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幻電影是怎麼製作的
1.通過拍攝,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2.通過後期軟體,有的時候要幾種軟體一起用,最後才能合成一個完整的特效鏡頭
3.摳像,<<神話>>在山洞裡面的戲,都是綠屏摳像製作出來的.
4.虛擬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維軟體製作(類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個模型就好,動作用捕捉儀,根據真人的動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
B. 那些很科幻的大片,都是用什麼技術拍攝出來的呢
首先,關於設備。Dynamixyz面部表情捕捉系統採用國際最先進的技術,能夠自動定位和跟蹤頭部及面部表情的精確運動。無需在面部做任何標記,使用者只需戴上裝配有攝像機的頭盔就可以快速創建逼真的面部動畫。Dynamixyz面部表情捕捉系統配合半封閉頭戴式面部表情拍攝頭盔,能夠精確地檢測到演員面部五官的位置和頭部旋轉,通過分析演員表情實時反饋到3D 模型中。
(2)映射模式。執行與映射匹配相關的CG角色
指定中立面部表情。基本的面部表情邊界標記是根據面部初始表情自動放置。然而,因為軟體只臨時安排了自動識別,有時會根據視頻的狀態有所偏離。這時可以通過手動重新調整這一偏差。當這種調整完成時,利用映射模式和追蹤解算模式生成分析視頻的「跟蹤曲線」。由於生成的跟蹤輪廓僅為中立表情信息,之後可以在追蹤解算模式下從視頻中提取必要的幀,添加各種表情,在重定向模式下調整標記點的位置,豐富演員表情。跟蹤配置文件中的參考信息越好,跟蹤精度就越好。跟蹤配置文件完成後,最後就變成映射匹配的工作。重新定位的原則很簡單,在以前創建的跟蹤配置文件中注釋每個表情,保存CG做出的面部表情,鏈接到Performer,執行CG環節,不斷推出下面的動畫工作。
C. 科幻片是怎麼製作
科幻片製作是通過拍攝,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通過後期軟體,有的時候要幾種軟體一起用,最後才能合成一個完整的特效鏡頭,摳像,比如<<神話>>在山洞裡面的戲,都是綠屏摳像製作出來的.虛擬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維軟體製作(類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個模型就好,動作用捕捉儀,根據真人的動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科幻電影是電影的一類,採用科幻作為題材。確切來說,科幻電影是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設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電影。科幻電影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D. 科幻電影的劇情,實際生活無法到達,是如何拍攝出來的
在這個科技發展的新時代,科幻電影也是科計不斷發展的一個新領域,科幻電影自發展以來來口碑巨好,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關於科幻電影的劇情,實際生活無法到達,是如何拍攝出來的?科幻電影的拍攝內容是來源於玄幻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科幻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它可以藉助同樣的場景,通過後期的剪輯和美化,甚至是用到比較先進的計算機編程,這樣就能夠達到想要的效果。
還有就是科幻電影當中對外星人的講述,我們通過對宇宙的觀察,也加大了對發現外星人的存在性探究和考研。因此科幻電影演繹的也有可能是我們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更多的思想經驗,這樣有利於促進未來在科技方面有更好的突破。
E. 美國的科幻片都是怎麼拍的,
演員們站在綠色背景前表演(稱為摳像技術),屏幕上只有·演員的圖像而沒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攝或製作,到後期製作的時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電影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5)科幻電影的製作擴展閱讀
美國著名科幻片介紹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
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影片於2014年3月3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探索者號太空梭上的兩名男宇航員和一個女宇航員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發生嚴重事故後在太空中發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戰》(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傳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喬治·盧卡斯執導,哈里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等主演,於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講述了主角盧克·天行者走上絕地武士之路的冒險歷程。
F. 美國科幻電影發展歷史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
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
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
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
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
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
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
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
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
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
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碧唯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
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
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睜慧拍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
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悉羨、《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
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
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
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
喬治·魯卡斯(Ge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
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
比如喬治·魯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戰之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戰之傑迪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
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 *** 真。
《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
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
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G. 中國電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應該做哪些准備
科幻電影可以說一直不是中國電影類型中的強項,這些年來各種類型的電影百花齊放,但是國產科幻電影卻一直是國內科幻迷的一個遺憾,老是看國外的大製作大場面的炸裂式科幻片,什麼時候也能看到國產的優秀的科幻片呢?其實中國有特別多優秀的科幻小說,可以說是大有發展空間的,但是卻一直拍不出好作品,直到前幾年的《流浪地球》讓大家眼前一亮,那麼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要做好哪些准備呢?01、好劇本是好電影的基礎。
無論什麼類型的電影,一個好的劇本是一個電影的骨乾和基礎,如果劇本都不好,那麼也沒有多少人能看的下去。其實國內關於科幻的類型的電影也不是沒有,但是每次都是口號喊的響,噱頭造的多,每次大家充滿期待一看,不尷不尬不溫不火也就算了,可能也就算一般的失望,但是很多劇情連小學生都騙不了,沒有邏輯沒有常識,就更別說什麼科幻感了。
大開腦洞的劇本、比較高比較精湛的製作水平和好演技演員,如果可以做到這幾點,我相信做出好的科幻電影也是指日可待。
H. 科幻大片是怎麼製作的
電影特技作為電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旨在為觀眾營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盛宴,給觀眾們真切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
好萊塢大片大量運用了電影後期製作技術,尤其是數字特效,在創造影視藝術中的現實世界時,又在創造異乎尋常的」夢幻世界」及」超人」故事。
一些高難度、大投入的科幻片、災難片、動作片廣泛地使用了數字特效,變幻出了」虛擬現實」和」未來世界」。
這些電影特效到底是如何運用的呢?
微型模型
人、妖怪、建築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來製作電影特效。
當模型必須被移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來移動它們:用手、機械,或者電來使它們移動。運用手工來移動它們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模型在銀幕上一秒種內的活動,至少需要有24個動作。
電
按正常的速度,電影膠片在每一秒內能拍攝24張靜止的圖片。改變每一秒內拍攝的畫面數量可以製造出一些基本的特效。
每秒內拍攝的畫面多於24張,就會產生一種慢動作的效果。相反,如果每秒內的畫面少於24張,那麼電影中的動作就會加快,這樣就會顯得更加劇烈,刺激。
電腦合成圖象
人們對電腦的使用,使得電影特效製作的速度以及質量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基於硬體設備的支持,可以做出效果更加逼真的效果。
影視特效具體是做哪些工作?
在影視電影中,人們通過計算機技術製造出來的假象和幻覺,被稱為影視特效。
電影攝制者利用它們來避免讓演員處於危險的境地、減少電影的製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簡單,只是利用它們來讓電影更扣人心弦。在影視拍攝中,經常用微型模型,例如:人、妖怪、建築物等各種,來實現電影中特效的需要。
伴隨著計算機圖形計算技術的發展,使電影特效的製作速度和質量有了巨大的進步,製作者可以在電腦在完成更細膩、真實、震撼的畫面效果。
比如可以使用各種軟體來製作風雨雷電、山崩地裂、幽靈出沒、異形、房屋倒塌、火山爆發、海嘯等用實際拍攝或道具無法完成的效果,也可以使用專業軟體製作模擬的角色。
I. 科幻電影里的特效是什麼軟體製作的
太多了! 你得問你要做特效的哪方面? 建模 圖層 渲染 剪接 後期 等等。。。都是不同的軟體
主要應用的軟體是工作室自主開發的專業軟體。
當然,流入社會的軟體比如3DMAX MAYA 等等,也可以完成部分特效製作工作,電影的後期製作是一個非常非常專業並且復雜的工作 往往需要一個專業團隊用很長的時間來完成。所以,科幻大片的投資動輒上億美金也就很好理解了,大部分的資金都用在特效鏡頭的製作上了。
李小姐索性關掉手機,同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系。科幻電影特效製作軟體「種出了煙,還有這么專業的烘烤房,不會烤,咋辦?」又一難題出現在了哥倆面前,如果沒有過硬的烤煙技術,即便種出了好煙,到頭來烤不出好煙還是白搭。科幻電影特效製作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