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7080後,還記得你們鎮上曾經的那個電影院嗎
前幾天到我們附近的鎮上玩,走到街中心,一個非常蒼老的建築展現在面前,那是一家非常老的電影院,電影院的名字依稀還有看到,兩邊毛主席語錄還能念得出來,電影院的頂上已經長了些野草,可能是這個鎮的人對老電影院有感情吧,它沒有被拆掉,很奇怪的是我看到這個老電影院在那裡一點沒有違和感,反而更好地襯託了小鎮巨變的歷史。
拿著電影票,從兩側的門都能進去,門口有一個專門收票的,數了票數和人數,然後打開門,我們就進去了,此時的電影正在放,一個戰爭片,現在記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講一匹抗戰中白馬的故事,剛進去,我們只能看到屏幕,四周一片漆黑,以前看電影,也是講票和號要對,我們努力找了半天才找著,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不管是畫面還是聲音,都讓我們幾個印象深刻,聲音的沖擊力太強,有時候我們還會捂著耳朵聽。
看到中間換片的時候,裡面有的觀眾在吃瓜子,我們有一個同學也到外面買了一包,說起這個包也很特別,是用報紙捲起來的。那天我們在電影院看完了一遍沒有出去,又看了第二遍,到現在印象都很深刻。
⑵ 亞細亞電影院的歷史
坐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果戈里大街上的亞細亞電影院始創於1908年,最初的名字是吉干特(巨人)電影院,有935個座位,是繼和平電影院之後,哈爾濱市成立的第二家電影院。1936年改稱為「亞細亞電影院」。1946年被蘇聯領事館接收。1951年,前蘇聯影片輸出公司將亞細亞電影院移交給中國東北影片經理公司哈爾濱辦事處。「文革」期間,影院曾一度改名為「東方紅電影院」,改革開放後恢復了舊稱亞細亞電影院。如果關於「亞細亞電影院的前身是烏克蘭俱樂部」的說法成立,那麼它的建成時間便可追溯到1907年,甚至要比「公認」的中國首家電影院——上海虹口電影院還要早一年,而這在哈爾濱的早期電影院中還排不進前五名。1936年2月14日,後來被譽為「關東大俠」,與天津霍元甲齊名的武術大師吉萬山師傅,曾在這里迎接俄羅斯大力士傑力柴夫的挑戰,並大獲全勝,成為一代傳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娛樂生活很少,當時的電影院火得不得了,什麼電影都有人看。當時亞細亞電影院樓上樓下一共1050個座位,從早上開始,兩場中間間隔十幾分鍾,一直演到第二天早上。當時連位置不好的如大柱子後面或是很偏地方座位的票都賣出去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VCD、DVD的普及,影院不再是人們觀看電影的唯一渠道,哈爾濱的老影院也漸漸地開始冷清。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些國外大片的引進,老影院又火了一把。1998年,《泰坦尼克號》首輪在亞細亞電影院放映一個月,當時的票價是50元,一天六七場,放映收入就達到十多萬元。二輪上映時票價是30元,人依然很多。
2000年後,雖然亞細亞電影院改善了電影放映環境,並承擔了包括「《金剛》哈爾濱首映禮」等一系列活動,但總體上處於經營不善的境地,2007年前後被該作為「劉老根大舞台」,以二人轉演出為主。2010年,亞細亞電影院無奈地關門停業。 被清洗得鋥亮的金子招牌,光可照人的玻璃、嶄新的宣傳海報,亞細亞電影院,這個承載了一代人美好記憶的老影院,在沉寂多年之後終於重新煥發了青春。
在亞細亞電影院記者看到,內部裝修風格以歐式為主,門廳格局大氣、寬闊,進入門廳後兩側有旋轉樓梯可以上到二樓,由於內部施工仍未結束,電影院的具體結構記者未能「一睹芳容」。據介紹,亞細亞電影院將被改建成一個綜合體,一樓二樓用於經營,三樓建有四到五個放映廳。
亞細亞電影院始建於上世紀初期。重新營業的電影院共分三層,一二層為影院配套娛樂、餐飲、休閑區;三層為影院,設6個放映廳,共容納500人觀影。6個影廳均可觀看3D電影,影片與哈市其他各大影院同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