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v神以太坊創始人是誰
Vitalik Buterin(中文名:維塔利克·布特林)先生幣圈人稱V神,Vitalik Buterin是以太坊(Ethereum)/ETH幣的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俄羅斯裔加拿大人,電腦工程師,著有《以太坊白皮書》。V神他輟學,創辦自媒體,精通多國語言,19歲時發行以太幣之後名聲席捲世界。他常替The Big Four(微軟、臉書、Google、亞馬遜)提供虛擬貨幣的趨勢咨詢。外國媒體報導,連普丁都親自招見他,那一年,他才24歲。
經歷
V神Vitalik Buterin從小就是數學神童,7歲時創建滿是數學、圖表計算等資訊的文檔「兔子網路全書」,12歲起可用C++語言寫小游戲,13歲至16歲整整3年,特別沉迷於電玩游戲《魔獸世界》中,直到某天,V神最愛的游戲角色遭游戲開發商取消後,讓V神的人生有了更大轉變。
起初V神不斷寫信給游戲開發商,希望對方能恢復角色,但對方卻告知取消該角色是為了游戲平衡,V神又氣又失望,從此不再沉迷於游戲中,而是開始鑽研區塊鏈技術,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文章,向當時新創立的《比特幣周刊》投稿賺取稿費,每篇文章可收5個比特幣。
之後,V神進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就讀,仍持續花時間研究區塊鏈及比特幣,最後更直接輟學創業。在研究期間,V神發現比特幣的局限,因此寫了白皮書建議設計新比特幣,同時在文中介紹以太坊;2014年,V神靠著讀書賺來的獎學金,召集幾位合夥人創建以太坊、為以太坊設計新的加密貨幣以太幣(ETH)。
Ⅱ 求電影名字
Ⅲ 這個世界上最讓你快樂的肥宅美食有哪些
全球50大美食排行榜,你認為有哪些會入選?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搜羅了全球各地的食物並將其排名。不過,針對這份排名,中國網友紛紛表示不服:我大中國的美食明明世界第一!這份排名到底長什麼樣?一起來看看吧!
NO.50
美國奶油爆米花
爆米花居然也入選了,這讓許多人大呼無力吐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盛產玉米的美國,人們將爆米花作為休閑娛樂時不可缺少的零食。美國城鄉大大小小的電影院都有美味可口的爆玉米花出售。情侶們邊看電影邊大嚼香脆的爆玉米花,可謂其樂無窮!此外,在看球賽或馬戲時,球迷和戲迷們也愛大吃特吃爆玉米花。一名體育記者在一場激烈的美式足球大賽後不無幽默地估計,全場觀眾在比賽時吃掉的爆玉米花竟然有數噸。
NO.49
印度咖喱土豆卷餅
不僅是全球最美味的50種美食之一,還入選了全球10款一生中必吃美食。這是一種極好的早餐食品。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用米糊攤成的甜美而光澤鮮明的脆皮,包上辛香的土豆泥,然後蘸著椰子酸辣醬、泡菜、西紅柿扁豆醬等佐料,作為老饕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絕對值得品嘗。
NO.48
美國薯片
薯片是正宗的美國小吃。1853年,美國紐約州一家飯店的廚師喬治·克羅姆發明了薯片。那天有位客人點了傳統的法式炸薯條,但是他覺得廚師做的薯條太厚了,不太滿意。喬治只好再做一份,這次他把土豆切成了像紙一樣的薄片,放進熱油,炸成又薄又脆薯片。本想用炸薯片氣氣這位挑剔的客人,沒想到客人吃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高興。從此以後,薯片開始流行起來,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零食。
有人統計過美國人每年要吃掉大約5.4億多噸的薯片,能夠為美國的零食業帶來60億美元的財富。每年的三月十四號是美國的「薯片日」。知名時評作家楊恆均表示,「薯片」,一個毫無技術含量的垃圾食物,卻能被美國人推銷到世界各地,幾乎成了美國全球霸權的象徵,一度遭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抵制。
NO.47
西班牙海鮮拌飯
西班牙海鮮飯,西餐三大名菜之一,與法國蝸牛、義大利面齊名。西班牙海鮮飯英文為paella,但 paella 這個詞原意是平底鍋,直到1840年這個詞才特指代海鮮飯。海鮮飯發源於西班牙valenciana,盛產歐洲少見的稻米,從16世紀開始,當地居民喜歡把米、肉、菜燉在一起吃,這就是 paella 的原型。
最早的Paella並沒有海鮮,即使到現在瓦倫西亞也有些地方的Paella用的食材只是蔬菜和肉類,但是藏紅花卻是不可代替的靈魂。藏紅花賦予了Paella金燦燦的招牌色澤,還有難以言述的香氣和味道。
NO.46
泰國青木瓜沙拉
青木瓜沙拉是泰國人很喜歡的一道開胃小菜,也是泰國十大名菜之一,從原材料到做法都極具泰國風情。青木瓜是亞熱帶的特產,和國內的水果木瓜是近親,不同的是,青木瓜的體積大,類似西葫蘆,削去青綠色的皮,裡面是嫩白的果肉,吃起來清脆中略帶一點韌勁兒,微甜中又有一絲清苦。
青木瓜沙拉的一般的做法是將青木瓜剃成絲,先抓一小把放在一個砂質的類似搗葯臼的容器里,然後隨口味加入兩三個泰國產的朝天椒,一兩個小番茄、一兩瓣蒜、一根生的豇豆角、一隻生的青蟹、一兩勺魚露和店家自製的醬料,檸檬汁要現擠的,再抓一把花生仁和海米點睛。清甜、微辣,酸爽,伴著花生的香甜,青木瓜沙拉絕對能叫醒你的舌尖。
NO.45
新加坡雞肉飯
新加坡雞肉飯,俗稱「海南雞飯」,海南雞飯起源於海南島的文昌市,海南人會以文昌當地的白切雞做法,同時配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所以在海南島俗稱為文昌雞飯。20世紀初期,隨著移民潮,這個菜式傳至東南亞,到了新加坡,經過各種烹調飲食文化的熏陶影響形成了據有獨特本地風味的「新加坡海南雞飯」。雞肉幼滑無比,香噴噴的油雞飯油而不膩,配上香菜,蘸點黑醬油、蒜茸及特製的紅辣椒絕對是極品美味,難怪在新加坡如此風靡了。
NO.44
加拿大普丁
普丁(Poutine),一個只有加拿大人和北部美國才知道的名字。2007年,CBC做了一個加拿大發明的投票,普丁排名第十,是唯一打進前十名的食物,堪稱國食。有一種說法,沒有看過冰球,沒有吃過普丁,就不算一個真正的加拿大人。
普丁到底是什麼呢?1957年,蒙特利爾東北一個叫沃里克的小鎮,有位卡車司機去吃法式薯條,要求店家將小塊的干乳酪凝塊(Cheese curds)與薯條混在一起,沒想到香脆可口,就傳開了。後來為了保持乳酪凝塊的熱度,又在其上淋入熱肉汁,味道更好了。所以,普丁就是在香脆松軟的薯條上面,加上帶鹹味的碎乳酪,再淋上熱乎乎香濃的肉汁。新做出來的普丁是口感最好的時候,因為那時薯條還夠爽脆,乳酪在肉汁的包裹下欲融未融很有嚼頭,用叉子一舀,濃郁的乳酪絲絲縷縷欲斷還羞拉拉扯扯地,既飽口服又添眼福。
Ⅳ 俄羅斯總統是誰
是佛拉迪米爾·佛拉迪米羅維奇·普丁(俄語:Влади�0�7мирВлади�0�7мирович Пу�0�7тин,讀音:�6�5[vl�0�7�0�4d�0�3im�0�3�0�1r vl�0�7�0�4d�0�3im�0�3�0�1r�0�5v�0�3�0�1t�0�3�0�1 �0�4put�0�3�0�1n],1952年10月7日-yobo66)蘇聯列寧格勒(今俄羅斯聖彼得堡)人,現任(第四任)俄羅斯總統,曾擔任過第二任俄羅斯總統、第七及第十一任俄羅斯總理和統一俄羅斯黨主席。
在當選總統前,普丁曾經短暫擔任過俄羅斯總理(1999年—2000年);但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鮑里斯·葉爾欽突然宣布辭去俄羅斯總統一職,時任總理的普丁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他陸續贏得2000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和2004年總統選舉,最後於2008年5月7日卸下了總統職位。在普丁從2000年到2008年任職總統期間,俄羅斯在軍事與政治實力上均有相當的提升,但他在民主方面則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2012年5月7日宣誓就任俄羅斯第四任總統,任期六年。同期辭去統一俄羅斯黨領導人職務。
由於憲法規定了連任的限制,高人氣的普丁並無法參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隨後,被譽為普丁繼承人的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當選了俄羅斯總統。但在2008年5月8日普丁卸任總統後,他馬上被繼任總統的梅德維傑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一職。2012年普丁再度宣布參選總統,2012年3月5日普丁再次勝出2012年俄羅斯總統選舉,第二度當選俄羅斯總統。
普丁擔任總統期間,俄羅斯在政治以及法制上都獲得了穩定發展。同時,由於其強硬但宏觀的經濟管理,大幅對俄羅斯的經濟改革,也整合了俄羅斯出口的油價的匯率;在他任內吸引了許多外匯公司進駐俄羅斯,這也為俄羅斯帶來了龐大的經濟利益。國內生產總值將近上升了72%,購買力平價也上升6倍左右;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則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分析人士形容普丁的經濟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在普丁擔任總統期間,陸陸續續通過一系列的法案,也對了俄羅斯的社會作了根本性的改革。這包括有所得稅改成13%、降低利潤稅稅率,以及制定新的土地和法律條文。但同時,他所帶領的政府也曾被反對派、外國政府或組織和人權組織質疑由他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特別是在內部的人權和自由記錄等;除此之外,他對過去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欺凌態度也遭受了批評。
根據媒體報導,在俄羅斯的經濟圈內出現一組新的巨商集團,並明顯地控制住俄羅斯的整體經濟情況,這包括有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以及尤里·科瓦利丘克等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新興的俄羅斯鉅富,往往與普丁本人有密切的連絡關系。此外,普丁也被批評於第一任總統任期內塑造一種個人崇拜的價值觀。
Ⅳ 外國人使用什麼社交軟體
無論白人、黑人還是棕色人種,都對中國的幾根棍子感到驚奇,但因為無法掌握而更加感到發愁。
大家都知道,印度人吃飯或者非洲人吃飯,很多都是靠手抓的;歐洲人、美國人吃飯用的又都是刀和叉,一旦他們來到中國或到中國城品嘗中華美食,就對咱們的餐具發愁了。中國人用筷子,這是讓很多國家的人感到窘迫的技藝。
對了,這種筷子適合低齡兒童的,屬於學步型的級別!
筷子,古稱箸,是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筷子是大約三千到五千年前發明的,有木頭,竹子,金屬,象牙,和現代的塑膠。
各國筷子的特色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立方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製,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系,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
筷子與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異暗藏科學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吃飯的傢伙什,一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以外,保您可以席捲全桌。很多用慣了筷子的國人對老外的刀叉很不以為然,就是吃個飯嘛,還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長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塊的食物還要雙手啟動,實在是麻煩。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禁不住生發出很多自豪感來。也許你猜不到,其實這簡簡單單的兩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學問。
Ⅵ 用lomo的人為什麼都用過期膠卷
Lomo是一個縮寫,上個世紀50年代在蘇聯聖彼得堡一個專門生產軍事光學鏡片的工廠,叫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廠(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是俄羅斯最大的光學儀器生產廠,LOMO LC-A是該廠在前蘇聯時期研製生產的35毫米自動曝光旁軸相機。而現在Lomo有了新含義,Lomo是Let Our life be Magic and Open,讓我們的生活開放、有魔力。Lomo=拉瑪、樂魔、裸貓……樂摸!盡管翻譯版本繁多,但是在香港和台灣,Lomo的愛好者們給它起了一個恰當的中文名字——樂摸——讓我們快樂地撫摸生活!
LOMO 前世今生
LOMO相機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合企業,它是一種應用於前蘇聯間諜部門的體積小操作簡單的相機,由於應用領域特殊,使得它日夜均可以拍攝無須閃光。可隨身攜帶的低科技35毫米自動曝光旁軸相機。最初是模仿萊卡的Minox,這種相機當時也不是很流行,沒有光圈,只有簡單的b門,而且成像質量不高,照片暗角比較大。
由於該相機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所以用正片沖出的相片色澤異常鮮艷。
關於LOMO藝術(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機原先是前蘇聯的產物,由列寧格勒光學與機械聯盟於1980年代初期製造出品,是一台為了大眾需求而製造的「陽春傻瓜相機」。
Lomography逐漸興起
Lomography Society使Lomo相機出現再生神話,但同時亦必須確保它能長遠地發展。Lomographic於1982年聖彼得堡開始興起。Lomo生產商被要求生產大量間諜相機,造福人民之餘亦蘇維埃增光。
Lomographic熱潮始於1982年聖彼得堡。某陽光普照的早上,General Kornitzky把日本小型相機(Cosina CX-2)放在桌上,他的親密戰友Panfiloff(即Lomo蘇聯軍事及光學製造廠之總監)細看此相機,發現它有清晰的鏡頭、極高的感光度及堅固的外□。兩位男士留意到它的特性和潛力,馬上研究如何改善設計。希望能生產一部全功能全天候的相機,旨在讓全蘇聯人民提供樂趣之餘亦用此紀錄社會主義生活和祖國的光榮。最後,Lomo LC-A誕生了,百萬部相機迅速售清。蘇聯、越南、古巴及東德人民於80年代開始也參與進來。
LC-A是一部小巧、自動的相機,為大眾提供每日攝影之工具。但它簡約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價值:Minitar 1鏡頭,由Professor Radionor設計,在廣角鏡頭下拍出鮮明的色彩。一般只出現於貴價專業相機的自動感光功能,讓Lomo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使用,晚上更能創造突出的線條效果。堅居的外□加上硬凈的金屬結構及醉人的蘇聯風味。
Lomo LC-A的出現
當前蘇聯、越南、古巴及東德人民仍活在共產主義下的同時,兩名奧地利維也納美術學生沃爾夫岡·施特蘭晶格(WolfgangStranzinger)和馬蒂亞斯·菲格(MatthiasFiegl)於1991年初夏遠赴布拉格度假,在炎炎氣息下,初嘗捷克的民主氣息。由於當時流行亞洲的高科技電子相機,LC-A已停止生產,餘下的只能在舊相機店內找到。兩名維也納學生興之所至在一家舊貨店裡買下了一部造型古老的Lomo相機—LC-A。
在燦爛的布拉格街頭,他們以LC-A snapshot一番:從頭頂拍、從背脊拍、從屁股拍……整個旅就是在啤酒、伏特加和LC-A作伴下完結。回到維也納後,他們把菲林拿到超市沖曬,看罷相片後非常震驚!那鮮艷、快樂、蒙朧的效果為捷克面貌注入全新感覺,影像效果從未如此過癮過!
1992年,LOMO官方組織:Lomographic society在維也納成立。目的是要向全球發布有關Lomography的訊息。
Lomography不僅僅是LOMO愛好者交流的平台,同時,它也是網上發行與銷售LOMO照相機的機構。這也就是大家所謂的「LOMO官方」。
Lomo逐漸成為時尚新寵,一時間Lomo的快樂秘密在歐洲的年輕人之間迅速傳開,成為地下藝術圈、文化圈的新寵兒。
不幸的是,在蘇聯生產Lomo相機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盟在民營化後要裁撤虧損的相機部門,預定1996年要停工關廠。這兩人聽到,火速前往要求這個早已關閉的工廠重新開張,再生產Lomo自動相機。
1996年,二人說服了聖彼得堡當時的市長兼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工會總經理普丁(Putin),繼續生產這不僅對有益於他們的國家經濟,也對促進藝術文化很重要的「超傻瓜相機」。
Lomo革命於是展開,這個工廠一個月生產2000台Lomo相機,不過價格已由1995的30美元漲到約200多美元。(這也是LCA有不同版本的原因之一,但是在2005年4月,LCA徹底停產!)
這個學生和他的朋友們把用LOMO拍的宴會照片,或日常每天一景一物放在廚房牆上展示後,他們就開始「LOMOWALL」的交流活動。
1997年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第一屆的LOMO世界大會,以馬賽克式的並列拼貼方法展示1.5萬張照片,整個展示牆長達108米。成為地下藝術圈、文化圈的新寵兒。
今時今日,如果你還以為「傻瓜攝影」意味著落後,那就是你遠遠落伍了,因為目前在歐洲和日本,這種「LOMO隨興攝影風格」可是大大地盛行!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連續拍,不理會正統的攝影規矩,只講究個人的隨意性、真實性。也許你不認為這是藝術行為,只不過是青春期的情緒發泄。但是,你錯了!這就是藝術,是一種新興的攝影藝術!
這些推廣且秘密傳播的Lomo相機及它拍出來即興的照片的人就是「Lomoer」,全世界從古巴到日本、越南,有無數LOMO人在說:「Lomo不止是一種創作性的攝影,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Lomo的創作理念是:「要快、不用多想、對周遭的環境張開眼、多吸收,享受溝通。」由創意和動力組成的Lomo,開放予每一位好奇和喜愛按快門的你。藉著Lomo,藝術就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滲透出來。
Lomo相機的特色
Lomo相機的特色是鏡頭寬(32mm)、速度快、色彩強烈、沒有閃光燈,在燈光越暗的情況下照出來效果越好。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會顯得比中間暗很多。不過這些技術上或光學上的特性都不是Lomo的特點。它的主要吸引力反而體現在一種跨地域性的地下創造活動。
擁有Lomo的名人:大名鼎鼎的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他有兩本攝影集是用LOMO拍的),其中不乏搞科技音樂的人如Moby、David Byrne、Pulp樂團的Jarvis Cocker。以及如王家衛、三宅一生、杜可風等國際名人都擁有LOMO相機。
Lomo的宗旨就是要藉千千萬萬的Snap Shots去紀錄地球上的一事一物。
Lomo一直都在尋找那自然的,即興的美學。這是一種新的攝影取向,構圖與對焦都已過時,模糊與隨機性才是潮流,才是經典。這種Lomo的態度解放了所有傳統意念的追隨者。不要想,只管拍!Lomo人並不會受古老攝影模式所限制。相片就是Lomo的根本。沒有甚麼比新鮮的Lomo相片感覺更美妙的了。Lomo圖片收集、欣賞並展示所有精彩的照片,有神秘的,愉快的,有模糊的,沉悶的,簡單點說,即是生活中的所有。
找個位置,躺下來好好享受。又或者,拿起你的Lomo相機,與我們分享你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你的傑作,你的幸運事情,你奇怪的攝影觸覺,以及你最個人的攝影視野。現在就抽出你的Lomo相機,拍下你身邊的人,把他們扯進你獨特的視野吧!不需要多想,只要快 。
現在就馬上開始,請不要忘記:你就是Lomoer。
LOMO 在中國
LOMO正式進入中國是在2003年初,但早在2002年的時候,LOMO文化已經開始。
而大流行的時間卻要到2004年初,這其中的變化我們可以從LOMO相機的經典機型LC-A的價格變化看出一些端倪:2003年10月份的時候,LC-A的價格在400-500元間,但無人問津。而2004年3月份的時候LC-A的價格就陡然上漲到千元上下,且經常出現有價無貨需要訂購等待的現象。
作為青年攝影新文化勢力的LOMO,在它11歲的時候奇襲了古老文化代表的中國。2004年6月29日,「2004年LOMO世界大會(LOMO WORLD CONGRESS 2004)」 在經歷了馬德里、紐約、東京、科隆、維也納5屆世界大會之後登陸了中國北京。此次大會會集了眾多LOMO攝影師、愛好者,65個國家的3000多攝影師為此次大會提交了6萬幅作品並構成了200餘米世界最大的攝影牆。這面LOMO牆在7月2日晚上7點驀然出現在古老的北京日壇公園圓形圍牆上,色彩斑斕的LOMO攝影作品強烈刺激了每個觀摩者的每個神經細胞。
LOMO 特色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兩個學生發現了一款小型的、神秘的俄羅斯照相機Lomo Kompakt Automat,並使用這款相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即興攝影藝術風格。他們的方式就是: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在最不尋常的姿勢下拍攝盡量多的照片。結果,來自全球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真實的、多彩的、狂放的、新奇的、不常見的以及其他精彩的照片接踵而至。之後這些照片排列組合為Lomograph的海洋,以純粹的多彩性、多樣化和強烈的表達慾望而讓觀看者嘆為觀止。有近十萬LOMO攝影者共同在莫斯科、紐約、維也納、柏林、聖彼得堡、哈瓦那、蘇黎世、科隆、馬德里、開羅、東京和其他主要世界城市成功舉辦展覽後,Lomography建立了其國際聲望。
LOMO這種攝影風格逐漸從維也納先鋒藝術的熒幕上發展成為有深遠社會影響的、國際性的文化運動。一直以來,LOMO協會的攝影者「發現」或者特意開發的產品推廣都支持著這種發展。這些產品包括特製的抓拍相機(如4鏡頭相機、holga相機),攝影風尚,攝影器材,LOMO攝影的相關書籍等。另外,還有來自全球35個國家的LOMO攝影者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特別設立的LOMO使者負責區域內LOMO攝影者的事務和組織各種活動,例如展覽、派對、影展、LOMO攝影活動、巡展,出版,以及國際和本地的藝術項目等。此外,還要負責和電影界、音樂界及新興媒體合作的藝術項目,並且在區域內為年度世界性的活動和比賽提供支持。
LOMO攝影崇尚的社會和視覺信條對90年代攝影藝術的功能和審美的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今天,全世界范圍內LOMO攝影團體有超過50萬的會員。在他們中,有如你我般的普通人,但是也有諸如Brian Eno,Laurie Anderson,David Byrne,Pulp,Underworld,Helmut Lang,Moby,Robert Redford這樣如此出名的個體。而以上也僅僅是那些出色的攝影者中的一小部分。LOMO的基本理念就是:快速捕捉、無需多想、心態開放、吸收事物和享受暢談,這些理念已經遍及溝通文化中,並且成為Lomographic網路中共同分享的認知。這種創造性的前提是建立在高端技術與低端技術有趣組合、以及社會機構和商業攝影與設計公司融合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藝術途徑使LOMO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溝通時代有了如此獨特的角色。
LOMO攝影者正在和成百上千的且即將增長為上百萬的LOMO攝影者一起不斷努力工作,致力於永不停息的LomographicSysiphus項目:LOMO世界資料庫。這是有史以來最廣泛的抓拍攝影檔案,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我們生活中全部的最古怪和最不可思議的影像。
這個資料庫在哪裡?在LOMO攝影者的鞋盒子里、堆在攝影者的椅子上、桌子上、在碗櫃里、在抽屜里、在天花板上、地板上、在LOMO之家的牆壁上、在LOMO影集里、在維也納LOMO國際協會的辦公室里。。。。。。那些精挑細選的傑作收錄在每時每刻都在增長的LOMO全球交流中心的網站上:www.lomography.com。
說到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攝影工具,LOMO一定占首位。LOMO有什麼魅力,讓全球LOMO迷為之瘋狂。其實LOMO是一台五0年代俄國間諜專用的迷你相機,於九年前由德國人再度發現後重製生產,但因為一年僅生產三千台,所以歐日各地的LOMO迷總是引領企盼。
LOMO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鏡頭,經由獨特彎曲的角度,讓它得以日夜兼拍無須閃光,而且對於紅、藍、黃感光特別敏銳,用正片沖出相片的色澤異常鮮艷。
另外千萬別被光圈、焦距的功能嚇著了,手握一台LOMO,放鬆心情想拍就拍,別在意角度、別注重姿勢,記得要求沖印店洗出所有的照片,那怕是曝光過度與反差模糊,絕對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由於不需要閃光燈,所以建議採用感光度400的底片。
順勢而來的是另一台"Action Sampler",一張底片可呈現連續四格慢動作,不需對焦、沒有光圈,絕對是玩樂好相機,除了單獨欣賞,更可以拼貼共組LOMOWALLS(樂摸好攝牆)。據說馬賽克產生的視覺革命,就是由LOMOWALLS掀起的風潮
LOMO在全球各大城市都有名為"LOMO Society"的組織,總部設於維也納,雖然擁有全球性的聚會和正式的組織,但可一點也不嚴肅,LOMO Society的精神是將相機變成一種隨身攜帶的生活觀察用具,以一種不拘型式的紀錄方式,藉由全球各地LOMO Society,讓LOMO人遍全世界也不寂寞。
LOMO 法則
捕捉瞬間
自90年代初期,日本玉女攝影家/藝術家Hironix拿著傻瓜相機到處拍而傳染成一種自發性隨興的攝影風潮之後,不僅是作品,連相機本身都獲得一種新的流行地位。對焦不準、模糊、層次不分明的照片也開始可以被接受,只要它捕捉到「那一刻」。流行攝影師Jurgen Teller、terry Richardson的作品都是以這種日常生活的粗陋、真實和即興而著名。
1998年由義大利設計小組Biunco &Cucco出版的流行攝影集《Pipoca Instant Fashion》由一系列的拍立得照片組成。拍立得獨有的真實和不可能通過暗房再加工的特點,使得此書大為暢銷。這種「立即影風格」如今連《Vogue》雜志也加以沿用。
沒有閃光燈,不用電池,比傻瓜還笨的低科技相機Lomo獲得玩家垂青。《穿街走巷》帶你去認識這個新名詞,領教一下笨機的厲害。
進入數碼影像世紀,相機玩家忙著提升器材,趕高科技,在討論解析度和像素等高科技問題之際,低科技相機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反而圖創反璞歸真清流。像著名的相機品牌富士、佳能等都推出了低科技相機,不過最具代表也最受歡迎的,要算低科技俄國間諜相機Lomo。
Lomo在外國掀起熱潮,Lomo迷俱樂部紛紛成立,還形成了Lomography原本記憶和想像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是DV,也可以日記……但是你選擇了攝影。於是,LOMO一下更衣室、LOMO一下地鐵站、LOMO一下酒吧故事、LOMO一下快餐店……再配上若干文字或者無標題內容,就這樣來了
兩年前,日本的少女們時興過一段用傻瓜機隨意拍照寫日記的風氣,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連續拍,不理會正統的攝影規矩,只講究個人的隨意性、真實性。也許你不認為這是藝術行為,只不過是青春期少女的情緒發泄。但是,你錯了!這就是藝術,是一種新興的攝影藝術!
特傻
什麼是LOMO藝術?先來談談LOMO,LOMO就是一些超級笨的相機。LOMO藝術就是用這些特傻的相機去拍攝眼前的世界。
基本不用閃光燈、不用調節光圈、不用對焦,你只要按快門就可以了。不就是傻瓜相機嗎?是啊,LOMO的確是傻瓜,比自動相機的傻還要更傻,傻到LOMO相機的主要機型LOMOLC-A曾經一度瀕臨停產,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這種過於簡單的傻瓜,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
這是一個數碼時代,技術含金量成了數碼愛好者攀比的指標;拍攝無需等待,眼前的景色可以立即顯示瀏覽,我們怎麼會選擇這種古董級的相機呢?
但世界並不由我們的主觀而旋轉,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明天,風水是不是又轉回來?今天,新一代的年輕人彷彿染上了「新文化傳染病」之一修復古跡,他們把古董從箱底拉出來,發現LOMO這種無與倫比的笨拙相機似乎更好玩,玩的人多了,時尚的路也出來了。
是啊,什麼都玩膩了。玩膩了數碼,所以玩膠片;玩膩了即時顯示,所以玩相片的不可預測(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將從LOMO類的古老相機中,將曬出什麼樣的照片)。社會變更越來越快,剛覺得新鮮的高科技的數碼現在已經落時了,LOMO的笨拙倒引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因為LOMO是耐心,是感覺,它的傻,它的簡單都變成了優點,當然,這時傻瓜的「傻」已經美其名曰:「Don』tthink」。
夠玩
看著自己胡亂拍的一些照片,沖曬出來簡直象藝術品的時候,說實話,年輕人很難不心動。何況,LOMO絢麗的色彩配合著我們對這個旋轉世界產生的幻覺,幾乎天衣無縫。
這個世界裡,屬於我們的有酒吧、電子迷幻音樂、實驗噪音、行為藝術、DVD、網路、滑板以及各種各樣新玩藝。我們必須要用這些武器打扮我們的城市,否則它將多麼乏味———空氣沉悶、行人倉惶,霧蒙蒙的天空遮蔽了所有的幻想。
如果通過LOMO相機去注視這些灰雨衣下的城市,它似乎產生了魔力,改變了我們對城市的記憶。樹是綠的,我在走著,音樂響著,電腦開著,畫面在旋轉,生活中的所有細節鮮艷無比,我們的夜,我們的路,我們的表情和情緒都感染在照片的迷濛和幻覺中。
所以LOMO藝術成為時尚一點都不令人奇怪。它的古老和簡單剛好滿足了現代人的需要,踏上了他們迷幻音樂的節拍。
他們根本不考慮任何技巧,就象他們根本不考慮任何規則。他們如此熱愛自己,因此,如此熱愛記錄生活的LO-MO。他們不要所謂的永恆,不相信你的諾言,只相信每一個偶然的存在,相信自己的瞬間感受,所以LOMO藝術是一幅幅童心與不確定性的創造物。
事實上,LOMO藝術是一件樸素且極端個人主義的玩具。它代表了一種最原始的存在方式———記錄,記錄自己的一切。無論你怎麼拍,橫拍豎拍,反正用了LOMO類的古董相機,你就選擇了LOMO的生活態度。
這些相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便宜(雖然價格飛漲,相對還是便宜);二是能多老就有多老,好像都是從箱底翻出來的古董;三是,現在都很流行。呵呵。
還原與顛覆
拍照原本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體驗,面對鏡頭,人們充滿著忐忑與期待,不知道那個奇妙的魔盒裡將會誕生什麼。然而,數碼相機的出現,讓攝影徹底蛻變成了一個廉價的消遣。下一秒,你就可以在顯示屏上看到照片的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話,那就馬上刪除重拍。
也許,當一件事情變得太容易,就不再有意思了。看似隨意的 Lomo 卻有一個極高的門檻,那就是拍攝者要富於想像力並且不怕麻煩,懂得欣賞過程的美妙。裝膠卷,拍攝,沖底片,掃描,等等,其實非常挑戰人的耐心。 Lomo 在當今社會重生的意義本就不在於其效率,而在於那種返璞歸真、反潮流精神!
把簡單的過程復雜化,把復雜的美學簡單化,把不完美藝術化,還原與顛覆成就了一種世界性的地下藝術潮流。
LOMO 十大原則
1.隨身攜帶,隨時使用---無論白天或黑夜Take your LOMO with you EVERYWHERE you go .Use it all the time, every time DAY AND NIGHT
2.LOMO是生命的一部分。 LOMO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YOUR LIFE, it's part of it
3.從屁股那邊拍。 hoot from the hip and over your head
4.盡可能地接近你期望中的物體。 Ge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bjects of your Lomographic desire
5.不要思考。 Don't think
6.動作要快。 Be quick
7.你不需要預先知道你會在照片中得到什麼。 You don't have to know what you're shooting
8.你也不用設想你事後到底拍出什麼。 You don't have to recognize what you've shot
9.隨便組合你的照片。
10.不要理會這些規則。 Don't worry about rules
Ⅶ 為什麼清末時期外國人的名字都那麼怪
當時的外國人有的取了中文名字,有的是翻譯時盡量按照中文姓名的形式翻譯的,所以不倫不類。
Ⅷ 北京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又稱蜈蚣巷,歷史非常悠久是最具有老北京文化氣息的地方,胡同裡面保存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古典樸素受到很多外國遊客的青睞和關注,是去北京年輕人必去的10個地方之一,別有一番古典韻味,還有南鑼鼓巷美食。
Ⅸ 三國志有沒包括全世界
服了你了,這種問題都問的出來
三國志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一部史書
「中國」這個稱呼並不是自古有之,中國在古代時而統一時而分裂
三國時期的中國分裂為三個比較大的國家,分別是吳國、蜀(漢)國、魏國。
魏國在現在的中國華北一代,蜀國在四川一代,吳國在華東至華南一代
現在的水泥是1824年英國人J.阿斯普丁發明的。美國的歷史只有兩百年,不存在古代,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1492年)前美洲只有印第安人。你沒看過西部牛仔的電影嗎?美國早期還是木頭房子多
古代人當然不說普通話,普通話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通用漢語言,古代也是有方言的,現在的普通話和古漢語有很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