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以兒童文學的形式的走向大眾。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蘇聯科幻小說的發達與傳統(事實上,中國作家在國際上所獲得唯一的一個科幻小說獎項就是在這一時期的蘇聯拿到的)和當時親密的中蘇關系。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科幻小說傳統的國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來的強烈影響,是根本不會有科幻文學發展的餘地的,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和農業生產處於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時代。由於研究的局限,我無法斷言中國對於科幻小說的少兒性與科普性的定義是否與蘇聯科幻小說發展思想有直接的聯系(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但這種影響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作家有鄭文光(代表作有《從地球到火星》等)、劉興詩、肖建亨、遲叔昌等。其中,鄭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從地球到火星》為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更是因為他數十年筆耕不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在這一點上,我們稱其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泰斗"是不為過的。

但是,由於"十年浩劫"對於文藝界的無情摧殘,再加上中國並沒有對於科幻小說的傳統以及認為兒童文學處於從屬的地位的認識,使得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道路被徹底封殺了。科幻小說和她的讀者與作者,都不得不開始在漫長的"冬夜"里靜靜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之後,科幻小說才迎來了他在中國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運的轉折

是的,正如題目所言。"1978"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事業是一個轉折,而對於整個中國又何嘗不是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呢?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中國的文藝界開始復甦,有人稱其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樣的比喻雖然不算十分恰當,但這也說明了這場變革的歷史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條件下,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了新的創業與變革。

1979年,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來說,應該是值得記住和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著名科幻小說家、《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說應該以普及科學的人生觀為己任的主張。先拋開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不論,它的提出無疑是動搖了自魯迅以來,關於科幻小說是科普作品的一貫論調,開啟了科幻小說向文學靠攏的大門。一時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眾多的科幻小說作品應運而生。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科幻小說作品,比如《飛向人馬座》(鄭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葉永烈著)、《古星圖之謎》和《追蹤恐龍的人》、《科學福爾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曾經創下了中國科幻小說圖書的銷售紀錄。但平心而論,這部作品依然沒有脫離科普作品和兒童文學的框架,但這也許正是"小靈通"成功的關鍵。同時期,中國的科幻影視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先後出現了《珊瑚島上的死光》(根據童恩正同名小說改編)、《消失的大氣層》和《霹靂貝貝》等幾部科幻、准科幻影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同小可。不過這個時期傳統認識對於人們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單是從這幾部影片的出品單位就可以知曉。在期刊領域,也出現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學文藝》(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專業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樹》(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兒童刊物)。可以說,80年代初的熱潮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與高潮"。

F. 科幻電影 起源 發展

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名叫《機器屠夫》,片長僅一分鍾。內容是超現代化的屠宰流水線。1902年,電影大師梅里埃推出了《月球之旅》。這部影片合凡爾納與威爾斯同題材科幻小說內容為一體。片長達當時罕見的二十分鍾,內容也令人眼花燎亂。後來,梅里埃又推出了一部當時堪稱奇跡的太空旅行片《太空旋風》,引起轟動。
詳細內容:http://www.cnread.net/cnread1/khzp/z/zhengjun/khll/002.htm

G. 科幻電影的歷史

科幻電影是從好萊塢開始的,網路裡面有,可以看看。
http://ke..com/view/250980.htm#3

閱讀全文

與科幻電影的發展史研究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推薦青春校園甜蜜 瀏覽:122
好看電影排行榜前十名中國片 瀏覽:951
兒童電影主角是扒手 瀏覽:160
紅色經典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666
大雄的新恐龍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89
國產好看的電影豆瓣 瀏覽:132
免費高清科幻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43
青春期校園幾個姐妹電影 瀏覽:365
新掌酷電影 瀏覽:997
美女是卧底的印度電影 瀏覽:919
黃勃導演的新電影 瀏覽:184
曰式綁架美女的電影 瀏覽:542
國內怎麼看漫威新電影 瀏覽:786
李連傑最好看一部電影 瀏覽:246
馬麗新電影手機 瀏覽:163
指環王電影簡介 瀏覽:190
放映廳里的老電影 瀏覽:678
東陵大盜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266
學校電影搞笑視頻 瀏覽:213
電影步步驚心的劇情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