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紀錄片的中國紀錄片
中國紀錄片的歷史是從西方國家的攝影師來中國拍新聞片開始的。19世紀末,外國攝影師拍攝了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同時又拍攝了紀錄當時中國社會生活風貌的影片。以後在20世紀初拍攝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大出喪等新聞片。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除日本攝影師拍攝了《辛亥鱗爪錄》外,中國攝影師朱連奎等也拍攝了反映武昌起義的《武漢戰爭》,稍後一些,又拍攝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戰爭》。1918年前後,商務印書館拍攝了一些以時事和風景為內容的紀錄短片:《歐戰祝勝遊行》、《第五次遠東運動會》以及《南京名勝》、《西湖風景》等。1924年前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十分重視紀錄片的拍攝。他以大元帥的名義下令有關方面給予電影攝影師黎民偉工作上的方便。黎民偉這個時期拍攝了《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等新聞片和紀錄片,並在孫中山逝世後,利用已拍的材料匯編為《勛業千秋》。在這個時期,蘇聯攝影師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國拍攝了《偉大的飛行與中國國內戰爭》、《1927年的上海》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電影工作者走出攝影棚,用手提攝影機拍攝了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新聞紀錄片,並從實際工作中培養起一批專業的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所屬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所屬的中央電影攝影場以及西北影業公司等先後攝制了《抗戰特輯》、《抗戰實錄》等新聞雜志片,紀錄片則有《蘆溝橋事變》、《空軍戰績》、《松滬前線》、《湘北大捷》、《民族萬歲》和《華北是我們的》等,也給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攝制新聞片和紀錄片的專業機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和其它電影廠也拍攝一定數量的紀錄像片。新聞紀錄電影從業人員的數量和素質都有很大提高,並在少數民族中培養了創作人員,攝制了大量新聞片和長短紀錄片。如《百萬雄師下江南》、《新中國的誕生》、《紅旗漫卷西風》、《抗美援朝》、《中國民族大團結》、《偉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萬農奴站起來》、《黃河巨變》、《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驅者之歌》、《莫讓年華付水流》、《我們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國內外獲獎。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70年代以後,電視在全國迅速發展和普及,為新聞紀錄電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時的手段,開拓了更廣闊的領域,新聞紀錄電影除繼續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進入了電視屏幕。
在此期間,台灣國民黨系統的「中制」、「台制」和民營的公司等也拍攝了一些新聞紀錄像片。較有影響的有《傳統小鎮──美濃》、《國劇藝術》和《龍的傳人》等。香港的某些電影企業也拍攝過一些反映中國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紀錄片如《慘痛的戰爭》等。 新紀錄電影是1990年代存在於體制之外的「邊緣紀錄片」(不包括通過國家電視台體制內運作,以欄目的形式存在,代表著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力和視角的電視紀錄片),是建立在對傳統 政 論 風格紀錄片的一種反動而產生的新運動。
新紀錄電影運動開始是以「地 下」、民間的形式和往國外電影節送展的方式推動,是通過VCD、DVD、酒吧放映等「自動、自由」的傳播方式在民間廣為開展的。
新紀錄電影運動產生於19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狀態興起或者說它的萌發完全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曾在昆明電視台工作過的吳文光憑著朦朧的感覺拿起 了攝影機,對准他周圍的「盲流藝術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誕生。尤其片子的拍攝橫跨了80年代末的政 治事 件 ,而格外引人注意。同時吳文光的行為也暗示 了這種獨 立 制 作 人存在的可能。
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康健寧的《陰陽》,楊天乙的《老頭》,朱傳明的《北京彈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風 很大》,杜海濱的《鐵路沿線》,王芬的《不快樂的不止一個》,趙亮的《紙飛機》等等,這些紀錄片在短短幾年內不斷涌現並在國內外名目繁多的紀錄片獎項中得 獎。其中有好多製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紀錄片,而且不是專門的紀錄片工作者。這些新紀錄片人的出現,似乎標志著一個「業余影像時代」的到來。和1990年代早 期的「新紀錄片運動」不同的是,當時的紀錄片工作者,無論是吳文光、段錦川還是蔣樾等人,大都有在電視台工作的背景,他們是苦於不能在傳統體制內進行真實 的表達,才選擇了獨立製片的道路。而當下年輕的紀錄片創作者們則多半不在專業影視從業人員之列,他們或者是還在電影學院讀書的學生(如朱傳明與杜海濱,拍 片那時尚未畢業),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楊天乙那樣原本對影視製作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他們用來創作的器材,除了雎安奇使用了16毫米攝影機和總 共20分鍾的過期黑白膠片,顯得稍微「職業化」一點,其他人則是靠數碼DV甚至超8家用攝像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雖然從專業的角度而言,他們的作品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著視聽方面的缺陷,但這些新紀錄片人卻以影片內容的真實性與原創力震動了國際影壇。這些獎項不僅僅是對這幾位紀錄片導演的褒獎,更重要的是,它 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他的才華、毅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簡陋的攝影器材,成為一位「真正」的紀錄片導演。而且他們關注的對象大多都是日 常生活中的個體,像王芬把攝影機對准了自己的父母(暫且不管這樣做帶來的某些倫理問題),「新紀錄片運動」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壯大,彷彿出現了一種類似 於全民健身運動似的「業余影像時代」的狂歡。
『貳』 第一部藝術紀錄片《定軍山》,具特色風范,是中國電影鼻祖嗎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的膠片都遺失了,具體就不再考證了,中國的戲曲可以作為電影的一份子,的確是中國的第一部舞台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雖然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其真面目,但還是要向祖國的第一部電影致敬!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可真不多,電影講述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誕生的過程,那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感動。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雖然已經看不了了,但它是中國第一部自己的片子,無聲又如何?黑白又如何?那個年代的人為了這部電影也是付出極其大的犧牲的吧。這部電影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永遠抵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定軍山》嚴格地講這是一部舞台藝術紀錄片,由當時照相館最好的照相技師劉仲倫擔當攝影。當時沒有什麼導演技巧,就是演員在攝像機前面做著動作,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卷拍攝完成為止。鏡頭地位永不變動,永遠是一個遠景。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叄』 地震題材的電影或是電視最好是電影 中國的
即將開拍的以地震為題材的十部電影
1、電視劇《震撼世界的七日》
《震撼世界的七日》將於6月5日在汶川開機,該劇將運用紀實的手法,將真實故事與新聞報道相結合,再現汶川地震後抗震救災最初的7個晝夜裡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蔣雯麗、濮存昕、劉燁、劉佳、孫儷、尤勇、姜昆、奚美娟、陳寶國、張豐毅、趙本山、曾志偉、范冰冰、趙薇等上百位演員主動請纓,要求義務拍攝此劇。該劇總編劇徐萌介紹,「簡訊媽媽」、彭州女警蔣敏等普通大眾心中的感動瞬間都會再現熒屏。
2、電視劇《里氏8.0》
計劃7月開機的《里氏8.0》將採取類似於「實時劇情」的劇本結構。集中講述地震發生後一連串的緊急故事,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也塑造一批面對死亡或勇敢、或犧牲、或逃避的普通人形象。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鄧海南負責撰寫劇本,內容來自在前線積累的長達幾百小時的真實素材。
導演舒崇福則表示,投入抗震救災的子弟兵以「80後」為主,他要通過本劇告訴全國觀眾,「80後」同樣是勇敢、博愛、懂得奉獻的一代。
3、電影《芙蓉花開》
該片以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的彭州女民警蔣敏為原型展開,在地震中,她一夜之間失去10 名至親,強忍悲慟堅守工作崗位,終因勞累和思念的煎熬暈倒。
目前,編劇、攝影等主要創作人員已趕赴災區一線搜集素材豐富劇本,製片方表示將完全摒棄英雄「高、大、全」的框架,給觀眾呈現一個生活中真實的蔣敏。
4、馮小剛要拍地震片
一直想拍災難片的馮小剛也計劃明年投拍一部與大地震有關的電影。據悉,馮導最早的計劃是以唐山大地震為對象,為此華誼還購買了相關小說作品的版權,並進入劇本改編創作階段,今年年底就會完成,預計明年投拍。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總裁王中磊表示,在這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過程中,有不少人經歷或參與過唐山大地震的救災,因此劇本中會有體現汶川大地震的內容,而且是一部劇情片。
5、劉偉強開拍賑災宣傳片
周星馳、成龍和劉偉強等電影人也將地震紀念電影提上日程。成龍透露最近正與一些著名電影人開會,准備拍攝一部有關四川大地震的慈善電影;周星馳則自己也想拍災難題材的電影,只是「題材和角度還沒有想好」。
香港演藝人協會將開拍由劉偉強負責的賑災宣傳片,梁朝偉已確定出演這部宣傳片。另有消息稱,劉偉強還計劃邀請闊別銀幕多年的王菲出演。
6、紀實電影《汶川168小時》
由尹力執導的《汶川168小時》在大地震發生24小時內就確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攝方案。攝制組5月16日就抵達了災區,在餘震不斷中搶拍畫面。如此重大的災難,如此多感人至深的事跡,如何記錄才能最好地表現出那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呢?這是攝制組在拍攝中反復掂量的。
7、紀實電影《我們一起……》
影片將由青年導演灝然執導,並將以相對紀實的手法,展現大地震對人類社會的殘酷摧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謳歌那些在災難中堅強抗爭的人們和那些感人肺腑的精神。導演計劃用10-15天的時間拍攝成都、汶川、綿陽、北川、德陽等震區村落、城鎮,將拍攝的素材帶回京整理,並結合攝影棚的劇情部分以及特效製作,盡量還原災難的真實性。
8、電影《生命的托舉》
本月將開機的電影《生命的托舉》是根據「9位老師救助71個學生」的新聞報道改編,講述了向陽學校5位老師為救100多個學生奮不顧身,帶領學生撤離震區、尋找安全地的故事。
9、電影《眾志成城》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編劇汪海林、高大勇、閆剛為創作電影劇本《眾志成城》,已於5月25日奔赴四川災區收集素材,計劃在本月完成劇本,目前已有多名演員要求義演。
10、紀錄片《汶川大地震——2008中國軍民抗震救災紀實》
災難發生後,八一廠的應急攝影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用電影膠片記錄了中國軍民抗震救災的進程。 截至5月29日,八一廠前線攝制組已經拍攝了近80盒電影膠片,從前線取回的6700餘米的膠片已經加班加點洗印出來。這些來自前線的第一手畫面素材真切感人、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