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翻拍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香港導演愛干這事,比如《黑貓》翻拍自法國的《妮基塔》,《忠義群英》翻拍自黑澤明的《七武士》,《阿櫻》翻拍自《羅生門》,甚至《鼠膽龍威》,赤裸裸的抄襲了《虎膽龍威》
❷ 中國經典電影有哪些求推薦。
中國經典電影有:《看上去很美》、《讓子彈飛》、《十七歲的單車》。
1、《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是張元導演的一部作品,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講述3歲男孩方槍槍的成長故事。
2、《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本片是姜文導演的第四部電影作品,馬珂為製片人,主要演員有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和陳坤等;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馬識途的長篇小說集。
這部被稱為中國經典青春影片的電影,因未經有關部門審核就參加銀熊獎展映而被禁止公映,原因是「拍了太多胡同,沒把北京現代化的一面拍出來,有關方面認為不利於申奧」。2014年7月13日、7月14日,該片首次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始公映。
❸ 這些翻拍的電影,是比原作更出色,還是遠遠不及
影視圈裡,經常會有一部好電影,被翻拍成多個版本的現象,畢竟一個好劇本是可遇不可求的,
翻拍版本的質量對比原版有優有劣,但由於有優秀的故事打底,所以就算再差一般都能達到及格線以上的。
今天老賽就帶大家看看這些有多個版本的電影,看看童鞋們是否全都有看過呢?
2002年由劉德華、梁朝偉主演的《無間道》,可以說是一代經典,不但口碑爆炸,在香港也轟下了5500萬港元的票房。
之後,由小李子跟馬特·達蒙主演的《無間道風雲》就於2006年上映。
《無間道風雲》對比《無間道》,大體的脈絡沒有改動得太多(除了結局)相對來說,對比原版少了很多煽情的地方,由此帶來的一個優點跟一個缺點:表面上看起來更貼近現實,但戲劇的感染力沒有原版好。
而以整體質量來說的話,顯然《無間道》還是要勝於《無間道風雲》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當初《無間道》申報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結果直接被否,連提名都沒有入圍。
而美國人自己拍的《無間道風雲》,當年直接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
只能「友好」地微笑一下了。
《誤殺瞞天記》是一部印度的犯罪懸疑電影,2019年被國內翻拍成《誤殺》。
《誤殺》這部電影大家都很熟悉了,當初上映的時候也引起了一陣熱潮,在國內的票房高達13億多,豆瓣比原作的8.5分要低一點,但7.7也不算太難看。
當然,由於國情不同,《誤殺》相比原作還是有不少改動的,比如舞台擺在了泰國,以及主角一家的階級,還有結局等等。
不過,對比電影,更有意思的是導演陳思誠,當初在看到豆瓣《誤殺瞞天記》比《誤殺》分數要高的時候,吐槽國人「崇洋媚外」。
這個,老賽就建議看看上面《無間道》跟《無間道風雲》的分數。
2005年,美國有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上映了。
這影片叫做《一線聲機》,由大家熟悉的光頭硬漢傑森·斯坦森跟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主演。
這部電影跟普通電影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這影片屬於「廣告」電影。
什麼叫廣告電影?意思就是整部片子都是在植入廣告。
故事是女主丈夫拍到了美國警察黑吃黑的視頻,因此他們綁架了女主,女主拼裝一台破爛電話以外接到了一位少年的諾基亞手機上,於是劇情開始圍繞著這台諾基亞手機而展開。
這電影本身質量也是不錯的,笑點很多,並不會說讓人感到像《變形金剛4》那種硬核廣告植入的尷尬,也把當時諾基亞手機的新功能等介紹得非常全面。
於是,香港後來就翻拍了這部影片,就是2008年由古天樂、大S、張家輝跟劉燁主演的《保持通話》。
《保持通話》對比原作,減少了一些廣告場面,同時加入了很多「港味風」的東西,整部影片基本完全沒有了原作的美國風。
當然,就像一開始提到的《無間道》一樣,在 情感 渲染方面也加了一些情節,《一線聲機》接到女主電話的只是一個還在讀書的孩子,而《保持通話》接到電話的古天樂卻已經是有了孩子的父親,於是一邊要應付黑警,一邊又要顧慮兒子。
至於兩版哪版更好,就見仁見智吧,不過劉燁在裡面那句對著鏡頭的「瑪的!」,真的看一次笑一次。
2011年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是一部非常非常優秀的治癒系影片,豆瓣評分高達9.2,位列全電影的第25名,當年上映後全球票房超過4億美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後來,被美國人翻拍了一回,名字沒改,還是叫《觸不可及》,在2017年上映。
這部翻拍作就真的翻車了,不但在外網的評價很不好,即使是天朝也一樣,普遍大眾都認為,比起原版差距比較大。
其實,雖然名字沒有改,但美版對比法版的改動並不算少。
故事主線沒有改動,但各種細節、角色的人設、背景等都被改了,而且是改差了。
原版的《觸不可及》里,黑人小哥跟殘疾白人僱主之間的日常互動很多,而且都非常有意思,其中也有小哥為了僱主女兒出頭教訓渣男的情節,因此使得他跟僱主之間的「家人」氣味非常濃厚。
但美版卻做了大幅度的刪減,導致看起來兩者之間的感情有點莫名其妙。
還有是對於故事一個關鍵點,與殘疾白人僱主通信的女筆友,原版里是沒有嫌棄白人僱主,只不過白人僱主內心的自卑使得他一度逃避,結局在黑人小哥的引導下,兩人才終於再次相見。
而美版卻改成這個女筆友看到白人僱主殘疾後便非常嫌棄,之後白人僱主怒斥黑人小哥,最後黑人小哥帶白人僱主去見的不是女筆友,而是之前解僱的女秘書,簡直不倫不類。
其餘還有很多,整體來說,美版將原版很多優點都刪了,評價比原版低實屬正常。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童鞋都發現,大多數電影的翻拍版本,評價普遍都不如原版。
其實這也是正常現象,且不說大眾心裡都有所謂的「正版」「翻版」觀念,原版電影的拍攝,往往都帶有該製作地區特有的風格跟元素。
而翻拍版本,需要去除這些元素的同時,將本地區的元素添加進去,這個難度是很高的,畢竟人家一開始拍電影時,裝載這些元素的「容器」都已經確定好了。
更何況,電影的翻拍,也不可能對原劇本完全沒有任何改動,這無疑又增加了一層難度。
因此,也難怪大部分翻拍影片都不如原版了。
❹ 你認為翻拍最成功的作品是哪部
國產劇翻拍的有很多,不過大多數都是備受吐槽,談及翻拍的話,基本上沒什麼可誇贊的地方。不過也有幾部電影,翻拍的還是比較可以的,比如說翻拍國外的《十二公民》、國內的《新龍門客棧》,其他的基本上就是電視劇了。有幾部翻拍的金庸電視劇,我感覺還是值得一看的。
3、金庸被翻拍的電視劇
其實有很多金庸的電視劇,翻拍的還是比較不錯的,比如說蘇有朋版本的《倚天屠龍記》、胡軍版本的《天龍八部》,這些作品跟原版雖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受到了大多數觀眾的喜歡。只不過近幾年的一些翻拍,讓人感覺有些尷尬,沒有了當年的精彩。
❺ 中國現代史電影
1、《林則徐》
《林則徐》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古裝劇情片,由鄭君里、岑范執導,趙丹主演,於1959年上映。
該片講述十九世紀中葉,林則徐奉旨到廣州禁煙,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與英國鴉片販子和中國貪腐官員進行堅決斗爭的故事。該片是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十部獻禮影片之一。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張黎和成龍執導,趙文瑄、李冰冰、陳沖、孫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戰爭片。
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該片於2011年9月23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3、《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是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的歷史題材戰爭片,由吳桂苓、吳京安、李法曾、杜志國、鄭邦玉、鄭繼勇、周寧朝等聯合出演,於1995年上映。該片講述了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全國抗戰開始的前後經過。
4、《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本片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
5、《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❻ 你知道哪些國產電影曾在海外被翻拍
中國電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美國翻拍《愛得太費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根據王朔的小說《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編的電影,由劉奮斗編導,講述了一一個無情的皮條客王耀與純情少女麗川之間發生的愛恨情仇的故事。該片於2008年在戛納首映。美國根據王朔小說將其翻拍成了電影《愛得太辛苦》。
❼ 新中國經典的老電影
新中國時期的經典的老電影有《中華女兒》、《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
1、《中華女兒》
這部電影在1950年正式公映,是新中國建立後拍攝的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和第一部獲國際獎的影片。運用實景拍攝,紀實的手法,原生態的風格,就連戰爭場面也是真槍實彈,非常難得。
❽ 《十二公民》—為什麼被說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優秀的翻拍電影
話劇式的電影,讓話劇有了新的展示方式,鏡頭語言的運用讓人物的情緒變化和性格更為強烈和突出。不過,還是覺得最後一個人的處理不夠合理,或許還是有所缺失。在主線之外的故事,讓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更為合理,改編的比較成功。
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也不是十二老百姓。而是十二個公民。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
可以說本片產生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一開場案件背景是「富二代殺親身父親」除了8號所有人都認為被告人有罪。而除了這個案件本身的兩個證人的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