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外國科幻電影吧,說的是一對科學家夫婦研究人類基因,然後創造了新物種,但是這個物種的性別會改變,
答:與問題描述相符的劇情的電影是《人獸雜 交》。
電影詳細劇情是克里夫(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和艾爾莎(薩拉·波莉飾)是基因工程界的天王巨星級的學者,他們的腦袋上頂著無數科學界的榮譽,也有著數不清的發明創造,更有著無上的光環。克里夫和艾爾莎尤其擅長基因融合和基因雜交方面的研究。很多情況下,由基因雜交而誕生的物種有著更高的智慧、更強的身體機能。對於這兩個科學家而言,經由他們的雙手創造出來的生物就像潘多拉的寶盒一樣充滿了未知和誘惑。這兩位野心勃勃的科學家艾爾莎和克里夫,他們正在進行一項震驚科學界的秘密實驗――將人類與動物的DNA進行雜交混合,最終製造出一種詭異的半人半獸女混血兒。他們成功地造出了「Dren」(德爾菲娜·尚內亞克飾),一種有著嚙齒目動物特徵,但是又長著巨大雙眼、長尾巴和細胳膊的怪物,而且它還會發出鳥類的叫聲。看起來,Dren並不像是人類,而是一隻暴龍。起先,克里夫怕這個生物會造成危害,他決定要殺死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艾爾莎卻使用自己做母親的天性和德倫建立起了親密的關系。隨著Dren以指數方式超速成長,它開始有了女性的特徵。當它性成熟的時候,Dren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人類了。它不會說話,但是艾麗莎教會了它如何閱讀和拼寫,同時還教會了它如何理解別人的語言。
但是,這個怪異的「三口之家」一點也不幸福。一方面,克里夫和艾爾莎要向外界守口如瓶;另一方面,Dren的存在讓他倆的關繫到達了界點。但是。當Dren成年後,麻煩事接踵而至。克里夫和艾爾莎發現Dren是一個充滿了好奇的生物,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雖然看起來像人,但Dren仍是一個難以定義的物種,她情緒難以捉摸,並時常暴躁殘忍。後來身為女性的Dren對男主角有了感情,並誘使男主角與之發生了關系。最終,Dren的性別改變以及殘暴一面發展愈演愈烈,又強行與女主角發生關系。當男主角發現時,從背後攻擊了Dren,Dren殘暴地將他撲倒。正在此時,女主角拿起一塊石頭准備殺了Dren,就在Dren抬頭的瞬間,艾爾莎心軟了,結果Dren將克里夫殺死,艾爾莎終於將石頭砸向Dren,Dren死了,艾爾莎也心灰意冷,卻懷上了Dren的孩子,最終同意成為試驗的一部分。這個孩子出生後將如何,也許這就是科學的代價。
電影介紹:
片名:《人獸雜 交》
上映年份: 2010年
分類:劇情/科幻/驚悚
導演:文森佐·納塔利
國家/地區:加拿大、法國、美國
別名:人工進化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薩拉·波莉、德爾菲娜·尚內亞克
時長:104分鍾
簡介:
在大公司紐斯特德的支持下,生物科學家克里夫·尼科利(阿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和女友艾爾莎·卡斯特(薩拉·波莉
Sarah Polley
飾)進行基因重組的實驗,並取得初步進展。然而由於資金和公眾輿論等原因,紐斯特德高層決定中斷對他們現有研究的支持。克里夫和艾爾莎不願半途而廢,於是偷偷展開實驗。他們對基因進行優化重組,並混入了艾爾沙的一部分基因,終於孕育出一個相貌奇特的雌性怪物。秉著科學家的道德和良知,克里夫執意要殺死怪物,而艾爾莎則全力保護,視若己出,並將其命名為卓倫。卓倫以飛快的速度成長,最終變成一位擁有獨特美感的女孩(Delphine
Chanéac 飾)。在這一過程中,克里夫和艾爾莎越陷越深……
② 有哪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1. 《星球大戰》系列(Star Wars,1977-現在):由喬治·盧卡斯創作的史詩般的科幻電影系列,講述了抵抗組織與邪惡帝國之間的斗爭,以及宇宙中各種各樣的外星種族。這個系列已經成為了文化經典,並且還有很多衍生劇集、漫畫等。
2.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晌局1982年):由里德利·斯科特執導的電影,在未來洛杉磯中描繪了一個充滿人工智慧和復制人的世界。這部電影不僅視覺效果出色,也提出了深刻的哲學問題。
3. 《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年):由安迪·沃卓斯基和拉娜·沃卓斯基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一個虛構的現實世界和被操縱的真實世界之間的故事。這部電影在當時引領了新一代科幻電影的風格。
4. 《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互動。這部電影有著卓越的視覺效果和音樂配樂,被認為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
5. 《異形》系列(Alien,1979-現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電影系列,講述了一個碰州外星人種族的恐怖故事。這個系列也已經成為了文化經典,並且也有過多個衍生劇集、漫畫等。
這些電影都是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無論您喜歡哪一種,這些電影都值得一宴吵讓看。
③ 哪部科幻電影在描繪科學方面做得很好呢
人們喜歡指出《火星人》,《重力》或《 2001年:太空漫遊》。我想提請您注意一部在所有人的注意下飛舞的電影:
歐羅巴報告
我必須說這部電影並不適合所有人,因為它仍然是一部相對簡單的電影,沒有遵循好萊塢典型的太空動作的口號,這需要時間。我什至可能會爭辯說,這部電影的大部分情感都是冷漠的,也許是為了反映太空的冷漠,但我仍然有一個總體引人入勝的故事,我認為大多數科幻小說的影迷都會非常欣賞。
如果您希望科學地執行對歐羅巴的任務,請給它一隻手錶,該任務可能會發生一些轉彎但在故事和科學准確性方面有效。
最後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雖然它不會破壞整個故事,但它確實散布了一些情節點,最好自己去發現。
④ 《獨行月球》是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嗎天文物理科學家們是如何回應的
是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天枯首啟文學家回應未來有望在月球上生活。
陳征教授做出了很好的分析。
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副教授受邀做了專業分析。科幻設定的可能性,為揭秘科幻電影故事解謎。他給出了直接的答案,人類可以在月球上生存,地球上手電筒的光不可能在月球上看到!幾十年後就會有在月球上有常住的基地。也讓大眾知道了科學的神秘,月球並不是很遙遠和不現實了,相反會認為隔得越來越近了。
這部劇是實打實的科幻電影,更是一部用科學來闡述事實的電影,雖然情節不是驚天動地,但貴在用科學證明事實,是部挺好看的電影!
⑤ 有哪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以下是攔譽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作品,影片被譽為科幻電影的經典之一,視覺效果和音樂配樂非常出色。
《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 - 導演喬治·盧卡斯的作品,影片創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宇宙世界,塑造了經典角色,特效和音樂都很出色。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 - 導演里德簡塵段利·斯科特的作品,影片被譽為科幻電影的傑作之一,視覺效果和氛圍非常出色。
《黑客帝國》(The Matrix, 1999) - 導演拉娜·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的作品,影片引領了科幻動作電影的風格和格兄彎調,特效和動作場面非常出色。
《異形》(Alien, 1979) - 導演里德利·斯科特的作品,影片被譽為科幻恐怖電影的經典之一,特效和氛圍非常出色。
《星際迷航》(Star Trek, 1966-1969) - 電視劇和電影都非常受歡迎,講述了宇宙船企業號和它的船員在未來星際旅行的故事。
《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 1960) - 根據H·G·威爾斯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講述了一個科學家穿越時間的故事,特效和氛圍非常出色。
這些科幻電影都是經典之作,無論從視覺效果、故事情節還是文化影響力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值得一看。
⑥ 科幻電影中有什麼常見科技
第一類,續命類。
這在很多題材電影小說中,都會有一個關於延長壽命,或者說延續劇情存在時間的設定。
例如,冬眠。
這是在很多電影,冬眠倉的設定多種多樣,其實主要目的就是「暫停壽命」。已知人類壽命撐死也不過百年,對於時間線比較長的科幻題材中,這百來年實在是太短了,不利於劇情推進。所以,代入冬眠這個設定來暫停壽命,節約有限的生命。
另一類就是科幻題材中最喜聞樂見的,直接延長壽命。
更長的壽命,更強壯的軀體,更聰明的大腦。可以內部因素延長,比如修改基因等。也可以外部因素延長,比如某科學事故,偶然天成。
這中間任何一個線索,都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科幻作品。
第二類,交通類。
人類想跨越星球與星球之間的距離,靠現在已知的交通工具是肯定不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太慢。
首先是,燃料的問題。
想更快更遠,需要考慮燃料的問題。而有燃料的因素,就要考慮體積。這一系列的延伸,需要大量的設定去圓這個坑。
隨著現實科技的發展,以及科學理論的更新,給科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關於「燃料」方面的靈感。
從過去理解的火箭燃料,到後來的聚變,裂變,甚至還有人造小型黑洞作為能源供給等等。
所以,逐漸解決了燃料的問題。
接著是速度問題。
我們已知速度最快的是光速,但是,這對於星球與星球之間,星系與星系之間,這個速度還是遠遠不夠的。
隨便一算,就是多少光年,多少萬光年,時間太長了,人類壽命耗不起,文明也耗不起。
所以,各種各樣的名詞進入了科幻作品中,遷越,曲速,甚至人造蟲洞等概念。
目的就一個,縮短人類星際航行過程中,這種長距離航行的時間。不然,一個航行五六十年,等到了目的地,都快抱重孫了。
所以,科幻作品中,交通工具也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老題材。比如《神秘博士》這樣,一泡尿的功夫,就從宇宙這一段跑到另一端了。在時間線上來回穿梭,也是家常便飯。
第三類,實用類。
科幻其實只是一種題材,可以和任何題材混搭,找准平衡點,哪怕跟魔幻題材也可以融合在一起,並且毫無違和感。
所以,在設定科幻裝備的時候,實用性就成了關鍵。舉例,《阿麗塔》中,機械義肢。為了比賽而設定的各種各樣的武器,古代機械格鬥用的納米科技等等。
再比如《星球大戰》,小到黑白兩道用光劍PK,中到各種海陸空武器裝備,大到行星武器直接摧毀多個星球。既然能夠輕易毀掉一堆星球,完全沒有必要拿高科技冷兵器在那裡肉搏。因為,劇情需要,這一切的設定都是為劇情服務的。
再就是一直被吐槽的《星際穿越》從黑洞穿回太陽系。《流浪地球》中的,點木星推動地球。
雖然都有大量建立在已知科學理論基礎上的不合理性,但是,為了科幻作品的劇情推進,它們有必要存在的實用性。
因此,無論是武器類還是輔助類科幻裝備,都是因為對劇情來說,具有實用性,才會存在於劇情中。比如降維打擊,都沒辦法去科學理論論證這一可能性。
第四類,核心類。
科幻作品中,如果只存在一些腦洞大的科技產品,這個故事其實是很乏味了。電影院看一個半小時的科幻產品講解,我估計能坐著看下去的人並不多。
所有的科技設定,都是在為劇情服務,無論它是不是夠科學。劇情連貫,足夠吸引觀眾,才能在作品中「推銷」自己的科幻設定。
無論科幻設定多硬核,沒有一個能夠讓人津津樂道的劇情,合理的人際關系,社會矛盾,種族矛盾,星際矛盾,科幻是沒辦法展開的。
所以,在科幻作品中,會有一類黑科技設定,使其稀有珍貴。缺乏一定的共享性,成為促成矛盾的核心,從而推動劇情,布局各種局面。
這個核心可以是漫威系列中能量無限的無限原石,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能不當回事。
可以是《家園2》中的超空間核心碎片,古代失傳的黑科技,救命稻草。
可以是《沖出寧靜號》中的,真相。
也可以是《第五元素》中的「人」。
一般,科幻作品優勢在於,可以憑空構架出一些為劇情服務的科技,只要似是而非,具有模糊的合理性就可以融入劇情了。
劣勢也是在這里,太過貼近於現代科技,很多地方就很難圓過去。因為會有大量沖著設定和已知科學理論是不是相悖,專門來較真的,他們才不會在乎是不是劇情需要,拿著科幻作品去討論科研方面的話題,試圖用科學理論駁倒一部科幻作品。
⑦ 有哪些科幻、科技與影視融合的例子
經典例子:《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上映,講述了宇航員前往木星調查並經歷了一系列奇幻流程的故事,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
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祥羨用電影語言,探索人類與技術、人類與宇宙的復雜關系。
庫布里克進行的,不是一次簡單化的創作,而是一次基於科學真實的、充滿技術細節的復雜且深刻的探索。
首先,是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
《2001:太空漫遊》先後咨詢了65家各類科研機構,科學家們被聘請為電影科學顧問,幫主創團隊創作科學畫面和劇情細節,為故事場景提供邏輯解釋,指導演員更好地扮演科學家和航天員。比如,主力擔當的NASA科學家弗雷德里克·奧德威、航空航天工程師哈利·蘭格,在基於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推理了庫布里克的藝術創作要求的「未來科技」,並和主創團隊一起將它融入《2001:太空漫遊》的敘事和畫面。比如基於氣體核心的核反應堆、高溫電離氣體技術、跨行星載人航天任務計劃等。為了在電影中表現人類起源這一「我們從哪裡來?」終極問題,庫布里克和大名鼎鼎的亞瑟·克拉克,一起拜訪了人類學家哈里·夏皮羅、艾薩克·阿西莫夫……
其次,是對於技術真實的極致追求。
我第一次知道庫布里克為了《2001:太空漫遊》支付了威克斯工程公司75萬美元花了半謹桐拍年造了個真的離心艙、重力輪的時候,我內心是震驚的。這樣的人物,並非獨苗——從庫布里克到諾蘭,從《2001:太空漫遊》到《星際穿越》,其實很多東西是有文化根基的,至少是某種社會土壤允許這樣的追求科幻、科技與影視融合的人物源源不斷地誕生。
第三,是這部電影與各類科技企業。
看看這個名單:IBM、貝爾電話(AT&T的前身)、美國無線電公司、泛美航空、通用電氣、霍尼韋輪纖爾……
這些企業都是與《2001:太空漫遊》的深度合作夥伴。顯然他們看中的是《2001:太空漫遊》對未來的虛擬見證:不久的將來,人類將如何進入太空,如何旅行向總在夜空中閃閃發亮的臨近行星;未來的飛船長啥樣;幾十年後人類穿什麼、吃什麼、聊什麼……而這些品牌,希望自己存在於這樣的未來中。
最後,科學界得到了什麼?
參加《2001:太空漫遊》的科學家們得以將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某些猜想、對學科未來與現實世界的融合狀況的假設,通過電影的虛擬見證,完成向公眾得科普,至少,它喚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我個人最喜歡的例子:《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我先後7次走入電影院,在IMAX觀看了《星際穿越》,不僅沒有因為重復觀看減少新鮮感,反而隨著對《星際穿越》幕後越來越多的了解,對這部電影充滿了贊嘆和敬意。時至今日,我依然沒有探索完這座冰山的全貌。
首先,《星際穿越》是怎麼來的?
1980年,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旅行者一號(大名鼎鼎的發射向宇宙的金唱片)的重要科學家、領導者,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的科學顧問、小說原著作者】熱心地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南加州理工學院的青年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和准備進軍好萊塢的琳達·奧布斯特。這兩人曖昧了段時間,最後沒能走到一起。直到2005年,基普·索恩在聚會上又遇見了琳達。此時的索恩已經是一位有名望的物理學家,琳達也成長為好萊塢一位成功的電影製片人。兩人就一部包含了蟲洞、黑洞、引力波、五維空間的科幻內容的電影項目,迅速達成了合作共識。
2006年2月,他們完成了故事大綱,並迅速得到了斯皮爾伯格的青睞。隨後喬納森·諾蘭成為了該項目的編劇。
然而,依舊是經歷了9年的漫長路程,期間幾經波折,最後是克里斯托弗·諾蘭接手,派拉蒙與華納兄弟兩大競爭巨頭攜手合作,才有了被很多觀眾譽為神作的《星際穿越》的問世。
其次,《星際穿越》科學與藝術如何在畫面交織?
在一開始的創作階段,主創團隊和科學顧問們達成了兩點共識:
1. 影片情節不能違背已知的物理定律以及我們對宇宙的確定認知。
2. 對尚不明確的物理定律和對宇宙的猜想要源自於真正的科學,猜想的依據至少要被主流科學家認可。
第一個接手項目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甚至召集了14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開了一天的研討會,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等等。正是這次會議,給《星際穿越》定下了很多重要的「錨點」。
2019年4月,當全球科學家協同拍出來的黑洞照片發布時,很多人找到了當年《星際穿越》劇組渲染出來的電影畫面,大家的感慨基本都是:「這不就是黑洞的高清版么?」而吉普·索恩則說:「我一直都知道這些原理和論據,但知道和看到、感覺到又完全不同。這個模型讓我反過來對透過快速旋轉黑洞會產生怎樣的重力透鏡效應有了新的認知。」
至於影片里最不可思議的「五維時空超立方體」,它的科學程度很可能超越了多數人的想像:
細節1:關於高維空間。
庫鉑抬頭-看到的是書房地板往天花板的視角;
庫鉑低頭-看到的事書房天花板往地面的視角;
庫鉑往左-看到書桌視角;
庫鉑往右-看到床頭視角;
庫鉑往後-看到書架視角;
庫鉑往前-看到房門視角;
而這一切,是嚴格按照數學推演的四維空間結構的光學路線推導而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一下四維空間的數學模型有關論文)
而庫鉑所在的這個超立方體被從高維中直接從黑洞挪到了地球上墨菲的書房,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一開始農場的引力就一直異常,因為那時候超立方體已經降臨地球。
細節2:關於時間。
超立方體里的庫鉑通過移動,可以來到書房的不同的時間點,從而完成信息傳遞。
庫鉑拍打超立方體延伸出來的「管線」,也會像波紋一樣從右向左傳遞,因為按照數學設定,從左向右是構架那個超立方體的時序(簡單化),當下發生的事件或逐漸成為更遠的過去。
正如片中布蘭德所說:「在高維生命看來,時間只是另外一個物理的空間維度,在他們眼裡,『過去』可能就像一條峽谷,他們可以隨意地跳進去;『未來』於他們而言也只是一座可以攀爬的山峰。」
2015年,《星際穿越》獲得了奧斯卡獎;2017年,《星際穿越》的策劃、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三,《星際穿越》的聲音是多麼不可思議。
相信很多人因為《星際穿越》對管風琴這一冷門樂器有了全新的認知。
如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言:「即便《星際穿越》與宗教無關,但管風琴、教堂、建築……這些都代表著人類的某種嘗試,來描述那些玄奧的、神秘的東西,那些超越了我們、超越了日常領域的東西。」
配樂大師漢斯季默說:「管風琴低音符帶來的力量,你可以在太陽穴上感受到,教堂的窗花開始振動,因為有太多的空氣被推入到房子里,其間蘊含著一種原始和危險的特質——這東西要爆炸!這其中又有很多人類的特質,因為它只能用氣息發生,它需要呼吸——在每個音符上,你能聽到呼吸。」
諾蘭深刻認同了這一點:「你在每個音中感到有人的存在。我認為這一點留在電影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僅關乎我們看到的宇宙,還有宇宙之中的人。用一種很親密的方式使用它,同時保持著宏大。」
除此之外,當主角降落在一小時相當於地球7年的星球上時,那個從舒緩到緊迫的滴答聲,伴隨著山一樣的巨浪時候湧起的音牆。那些隨著離開地球,變得有些失真的配樂音色……
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細節、任何角度進行推敲的電影!而且隨著你了解它越深,你會發現更多「冰山水下的宏大」。
最後,《星際穿越》最打動我的地方。
這部電影的兩個核心驅動力,其一是科學顧問提供,另外一個則由藝術家們提供。
科學上,引力,可以穿透所有的維度。這一點如劉慈欣和卡梅隆對話時說的:我知道最瘋狂,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就是前沿科學產生的。
但讓打動我的是那穿透了所有維度、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父親對女兒的愛,是電影畫面中浩瀚又冰冷的宇宙之中,那個在五維空間從黑洞直奔女兒書架背後的那個被當做「ghost」的父親,這一切伴隨著那熟悉的Cornfield Chase一起涌現,當你在結局回望開頭,不禁淚流滿面。
⑧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靠譜嗎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大部分都是劇作者為了故事需要杜撰出來的,但是不排除有一部分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理論是真實可靠的。談及如今人類在科技上的探索和突破,真是突飛猛進,一日千里,曾經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世界;
在科學的眼中,似乎有著無數種存在形式。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看了一些科幻電影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目前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了!但是,科幻電影中的所謂“科學”,真的符合實際嗎?
當然,也有一些科幻電影奉行著比較謹慎的邏輯。比如說,諾蘭的代表作《星際穿越》,裡面大部分的內容,也還是真實可信的:當然,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