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幻片排名前十的電影
科幻片排名前十的電影:《楚門的世界》《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蝙蝠俠:黑暗騎士》、《黑客帝國》、《大都會》、《阿凡達》、《2001太空漫遊》、《流浪地球》、《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1、《楚門的世界》
這是部非典型科幻電影,影片講述了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該片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金·凱瑞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
2. 科幻片排名前十的電影
科幻片排名前十的電影:
1、阿凡達
《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該片於2009年12月16日以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在北美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人類穿上阿凡達的軀殼,飛到遙遠的星球潘多拉開采資源。受傷後以輪椅代步的前海軍傑克,自願接受實驗並以他的阿凡達來到潘多拉。在結識了當地納美族人公主涅提妮之後,傑克在一場人類與潘多拉軍民的戰爭中陷入兩難。
3. 濂借幈鍧炵戝夠鐗囧繀鐪10澶х數褰
濂借幈鍧炵戝夠鐗囧繀鐪嬬數褰辨湁錛氥婄洍姊︾┖闂淬嬨併婇粦瀹㈠笣鍥姐嬨併婇樋鍑¤揪銆嬨併婃槦闄呯┛瓚娿嬨併2001澶絀烘極娓搞嬨併婅澊銛舵晥搴斻嬨併婇摱緲兼潃鎵嬨嬨併奅.T.澶栨槦浜恆嬨併婂紓褰銆嬨併婂洖鍒版湭鏉ャ嬨
1銆併婄洍姊︾┖闂淬
褰辯墖鍓ф儏娓歌蛋浜庢ⅵ澧冧笌鐜板疄涔嬮棿錛岃瀹氫箟涓衡滃彂鐢熷湪鎰忚瘑緇撴瀯鍐呯殑褰撲唬鍔ㄤ綔縐戝夠鐗団濓紝璁茶堪鐢辮幈鏄傜撼澶毬瘋開鍗℃櫘閲屽ゥ鎵婕旂殑閫犳ⅵ甯堬紝甯﹂嗙害鐟熷か路楂樼櫥銆佽壘浼β蜂僵鍚夋壆婕旂殑鐗瑰伐鍥㈤槦錛岃繘鍏ヤ粬浜烘ⅵ澧冿紝浠庝粬浜虹殑娼滄剰璇嗕腑鐩楀彇鏈哄瘑錛屽苟閲嶅戜粬浜烘ⅵ澧冪殑鏁呬簨銆
4.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是誰
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海因萊因和阿西莫夫
克拉克
應該說,克拉克是三巨頭里科幻風格最「硬」的。科幻有軟硬之分,硬科幻的內容以科學技術等物質層面的幻想為主,軟科幻則以描寫科學技術對社會制度和人的精神的影響為主。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粗的劃分,越是精彩的科幻,越是難以區分清楚到底是硬還是軟。
克拉克的風格,個人感覺,是上承凡爾納和雨果·根斯巴克的技術科幻小說的傳統。場面宏大、對科學技術的構思既超前又合理,但是弱點在於情節和人物的塑造。
凡爾納設想出的潛水艇、載人奔月飛行,影響激發了很多代人去實現這個幻想,更令人稱道的是,由於基於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推斷,當年凡爾納所設想的載人奔月飛行的發射基地地點,恰恰成為了後世美國佛羅里達航天中心的選址,真是牛啊。但是反過來,凡爾納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全是具有鋼鐵意志和決心的「牛人」,比如《海底兩萬里》中的尼莫船長、《從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環球旅行》中的福克先生。而小說的情節,大多是(環球)旅行。
克拉克的情形很相似。他本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以論文的形式,提出了衛星通信的設想。而他所設想的《太陽帆船》,已經可以說是部分實現了,差的只是一個真正完全依靠太陽帆提供動力的深空探測飛船而已。
克拉克小說中的畫面很宏偉,很壯觀,很燦爛,很激動人心,但是微觀的人物形象,情節的細節處理,就差了一些。很多人都知道《2001太空漫遊》,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鮑曼,知道弗洛伊德博士?談到克拉克的小說,人們想起的是「獨石」、「拉瑪『小行星』」、「太陽帆船」,但是除非是「骨灰級」的書迷,有幾個人能想起克拉克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更不用說他們的形象和特點了。
秉承技術科幻小說的特點,克拉克科幻小說的風格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所謂「薔薇色的烏托邦」,或者說,「敢讓高山低頭,敢叫大河讓路」。(技術幻想小說一般是烏托邦,社會幻想小說一般是反烏托邦)但並不是從頭到尾激昂振奮到底。而是有抑有揚。過程中可能有壓抑的地方,整本小說看完以後,讀者覺得人類的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比如《太陽帆船》,如果是那種激昂到底的小說,會讓主人公在排除萬難以後,贏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小說卻讓主人公不得不因為太陽耀斑爆發放棄比賽和自製的太陽帆船,但是在小說結尾,主人公注視著自己的那艘太陽帆船向著太陽系外慢慢飛去的那一幕是很震撼的。
克拉克還有一個特點是三巨頭中獨有的,就是他和別人合寫了不少小說。有的是對他以前小說的續寫,比如《與拉瑪相會》的續集《拉瑪三部曲》,更多的是獨立的小說。
我猜,克拉克和別人合寫可能是為了彌補其在情節細節和人物的塑造上的弱點。但是我的感覺,這些合寫都不很成功。很多合寫的小說冗長乏味,毫無特點,只能算是四平八穩的二流小說。
克拉克的小說中,直接涉及中國的部分,在三巨頭中是最多的。比如在《太空漫遊》系列中,「2001」就將中國人已經登上了月球作為一個背景的細節。「2010」中則出現了中國獨立製造的飛船趕超美蘇聯合飛船,並先一步到達木衛歐羅巴。而且那艘中國飛船的名字叫做「錢氏太空船」,按照克拉克給出的說法,這里正是對錢學森教授的致敬。但是美國拍的電影則把有關中國人的情節全部刪掉了。似乎上個世紀後期中國航天事業的獨立發展,給克拉克的震動很大。「2061」則是在一個中國香港富豪的商業太空旅遊飛船上展開故事情節的,並且又一次呼應了「2010」中的「錢氏太空船」。據克拉克自稱,他曾經專門贈送過一套《太空漫遊》系列給錢學森教授。
國內和克拉克相似的,老一代里幾乎沒有,鄭文光場面壯觀,但是技術細節沒有克拉克扎實(後者恐怖到居然為自己小說中出現的飛行器畫設計圖)。新一代里應該算是大劉罷,但是技術細節上好像也差一點。
海因萊因
是我在三巨頭中看得最少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的小說被翻譯成中文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小說大部分我都不喜歡。在我看來,海因萊因是倪匡和葉永烈的混合體美國版。
從寫作特點來看,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YY的東西和對其政治、社會理想的宣傳。象《星船傘兵》(電影《星河艦隊》的原著)這樣的小說,即使是在美國都有很多爭議。據說,海因萊因還是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鼓吹者,並因此和克拉克鬧翻了。應該說,海因萊因是真心相信一些東西,並且會用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方式來將其表述出來。所以,就像倪匡一樣,喜歡他的人就非常喜歡,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
海因萊因最擅長的,恰恰是克拉克所不擅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有不少還是在短篇小說中完成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海因萊因的小說比較有感染力的原因。我所讀過的海因萊因的小說中,兩種人物是比較常見到的,少年見習(宇航員)和中年專業人員,前者常見於海因萊因的少年科幻小說中。當然,海因萊因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種理想化的滿腔熱血的英雄,塑造起來也相對容易。
從題材來看,海因萊因寫了不少的少年科幻小說,其對象就是大量的青少年,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海因萊因帶有葉永烈的特點。主人公往往是星艦或者外星殖民地上的少年,情節比較簡單,主要是刻畫這些少年英雄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此類小說的代表作有《星人瓊斯》、《銀河系公民》。
其次是大量的以月球的開發為背景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其實也包括部分的少年科幻小說。這類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月球城(Lunar City)。在這些小說中,月球殖民者是主角,在低重力、高輻射和空氣泄露等威脅下,奮勇拼搏;同時發展出開闊的眼界和對地球居民的優越感。我覺得實際上是美國早期殖民者的象徵和心理投射。代表作是《出售月球的人》、《先生們,坐下》。我甚至覺得阿西莫夫的小說《神們自己》中第三部分關於月球城及其居民的描寫是受了海因萊因此類題材的影響。
再次是「長生之人」系列長篇小說和反思類小說。前者的背景,是一群天生具有幾百年壽命的長生不老的人。他們的長壽和年輕大概來自於其基因,所以這些人為了維護其秘密和保證其下一代不會退化,只在同類人之間才通婚,代表作是《足夠長的時間來愛》。後者則是一些帶有黃色情節的對宗教等的反諷反思小說,比如《約伯大夢》、《穿牆貓》。這兩類小說其實是我在這里硬湊起來的,因為我覺得這兩類小說,都是篇幅冗長,語言晦澀,內容無趣。
最後是一些獨立成篇的小說,寫作風格上接近於月球城系列小說,比如《雙星》、《地球上的綠山》、《回魂屍》、《傀儡主人》、《生命線》、《夏日之門》、《宇宙》。
海因萊因的小說中涉及中國的比較少,敵對陣營么。
說實話,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我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比如說上面第一、三類的小說,所以看法可能比較偏頗。如果讓我來推薦的話,海因萊因的以月球城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都可以看一看,反過來,凡是以少年為主角的都可以免了。中長篇中,我推薦《雙星》(國內有一個刪節本譯作《帝國雙星》的)、《出售月球的人》(未見過中文譯本)。
海因萊因比較有名的幾個長篇《星船傘兵》、《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和《異鄉異客》。我都不太推薦。《星船傘兵》勉強可以一看,但是星戰背景在小說中並不佔重要位置,作者主要精力都放在鼓吹超人哲學。《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中的美國人投射很明顯,我看不下去。如果你沒那麼敏感或者就好這一口,倒是可以考慮一下。《異鄉異客》屬於反思類的小說,沒什麼娛樂性,可能會看得很累(我是根本看不進)。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5. 好萊塢著名科幻電影大師有哪幾位
斯坦利·庫布里克;喬治·盧卡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JJ·艾布拉莫斯,詹姆斯·卡梅倫
6. 有誰知道梅爾,吉布森他都演過什麼電影拿過哪些獎
一則標準的美國夢——梅爾·吉布森的演藝人生
記得曾有位影界權威人士說過「上帝首先創造了電影,然後創造了梅爾·吉布森。」這話聽來有些煽,有些過,但不無道理。1985年8月梅爾·吉布森在接受《滾石》雜志采訪時曾說:「有的人很上鏡頭,有的人卻恰恰相反。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在鏡頭里都可能是一團狗屎。慶幸的是,我屬於攝影機偏愛的那類人。」這話聽來有些狂妄,有些自負,但也很說明問題。梅爾·吉布森這個老小子的確很不簡單,他犀利無比的眼神能讓任何對手敗下陣來,包括英格蘭的太子妃。他洋溢著濃重男性荷爾蒙的一舉一動也每每成為「性感」和「美麗」的最佳代言。他一不小心打造的那部《勇敢的心》又成為萬千影迷心中永遠的摯愛,甚至是至尊無上的,比如在我這就是。去年那部《士兵宣言》再次令我激動不已,影片煽情?對,相當煽情,911之後的美國人需要這個,什麼激發美國民眾之愛國熱情等等,但這些對我們來講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只沖著梅爾·吉布森,愛屋及烏嗎。而那部評價並不太高的《徵兆》也突破了兩億票房,梅爾就是梅爾,一呼天下應,魅力無法擋。
曲折身世
梅爾·吉布森全名為梅爾·哥倫姆席勒·傑拉德·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讀起來真夠別扭。1956年1月3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北部的匹克斯基爾。那是一個如今令梅爾感到很不舒服,很不體面的小鎮,每次記者采訪時一提到梅爾的出身,他都立馬翻臉。梅爾的父親赫頓來自美國中部,但追本溯源,祖先是來自澳洲的移民。母親安妮是紐約布魯克林人,曾是演唱歌劇的歌手。兩個人直到四十歲才結婚,卻先後生養了十一名子女。梅爾如今七個子女,完全是秉承了家族一貫的超生傳統。梅爾六歲那年,全家搬到紐約州的瓦普朗克,也是個小鎮。父親開始在當地的鐵路局擔任列車長的工作,因雙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把孩子都送進了天主教學校讀書。後來,父親不幸意外受傷,無法繼續工作,一家老小隻能靠父親的退休金生活,環境可想而知,於是夫婦倆人很早就有了遷回原籍澳大利亞的打算。1968年,十二歲的梅爾隨家飄洋過海,遷往澳大利亞的悉尼。舉家遷澳的原因,除了換一個生活環境外,據說還有躲避戰爭的因素,當時正值越戰的白熱期,很多人害怕自己的兒子被徵召入伍,而紛紛出走。說回梅爾,他打小就愛看美國電影,最喜歡的演員有史賓賽·屈塞、加里·格蘭特和亨佛萊·鮑嘉等人。雖然愛看電影,但卻從來沒有想過將來能夠成為一名演員。他最想做的居然是在廚房裡耍刀弄鏟的廚師,多沒追求。父親對他的管教方式是「給予完全的自由」,但卻絕不容許他漠視禮儀,但凡有不守規矩的舉止,便會招來父親的一頓海扁。在天主教男子學校的他,也經常被同學們欺負,嘲笑他滿口不正統的美國腔。在家不敢造次,在校又被同學擠兌,使得少年時代的梅爾有點自閉傾向,嘴巴像上了鎖似的,更不敢跟女孩兒說半句話。不過,在少年梅爾的內心仍然有著「出人頭地」的渴望。整個高中時代,由於經濟的原因,先後在加油站、餐廳、汽車修理廠等各處打工。1974年,十七歲的他剛剛高中畢業,就收到了一封來自悉尼國立戲劇藝術學院的信件。信的內容是學校簡介及入學申請表格。原來是他的妹妹背著他向學校函索的招生簡章。對於演員這行並沒有特別興趣的梅爾來說,在覺得有趣的心態下,接受了入學審查的面試考試。結果,他居然順利通過,而且還莫名其妙的被選為二十位優秀學生中的一位,獲得了三年的獎學金。求學期間,在一次郊遊中邂逅了年輕的護士——羅賓·摩爾(Robyn Moore),二人旋即墜入情網。幾年如膠似漆的熱戀後,終於在1979年邁入結婚禮堂。
初試身手
1976年,梅爾還在戲劇學院念書時,就曾在舞台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出演男主人公羅密歐。次年,參演了由他朋友菲爾·艾瓦隆所製作、編劇、主演的《夏日城市》,於是這部粗製濫造的青春片就成了梅爾的銀幕處女作,亦成為其不堪回首的敗筆。據說梅哥演這部片子的酬勞還不足20美金。不過,這部影片卻在澳洲國內頗受歡迎,同時,他也得到了當時的新銳導演喬治·米勒的注意。1977年,二十一歲的梅爾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戲劇學院的畢業證書。當時,澳洲的電影界正傾全力於電影製作上,不僅舉國沸騰,同時也受到國際的注目。那時候梅爾的想法竟然是:「做演員真的能夠吃得飽,餓不死嗎?」對於電影,他有的只是不安與懷疑。經過一段激烈的思想斗爭後,毅然決然地投身電影。料想梅爾今天想來,也定會為自己當初的高瞻遠矚慶幸和自豪不已,他說:「在《夏日城市》以後,我開始接觸並嘗試舞台演出,漸漸的,我對演員這個工作,開始感到光榮和自信。
重大轉機
1977年,看完《夏日城市》的喬治·米勒,決定在他那部初試身手的作品《狂人麥克斯》中,啟用梅爾為第一男主角。這部只用八十萬美元低預算所製作出來的電影,以未來世界荒無一物、漫天風沙的沙漠為背景,描述警官出身的麥克斯,為報殺妻之仇,嚴懲一群自稱為「午夜騎士」的飆車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動作片。片中梅爾以獵槍、高科技的霹靂車,還有六百馬力的超級沖鋒號V8「攔截者」為武器,將對手一一擊敗,酷得一塌糊塗。再說當時的動作片也十分稀罕,像《狂人麥克斯》這種動作俐落,極具震撼力的動作片更是難得一見。該片的大綱結構,實際上是喬治·米勒在悉尼當實習醫生時就構想好的故事。米勒後來說:「我尊敬約翰·福特的西部片。我的這部電影其實是部用飛車代替馬匹的西部片」。1979年4月,《狂人麥克斯》在澳洲一經公映,便刷新了澳洲的歷史賣座紀錄。1980年6月,該片在美國登陸,同樣大受歡迎,梅爾·吉布森這個名字從此深深的刻在了美國人的腦海。影評界也給予了影片極高的很高,不但一口氣奪下澳洲六大影展的首獎,還獲得阿沃利亞茲國際科幻電影展的評審團特別獎,並且入選美國《時代》雜志「年度最佳十大佳片」,梅爾也被譽為「復活的史蒂夫·麥奎因(好萊塢的一代銀幕硬漢)」。《狂人麥克斯》的旋風之後,梅爾為了演技更上層樓,進入了南澳大利亞國立劇團。在那裡,他參演了「伊底帕斯王」、「亨利六世」、「賽德納」等多部膾炙人口的舞台劇名作,從古典劇與現代劇,逐步將自己的演技推向至高點。與《狂人麥克斯》同一年,梅爾又參加了《提姆愛我》的演出,片中他飾演一個想要適應環境的弱智青年,與美國著名演技派女星派珀·勞里分庭抗禮,一改《狂人麥克斯》中陰陽氣十足的復仇者形象,變成了一個溫柔而多情的男子,從而一舉贏得澳洲電影學會年度最佳男演員和最有潛力新人殊榮。這兩部作品也迅速使其成為澳洲影壇的首席小生。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還有一部佳作值得關注,那就是1981年澳大利亞與台灣合拍的二戰片《Z字特攻隊》,影片以二次大戰的南太平洋戰場為背景,講的是一個美軍救援小組與日軍及當地人之間的一些恩怨情仇。梅爾以本色出鏡,表現得出奇的冷靜、沉著和睿智,迷倒了無數華人影迷。片中的其他演員還有尚未成名的山姆·尼爾及台灣才女張艾嘉。其實影片的劇情相當老套,倒是俐落明快的動作,以及演出者的魅力,在吸引觀者駐足。該片可說是一部梅爾迷必看的影片。
結識彼得·威爾
1981年,梅爾主演了由美國的派拉蒙影片公司向全球發行的《加里波底》。這是一部描寫一戰時期,在土耳其、加里波底戰線上的兩位年輕人的種種矛盾心態的作品,是當時當紅的澳洲導演彼得·威爾執導的反戰名作。梅爾飾演的是其中一個外表吊兒郎當,實際上卻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青年。片子的娛樂性相當之高,再次刷新了澳洲影史的票房紀錄。在美國也極受歡迎,久久都不能下檔。影片使梅爾向美國影壇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也使他再度榮獲澳洲電影協會最佳男主角的頭銜。同年,他又接拍了《狂人麥克斯2》,續集中的麥克斯被塑造成一匹在沙漠中流浪的獨行俠。該集的製作費比第一集足足多出五倍,高達四百萬美元。使得場面更為浩大,氣勢更為雄偉,也更具震撼力。這時的梅爾已是名聞全球的巨星,卻沒有一丁點兒的美國明星的洋味,他那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新英雄形象,被美國的影評界下了這么一個評語:「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彷彿羅賓漢再世。」《時代》雜志則再次將《狂人麥克斯2》列為1982年度「十佳影片」之一,此外,該片在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外語影片獎以及阿沃利亞茲國際科幻電影展等影展中,也均摘得了首獎。別看他在影壇上大火特火,但還是不能忘情舞台上的表演,八十年代初期,他但凡有點空閑,就會奔波於舞台和熒屏之間。1982年2月15日,梅爾和導演彼得·威爾前往菲律賓,進行新片《危險年代》的拍攝工作,這是兩人繼《加里波底》的第二次合作。這是一部以1960年蘇卡諾政權下的印尼為背景的政治片。梅爾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他高中時代的夢想——記者,由於他和導演彼得·威爾的創造理念非常能夠溝通,再加上一同參演還有當紅美國女星薛歌妮·韋弗,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一部巨作由此誕生了。這是第一部由美國人出資、發行的澳洲電影,對梅爾來說,這是他好萊塢電影的處女作。原作、導演、男主角是澳洲人,製片和女主角是美國人,拍攝地點在菲律賓,故事的舞台在印尼,使得該片的國際色彩極其濃厚。在1983年的戛納影展中大出鋒頭,光芒四射。至今仍是各大排行榜有名的佳作之一。
搶灘美利堅
對於梅爾·吉布森而言,《危險年代》是他在好萊塢踢出的第一腳。不久後,各種片邀便蜂湧而至,結果他在眾多企劃案中選擇了那部後來遭至惡評的《叛逆巡航》。該片改編自著名小說《征服南海》,曾在
1935年和1962年兩次搬上銀幕,1935年那部由查爾斯·勞頓和克拉克·蓋博擔綱,結果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1962年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那部也獲得了頗高的評價,如此兩部珠玉版本在前,梅爾再推出第三版,後果可想而知,即使榜上安東尼·霍普金斯、丹尼爾·戴·劉易斯及當時還藉藉無名的連恩·尼森三位英國演技派仍然於事無補。倒是南洋優美的景色和Vangelis的配樂值得一提。同年那部《怒河春醒》算是他向好萊塢投石問路的一部作品,片中他將一個滿懷赤子之心,並且十分頑固的農家主人角色,演得靈活神現。導演馬克·萊德爾對他的表現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不愧是一位兼有史史蒂夫·麥奎因的野性及蒙哥馬力·克利夫特的纖細的天才演員」。
回頭再看梅爾初涉好萊塢的幾部作品,《危險年代》、《叛逆巡航》、《怒河春醒》以及《鐵窗外的春天》等部,每一部作品的風格、內容及角色都大相徑庭,且娛樂性都不太高。賣不賣座姑且不談,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梅爾給美國人留下了演技派明星的印象,對他而言,這絕對是件好事。但話又說回來,想要在好萊塢立足,必須要有過硬的商業票房作為保證,沒有娛樂效果的電影,是引不起美國人興趣的。於是,他只有再度向「狂人麥克斯」的傳說挑戰。1984年9月17日,《狂人麥克斯3》在悉尼近效正式開機。該片總計投資了一千三百萬美元的製作費,氣勢與規模都大大的超越了前集,試圖重現昔日輝煌,但事與願違,一味的造勢和戰線拉得過長導致劇情稍顯薄弱,娛樂效果也非常有限,票房慘淡也就成為必然。影片的失敗似乎並沒有影響人們對梅爾一貫的關注,但他本人卻遇到了演藝生涯中最嚴峻的一次挑戰。在傾其全力拍完《狂人麥克斯3》後,他語重心長的說:「我完全不知道好萊塢和電影產業的系統結構。為什麼在這兒找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融合點呢?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屬於電影這個大工廠結構中的一部分,說得更簡單明白一些,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只不過是個被人用完即丟的演員,新人隨時隨地都會迎頭追上來。能有這種自知之明,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停止關心各種事的話,表演生命也就宣告終止。」打那之後,梅爾整整休整了一年,拒絕了全部片約,一心留在位於悉尼郊外的家中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還他在佔地八百英畝的土地上,飼養了三千隻以上的羊,還有四百六十頭的肉牛和兩頭驢,過著輕松、悠遊的牧場生活。但梅爾這一「農村嗜好」卻招來許多人的厭煩,也一度成為媒體的笑柄。因為他飼養牲畜的地方恰好靠近小鎮的生活水源,這種行為是違反當地法律的。可是梅爾的律師辯稱:梅爾的住所應該算做是農場,所以飼養牲畜是合理合法的。但話又說回來,他養羊養牛還可以理解,但養兩頭驢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漸入佳境
經過一年的養精蓄銳之後,梅爾再度出山,參演理查德· 唐納執導的《致命武器》。1986年8月6日,本片在洛杉磯正式開拍。講述的是兩位刑警為了追查大宗毒品走私案而與歹徒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由梅爾·吉布森和丹尼·格羅弗飾演的兩位刑警組合相當滑稽,一個是越戰特種兵出身,卻因突遭喪妻之痛而欲輕生的瘋狂暴警,另一個則是等待退休的黑人警官。這一黑一白的兩位演技派明星同台演出,可說是空前豪華的黃金組合。這部被喻為「現代版西部片」、「城市版西部片」的《致命武器》,對梅爾來講,並不只是一部電影而已。為了符合劇中的角色形象,梅爾特地蓄長發,並且接受兩個月的魔鬼式訓練,禁煙、禁酒、每天吃低熱量食品及生菜,結果整整瘦了七公斤。後來他自己也說:「這絕不只是一部簡單的動作片而已。它的劇本具有深度的內涵,把人類的幽默和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確,這部影片將我在《狂人麥克斯》中那種非法化的英雄形象完全改變,使我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更具合理性的人類英雄。影片的票房又相當可觀,對我而言,這個角色比麥克斯更適合我,更能讓我駕輕就熟。這一部片子的演出酬勞為四百萬美元。」他又補充說明:「這部影片描述人世間的友情和人類的幽默,其中充滿了溫馨和信任。劇本的傑出就不用說了,且該片具有強烈的企圖心,可說是注入現代精神的古代西部片,在美國國內,是自《法國販毒網》之後,最令人興奮,最優異的動作電影。」老搭檔丹尼·格羅弗對他也稱贊有加:「梅爾不只是一位明星而已,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演員。」拍完該片後,梅爾再度回到悉尼的家中,又做了十八月的休整。當然,從各地的片約仍然像雪片一樣飛到他家。其中包括熱門電視劇集《龍鳳神探》的電影版和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淵》等等。
對梅爾來說,從1982年的《危險年代》開始至1986年的《致命武器》,可以說是最黃金的一段時期。其影壇巨星的地位已逐步確立,「最性感的名人」、「嘴唇最性感的男星」等等諸如此類的封號也紛至沓來。
1988年後半期,美國的娛樂雜志《US》用美國人的眼光,將梅爾列為「最性感的明星」之一。當時第一名是以《辣身舞》揚名的帕特里克·斯韋茲。梅爾也同時成為《US》雜志和《Premiere》雜志的封面人物。1989年,《致命武器》的原班人馬推出了《致命武器2》,該片在全美一經上映,票房便超過了斯皮爾伯格的《聖戰奇兵》,開畫僅三天就取得了兩千多萬美元的票房收入,成為賣座空前的大熱影片。國際販毒組織一直是國際間的熱門話題,該片設計駐美的南非外交官和販毒組織有關,正是吸引人的賣點。同時,片中流露的社會性也十分濃重。影評人評價該片是在動作片和藝術片的接合中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切合點,使得該片在眾望所歸的掌聲中登上了貝弗利山的經典殿堂。
登頂好萊塢
事業上的成功並沒有使性格一向沉穩冷靜的梅爾變的飄飄然,反之,卻更為現實謹慎,他要把握好自己的每一次動作,真正的登上好萊塢之巔。九十年代初,一系列佳作紛紛問世。1989年10月2日《飛離航道》在泰國北部的古都清邁正式開拍,該片的企劃、劇本全由著名導演理查德·拉什一手包辦,最新式、最俐落的動作全都塞進了片中。前前後後又幾易其角,包括鼎鼎大名的肖恩·康納利、比爾·莫瑞、凱文·科斯特納等人。最終選定由梅爾·吉布森與小羅伯特·唐尼擔綱,事實證明,這一黃金組合對於影片的成功是何等的重要。在這個時期,美國的《人物》雜志曾以「最性感的 靦腆男人」為標題,大篇幅的報導梅爾的過去、現在與未來。1990年4月23日,《哈姆雷特》在英國肯特州的羅徹斯特堡和蘇格蘭開拍,該片由義大利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掌鏡。這是佛朗哥自1967年導演《馴悍記》、1988年導演《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後,二十二年來第三度執導莎翁作品。不過,早在1964年,佛朗哥將《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後,便一直計劃要將它搬上銀幕。二十多年後,終於實踐了自己的夙願。而梅爾則是他心目中扮演「哈姆雷特」的第一人選。一向喜歡說閑話的媒體,在獲知這個消息後,便立刻發出「從《狂人麥克斯》到《致命武器》的動作片明星梅爾·吉布森,在《哈姆雷特》中,能夠有稱職的演出嗎?」諸如此類等著看他出醜的新聞。他們似乎全然忘記了梅爾在澳洲也曾是一位響當當的舞台演員,而且有著演出莎翁戲劇的豐富經驗。也許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梅爾的這段歷史。梅爾說:「我並沒有特別想演莎士比亞作品的意願,我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像勞倫斯·奧利佛他們那樣,把莎士比亞筆下的角色詮釋得恰到好處。如果可能的話,我想演出現代的莎士比亞。」為了演好哈姆雷特一角,他苦練劍術、騎術。為了糾正其蹩腳的美國英語加澳洲英語的混合口音,他天天上課、讀書,還戒了煙。梅爾回憶道:「在十四個星期的拍攝周期里,我沒有一絲一毫的鬆懈。與多位演技精湛的著名演共同演出,磋切演技,收獲實在太多了。」該片的製作費總計一千五百五十萬美元,成為表現梅爾演技實力的最高力作,同時也將梅爾的演藝事業推向了顛峰。此時的梅爾·吉布森已身價千萬,躋身於湯姆·克魯斯凱文·科斯特納、達斯汀·霍夫曼等一線巨星之列。成為繼加里·格蘭特、肖恩·康納利之後第三代登陸好萊塢的超級海外巨星。
1991年,華納影業和他簽了四部影片的合約,酬勞總計為六千萬美元。這其中包括了《致命武器3》及《永遠年輕》等兩部片子。此外原本預定和朱莉婭·羅勃茨合演的一部西部片,後來則不了了之。1991年11月,《致命武器3》正式投拍,這是部投資高達四千萬美元的大手筆製作。與前兩集相比,梅爾在片中添加了更多的即興發揮和喜劇元素。1992年5月1日,本片同《未來戰士2》一同在全美各大劇院上檔,僅僅三日,就有三千八百萬美元的票房進帳,成為當時影史又一部賣座巨片。1992年,梅爾自組「聖像工作室」(Icon),同年,推出由他親自製作、主演的《永遠年輕》,成為公司的開業作,該片的大獲成功同時也為梅爾的導演之夢鋪平了道路。「演而優則導」的例子在好萊塢的歷史屢見不鮮,從羅伯特·雷德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到沃倫·比提以及1991年剛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凱文·科斯特納均是集製片、導演、演員於一身的天才藝人,梅爾對此也早有準備,作為演員他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作為製片人他也熟悉台前幕後工作,而且在與三名著名導演的緊密合作、互相切磋中也使他對導演的工作有了相當的了解,所以他再從事導演工作可謂是輕車熟路,事半功倍。1993年,他的導演處女作《真愛》拍竣殺青,梅爾自己評價道:「這部片子在某些地方好像有些希區科克電影的影子。」該片講述了一個傳奇故事,梅爾則不惜破壞形象親自上陣,扮演一位面部被嚴重燒傷,內心懷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的教師。盡管該片做了充分的准備,劇情也相當感人,也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但票房成績卻不如預期。在隨後的《賭俠馬華力》中,他又以一個西部賭俠的形象與朱迪·福斯特及詹姆斯·迦納共同打造了一部詼諧幽默且充滿鬥智的西部賭片。接下來梅爾還在迪斯尼動畫經典《風中奇緣》中為約翰·史密斯配音並一展歌喉,我們倒是發現他的唱功的確不算太差。1995年,梅爾迎來了其演藝生涯最為輝煌的一年,一部《勇敢的心》令其成為1996年奧斯卡頒獎晚會上的最大贏家,該片共獲得了十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抱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五項奧斯卡大獎,整個世界為之側目,全能藝人「演而優則導」的歷史也同時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想當初梅爾興師動眾開赴蘇格蘭高地時並不被人看好,甚至被媒體稱為是一次「瘋狂的、自殺性的拍攝」,因為對於那段美國人並不熟悉的歷史,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沒什麼信心,甚至壓根就不感興趣。可是梅爾絲毫不為風言風語所動,他首先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認真研究了蘇格蘭歷史,仔細觀摩了70餘部歷史影片,而後與劇作家一起合作反復推敲了腳本。在蘇格蘭的拍攝現場,他對任何一個細節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因而令影片呈現出極為完美震撼的視覺效果。在真實還原和再現歷史的前提下,他也大膽的注入了一些商業電影中的娛樂元素,如春風化雨般賦予了這部傳統歷史影片以全新的藝術生命力。其卓越的執導才能令人折服,其酣暢淋漓的表演更是令人肅然起敬。此時的梅爾已傲然挺立於好萊塢之巔,達到了人神共羨,夫復何求的至高境界。緊接著推出的《贖金風暴》和《連鎖陰謀》再度賣座鼎盛,更令其一時風頭無二。1998年,《致命武器》的原版人馬再度出擊,傾力打造《致命武器4》,此時的梅爾已略顯疲態,但攝於前集的影響,加之功夫皇帝李連傑的鼎立加盟,該片仍然取得了票房過億的佳績,名列年度賣座十強。次年,梅爾一改一貫的英雄形象,在《危險人物》中出演了一位死纏爛打一根筋的毛賊,影片的故事可謂怪誕且充滿黑色幽默,梅爾的本色表演也絕對可圈可點,但也許是美國人無法接受大英雄的突然變臉,影片的票房成績極不理想。此時,已經有人開始懷疑梅爾的聲名還能支持多久。
再築輝煌
然而,梅爾就是梅爾,在經歷一段短時間的變奏之後,於2000年一口氣推出了《百萬美元酒店》、《小雞快跑》、《女人需要什麼》、《愛國者》四部風格和形式大相徑庭的影片,結果《小雞快跑》、《女人需要什麼》、《愛國者》這三部商業影片均取得了極佳的票房成績,事實證明,梅爾·吉布森的巨星地位仍然固若金湯。同時,關於他的種種疑慮也統統不攻自破。
2001年,梅爾再次為自己放假,沒有推出任何作品,盡管如此,在今年2月美國娛樂雜志《好萊塢報道者》評選的好萊塢明星權力排行榜上,梅爾仍然高居殿軍席位。在「911」恐怖事件過後,好萊塢便開始努力打造戰爭題材的影片,志在恢復和重建大美國主義的民族自信心,於是乎一系列充斥著大國沙文主義的所謂勵志戰爭片便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梅爾作為美國一代銀幕英雄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與老搭檔——曾擔任《勇敢的心》編劇的蘭德爾·華萊士再次合作,並由蘭德爾·華萊士擔當編導二職,結果影片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從眾多的「911」綜合症產物中脫穎而出,同時也成為繼《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黑鷹降落》之後又一部集戰爭、史詩、動作、暴力、催淚與一體的極盡視聽之娛的上佳之作。年初剛剛在《士兵宣言》中演罷超級越戰英雄的梅爾,很快又為自己安排了另一份身價2500萬美元的差事,那就是與靈異大師M·奈特·沙麥賴恩合作的《徵兆》,結果該片在美國本土的票房居然達兩億之巨,成為梅爾在美國本土票房最高的影片。現在如果我們再用「明星」、「巨星」一類的詞語來修飾這位在好萊塢演藝、導演、製作等各個方面均春風得意的46歲美國夢的成功典範已經顯得有些不妥帖了。
梅爾·吉布森從影作品逐個數
夏日城市(澳洲風情畫)
Summer City
出品年代:1977年澳大利亞Avalon Films
導演:克里斯多夫·弗雷瑟
主演:梅爾·吉布森、約翰·賈拉特、菲爾·艾瓦隆、史蒂夫·比茲雷、黛比·佛曼
IMDB評分:5.0/10 (65 votes)
這是一部全由學生自編自演的低成本公路電影,描寫四個年輕人離開悉尼,去經歷一個狂放的周末假期。全片充斥著搖滾樂插曲,前半段描寫的是燦爛、明亮的青春,後半段風格不變,改為敘述一件殺人事件,劇本的不連貫是顯而易見的。導演克里斯多夫·弗雷瑟的表現也稍嫌生澀,致使整部作品的內容了無新意,惟一可取的就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實態。梅爾在片中扮演的是一個有著耀眼燦爛的金發,文靜、害羞的角色,跟他日後的勇猛英雄形象大相徑庭。 梅爾本人對這部片子的評語是:「連提都不想提起的超級爛片。」其糟糕程度可見一般。
提姆愛我
Tim
出品年份:1979年澳大利亞Pisces Proctions
導演: 邁克爾·貝特
主演: 派珀·勞里、梅爾·吉布森、歐文·柯茲、大衛·福斯特
IMDB評分:6.4/10 (298 votes)
梅爾·吉布森成名前主演的澳洲文藝片。改編自《刺鳥》女作家柯琳·麥卡洛的另一小說《提姆》,描述弱智青年提姆為中年寡婦作園丁時,兩人產生了愛情,但不為世人所理解,提姆的父母尤其反應激烈。後來,兩人突破重重難關,終於走進結婚禮堂。編導邁克爾·貝特用溫婉平實的手法來注釋這段不同尋常的愛情故事,並沒有趁機玩嘴頭灑狗血,誠意可嘉。男女主角的演出也頗為貼切,能讓人自然地感受到劇中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社會上一些約定俗成的禁忌,是一部拍得不錯的文藝小品。
狂人麥克斯(霹靂神探怒掃飛車黨/沖鋒追魂手/瘋狂的馬克斯)
Mad Max
出品年份:1979年澳大利亞Crossroads Kennedy Miller Proctions
導演:喬治·米勒
主演:梅爾·吉布森、喬安妮·塞繆爾、休·基斯-拜倫、史蒂夫·比茲雷
IMDB評分:6.9/10 (6338 votes)
麥克斯是位已婚的青年警官,他有一部叫做「攔截者」的巡邏車,取締飛車黨是他的工作。有一天,他出任務時,一個飛車黨員意外身亡,他們的頭目特卡達憤而想致麥克斯於死地,以報仇雪恨。結果麥克斯的同事「庫斯」不幸被燒死。受到刺激的麥克斯,立即辭去警察的工作,帶著妻子茱西和孩子們出去旅行,但特卡達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