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秦腔電影《三滴血》mp3全本戲曲下載
㈡ 請您給我講出三滴血的故事
1、秦腔電影:《三滴血》
《三滴血》是1960年上映的中國戲曲電影,由孫敬、郭陽庭執導,劉毓中、陳妙華 等主演。
《三滴血》講述了山西五台縣人周人瑞,在陝西韓城縣經商。其妻在生下一對孿生兒子後死去。
2、國產古裝電視劇《三滴血》
國產古裝電視劇,以山西皇城相府為外景拍攝基地,將傳統經典戲劇經典戲劇《三滴血》與明朝宮廷的「三大疑案」之一的「紅丸案」與「滴血認親」等民間傳奇故事有機的結合,將撲朔迷離的公案戲與奇巧離奇的民間傳奇於一體,形成「案中案」、「奇中奇」的懸疑色彩。
㈢ 誰有秦腔電影三滴血,麻煩給我發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xmzy4nzi4.html
【江南的回答,粘貼+復制的!~~~誠交建築行業,玫瑰樂園,8農場1偷菜6朋友1,謝謝6你選3擇我1的回8答順便給個好評,再搭謹次謝謝,若有疑問閉差請追問或在問!祝你開心轎枝皮健康
㈣ 陝西秦腔三滴血故事梗概
1918年,易俗社劇作家范紫東編劇創排的秦腔《三滴血》首演。如今,一個世紀過去,《三滴血》經久不衰,已成為秦腔最經典的曲目。10月24日,該劇走進了最高人民法院。演出現場,秦腔的藝術魅力,經由場內曲折妙極的劇情、流暢委婉的音樂、細膩生動的演唱、精緻凝煉的舞美,深深浸潤著每位觀眾,讓人深陷其中,回味無窮。特別是該劇以古代三個司法案件審判過程為核心,鮮活地塑造了一個盡信書本、迂腐斷案官僚的典型形象,弘揚了堅守正義、激濁揚清的價值追求,對當代法官辦案也有重大的啟迪意義。為此,特約請觀劇者撰寫兩篇觀後感。
劇情簡介
秦腔名劇《三滴血》講述了三個「滴血認親」的案件。山西五台縣人周仁瑞在陝西韓城縣經商時,妻子生下一對孿生兒子後去世。周仁瑞無力撫養,便請鄰居王媽將次子賣與李三娘為嗣,取名李遇春。長子周天佑由周仁瑞獨自撫養。
第一起案件,周仁瑞經商失敗後回鄉,其弟周仁祥擔心周仁瑞回來爭奪家產,不認周天佑為周仁瑞兒子,最終訴至公堂。縣令晉信書偏是一個死啃書本的腐儒,見汝南先賢傳有「陳業滴血認親」的記載,便用此法斷案。見周仁瑞父子滴血入水不融,斷定周天佑不是周仁瑞親生子,並將其驅逐。
第二起案件,李遇春由李三娘撫養長大,與李三娘親生女兒李晚春姐弟相稱,互生愛慕。李三娘與王媽有意促成這段婚事,於是故意調轉姐弟二人真實身份,稱遇春為親生兒子、晚春為抱養。但二人尚未成親,李三娘去世,垂涎晚春已久的惡少阮自用捏造庚帖前來「詐婚」,挑起訟端。縣令晉信書再用「滴血認親」方式,判決晚春、遇春為親生,不得成親,同時判決庚帖有效。
第三起案件,周仁瑞與王媽重逢後,欲相互作證,前往縣衙找縣令晉信書,推翻此前判決。晉信書為證明「滴血認親」的准確性,傳喚周仁祥和其子牛娃來到公堂前試驗,誰知二人血滴不融。此時,晉信書竟固執己見,認定二人非親生父子,甚至質問周仁祥妻子是否與他人私通。
一片混亂之際,公差接大帥之令將晉信書帶回。原來,周天佑和李遇春兩兄弟投軍立功陞官,於是平反冤案,兩家人身世真相大白,全家團聚。
為何我們要看《三滴血》?
冼小堤 韓璋
秦腔名劇《三滴血》第十場,當山西五台縣縣令晉信書第三次用「滴血認親」的手法斷案時,現場音樂鼓點越來越急促,我不由得緊張起來:這次,「滴血認親」究竟會失敗還是成功?
要知道,這個迂腐的縣令已經兩次用「滴血認親」的方式作出嚴重誤判!而他明明有機會避免誤判,卻偏偏迷信古書記載,從不採信人證物證。
且看第一起案子:周仁瑞被弟弟和弟媳無端指責後十分氣惱,但口說無憑,他向晉信書提議,到陝西查詢就可知道兒子是不是自己親生。可晉信書竟回,不用勞費功夫千里迢迢去查找,只需按照《汝南先賢傳》記載,「滴血認親」即可。
此時,無論周仁瑞還是周仁祥,都感到這種落後的做法不靠譜,唯獨晉信書堅信「書上記載可會有錯」。結果,本欲到公堂「辯委屈」的周仁瑞,蒙受更大冤情,連兒子都被逐出。心胸險惡的弟弟勝訴了,周仁瑞氣得渾身發抖,大罵「狗官太武斷」。
第二起案子在審判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劇情,當王媽控訴阮自用的「庚帖」是偽造時,曾建議晉信書走訪一下百姓,便能知曉阮自用早已向李晚春提親多次卻遭到拒絕。然而,身為一縣之令,晉信書竟認為不需要訪查,「何必絮絮叨叨把他問?判斷疑案靠古人!」他再用「滴血認親」這等無憑無據的方法,一口斷定晚春、遇春為親兄妹,「豈能亂倫」。一對鴛鴦被拆散,令人扼腕嘆息!
當周仁瑞和王媽欲相互作證時,第三起案子出現了,也是全劇最關鍵的時刻——晉信書還要依靠「滴血認親」來斷案。音樂響起緊張的節奏,周仁祥與牛娃明明是親生父子,兩人的滴血不融合——證明這招不可靠!可在如此明顯的事實面前,自稱「熟讀五車書,做得七品官」的晉信書,依舊固執己見,欲再度破壞一個家庭,可氣、可恨、可悲!
盡管冤案得以平反,但晉信書三次誤判,已給個人、社會留下不良影響。親戚、鄰里之間的矛盾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民事糾紛,非常考驗司法者抽絲剝繭的能力,如辦案不貼近群眾,不願下功夫多方求證,用「盡信書」的態度如何審理得了情況千變萬化的案件?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發生在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的一起案子。那是一起民間借貸糾紛,原告稱和被告認識一年多,被告打借條借了3萬一直不還,但被告在庭審中卻辯稱從不認識原告。
看似簡單,事情卻撲朔迷離。此時,法官想到了兩個妙招:先是查詢雙方手機,發現兩人在打借條前毫無通話記錄,微信好友也是打借條當天才添加,原告第一句話便是「你好」。這哪像哥們?再問自稱介紹原被告認識的中間人,被告是否已婚,中間人支支吾吾說結了吧,被告卻回答說連女朋友都沒有。至此,雙方是陌生人的關系基本查清,借條原來牽涉到一件車禍遺物。
設想一下,要是此案由晉信書來審理,也許只一下就結案了。而主審法官充分考慮案情,從生活切入,從細節著手,多番問詢,終於識破謊言,審理得明明白白,讓雙方心服口服。回顧《三滴血》中前兩起案子,晉信書只為自己著想,不願為查明案情而奔波、多問,這樣的辦案方式脫離了群眾,背離了司法為民的理念,是一個深刻的反面教材。
晉信書「不接受反駁」的思維亦不可取。在糾正冤假錯案的機會面前,他為了面子和頭上的烏紗帽,寧肯一錯再錯,將官員地位錯等於絕對權威,辜負了百姓對他們的信任。
傳統秦腔劇《三滴血》講的是古代案件,卻讓我們對現代「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