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真正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
無史料明確記載地點和時間。
有關梁祝的古跡,現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梁祝》傳說據考最早始於南北朝時期,完整故事形成於唐,由藝人傳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
周恩來為外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准備在見面會上放映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為時任新聞聯絡官的熊向暉接到指示後,心裡暗暗打鼓:《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的越劇,老外們怎麼能看懂呢?熊向暉絞盡腦汁,連夜寫了一份長達15頁紙的影評,從背景、意義、演員陣容、對話台詞等方面都用英文做了詳細的說明,報給了周總理。
周總理看了一眼這厚厚的影評,皺了皺眉頭說:「向暉啊,我們這是給老外看,你這內容雖然很詳細,但他們不懂我們的文化,不一定看得懂啊。」無計可施的熊向暉搖了搖頭說:「總理,那您說該怎麼寫這份影評呢?畢竟文化差異太大了。」
周總理凝神沉思了一會說:「只要給這部電影取個恰如其分又特別有吸引力的名字就好了,你只需在請柬上寫『請欣賞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就行了,其餘不必做過多解釋。」
最後,按照周總理的建議,電影如期放映,觀看電影的各國與會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特別是著名幽默大師卓別林看後,竟被影片的精彩情節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電影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得不歸功於周恩來的那句簡短評價。
面對巨大的文化差異,周恩來沒有進行冗長的描述,他只是找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共同點進行了一個巧妙的結合,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清晰而完整地展現老外面前。其實,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關鍵是找到共鳴。
㈡ 《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電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黃梅調戲曲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和樂蒂主演;1964年尤敏、嚴俊主演版本;2004年動畫片版本,劉若英和蕭亞軒配音;大陸1994年版本電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還有一個越劇電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還有另外就是吳奇隆和楊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電視版本有:TVB1974年民間傳奇《梁祝》,劉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灣2000年版《少年梁祝》羅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潤東和董潔主演的;不過電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過,沒看過,演員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寫了。
㈢ 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祝英台是誰唱的
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祝英台是樂蒂演唱的。
樂蒂(藝名),原名 奚重儀(1937年8月29日—1968年12月27日),香港國語片演員。
樂蒂自小受京劇四大家熏陶,接受過京劇基本訓練。在古裝電影獨創古裝京劇加生活化動作,細膩多變化入神演技,演繹古代仕女著名。2005年9月2本樂蒂個人紀念專書同時在台灣發行。作品有《倩女幽魂》、《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崎人艷婦》等。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紅梅閣 飾演 李慧娘
風塵客 飾演 慕容雪
太太萬歲 飾演 張瑞娟
亂世兒女 飾演 馬秀芸
鎖麟囊 飾演 薛湘靈
太極門 飾演 沈玉蘋
決斗惡虎嶺 飾演 段燕燕
扇中人 飾演 姚阿綉、仙子
嫦娥奔月 飾演 嫦娥
最長的一夜 飾演 阿翠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1960 第14屆 最佳女演員 《倩女幽魂》 (提名)
台灣電影金馬獎 ▪1963 第2屆 最佳女主角 《梁山伯與祝英台》 (獲獎)
㈣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大概內容50字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4)老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擴展閱讀:
史籍記載
明朝著名文學家張岱(浙江紹興人)在其著作集《陶庵夢憶》第二卷《孔廟檜》一文中寫道:「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牆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讀書處』,駭異之。」
據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祝二人在濟寧市鄒城市嶧山讀書,曾慕名而至濟寧市曲阜孔廟拜祭過孔子,並參閱過孔廟的經文藏書,後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戀而死,驚天動地,曲阜孔廟為了表彰紀念他們忠義精神,特地於二人在曲阜孔廟讀書的地方標以牌匾,以示紀念。
歷史影響
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詩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
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㈤ 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是誰
晉朝辰光(時候)有個女子,她的名字叫祝英台,家就住在離張渚七、八里路的祝家莊,就是現今的祝陵村。她的老子(父親)叫祝公遠,家裡的銅錢多得不得了,是戶大財主。祝公遠連養八胎都是丫頭(女孩),老公婆(夫妻)兩個急佬了(著急) 那辰光女伲(女兒)勿好繼承家當,一定要伢伲才好繼承。到快要養第九胎的辰光,公婆兩個就商量:這一個勿管他是丫頭還是伢伲,總歸當他伢伲養。一養下來還是個丫頭,就騙人家講"養了伢伲了",同真的養了伢伲一樣辦酒做三朝,鬧熱飛番。眼睛一眨,祝英台已養到七、八歲了,有人家上門來做媒了 古辰光搖籃里也攀親。祝員外心裡頭想,自家也是女伲,哪樣(怎麼)好弄(娶)媳婦吶?總是回頭人家:"早來,早來,我家要等小佬(小孩)大大看。"
親事好推,念書就不好推了。祝員外就請個私墊先生到家裡來教,村上要念書的小佬也同祝英台在一書房念書。
前村有個梁家村,村裡有一家人家姓梁,小佬叫梁山伯,也在祝家念書,正好同祝英台坐一台(桌)子。梁山伯念書聰明佬,英台背書到背勿出的辰光,梁山伯總幫她的忙。在一起念了幾年書,到十幾歲了,要趕考了,祝英台的娘老子無論哪樣勿肯給她去考?祝英台自己心裡頭也有數佬,就同梁山伯講:"我身體勿好,你去考吧?"
梁山伯一考考取了秀才,一家來就去望祝英台:"師弟哎,你要是一同去考的話,一定也會考取佬,你的學問比我好。"英台聽了笑笑沒有做聲。她看看山伯人才出眾,心裡早就有了愛慕的心思,就當面同山伯講:"到了今朝,也勿瞞你了,我是女兒身。"梁山伯一聽嚇了一跳:"你不要開玩笑,哪會是個女兒身吶!"英台說:"我家老子叫我一直裝伢伲家,要我繼承家當得。"又講:"等我娘老子百年之後,我們再結成夫妻。"梁山伯講:"你會這樣,我總歸等你好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私約姻緣之後,兩個人的行動再當心點,也總歸同原來勿點一樣,辰光一長,就給旁人看出苗頭來了。要曉得,古辰光女扮男裝是犯法佬,所謂陰陽顛倒,有亂綱常之罪,這可急壞了祝員外,怕人家去告發,哪樣辦吶
離開祝家村十來里路,有個馬家村,村上有個做大官的人,是太守。馬太守的伢伲叫馬文才,他也認識祝英台,一曉得祝英台原來是個女娘家(姑娘),就要他老子托媒人到祝家來說親。祝員外聽說是馬太守家來說親,真是求之不得的心花也開了,一來么馬文才的老子是大官,有財有勢;二來么也不怕人家告發了,就滿口答應了。
祝英台一曉得這樁事體,急得勿得了,我同山伯是有誓約的,等娘老子百年之後,要結成夫妻,白頭到老,這個哪樣辦吶?便私下同山伯商量,山伯也一無辦法。英台就搭(對)山伯講:"現在看起來,我倆活著做勿成夫妻了,如若我要活下去,馬家一定要娶,我當然死也勿會肯到馬家去的。"山伯講:"我倆雖然勿同生·寧願同死,來生再結夫妻吧!"村旁有一頂木橋,英台和山伯就跑到橋頭痛哭,哭到傷心的辰光,兩個人就緊抱著往澗河潭潭裡一跳,泛起一陣白浪。
祝公遠同馬太守都是要面子的人。自己的女伲同伢伲出這種醜事,哪樣講法吶,還是馬太守的主意多,他就造言梁山伯和祝英台原來是天上的仙童玉女,犯了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們下凡要七世勿團圓,這次還是頭一次勿團圓吶。
梁祝傳說流傳了一千六百多年。在流傳中,各傳播地經常會加入當地的內容,使故事更為豐滿,更貼近民眾,加上初期記載極少,因此,關於祝英台的籍貫,就各有所雲,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在現存可考的記載中,最早涉及祝英台籍貫的是江蘇宜興。南齊的《善卷寺記》(作於483-493間),記錄了齊武帝收贖祝英台故宅建造善卷寺的事件。當時,《善卷寺記》作為建寺時的重要碑刻,一直保存在善卷寺內。唐司空李蠙中進士前,曾在善權寺(避齊東昏侯諱改「卷」為「權」)修讀,看到過《善卷寺記》碑。到了咸通八年(867),李蠙上奏懿宗皇帝,要求以自己的俸祿收贖重建善權寺。當年,他作詩一首題於善權寺石壁,其詩序稱:「常州離墨山善權寺,始自齊武帝贖祝英台產之所建,至會昌以例毀廢。唐咸通八年,鳳翔節度使李蠙聞奏天廷,自舍俸資重新建立」。李蠙的這一記載,是我國現存梁祝早期記載之一,同時也是《善卷寺記》關於齊武帝收贖祝英台故宅建寺的有力佐證;南宋丞相周必大《泛舟錄》(1167)在記到善卷寺時也說: 「按,舊碑,寺本齊武帝贖祝英台庄所置」;薛季宣《游祝陵善權洞》(1170左右)雲:「寺故祝英台宅」;《咸淳毘陵志》(1268)則稱:「考《寺記》,謂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明馮夢龍在《古今小說》第28卷《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中,稱:「又有個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義興(即宜興,宋避趙光義諱改。義興屬常州)人氏」,明確指出祝英台是宜興人。清《仙蹤記略》亦稱「國山祝英台(善卷晉時屬義興郡國山縣)」。自宋至清,有9部史志、12部古籍,都有宜興祝英台故宅的記載。其中,《咸淳毘陵志》的編纂者史能之經過考證後,還得出了「意必有人第」即歷史上必有祝英台其人其宅的結論。
祝英台籍貫為浙江上虞的說法,流傳最廣。此說最早見於宋李茂誠根據傳說寫的《義忠王廟記》(1107)。該記有兩處提到上虞,一處說梁山伯外出遊學,遇到祝英台,問他從哪裡來,祝回答說「上虞之鄉」;另一處說梁祝同學三年,英台思親先返,「後二年,山伯亦歸,省之上虞」。此說寧波宋元史志中並無記載,直到明嘉靖《寧波府志》(1560)與清雍正的《寧波府志》(1729),才分別在「遺事」與「逸事」欄中記載了流傳的梁祝故事,說到梁山伯學歸後,「訪之上虞」。而清康熙、咸豐與光緒三部《鄞縣志》則收入了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說到祝英台是上虞人。自從嘉靖《寧波府志》記載梁祝傳說後,古籍中關於上虞祝英台的記載也漸漸多了起來,共有8部之多。如明朱孟震的《浣水續談》稱梁山伯「與上虞祝英台同學,祝先歸,梁後過上虞訪之」;清談遷《棗林外索》稱:梁祝同學後,山伯「訪之上虞」,並注曰引自《寧波府志》。但是,在浙江上虞的縣志中,記載卻很晚,直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才引《寧波府志》而在「軼事」中記入。在戲劇與曲藝中,祝英台是上虞人的說法,主要是建國以後。因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寧波灘簧《梁山伯祝英台》還稱祝英台是慈溪人。而建國後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川劇《柳蔭記》、秦腔《梁山伯與祝英台》、豫劇《梁祝情》等則都說祝英台是上虞人了。特別是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播,影響極大,在國內基本上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清乾隆年間的翟灝,在《通俗編•卷三十七•故事》(1751)中,有引晚唐《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之說,但國內眾多學者查閱多部《宣室志》傳本,均無梁祝記載.故此說現已基本否定,連許多寧波學者也不再提及。
山東濟寧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梁祝墓碑一塊,稱祝英台為鄒縣九曲村人。但該碑又說,出處不詳,是根據傳說記載的。
甘肅清康熙、乾隆《清水縣志》稱,祝英台與梁山伯同為五代梁時清水人.但乾隆志又說「事出小說,莫詳真偽」。
河南也有梁祝是汝南人的說法,此說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 1930年, 《民俗周刊》刊登了沅君女士流傳在河南的《祝英台的歌》;1932年,她又采訪了當地的民間文藝與傳說,並對傳說中的遺存進行考察,根據明代以後的戲曲資料,認定梁祝的家鄉是汝南馬鄉鎮。但祝英台不姓祝而姓朱,而祝庄乃是朱庄。有學者則稱,國內的梁姓與祝姓,河南均有端發,晉因八王之亂,遷至江南。但筆者查康熙《汝陽縣志》、民國《汝南縣志》,並無梁祝記載。
另外,曲藝與戲曲中祝英台又有多處籍貫。曲藝中如清乾隆彈詞《新編東調大雙蝴蝶》稱祝英台祖籍越國會稽,居吳國平江;而同時期的彈詞《新編金蝴蝶傳》則稱祝英台是越州杏花村人;光緒年間的說唱《雙仙寶卷》也說英台是越州杏花村人;但同一時期的鼓詞《柳蔭記》則又說祝英台是蘇州白沙岡人;清末木魚書《牡丹記》則說祝英台是越州東大路人等。戲曲中祝英台的籍貫也很多,如黃梅戲稱祝為湖北嘉魚人,晉劇稱梁祝均為山西蒲州人,閩腔稱英台為寧波府吳山縣人,侗戲則稱祝是越州府湖州縣人,廣西彩調劇稱英台家住峨嵋祝家莊等等,但這些都是流變的傳說或文人、藝人的創作加工,史志中都是沒有記載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祝英台是江蘇宜興人的可能性最大。一是記載最早,比其它地方的記載要早六百年以上;二是其記載並非源於傳說,而是源於歌頌齊武帝創建善卷寺的功德,應當較為可靠。其它地方,不僅記載的時間較晚,而且都源於傳說,特別是有的地方,史志與古籍均無記載,更無法查證,因此,可信度相對較差。
㈥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劇本台詞(全部)
劇中人物列表
祝英台——祝家莊小姐,才華橫溢,喜愛讀書,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
梁山伯——飽讀詩書,儒雅多情,對英台痴情一片。
祝老爺--英台的父親,威嚴,頑固,封建家長的代表。
祝夫人——軟弱、糊塗,雖然疼愛女兒,但是不敢為女兒作主。
師母——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師母,慈愛,願為有情人做媒人。
銀心——祝英台的丫鬟,活潑。
四九——梁山伯的書童,天真無邪。
【旁白】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也已經有了電視劇、戲曲、電影、小提琴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特別是梁祝化蝶一場,感動了古往今來無數的痴情人。由於時間的關系,此次文化節網路廣播劇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我們專門選了十八相送和梁祝話別兩場。
「十八相送」說的是祝英台順利說服父母,喬裝進入學堂,得遇才子梁山伯,英台為梁山伯才情所動,產生了愛慕之情;而梁山伯不知英台是女子,一直以賢弟相稱,這樣同窗三載,英台因為父母的催促,無奈離開學堂回家,梁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多方暗示,但木訥(音 n è )的粱山伯仍然不知面前的「賢弟」竟是「賢妹」。兩個人對話璣珠相應,情趣盎然。
祝英台(以下簡稱「祝」):梁兄,你看,今日天氣晴和,不辜負大好時光,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詩以訴衷腸如何?
梁山伯(以下簡稱「粱」):愚兄才疏學淺,不如賢弟滿腹文章,只怕對不上啊。
祝:梁兄過謙了。
【旁白】兩人正說著,迎面過來一位樵夫,於是梁山伯吟道
梁:前面見一樵夫走奔忙,汗流浹背意慌慌!
【旁白】祝英台微微一笑,對到
祝:他為何人把柴打,梁兄你為何人下山崗?
粱:他為妻子把柴打,我為你賢弟下山崗。
【旁白】梁山伯話音剛落,祝英台輕輕搖了搖頭
祝:不對。
梁:怎麼不對?
祝:他為兄弟把柴打,梁兄哥!你為妻子下山崗。
【旁白】梁山伯聽言,驚道
梁: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亂語你太荒唐。
【旁白】就這樣邊說邊笑,兩個人來到一個池塘旁邊,見池中鯉魚游得正歡,梁山伯又吟道
梁:兄送賢弟到池塘,金色鯉魚一雙雙。
【旁白】聽此言,英台不禁有些傷感,長嘆一聲說
祝:好似比目魚兒相依傍,弟兄分別誠感傷。
【旁白】梁山伯聽此嘆,竟好似包含了萬般的遺憾和無奈,不免有些奇怪,問
梁:賢弟,你為何長嘆呢?
祝:梁兄,你看魚兒在塘里游來游去,他們總也不肯分開。
梁:只要沒有人垂釣,他們是永遠不分開的。
祝:這么說,我們是魚就好了。
梁:唉!你看。
【旁白】此時游過來一對鴛鴦,彩色的羽毛煞是漂亮,梁山伯用手一指,吟道
梁:微風吹動水盪漾,漂來一對美鴛鴦。
祝:形影不離同來往,兩兩相依情意長,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紅妝,梁兄願不願配鴛鴦?
【旁白】梁山伯聽此言,覺得好笑,說道
梁: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妝。
【旁白】祝英台又接著道
祝:鳳凰山上花開遍。
梁:可惜中間缺牡丹。
祝:牡丹花,你愛它,我家園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牡丹花,我愛它,山重水復路遙遠,怎能為花到你家呀。
祝: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惹心煩。
【旁白】祝英台好一番提示,只可惜梁山伯還是不明其意,英台心中不免微微有些悵然,正在此時,兩人同時看見前面有一座觀音廟,於是邁步進去。梁山伯指著供台上的神像說:
梁:送子觀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兩旁。
祝:他二人分明夫妻樣,誰來撮合一爐香?
梁:這金童玉女怎麼能成為夫妻呢?
祝:哦,不能成為夫妻的呀!你看,那是誰啊!?
梁:那是月下老人,專門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既是月下老人,為什麼不用紅線把他們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月老雖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雙,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間鳳求凰。
祝:梁兄呀!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為泥塑木雕難把口兒張,觀音大士把媒來做,來來來,我們替他來拜堂!
梁:賢弟愈說愈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祝:梁兄啊!你別動肝火別生氣!小弟作揖賠罪你且把怒息。
【旁白】看著梁山伯真有些生氣,祝英台又不能直說原由,趕忙住口,向梁山伯作揖賠罪。就這樣行了一路,終於要分手了,英台千言萬語在心頭,但是言短情長,她眼眶微紅,對梁山伯說:
祝:勞君遠送感情深,到此分離欲斷魂,一事在心臨別問,問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愚兄生長在貧門,無勢無財怎訂婚?學業未成名未就,一時那有意中人?
祝:聞說梁兄未訂婚,英台有妹守閨門,梁兄如有求凰意,有我為媒事可成。
梁:路遠無緣見玉人,青春美貌定無倫。
祝:問人與我無差異,問貌叫人兩不分,我與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
梁:上前一拜謝媒人,賢弟情深意更深,不怪出言多比喻,原來一味想聯婚,
可笑我冬烘頭腦太昏昏哪!
祝:此行何日再相逢,珍重春寒客里身,萬恨千愁言不盡,臨行一語意重深,
莫忘了求親早到祝家村。
【旁白】一對有情人就這樣不得不暫時分開了。
【旁白】過了數日,有一天,祝家莊熱鬧非凡,祝英台的丫鬟銀心跑進屋內。
銀心:小姐,梁相公家派人提親來了。
祝:你怎麼知道呀?
銀心:我怎麼不知道,剛才我在門口看見媒婆子打咱們家門口出去,說是來向咱們家員外給你提親的,不用說準是梁相公家派來的。
祝:(又嗔怪又驚喜地)不許胡說!
銀心:真的啊!小姐,怪不得昨晚燭花結了雙蕊,燭花雙蕊必有喜事。
【旁白】正在這時,祝老爺高興地嚷嚷著和祝夫人一起走了進來
祝老爺:喜事!喜事!這真是天大的喜事。哈哈 …..
祝:爹、媽。
銀心:參見員外夫人。
祝老爺:英台,為父正惦記著我兒的親事呢!偏偏今天就有人來為我兒提親,這豈非不是喜上門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門親事真是天賜良緣,為父已應允了,選吉日成親!
祝:不知爹爹、母親將女兒許配何人?
祝老爺:這門親事非比尋常,提將起來我兒是知道的,就是本郡太守之子馬文才。怎樣?
祝英台:女兒不嫁。
祝老爺:門當戶對,為什麼不嫁?
祝:誰不知道馬文才是不學無術的紈褲子弟啊!
祝老爺:傳說之言,怎麼可以深信呢?
祝:女兒不能從命!
祝老爺:(嗔怒道)兒女婚事應遵父母之命,不聽父命就是不孝!
祝:女兒願意侍候爹爹終老一生。
祝老爺:這是什麽話,焉有終生不嫁之理!
祝:女兒就是要嫁也不嫁給馬文才!
【旁白】祝老爺聞聽英台此話,似乎有所醒悟
祝老爺:我明白了,你在杭城讀書的時候,莫非……銀心,你陪小姐讀書三載,做了些什麼?講!
祝:銀心,你直說好了!
銀心:(吞吞吐吐地)小姐在杭城讀書的時候,與梁山伯相公義結金蘭,形影不離,臨行之時,小姐還……
祝老爺:(惱怒的)還什麼,講!
銀心:小姐還親口將自己許給了粱相公。
祝老爺:(惱羞成怒地)英台,你……,怪不得好言相勸勸不醒,卻原來在外有了兒女情,美滿姻緣你不願,辜負老父一片心,自從盤古開天地,那有閨女自訂親,馬家有財有勢有媒聘,梁山伯他與我祝家難聯姻!這樁婚事萬萬不行!
祝:(懇求地)爹爹,女兒與粱相公三載同窗,情投意合,馬家婚事女兒萬萬不能從命!
祝老爺:(氣憤地)我已將你許配馬家,擇日下聘,萬難更改。
祝:(堅決地)女兒心願已定,任憑爹爹……
祝老爺:你,好你個奴才,你竟敢違抗父命 ……..
銀心:小姐。
祝夫人:你何必發這么大的脾氣,待會我慢慢勸勸她也就是了。
祝老爺:(怒氣沖沖)越大越沒有規矩,今天從也要從,不從也要從。
祝:媽……
祝夫人:英台,你爹的脾氣你是知道的,事到如今,你還是答應了吧!他們馬家有財有勢,你爹爹既已許了親,怎麼能再反悔呢!再說你自己許的親,傳說出去了總不大好聽,我看你就委曲了吧!
祝:寒梅豈怕風雪壓,鳳凰怎肯配烏鴉,無論他馬家權勢有多大,要成親除非是日出西山,鐵樹開花!
祝夫人:(無奈地)英台 ……
銀心:夫人,您看這可怎麼辦呢?
祝夫人: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點來。
銀心:小姐,梁相公來了。
【旁白】梁山伯急匆匆趕來
祝:梁兄。
梁:小弟與令兄有八拜之交,今日特來拜訪,請問令兄何在啊!
祝:梁兄,你仔細地看看。
梁:(驚異道)你……你 …….
祝:我就是英台。三年前我想出外求學,故而改扮男裝,不期與梁兄相遇,三載同窗多蒙照顧,英台感激不盡。
梁:賢弟,哦,念書的時候,咱們是兄弟相稱,如今你這樣的打扮,我該稱你賢弟
呢,還是……
祝:讀書時節我是女扮男裝,理該兄弟相稱,如今不妨改稱兄妹。
梁:如此,賢妹。
祝:梁兄,梁兄請坐。
梁:有坐,賢妹請坐。
銀心:梁相公請用茶。
祝:梁兄,你我長亭分手,別來可好。
梁:好,賢妹家居想必安適?
祝:托梁兄之福,也還好。梁兄此來是路過,還是特地光臨。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來向仁伯大人問安,二來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賢妹啊!那一日錢塘道上送君歸,柳蔭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親口許,求親我特為上門來。
祝: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個,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驚喜道)啊呀,原來九妹就是你!梁山伯與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滿姻緣償夙願,今生今世不分開。
祝:(哀惋道)無奈爹爹已將我終身……,許給那花花公子馬文才!
梁:(著急道)你與我海誓山盟情義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許馬家,你就該快把親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計把親退,拒絕馬家聘和媒,無奈是爹爹絕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馬家親事退。
梁:啊!不肯退親。
梁:你爹不肯把親退,我家花轎先來抬,杭城請來老師母,祝家廳上坐起來,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環與蝴蝶墜,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環蝴蝶墜,蝴蝶本應成雙對,豈知你我自作主,無人當它是聘媒!
梁:縱然是無人當它是聘媒,我也要與你生死兩相隨。
祝:梁兄句句痴心話,英台點點淚雙垂,梁兄啊!梁門唯有你單丁子,白發娘親指望誰?只怪我,英台無福份,梁兄你還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愛,定要與英台把婚配。愚兄先辭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無言可慰,親斟薄酒敬梁兄。梁兄啊,草橋相遇便相親,同學三載更有情,留下玉環為信物,相煩師母說婚姻,臨行送我錢塘路,幾度忘羞露本心,我與你水面成雙留儷影,我與你堂前作對拜觀音,豈知好事成虛話,棒打鴛鴦兩離分,爹爹許了馬家婚,心已碎,意難伸;尚有何言對故人?
梁:我只道兩心相照成佳偶,又誰知並蒂蓮被狂風吹!我滿懷悲憤向誰訴?我滿眶熱淚流與誰?一場好夢匆匆醒,萬丈情絲寸寸灰,從今不到錢塘路,怕見鴛鴦作對飛。
祝:梁兄!梁兄!這都是我把梁兄累!梁兄!不是英台無情無義,只是父命難違!
【旁白】梁山伯返家之後,終於因為多日勞累,加上郁結難消,一病不起。昏迷之中,只喚著英台的名字。山伯的母親端了一碗葯走進屋內。
梁母:伯兒,伯兒,吃葯了。
【旁白】病重的梁山伯睜開雙眼,問道
梁:母親,你看英台會來嗎?
梁母:四九已經去報信了,我想她會來的,快吃葯吧!
梁:孩兒的病不是葯石可以醫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母親,你是空疼了我一場了。想不到未盡半點孝道,就要你白發人反送我這黑發人,母親的養育之恩,孩兒只有來生圖報。
梁母:伯兒!不要說這樣的話,你讓母親怎麼辦呢,安心養病,一切都會好的。
【旁白】山伯氣力已盡,不再多言,輕輕推開葯碗,又重新閉上了眼睛。這時四九跑進來
四九:相公,相公。
【旁白】梁山伯聽見四九的聲音,趕忙睜開眼睛,又欲支撐著坐起來,但是只看見四九一人,並無英台的身影,心知此事已經不可挽回,頓時感到無比絕望和灰心。只道:
梁:母親,孩兒死後,請將孩兒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說完,又掏出一塊絹帕,遞給四九
梁:這是我隨身之物,你去送給小姐,她看了這個,就跟看見我一樣。英台,愚兄先走一步了。
【旁白】就這樣,梁山伯帶著對祝英台無限的思念和情意,含恨離世。而此時祝家莊里正張燈結綵,馬家迎親的隊伍馬上就到。祝英台心中凄苦,正座在妝台前,銀心神色慌張地跑進屋內。
銀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驚慌地)他,他怎麼樣?
銀心:(悲痛地)他 …… 他死了,今天剛剛下葬在南山路旁。
【旁白】英台得聞此言,幾乎昏死過去,頓時大聲痛哭起來。
祝:梁兄啊!實指望與兄共接連理,誰知爹爹棒打鴛鴦各西東,樓台一別成永訣。梁兄啊!是我害了你!(哭腔)想當日十八相送,情誼無限,如今兄長又在可處可尋呢。兄先走一步,小妹必將跟隨。
【旁白】正在此時,祝員外和祝夫人走了進來,想看看女兒是不是打扮好了。銀心一見,慌忙上前施禮。
銀心:員外,夫人。
祝老爺:花轎已經上門了,你們怎麼還不替小姐打扮起來!
【旁白】英台稍稍收起了心中的悲傷,滿面淚痕地抬頭看著自己的父親。
祝:爹爹一定要女兒上轎,那就一定要依我一件事。
祝老爺:說吧!
祝:轎前兩盞白紗燈,轎後三千銀紙錠,花轎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橋鎮上祭兄墳!
祝夫人:兒啊!馬家馬上就來迎親,怎可去祭墳!
祝老爺:太不像話,那有新娘上轎去祭墳的道理,一派胡言,簡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應,我是寧死也不會上花轎的。
【旁白】無奈之下,祝老爺答應了英台的請求。一路上,英台悲悲切切,哭泣著來到山伯墓前,但見活生生的心愛之人,今日已經成了一座孤墳。英台忍不住痛哭起來,撲到墳頭上。
祝:(哭腔)梁兄啊!我們心心相許,原以為天從人願成佳偶,誰知曉姻緣薄上名不標。實指望你喚月老來做媒,誰知曉喜鵲未報烏鴉叫,實指望笙管笛簫來迎娶,誰知曉未報銀河斷鵲橋,實指望大紅花轎到你家,誰知曉白衣素服來節孝。梁兄啊!不見梁兄見墳台,呼天喚地喚不歸,英台立志難更改,我豈能嫁與馬文才。梁兄啊!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旁白】此時天地變色,雷電大作,一陣巨響之後,墳頭竟然裂出一條縫隙,英台毅然縱身躍入。旁人拉將不住,但見那墳頭又慢慢合上。說來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復了平靜。從此,人們在萬里彩虹、百花盛開之中,見到兩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隨。人們都傳說那就是梁祝所化,相愛之人沖破了世俗的藩籬,地老天荒永不再分離。
㈦ 《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要內容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游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台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近年來有兩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劇目引起爭議。一台由沈陽京劇院遲小秋和朱強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台新戲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特別在舞台的呈現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傳統般的「跳躍」,由於演出場次不多,范圍也不廣,筆者無緣窺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評論,只就所見到過的遲小秋的「哭墳」一折說幾句當時的觀感。這一折戲給我的整體感覺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編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憶部分的唱腔設計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開始幾句有些「繞」,聽起來不順。
近年,浙江越劇團的傅派傳人陳藝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墳」和「化蝶」兩場。
總之,經典就是經典,彷彿有演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意韻,道不完的感嘆。
㈧ 跪求《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李翰祥導演的
鏈接:
㈨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幕後製作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把膾炙人口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搬上銀幕,拍成彩色故事影片,確定了由桑弧導演,黃紹芬攝影,演員基本上由原越劇班底組成,主演袁雪芬、范瑞娟都是越劇「大腕」,前者以柔婉細膩著稱,後者以醇厚質朴見長。她們聲情並茂的演唱強化了影片的藝術魅力。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袁雪芬、范瑞娟進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上級明確地通知:毛澤東主席指示,馬上要開拍彩色電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與祝英台》開始拍攝。參與人員非常激動,當時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盡管財政緊張,但還是投入了拍攝。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因為燈光、葯水等方面都不成熟,她們一面在電影廠拍攝,一面看著工作人員拿著小瓶子葯水做實驗。她們也不適應當時的拍攝,一個鏡頭拍十幾次,演的情緒都沒有了。但即使這樣的拍攝方式,還是因為手工印刷、燈光不穩定、色彩不定而流產。
最後,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問題被提出,而且集中在兩盞從蘇聯進口的阿克炭精燈上。彩色電影必須光源充足,這兩只燈一閃一閃,總在眨眼,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電影廠決定改拍黑白片。於是,彩色布景和服裝必須重新設計,大家在拆布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掉頭安裝的阿克炭精燈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裝倒了這么簡單。」袁雪芬找到了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到攝影棚看看,從攝影機鏡頭里看到的彩色畫面很明麗,於是,召開現場辦公會,再次決定拍攝彩色影片。
「1953年夏天非常熱,很多天都是38攝氏度。那麼多燈照著,我們每天演10幾個小時,演完後,臉都腫一圈。」袁雪芬說。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燈光刺激,腫成葡萄那麼大。袁雪芬的十二指腸潰瘍發作。11個月的辛苦過去,影片竣工。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前來審查樣片,對這部電影大加贊賞:「不是有人說我們沒條件拍攝彩色片嗎?現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總結嗎?」
陳毅同志親自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審看樣片,並向洗印這部彩色影片的萬國強、查瑞根師傅及攝制組全體同志表示祝賀。
當時領導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到攝影棚了解拍片情況,黃紹芬向他談了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用幾台防空探照燈的發電車,增加炭精燈,提高棚內的光亮度的辦法。夏衍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便向當時上海市長、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匯報。陳毅同意借用,但規定出借時間只限於白天,傍晚前必須歸還。時值1953年,國民黨轟炸還在持續。就這樣,《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方方面面的「精心呵護」下,得以開機拍攝。
由曾經拍攝出《不了情》(1947)、《太太萬歲》(1947)、《哀樂中年》(1949)等膾炙人口電影的大導演桑弧於1954年完成的這部舞台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新中國建立後所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之後他又陸續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越劇」和「彩色」成為影片最終成功的兩大核心要素。導演桑弧深知我國傳統戲曲藝術在舞台視覺表現層面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將其有機移植到「彩色」電影這一當時對中國來說尚屬於新技術的視聽媒介表現中,在視覺上充分反映出中國戲曲化妝和服裝的艷麗,取得了較好的銀幕效果,為新中國彩色電影的誕生打響了頭炮!另外,《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越劇的經典劇目之一,越劇本身柔美清麗的表演和纏綿動人的唱腔音樂富有鮮明的江南特色,早已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全女性演員出演角色,擅長演繹青春愛情題材的特點顯得尤為細膩,相對而言,它與現實生活距離較小,電影形式化比較容易。
而酷愛戲曲藝術的桑弧導演顯然深悉此道,他在拍攝本片時格外仔細,比較研究了《梁祝》的幾個不同戲曲版本,然後把越劇版和川劇版的優點組合起來,通過越劇名演員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表演將之電影化。
導演桑弧曾撰文回憶當時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年上半年,攝制組進行了排戲,分鏡頭、美術設計、彩色片攝影、洗印的各項技術試驗。影片於7月初開拍,對這部新中國第一次拍攝的彩色戲曲藝術片,周總理和陳毅市長都傾注了很大的關心。1953年冬,影片攝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請周總理、鄧穎超同志和陳毅市長來審看樣片。他們看後十分高興,對袁雪芬、范瑞娟的優秀表演以及攝制組全體的創作勞動給予很多鼓勵。周總理還詳細詢問廠拍攝情況。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三個多小時,這對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過量的負荷。
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長度控制在電影通常所允許的二小時放映時間之內,而又要盡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上的精華,這確是一個難題。攝制組雖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盡如人意。周總理沉思片刻,用商量的口吻問我們,為了劇情的貫串,在「樓台會」和「山伯臨終」之後,能否加上一個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場面,再銜接下面馬家花轎進門,祝公還硬逼女兒上轎的場景。我們覺得總理的建議非常好,於是又補拍了「思兄」一場,增加了短短四句唱詞,卻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烘托得更濃烈了。」
這部彩色戲曲片問世後,效果很好。備受觀眾歡迎,它也為攝制彩色影片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到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老兵新傳》。
其實,《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負載的政治意義還不止於這么點。
當時普遍的國際輿論對新中國抱有敵意,在文化方面,認為共產黨中國壓制文化發展,只會搞一些軍事題材的宣傳品。中央領導決定投拍《梁山伯與祝英台》正是從一方面說明:我們國家也有經典的愛情片,也非常重視文化發展。
1954年4月間,周恩來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指示中國代表團新聞處放映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外國人對中國越劇片究竟感不感興趣?作為新聞聯絡官的熊向暉心中沒有把握。上世紀20年代在歐洲生活過,對歐洲人的文化素養有較多了解,並且喜歡看中國各種民族歌舞尤其是越劇的周恩來認為,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
因此,只要給這部影片取個既恰如其分又有吸引力的別的名字,外國人看它的興趣是會有的。 周恩來凝神沉思了一會兒,說「只要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並在放映前作3分鍾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作其他解釋。這樣試試,我保你不會失敗。不信,可以打賭,如果失敗了,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錢。」
200多名記者被這樣陌生而優美的文化感動著,當時主要的國際輿論轉了風頭:「誰說共產黨不要文化?新中國建國不久,就拍出了這樣美麗的愛情彩色片。」在日內瓦,周恩來總理還邀請查理·卓別林先生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查理·卓別林認為,這是一部最出色的影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查理·卓別林十分欣賞《梁祝》,他由衷稱贊中國民族戲曲的優秀傳統。他說:「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一部非凡的影片!就是需要有這種影片!這種貫串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影片。希望你們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對美的觀念。我希望你們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而我知道你們是已經有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國內外眾多榮譽:1957年4月在文化部舉行了1949年—1955年優秀影片授獎大會上,榮獲舞台藝術片類的唯一金獎;1954年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1955年英國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影片在巴黎放映時也引起了轟動,外國人的反映是影片「故事好,表演好,音樂好,色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