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湮滅》:一部西方科幻版的《山海經》
據說是改編自打敗了《三體》獲得了2014年科幻小說星雲獎的《遺落的南境》第一部,但導演改編力度之大,讓原著黨紛紛吐槽,然而依舊掩飾不住《湮滅》的好評如潮。
也看了不少網友的深入解讀,這里從兩個方面聊一聊這部電影。
其一、什麼是湮滅
本想搜一搜電影的標題Annihilation和電影里反復提到的Reflection兩個詞,找到DNA的Reflection理論,結果並沒有找到,只是提到了將一種動/植物的DNA用到另一種動/植物身上,使其具備原有動/植物的一些屬性,被稱之為DNA的Reflection,只有簡單的介紹,正經論文沒有找到。
意外的結果卻發現,文化研究(後現代主義)有關於「符號湮滅」(symbolic annihilation)的研究,還有關於「折射假說」(reflection hypothesis ),耳邊響起了《高級迷信》里對於文化研究和後現代主義批判的聲音。此理論大可不必理會,與電影也沒什麼關系。
而在物理學上,湮滅的定義是:
這倒是與電影有些契合,電影里的「X區域」中,是否創造了一個與進入該區域的科學家和軍人們相反的一種物質存在,最後導致了互毀,轉換成另一種新形式的生物體存在(如物質與能量的轉換),算是對於電影的一種解讀方式。
至於談到寓言和什麼心理層面上的「湮滅」,則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之說。
其二、生物演化過程
本文主要是關注該影片的所講述的生物演化過程,或者說是以另一種方式為我們上了一堂演化生物課程。電影中對於細胞分裂也多有討論,算是打了一個細胞學的理論基礎。
我們都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簡單來說就是生物體與環境進行互動,逐漸改變自身適應環境的過程。進化論的必要條件是:緩慢、漸進和累積,也就是說進化過程是緩慢的適應環境的,進化是漸進而不是跳躍的,有機體對於變異是能夠積累並傳遞到下一代中的。
回過頭來看看在電影中的「X區域」里,由於外來星體造成的特殊環境,可以稱之為「進化的實驗室」。在這里,進化的過程非常迅速,電影里告訴我們這個環境還在不斷地擴張自身。
而進化並不是漸進的過程,而是突變,在這個「X區域」里,有一種力量在不斷地嘗試著去改變植物、動物和人類等有機體,甚至是水、石頭等無機體的變異,電影里有很多鏡頭都給予了交代。
還有一個關鍵是否能夠累積,在這個「進化的實驗室」里,不斷嘗試這將地球上原有物種的DNA重組,有機體的能量予以變換,來進行這實驗。以至於最後,男女主角在被改變了DNA/或者說是被替換了之後,如果不能累積自身的變異,那麼這個實驗就相當失敗。
那麼這部關於演化的電影,是否顛覆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呢?
上述分析,至少是打破了進化論中的緩慢、漸進兩條,而累積這一點則並沒有違反。當然,演化生物界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中,爭執最多的也是緩慢和漸進兩條,即便是拉馬克主義,其前提也必須建立在累積的基礎之上。
因此說,至少這是一部討論生物演化的電影,雖然與正統的達爾文主義有些出入。
從這個演化生物學的課程上,我們能夠學到什麼呢?
《山海經》中,有很多奇獸,一度以為這些可能存在的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只因為不適應環境被淘汰了,而《湮滅》更可能就是一部西方現代版本的《山海經》。
然而,實際上在進化中,不能穩定的、緩慢的進化的物種,註定無法生存,大自然總是在逐漸雕琢著生物體的可能形狀。
就拿會飛的馬或者龍來說,有這樣的動物,必定要耗費很大的能量去長翅膀,而沒有翅膀的馬和蜥蜴等動物,已經足以適應環境,為何要花費那麼多食物在背上長兩只翅膀,難道只是為了能夠有個好視角?
但不能認為這部電影違反了生物學,而只能看作是一場實驗,很多科學家,包括波普爾都批評進化論無法證偽,畢竟進化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去進行。但我們可以在思想里,在電影里去實驗。
這部著作就是以演化生物的科幻方式,講述著地球上從「原始濃湯」里的單細胞生物,一步步誕生出人類的過程。而影片種奇特的物種,只不過都是《山海經》里,人類的幻想或是大自然的失敗試驗品而已。
B. 《山海經之再見怪獸》定檔,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講述了昆侖之虛,掩於山海之中,滋養了無數生靈。這里的昆侖醫館醫術精湛,但卻有一種病千百年來無葯可醫——黑靈。醫師白澤致力對抗黑靈,卻自以為是毀了整個大島,被逐出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