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小說到影視劇改編的最成功的是祥林嫂,闡述理由
小說《祝福》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將這篇小說搬上舞台非常不易,因為它所提供的戲劇性因素很少,既沒有曲折的劇情,也沒有鮮明的矛盾沖突,卻在瑣碎零散的事件中揭示出深刻的主題,若沒有高明的舞台藝術手法就把握不了它的題材和內涵。而搬上越劇舞台,又多了重不易,越劇當時被認為專演才子佳人戲的地方劇種,觀眾主要是家庭婦女為主力的女性群體,《祝福》對她們來說似乎太過陌生與高深。然而1946年5月,年僅24歲的袁雪芬,帶領著雪聲劇團將《祝福》更名為《祥林嫂》,成功地搬上越劇舞台。該劇被譽為「新越劇」的里程碑,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和過問下,該劇經過多次修改,劇目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日臻完善,成為魯迅作品搬上戲曲舞台最成功的劇目之一。
編劇:綜合藝術的基礎
1946年首演版《祥林嫂》的編劇是當時雪聲劇團的劇務部主任南薇,他也是該劇的策劃與導演。他在原著基礎上提煉了祥林嫂的一生故事,以時序為軸分六幕及一序幕一尾聲展現,當時為了照顧越劇觀眾的觀看習慣,增加了未婚時的祥林嫂與魯府少爺的愛情戲,還很有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個紹興地方風格的無業遊民衛癩子的角色。南薇也是1948年電影版的編導。沒有南薇這位有膽識、有眼光的編劇,就沒有越劇《祥林嫂》。
195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上海越劇院組成袁雪芬、吳琛、庄志和張桂鳳的改編小組,對《祥林嫂》進行再次改編。主創人員以南薇初稿的框架為參考,採用分幕制,確立了抗賣出逃、魯府幫佣、搶親成婚、夫死子亡、二進魯府、贖罪捐門檻、被逐身亡等情節,取消了首演版祥林嫂與魯少爺的愛情戲,還原了原著面貌,取消了電影版祥林嫂劈門檻的情節,另外增加了高老夫子這一人物,用於表現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衛道士的偽善性格。
1962年版本在形式結構上進行修改,圍繞主題思想,結構確定為兩單元,第一單元從出逃到喪子,著重描寫夫權和族權對祥林嫂的迫害;第二單元從二進魯府到被逐身亡,著重描寫神權對她的摧殘。1962年版還重點挖掘祥林嫂重大行為中的內心活動,特別創作了「廚房」一場戲,突出神權對祥林嫂的迫害。「文革」之後,《祥林嫂》在唱詞細膩性和行動准確性等方面又進行了修改。
從小說《祝福》到越劇《祥林嫂》,編劇對主題和思想性的挖掘,對魯迅作品思想性的表達,不是停留在概念化的層面,而是將其與典型的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性格相結合,「主題通過作品中人物具體行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因而藝術感染力強,有著較強的藝術生命力。」
導演:綜合藝術的統帥
吳琛是1956版和1962年版的導演,他以深厚的導演功力帶領主創隊伍打造了《祥林嫂》這一越劇精品,特別是最後一場戲「問蒼天」,是綜合運用「編、導、演、音、美」來塑造人物的代表性範例,同時體現了越劇導演「無所不在卻又了無痕跡」的特點以及吳琛導演蘊藉含蓄的個人風格。
這場戲演的是被逐出魯府淪為乞丐的祥林嫂,除夕之夜倒斃雪地,被封建制度吞噬的一場戲。大幕在祥林嫂主題音樂中拉開,樂隊模擬的風雪聲環繞著變奏的祥林嫂主題音樂,預示了主人公在風雪中掙扎殘喘走向末路。舞台出現冬日雪景下的魯鎮,遠處是大雪覆蓋的山野,近處是上書「節孝」的貞潔牌坊,中間是掛著兩個燈籠的魯府大門,風卷著雪花飄灑一地。天是壓抑低沉的,牌坊是冰冷沉重的,魯府的兩扇黑漆大門,更是一個瞪著血紅大眼的血盆大口,一副肅殺悲涼的場景。在幕後伴唱「年終家家祝大典,迎接福神賜吉祥」中,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魯府大門的紅燈籠亮了起來,伴奏歡快起來,導演設計的幾組過場場景,管家老孔背著錢褡從外面收賬回來,穿著大紅衣裙的阿發婆婆帶著小孫孫去守歲,兩個戴面具的小孩手拿木刀術槍追逐嬉戲,烘託了紹興地域色彩濃厚的年夜氣氛。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身穿藍布破襖,手挽一個破竹籃,拄著一根破竹竿的祥林嫂,神情呆滯、顫顫巍巍地走上場,猶如風中殘燭。「雪滿地風滿天」的唱段,祥林嫂回憶了一生的經歷,雕塑般的造型,醇厚的唱腔,深沉的情感,營造出動人心魄的感染力。她最後用生命發出「靈魂到底有沒有」的吶喊,卻在「蒼天不開言……人間也無言」的伴唱中倒斃在除夕之夜。接下來四句合唱「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里。靈魂有無存疑問,地獄有無也不仔細」,再次畫龍點睛地突出祥林嫂對神權的懷疑。尾聲承續開頭,採用對比手法,在熱鬧的新春爆竹聲和恭賀新禧聲中,在四老爺「可見是個謬種」和老孔「百無禁忌」聲中,舞台燈光集中在魯府大門的一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大紅對聯上,同時在伴唱「百無禁忌賀新禧,一片昇平籠大地」中大幕徐徐落下。曾經有觀眾來信說最後可以用伴唱點點題,導演沒有採納這個建議,這樣看似平淡的結尾,既回味無窮,又洗練深刻,同時與魯迅原著的風格保持一致。
表演:綜合藝術的中心
《祥林嫂》一劇的成功,與扮演祥林嫂的袁雪芬的出色表演分不開。以第一場為例來分析。暮色降臨,在祥林嫂的主題音樂中,祥林嫂挑著柴擔,帶著小叔祥根,緩步上場。她穿著藍底白花鑲白邊的大襟,系著紫邊圍裙,體型健美。在衛老二的招呼聲中,祥林嫂擔柴換肩,墊步停住,抬頭一掠,露出憂戚沉鬱的眼神,回應一聲「衛大叔」,自然亮相,一個低眉順目、處處不忘自己是童養媳婦出身的寡婦(袁雪芬語)出現在觀眾面前。回到家裡,低聲叫了聲「娘」,把柴放到廚房後,馬上又拿起吊水桶去提水,看到祥林娘悶聲不語,知道婆婆有心事,勸慰地說了聲「娘,吃飯了」,聽到「我吃不下」的回答後,她心裡一怔,在打擊樂聲中滿懷憂慮下場,下場前一個停頓,回頭看看婆婆,欲言又止。兩句台詞的一小段戲,表現了祥林嫂本分勤勞,又訥言隱忍的性格。因為掛念婆婆,對婆婆與祥根的談話就很關切,誰知在窗口聽到的居然是婆婆要賣掉她的噩耗。在強烈的配樂中,非常震驚的祥林嫂身體搖晃起來,手中的繩子也掉落在地,等她回過神來,拾起繩子茫然地回到屋裡,低聲回答婆婆「把門關關好」後,機械地把門關上的同時,她再也隱忍不住,伏在門框上輕輕跺足和小聲飲泣起來,轉過身來,看到祥林的靈牌,唯一能哭訴的地方,壓抑不住的悲痛脫口而出「祥林……」話剛出口。馬上用手捂嘴,屏息向婆婆房間的方向看去,這個動作把祥林嫂的童養媳身世和內心痛苦,一下子深刻表現出來。祥林嫂這樣本分的婦女要做出逃走的重大決定,內心是矛盾的。她首先向亡故的丈夫低聲哭訴,然後想在婆婆面前哀告,否定這個想法後欲自殺,可是想到「我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去死呢?我不能逃嗎」。決定出逃後,演員用了三個欲走不走的動作,表達驚懼、決絕和留戀的感情,完成出逃的過程,在戲劇過程中深入刻畫了人物心地善良的性格。下場前的一組小動作,先是惶惶然地奔到上場門,環顧四周,不知逃往何處,最後從下場門匆匆而下,也與之前刻畫的祥林嫂的身份、性格和倉皇出逃的情景相呼應。音樂:綜合藝術的靈魂
《祥林嫂》一劇的音樂,是在作曲家、傑出的戲曲音樂家和理論家劉如曾整體統籌布局,演員和琴師共同努力下的結果。唱腔無疑是成功的,劇中唱段,「千悔恨萬悔恨」、「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雪滿地風滿天」、「聽他一番心酸話」、「青青柳葉藍藍天」等,在觀眾中廣為傳唱,深受歡迎。
劉如曾認為作為綜合藝術一部分的音樂,要隨著戲劇的發展而展開,音樂諸要素——音調、速度、節拍、力度、調高、調性、和聲以及配器,要與戲劇動作的速度、節奏相協調,與表演相促進,不能脫離戲劇環境來談音樂。「廚房」一場「千悔恨萬悔恨」唱段,是祥林嫂聽到柳媽「好心」之話後,內心非常痛苦的一場戲。唱段結合劇情,分為四個層次,初聽「一鋸兩半分」的驚恐,自譴自責的悔恨,備受煎熬的恐懼,捐門檻的自慰。音樂也分四層次,女聲伴唱「祥林嫂你實在笨」用弦下調囂板唱出,音樂強烈,配合祥林嫂劈開木柴,似乎感覺到自己也被一劈兩半的恐懼。接下來用六字調慢板,吸收宣卷調的一些素材,用下滑音、顫音等唱法,表現祥林嫂自怨自哀之情。第三個層次演的是祥林嫂又看了看《玉歷寶鈔》,彷彿置身閻羅殿,心理震悚惶恐,音樂用流水板,旋律高企,節奏急促,伴以局促的梆子聲,表現祥林嫂被毒害而受煎熬的內心。最後在尺調慢板中清唱「不如捐條門檻吧」,表現深受神權壓迫下的呻吟。
舞台美術:綜合藝術的裝飾
蘇石風是《祥林嫂》的主要舞美設計者,他的設計風格是現實主義基礎上的浪漫手法,意境悠遠,回味雋永。他為表現劇中特有的年代、地域、民俗特點,用高大的石刻貞潔牌坊做舞台鏡框,沉重壓抑,點明當時的社會思想環境。最後一場「問蒼天」的設計中,黑漆漆的魯府大門上掛著兩盞紅燈籠,就像張開的血盆大口,這神來之筆令人叫絕。高明的舞台美術,不僅介紹環境,給表演提供一個具體場所,也不僅是布置一個賞心悅目的環境,它還要能表情達意,推動劇情發展,參與到人物塑造這一中心任務上來。第一場祥林家的場景,那是一間簡陋的灰泥茅屋,台中是一張木桌,一張木條凳和一把竹椅放兩邊,台的右角是祥林的靈台,窗外是一叢毛竹,一派江南窮苦人家的場景。雖然家徒四壁,但看上去比較整潔有條理。可以想像主人是手腳勤快的。第七場賀老六家,那是一間由石頭砌牆、木頭搭成的房子,一個大紅的喜字掛在供桌上方的牆上,旁邊是個竹竿挑著白底藍花蚊帳的木床,典型山裡窮苦人家的場景。屋裡陳設和祥林家相似的簡陋,相似的整潔,暗示祥林嫂與賀老六同樣的社會身份和相似的勞動者性格,預示了後面祥林嫂從尋死覓活到低頭允婚的合理性。
《祥林嫂》一劇凝聚了雪聲劇團和上海越劇院眾多創作人員和演員們的智慧,該劇在題材、主題、演出形式、舞台風格等多方面擴大了越劇表現范圍,並成功地充分調動了編、導、演、音、美各種藝術手段,以人物塑造為核心,在濃郁的生活與地域氣息中演繹故事,表達發人深省的社會哲理,成為越劇綜合藝術的典範劇目。
『貳』 建國後我國拍攝的越劇電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啟明公司
原著:魯迅 改編、導演:南薇 攝影:董克毅、董紹泳
演員: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紅 張桂鳳 吳小樓 項彩蓮 張雲霞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徐玉蘭、王文娟的《販馬記》中的《寫狀》;
袁雪芬,徐玉蘭、筱小招、吳小樓的 《雙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賣婆記》。
1949年《相思樹》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程述堯
編劇:鍾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鳳娟 金艷芳 陳金蓮 高劍琳
1950年《石榴紅》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韓義
編劇:沈默
徐天紅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劍琳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徐進、桑弧 導演:桑弧、黃沙 攝影:黃紹芬
布景設計:胡倬雲、張曦白
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本改編
袁雪芬 范瑞娟 張桂鳳
1958年《情探》
江南電影製片廠
編劇:田漢、安娥 導演:黃祖模 攝影:李生偉 美工:盧景光
演出:上海越劇院
傅全香、陸錦花
1959年 《西廂記》
香港文華電影公司
金寶花、張茵、高佩
1959年 《追魚》
天馬電影製片廠
改編:集體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 美工:葛師承 副導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王文娟、鄭忠梅、周寶奎
1960年《斗詩亭》
天馬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任志新 美工:葛師承
演出:浙江越劇二團
根據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本改編
1961年《雲中落綉鞋》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61年《王老虎搶親》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導演:金庸
編劇:金庸
夏 夢 李 嬙 配 音 畢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紅樓夢》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朱石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美工:胡倬雲、張曦白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徐玉蘭 王文娟 金采風 呂瑞英 周寶奎 徐天紅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導演:吳永剛 攝影:羅從周、彭恩禮 美工:張曦白 副導演:趙煥章 舞台導演:黃沙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
金采風 陳少春 周寶奎 姚水娟 錢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劉金定》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傳書》
長春電影製片廠
改編: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組集體,計大為、葉至誠執筆
導演:蔡振亞 攝影:吳國疆 美工:崔永泉、陳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劇團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闖宮》
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裘鳳 導演:斯蒙 攝影:李生偉 美術:葛興萼 副導演:黃丹彤
演出:武漢市越劇團
金雅樓、筱靈鳳
1963年《金枝玉葉》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胡小峰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緣》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拍攝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籃花生》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導演:朱文順 攝影:常彥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劇團
1978年《祥林嫂》
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 導演:岑范、羅君雄
攝影:蔣錫偉 美工:胡倬雲、謝棨前
袁雪芬、金采鳳
1982年《花燭淚》
浙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謝枋、天方 導演:殷子、陳蟬
攝影顧問:石鳳歧 攝影:龔國良蓖、周榮震 美工:駱德灝
演出:浙江越劇一團
1983年《莫愁女》
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張弦 導演:周予、吳秋芳 攝影:馮秉鏞、單興良 美術顧問:張曦白 美術:胡榮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壽》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顧錫東 導演:陸建華、於中效
總攝影:王啟民 攝影:李俊岩 美術:徐振鵾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演出團
董柯娣、徐愛武
1985年《綉花女傳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改編:包朝贊 導演:石嵐
攝影:瞿金樓 美工:葉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越劇團
根據江南民間故事改編
1986年《桐花淚》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包朝贊 導演:沙潔 攝影:張珥 美術:秦柏松 副導演:史鳳和
演出:杭州市越劇二團
1999《紅絲錯》
浙江省電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制
編劇:顧頌恩 導演:徐偉傑 攝影:瞿家振、李榮聖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濤、何賽飛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團、北京今古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王雲根、錢勇 導演:森島 攝影:王健
2007年越劇電影
經典版《紅樓夢》
主演:鄭國鳳 王志萍
交響版《紅樓夢》
主演:趙志剛 方亞芬
總導演:韋翔東
正要拍攝的電影
《西廂記》《梁祝》
主演:茅威濤 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