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語言包括哪些元素
視聽語言:又稱電影語言,使電影藝術用以表達思想,傳遞感情,完成敘事的手段,它和文
字語言,音樂語言一樣,有語言元素,有語法,有修辭,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具體有可
分為影像、聲音、剪輯三大部分。
影像中還包括:構圖、景深、色彩、影調、燈光、景別、運動、角度、機位
聲音中還包括:人聲、音響、音樂。
電影語言的章法,是影片內容的組織和構造的特殊法則,一般由若干場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規則相互交織構成,按其時間空間關系安排可分為客觀現實結構和主觀心理結構兩種類型,其結構形式可分為時空順序、時空交錯、單線結構、復線或多線對比結構、多側面多視角立體網路式結構等。
『貳』 影視語言包括哪些方面
問題一:電影的語言有哪些 常用電影語言簡介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空鏡頭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 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掘差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拷貝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聲畫對列 使聲音與畫面作非同步結合的剪輯手法之一。即以畫外的聲音推動畫面情節的發展,或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聲音為畫面內容服務的目的。將聲音處理或向前或向後位移,即下一個鏡頭的聲音首部,超前進入上一個鏡頭的畫面尾部,或者上一個鏡頭的聲音尾部,滯後延至下一個鏡頭的畫面首部,以構成上下鏡頭轉換的自然流暢,或引出某種戲劇效果,也屬聲畫對列手法。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 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 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 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 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 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 還音進行表演。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 。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 ,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正兆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舉散租。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制,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由於視野開闊,具有 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由於設......>>
問題二:影視藝術語言主要是 電影的藝術語言都有哪些 藝術語言的作用首先是(創造藝術形象) 其次是他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語言。是指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運用獨特的物質媒介 來進行藝術創作,從而使得這門藝術具有自己獨具的美學特性和藝術特徵。這種獨特的表現 方式或表現手段,就叫作藝術語言。各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例如,繪畫語言包 括線條、色彩、構圖等,音樂語言包括旋律、和聲、節奏等,電影語言包括畫 、聲音、蒙 太奇等。這些藝術語言,不但是創造藝術形象的表現手段,並且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人們 在藝術鑒賞活動中,不但欣賞它們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同時也在欣賞經過精心構思、富有 創造性的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更重要的作用還是創造藝術形象。正是藝術語言,使藝術家頭 腦中的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象。藝術語言的運用,對創造藝術形象起著直接的作用。如, 電影鏡頭畫 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不同的鏡頭畫面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藝術形象。 藝術語言不但可以創造藝術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審美價值,所以,各門藝術的藝術家 們都致力於藝術語言的創新與探索。從這種意義上講,藝術的創新也必然包括藝術語言的創 新。 中外美學家、藝術家們早就注意到藝術語言在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尤其 是20 世紀,隨著各門藝術的發展,藝術語言更是越來越引起人文學者和藝術理論家們的注 意。尤其是被稱為結構主義語言學之父的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1916),提出了語言的結構主義模式。結構主義語言學影響到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方 ,其中 包括20 世紀 60 年代誕生的電影符號學。 電影符號學誕生於法國,其標志便是克里斯蒂 安・麥茨的《電影:語言還是言語》(1964) 。 任何藝術作品的形成,任何藝術形象的創造,都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傳達手段客觀化、對 象化的過程。正是由於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的作用,藝術創作才得以完成,藝術家的審美體 驗和審美構思才得以從意識狀態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人類才可能在相互之間進行藝 術交流。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首先接觸 的就是線條、色彩、聲音、畫等,這樣一些人的感官能夠直接感知的藝術作品的外部特徵。 當然,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的主要作用不是創造藝術形象,在物質的、感性的外殼中蘊藏著 意識的、精神的內涵。除此之外,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還是人類藝術思維的工具,因而各門 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或藝術符號體系,畫家用線條、色彩來構思創作,音樂家 用旋律、和聲來構思創作,電影藝術家用畫 、聲音、蒙太奇來構思創作等等。從這種意義 上講,對於藝術語言和藝術符號的研究,應當成為美學和藝術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記得啊
問題三:影視語言 1、影視語言
影視藝術是聲畫藝術的結合物,離開兩者之中的其一個都不能稱為現代影視藝術了。在聲音元素里,包括了影視的語言因素。在影視藝術中,對語言的要求是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的,有著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規則。
(1)影視語言的特點和作用
影視語言有著其特殊的規律,它不同於小說散文,也不同於廣播語言。影視語言是按照影視廣播的特殊要求靈活運用的,不需要完全遵守作文的「章法」,其作用和特點我們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的連貫性,聲畫和諧
在影視節目中,如果我們把語言分解開來,往往不像一篇完整的文章,語言斷續,跳躍性大,段落之間也不一定有著嚴密的邏輯性。但如果我們將語言與畫面相配合,就可以看出節目整體的不可分割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性表現在語言和畫面不是簡單的相加,也不是簡單的合成,而是互相滲透,互相溶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聲畫組合中,有些時候是以畫面為主,說明畫面的抽象內涵;有些時候是以聲音為主,畫面只是作為形象的提示。根據以上我們的分析,影視語言有這些特點和作用:深化和升華主題,將形象的畫面用語言表達出來;語言可以抽象概括畫面,將具體的畫面表現為抽象的概念;語言可以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態;語言還可以銜接畫面,使鏡頭過渡流暢;語言還可以省略畫面,將一些不必要的畫面省略掉。
・語言的口語化、通俗化
影視節目面對的觀眾是具有多層次化的,除了特定的一些影片外,都應該使用通俗語言的。
所謂的通俗語言,就是影片中使用的口頭語言。如果語言不能通俗,費解、難懂,會讓觀眾在觀看中分心,這種聽覺上的障礙會妨礙到視覺功能,也就會影響到觀眾對畫面的感受和理解,當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視聽覺效果。
・語言簡練概括
影視藝術是以畫面為基礎的,所以,影視語言必須簡明扼要,點明即止。省下的時間空間都要用畫面來表達,讓觀眾在有限的時空里展開遐想,自由想像。
解說詞對畫面也必須是亦步亦趨,或者充滿節目,會使觀眾的聽覺和視覺都處於緊張的狀態,顧此失彼,這樣就會對聽覺起干擾和掩蔽的作用。
・語言准確貼切
由於影視畫是展示在觀眾眼前的,任何細節對觀眾來說都是一覽無余的,因此對於影視語言的要求是相當精確的。每句台詞,都必須經得起觀眾的考驗。這就不同於廣播語言,在有些時候不夠准確還能夠混過聽眾的聽覺。在視聽畫面的影視節目前,觀眾既看清畫面,又聽見聲音效果,互相對照,萬一有所差別,也是能夠被觀眾發現的。
如果對同一畫面可以有不同的解說和說明,看你的認識是否正確和運用的詞語是否妥帖,如果發生矛盾,則很有可能是語言的不準確表達造成的。
2、語言錄音
影視節目中的語言錄音包括對白、解說、旁白、獨白、雜音等等。為了提高錄音效果,必須注意解說員的素質、錄音技巧以及錄音方式。
・解說員的素質
一個合格的解說員必須充分理解稿本,對稿本的內容、重點做到心中有數,對一些比較專業的詞語必須理解。在讀的時候還要抓准主題,確定語音的基調,也就是總的氣氛和情調。在配音風格上要表現愛憎分明,剛柔相濟,嚴謹生動。在台詞對白上必須符合人物形象的性格,解說的語音還要流暢流利不能含混不清楚。
・錄音
錄音在技術上要求盡量創造有利的物質條件,保證良好的音質音量,能夠盡量在專業的錄音棚進行。在錄音的現場,要有錄音師統一指揮,默契配合。在進行解說錄音的時候,需要先將畫面進行編輯,然後再讓配音員觀看後做配音。
・解說的形式
在影視節目的解說中,解說的形式有多種多樣,需要根據影片的內容而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人稱解說、第三人稱解說以及第一人稱解說與第三人稱解......>>
問題四:電影的視聽語言包括哪些方面? 多了....視聽語言就是電影拍攝技巧。蒙太奇(剪輯),畫面特點,音樂,拍攝角度.....、鏡頭、運動、句法、軸線、機位、敘述線及其中的時間與空間。 .你是學編導么?好歹也給點分吧
問題五:影視英語語言有哪些特徵 比較casual
問題六:鏡頭語言包括什麼 都是。
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一、景別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二、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如軌道或搖臂,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像。
降:下降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反打:指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
問題七:文學翻譯包括哪些方面?影視翻譯的定義是什麼? 文學翻譯,顧名思義,文學翻譯就是對文學作品進行的翻譯。廣義的文學翻譯包括對所有涉及文學語言的廣泛翻譯。
可從再現原作的音韻美、修辭美、篇章結美三個方面來把握。音韻、修辭、篇章結構反映了作品語言形式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的漸進遞增關系。這種關系要求譯者對原文語言形式從音韻而修辭,從修辭而篇章結構進行美學審視,繼之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凝於筆端,再現於譯者語言形式之中。
問題八:電影裡面視聽語言包括那些?? 視聽語言的概念
完整概念――1、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法之一;形象思維的方法;(文字、對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擺脫的問題)2、作為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敘事方式、鏡頭、分鏡頭、場面段落的安排和組合;3、作為電影剪輯的集體技巧和方法:電影視聽語言課主要研究――思維方法;創作方法;基本語言;(鏡頭內部運動、鏡頭分切、鏡頭組合、聲畫關系)。
問題九:劇本的內容都包括什麼? 寫劇本如設計房子,無定論,無局限,可千變萬化,卻有技巧和經驗。凡名人銘言或庸人俗談,不可不信亦不當全信。最終要從名家的劇本里看名堂,從自家的劇本里看差距。莎士比亞時代並沒有如今這多條條框框,莎翁之劇至今仍百演不衰。
其實作劇是實驗。猶如小說是理論科學,戲劇乃實驗科學。小說寫得楚楚動人,完美無缺,印出來也就罷了。戲劇則不然,無論寫得多麼出色,都要經過導演,演員,經過服裝,舞美,音樂,在舞台上耍出幾十個回合,經了觀眾的反應,改寫,改寫,改寫。一部好的劇目至少要改寫一年至幾年。如此而言,任何關於劇本寫作的書,都不是聖經,不能盲目照搬,其條條框框,皆經驗之談。但凡經驗,乃局部經歷的疊加,都有見樹不見林的時候,故此可學習而不可信仰。一切要為我所用,隨時准備打破格式,推陳出新。
但是有些基本原則還是要知道,猶如房子有柱有梁,要承重穩固。因了劇團要花許多錢,用許多人,用一兩個月的寶貴時間,在你的劇本上排一部戲,就像房地產商根據你的圖紙蓋房子。劇本不好,勞民傷財至極。演員導演多年的訓練,用來演您寫的戲。觀眾花了許多錢,老老實實地坐在黑房子里,一動不動地坐上兩個小時。這非常違反人的常態,也就要求您的劇目給觀眾以足夠的享受,教他覺得這值得他的犧牲。在北京,觀眾要早早吃飯,不然就是餓了肚子,坐很遠的車,找到你的劇場。忍受這所有的折磨,來看您的戲。您就必須要讓觀眾享受,讓他感覺所有的犧牲是值得的。而且,下次會做出更大的犧牲來看您的戲。
您的每一個字都會蠶食別人許多的血汗和金錢。每時每刻都要想,這個字值得嗎?
劇本的內容:
1。人物:跟沖突有關的主要角色。
2。主題:關於什麼?一定是關於一件值得的事情。
3。結構:故事在舞台上表現的整體設計。
4。沖突:戲劇的動力。
5。舞檯布景:視覺內容
6。潛台詞:角色的話要適可而止。
7。思想意識:你自己的觀點和價值。
8。聲音:作為劇作家,你自己特有的聲音
在繼續寫下去之前,想要作幾點說明:
其一,在國內看的劇目不多,但卻看到些許問題。劇裡面水分略大,加之劇本技巧不足,總叫人不耐煩,有些真真地浪費演員。
其二,偶然寫出「戲劇不是藝術」的話,引起不同觀點。這其實很好,硬幣沒有不同的兩面,就一定是假的。如果你曾經為飯碗擔憂過,就明白,戲劇其實是一種行業。就像餐飲是一種行業,旅行社是一種行業,IT是一種行業一樣。要首先扎扎實實地當行業來作,才有藝術的沃土。
其三,自己覺得,劇本是文學裡面最不需要「造詣」和教條的寫作形式。看在戲劇裡面作久了,有造詣的劇作家,寫出東西來就難於深入現實,而生活里經驗豐富的業余寫手,有深入社會的感受和體會。稍稍懂得劇本的基本知識,就能寫出動人的本子來。中國缺少的,就是這樣的引人入勝而動人心弦的劇本。
於是早就有寫點什麼的慾望。原想翻譯一本關於劇本寫作的書,但每一本都大有自己不贊同或同中國實際有差距之處。於是就到處翻開來參考,夾雜自家的感覺和想法,胡亂的寫出來。
―――――――――――――――――――――――――――――――――――――――――――――――――――――――――――――――――
在所有的元素中,我首推人物。因為戲劇與小說不同,小說是以文字面對讀者,戲劇是以人物同觀眾交流。戲劇可以不要劇本,有了演員,有了觀眾,就有了戲。戲劇裡面的人物,或可愛,或可恨,或令人討厭,都要同觀眾不但有故事情節上的交流,同時還要有感性或是理性上的交流,更要讓觀眾有所感覺,讓觀眾沒有什麼感覺的角色就像小說里的廢話。劇本裡面,文字不是語言,劇作家要用人物來講故事,人物才是劇本的真正語言。小說要用文字栩栩如生,詳詳......>>
問題十:電影的藝術語言都有哪些?? 常用電影語言簡介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空鏡頭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 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拷貝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聲畫對列
使聲音與畫面作非同步結合的剪輯手法之一。即以畫外的聲音推動畫面情節的發展,或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聲音為畫面內容服務的目的。將聲音處理或向前或向後位移,即下一個鏡頭的聲音首部,超前進入上一個鏡頭的畫面尾部,或者上一個鏡頭的聲音尾部,滯後延至下一個鏡頭的畫面首部,以構成上下鏡頭轉換的自然流暢,或引出某種戲劇效果,也屬聲畫對列手法。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 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 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 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 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 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 還音進行表演。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 。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 ,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制,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由於視野開闊,具有 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由於設......>>
『叄』 電影的聲音部分有幾元素
電影聲音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語言、音響、音樂。
語言就是人嘴說出的話;音樂是電影中經過加工的、要通過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聲音;音響是電影中除了語言、音樂之外的所有聲音的統稱。
一、語言的分類
1、對白(對話):電影中人物之間進行交流的語言。它是電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最為重要的語言內容。
2、獨白:劇中人物在畫面中對內心活動所進行的自我表述。三種情況:
①、以自我為交流對象的獨白,即「自言自語」。
②、對其他劇中人物。如演講、祈禱等。
③、對觀眾。《個人問題訪問記》。
3、旁白: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的人物語言。主要有兩種情況:
①、第一人稱的自述(畫面中沒有說話的人);
②、第三人稱的介紹、議論、評說等。
二、音響的種類
動作音響:人和動物行動所產生的聲音。如人的走路聲,打鬥聲,動物的奔跑聲。
自然音響:自然界中非人的行為動作所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雨聲、鳥語蟲鳴。
背景音響:通稱群眾雜音。
機械音響:因機械設備的運行所發出的聲音。汽車、火車、輪船、飛機聲,電話聲、鍾表聲。
特殊音響:經過變形處理的非自然界的音響。神話、科幻片中多用。
三、電影音樂的出現方式
1、有聲源音樂(畫內音樂):畫面中出現發出音樂的人(唱歌)或物(收音機、錄音機、電視等)。
2、無聲源音樂(畫外音樂):畫面中沒有發出音樂的人或物。
『肆』 電影的藝術語言都有哪些
常用電影語言簡介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空鏡頭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 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拷貝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聲畫對列
使聲音與畫面作非同步結合的剪輯手法之一。即以畫外的聲音推動畫面情節的發展,或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聲音為畫面內容服務的目的。將聲音處理或向前或向後位移,即下一個鏡頭的聲音首部,超前進入上一個鏡頭的畫面尾部,或者上一個鏡頭的聲音尾部,滯後延至下一個鏡頭的畫面首部,以構成上下鏡頭轉換的自然流暢,或引出某種戲劇效果,也屬聲畫對列手法。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 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 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 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 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 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 還音進行表演。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 。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 ,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制,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由於視野開闊,具有 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由於設備復雜,放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僅半小時左右。環形電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較大,難以推廣。
遮幅寬銀幕電影
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一種非變形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使畫面高寬比由原來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能得到與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左翼電影
1933-1935年,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領導下的中共秘密電影小組,在上海開展的左翼電影運動及由此攝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1933年自黃子布(夏衍)與明星影片公司導演程步高合作,攝制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始,明星、聯華、藝華、天一等製片公司在左翼電影工作者幫助、支持下,遵循反帝反封建的製片路線,在同一年裡,相繼攝制了《三個摩登女性》、《都會的早晨》、《城市之夜》、《母性之光》、《上海二十四小時》、《女性的吶喊》、《春蠶》、《豐年》、《小玩意》、《大路》、《姊妹花》、《鐵板紅淚錄》、《掙扎》、《神女》、《鹽潮》、《脂粉市場》、《民族生存》、《中國海的怒潮》、《惡鄰》等三十餘部影片,表現工人、農民、婦女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斗爭,為此,1933年被稱為「左翼電影年」。1934-1935年,隨著當局對左翼電影運動壓制的加劇,左翼電影創作面臨更大困難,但黨的秘密電影小組仍通過個人聯系方式,向公司或導演提供劇本,並幫助成立電通影片公司。兩年中,明星、藝華、電通等製片公司先後攝制出《同仇》、《漁光曲》、《女兒經》、《鄉愁》、《船家女》、《劫後桃花》、《黃金時代》、《逃亡》、《生之哀歌》、《人之初》、《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都市風光》等近三十部優秀影片。1936年,上海各公司在「國防電影」口號下陸續拍攝的抗日愛國題材影片,從廣泛的意義上說,與左翼電影是一脈相承的。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制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後,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並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 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替身
替身 又稱「替身演員」。代替影片中原演員表演某些特殊的、高難度的動作和技能,或原演員所不能勝任的驚險動作的特殊演員。一般選聘具有影片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的人員擔任,代替某一演員完成規定的動作。
性格演員
能夠塑造多種人物形象的演員。這類演員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戲路較寬,擅長通過獨特的表演進行銀幕形象的再創造,塑造出的角色不同於演員自己,不同於自己扮演過的其他人物形象,也不同於其他演員扮演過的同一人物形象,同時每一個形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 面結構的作用。(2)音畫對立。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並行」。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常用於動畫影片。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 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也常用於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後音樂也同步出現 ,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音樂片
以音樂生活為題材或音樂在其中佔有很大比重的影片。一般以音樂家、歌唱家和樂師的事跡為描寫對象。音樂片中的音樂作為主要劇情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現出來,絕大部分都是非闡釋性的。電影史上最早的音樂片是美國華納影片公司1927年攝制的《爵士歌王》。中國影片《海上生明月》也屬音樂片。
攝影棚
電影製片廠用以拍攝影片的建築物。具有較大的面積與空間,供在其中搭置布景,布置各種照明設備,按場景進行影片拍攝,即一般所說的「內景攝影」。棚內除有供電、懸掛、起重、消防、通風等設施外,還須隔絕外界雜訊,並具有適宜的音響條件,以適應現場錄音並保證錄音質量。為適應季節性的需要,還可安裝冷暖空調設備。攝影棚大都為長方形,可有大、中、小不同面積,以800-1000平方米為宜。 一般採取組棚形式,即由二至三座聯結在一起,周圍構築供攝制組及其他相關部門需用的附屬房屋, 從而構成攝影棚建築群體。
攝影師
攝制組的主要創作成員之一。負責運用攝影器材和造型手段,將電影場面藝術地記錄於膠片,完成體現導演創作設計的銀幕造型任務。在攝制組中,一般由攝影、照明人員組成攝影小組,攝影師作為攝影創作和技術處理的負責人,領導攝影小組工作。某些攝制組設總攝影師,攝影師則在其領導下,作為執行攝影,負責具體創作和技術工作。按照片種的不同,分為故事片攝影師、科教片攝影師、新聞紀錄片攝影師、美術片攝影師等。此外,還有從事特技攝影、特殊攝影(如顯微攝影、水下攝影、空中攝影等 )、字幕攝影等專業攝影師。
閃回
影片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起伏。與一般回憶及倒敘不同,閃回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而擷取最富於特徵、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或細節,用極其簡潔明快的手法加以強調和表現,給觀 眾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和已經發生的事情,如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兩者統稱為「閃念」。
西部片
以開拓時期的美國西部為故事背景的影片。美國早期電影盛行的影片樣式。多描寫19世紀白人向西部拓展疆土,掠奪和屠殺印第安人以及當時各種勢力之的斗爭,頌揚拓荒精神。20年代的西部片故事情節單調,宣揚善惡因果報應,常見的內容為美人遇難,英雄相救,大打出手,有情人終成眷屬等。影片主人公都是於正義感的戴寬沿帽,穿花襯衫牛仔褲,腰插雙槍的牛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由詹姆士·克魯茲(James Cruze, 1884-1942)導演的《篷車》和約翰·福特(John Ford,1895-1973 )導演的《關山飛渡》等影片問世,把西部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提高到新的水平。但多數西部片仍是迎合觀眾口味的粗糙之作。後來義大利也攝制一種類似的西部片,因義大利人喜食通心麵條,被稱為面條西部片。
喜劇片
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義的笑聲,鞭笞社會上一切丑惡落後現象,歌頌現實生活中美好進步事物,能使觀眾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接受啟示和教育。多以巧妙的結構,誇張的手法,輕松風趣的情節和幽默詼諧的語言,著重刻畫喜劇性人物的獨特性格。種類較多,常見的有歌頌性喜劇和諷刺性喜劇,如《假鳳虛凰》、《今天我休息》和台灣影片《稻草人》等。
鬧劇片
以荒誕的誇張引人發笑的影片。多以滑稽笑料鋪排劇情,較多描寫市民生活,也有描寫對敵斗爭的,如法國影片《虎口脫險》。
譯製片
又稱「翻譯片」。把原版影片(多為外國影片)的對白或解說,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重新配音復制的影片。製作時,先將原版影片的對白譯成另一種需要的語言;再由配音演員按照原版片畫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語調、口型,錄成一條對白聲帶;然後與原版片的音樂、音響效果聲帶混錄成為一條完整的譯制聲帶,用以印製供放映用的拷貝。將本國影片從一種民族語言(或方言)譯成另一種民族語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稱譯製片。
新聞影片
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時事動態的影片。以真實與及時為基本特徵。即必須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采訪拍攝,直接紀錄事件的原貌,而不允許虛構情節,或出現扮演的人物;必須現場拍攝,快速編輯和製作,真正成為形象化的新聞報道 。隨著電視的普及,新聞影片已逐漸為電視新聞所取代。
系列片
指內容具有連續性,多集成部,構成系列的影片。系列影片每集自成起訖,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彼此關聯,首尾呼應,矛盾沖突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層迭進,造成懸念。主要演員或重要角色一般貫串始終,以便給觀眾造成完整連貫的印象。系列影片不論集數多寡,其片名是同 一的,但每集也可另加標題。系列影片可分為系列故事片(如《火燒紅蓮寺》、《紅樓夢》)、系列美術片( 如《黑貓警長》)和系列科教片(如《昆蟲世界》)。另有一些多集片,每集的故事情節、戲劇沖突與前後集毫無關系,只賴主角貫串全片,這類影片也被稱為系列片,如日本系列影片《寅次郎的故事》,美國系列影片「007」等。
舞劇片
在音樂的烘托配合下,以舞蹈為主要 表現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故事情節的影片。多由舞劇改編,突出表現舞蹈藝術的成就。主要角色一般由專業舞蹈演員擔任。如蘇聯舞蹈家烏蘭 諾娃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有以突出舞蹈場面為主的舞劇故事片,如英國的《紅菱艷》。中國的舞劇 片有《寶蓮燈》、《小刀會》、《絲路花雨》等。
舞台藝術紀錄片
或稱「舞台藝術片」。戲曲、音樂、 舞蹈、歌劇、舞劇、話劇、曲藝、雜技等舞台表演藝術紀錄影片的統稱。這種影片常在舞台演出的基礎上,作一定的電影化處理,用以記錄某一劇種、某一流派、某一劇目或某表演藝術家的藝術成就,以滿足更多觀眾的欣賞需要,或作為傳授表演藝術的教材和研究資料。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制進度。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 ,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 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特寫鏡頭與其他景別鏡頭結合運用能通過鏡頭長短 、遠近、強弱的變化,造成一種特殊的蒙太奇節奏效果。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 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