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外國電影鄉愁

外國電影鄉愁

發布時間:2022-05-05 02:25:03

❶ 誰有塔可夫斯基的鄉愁啊我網上找的種子沒什麼人啊,急用!

在電影《鄉愁》里,塔可夫斯基安排了一個特殊的背景:一片白霧,燭火在修道院中,瘋子及外鄉人。這樣的安排滲溢了三個俄國式主題:壓抑、流亡、救贖。這也是諸多俄國藝術家的三大主題,無論是作品還是命運本身。塔可夫斯基認為:「電影從來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道德行為。」電影中的瘋子角色多米尼克被賦予了陀斯陀耶夫斯基的影子,他認識到道德的墮落,而別人並不自知。而作為旁觀者的主人公戈爾恰科夫十分認同並最終接受了這種認識。在一種宗教使命感的引導下,在一片霧氣騰騰的水邊,前者自焚以期喚醒麻木的人們,而後者則因此失望於「破碎的時間」而死。在這個兩個人身上體現出兩種意志:對思想的追崇與犧牲;對道德的負罪感。
塔可夫斯基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整理 發布時間:2005-7-26 13:05:19 點擊數量:64〕

摘要: 「詩人和畫家來自於現象學家。」藝術家使用現象學的方法意味著對事物本質的純粹的看,放下了經驗和理性的解釋。一個作家、畫家、導演設置一個場景,必須限定一個行為發生的背景和環境,假想一個地點,而「創造空間」是建築師的首要任務,因此,這些藝術家不自覺地承擔了建築師的任務。

由於沒有受到建築學專業的規則和教條的基礎,藝術家更能達到建築體驗的精神度向,也更為直接的顯示出建築藝術的現象學基礎。塔可夫斯基(Tarkovsky)的電影《鄉愁》(Nostalgia)中富有詩意的空間和光的圖像,便是這樣一部建築現象學的長詩。它觸及建築學存在的基礎,充滿了被漸漸忘卻的童年時的記憶和經驗,通過空間的圖像,揭示了物質與現象、有形與無形、庇護與暴露、過去與現在、有限與無限的交融流轉。

記憶: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中的影像與空間

塔可夫斯基的影片有一種俄羅斯鄉間田園的影像和詩歌風格:《鄉愁》序幕的開篇鏡頭便是繪畫般的風景:樹、水、狗、模糊的黑白風景,以及風景中緩慢行走的人的黑色剪影;緊接著影片開始,出現的是迷霧中青蔥的義大利鄉村風景,一輛大眾汽車從畫面右側橫穿畫面至左,短暫的消失之後又從畫面左下側駛出,安德烈·戈查可夫(Andrei)和尤金尼亞(Eugenia)走出車外。接著是鄉村小教堂中逆光的密密陣列的柱子,鏡頭從二點斜透視緩慢變為一點透視停止下來;山坡上的小木屋安靜地佇立在畫面上方,如同從山腰上生長出來一般;霧氣繚繞的露天浴池,鏡頭與主人翁的背影、池中的霧氣同時向畫面左方緩慢移動;戈爾恰科夫和尤金尼亞在旅館走廊中的談話,首先聽到聲音,然後分別看到兩位主人公。影片中多處出現古典拉丁式建築的褐色石塊,綴滿碧綠針葉的義大利松樹,蒸汽氤氳的維尼奧尼溫泉浴池的景像。還有多米尼戈(Domenico)水淹的房間,殘破的牆面,星星點點的光線,半堵坍塌牆壁上可以打開的門,半透明的綠色和棕色酒瓶,淅瀝的雨滴,廢墟里水晶般的積雨,跳躍的光影,擺動的水草,潮濕的綠色植被,彌漫的憂郁……

塔可夫斯基的影像讓人想起繪畫,特別是文藝復興早期的俄羅斯繪畫。塔可夫斯基年輕時曾經畫過三年畫,他的第二部影片《安德烈·魯勃廖夫》(Andrei Rublev)便是關於15世紀俄羅斯肖像畫家魯勃廖夫 (Rublev),在他的著作中時常會提到達利、梵谷、哥雅、拉菲爾等眾多的畫家。但他本人卻強調電影和繪畫這兩種藝術形式的不同,認為「隨著時間的發展,我認為,電影將遠離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成為越來越自主的藝術。」 電影空間與繪畫空間有所不同,正如安德列·巴贊(Andre Bazin)在《電影是什麼》中闡述的:「畫框與周圍空間毗連,形成一個與自然空間相對立的,與真實空間相對立的內向空間,這個關照性空間僅僅向畫內開放……銀幕的邊緣不是畫框,銀幕展現的景色似乎可以延伸到外部世界,畫框是內向的,銀幕是離心的。」正是電影空間的這種特質,使塔可夫斯基得以在銀幕內展示無限深遠的空間,並且溶入觀者,指向觀者的內心世界。

塔可夫斯基的影像空間大多以一點透視的方式展現,如同戲劇一樣,這種傳統的空間表達有助於壓平銀幕圖像。《鄉愁》通過霧、水、雨、黑夜模糊了影像、空間和形體的邊緣,使影像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弱化真實效果,強調出平面感。這樣,黑夜、彌散的霧,甚至透空的欄桿都參與到場面調度中來,成為塔可夫斯基電影中空間塑形的參與者。這近乎於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間場景,也和日本枯山水中使用裸砂的方法如出一轍。正因如此,塔可夫斯基的影像具有一種平面感,它弱化真實空間深度的同時,擴展了心理空間的深度,消除了現象與本質對立的深度模式,空間從背景中走出,變成正文。

門和窗在塔可夫斯基電影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門和窗讓光線進來,讓視線穿過,人和觀眾從這里看進來或者看出去,從而創造了一系列令人驚訝的形而上學的美麗。其中一個經典鏡頭是:左邊一方是狹長的窗,明亮的,下著雨;右邊下方是同樣狹長的門,裡面有塊大圓鏡子,忽明忽暗地輝映著雨;中間有一張大床,寂寞的俄羅斯詩人橫卧著;床上方的欄桿,有優美的線條,卻在光影里顯得很落寞。這個構圖是完美的,從細部來說,有些活潑的對比,比如方和圓,亮和暗,上和下,纖巧和厚重,並且錯落有致地安排了三個空間。

廢墟,在影片里隱含了一種記憶,但並非簡單的象徵和隱喻。廢墟的特別之處在於抓住了我們的情感,因為它讓我們想起那些被遺忘的信仰。比起新的建築物,人更容易被它打動,廢墟剝去了實用和理性的面紗,它不完全是一個建築物,已經停止扮演建築物的角色,它顯示出記憶的結構骨骼,是一種純粹憂郁的情緒。房屋與廢墟的區別形成了一種潛在的記憶,換言之,房屋、記憶在廢墟里得到了統一。雖然在真實的建築學中很少面對漏雨或被水淹沒的房間,但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里,這種影像十分有力,這種沖擊力來自於房子和水,來自於庇護和暴露、有形和無形、有限和無限的特有意象的溶解。當代社會似乎有一種取消歷史感和擦除時間痕跡的傾向,人們更熱衷於以後現代式的無意識的拼貼(Collage)取代現代時期的有意識的剪輯(Montage),時間和空間的特殊形式產生了斷斷續續的碎片,使人們的記憶顯得無所適從。而塔可夫斯基卻似乎向我們證明,歷史感不僅僅是個體對人類時間存在的意識,或對過去歷史規律的意識,而可以是一種新的模糊的和似曾相識的記憶。

時間是塔可夫斯基電影里與空間緊密相關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的影像詩學,正源自於他對時間的描摩。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能讓觀者清楚地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一秒鍾的流逝——在枯葉飄落,在水面漣漪的波紋和盪漾的水草,在一聲輕杳的喟然嘆息中。如果說時間是有重量的,那麼藉影像所雕刻的時間重量,可以說是一個巨大存在。對塔可夫斯基而言,電影的本質就是「時間」。透過事實的具體形象,電影中的時間彷彿是真實時間的鑄形,在人物移動和環境形態中,影像、時間以及與時間牢不可分的物質世界共同構成了電影藝術。他說道:「在電影里,我們紀錄某一空間,是為了創造出時間的幻覺。」在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時光》一書中,他表示:「我至今仍無法忘懷出現於上個世紀的那部天才之作、揭開電影序幕的影片《火車進站》(L『Arrive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那正是電影誕生的時刻,它不只是技術問題,也不只是一種再現世界的新方法,而是一種全新的美學原則的誕生。因為人類首度發現了留取時間印象的方法。」

電影是時間的藝術,並且是惟一可以用時間長度來計量的藝術。當愛森斯坦用「特寫鏡頭」把某個人物突現出來的時候,他彷彿是在進行剪輯,並在時間上重新加以安排,從而揭示出壁畫的戲劇性實質。愛森斯坦事實上是從「單純的空間藝術」中挖掘出潛在的時間維度。而塔可夫斯基更多地像巴贊主張的那樣,使用長鏡頭來表達時間的綿延。當我們看到《鄉愁》里流落異鄉的戈查可夫,手捧著閃爍的微弱燭火,小心翼翼的橫越荒蕪的溫泉水池,從銀幕這端到那端,隨著燭火的移動,影像建構了另一個流動的時空。閃爍燭火的「動」和緩慢到幾乎讓人察覺不出移動的鏡頭搖攝的「靜」在這一個長鏡頭內,構築了屬於戈查可夫、屬於影像本體的時間宇宙,涵涉其內的是交融了主人翁記憶與追尋情感的厚度,投射於外的則是某種經驗在時間的長度中延伸、強化、凝聚。這樣的時空猶如存在於每個人心底的幽冥之境,過去與現在、記憶與渴望在此刻交織成一片時空的混沌,簡單的影像下觸及的是內心世界深層活動狀態。塔可夫斯基說道:「時間或空間兩者都不存在於與人類范疇相關的事物之外。」時間成了每個人的自我宇宙的計量器,每一段生命軌跡中細微的情感質量變化,都形成不同的時間宇宙。記憶、慾望、追尋,電影承載了某種時間的流逝、消耗和延展,也召喚觀者以自我生命經驗的共鳴。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中曾明確表示他的電影中沒有象徵和隱喻,水就是簡單的水,雨就表達雨的經驗。直覺,在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中顯得尤其重要。《鄉愁》的風景充滿了作者的心靈感受,用一個患有強烈思鄉症者的目光反映出來。對大自然及其不斷變化的形態與氣候的深切感受,從寬廣的地平線到對一片樹葉上的細微紋理的審視,都是藝術家在生活中尋找到的無限的美和魅力所在。塔可夫斯基似乎正沿著胡塞爾所說的「回到事物本身」(zur焎k zu den Sachen selbst)的路在行走,而且,與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電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實」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強調的卻是一種現象學的意象,一種藉本質直觀(Wesenschau)把經驗還原為現象,強調意象活動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妕)體驗,包含主體意識的意象性真實的現象學真實。

綿延:一種空間知覺

德勒茲曾指責現象學沒有理解電影,將電影與自然感覺相對立,從而貶低了電影的重要性。他把畫面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機流動的狀態,為畫面—運動的狀態;另一種是晶體狀態,為畫面—時間狀態。德勒茲認為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屬於畫面—晶體一種,趨向於對純時間的表現。

純時間指的就是柏格森所說的綿延(Duration),是一種強調主觀意識的時空觀念。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里批評了康德的時空觀,他認為康德在現象與本體之間劃了一道無法越過的鴻溝,「康德設想一方面有物自體(Sachen an sich),一方面有純粹的時間和純粹的空間,物自體通過這種時間和空間被折射出來……時間和空間不在我們之外,也不在我們之內;內外的區別自身是時間與空間的作用……他把現象界連根帶葉交給我們的悟性,而對本體界則不許我們問津。」柏格森似乎在設法跨越康德設置的鴻溝,他認為「這道鴻溝也許不是他(康德)所設想的那樣難以越過。」柏格森試圖通過「綿延」來統攝以上對象,試圖使內在意識與物理時空統一起來。

在康德的觀念里,空間並非實在之物,空間是「外感所有一切現象之方式」,時間則是「內感之方式」,亦非實在之物。而時間與空間,「合而言之,為一切感性直觀之純粹方式,而使先天的綜合命題之所以可能者。」柏格森卻堅信「空間是實在的東西」,並且說道:「康德遠未動搖我們這個信仰。」柏格森首先承認物質世界,認為物理學時間是可測量的,因此是純一的。同樣,空間是純一的,因為空間是可度量的。他認為,綿延不等同於時間,「時間是純一的,它的各個瞬間被串在一根線上,而綿延是多樣性的,它的各個瞬間相互滲透。」他把時間理解為一種被人工重造出來的自我,以及種種簡單的心理狀態,這些狀態可以彼此湊合再分開,而把綿延理解為一種內心狀態,其先後各個階段是獨特無二的。柏格森認為時間有兩種概念,他指出:「對時間確有兩種可能的概念,一種是純粹的,沒有雜物在內,一種偷偷地引入了空間的觀念。」這就是他所說的抽象的時間和具體的綿延,「真正綿延的各個瞬間是相互滲透的而不是並排置列的。」

柏格森認為時間和空間兩者是不能相互還原的,他提出這樣一個命題:如果能證明兩者之一能還原為其中另一者,才能否定事物具有時間與空間這兩種形式。「無論怎樣,我們若不事先問明二者之一是否不能還原為其中之另一,則我們終不能承認純一的東西具有兩種形式,即時間與空間。」他否定了「那些企圖把二者之一還原為另一的哲學家,由於他們為時間觀念之明顯的簡單性所迷誤,就認為他們能把綿延變為廣度。」

可以如此理解:柏格森的綿延是時間、空間,加上其在身內意識組織滲透的過程。柏格森實際上假定了空間與時間的界限,把「空間」與「時間」定義在狹義的物理學范圍內,他所說的空間指的是物理學空間,時間指的也正是物理學時間,這樣的定義為他的「綿延」理論留出了位置。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柏格森的「空間」和康德的「空間」並非一個詞語,因此,他的空間實在論和康德的空間非實在論也並非完全矛盾。盡管柏格森的思想不像康德一絲不苟,但這個被梅洛-龐蒂]稱為「一個搞亂了哲學與文學的人」還是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扇重要的門——知覺的門。

人的感覺和知覺是人向世界開放的第一個器官,也是世界向人進入的第一道關口。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里,分析了知覺世界的結構以後,闡述了我們感覺到的外部世界的性質、空間位置、深度和運動的具體經驗,展開了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的外部世界。

在梅洛—龐蒂看來,城市空間不僅僅是一個物體(客觀實在),「巴黎的城市空間不是一個有千萬種面貌的物體,不是知覺的總和,也不是所有知覺的規律。我在游覽巴黎時得到的每一個鮮明的知覺——咖啡館,人的臉,碼頭邊的楊樹,塞納河的灣道,就如一個人在他的手勢、步態和嗓音中表現出的同一種情緒——同樣清楚地出現在巴黎的整個存在中,都表明巴黎的某種風格或某種意義。當我第一次到巴黎時,走出車站最初看到的大街,如同我最初聽到的一個陌生人的話語,只不過是一種很模糊但已是獨一無二的本質表現。」空間存在於意識之中,而且任何空間都有聯系著它的各部分思維支撐著。假如人在黑夜裡失去器官知覺,便失去了空間深度。「黑夜不是在我面前的一個物體,它圍繞著我,它通過我的器官進入我,它窒息我的回憶,它幾乎抹去我的個人認知。我不再以我的知覺器官作為掩護,以便從那裡看物體的輪廓在遠處展現。黑夜沒有輪廓,它接觸我,它的統一性就是超自然的神秘統一性。但只要黑夜遠處隱隱約約充滿喊叫聲和光線,它就能整個地活躍起來,它是一種沒有平面、沒有表面、沒有它和我之間距離的一種深度。」黑暗屏蔽了知覺,也因此屏蔽了空間,如同電影 院中的黑暗,壓平了真實空間的深度,而打開了電影空間與畫面的深度。

梅洛-龐蒂以繪畫中的「透視」來說明一個重要的道理,即藝術家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上,做出了一個虛假的三維深度。他認為人們看見了深度,而深度並不是真實可見的,因為深度是從我們身體開始,到物體的距離來計算的。這個奧秘是一個虛假的奧秘,人們並非真實的看見了深度,即使看見了,也是另一種深度,是人的視覺本身遮蔽了一些東西,而又向人們敞開了一些東西。

梅洛-龐蒂強調主體的重要,認為主體是一種既在知覺中,又被知覺到的主體,即知覺的中心。他批評了薩特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超越了伯格森的空間實在論,對康德和胡塞爾著作中的某些康德主義的概念也進行了揚棄。《知覺現象學》認為哲學的第一個行動,應該是深入到先在的客觀世界中去重新發現現象,重新喚醒知覺,並私下使其自身成為一種事實和一種知覺。
空間、物質和時間,在建築里會糾纏集結,穿越意識,融入一個單一的向度,融入存在的基本的物質性里。人們在這樣的空間中能辨別出自己,此時,這種空間的尺度變成了我們存在的一個部分。建築學是人類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調和的一種藝術,知覺正是這種調和發生的媒介。建築學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能全面反映人類知覺的空間藝術,建築學中引入現象學方法可以開辟出一種視野,確立一種觀念和態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建築現象學使建築藝術走出單純的社會—建築師—使用者的研究方式,使建築學成為一種主體間性(Intersubjektivit妕)的對話交流方式。

身體:一種建築現象學

作為藝術實踐的建築學與社會實踐的建築學有所不同,它們可以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建築學。當代西方建築學由於物質功能需求的減少而更多地傾向於藝術領域,因此,作為當代藝術理論重要基礎的現象學在建築學中終究有了合理地位,並且越來越多地為建築師所接受。建築師們認為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建築更能全面的反映人類的知覺,體現現象學的意義。

帕拉斯瑪(Juhani Palasmma)在他的文章《建築七感》(An Architecture of the Seven Senses)中,列舉了人對建築的七種知覺,完整的闡述了作為現象學的知覺在建築學中的作用。帕拉斯瑪認為,不同的建築可以有不同的感覺特徵,除了通常流行的「眼睛的建築學」或者說「視覺建築學」,還應該有一種肌膚的、觸覺的建築學,一種重新認識聽覺、嗅覺和味覺的建築學。柯布西耶的建築明顯傾向於視覺,相反的,始於門德爾松(Erich Mendelson)和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的表現主義建築,則傾向於塑性和觸覺,傾向於反對視覺主義的透視中心論。帕拉斯瑪採用現象學的方法分析了建築中人的各種感受,強調身體,即知覺主體經驗的重要。帕拉斯瑪研究建築中的現象學問題,其現象學理論依據主要源自於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和加斯東·巴士拉(Gaston Bachelard)。巴士拉晚年通過自己女兒(胡塞爾的門徒)了解到現象學,但他的現象學與現象學運動中嚴格意義的現象學哲學有所不同,尤其在意識中的直接被給與的內在直觀方面,即直觀所與方面很難和胡塞爾接近,在操作性概念結構的方法方面也與現象學有相互矛盾。巴士拉自己不希望把自己與胡塞爾的純粹現象學聯系起來,他反對「哲學沉思」,主張「現象技術」,他的哲學是一種「行動的哲學」,甚至是一種「唯物主義的現象學」。可以認為,帕拉斯瑪從 巴士拉那裡獲得了比較直接的動力,在把現象學應用於建築學領域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

他說道:「眼睛是一種強調距離和間隔的器官,而觸摸則強調親近、私密和友愛的感受。我們這個年代,光變成純粹定量的物質,窗戶失去它作為開啟和關閉、室內和室外、私密和公共、陰影和光明等等兩個世界之間的介質的特徵,窗戶變成了純粹是牆面上的一個缺口。因而失去了它本體論的意味。用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的觀點來說,對大多數的當代住宅而言,把牆面上窗戶的數量減少一半,也許會更令人愉快。同樣,對大多數公共空間而言,把光線強度減小一半,也許更令人高興。」

「手是一個復雜的器官,是一個三角地,來自四面八方的生命信息源源不斷的在這里匯聚,匯聚成行為的河流。人的雙手有它們自己的歷史,有它們自己的文明。它們也因此顯得特別美麗。雕塑家的手是認識世界和獨立思考的器官,因此,手是雕塑家的眼睛。手可以閱讀,閱讀物體的肌理、重量、密度和溫度。當我們握住門的把手就是和建築握手。觸覺感知把我們和時間及傳統聯系在一起。」這正如康德所說:手是人外在的大腦。

建築學中,人的行動蘊藏著一個潛在的暗示,就像草地上的墊腳石是人腳的印痕和圖像。當我們打開一扇門,身體的重量便遇到了門的重量,踩上台階時腿便度量著踏步,人的手和門的把手相遇,整個身體傾斜著、戲劇性的穿過空間。「我們身體周圍的物體反映出可能的行為」——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里這樣說道。值得回味的建築體驗往往不僅僅是簡單的視網膜的圖像,建築學的元素不僅是視覺單位和完形。當走進路易·康的薩爾克(salk)生物樓前巨大的室外空間時,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引領我們直接走向它那素混凝土牆面,去觸摸那像絲絨般平滑溫暖的表面。皮膚能准確的追蹤有溫度變化的空間,如樹陰下涼爽的、生機勃勃的影子,陽光照射下溫暖的光斑。

阿爾瓦·阿爾托在他的建築里,有意識的關注到所有的知覺,「傢具的一個片斷形成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應當過於光滑耀眼,它也不應當不利於聲音和聲音的吸收,等等。與人接觸的最為親密的一個片斷,如一隻椅子,就不應當用那些導熱性能太好的材料來製造。」與純粹的視覺美學相比,阿爾托更感興趣於物品與使用者的身體相遇。

阿爾托的建築展現出肌膚與觸覺的在場。他的建築綜合了錯位、斜面、不規則形和多重節奏,以此來喚醒身體、肌肉和觸覺的經驗。他依靠手工精心製作的表面紋理和細部,喚起了人們的觸覺,創造了溫暖親切的氛圍。阿爾托的建築不是基於笛卡爾式的理想主義的視覺建築學,而是基於感覺的真實;同樣,也不是基於統一和完形,而是感覺的聚合物。阿爾托的建築常常顯得笨拙和未完成的樣子,但它們卻可以被理解為:真實的物質與空間在「肉身」(Flesh)中相遇——不是作為理想化的視覺構築物。

相反的是,在當代建築中,我們很少看到像阿爾托這樣專注於人類知覺的建築師。今天的建築師,更多地熱衷於視覺圖像的沖擊和新技術的表現。生活世界的物質實體被虛擬現實所代替,雖然真實的「物質性」愈來愈陌生,但虛擬的「世界」卻正在成為「另一種物化」。雷姆·庫哈斯更多地顯示出他社會學家的天才,他的技巧更多顯示在社會學而不是建築學領域;赫爾佐格是一個技術高明的試驗家,他關注建築自身,表現出對建築與材料豐富實體感的偏愛,但這種物質主義並未能喚起人們的回憶,更多地是充滿著如同博依斯(J. Beuys, 1921-1986)藝術中表現出的新奇躁動和陌生不安。因為缺失記憶,赫爾佐格便像個技術領航員,他未能進入我們的精神領域,他的建築亦不屬於現象學領域。而另外一類建築師,如斯維爾·費恩、索托·莫拉、格蘭·默科特、阿爾瓦羅·西扎、安藤忠雄等,也包括年邁的伍重,卻能讓我們不斷地在其建築中找到某些回憶和知覺的共鳴。

結語:喚起失憶的空間

今天的建築患了失憶症,正在失去知覺,失去記憶,它們很少能夠進入詩的領域,或能夠喚醒世界潛意識的意像。當代建築熱衷於視覺沖擊,缺少直覺和恍惚的話語,缺少一些悲情、傷感和回憶的情緒。建築學應該再次追問它在物質性和實用性上的功能和存在,使之能觸及人類深層意識,觸及夢和情感——如同塔可夫斯基、帕拉斯瑪和梅洛-龐蒂揭示的那樣,使之成為藝術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風景。人類器官正在失去知覺的今天,「影像感知」越來越多地代替「真實感知」,「影像空間」更多地取代「真實空間」。藝術愈來愈多地依賴於復制,復制本身已變為一種藝術,正如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說的,機器復制使藝術從儀式中解放出來成為另一種實踐。而復制的先天不足在於主體的缺席,亦如詹姆遜(Fredric Jameson)所認為:復制的核心是主體的喪失,即「主體之死」。塔可夫斯基用他電影畫面的本體論和現象學經驗做出了回答,讓我們察覺到藝術可以如此喚醒主體,喚起知覺和記憶,藝術作品更是人、觀者與作品的對話。

「回到事物本身」(zur焎k zu den Sachen selbst)是現象學家的第一個行動,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和建築師創作的重要方法。當建築學進入現象學的領域,我們便再次意識到當代建築學中面臨的三個困境:一為「歷史之輕」;二為「知覺之弱」;三為「主體之死」。「歷史之輕」關於時間與記憶,「知覺之弱」關於直覺與物質性, 「主體之死」關於身體性。如果我們以現象學的方式追問,這三個問題便成為:在當代建築中,作為人類世界歷史感之體現的記憶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作為人類知覺之體現的建築物質性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呈現?以及作為主體的身體是否依然存在於建築之中以及如何存在於建築之中?這便是本文探討的三個主題。

建築學的永恆使命是去創造能體現人類存在的物化隱喻,建構人類生存於斯的存在。正如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在《城市建築學》(Architecture of City)中說道:「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觀念與我們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因為我們生活在我們自己營建的地景之中,並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以之為參照」。如果有一天在我們廣褒大地之中,建築師喚醒了人們的共同記憶——如同阿爾多·羅西所說的集體記憶,那麼我們便找到了一條路,一條經由現象學通向刻有記憶印痕的未來之路。

❷ 鄉愁高清完整版電影

《鄉愁》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RoRvhKUAj946gDjb0uHcw

提取碼:qmk2

《鄉愁》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執導,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多美茲亞娜·佐丹奴、厄蘭·約瑟夫森主演的劇情片,於1984年1月8日在美國上映。


❸ 鄉愁是什麼時候拍攝的

1983年出品

對於電影而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無疑是一位最偉大的詩人。而《鄉愁》則是他最傑出的詩作。

——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里克·費里尼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1932-1986

蘇聯

主演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愛蘭德·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多米奇雅娜·吉奧丹多

Domiziana Giordano

類型生活

顏色彩色

在世界電影大師的神聖殿堂中,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直以其絢麗多姿且極富美感的電影畫面而被尊稱為「電影詩人」。他的作品往往蘊涵著「拯救靈魂和人類末世論的思想」,並由此充滿了神秘主義和宗教意味的藝術色彩。他在影片中也總是以「個人對世界所擔負的責任」作為一個永恆的主題,同時把追求畫面的「詩化意境」作為一種最常用的表現手法。正是由於這一緣故,塔可夫斯基已經習慣於拋棄那種對於故事的完整敘述,並將自己的思考、情緒、觀點、願望都散落或隱蔽在唯美化的鏡像語言之中,當然這也造成了他的作品相較於一般的電影而言顯得更加地難於理解的一種現實問題。也許一切正像評論界所說的那樣,這位大師拍攝影片的目的不是為了影片本身,而是通過每部影片去探尋電影藝術表現的潛力和可能性。

盡管這位喜歡把拍攝電影稱為「雕刻時光」的大師在他的一生中只拍攝了不到8部影片,但其中的任何一部都充滿了極為執著也極為難得的探索精神。這位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蘇聯導演在1983年拍攝完成的《鄉愁》把俄羅斯這個憂郁的民族的獨特美感以及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詩意與思索表現得淋漓盡致、直指人心。在這部絕對堪稱世界電影史上不朽的傑作中,雖然從敘事的角度上看確實會讓一些影迷在欣賞之初產生不知所雲或是無法適應的感覺,但影片中隨處可見的那些優美而憂傷的畫面,卻一如列維坦畫中的風景。至於它對於隨著詩人的思維與心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時空、幻境、夢境的表現,更是高深到了不著痕跡的化境,從而把那種憂郁的詩意之美最大限度地發揮到了極致。難怪有評論家曾經說過,看這樣的一部曠世傑作,要麼會讓你如坐針氈,要麼則會讓你流連忘返。

❹ 《鄉愁》的拍攝背景是什麼

《鄉愁》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1983年拍攝於義大利的一部影片。雖然名義上是由義大利、法國和蘇聯合拍,但其內在精神卻具有非常濃郁的俄羅斯韻味。在很多普通影迷看來,也許會覺得影片過於平淡過於瑣碎,而且蘊涵其中的夢幻般的色彩以及那種揮之不去的猶豫之情也顯得過於細膩過於強烈,但這恰恰是這部在世界電影史上有著極為經典意義的影片最值得欽佩和回味的獨到之處。片中那優美得如同畫卷般的景緻,以及導演寄予整部影片的那種蘊涵著濃濃詩意和深刻的哲學意味的銀幕語言,都把「鄉愁」這樣一個主題發揮到了極致。事實證明,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也許真的沒有哪個民族的藝術家比出生和成長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更適合表現「鄉愁」這樣的題材了,而作為電影大師的塔可夫斯基,又顯然是這些俄羅斯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在這部堪稱是詩歌影像化的傳世之作中,講述的其實是一個讓人有些抑鬱和傷悲的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位詩人,而他來到義大利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搜集俄國農奴制下的作曲家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資料,並打算以此寫成一部歌劇劇本。他的庄園主見他富有音樂才華,便把他派往義大利學習。在那裡他獲得了成功,不僅先後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同時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

在這部影片中,與詩人同行的是一位義大利女翻譯,她年輕貌美、秀色可餐,朝夕相處的經歷也讓她對俄國詩人充滿了慾念。但詩人的目光卻被一位人們稱之為「瘋子」的當地人多米尼克深深地吸引,並產生了暗中保護他的願望。這讓女翻譯大惑不解。終於,他們兩個人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女翻譯也因此提前出走。

就在詩人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的時候,女翻譯卻在不久後又從外地打來電話,聲稱多米尼克正在她所在的那個地方發表演講,而且已經整整講了3天。聞聽這一訊息後,詩人立即前往那裡,卻看到在廣場的銅像上的多米尼克,正往自己的身上倒汽油。隨後,多米尼克當眾自焚身亡。而剛才站在台階上、廊柱下默默傾聽他演講的人們,卻沒有一個上前去解救他……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萬念俱灰的詩人最終還是經受不住鄉愁的折磨,回到了農奴制度下的俄國,並在不久後選擇懸梁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❺ 鄉愁 塔可夫斯基

1999年的一個冬春夜,我計算著老白還有幾天離開上海,她留給我的錄像帶還沒有看完。
《鄉愁》(NOSTALGHIA,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已經在書櫥上擱很久了,看了它吧。
兩小時零六分之後,我徹底地愛上了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1999年2月以後我的日子變成了現在這樣,雖然我還不知道究竟《鄉愁》有沒有改變我的生命軌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改變了我的心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自1962年《伊萬的童年》榮獲威尼斯金獅獎以來,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
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說:「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彷彿是個奇跡,驀然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間房間門口,過去從未有人把這房間的鑰匙給我。這房間我一直都渴望能進去一窺奧妙,而他卻能在其中行動自如游刃有餘。我感到鼓舞和激動,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夢境。」
《鄉愁》講述的是蘇聯詩人哥查可夫來到義大利尋找俄國作曲家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素材為他做傳。在尋找的過程中,他和美麗的女導游、村裡的警察多米尼哥之間發生了一些事,這些和他對祖國的記憶以及對貝留佐夫斯基的想像交織在一起,詩人被鄉愁糾纏。
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是無與倫比的視覺和心靈體驗。
緩慢優雅的長鏡頭(用來敘述故事和交代人物關系如溫泉初遇多米尼哥一段等)和精妙的影像(如片中的倒影、水波、點蠟燭等)令人驚嘆他的敘事技巧和對於美的敏感,而片中的時空轉換絕對是凡人無法想像的。看他的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生活中不易覺察的種種美好細節。
在這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關懷了心靈的脆弱和猶豫,傳達了一種信仰—— —對堅持的信仰。
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最好一個人,在你最失望的時候,它會給你最有力的依靠。
總之,這是藝術電影中的極品,不看絕對是大大的遺憾

❻ 求《鄉愁》1983年百度雲資源,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FUu2zL5ZMK7MFIXwDNu3rA


提取碼: 7xfa
《鄉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托尼諾·格拉
主演: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厄蘭·約瑟夫森、多美茲亞娜·佐丹奴、帕特里齊婭·特雷諾、勞拉·德·馬奇、德麗婭·布卡爾鐸、米萊娜·伍柯迪克、Raffaele Di Mario、Rate Furlan、Piero Vida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義大利
語言: 義大利語、俄語
上映日期: 1983-05-17(戛納電影節)
片長: 125分鍾
又名: 懷鄉、Nostalghia、Nostalgia
俄國詩人安德烈(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飾)在美麗的女翻譯尤金伲亞(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飾)的陪同下,一同前往義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曲家的生活。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 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克(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同時他拒絕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的鄉愁。
本片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普通評審團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❼ 俄羅斯電影《鄉愁》 獲獎情況

沒名

❽ 西方文學中有哪些描寫鄉愁的經典作品

鄉愁是許多離鄉背井的遊子們的共同感受,從古至今,我們看到、聽到或是學到過多少有關鄉愁的的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古有李白《靜夜思》,對著月亮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是對國家危亡,故鄉難回的無奈與愁怨啊。而今,最為我們大眾熟知的便是餘光中的《鄉愁》,字里行間透漏出作者對故鄉的懷戀。

其實,我們大多熟悉的有關鄉愁的文學作品都是我們國內的,對於西方的關於鄉愁的文學作品我們可能不是很熟悉。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是前段時間上外國文學課上學到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才發現這部作品是有涉及到鄉愁的部分。

《荷馬史詩》是一部很偉大的史詩著作,它包括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個部分,相傳這部史詩是由古希臘的盲人詩人荷馬所作,這個在此我們就不做研究了,《伊利亞特》主要是描寫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即特洛伊戰爭,很有趣的的是,它是因為搶奪一個女人而引發的十年戰爭,內容非常精彩。

而《奧德賽》這部作品,它寫了戰神奧德修斯在戰爭結束後,歷盡千辛萬苦,在海上漂泊了十年之久,終回故鄉,殺死侵佔自己宮殿向自己妻子求愛的求婚者們,與妻兒團聚的故事。奧德修斯經歷了種種艱辛,只為回到故鄉與妻兒團聚,他的精神感動了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於是他們幫助奧德修斯返鄉,雖然中間又經歷了一系列的艱險,不過奧德修斯對回鄉的堅定信念始終不變,這種精神格外叫人感動。

❾ 請大家幫幫我!

這也太難了,因為年代只能鎖定在90年或以前,找了很久恐怕就這部比較貼了還有些其他的你挨個看看吧,
《海難》
Haakon Haakonsen
發行時間:1990年
導演 Nils Gaup
演員 加布里埃爾·拜恩
Eva von Hanno
Kjell Stormoen
Karl Sundby
John Sigurd Kristensen

下面是80年到89年的些經典片子,遺憾的是多數沒看過,只能提供名字和國家等基本信息,希望你能找到,

1980
亞歷山大大帝
Theo Angelopoulos 希臘 義大利 Greece/Italy
影武者 Kagemusha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日本 Japan
永恆的假期 Permanent Vacation
Jim Jarmusch 美國 USA

1982

沒有陽光 Sans Soleil
Chris Marker 法國 France
迷牆 The Wall
Alan Parker 英國 美國 UK/USA

失去平衡的生活 Koyaanisqatsi
Godfrey Reggio 美國 USA
水手的三枚硬幣 Les Trois Couronnes Matelot
Raoul Ruiz 法國 France
尋人 Chan Is Missing
王穎(Wayne Wang) 美國 USA
1983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台灣 Taiwan

冷月照溝渠 La Lune Dans Le Caniveau Jean-Jacques Beineix 法國 義大利 France/Italy
鄉愁 Nostalghia Andrei Tarkovsky 義大利 蘇聯 Italy/USSR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大島渚(Nagisa Oshima) 日本 英國 紐西蘭 Japan/UK/New Zealand
1984

策馬入林 Run Away
王童(Wang Tung) 台灣 Taiwan

犯罪單元 The Element of Crime
Lars von Trier 丹麥 Danmark

階級關系 Klassenverhältnisse
Danièle Huillet Jean-Marie Straub
西德 法國 West Germany/France

男孩遇見女孩 Boy Meets Girl
Leos Carax 法國 France
1985

巴西 Brazil
Terry Gilliam 英國 UK

卡車司機之歌 FONTANA PRE ZUZANU
Dusan Ranos 捷克 Czechoslovakia

雷德爾上校 Oberst Redl
Istvan Szabo 西德 匈牙利 奧地利 West Germany

/Hungary/Austria

童年往事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台灣 Taiwan

一個Z 兩個O A Zed & Two Noughts
Peter Greenaway 荷 法 英 Netherlands

/France/UK

蘇拉姆城堡的傳說 The Legend of Suram Fortress
Sergei Paradjanov Dodo Abashidze 蘇聯 USSR
1986

壞血 Mauvais Sang
Leos Carax 法國 France
卡拉瓦喬 Caravaggio
Derek Jarman 英國 UK
馬克斯,我的愛 Max, My Love
大島渚(Nagisa Oshima) 法國 日本 France/Japan
犧牲 Offret
Andrei Tarkovsky 瑞典 法國 Sweden / France
1987

柏林蒼穹下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Wim Wenders 西德 法國 West Germany/France
華麗的詠嘆 Aria
Various 英國 美國

UK/USA

建築師之腹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Peter Greenaway 英國 義大利

UK/Italy

前進,神軍 The Emperor's Naked Army Marches On
原一男(Kazuo Hara) 日本 Japan
天譴 Kárhozat
Béla Tarr
匈牙利 Hungary
英倫末路 The Last of England
Derek Jarman 英國 UK
1988

南方 Sur
Fernando E. Solanas
阿根廷 法國 Argentina/France
十誡 Dekalog
Krzysztof Kieslowski 波蘭 Poland
天堂電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Giuseppe Tornatore 義大利 法國 Italy/France
霧中風景 Τοπίο ∑την Ομίχλη
Theo Angelopoulos 希臘 法國 義大利 Greece/France/Italy
細細的藍線 The Thin Blue Line
Errol Morris 美國 USA
小女賊 La Petite Voleuse
Claude Miller 法國 France
游吟詩人 Ashik Kerib
Sergei Paradjanov 蘇聯 USSR
1989

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And Her Lover
Peter Greenaway 荷 法 英 Netherlands / France / UK
春天的故事 Conte de Printemps
Eric Rohmer 法國 France
第七大陸 Der Siebente Kontinent
Michael Haneke 奧地利 Austria
公寓之戀 Monsieur Hire
Patrice Leconte 法國 France
侯爵 Marquis
Henri Xhonneux
比利時 法國 Belgium/France
鐵男 Tetsuo:The Iron Man
冢本晉也 Shinya Tsukamoto 日本 Japan

後面是90年經典片子(不過這些要是你記憶准確的話可能行就很小,因為你說的是90年1月1號,下面的是90年的,為了防止您記錯也就硬著頭皮貼給你,希望能幫助你!):

1a. Petit criminel, Le (Jacques Doillon)
小罪犯——雅克·多爾隆
多爾隆在兒童題材方面成就卓著,本片獲得多項國內外獎勵,尤其是表演方面。

1b. Freeze, Die, Come To Life (Vitali Kanevski)
別動、死亡或活著(別動,死而復活)——維塔里·卡涅夫斯基
蘇聯解體以後拍攝的,以1947年西伯利亞兩個小孩為線索,揭露斯大林時期的丑惡。

3a. Nouvelle Vauge (Jean-Luc Godard)
新浪潮——讓-呂克·戈達爾
戈達爾90年代最令人注目的作品,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片頭那隻雕塑一般伸向天空的手臂。
3b. Goodfellas (Martin Scorsese)
好傢伙——馬丁·斯科塞斯
威尼斯銀獅獎,馬丁一貫關注的義大利社區黑手黨題材三部曲之一,真實而有力的描繪了美國意裔社會黑手黨徒的生活。
5a. Alexanndria Encore Et Tojours (Youssef Chahine)
亞歷山大再次和永遠——尤瑟夫·查漢(埃及)

5b. No, Or The Vain Glory Of Command (Manoel De Oliveira)
拒絕,或者命令愚蠢的光榮——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
多產高壽的葡萄牙老導演奧利維拉的名作。

5c. Hidden Star (Ritwik Ghatak)
雲遮星——李維克·吉哈塔克(76年逝世)
印度導演60年的舊作,反映印度中產階級和普通人的苦難,比雷伊更憤怒、更富挑戰色彩。
8a. Dreams (Akira Kurosawa)
夢——黑澤明
黑澤大師晚年回顧過去,充滿激情和夢想的華麗篇章。
8b. La Desenchantee (Benoit Jacquot)
不再著迷——貝諾特·加奎特
加奎特關於一個貧窮的17歲巴黎女孩的故事。悲哀無奈但又充滿活力。
8c.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Woody Allen)
罪與罰——伍迪·艾倫
典型的艾倫風格,不能期望太多,但又足夠你欣賞感嘆。

《狂野的心》(我心狂野)——大衛·林奇、《與狼共舞》——製片導演主演:凱文·科斯特納、《阿飛正傳》——王家衛、《偷吊燈的人》——盧凱蒂(義大利)、《死之棘》——小栗康平、《五月秘魯》——路易·馬勒、《遮蔽的天空》——貝爾托盧奇、《大門》——奧里弗·斯通、《死亡詩社》——彼得·威爾、《希望之旅》——(瑞士)、《本命年》——謝飛、《菊豆》——張藝謀

總結一下這是我見過最有難度的題之一了,太不容易,你很懷舊!!!

❿ 鄉愁的電影劇情

一位俄羅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與他美麗的女翻譯Eugenia去往義大利進行語言研究,他們在路上的經歷:一個鄉村教堂,女人們在聖母瑪利亞像前祈禱;一個天然溫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復青春;一個名叫Domenico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啟式的錯覺下將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認為精神失常,曾試圖擎一支點燃的蠟燭渡過溫泉,作為贖罪計劃的一部分,但無法完成,他請求Andrei替他完成這一項表面上無害的任務,Andrei非常不情願答應他這不合邏輯的請求,但被支離破碎的前兆激起了興趣,因此沒有拒絕他。他拒絕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離開了他。他使自己沉浸於超越現實的孤獨和模糊的會話中。在青蔥的義大利風景和俄羅斯鄉下沉默色調間的色彩轉換,揭示了他的鄉愁,揭示了他對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與家人分離,遠離祖國,如今孤身一人,開始執行這一存在主義的任務。
註:《鄉愁》劇照參考資料

閱讀全文

與外國電影鄉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灣萬歲電影 瀏覽:939
什麼地方免費觀看邊檢站電影 瀏覽:222
yy11111光電影院中文字幕 瀏覽:330
韓國化妝是什麼電影 瀏覽:567
德國小說改編電影有哪些 瀏覽:704
哪裡可以看日本美食電影小森林 瀏覽:619
周星馳電影里社區各人物名稱 瀏覽:271
奶奶電影全集中文版 瀏覽:418
戰火中的青春l老電影 瀏覽:873
葛優的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655
老電影雌虎威龍完整版 瀏覽:787
電影農村女孩進城電影下載 瀏覽:812
有什麼悲劇電影 瀏覽:291
淺藍深藍電影人物分析 瀏覽:995
動漫電影版中文 瀏覽:291
哪些好萊塢電影提到中國 瀏覽:590
iMac看電影怎麼設置刷新率 瀏覽:963
黑白道國語電影 瀏覽:682
能預測死亡的軟體的電影名字 瀏覽:813
愛就是你電影中文在線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