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科幻電影發展

科幻電影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01 05:14:01

『壹』 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史是怎樣的《流浪地球》在中國科幻片上的的地位如何

中國電影行業在《流浪地球》之前還從未出現過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電影,無論是《2012》還是其他有限的幾部科幻電影,評價都不高,很多連平均水平都沒有達到。然而,《流浪地球》確實是讓中國觀眾驚訝到了。

盡管《流浪地球》仍然存在諸多缺陷,但絕對是不輸大多數好萊塢科幻巨片的,對於好萊塢頂級的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項背。這部影片盡管框架概念是來自於原著,但劇本幾乎是原創。能把一個原創劇本做得這么好,最終完成度這么高,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雖然《流浪地球》在部分領域依然使用了外國成熟電影工業體系的專業公司,但能把所有專業力量用好,組織順暢,也是很厲害的能力。



『貳』 怎樣了解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全過程

首先要告訴你,科幻電影的起源不在美國。正如電影的起源一樣,科幻電影誕生於法國。1902年法國電影導演喬治·梅里埃製作了人類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游記》。好萊塢大約在10年之後才發現了科幻電影的價值,並開始大規模製作科幻電影,其中經典代表是《科學怪人》、《化身博士》、《海底兩萬里》等等。
至於後來科幻電影在好萊塢的發展可以參考下文:http://ke..com/view/228221.htm

『叄』 科幻片的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定義為包含著某種因素的電影:這些因素是基於科學(包括現有的科學和假設的科學)而假想出來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們是不可能發生的,或還沒有發生的。科幻片與魔幻片、靈異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被幻想出來的因素必定有一個科學理性的支持,哪怕這個科學依據看起來很瘋狂。比如《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可以被稱作一部科幻片,因為片中的主人公回到過去是藉由一種在影片中被科學證實了的催眠術。而《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1993)就不是科幻片,因為影片並沒有把男主角突然被迫反復過著同一天的理由告知觀眾;如果影片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他的時間機器出了故障,那麼這就能成為一部科幻片。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 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黑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我們可以把好萊塢科幻片的歷史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net,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盧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戰:絕地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曾經有人說過,科幻電影是關於「變化的電影」,從上世紀30年代誕生科幻電影開始,近20年的時間里,影壇都在表現對於二戰的恐懼以及對新生科技的興奮好奇;到了60年代,科幻電影成為對冷戰揭示、批判最深刻的電影類型;80年年代,《E.T.:外星人》這樣的科幻片回應了整個時代回歸家庭與人性的主題;90年代,好萊塢樂觀積極的心態影響著科幻電影的走勢;到了21世紀,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出現,日本強地震的威力、核輻射的危機時刻牽動人們的心臟,法美英三國炮轟利比亞的戰火讓無數平民居無定所…戰勝生命無常的無力感成為人類的生存本能giootlg_w,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開始著力表現不可預測的災難,《洛杉磯之戰》就是滿足了人類對憂患的心理需求:資源緊缺、暴力戰爭、人性光輝、未知外星生物,這些都在在激化人類的危機意識,類似於《洛杉磯之戰》這類的軟科幻硬寫實的災難戰爭電影成為科幻片未來發展的大勢。換句話說,科幻電影始終是和時代特點緊緊結合在一起,非常及時,同時又非常精煉地表現了時代的主題,也正是因為如此,《洛杉磯之戰》才把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去一探究竟。

『肆』 《上海堡壘》之後,中國的科幻會怎樣發展

1902年,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誕生,117年來,科幻電影始終承載著人類對未來和未知的想像和情感。如今,在這條因歐美和日韓科幻而顯得擁擠的世界銀幕跑道上,中國電影人正在疾步奔跑。

中國科幻大片的崛起,背後是中國電影消費的升級。「隨著中國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喜劇和愛情片已無法滿足觀眾需求,觀眾期待更高製作水平、更高質量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認為,科幻類型的走強預示著工業化電影作品正迎來「黃金時期」。事實上,《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標志性作品,並非空中樓閣,在它出現前,國內圍繞科幻電影的消費,無論是從數量和票房都呈現了逐步增長的趨勢。2018年,科幻電影的票房整體佔比已超過20%,數量已增至30部左右,國產機甲類、時光穿越類科幻片,在影視點播網站上的評分也漸漸走高。

『伍』 科幻電影 起源 發展

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名叫《機器屠夫》,片長僅一分鍾。內容是超現代化的屠宰流水線。1902年,電影大師梅里埃推出了《月球之旅》。這部影片合凡爾納與威爾斯同題材科幻小說內容為一體。片長達當時罕見的二十分鍾,內容也令人眼花燎亂。後來,梅里埃又推出了一部當時堪稱奇跡的太空旅行片《太空旋風》,引起轟動。
詳細內容:http://www.cnread.net/cnread1/khzp/z/zhengjun/khll/002.htm

『陸』 十大科幻電影

世界十大科幻電影有《E.T.外星人》、《人工智慧》、《第九區》、《黑客帝國》、《復仇者聯盟》、《V字仇殺隊》、《楚門的世界》、《源代碼》、《阿凡達》、《盜夢空間》。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年,美國)

影片描述一位十歲男孩與一個外星造訪者,劃破時空隔閡,建立了純真的友誼,是一部是罕見的富有人情味的科學幻想片。

有沒有想過,如果突然有一天,一個外星來客出現在地球上,出現在你生活的小鎮里,會有什麼樣的故事? 戰爭爆發,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可是,你忽略了另一種可能性。 那一夜,艾里奧特騎著他的小腳踏車,載著E.T.從樹梢飛過。天空藍得近乎奇異,背景里有碩大渾圓金黃明媚的月亮,還有繁星滿天,風聲瀟瀟。

『柒』 歷時3年,這部電影究竟會給國產科幻題材帶來哪些變化

對國內的科幻影迷來說,在2019年的《漂泊地球》後,曾經有太長時間再未見識過這一國產類型片的高光時辰了。一是此類題材本就稀缺,好故事好劇本的匱乏已是業內公認的事實;二是即使有了不錯的素材,肯花大時間、大投入去雕琢細節,勇於冒險作此嘗試的創作團隊也百里挑一,都怕一不當心就重蹈踩雷之覆轍。

也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客觀問題擺在那裡,已於3月31日迎來殺青的科幻怪獸電影《星門深淵》才顯得如此的難能可貴。細數這部製造周期歷時3年的類型片新作就不難發現,之所以它能引發行業內外乃至眾多影迷們的普遍關注,的確有其眾多的可圈可點之處。

《星門深淵》的總製片人孫放在采訪中表示,「其實科幻電影在國內還是一個挺稀缺的題材,從劇本,到搭景,到拍攝,都比擬有難度,所以需求尋覓一個比擬堅決的協作方一同來做,優酷跟我們一同來做這件事情,還是大家各自都置信對方,我們的話在項目端會全身心的投入,優酷看好這個題材和我們整個主創、製造的班底,這其實是一個強強聯手的邏輯。」

不難看出,無論對製造方來說還是對平台方來說,創作《星門深淵》這樣一部作品都是一次雙贏的協作,而該片的播出也勢必會為雙方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當然,融創文化的戰略試水勝利,優酷「怪獸制燥」廠牌的打造,對整個影視行業來說,也很有可能帶來一次極具反動性意味的考慮。

『捌』 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史,一定要是科幻電影 最好分為幾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以及代表作

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

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並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美國科幻影片萌芽時期特點: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興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製作和發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鍾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後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後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玖』 美國科幻電影發展歷史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net,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魯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戰之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戰之傑迪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拾』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因為科幻電影這種題材很新穎 ,它能喚起人們對未來的世界的 幻想 ,充滿神秘的感覺 ,所以人們特別喜歡 這種科幻電影 。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因為科幻電影這種題材很新穎 ,它能喚起人們對未來的世界的 幻想 ,充滿神秘的感覺 ,所以人們特別喜歡 這種科幻電影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因為科幻電影這種題材很新穎 ,它能喚起人們對未來的世界的 幻想 ,充滿神秘的感覺 ,所以人們特別喜歡 這種科幻電影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因為科幻電影這種題材很新穎 ,它能喚起人們對未來的世界的 幻想 ,充滿神秘的感覺 ,所以人們特別喜歡 這種科幻電影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因為科幻電影這種題材很新穎 ,它能喚起人們對未來的世界的 幻想 ,充滿神秘的感覺 ,所以人們特別喜歡 這種科幻電影 。科幻題材電影何為市場的香餑餑 ?因為科幻電影這種題材很新穎 ,它能喚起人們對未來的世界的 幻想 ,充滿神秘的感覺 ,所以人們特別喜歡 這種科幻電影 。

閱讀全文

與科幻電影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演員謝園的近況 瀏覽:690
5月八號播出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622
關於狐狸的少兒英語電影 瀏覽:15
喪屍片電影大全國產 瀏覽:596
香港電影恐怖電影大全 瀏覽:409
不同的3d電影如何配3d眼鏡 瀏覽:323
2020年超科幻電影 瀏覽:11
過年在電影院看電影安全嗎 瀏覽:21
古裝的武打電影 瀏覽:108
飛鳥鈴在線觀看高清電影 瀏覽:268
女孩喜歡分解物什麼電影 瀏覽:389
神獸古裝電影 瀏覽:993
豬豬搞笑視頻電影 瀏覽:752
北京愛情故事電影佟麗婭 瀏覽:255
搞笑視頻電影片 瀏覽:564
電影焦裕祿台詞 瀏覽:704
受益小孩子的電影 瀏覽:985
電影在一起的演員表 瀏覽:44
台灣夜店女電影 瀏覽:331
香港電影忍者兄妹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