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奪印和箭桿河邊是一個電影嗎
不是,只是表達的是,同一類戰爭類型的片子。
電影簡介,陳瘸子是《奪印》劇中一號反派人物,是個陰險毒辣的壞分子,他耍陰謀,篡奪了村的行政權力,在盜竊集體稻種時摔壞了腿,卻要偽裝成為保護集體財產而受傷。後來在上級派來的何書記帶領群眾與他展開激烈斗爭,粉碎了他種種陰謀,奪回了被他纂取的權力,在面臨失敗下,陳瘸子企圖製造沉船殺人,被群眾擒獲。
寨頭村演出《箭桿河邊》,其他演員包括扮演妄圖變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員,都沒被起上外號,唯獨扮演二流子的演員大劉,在演完戲後,攤上了外號。
農村人演戲,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務之類的丑角,在舞台上都愛誇張丑態,以博觀眾眼球,大劉也不例外。他飾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閑的二賴子,劇中他的戲份不大,僅出場兩次,總共四、五分鍾,可是在短暫的表演中,他大耍噱頭,丑態百出,十分賣力。
所以表達的不是一個電影。
⑵ 急!!!求一部老電影《箭桿河邊》的下載地址!
你用迅雷去搜索下載
⑶ 說出一部電影的名字,證明你已經不再年輕,你會說哪部
我們那年的電影:
我叫″小鈴鐺",家住″槐樹庄"。左鄰″白毛女"右鄰″李雙雙",屋前「分水嶺」屋後「沙家浜」。″今天我休息",正在討論"家庭問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說是丟了″秘密圖紙",叫我″跟蹤追擊"。我跨過了″萬水千山",走遍″林海雪原",來到″箭桿河邊"。望著初升的″紅日",我寫下了″渡江偵察記"。我跟隨″山間鈴響馬邦來",到了″林家鋪子",問了″哥倆好",找到"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蝴蝶泉邊"認識了″五朵金花",拜會了″劉三姐",詢問了″阿詩瑪"的近況。告別了″冰山上的來客",和″雷鋒"一同登上"特快列車",我們參加了″鐵道游擊隊"。為了保衛″糧食",我們發明了″地道戰"″地雷戰"。在″平原游擊隊"和″獨立大隊"的協助下,根據″紅孩子""小兵張嘎"″英雄小八路"送來的″雞毛信"。通過″永不消失的電波",經過″奇襲",最終取得了″上甘嶺"的勝利。通過″南征北戰"的煅煉,我″在戰斗里成長"。
這是我的″電影史",還有落下的,請朋友們補上。謝謝!
青春歲月
南征北戰,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紅日,渡江偵察記,白毛女。
《紅色娘子軍》
看到裡面陳強演的南霸天那叫一個恨。
那時候電影都很激進,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裡面的女演員第一很漂亮,第二有許多女兵光著腿的鏡頭,那些英姿颯爽的女兵的腿型真的很美,估計那時候很多人和我一樣,嘴上不好意思說心裡其實很期待。
吳瓊花濃眉大眼,但我更喜歡裡面她的那個叫紅蓮的「姐姐」。我覺得她更有女人味。
那個指導員洪常青被燒死也是我看這部電影最心痛的時刻,在那一瞬間,吳瓊花成熟了,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者,不再沖動,開始知道動腦筋了,喜歡這部電影,給了我童年許多遐想和教育,讓我從小知道熱愛黨,從小知道是那時候的共產黨讓窮人翻了身。
我是五十年代初的人,六十年代以前看的電影都不記得了,六十年代看的電影還記得一些,但不能說記得好多。
當年,我家住在區政府所在的集鎮上,隔一段時間,縣里的電影隊就會到這里來放一次電影。應該說,集鎮上的人比農村的人看電影的次數多很多。雖然有時電影隊也下鄉,但全區幾個公社,幾十個大隊,一個大隊一年能去幾次都還不好說。因此,看電影不論是在集鎮上,還是在鄉下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在我的記憶里,當年的電影有《萬水千山》,《五更寒》,《兵臨城下》,《紅日》,《柯山紅日》,《戰火中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羊城暗哨》,《五十一號兵站》,《永不消失的電波》,《青春之歌》,《地下航線》,《海鷹》,《無名島》,《徐秋影案件》,《在烈火中永生》,《兩個巡邏兵》《紅孩子》,《平原游擊隊》,《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古利鍾聲》,《沙漠追匪記》,《蘆笙戀歌》,《李雙雙》,《雷鋒》等等等等,說也說不完。看電影,那是我們這代人的快樂,是我們這代人翹首以盼的事。想當年,我們這些七八上十歲,十多歲的孩子為了看電影還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但因為不在這個題目的范圍內,就不說了。
我所說的是三戰,即:《地雷戰》、《地道戰》和《南征北戰》。
這三部電影任何一部都看過多次,並且還都是上小學時看的。
除了《南征北戰》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中孟良崮戰役的故事。那兩部原本是教學片,是為了響應「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當時備戰的政治需要,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所拍攝。
三戰電影故事都是有真實的 歷史 背景。《地雷戰》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共產黨所領導的敵後游擊隊,用土法生產炸葯、土法製造地雷同日本鬼子作殊死斗爭的故事。
《地道戰》反映的是冀中平原的農民游擊隊在抗日戰爭年代,運用一家一戶所挖的為躲避敵人燒殺搶掠的短距離地道,經過改造將其連成一片地下網路,可以防毒、防煙、防水。成為打擊日偽軍的有效手段。
而《南征北戰》所描寫的就是華東解放軍攻打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整編七十四師的孟良崮戰役。整部影片場面宏大,演員陣容中的主角多是大腕,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一部好的電影、戲劇和歌曲,包括小說、散文等文藝作品,對人的教育和影響不可低估。本博看「三戰」的時候,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了,產生的印象至今仍然是歷歷在目,好象昨天才看到似的。
《雷鋒》《英雄虎膽》《冰山上的來客》《永不消逝的電波》《劉三姐》《南征北戰》《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
那一年我大概剛讀小學,一部電影萬人空巷,且讓大家都認識了三位大明星:劉曉慶、陳沖、唐國強。
這部電影叫《小花》,講的是解放軍哥哥趙永生與一親一養兩位「小花」妹妹,在戰火紛飛年代的聚散離合,以及為共同的理想重聚一起,為革命浴血奮斗的故事。那首著名的片中曲《妹妹找哥淚花流》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師演唱,傳唱至今。
後來,記憶中還看過《戴手銬的旅客》、《神秘的大佛》、《知音》、《子夜》、《少林寺》、《南拳王》、《牧馬人》、《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媽媽再愛我一次》等。好的片子大家排隊搶票,買到票的人在人群中那個得意勁,能讓旁人羨慕得口水直流。也有一些企事業單位、學校學生組織看的電影,比如深受教育的《少年犯》、《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黑太陽731》等。
電影院門口,是擺著小攤、拎著籃子賣瓜子水果香煙冰棒的。電影院旁邊的單車停放點,誰要是胯下騎著永久、鳳凰等名牌,不知要羨煞多少旁人。
那時候的電影,很少有虛華的特效,也不知小鮮肉娘娘腔為何物,更別提飛來飛去的威壓,排山倒海的神功。知名的導演、敬業的演員、精湛的演技、精彩的故事,加上特有的年代元素,就是一部好電影的框架。
這種骨子裡的朴實,一如那個久遠的年代,令人回味無窮,一生難忘。
我的處女作是《金光大道》,再就是《閃閃的紅星》、《地道戰》、《地雷戰》、《海港》、《白毛女》、《戰上海》、《林海雪原》、《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黑三角》、《傷逝》、《苦惱人的笑》、《瞧這一家子》、《小花》、《他們在相愛》、《愛情與遺產》、《廬山戀》、《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大李老李和小李》、《三進山城》、《江防圖》、《兵臨城下》、《十天》、《紅牡丹》、《小字輩》、《青春之歌》、《少林寺》、《少林寺弟子》、《南北少林》、《少林小子》、《橋》、《虎口脫險》。。。
⑷ 農民豐收老電影大全
艷陽天,金光大道,槐樹庄,李雙雙,朝陽溝,箭桿河邊,春苗,紅雨。。。。。。。
⑸ 「是誰那麼壞將我來造謠」是什麼梗出處是哪裡
這句話淵源是在《箭桿河邊》,這是一部有戲曲元素的電影,於1964年上映,裡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唱段。而題中提到的這個現在的梗,就是來自於其中的一個唱段。現在它被今人反復提起,尤其是在演藝界,更是煥發了神奇的魔力。先後有德雲社一眾才子的推薦,最終成為了新的梗。
喜劇界大佬的全新演繹讓老選段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曲藝得到了傳承。這一點比成為口頭的一個梗更加的有意義,正是基於相聲界人士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才有了今日推陳出新的好節目。
⑹ 哪些老電影比較深入人心
哪些老電影比較深入人心?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對我來說,過去看過很多老電影,基本上都是黑白的,但我覺得都很好。如: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江姐、青春之歌、苦菜花、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永不消逝的電波、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龍江頌、奇襲白虎團、杜鵑山、狼牙山五壯士、英雄贊歌、沂蒙頌、黨的女兒、奪印、箭桿河邊、青松嶺、閃閃的紅星、冰山上的來客、海島女民兵、春苗、紅色娘子軍、朝陽溝、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白毛女、敵後武工隊、洪湖赤衛隊、林海雪原。
這些老電影看了之後,真是深入人心,雖然都過去五六十年了,但有些情節仍在腦海里記憶猶新,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白毛女,通過喜兒的新舊 社會 兩種不同命運的遭遇,闡述了一條真理,即舊 社會 讓人變成鬼,新中國讓鬼變成人。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另外電影春苗,歌頌農村赤腳醫生全心全意為社員看病的故事,現在看來,那真是一部好片。
看一部電影深不深入人心,不是看它如何熱鬧,而是看它有沒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 歷史 意義。我覺得過去那些黑白老電影都很好。看後讓人受益。
太多了,數不勝數,最喜歡的是英雄兒女上甘嶺地道戰,東方紅,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
東方紅,長征組歌
鐵道衛士,
秘密圖紙,
五朵金花,
劉三姐,
鐵道游擊隊,
地道戰,
深入人心的老電影太多了,
按題材分類
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如下:
《上甘嶺》《奇襲》《打擊侵略者》
……
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
《地道戰》《地雷戰》
《小兵張嘎》
……
解放戰爭題材的電影:
《戰上海》《紅色娘子軍》
《東進序曲》
……
文革題材的電影:
《決裂》《紅雨》《春苗》
……
階級斗爭題材的電影:
《艷陽天》《金光大道》
《青松嶺》
……
歌舞題材的電影:
《東方紅》《長征組歌》
《革命 歷史 歌曲表演唱》
……
農村題材的電影:
《奪印》《李雙雙》《江山多嬌》
……
英雄事跡題材的電影:
《雷鋒》《董存瑞》
《焦裕祿》
……
兒童題材的電影:
《紅孩子》《讓我們盪起雙槳》
《阿夏河的密迷》
……
外國電影:
《列寧在十月》《寧死不屈》
《追捕》
……
好了就先列出這些電影吧,其實還有很多,太費腦筋和時間了,
在此也敬告各位朋友們,每次答題都是現場發揮,想起那個就寫那個,
都是憑記憶所寫,難免有瑕疵,也請朋友們多多指教,
謝謝。
看過好多電影,最深入人心丶最難忘的是《東方紅》、《英雄兒女》、《上甘嶺》、《鐵道游擊隊》、《偵察兵》、《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小乓張嘎》、《青松嶺》等等精典電影佳作。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見仁見智,千人千面。如何界定老電影呢?我印象中小時候看過的很多黑白電影,人們印象深刻,也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時候文化生活過於貧乏,心靈如白紙一般,容易被電影深入進去。那時候人們很少花錢進電影院看電影,電影主要是露天放映。(無法想像花錢看電影,農村干一天農活,記一個工分,當時一個工分才一到兩角錢)我們經常自帶小板凳,步行輾轉於周圍幾個村子觀看,只要是電影就可以,不管什麼片子,哪怕多次重復觀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
小時候看過以下黑白電影,至今印象深刻,主要有:《地道戰》、《地雷戰》、《青松嶺》、《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雞毛信》、《白毛女》、《洪湖赤衛隊》、《花木蘭》、《女駙馬》、《朝陽溝》、《天仙配》、《牛郎織女》、《劉巧兒》、《李雙雙》、《永不消逝的電波》、《甲午風雲》、《小二黑結婚》、《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壯士》《烈火金剛》、《金光大道》、《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英雄虎膽》、《405謀殺案》、《保密局的槍聲》、《冰山上的來客》、《苦菜花》、《柳堡的故事》、《李雙雙》、《鐵道游擊隊》、《英雄兒女》、《董存瑞》、《一江春水向東流》、《永不消逝的電波》、《紅燈記》、《喬老爺上轎》等等……太多啦,至少是深入我心……
老電影能深入人心,主要是 歷史 原因形成,在改革開放前物質文化比較匱乏的年代,大家基本沒有多少文化 娛樂 活動,看露天電影基本上可以算最大的文化享受,而且在每隔一段時間看露天電影時大多重復的片子比較多,因而印象比較深。
第二個原因可能就是在電影製作上比較精益求精,而且全部情節和素材都圍繞一個主題,絕不鬆散。
再就是演員的演技都十分到位,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翻牌亦或小角色,大家都盡心盡力,應了那句話: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
比較深入人心的太多了,比如早期的《閃閃的紅星》《地道戰》《地雷戰》後期的《開國大典》《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還有馮小剛導演,管虎導演的一些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有比較才有鑒別,現在的影視雖然傳播和製作手段好了許多,但是深入人心的太少。至於許多的抗日神劇就更是不入流。同時重要的還有在市場操縱下,演員的演技簡直不敢恭維。當下走紅的幾名所謂「影星」,其表演簡直做作到令人作嘔。一部電影他們絕對能把即使是真實的故事演成假的。
每個時代的電影不僅是那個年代生活和文化的反映,更是一個時代面貌的整體展現,對於個人來講,就更是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甚或改變自己人生態度的關鍵。
您好。很榮幸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我的九月》是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尹力執導的兒童片,由張萌、張國立主演,於1990年上映。該片講述了北京亞運會開幕前,小學生安建軍在高老師的幫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的懦弱,重新認識自己,最終爭取到參加開幕式表演資格的故事。
《我的九月》是一部具有非凡意義的兒童片,在某種意義上,它象徵著一代人的青春坐標,無論我們這一代人走多遠,在以這部電影為起點的時代變化得多麼厲害,它都可以當之無愧地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將許多早已變得不同的人們凝聚在一起。如果說美夢使一個人在醒來時感到睡眼惺松的愜意,那麼一代人的美夢呢?它會成為什麼,一個暗號,一種不言自明的真理,安建軍羸弱的身軀以及他傻乎乎的笑臉喻示著八零年代生人的時間之矢,我們總是會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與他會面,並且一起歡笑,一起悲傷,他融入我心靈的深處,一如我們寄存了許多美好的情愫於他身上,也許,這就不單單是一部兒童片所能涵蓋的了,還是讓我們開始旅程吧。九零年代的北京城略顯雜亂,但卻有一股勃勃的生機;一群小孩放學回來時的情景將當時的場面很完整地呈現了出來,這同時也是當年所有地區特有的面貌;要准確地說,應該是一種精神,那種昂揚的姿態以其意氣風發為我們所記憶;我隱約的記得小學時,高年級的一位大姐姐在給我們講她當時與其它學校一起參加團體操比賽時,臉上所浮現出來的榮耀感,這種感情之真切,一如安建軍在得知自己的武術動作慢半拍被刷下來後流下來的淚水;我以後一直沒有機會再體驗到那種為了團體的榮譽發自內心的真誠感與不懈的努力。當然在團體里邊,他們並不只是一滴可以忽視的水珠,安建軍,雷振山,劉慶來,安小妹,高老師,所有這些人都是那麼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讓人感到這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個熟悉的朋友,不同的是,我們在今天為孤獨所困擾,而他們為了集體的榮譽在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電影 里最為出採的就是他在影片里所扮演的高老師,那是一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的真誠與淳樸,他與「安大傻子」一起被稱為「高二傻子」,二位傻子之間亦師亦友的關系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在那個年代,誰沒有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呢?他親切,友善,雖然不盡然像高老師那樣能與學生們打成一片,但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在里邊。安建軍在高老師的鼓勵下勇敢地走出自卑的陰霾,而安建軍憨厚老實又不失聰明的性格也很快讓高老師找到了一個知己。安建軍在捐款門事件被劉慶來搶走功勞後,高老師的與他的一段對話完全就是朋友之間的吐露心聲,這也是令人感到驚異的,「我小時候受了委屈,沒人聽我說,只好對著家裡的水缸說話,要是當時有你就好了」,這一下子就打開了安建軍的心扉,使他委曲的面孔又綻露出陽光的笑容。張國立塑造的這位老師一點虛假的痕跡都沒有,很多年過去了,他一直讓人心裡深深懷念。最能打動人的是安建軍和小妹一起在周日把早餐錢買兌獎券,餓著肚子訓練的場面;那時北京後海公園湖邊兩位小朋友在晨曦中「起武弄清影」的畫面顯得那麼的富於詩意,這情節是導致影片最高潮時安建軍的形象從膽小憨厚一下子變得那麼的英姿勃發的伏線。我想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低谷,在絕望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一直堅持,總是希望,結果也許是夢想實現,如同安建軍一樣;也許並不那麼盡如人意,但經歷過來的肯定是不後悔自己的這么一個逐夢過程的;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要被生活所挫敗,然後慢慢掙紮起來的經歷,不管是生活,學業,愛情,事業,總是這樣;每個人也都會在某個瞬間放射出閃亮的生命之光,一如比武勝出的安建軍,這光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源動力。當安建軍和小妹高興的回到家裡,被父親數落獎券的事,然後情節一點點推進到父親不知說什麼好,只是又難過又高興地說:「好孩子,別哭了,要是那什麼……也讓爸替你高興高興」,這樣溫馨的生活場景彌漫於整部影片,夢想融和溫情始終是我們人生的嚮往,我想,這也是電影甚或生活的本質吧。
本片1990年上映,由當時的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尹力執導,張萌、張國立等主演。該片以近似紀錄片的真實手法,展現了幾位九十年代兒童的生動形象,是一部難得的、真正地貼近中國兒童生活的兒童電影。尤其對於出生在那個年代的同學們來說,整部電影都充滿著讓人動容的記憶。電影是成年人拍的,主題是兒童的故事,卻沒有「說教」、沒有「拯救」,沒有從成年人的視角去評判兒童、教 育兒 童。電影中高老師幾次俯下身來的場景,代表一位成年人對兒童、少年的平等之心。不必因為「高大」而自居「老成」,這是被兒童世界接納的入場券,難道不是成年世界裡「少點焦慮、多些恬愉」的高明之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