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於文文是中國人還是加拿大人她有哪些代表作
於文文的國籍是加拿大,因為出演過《前任3:再見前任》而爆火了起來,在這部電影當中,於文文的表現也是非常的精彩,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電影的票房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並且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而於文文也隨著這部電影,名氣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年齡很小的時候,於文文也就學習了很多的樂器,比如鋼琴和吉他,並且還跟著樂隊去到各地演出。於文文在上學期間也曾獲得過獎學金,並且還和自己的偶像一起同台演出過。而於文文也在美國音樂學院就讀,主要學習表演,同時也會學習音樂創作以及製作。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大火,也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有很強的代入感,而且前任一直都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很多人都深陷其中,所以也會出現感同身受的情況。而很多觀眾在聽到《體面》這首歌之後也是瞬間充滿了回憶。
2. 中央台辦:每年近三千名台灣大學生在大陸院校獲獎學金,獎學金怎麼評定
中央台辦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每年將近有3000名台灣大學生在大陸院校獲得獎學金,雖然台灣方面始終不承認,但是中國人民一直都是把台灣人民當作最親的同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台灣學生才能夠在大陸得到如此的優待。當然我國的院校也不是區別對待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想要拿到獎學金終究還得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這是獎學金評定的基本規則。
以上就是獎學金的主要評選方式,想要得到獎學金就必須要是品學兼優,學習好品德好的學生才配得到國家資助的這筆錢,所以大家在學習生活當中一定要刻苦努力,在生活當中也一定要做一個道德的人。
3. 觀看感恩助學金微電影的觀後感
昨晚在老師的要求下去大禮堂看了這部電影。一般來說像這種題材的電影我是不會看的,因為我不想流淚。且在猶如電影院的地方看電影,效果更驚人,更具感染力,更讓我完整的把這部電影看完了。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拉琴少年的成長故事,它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題材電影。
這部電影中給人印象深刻的人也就只有幾個,其他的人在電影里連名字都沒有,足以說明他們的主角地位。
首先肯定先說的是影片的主角——劉小春。春是個很有音樂天賦的沉默少年,他純朴善良,感情纖細,小提琴一直是他最喜愛的表達方式。他的父親劉成是一個普通的廚師,深以小春為傲,對兒子寄予深切期望和天真的野心。於是他們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
春剛到北京時就被時尚女郎莉莉所吸引,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成了朋友。對於春而言,他在莉莉的身上也許折射了他其他的感情,親情或愛情?
小春對他的第一個老師——江老師的感情也是不斷變化的。一開始認為江老師很是驕傲,桀驁不馴,傷感寡歡,不易相處,且生活不能自理,總是打斷他的練琴讓他做雜工,春認為江老師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的教他練琴。但後來他與江老師的關系在春純朴的影響下漸漸改善,最終當他爸要春改拜余教授的門下時,他們的感情爆發了,那曲小提琴鋼琴合奏曲震撼人心,充分表現出了他們的不舍之情。春對音樂的熱愛在被迫離開江老師後消失了,沒有音樂的寄託,還要琴有何用?這時,春把音樂的寄託轉嫁到莉莉身上,將琴賣掉而買了件貴重裘皮大衣送給莉莉。結果不重要,這種過程是春渴望留下記憶的唯一方式。
即使春用他的方式抗議過,但最終春在莉莉的努力下仍到余教授那學琴。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繼續追尋成功的路程。這位新老師嚴格、苛求,擺布控管,特意將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湊在一起,讓兩人競爭。林雨對春懷有敵意,小春的心在這段時間里受到的沖擊很大。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小春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緊綳,兩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比賽的前夕,余教授終於指定小春參加選拔賽,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泄露給小春一個將影響他一生的秘密——劉成並不是春的生父。在激動發泄過後,春對劉成的感情很是復雜,在得知劉父要在比賽當晚走,他的不舍及感恩之情都噴涌而出,他願意放棄比賽和劉父一起回老家,雖然他被暫時勸阻住了,但在林雨的刺激下,他最終去了車站。劉小春在火車站拉小提琴拉琴喚父的場景,好感人。
劉成,一個為了孩子的未來費盡心思的父親,即使孩子不是他親生的。小春在少年宮的比賽排名第五,對劉成來說,這象徵兒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經過不懈努力,劉成終於讓江老師同意收小春為學生。劉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課學費,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劉成聆聽了接受滿堂喝彩的一位年輕演奏家的演奏。他登門拜訪後者的恩師,高雅的余教授,並說服了他傾聽兒子拉段小提琴。其實我在電影里總是看到他對人卑躬屈膝的,對他的印象並不好,但我知道這是這個社會的氛圍所致。在這個舉動的背後是他為孩子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點又讓我非常感動。在余教授說他可能成為春成功路上的阻礙後,他又無悔的要回鄉下去,這點讓我對他的敬意達到了最高點。他值得我們尊敬。
江老師,在劉父想要為小春換老師時,他非常的理解劉成的心情,所以他說:「我可以給你音樂,但不能給你成功。」當他說出這句話,他便贏得了我的尊敬。他與小春的合奏非常感人。最後我可以說,他,是一個好老師。
林雨,在這部影片里相當於一個反派,她對小春言語刻薄,舉止挑釁。最後在決定小春為參賽選手之後,為了讓小春放棄比賽她拿出了余教授買的一把琴——之前小春賣的那把。於是小春追到了火車站,而她得償所願參加了比賽。她是個為了成功不折手段的人,但你說她錯了嗎?不,她沒錯,她只是把小春不知道的事實擺在他面前,她只是推了小春一把,讓他下定決心。成功是她的選擇。
余教授,我對他的感情挺復雜的。余教授很清楚,過多的商業演出會毀掉音樂天賦,所以在洗手間的感悟是余教授無奈的呻吟。他已經無法去改變這種格局。當他發現春的天才時,他想在春的身上實現自己的遺憾,所以他把春的身世告訴了春,想用這段心酸的感情來充實春的感恩之心,從而演奏出他希望出現的音樂。可惜,他的目的只達到一半,春將這顆感恩的心奉獻給了父親。余教授只能繼續聆聽他那冰冷沒有靈魂的琴聲。而那把琴就讓我對他的感覺復雜起來,人果然還是為了自己的。
莉莉,美麗俗艷,有點玩世不恭,張喬做致,忽而並懷,忽而嗔怒,轉換之間了無痕跡。在她美麗面孔下有著一個戀愛中包養女人的焦慮和不時受男人欺騙的傷心失望。熱情如火,變化如風,敢愛敢恨,做事有擔當。當她知道那件大衣是小春賣琴所得時,她二話沒說就開始湊錢,並親自去余教授的課堂,求余教授再給小春一次機會。她的美麗,她的個性,都讓人印象深刻。
整部影片中音樂貫穿其中,在適時的地方畫龍點睛,烘託人物感情,感恩是影片的主題,它融入到了音樂中。
在北京站,春用感激之心演奏了樂曲,整個車站都被他的音樂所包圍,所有人都被音樂所感染留下眼淚。
我想在成功和親情的選擇上,我們很多人都難以放下。所以小春是位巨人——感情上的巨人。
真實的情感,是給予,而不是所取。成功其實是種所取,江老師給予了音樂,余教授想所取成功。劉成的付出獲得了最真摯的音樂回報,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家人做些什麼呢?從這部影片中我們應該學會感恩,不管是對父母還是朋友。
4. 歐美電影,主角是四個女生。結局是在最後有個歌舞比賽中。那4個女生得到了獎學金、那個有錢的值得了獎牌
反芭比
初來乍到的四個女孩所要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適應」壓力,而她們也第一次發現,原來所謂青少年的生活,就意味著要拉幫結派搞個小團體什麼的。新的生活帶來了新的變化,女孩們在擴展了視野、結交了新朋友的同時,也開始追求不同的興趣與愛好:小玉組織了一個科學俱樂部、薩莎實現了她的啦啦隊情結、科洛則參加了足球隊……繁忙的校園生活再加上沒有交集的課外活動,四個女孩很快就開始疏於聯系,「貝茲」的友誼似乎被徹底地遺忘了。
卡瑞·納辛高中的迪姆利校長是一個不苟言笑、像軍人一樣強硬的保守派,他將學校管理得就好似監獄一樣,而他的女兒梅雷迪斯更是從小就對權力這個概念異乎尋常地敏感。作為卡瑞·納辛高中的學生會主席,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學校里的每一個人,梅雷迪斯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小派系……任何來自於她計劃外的人或事,都會釋放她那可怕的憤怒。
梅雷迪斯是歷年來業余歌手大賽的冠軍,典型的A型血個性,不但是一個事事要求完美的偏執狂,而且還具備著非常高的競爭意識,她的毫無安全感也讓在她控制下的學生們備感壓力。總的說來,梅雷迪斯通過指派學生去一些特殊的小團體,有效地掌握著整個學校,直到「貝茲」加入到卡瑞·納辛中學……
時間推後兩年,四位「貝茲」女孩都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由於科洛一次無意識的犯錯,觸碰到了梅雷迪斯至高無上的權力,使得四個女孩集體留堂--這是兩年來「貝茲」的第一次聚首。初時,四個女孩互相指責對方的疏遠和冷淡,誰也不肯讓步……直到雅斯敏的發言提醒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她們曾經是多麼地密不可分,就像是有血緣關系的家人,互相幫助扶持。於是,四個女孩坐下來開始苦苦地思索,她們回憶這兩年間的一點一滴,終於找到了擾亂她們之間感情的罪魁禍首--拉幫結派。「貝茲」重新立誓,承諾不會再讓任何人或任何事分散她們,四個女孩開始聯合其他被「驅逐」的學生,她們要為自己、為朋友,爭取到一個學生應該享有的自由的權力。
事情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梅雷迪斯已經開始意識到她對學校的控制正在漸漸失效的當口……「貝茲」就成了她面前的一塊絆腳石,只能清除而後快。梅雷迪斯決定通過主持「甜蜜16歲」的party來挽回一切頹勢,而這也給了「貝茲」一個難得的機會,證明她們之間的友誼是多麼地牢不可破。
【幕後花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