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暴風驟雨電影觀後感
《暴風驟雨》是一部很老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內心真的很喜悅,在現在大片雲集的年代,看上這樣的一部老電影真的像是一次美妙的旅行,整個過程新鮮又感動。
這部電影講主要講為了進一步鞏固解放戰爭的基礎,發揮廣大民眾的力量。中共方面派出由蕭祥率領的農村土改工作隊進駐位於東北某解放區的元茂屯。然而土改工作從一開始就遇到了不小的阻礙,千百年來唯唯諾諾的農民們根本還沒有當家作主的意識,他們習慣了當地主家的佃戶,對於這項前所未聞的政策不敢輕易嘗試。
除此之外,自覺切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惡霸地主韓老六則和農會主任張富英沆瀣一氣,到處散播謠言,意圖破壞土地改革的進程。在觀賞整部影片的過程中,既被老演員們的演技所感染,也被劇情所打動,體會到了老前輩們的不容易,我們生活在美好的年代應該更加的努力。
㈡ 為什麼一些老電影都不再放映了呢
說起老電影,我們就覺得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也是我們青春年少時的一段記憶,但是現在有很多老電影都已經不再放映。現實中的很多小夥伴想要追憶似水年華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資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當老電影失去了教育意義和引導力的時候,勢必會被封存起來。電影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是因為觀影者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同身受,而且在電影中能夠吸取不少的營養,甚至電影能夠成為一個人的精神食糧,讓這個人不被生活的壓力所打倒。而現在很多老電影已經失去了教育意義,也無法在鼓勵現在的年輕一代,所以才會被新電影取而代之。
所以我們綜合上面這幾點不難發現,電影市場永遠都不會缺電影。新電影會繼續發揚老電影的教育以及引導能力,鼓舞當下的年輕人,而老電影也只能夠成為回憶。
㈢ 中國老電影的一些資料
當我們回顧60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時,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電影的蛻變和新生是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從電影的內容、樣式,到生產、營銷方式,都在不斷的變革中。在這六十年裡,中國的電影經歷了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轉變;經歷了從單一的樣板戲到現在的類型片初見雛形的局面。這些發展都在表明,新中國的電影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變革。
1949-1966:「工農兵電影」和「寫重大歷史題材電影」
從1949年新和國開始,中國電影事業便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從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裡,是新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雖然也受到政治氣候的嚴重干擾,經歷了幾起幾落的波折,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是,電影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在17年裡共攝制了600多部題材相當豐富的故事片,在數量與質量上較建國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
這一階段的電影的電影可以概括為"工農兵電影"和"寫重大歷史題材"這兩大類的電影。1949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由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是國營電影製片廠生產的第一部體現工農兵方向的故事片。"有意思的是,三大電影基地之一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新中國生產的第一部影片是《農家樂》,一工一農,一南一北,昭示著新中國電影的未來走向。
從1953年開始,新中國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地經濟建設時期,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中國的電影反映的就是在實現工業化道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新人和新事。像《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雙雙》、《五朵金花》、《老兵新傳》、《阿詩瑪》等影片,能夠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與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們貼近社會民眾生活有很大的關系。
"寫重大題材"的口號是在電影指導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的。當時,受到蘇聯戰爭電影的影響,電影管理者要求電影追求"史詩性",甚至採用行政命令手段,強制創作者去寫"重大題材"。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題材,要求必須具有史詩規模,規定影片中要出現中朝兩國最高領導人和最高將領,並且要表現中朝人民的友誼,中朝軍隊的團結,以及戰爭的戰略思想等等。反映土改的電影,也要求全面反映土改中各階層人物的態度和土改政策的各個方面,成為指導土改工作的教科書。
這類作品是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承擔的,它們藝術地再現了1921年建黨前後到建立新中國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的革命斗爭事跡。這裡面的一大批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洗,已成為"紅色經典",像《白毛女》、《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霓虹燈下的哨兵》、《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娘子軍》等,精品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
大批擅長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導演,像成蔭、崔嵬、凌子風、蘇里、謝鐵驪、李俊等,都是直接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過來的,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生活的質感和思想的表達都是有說服力的。而近年,這些電影頻頻被改編,像《小兵張嘎》、《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等,時間足以證明這些電影的魅力。
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和解放了的人民一樣,充滿了高漲的革命激情和旺盛的創造精神,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將電影形式與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結合起來,立志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主義電影。可惜,"政治本位論"嚴重束縛了十七年時期電影工作者的手腳,使他們不能完全施展出抱負。"文革"的到來,又把電影引向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
1966-1976:中國電影「戴著腳鐐跳舞」
"文革"開始後,除了"老三戰",十七年電影被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樣板戲"電影。60年代的人對這個詞彙應該不會陌生。1966年《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為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樣板戲中的人物總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形象。他們在精神上無限高尚、高大,但是卻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因此他們是一群現實中不存在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話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來的。
因為電影中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所以"樣板戲"電影的創作者就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京劇表現方式怎樣進行電影化處理?二是如何創造出絕對理想的英雄人物。難為了那些一流的電影工作者們,他們戴著腳鐐跳舞,找到了一種方法,去表現這種理想化的英雄。當年的電影藝術家們摸索出的"紅光亮"、"敵遠我近、敵暗我明、敵小我大、敵俯我仰"等拍攝手法,雖然是極刻板和教條的,但也為這根從廢墟上生長出的"枝條",增添了意外的光澤。
㈣ 有誰看過電影暴風驟雨
《暴風驟雨》周立波小說改編的影片
影片在廣闊的背景上,深刻地表現了解放戰爭時期廣大解放區農村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的真實面貌,熱情地歌頌了在黨的領導下農民奮起推翻封建主義的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斗爭,從而告訴觀眾:土地改革不僅鏟除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變了農村的階級關系和社會風貌,而且有力地啟發了各階層農民的階級覺悟,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並且其中一些先進農民還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中國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沖決封建羅網,正朝著解放大道迅速奔跑。
影片簡介:
老式故事片(黑白電影)。北京電影製片廠1961年攝制。(根據周立波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
內容概況: 1946年,蕭祥奉命率一支農村土改工 作隊到東北某解放區元茂屯進行土地 改革。由於群眾對黨的土改政策還缺 乏了解,再加上惡霸地主韓老六指使 竊據農會主任職務的狗腿子張富英暗 中搗亂破壞,所以土改工作遇到了很 大的阻力和困難。工作隊一面深入發 動群眾,一面揭露韓老六的陰謀,並 撤銷了張富英的職務,改組農會。苦 大仇深的趙玉林深信工作隊是為窮苦 農民謀利益的,便串聯了郭全海、白 玉山等貧雇農中的積極分子,配合工 作隊開展工作,使土改得以順利進行 。韓老七不甘心失敗,他不但到處造 謠破壞,還用假分地的手段收買人心 。當他毒打給工作隊送信的小豬倌時 ,蕭隊長和已經發動起來的群眾將他 抓起關押。逃到大青山裡的韓老六率 國民黨殘余武裝襲擊元茂屯,組織起 來的農民自衛隊英勇戰斗,保衛家鄉 ,在縣大隊騎兵的增援下,消滅了殘 匪,擊斃了韓老七,但趙玉林卻不幸 壯烈犧牲。韓老六被人民政府依法懲 辦。元茂屯的翻身農民積極生產,踴 躍報名參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
編劇:林蘭
導演: 謝鐵驪
攝影: 吳生漢
美術: 程榮遠
作曲: 李煥之
㈤ 想找一些反應土改前後,農業合作社時期的電影看,但找不到。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推薦幾部嗎
澋穗農業服務中心主要針對合作社在運用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幫助合作社的政策解讀、農業項目規劃、農業產需對接、合作社運營管理、合作社發展規劃、合作社立項申報、合作社補貼申報等相關內容合理服務,為廣大農民合作社通過專業水平和不懈的努力辦實事,加快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全面推動合作社創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