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雷戰電影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抗日戰爭較為艱苦的1942年,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等經常遭受日軍的突襲,為了減少損失,區武委會雷主任(張長瑞)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白大鈞)集合群眾的智慧,想出應對日軍的策略:他們聯合附近幾個村莊組成民兵聯防壯大武裝力量的同時,用土製地雷組成各式各樣的地雷陣,將日軍沉重打擊。
2、日軍為對付地雷陣,搬來工兵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民兵們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改進制雷技術和布雷方法,使得日軍防不勝防。進入麥收季節,日軍本想趁民兵搶收麥子時一舉拿下趙家莊,不想民兵早已設下了布局更為精妙的地雷陣。
Ⅱ 電影地雷戰
《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
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1942年,是抗日戰爭期間最艱苦的年月。當時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事情。
那時候,日本強盜不斷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掃盪。軍區為了粉碎敵人的蠶食政策,加強邊沿地區的對敵斗爭,特地從主力部隊抽調一批幹部,來組織和領導各地的民兵武裝;同時,還集訓了一批民兵骨幹,學習使用地雷的本領,號召人們對日本強盜展開地雷戰。黃村當時是敵人的一個重要據點。和黃村遙遙相對,隔著一個山口,有個趙家莊,是根據地的邊沿。在區武委會雷主任的直接領導下,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組成民兵聯防,人們使用土武器與現代裝備的日本強盜展開針鋒相對的武裝斗爭。地雷,是民兵最喜歡的武器之一,人們親切地把它叫做「鐵西瓜」。「鐵西瓜」不斷地給人們帶來勝利和信心。「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個人影也看不見。」「步槍加地雷」,這在當時是很成功的戰斗經驗。「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民兵們充分發揮現有武器的作用,又自己動手造出了石雷,使地雷戰廣泛地開展起來,成為群眾性的殺敵運動。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時機和敵人行動規律,靈活巧妙地使地雷「活」起來,是地雷戰的基本經驗。人們把這個經驗歸納為四句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處開花。」敵人是不甘心失敗的,吃了幾次虧以後,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破壞了民兵的地雷陣,首次進入趙家莊。敵人大肆燒殺搶掠,使群眾受到慘重損失。可是民兵們沒有灰心,他們進一步研究,改進了地雷技術。在另一次戰斗中,粉碎了敵人的起雷陰謀,接著又用土化學雷,取得反起雷的勝利。
1944年麥收季節,敵人乘聯防民兵夜間搶收的機會,偷偷奔襲趙家莊,擄走一部分村民。敵人妄想利用土匪綁票辦法,脅迫民兵放下武器,並且恐嚇說,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就要讓被捕村民走在「掃盪」隊伍前邊「蹬地雷」。民兵和八路軍一起,決定將計就計。於是巧擺地雷陣,當群眾蹬著踏板的時候,地雷卻在敵人群里爆炸。經過一場緊張的戰斗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殲滅了進犯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反掃盪的勝利。
角色介紹
編輯
趙虎
演員白大鈞
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為使敵人不容易發現地雷,正反復試驗改進造地雷的技術。為了研製「頭發絲雷」,生拉硬扯地從女民兵玉蘭的頭上偷竊了幾根頭發,「造成了玉蘭的極大誤會」。
玉蘭
演員魯在蘊
民兵隊長,她為八路軍紡紗織布、做軍鞋、運給養、站崗放哨、抬擔架、照料傷員,又負責給八路軍送情報和帶領青婦隊隊員埋地雷。
二曼
演員楊雅琴
民兵副隊長。她跟著民兵隊長趙虎,女民兵玉蘭、鐵嫂等人,在村口、大道等設踏雷,在溝口、田邊等設下絆雷,在樹上懸掛天雷,用碎石雷堵塞路口、海灘、河道等險要地段,用頭發絲雷阻止敵人挖雷,天羅地網般的地雷陣。
張長瑞
演員雷主任
雷主任,區武委會。為了減少損失,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集合群眾的智慧,想出應對日軍的策略。
Ⅲ 地雷戰電影的主人是誰
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1]
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中文名
地雷戰
外文名
Landmine Warfare
出品時間
1962年
出品公司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發行公司
八一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地點
山東省海陽市趙疃村
導 演
唐英奇、徐達、吳健海
編 劇
任旭東、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
類 型
劇情、抗日戰爭
主 演
白大均,董元夫,張長瑞,吳健海,楊雅琴
片 長
75分鍾
上映時間
1962年12月[3]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黑白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
Ⅳ 《地雷戰》彩色版來了 51張劇照 重現優秀戰爭片 經典台詞與橋段
親愛的影迷朋友們,上一次,我們為大家呈現了經典黑白老電影《小兵張嘎》的彩色版高清劇照,結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大家紛紛表示還想看到更多黑白老電影的彩色版。現在,彩色版的《地雷戰》也來了!各位快准備好,迎接它的到來吧。
跟《小兵張嘎》一樣,彩色版的《地雷戰》同樣給我們帶來了很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說起來,《地雷戰》應該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老電影之一,是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它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原本是一部教學片,但於1962年上映後,卻受到了廣大影迷的熱烈歡迎。到現在,57年的時間過去了,影片中的眾多場景和橋段,以及經典台詞,都仍被大家所津津樂道。
而彩色版的《地雷戰》,究竟是怎樣的效果呢?請各位跟隨雅清一起,通過51張高清彩照,來先睹為快吧。這一次,我們同樣只需要5分鍾,就能夠再次將這部經典的抗日影片看完,同時對童年記憶中的那些人物和台詞再進行一次重溫。歡迎大家分享和轉發哦。
1942年,是抗日戰爭時期最艱苦的年月。那時候,我們敵後的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和日本強盜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而《地雷戰》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的事情。趙家莊的民兵隊長趙虎(白大均扮演),剛從軍區學習了使用地雷的本領,可是在回村的路上,就遇上了瘋狂掃盪的敵人。
日本鬼子如蝗蟲般朝趙家莊撲來。
而機智勇敢的趙虎,正好將學好的地雷戰本領用上,炸得敵人失魂落魄。
從主力部隊抽調來的雷連長(張長瑞扮演),來到趙家莊擔任武委會主任。他見到了石大爺(吳健海扮演)。石大爺告訴他:自從鬼子佔了黃村以後,人心惶惶,村裡的老百姓都進山躲起來了。
在山裡,雷主任召集了趙家莊的所有村民,號召大家與敵人展開地雷戰。並讓大勇給大家念了報紙上的一段話: 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個人影看不見。 我想,這段順口溜,大家一定都記憶猶新吧?
鬼子再一次對趙家莊進行偷襲,但在我抗日軍民強大的地雷陣中再次敗下陣來,倉皇逃竄。
戰斗勝利了,大夥兒甭提多高興了。
但高興之餘,人們也想到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軍區發下來的地雷實在有限。該怎麼辦呢?這時,石大爺想到一個主意,說咱們這山溝里頭,到處是石頭,可以造 石雷 ,但炸葯該怎麼解決呢?石大爺說, 造炸葯,在咱們中國,老輩就有過,不稀罕,一硝二磺三木炭,咱自己能配嘛。
說干就干,趙家莊的村民全都行動了起來,大家的熱情可高漲了。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很快,地雷就造出來了,趙虎和雷主任經過測試,大獲成功。
而且大家還想了很多埋雷方法,並還取了很多好聽的名字。比如把一組手榴彈設置在地雷的上面,這個就叫 「子母雷」 ,對付敵人騎兵和行軍大隊,是再好不過了。同時,大家還想到了 「連環雷」 、 「天女散花」 等各種威力無比的地雷陣。
日本鬼子因為連續遭遇地雷戰,被炸怕了,所以再出動的時候,就會先對路面進行探測。
可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過好獵人。趙虎和雷主任等面對敵人的進攻,早已胸有成竹。
有一小隊敵人試圖從小路對我趙家莊民兵進行報復。
但我抗日軍民也早有布置和安排。他們在敵軍可能經過的山坡樹林等地,也設置了地雷。上圖中這位演員,各位還認識嗎?是的,她就是楊雅琴。這是她初登銀幕的第一部作品,在其中扮演女民兵田嫂。此後她進入八一廠,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電影明星。
而另外一個女民兵二嫚,採用的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法,巧妙地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瞧,愚蠢的敵人被四處的槍聲搞得暈頭轉向。
而日軍中隊長中野帶兵走大路,更是遭到了我地雷陣的嚴重打擊,傷亡慘重。
氣急敗壞的中野前一秒還叫囂著要進攻,後一秒就被一槍擊中右臂。
再一次被打得落荒而逃的中野當然要卷土重來。這次他專門從青島搬來了工兵,並且還帶來了探雷器。
鬼子的這一招,使趙虎陷入沉思。
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雖然鬼子有探雷器,但我們同樣有的是辦法來對付他們。比如用真假雷,假雷連接真雷,敵人一搬動假雷,真雷就會爆炸。再比如用「 夾子雷」 ,又能下踏雷,又能下絆雷,使用起來可方便了。
同時,趙虎還想到了用頭發絲做絆弦的方法。這不,就出現了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個橋段——趙虎來找玉蘭(魯在蘊扮演)要頭發絲了。
而不明就裡的玉蘭當然不肯給。
於是趙虎就使計拔掉了玉蘭的幾根頭發。這個場景我想大家一定都記憶猶新吧?
玉蘭悄悄跟在趙虎身後,才發現原來他又在研究新的地雷布置方法了。
玉蘭見此情景,手握自己的長辮子,心中離開就有了主意。
當天,玉蘭就絞了自己的辮子,交給趙虎,讓他去做絆弦。
敵人又一次瘋狂進攻。這一次連年幼的小弟也參加了戰斗。他對二嫚說,瞧,我的地雷也要爆炸了。
結果,那個叫渡邊的探雷隊隊長挖出了兩手「黃金」,瞧他的表情,大家是不是只想樂?我記得當時我們看到一段的時候,整個影院都大笑不止呢。
敵人的行動再一次失敗了。他們快要崩潰了。
但敵人是不會罷休的。這不,他們還專門派出了特務,來試圖獲取有關地雷的秘密。
特務謊稱自己是十六團的偵察員,騙過放哨的小弟,並打探道: 正在農忙的時候,小心炸了自己人啊。
小弟湊近特務,道: 沒關系,不見鬼子不掛弦。
鬼子甚至還想到了偷地雷的招數。這不,這又是大家很難忘的一個場景吧,假扮成村婦的渡邊,騎著毛驢悄悄地進村了。而當他扭過頭來,幾乎所有觀眾都鬨堂大笑。這造型,也太違和了吧。
渡邊偷到了地雷,倉皇逃竄。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再一次中招了。原來,他挖到,是我們事先埋好的延時雷,正當他打開要研究的時候,地雷瞬間爆炸,渡邊當場斃命。
到了麥收季節。為了不讓鬼子奪走糧食。趙家莊的村民連夜搶收麥子。
而與此同時,搶奪糧食的鬼子也來了。當然,等待他們的,又是一場激烈的地雷戰。
趙虎和大勇看到敵人再一次進入我們的地雷陣,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
鬼子走到哪裡,地雷的爆炸聲響在哪裡。
狗急跳牆的敵人瘋狂地進攻趙家莊,將沒來得及躲避的石大爺等眾鄉親們給抓了起來。
這時,我八路軍主力部隊來到趙家莊,決定和民兵們一起,拔掉鬼子在黃村的據點。
又一場地雷戰即將打響。這一次,我抗日軍民的方法就更多了,首先用 「釘子雷」 封鎖公路。
再用「 天雷」 封鎖樹林。
還用 「土水雷」 封鎖河道。萬事俱備,只待鬼子乖乖就範。
但喪心病狂的鬼子想出了一個喪心病狂的主意,那就是讓石大爺等村民走在隊伍前面「蹬地雷」。石大爺等面無懼色,故意將鬼子引入我們的地雷陣。
緊要關頭,石大爺等巧妙避開地雷,而鬼子和偽軍卻被炸得橫屍遍野。
我抗日軍民擺下的地雷戰無處不在,一個進村的日軍看到老鄉家的釀酒,打開正要喝,只聽「轟」的一聲,地雷爆炸。
而魂飛魄散的中野被我抗日軍民強大的地雷戰嚇破了狗膽。這個畫面給我們的印象實在太深了,對不對?
勝利了。趙虎和玉蘭等在歡呼。
親愛的朋友們,當大家看到彩色版的老電影《地雷戰》時,是一種怎樣全新的感受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告訴我們吧。如果大家喜歡,我們將陸續為大家展示其他黑白老電影的彩色版哦。
喜歡老電影的朋友們,還可以訂閱我們的「老電影珍貴圖片資料庫」這個專欄哦。專欄中匯集了眾多老電影和電影明星的珍貴資料,歡迎大家的訂閱和轉發哦。
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打賞,咱們明天同一時間不見不散。
Ⅳ 電影地雷戰
《地雷戰》----
電影《地雷戰》最開始是軍教片!就是在軍隊內部放映的用來對部隊軍人進行戰略戰術以及思想意識的教育片。劇情內容是在抗日戰斗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群眾製造了各種土地雷,布下雷陣,使日寇受到沉重打擊的故事。影片的主要意圖還是一方面表現了廣大農村的人民群眾利用智慧打擊侵略者,一方面表達了共產黨團結最底層群眾戰爭必勝的觀念。
2007年2月26日,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在一次演講中大放厥詞,說什麼「也許20年內,日本可能成為中國的第N個省。」此話一出,立刻引起輿論嘩然。一時間,中日關系再度成為一個媒體熱炒的話題。
這讓我想起一年前,曾接到一位紐西蘭華裔學者的邀請,讓我參加一個由多國學者參與的跨國研究課題:《中日韓民族意識中的他者表象》。通俗一點說,就是中國(日韓)文化如何想像對方?為何如此想像?以及他們各自的文化(包括電影、電視等通俗文化媒體)是如何賦予這一想像以特定感官形式的。當時,考慮到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積累薄弱,恐有礙於研究的深入,遂謝絕了對方的邀請。今天想來,中日韓之間,彷彿確有展開此類合作研究的必要。
多年來,三國之間囿於「同宗同源」的傳統思維,在彼此的文化認識上產生了一個惰性十足而疏於明辯的錯誤理念,即用所謂「同文同種、同宗同源」忽略,乃至有意掩蓋存在於三種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說嚴重一點,這種忽略,正是我們彼此無知的開始。事實上,中日韓之間的諸多隔膜、誤解、猜忌、責難與政治、外交摩擦,無不與此相關。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力圖打破三國關系的僵局,勢必在文化上要加強對彼此的理解和溝通。而這一點,三國的文化學術界都還有大量未知疆域等待開墾。
其他方面情況我沒有發言權。但從影視文化上看,我認為三國各自影視文化想像對方的單一化、模式化,不但不能促進、加深彼此的相互認知與理解,相反,他們仍在因襲某種歷史思維的慣性,不斷地將對方的歷史和文化加以「妖魔化」。(中韓關系更為復雜微妙,此處存而不論,僅就中日關系而言)
僅就中國電影而論,一提起日本人,便立即使人聯想到「豬頭小隊長」、「松井」、「偷地雷的」等等一系列為國人熟知的銀幕形象。可以說,從中國銀幕最早出現日本人形象的三四十年代(如《狼山喋血記》、《松花江上》、《麗人行》、《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算起,經五六十年代(如《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等),到八九十年代甚至晚近(如香港電視劇《霍元甲》、《陳真》,電影《絕境逢生》、《烈火金剛》、《舉起手來》),中國銀幕上的日本人形象就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言以蔽之,在半個世紀的中國電影中,中國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大抵已被十分頑強地固化為「鬼子」這一「非人」的醜八怪形象了。
導致這一文化表象被固化的原因很復雜,歸結起來無非三個方面:第一是歷史原因:也就是日本對中國長達數百年的入侵、掠奪與欺凌(從明朝東南沿海的倭患算起)給中華民族造成的無法癒合的歷史創痛;第二是現實原因:中國人鑒於自身的歷史創傷記憶而始終對當代日本的右翼政治及軍國主義化心存芥蒂;反過來日本也對所謂「中國威脅」感到寢室難安,暗藏對「中國崩潰」的陰暗期待;第三是心理原因,由於上述原因的綜合作用,造成中日之間彼此誤解、蔑視和對立,並將此種非理性心理與某種動聽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詞藻混淆起來,從而掩蓋了這種誤解和對立的現實危害性。
我認為,中國文化界、電影創作界對日本當代社會、文化總體認知的匱乏,以及歷史記憶的慣性作用,都應該引起人們的足夠警惕。我們沿著歷史的維度進行梳理,如果說三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國電影對「鬼子」形象的塑形及模式化,尚且與抗日戰爭的客觀歷史直接相關,那麼,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當中日雙方對話、交流渠道日益豐富之後,中國文化依舊保持著「日本想像」的單一化,則只能歸結於我們自身文化建設的某種不足。雖然,這中間也出現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清涼寺鍾聲》等一些從理性角度反思中日民族關系與民族情感的電影作品,但是很顯然,這種作品還無法構成此類作品的主流形態。
相反,中國人似乎更習慣於把日本人虛構成為「羅圈腿、蛤蟆嘴、仁丹鬍子、東洋鬼」的醜八怪形象。彷彿不如此就不足以分辨「鬼子」的「異質性」,而「異質性」的一個標志,就是把日本人由「人」虛構成一群沒有人性,沒有情感,沒有人的靈魂的「衣冠禽獸」。但是,作為一種話語,它究竟與日本,與日本文化有多少關系?它能否反映日本的民族性格、民族本質?這一問題卻從來沒有人提出來並給予嚴肅的思考。當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背負著沉重歷史創傷的民族,自然需要一種能夠達成心理宣洩和慰籍的特定方式,需要一種對異族的「妖魔化」想像來維系自身對於歷史的記憶。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文化因由,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假如這種「創傷記憶」演變成一種被固化了的,帶有某種先驗意味的文化咒語,以至於人們在它的面前甚至忘記了思辨和反思的時候,它就有可能墮落成為一種「記憶仇恨,撕裂族群」的扭曲心理。
有一種說法,主張中國對日本的侵華史採取一種「記史但不添恨」的態度,不管別人意下如何,我本人是舉雙手贊成。道理很簡單,我們記憶歷史的目的只能是以史為鑒,構築和諧。如果歷史記憶只是用來累積歷史的仇恨和宿怨,增加現實的誤解和對立,那麼這種歷史觀便與日本右翼所推行的歷史觀一樣,對中日關系的未來將十分危險。
實際上,歷史上的中日關系一衣帶水,唇齒相依,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兩者關系更是緊密到了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程度。就連不斷宣揚中國崩潰論的某些日本右翼分子也能看到,假如真如他們所說,中國經濟一旦陷於崩潰,那麼受到打擊首當其沖的恰恰是日本自己。既然和則兩利,爭則俱損,為什麼不選擇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呢?既然要相互了解,單單靠這些幾十年一貫制的「豬頭小隊長」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再說具體一些,中國電影界對日本電影的了解遠遠不能滿足雙方電影文化交流的需要。從80年代至今,中國電影界真正對日本電影有所認識的專家、學者屈指可數,老一代的有中國影協的陳篤忱、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俞虹;中年一代的有原北京電影學院的應雄、中國影協的晏妮;可惜,老一代學者已經退出一線,中年一代也大多移居他國;再年輕的一代,更是人才寥落,花果飄零。創作界的情況也大地如此。為什麼我們總是追問中國電影除了「鬼子」和「豬頭小隊長」再很難出現相對比較客觀、比較現實的日本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正在於我們自身對日本的無知。無知必然導致單一,必然導致「妖魔化」,而單一和妖魔化反過來又必然加深、延續我們自身的無知。
盡管由於自己的知識局限,我沒能參加那項跨國的合作研究,但我仍然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以一種理性的、建設性的態度介入中日文化的互動建構。畢竟,除了彼此仇恨和對峙之外,中日之間還可以有其他選擇。那麼就讓和解從「認識」開始。
Ⅵ 老電影地雷戰是何時拍的,還有,有拍攝的後台資料的話更好,爆炸時的景象太真實了,好懷念啊。
二戰電影:《地雷戰》
中文名:《地雷戰》
英文名:Landmine Warfare
出品國:中國
導演:唐英奇、徐達、吳健海
主演:白大均、董元夫、張長瑞、吳健海
上映年份:1962年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影片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盪」,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趙家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麥收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發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本片採取了教學與敘事雙重敘事的技巧,現在看來很是有些先鋒意味。1942年,是抗日戰爭期間最艱苦的年月。本片所描寫的,是當時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事情。那時候,日本強盜不斷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掃盪。軍區為了粉碎敵人的蠶食政策,加強邊沿地區的對敵斗爭,特地從主力部隊抽調一批幹部,來組織和領導各地的民兵武裝;同時,還集訓了一批民兵骨幹,學習使用地雷的本領,號召人們對日本強盜展開地雷戰。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黃村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朴而靈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凶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並在反復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徵。該片還較好地烘託了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不僅帶來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對體現人民戰爭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