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力有哪些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力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4-05 15:07:44

⑴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1、記錄與傳播功能

電影在紀錄與傳播方面所具有的這種直觀性、完整性,是其區別於之前任何語言的特質,這一特質是偉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2、創新思維方式

電影的革命性意義還在於,電影開啟的是一種人類前所未有的完整思維方式,我們願意稱之為電影的「全思化」進程,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進程還沒有正式開始。

電影還可以採取意識流的方式,更深入地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與語言文字攜手,將所想所思完整地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既涵蓋又超越了與語言文字的全新表示方式,第一次用既深邃又直觀的方式實.現了人類「思的完整性」。

3、教育功能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影藝術業已成為人類文化的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和發展可能。從教育的發展來看,電影作為教育手段,則特別體現在教育觀念和電影觀念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更新上:即,教育從以效率為重的階段轉變到以人性化為重的階段。

電影化的教育將成為一般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普遍模式,在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積累與傳播方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課堂教學的電影化趨勢看似平常,卻可能引發整個教育機制的系統性巨變。盡管我們目前還不能對未來這一巨變進行全面預測,但大致的趨勢則是可以預料的。

中國電影發展史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⑵ 電影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不少於800字

在現代影視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們能欣賞到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影視作品.文化的發展和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促使觀眾不再只是簡單的掏錢去看電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頓文化盛宴. 同時日趨商業化的電影運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為電影製造商的目標,而如何達到這一預期卻非只是影片的形式,大眾認識欣賞眼光使他們更多關注影片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源於影片的文化底蘊和積淀.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電影的主題影響:

文化的差異導致對於電影的認識和欣賞角度和觀點產生差異.為什麼外國人不太容易看懂中國電影,同樣我們也不太明白外國電影的主題表達?這就有個文化的根基差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藝術詮釋是不同的.《英雄》中的恢弘的戰國爭雄的場面,萬箭齊發、鼓聲隆隆,美國人肯定也會驚嘆叫絕,但他們不一定能看得懂殘劍與秦王的對話。

中國的大片,特別是歷史題材的,大多都在描寫一種「大義」,這也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力宣揚的一個很核心的主題之一。而西方的大片,也以歷史題材為比較,《特洛伊》中王子為了愛情可以不惜以兩國的戰爭為代價,為了維護自己對於美人和愛的佔有,戰爭的價值是值得的。這個例子正好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對於個性、個人解放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基礎下,人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實現自我的個性張揚就是讓上帝知道自己。作為上帝之子,人就應該在上帝的眼皮底下表現自己。

還是以《英雄》為例,無名最後明白了殘劍給他留下的劍道,「天下」二字一下字將整個影片主題深化。放棄個人復仇的「小義」,追求「天下」的「大義」,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劍客。個人的英雄在整個民族的統一之間是應該在第二位的,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相反,西方的大片更重視渲染個人英雄主義,著力突出個人在集體面前的力量.如流行的《蝙蝠俠》,《亞歷山大帝》等.

另一個中西的差別在於主旨上的層面不同,中國電影,不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都不同程度的去表達一種精神的力量.比如《七劍》,導演徐克就說出他認為」劍」是」一種精神,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他拍攝此片也就是要表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劍文化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十面埋伏》也是一個商業操作做得很出色的電影,精彩的畫面背後也詮釋著導演對於」愛」和」和平」主題的表達.而西方電影大多有一種」拯救」的意味在其中,電影中也多是描繪人類在與大自然與宇宙的斗爭中人類所面臨的困境.這與西方基督教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傳統文化對電影表現手法的影響

中國的電影在表現手法上有含蓄.多鋪墊的顯著特點.首先表現在電影所創造的意境方面,中國電影總試圖在意境上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比如說隨故事情節的發展影片中環境的變化,主人公悲傷,天色就顯得陰沉壓抑,或者乾脆就用對比手法來反襯所要表達的人物和情景.《卧虎藏龍》中的竹林.綠海等美侖美幻的風景就是作者的意境手法.其次在某些文化現象方面,突出在兩性文化的表達上.中國的電影在性的表達上是適可而止,創造在意境上的遐想而不裸露表現,或者用轉移的手法將人的兩性的沖突表現在動物或其他形象事物上.再次,中國電影善於做鋪墊,用」埋伏」的手法.而在抖包袱的過程中去微顯中國人內心的微妙張力.所以故事的曲折和展轉是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前一結果不斷成為後一發生的原因,從而推動情節發展,而最後必然會是」峰迴路轉」的」柳暗花明」.而西方則相比較就很直接,並且主題的表達集中.

中國電影明顯的表現出比西方重視人倫關系,重視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沖突.摩擦等隱性層面的解讀.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尤為突出.中國 人很重視關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行業關系等等.電影是生活的縮影,它反映也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中國電影在描寫和表達人倫關繫上很是著力,好的電影要引起觀眾的共鳴,這種共鳴就來自與觀眾對於電影中人倫關系刻畫的認同和默許.在這一點上,西方則更注重人與人的契約,重視社會的規則.所以西方電影的人倫色彩較淡,而相對的器物層次.技術層面和法治色彩要多一些,這些區別的根源就來自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值得去發現的現象就是中西方電影在形象刻畫上的差異.早期的中國電影表現得更明顯.中國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差別很大,正面角色一般會高大.光鮮,而反面則猥瑣,這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人們的心裡感受和非理性.而西方則在這方面差異不大,較為客觀.

我們能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追求日韓的風潮很流行,我認為日韓電影的流行正是反映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對於日韓文化的認同感較西方強取決於文化差異的大小.追本溯源,日韓文化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他們有很多現代因素,但其核心的思想還是來源與古老的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為什麼輸送血液的中國傳統文化今天卻在遇到她的衍生文化的時候勢力顯得弱小?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電影崛起要解決的問題.

⑶ 電影對文化傳播產生哪些影響

電影做為一種文化產品,在人的生活中潛移莫化的影響人的行為習慣和交往方式。外來電影中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將出產電影的本國政治思想傳染到收看嘩衫電影的國家人民之中,這樣的文化侵略會動搖國家思想根基(稱為:文化侵略 事例:現在美國聖誕節以經超過了春節的熱忠度)我們要防止這樣的侵略。電悉知影在國際睜蘆消舞台上是一種展現本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電影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待電影中的文化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⑷ 電影是如何對群眾文化生活和社會產生影響的

大多數的電影都是除了具有基本的娛樂功效,還能做到寓教於樂,以情感人,用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向人們揭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教育人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用好人終有好報,壞人壞事終有報應等結局告誡人們要做好人好事,教誨人們害人終究害己等道理。
如電影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通過講述媽媽秋霞艱辛養育小強的艱難及失去小強後成為瘋子後仍深深思念小強的牽掛向觀眾展示了偉大的母愛,同時,通過小強對媽媽的眷戀和孝順傳達了要孝順父母的口號。這種母子之間割捨不斷的親情強烈的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洗滌了受社會浮躁喧囂、急功近利的作風污染的靈魂,有效的換回了大眾對親情、家庭的愧疚與回歸。據演「媽媽」的演員楊貴媚說,在《媽媽再愛我一次》播放後,她因為擁有了極高的支持度———去打車,司機不肯收錢;去住店,服務生搶著要幫她買單。由此可見,這位「偉大的媽媽」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以致於在現實中也受到了尊敬和愛戴,觀眾對她尚且如此,不難想像對自己的母親會有多溫情。再如電影《馮志遠》通過對真人真事馮志遠老師在寧夏省中寧縣教書育人42年,培育出上萬名學生的感人事跡的講述,歌頌了馮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讓觀眾在媒體大量揭發師德淪喪的局面下看到教師還有正面的形象,讓人們認識到我們教師這個行業雖然存在害群之馬,但是我們社會高尚的師德依然存在,教師這個稱謂依然是那麼的高尚,依然值得我們尊敬。
(2)文化方面,電影能促進一文化的流行與發展
先說台詞方面。一部電影經過熱播後,其中一些經典的台詞往往會被人們記住並廣泛流傳,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這些幽默詼諧又不失道理的話語讓人們加以利用,或自嘲,或懺悔,或狡辯…..大大了豐富人們的生活,甚至會成為一時的流行文化,這也是電影成功的標志之一。如《少林寺》中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走如風,立如松,坐如鍾,睡如弓」;再如《大話西遊》中的「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都是經典台詞中的經典,至今都被人廣泛應用。再談談電影內容方面。再以《少林寺》為例,1982年的拍攝的《少林寺》向世人展現了少林功夫的魅力,致使社會上掀起了學武熱潮,甚至波及海外。這事少林寺聲名遠揚海內外,從以前的破爛不堪,門可羅雀到現在的恢弘氣派、門庭若市,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這不得不歸功於電影《少林寺》的積極影響。

⑸ 影視作品在文化傳播中的功能是什麼

一、視覺文化傳播成為當代文化中的主導性力量

(一)視覺文化傳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

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信息的主流必將是影像信息或視覺信息,或者說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表徵便是視覺文化的發達充溢。這里的視覺文化有兩層含義:從廣義來說,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互聯網、廣告、電影等皆可歸入這一范疇;狹義的視覺文化僅限於文藝領域、娛樂業、表演業等,它的外延包括戲劇、歌舞、文藝演出、雜技、時裝表演等等。本文指的是廣義的視覺文化概念。所謂視覺文化傳播,即由視聽媒介或視覺媒介傳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傳播現象。

總體上看,我國當代視覺文化發展呈現著這樣的趨勢:

一是視覺文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中的主導性力量,視覺文化傳播在我國當代社會已經發揮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是我國的視覺文化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業已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傳播體系。

三是視覺文化傳播在提高我國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發揮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四是視覺文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群體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二)視覺文化的基本特徵及視覺形象的含義

從口傳文化到書面文化和印刷文化是文化傳播的革命,從印刷文化到視覺文化更是文化傳播在當代的一次革命。印刷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語詞和概念,它是以認識性、象徵性、理解性的內容訴諸人們的認知、想像和思考;視覺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虛擬性、游戲性、娛樂性的表象供人觀賞、參與和消費。另外視覺文化還多一層,那就是具有表演性、儀式性、公眾性,例如時興的互動式電視綜藝晚會,總是彌漫著濃厚的節慶氣氛和宗教狂熱,與印刷文化時代帶有很強私人性質的閱讀行為相去甚遠。

二、視覺文化傳播的缺失與問題分析

(一)在商業資本邏輯運作下追求利潤目標的視覺文化——對電視節目「真人秀」文本的透視

近年來,一股「真人秀」浪潮在全球電視熒屏上興起和蔓延。「真人秀」是由製作者制定規則,由普通人參與並錄制播出的電視競賽游戲節目。

真人秀節目自出現之日起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便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在經濟效益方面,收視率急速飆升,為歐美各大電視台創造了巨額利潤。但是,真人秀節目的重心不在「真實」而在「秀」上,它幾乎是組委會所導演的一場游戲,所有的准備都是為了構造矛盾,所有的「真實」都是為了「秀」得更好和更逼真。這種「秀」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日常收視經驗和道德規則,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知識界的廣泛質疑與批評。這些批評集中在節目中出現的殘酷的競爭、隱私和性的展示等。

西方真人秀節目其實是商業資本實現增值的一個有效載體。電視正在成為一種消費文化,而當今消費文化是一種快感文化,電視節目正充分發掘具有快感意義的資源。西方一些真人秀節目正是利用廉價的快感製造迎合觀眾的潛在慾望,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窺視欲。而且,西方真人秀節目是以商業節目和游戲節目的身份出現的,因此人性陰暗面、性等經常避諱的因素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在節目中被大肆渲染,在迎合觀眾的感觀需求的同時淡化了倫理道德的譴責。

總的說來,真人秀節目是一種游戲節目,它無意對人們的生存狀態進行現實關懷,沒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們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們只是挖掘一些能緊緊抓住觀眾吸引力的快感元素以提高收視率來獲取可觀的利潤回報。

中國在引進和製作真人秀節目時,必然會面臨一種文化差異的考驗。如何在收視率與倫理性、娛樂性以及社會責任之間尋求到一種文化的平衡,將是真人秀難以迴避的疑問。

(二)缺少現實觀照與藝術精神的視覺文化——對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解讀

無論熒屏前後怎樣熱鬧紅火,人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期待與評價卻越來越低調。春節聯歡晚會在20多年不斷修改創新的行進中,卻很難突破自己建立起來的模式,越來越讓人感到「格式化」。隨著傳統節日儀式行為在現代社會的漸行漸遠,春節晚會憑借現代傳播技術營造的「天涯共此時」的氛圍,使人們尋找到一個類似於傳統儀式行為的最佳平台。春節聯歡晚會從開始就與慶典化、儀式化聯系在一起。春節聯歡晚會之所以在「年年難辦年年辦」的兩難中前行,之所以能成為各大媒體熱衷於揭秘和追蹤的熱點,其實也在於目前還找不到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全民性節日可以替代的具有儀式感的集體行為。

從1998年到200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收視率持續下降了22個百分點。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調查結果說明收視率下降還與人們選擇外出旅遊、與親友聚會的過年方式和頻道競爭激烈有關。但主要原因是視覺文化擴張帶動的頻道開發過多過濫造成了傳媒過剩,造成了頻道資源浪費。究其根本,藝術創新不足,沒有足夠的原創藝術提供給電視。盡管作為「風俗」的春節聯歡晚會仍然會在較長的時間里成為大眾的關注,但是作為「藝術」的春節聯歡晚會必將在人們的褒貶議論中失去以往的轟動效應。春節聯歡晚會對現實的觀照不足和藝術精神的缺失則成為視覺文化傳播已經產生危機的旁證。

(三)滲透暴力、色情傾向或心理因素的視覺文化——對青少年社會化的消極影響

視覺文化傳播的一個特點是首先要考慮吸引受眾的注意。而受眾對於視覺文化符號的選擇取決於他們對視覺符號「使用與滿足」的情況,即決定受眾注意力的根源在於其選擇性心理,而使用的情況又取決於他們的心理需求層次。人們最低層次也就是本能層次的心理需求中對於情色、暴力等感官內容是最多的。如果以收視率和商業利潤為目的的電視將會如何發展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於電視的傳播特性,電視文化對青少年的社會化也並非是單一的正面示範意義,它確實存在著令人擔憂的負面效應。電視文化傳播特點是單向性的縱向傳播。加上電視是一項高科技、高投入的產業,因而電視文化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行為。在傳播中也就無法避免有時與人性中的丑惡因素的迎合與宣洩,產生一種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化的電視公害。

1988年,新加坡亞洲大眾傳播研究與情報中心對亞洲8國的電視節目進行了暴力監測。監測採用了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使用體力或言辭對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上或肉體上的傷害,以及包括對財產和肉體的毀滅」。新加坡的研究結果是,即使對美國暴力測量採取比較寬松的標准,其暴力指數仍高於亞洲節目的平均指數。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權威的關於電視暴力的定義,更缺少關於電視暴力的專項調查與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媒介暴力影響的案例屢見報端。1989年電視劇《上海灘綁票奇案》播出不久,陝西省韓城市一名中學生模仿劇中情節,將一名14歲男孩用斧頭砍死拋屍井中,然後向被害人家中投寄了兩封恐嚇信,敲詐錢財。 2003年11月,河南平輿縣29歲的犯罪嫌疑人黃某殺害17個青年學生的大案告破。中央電視台的記者獲公安部批准後,采訪了黃某。先是小時候愛看兇殺錄像想當殺手,然後是在網路游戲中充當武士,最後成為一個殺人犯,黃某的經歷再一次說明,作為一種外界刺激,媒介暴力具有引發和強化青少年實施暴力行為的作用。大多數喜歡電視暴力節目的青少年,雖然沒有犯罪,但認同暴力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有侵犯性傾向或行為。

(四)形象沖擊力與受眾理解力相矛盾狀態中的視覺文化——對一家廣告公司自我形象平面廣告的討論

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大眾對視覺快感的期待已經被大大提高了,而且還在繼續提高。為了更有效地推銷商品、服務或是觀念,廣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審美趣味上,而是必須提供超常的視覺刺激。

在第七屆全國廣告作品展參賽作品中,有一家廣告公司的自我形象系列平面廣告《創意沒有不方便的日子》,五幅畫面的背景色分別是鮮明的紅、藍、黃、綠、紫。畫面正中一律是一個白色的婦女個人用品——衛生巾,上面分別寫著:「就怕你不來」、「再多也不怕」、「不怕你亂來」、「來了漏不掉」、「早晚等你來」。剛看到這組廣告的人都以為是衛生巾廣告,仔細再看圖下方的小字文案:「創意沒有不方便的日子」——原來如此。這時再重新審視這組廣告,衛生巾這一形象由於突破了原先「婦女衛生用品」這一現實的束縛而重新獲得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但同時受到沖擊的還有受眾的理解力,很多受眾覺得無所適從,想像力和理解力發生了混亂。

在廣告的虛擬現實中,超常的視覺制激追求導致傳統的形象及其相關規則的失效。從整體上看,視覺文化時代的形象已經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邏輯。廣告創意是否能夠隨意打破這種邏輯?以打破這種邏輯為代價去獲取視覺沖擊效果對廣告來說是否可行?這恐怕是一個必須深入思考和慎重對待的問題。

(五)虛擬世界顛覆真實身份的視覺文化——現代電子媒介傳播技術神話的批判

1998年底,湖北和遼寧兩省很有影響的報刊上登載了題為「網上葬禮,為美麗哭泣」和「伊人去,茶室溫馨如舊」的「網路新聞」,描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花季少女,十多年來以巨大的勇氣與病魔作斗爭,寫下了大量精美的古典詩詞,並且還成為熱情積極的網民,充當網上聊天欄目「溫馨茶室」的主持人。這位名叫張清儀的花季少女最後死在鍵盤前,全國各地的網友對此感到悲痛萬分,設立了「悼念清儀」網址,發表悼念詩文500餘篇。但是,當後來有的傳媒機構希望進一步報道此事並采訪花季少女的「哥哥」時,卻發現其「哥哥」無處可尋。媒體在一連串調查、核實後發現,所謂的花季少女張清儀純屬虛構杜撰出來的人物。這個來源於網上的貌似有新聞價值而實則虛假的信息,成為我國傳媒因失察而使報道的真實性受損的典型個案。

大眾傳媒引用網路信息來源陷入報道失實的困境,關鍵原因在於媒體的把關人忽略了互聯網的虛擬特徵。以計算機手段製作出來的虛幻世界及其構成的網路文化,形成對非現實世界的現實模擬,以及對現實世界的非現實幻變。它們對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顛覆是最為嚴重的。

互聯網自建設之初,就沒有設定有效身份鑒別的功能。這使得個體在互聯網上進行自我表達時,會較少顧及社會規范的約束,無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值得注意的是,網路傳播和交往及現實的道德實踐關系顯現出無序化和不確定性的特徵: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知識匱乏、文化退步;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無政府主義泛濫;道德沖突和失范現象嚴重;道德人格扭曲。比如在信息的處理上對信息的污染和濫用;信息侵權和滲透;信息攻擊和破壞;信息欺詐和勒索等。我們還注意到,網路傳播在增強人的主體性、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改善人的主體狀況方面發揮著明顯的正效應,但網路傳播對主體的負效應也比較明顯——突出表現為對人的主體性的侵蝕。

三、化解視覺文化傳播危機的思考與對策

(一)視覺文化傳播需要處理的關系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視覺文化傳播中顯露或隱含的問題折射出一些更深層面的矛盾。一是視覺文化商業化傾向與民族精神、意識形態的關系。視覺文化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導致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喪失,這是必須警惕的。二是視覺文化的感性形式與理性追求的關系。感性追求的膨脹,必然導致批判理性的遞減,而一個不善於思考的民族或社會就會在發展與前進的道路上缺少推動力,甚至迷失自己。三是媒體擴張需要與社會利益、公共道德的關系。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需要收視率從而實現市場佔有率,必須追求熱點和焦點的曝光頻次,甚至把私人生活公開化。四是媒體的社會干預與協調的關系。媒體的輿論監督也是一面雙刃劍。對某些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批評必須把握有度,要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五是網路交往與人際交往的關系。網路交往的單一必然導致人際交往的淡漠,要倡導人際交往和社會互動,網路傳播中的非理性現象,實際是工具理論無限膨脹而價值理性失落的表現。網路交往代替不了人際交往,網路交往是人際交往的擴展和補充。

(二)視覺文化傳播健康發展的思考

由視聽媒介或視覺媒介傳播所形成的負面的社會文化傳播現象,需要我們理智地去對待。要區分視覺文化傳播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促使視覺文化傳播在揚棄過程中健康地發展。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對文化的影響力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軍英雄人物電影百度百科 瀏覽:557
韓國電影都能做好演員表 瀏覽:349
皮皮免費高清電影 瀏覽:451
壞蛋幫人的壞蛋綁女人的電影 瀏覽:534
雲霧山台灣電影 瀏覽:661
夜車高清電影 瀏覽:61
看電影學服務 瀏覽:656
一個女孩懷孕然後把自己肚子割開了的電影 瀏覽:174
有個電影叫什麼少女 瀏覽:728
親愛的老師3韓國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76
現在最好看的古裝穿越電影 瀏覽:430
速八電影怎麼樣 瀏覽:460
騎士卡里買的電影票怎麼拿票 瀏覽:942
電影遙遠的橋國語 瀏覽:701
中毒電影結局是什麼 瀏覽:848
鄭則仕的粵語電影 瀏覽:221
Tristan是哪部電影的人物 瀏覽:434
大學生畢業的電影 瀏覽:81
百度如何識別電影片斷 瀏覽:552
經典電影笑比哭好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