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和列寧有關的電影都有什麼
列寧在十月
列寧在1918
再見列寧
遺忘的列寧
『貳』 列寧1918電影刺殺列寧的人是誰
這個問題在俄羅斯學術界至今仍爭論不休。
芬妮·卡普蘭一直被當作這起暗殺事件的兇手。但實際上,她並不可能做這件事。最主要的依據是,她患有嚴重的眼病,幾乎就是個瞎子。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在當時那個沒有照明、非常昏暗的地方刺殺列寧呢?
據檔案資料顯示,芬妮·卡普蘭出身於烏克蘭的一個猶太家庭。1906年,她正好和一個名叫維克多·卡爾斯基的男人同時出現在基輔的一家旅店,由此惹禍上身。維克多·卡爾斯基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並企圖刺殺基輔行政長官。當時他正在那家旅店製造炸葯。炸葯爆炸後,卡爾斯基成功逃脫,卡普蘭卻受了傷。她被認為是製造爆炸事件的恐怖分子之一,被判處11年有期徒刑。兩年後,卡爾斯基被抓獲。他聲稱那次爆炸事件與卡普蘭無關。但這份文件在審訊過程中遺失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卡普蘭居然在獄中愛上了卡爾斯基。1917年3月她被釋放後,與卡爾斯基見了面。但是很遺憾,卡爾斯基並不愛她。於是,卡普蘭只好去了莫斯科。
1918年8月30日的晚上,卡普蘭為何會出現在米赫爾松工廠附近,人們已經無從知道。達什科娃大膽猜測:那天晚上,卡爾斯基約卡普蘭在工廠附近見面。卡普蘭被捕後認為,她一直深愛的男人刺殺了列寧,於是情願代他受過。有意思的是,暗殺列寧事件發生兩周後,卡爾斯基出現在莫斯科,並直接走進了他的老熟人、蘇維埃政權的高官斯維爾德洛夫的辦公室。他們究竟談了些什麼,誰也不清楚。但是卡爾斯基從那裡出來時已經被委任為技術裝備方面的官員了。
『叄』 「列寧已經不咳嗽了」出自哪部電影
列寧同志已經不咳嗽了,他已經不發燒了——出自《列寧在1918》
《列寧在1918》是拍攝於1938年的黑白老電影,當時雖說是完全的為政治而服務,但是也算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加之在那個年代,能看一部電影也是相當稀缺,因此里頭的一些經典台詞為老一輩的中國人所熟知,例如:」不要難過,不要哭,會有的,都會有的,麵包會有的」,」慢一點,不要擠,大家不要擠,讓列寧同志先走!」。在葉京繼導演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就運用了很多的這樣的經典台詞,聽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肆』 列寧在1918哪年在中國播放
《列寧在1918》是1950年由上海電影譯制廠在中國譯制,並且當年在國內播放的。
『伍』 電影《列寧在十月》講的是一個什麼事情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了「臨時政府」。形形色色的政黨都在覬覦著政權。於是在彼得格勒街頭,到處燃起篝火,經常演出種種「鬧劇」。
影片一開始便是一位社會革命黨人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說,他號召人們把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底!這時,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打岔說:你自己去打仗吧!在把他轟走之後,水手便高呼:「打倒戰爭!」
列寧在這個關鍵時刻從芬蘭回到了俄國,住在彼得格勒的秘密住宅里。哥薩克騎兵隊在到處搜捕這位「德國間諜」,秋夜的彼得格勒街頭氣氛十分緊張。但是列寧在瓦西里的保護下,立即開展了緊張的活動。他親自參加黨中央會議,提出了立即舉行武裝起義的方針,同黨內反對派進行激烈的爭論。
這時,臨時政府派代表羅強柯等人到某協約國大使館求援。在談判中,為取得貸款和武器,羅強柯等同意割讓領土,暗殺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等人,並解除工人武裝,繼續同協約國並肩作戰。
黎明時分,在中央委員會會場門外望風的瓦西里正傾聽著室內傳出的聲音:領導起義的革命軍事委員會已經組成,其成員有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窗前出現了列寧和斯大林的側影,他們在熱烈地交談。響起了捷爾任斯基的聲音:「同志們,大家要分別單獨出去,讓列寧先走。」
瓦西里和列寧來到大街上。因為來不及趕回列寧的秘密住處,瓦西里便把列寧領到自己家中。瓦西里的妻子懷孕了,她正在縫制嬰兒的小衣服小鞋子。列寧拿起衣鞋沉思起來。列寧用書做枕頭,躺在地板的褥墊上。瓦西里和妻子通宵守候在他身旁,只有鍾錶的嘀嗒聲打破了深夜的沉寂。
工廠里熱鬧起來了。馬特維耶夫向工人黨員們宣布了黨中央關於武裝起義的消息。大家非常興奮,但只能小聲地喊「烏拉」。馬特維耶夫派了一批工人到軍隊中作動員工作,他又派了一隊工人去斯摩爾尼宮執行聯絡任務。這時,臨時政府的兩位部長帶了一隊士官生來到工廠。他們軟硬兼施地強迫工人們交出武器,但遭到了以瓦西里為首的工人們的抵制。當臨時政府軍官吹響哨子,向等在外面的一隊士兵發出進攻信號時,震耳欲聾的汽笛聲同時響起,手持步槍、鐵棍、錘子的工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把臨時政府官兵們團團圍住。馬特維耶夫說:「臨時政府諸位先生……我們這里的人火氣很大,你們還是離開此地為妙……」官兵們在工人的噓聲中狼狽逃竄。馬特維耶夫笑著摸出梳子梳起頭來。接著出現了列寧大笑的特寫鏡頭,這是他聽到瓦西里的匯報時發出的笑聲。列寧說:「好,很好……一切進行得都很好,就是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你究竟什麼時候才睡覺呢?」他要求瓦西里睡兩個半小時,但為了執行任務瓦西里卻乘其不備溜走了。
反對武裝起義方針的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在《新生活報》上發表聲明,向敵人透露了起義日期。列寧憤怒地斥之為「政治娼妓」的卑鄙行徑。
臨時政府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克倫斯基以總理和總司令身份調兵遣將,命令克拉斯諾夫將軍率哥薩克師團從前線撤回首都,鎮壓工人起義。
在臨時政府給銀行職員和中學生發槍的同時,馬特維耶夫接到了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整裝待發!在汽笛聲中,一隊隊武裝工人走出工廠大門。
瓦西里來到列寧住宅,報告了形勢的新進展:臨時政府已經下令炸毀橋梁,工人們個個鬥志旺盛。列寧立即決定親自到斯摩爾尼宮去同大家一起舉事。但是臨時政府的密探已經發現了列寧的住處,密探正帶領軍隊來逮捕他。裝甲車司機得知這隊士兵是去抓列寧的,便把車開到郊外,為了救列寧,他英勇犧牲了。
入夜。瓦西里護衛著化了裝的列寧冒險前往斯摩爾尼宮。他們坐上了一輛電車,列寧問女售票員:「車開到什麼地方?」回答是:「回車場。」瓦西里力圖阻止列寧說話。但是過了一會兒,列寧忍不住又問:「為什麼電車開到『公園』去?」女售票員笑這個「鄉下佬」竟把「車場」一詞理解成公園。瓦西里把列寧送到斯摩爾尼宮大門時才鬆了一口氣。
列寧開始在革命軍事委員會辦公。斯摩爾尼宮內外是一片歌聲和口號聲:「打倒資產階級政府」、「要和平,要麵包,要自由!」水兵們在軍艦上開會,一個企圖反抗的軍官被當場打死,眾人唱起了《國際歌》。浩浩盪盪的工人隊伍打著「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橫幅標語走出工廠,馬特維耶夫從軍營中開來了裝甲車,以壯軍威。
馬特維耶夫率領的隊伍攻佔了首都電話局,士官生們邊射擊邊撤退,女接線生們嚇得尖叫著四散而逃。馬特維耶夫偶然聽見瓦西里的聲音,他在斯摩爾尼宮內打電話,要求接通波羅的海艦隊,但是馬特維耶夫不會接線,一位剛要接線的姑娘又被槍聲嚇得昏了過去。
冬宮終於成了最後一個反動堡壘。在大廳里,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他們在向協約國大使館求援。冬宮廣場上突然響起爆炸聲——「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了。接著響起了震天動地的槍炮聲、地雷聲、「烏拉」喊聲。在障礙物後面,士官生們嚴陣以待,但是潮水般的工人赤衛隊、水兵和士兵隊伍已經穿過廣場,直奔冬宮大門口。一群水兵先往飾有花紋的鐵門里扔了幾枚手榴彈,立即飛快地爬上了鐵門。火光中另一批沖鋒隊員打開了鐵門,爬在鐵門上的水兵便順勢盪了進去。馬特維耶夫攀在鐵門上指揮著沖鋒隊員。起義者們沖進了宮殿。在兩架機槍掃射下,許多工人和士兵倒在石階上。馬特維耶夫叫夥伴們停下來,說:「這里都是藝術品,盡量不要開槍!」他叫一個工人保護太陽神鵰像,那位工人說:「不,這是愛神。」馬特維耶夫說:「唉,革命成功以後再研究吧!」
政府軍已無路可退。窮追不舍的馬特維耶夫終於打開了臨時政府會議廳大門。部長們鴉雀無聲地望著一擁而入的工人和士兵。馬特維耶夫說:「臨時政府部長先生們,我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宣布,你們被捕了!」憤怒的部長們紛紛抗議道:「誰給你的權力?」馬特維耶夫摸出梳子,不慌不忙地說:「安靜,諸位,安靜,這有什麼可怕的,有什麼可奇怪的。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了,交出你們的證書吧!」
在斯摩爾尼宮走廊上。列寧一出現,人群就歡呼著擁向他,都爭先恐後地想看看列寧。瓦西里和幾十名水兵挽著手組成人牆,艱難地擋著人流,他們站不住了。
禮堂的大門打開了。列寧、斯大林和捷爾任斯基穿過擁擠的人群走到講台上。歡呼聲、掌聲、口號聲響個不停。列寧向前伸出手,過了好一會兒會場才安靜下來。
列寧說:「同志們,布爾什維克一直主張必須進行的這場工農革命,實現啦!」
會場上又響起震天動地的「烏拉」聲和《國際歌》聲。
『陸』 「快……快去救列寧……布哈林……是叛徒……」最初是哪部電影中的台詞
台詞最初是《列寧在1918》的台詞,後來在《甲方乙方》、《列寧在十月》中也有。
《列寧在1918》是前蘇聯黑白故事影片。表現了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外遭英、日、土耳其等國的武裝干涉,內臨各種反抗勢力的騷擾,全國處於普遍飢荒的嚴重關頭,列寧以他的大智大勇領導全國人民頑強奮斗,最終贏得勝利挽救了革命。
台詞也是中國賀歲電影的開山鼻祖《甲方乙方》中的經典橋段,電影中訓練有素的廚子把文竹丟下去砸了姚遠的頭,姚遠在半昏迷狀態下說了一句:「快去救列寧,布哈林是叛徒...」
(6)列寧老電影擴展閱讀:
《甲方乙方》角色介紹
1、葛優飾演姚遠,「好夢一日游」的發起人之一。因為父母讓他結婚才給他房子,他就想讓周北雁做他的媳婦。雖然周北雁本身沒有覺得它有多優秀,但在一次又一次幫助他人實現夢想後,兩人終於相愛,最後順利結婚。
2、劉蓓飾演周北雁,「好夢一日游」的發起人之一。姚遠希望她成為他的老婆,但剛開始她並不喜歡姚遠。不過在幫助顧客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她倆也漸漸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兩人終成眷屬。
『柒』 蘇聯關於列寧的老電影
蘇聯電影除了《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比較熟悉外,還有
《列寧的故事》(內容:有列寧去世)
出現列寧形象的蘇聯電影:《帶槍的人》,《優秀的黨員(斯維爾的洛夫)》
《在十月的日子裡》(十月革命)
中國電影《以革命的名義》也有列寧(演員於是之扮演)。
這位列寧的扮演者是什特勞赫(不是史楚金)
『捌』 問部很老的電影,列寧和瓦西里的!
是《列寧在十月》嗎?
裡面的瓦西里
在電影里,列寧有一個智勇雙全的警衛員瓦西里,與他形影不離。這個人物在生活中的原型並不是俄國人,也沒有叫娜塔莎的妻子,而是一位芬蘭革命者,是個中年人。他雖然身手沒有電影中的瓦西里那麼矯健,但確實是列寧的貼身警衛。
『玖』 列寧在1918的影片評價
《列寧在1918》屬於全世界影壇早期的領袖人物傳記經典大片系列當中隹作和比較上乘的代表視聽藝術作品。從電影藝術的創作手段上看,《列寧在1918》又屬於了那一種常見和流行的「串糖葫蘆」式的故事結構。尤其在前蘇聯電影當中,這種串式的拍攝手段太是司空慣見的人物故事的拍法。因為好處在於,電影人物平面的用力平均,鏡畫故事以點帶面,節奏分配一統鋪排。
我們能夠注意到,影片《列寧在1918》的連環故事中間,大致擁有十五六個相對分散的小故事,表面上這些小的故事獨成體系,他們是依憑在一個比較相對完整的大故事列寧在1918年的主軸上面連串起來的。《列寧在1918》其中的每一個散化故事都差不多是一出獨幕的小戲。據說戲劇史有考證,小型名劇《帶槍的人》就源自列寧在1918年代事跡。我們看影片時還可以注意到,影片《列寧在1918》當中的每一起承回轉,都是集中在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列寧身上的。依電影具體情況來看,片中的男二號應當屬於列寧衛士瓦西里。三號人物無疑該是克里姆林宮衛隊長馬特維耶夫。這幾個電影人物應當還是擁有相對比較獨立人物性格脈絡和故事走向的。
影片《列寧在1918》里的經典對白張口便是。比如這一句把槍放在桌子上,不但是影片《列寧在1918》當中人物形象,全 蘇中 央 委員常 委捷爾任斯基的一句電影台詞,這句話也是這一部影片的核心所在。令人叫絕場景是,面對革命叛徒的槍膛,捷爾任斯基坐態自如,毫無懼意,冷冷下令:把槍放在桌子上。我們當然會記得,捷爾任斯基在講這句「把槍放在桌子上」之先的時候,對叛徒奇多爾夫說的話是:看著我。看著我的眼晴。看著我的眼晴。混帳東西,你居然混到我們革命的心臟里來了!你現在還敢說你是個契卡?!然而緊接著,叛徒終於沒有,沒有把槍放在桌子上。而革命戰士克里姆林宮衛隊長馬特維耶夫也沒有把250萬盧布揣在個人懷里。一部好電影是格外講求正反細節比照的。
把槍放在桌子上,是有針對性的電影台句。說把槍放在桌子上之前,一幫站在紅色列寧布爾什維克對立面的窮凶謀反者,在暗中策劃一整套的暗殺計劃,為首的康斯坦丁在觀看天鵝湖包廂里血腥安排:在察里津刺剎斯大林,在彼得堡刺殺烏里茨基,在莫斯科刺殺列寧和斯維爾德羅夫。電影的這一組鏡頭可以說是在大庭廣眾的歌舞昇平之下進行的。可見暗殺者們的氣焰之囂張程度。然而就在這種生死抉擇面前,大文豪高爾基先生卻向列寧提出了他個人的「仁慈觀」:不必要的殘酷。記得影片《列寧在1918》的序片一過,高爾基在列寧辦公室與領導人對論的就是這個根本問題。實際上這時,列寧並沒有能夠說服文豪先生。緊接著不久,電影特意安排了一個名叫娜塔莎小孤女出現,這是極有意味的一幕。小娜塔莎的零丁形象一直伴隨著列寧形象進到電影尾聲。
小娜塔莎的形象是一個別致的符號。希望的也是殘酷現實的一角縮影。是的,影片《列寧在1918》的階級和路線的斗爭是相當觸目驚心的。直到列寧身中三槍後,文壇大文豪高爾基先生才由睡夢深中驚了一醒。電影別具深邃意趣,列寧是在負了致命重傷之後,半昏半醒之間教育了面前這個大牌作家的。列寧有一些痴痴的講道:我身上還留著知識分子的子彈。由此可見,列寧對於知識的態度。當然了,領袖列寧眼中的所謂知識分子必須是高爾基這一級別的。認識二十幾個英文字母,當一個什麼博導之類的人,彷彿不大好屬於高爾基這一文人梯隊。電影里相對知識分子,列寧顯然更加重看了工人階級。比如列寧在一個工廠演講時刻,揮手鄭重宣告:擺在工人階級面前的路只有勝利,死亡不屬於工人階級。電影里列寧對於工人的關懷,也使得那個工人殺手不忍開槍刺殺列寧。道理簡單的如同將心比心。他一走上講台,說得都是我們工人,用工人的生活舉例,說到我們的生活,說得都對。我不能打死他。
影片《列寧在1918》中的列寧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一個列寧形象在銀幕上面,雖然也是演的,但是從來不拿腔掂調,也不裝酷扮勢。比如電影里有一場煮牛奶的細節,列寧因為可能不太會煮,所以問身邊同事斯維爾德羅夫,為什麼牛奶沒開會起泡了呢?接著牛奶煮飛了以後,兩個革命偉人慌張離去時刻,列寧還象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偷偷地從門隙之間回頭張望著老女傭的驚嘆表情。列寧形象的這一小段生活實際是真實又可親的。這樣的電影細節是予人啟迪的。並沒有因為列寧的生活細節上的疏露而有損於這個人物的正面高大,反而只能有助於列寧形象的真正活著。實打實講,影片《列寧在1918》當中太多太多的創作實例,可以值得我們一些大決戰之流系列電影好好學習借鑒。比方古月同志已經演得出色,如果能改觀—板一眼的扮相領袖人物,包括生搬硬套的方言,就會表面上少一點演痕跡了。戲是自然心的流露。
據說斯坦尼體系中的一個精髓就是反對「表演」?而好萊塢馬龍白蘭度他們又格外講究的是「方法式」的表演。不知道著名特型表演藝術家先生他們學配的不怎麼太地道的方言,究竟屬於那一派,歸結到那一流?有一點不懂一個表演上的專屬演員,在象徵掐腰講話時候的高大感受是怎樣的?好像記得西方電影不太怎麼有所謂特型演員—說吧?縱便喬治 斯格特演的戰爭大片《巴頓將軍》也只是講求一個神似的呀。不象我們的特型演員非要搞到象入非常。一個手勢,—個語調,一個轉身,都要無比正面高大才行。如果這樣理解,我們電影的老大哥前蘇聯影片《列寧在1918》中的列寧有一個走步翹銜尖習慣,絕對屬於電影領袖人物形象的瑕疵了?一位比較專業的電影朋友講,傳記電影是不是有一點接近了現代電影的「古裝片」?
影片《列寧在1918》的成功之處,在於把帶有神靈色彩的領袖人格化了。平凡化了。大眾化了。《列寧在1918》是—部在特定的革命歷史條件下,革命對反革命,紅色對白色,光明對黑暗的優秀故事電影。身為革命與正義的化身,人民領袖列寧不愧世界無產階革命的偉大導師,他在電影裡面,對於挑釁紅色革命政權的少數富農大喝講道:回去告訴那些支持的人不是後台也可以,只要我們蘇維埃存在一天,你們就必須給我們糧食。你要是不給就強迫你給,你要是動武就消滅你們。這就是我給你的真理!列寧在1918年,就是這樣一個敵我生與死決戰交鋒時刻。要麼敵贏我輸。要麼敵死我活。以列寧為主要代表的光明的人們,在這生生死死,進進退退的選擇面前,毫不猶豫地命令和打擊了刺刀見紅的敵人:看著我的眼晴。把槍放在桌子上。
盡管該片廣受歡迎,但明顯地歪曲了歷史,將政治斗爭中的異己、遭迫害的革命先驅布哈林等醜化塑造成叛徒,成為純粹的政治宣傳工具。片中的一些經典台詞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語言之中:在擁擠場合,總有人調侃;「不要擠,讓列寧同志先走!」當人們有喜訊相告時就會像報告列寧病情的老工人那樣喊道:「他已經不咳嗽了!」時至
今日,這些台詞還不時地出現在國產影視劇中。該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虛構的瓦西里,更是深入人心。
『拾』 關於列寧的電影
下面為您解答這個問題,下面為您介紹關於列寧的電影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列寧傳》,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