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仁得仁,有何怨之——《孔子》觀感
該標題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史記》中確實是記載了「子見南子」的情節: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寥寥數語便勾勒出極為精妙的「曲高而和寡」的知音對白。司馬遷畢竟史學家,不是小說家,走筆至此,嘎然而止,其春秋筆法,令後人不盡唏噓。
這一段影片對環境的細節呈現得極為精美。綿延的深褐色宮闈上細細密密著刺綉的圖案,黯淡而華麗,彷彿帶著塤的聲音那般遙遠而神秘的記憶。鏡頭穿過由重重紗幔組成的長長甬道,當柱子遮住視線時忽的行而回望,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俯首垂拱恭坐於座榻之上,周圍靜靜的,只聽見銅雀水漏中清澈的流水均勻清脆的一滴,一滴,又一滴,彷彿遠山閑庭上風鈴的搖曳。高高的木屐一步步款款而來,穿過藍色珠簾時發出陣陣窸簌,南子夫人的背影終於出現在鏡頭中,滿頭藍色的珠翠,如孔雀般高貴妖嬈;頭頂一頂金色的發冠,色澤單一而樣式紛繁,驚艷中的雍容華貴。南子用鑲嵌著羽毛的團扇撥開珠簾,來到行跪拜的孔丘面前,開啟了一段不見刀光劍影卻進退維艱的對話。
在孔子與南子的對話中,面對言語輕佻而步步緊逼的南子,孔子始終從容不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應對禮節得當,不失聖賢風度。南子的態度在不斷試探中由輕視嘲諷逐步改變為尊敬,最後變成了欽佩。南子首先以詩三百中的男女情愛來試探孔子,孔子卻以「思無邪」來解說,表明重情更重禮;更在南子提出拜師請求時以年幼弟子相薦,避嫌傳道兩個目的一箭雙雕。南子試探過後,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接問禮樂制度的可行性,卻得到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高尚君子抱負。至此,兩人對視良久。南子終於用懇求的聲音低聲表明希望夫子留在衛國以便再見面,面對南子懇切的目光,孔子卻將目光移向他出,空氣中靜得只聽見水漏的嘀嗒。久久沉寂過後,孔子低吟「微臣不便」,卻不敢對視南子逼視而來的目光。迫切追問緣由,孔子一句「微臣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如一雙無形的手撥動了南子的心中那撫千年孤獨的琴弦,而南子最末的一句話:「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則又深深洞穿了孔子孤寂的內心。兩句話,在兩人各自孤獨燃燒的燭火間點亮了一條光路,雖只能遙遙相望,卻終於明白自己不是在天地悠悠間獨愴然而淚下。南子是個聰明人,明白有些事挽留不來,更何況知音間理解與尊重。於是,她以「曲尊降貴」式的大禮叩拜來表達對孔子的敬重,而孔子也滿目濁淚地鄭重回拜南子。我想,這次叩拜,無關禮節,而是知音間的相知相惜,其中有踏破鐵鞋終覓到的大喜,亦有初見即分別的大悲。兩個性情迥異的人,最終從內心深處達成了對彼此的理解和真正的傾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同時此番周旋也深刻演繹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政治理念。 (大喜亦不可大悲矣,二者不可得兼,舍情而取義者也,是為不謀,取自道,安其心,心行同一,探尋未知)
孔子的仁政理念和「以禮治國」的學說一直得不到統治者的採納,也得不到民眾的理解,飽受白眼,「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的落差,其內心的孤獨和落寞可想而知。而南子卻能被孔子的高尚人格所感動,真誠地挽留孔子,願意聆聽孔子的教誨,這令孔子發出「從未見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這樣的由衷感嘆,而南子則是一個縱情於慾望的人,一個善於把握人性弱點的人,一個對男性的品德失去信心的人,也是一個聰慧、務實、善於權謀的非凡女子。她委身於可以長自己三十餘歲的衛靈公,藉助一個昏庸的老男人來實現自己的治國抱負,而且背負了許多罵名。但在南子的內心深處,又怎見得沒有對仁愛、禮樂、理想、信仰的渴望?和孔子一樣,南子也同樣是孤寂的,渴望理解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南子是好德如好色的,這個長期在飽受詬病中堅持自我的聰慧女子,長期通過權謀來釋放自己道德焦慮和內心壓抑的女子,不僅能理解孔子的痛苦,而且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與折磨的蹂躪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可以說,孔子的出現,如同長期陰雨中的燦爛陽光,令南子找回了久違的感動,以及對理想的希望和渴求。曲太高,因而和寡。此二人,就如經過了揉搓,火炙與沸騰後的深黛色茶葉末,在陽光下沉澱著沉潛色澤的光暈;盡管不被世人接受和賞識,卻在生命大挫傷的歷練後明白了自己與對方的生命,氣度高華而淡然悠遠。
劇中的孔子,盡管因克己復禮和對現實的綜合權衡而毅然回絕了南子的請求,選擇離開衛國繼續流亡,但其內心已經為知己所感動,耳畔回響著南子最後那句話——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不久,南子便在乘車時被刺客一箭洞穿心臟。其臨死前想到在早間見到孔子的一幕,嘴角洋溢著會心的微笑,不由令人想到孔夫子那句擲地有聲的話——朝聞道,夕死可矣!
水滴洞穿了石頭,銅雀水漏卻永遠滴不穿時間。不知最後一襲白衣的如老子的孔子,那個終於明白何為「無為,無不為」的孔子,是否在最後的時光中懷念過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衛國君夫人呢?琴聲陣陣,餘音繞梁,愴然而蒼涼,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子見南子,或許這種情感無關禮樂,無關仁愛,無關世間的紛紛擾擾,僅僅是相知遇相逢,仰止,行止。有生之時會知己,除卻巫山非雲也,此生足矣。
孔丘與其長者老子的對話更進一步升華電影主題。兩者因眼光和處世角度的不同而觀念向左,而他們彼此又能相互理解,互相認同屬實不易。老子所提出的「無為而不為」的思想境界與當時戰亂紛爭,天下分久而和,和久而分的局勢相左,映射出其消極避世的處世觀。而孔老所指「禮樂興邦,天下大同」的治國理念能為世人帶來好處卻又不被世人所理解,又相較之頗有約束性。唯子路一句「如果你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你就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內心」而將孔子點醒,當他說出那句「求仁得仁,有何怨之」時,我想他終於同當時的亂世和解了。
影片最後,孔夫子帶著其他弟子,與魯國城門前跪下,行以最大的禮節後,鏡頭翻轉,孔子滿含熱淚的望著故鄉,顫顫巍巍說出一句:我又回來了。這在外漂泊的18年光景,終在這一聲回來了里戛然而止。和解的背後是對中國傳統以和為貴的經典致敬:任何的艱辛都會迎來一個比較美好的開放式結局。導演沒有在敘述下去,而我們在隨著影片的大喜大悲(喜憂參半,如是而已)中與主人公達成了意識形態上的和解,孔子所希冀的大同光景終是在教化於民,身為師表中悄無聲息的實現,求仁得仁,有何怨之?無怨無求,普度眾生,歌舞昇平,天下大同,此乃善哉。
2. 電影孔子詳細劇情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不過,總覺得有那麼點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頭上冒出的問號越來越多:作為三桓之首的季孫氏,為何讓孔丘當代相國?孔丘推行墮三都的時候,季孫氏又讓旁邊的人推動此舉,任由孔丘拆他的城牆?這此似乎都是他的計謀,但看不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電影對此沒有交待清楚。接下來與公山狃一戰,也挺振奮人心的,不過其中的萬剪齊發,而孔子「無懈可擊」,然後又出現「諸葛連弩」,真的有點說不過去。 中段的「子見南子」也讓人印象深刻,美色與權勢擺於前,孔夫子還是選擇了仁義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聖人也! 不過那一幕想要表現南子的美艷,我卻感覺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畫皮里的小唯真是差遠了。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總的來說,「就這樣吧」!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的進諫正是體現出了清代李毓秀在《弟子規》當中所總結道的「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用勢力來征服他人,能征服得了面卻征服不了心,並有可能會為今後埋下「揭竿而起」的隱患,但是如果能夠以理服人,那被征服者就無話可說了。在這條主線上從頭到尾又反映出了孔子的「教化」主張:「君子不會苛求他人毫無過錯,但是卻會用各種辦法努力去幫人改過
3. 電影孔子觀後感的作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孔子觀後感的作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電影《孔子》。給我留下的感覺是:不華麗,卻很真摯。於是,就在剛才,我又重新細細觀賞了一遍,而這一次,真正讓我重新正視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對我國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與取代的貢獻。
電影開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畢生所追求的儒家經典思想:禮樂仁和。 孔子生於公園前551年,故事開始的時代背景是公園前501年孔子約五十歲之時,孔子時任魯國中都宰。在當時的魯國,魯定公執政,但是,政權卻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貴族的手中。
當時,大司徒季平子剛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對魯國的法理制度,面對季氏家臣輕蔑挑釁面對「三桓」的壓力,用智慧舌戰群臣,用「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及「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表達了對殘忍陋俗的反對,同時也建議魯定公變古改制,推陳出新。最終在孔子的努力下,國相大司徒放棄了讓漆思弓陪葬。
其實,在電影《孔子》中,蘊含了太多知識,看電影的時候,不停的問自己「三桓」是什麼,大司徒是什麼,大司寇又是什麼,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是一個什麼狀況。也因為能夠寫這篇觀後感,查閱了大量有關孔子的知識,比如,在電影中孔子說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他對魯定公所說的「講禮儀,知廉恥,有品格」和「選賢能,修信用,賊不作,謀不用」等等表達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歡孔子說給群臣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很自豪,我把這句話作為我待人處事的信條。孔子告訴子路「見義不為不勇也」充分的體現了他的仁愛。在之後孔子收漆思弓為弟子,別有深意的讓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壺代杯飲酒時,說了句「貪杯」,後來在翻閱資料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這也體現了他高尚的品性和為人師表。
接下來的故事是孔子輔佐魯公治國有方,他的執政能力使的齊國感到威脅,並用計使齊魯兩國國君在交界處會盟,實則想藉此操縱魯國。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況下,運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齊國退兵並且歸還曾經侵佔魯國的失地汶上。
從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記住了孔子說的一句話,「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我也深深的記住了他的弟子在魯國會盟勝利後,說的一句話,「兵以正合以奇勝」,終於明白,為什麼後人會稱孔子為政治家,也讓我更加欽佩這位聖人的博學多才與儒學的博大精深。
以前總聽人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時候真的是辯無可辨,百口莫辯,因為這句話出自於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說」來堵眾女性悠悠之口。沒想到在電影《孔子》里竟然能讓我感受到孔子對女性的認可與贊頌,也擊破了很多人這多年來對這句話的錯誤理解。電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顧孔子生活起居上的無微不至,讓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蘊下中國女子賢良淑德的形象,在給孔子調配寫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時,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聰慧過人的另一種智慧。
在之後孔子傳道到達衛國,與衛靈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見。在此,我不得不說下我很喜歡周迅,她詮釋的君夫人雖然有藝術色彩,但是一樣從側面體現了孔子對女性的認同與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氣,讓我映像深刻。在之後與孔子見面時兩人的對話中,孔子說,「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說「世人也許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父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這其中的真諦,也許你也會像他們一樣淚眼朦朧。
《孔子》讓我從某一角度了解到了,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們不但能夠面對疾苦的環境,而且能在這種疾苦的環境里,依舊堅持信仰,終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與壓制的情況下,最終決定離開故國,周遊列國,傳授儒學,在世人的不解下,依舊克己律己,傳授知識,讓人為之嘆服。同樣的,《孔子》也讓我了解到當成為聖人的時候,也許已經是最孤獨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對壓力不得輔佐,然視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懷,都是我為之感動。
《孔子》讓我看一個鮮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遠大的抱負,面對「三桓」,他決議除之,為國為民;面對齊國給予魯國的壓力,他告訴魯公,「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對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對弟子的追隨,他衷心相告,「前面沒有平坦的道路,沒有富貴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對宋國大司馬桓魁的不禮遇,他依舊氣定神閑,講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忠孝為本,可以使人道和諧」;面對故國的危難,它摒棄前嫌,讓弟子幫助魯國解救危難;面對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讓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讓我認識了他無數的弟子,並敬佩有加。子路,路見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幫助衛國抗戰時,謹記孔子教誨,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顏回,面對困苦,告訴師兄弟孔子的教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在孔子畢生心血將赴於冰寒之時,依然在冰冷的海水裡搶救著老師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許可下,回到故國,解決戰事困難,勝利後不忘懇請恩准老師回國。還有子貢,漆思弓,子羔……
也許,對於這部《孔子》,我並不是在談感想,而是在陳述它的故事,因為,孔子的修為,不是我能夠評論與評價的,入學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的,面對孔子這位聖人,我從新認識,拿出了十二萬分的敬仰與敬佩。也將用孔子的精神激勵著自己,面對生活的疾苦與挑戰,迎難而上,面對知識的殿堂,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不驕不躁,不急不殆,在為人處事上時刻都用入學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與總結,取長補短。
也許這份觀後感不是那麼深刻,但是卻是我將自己對五千年文化積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與敬仰,同時在博大精深的入學里,更學會了謙虛謹慎,踏實做人。
電影導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回事,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連同他身後的弟子,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涌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 《孔子》 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 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於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