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綉春刀·修羅戰場》風林火山四大看點全揭秘
路陽導演,寧浩監制的電影《綉春刀·修羅戰場》於今日(7月19日)正式公映。經過三年打磨升級,觀眾終於迎來這一口碑系列的最新篇章。公映當天,影片發布全新藝術海報,更公布「風·林·火·山」四大終極看點。而馮小剛、徐崢、焦雄屏等業內大咖的集體稱贊;影評人、觀眾的大呼過癮,更是從不同側面勾勒出一個更為豐滿的「新武俠宇宙」。
三年淬煉「風聲大作」 提檔23天鑄造中國影史新傳說
「風林火山」這一戰斗精神,來自《孫子兵法》,同時也是對電影《綉春刀·修羅戰場》最好的詮釋。三年前,首部《綉春刀》黑馬登場「風聲大作」,在暑期檔的尾聲實現排片口碑逆襲。金馬五項提名,加持一尊大獎,激起影壇討論千層浪。三年間,《綉春刀》經歷了無數觀眾、二次元、細節黨、甚至兵器迷的反復檢閱,至今依然保持好口碑,在一貫苛刻的豆瓣平台上,仍保持著7.4分的不俗成績。同時,影迷對《綉春刀》續作的呼聲也越發高漲。
三年後,導演路陽攜原班幕後、全新陣容淬煉回歸,獻出《綉春刀》系列最新作《綉春刀·修羅戰場》。對於這一部的時間線和故事,路陽毫不掩飾:「整個是全新的,只保留了兩個角色,其餘都是新的角色。我們還找到了好的歷史節點切入,讓這一部與上一部有聯系,你可以說是前傳,但它又獨立成章,類似於沈煉在平行宇宙中的一種全新可能。」
而在《綉春刀·修羅戰場》中,路陽將陣容、技術、故事全面升級,凌冽熱血的動作設計打造「明朝版《諜影重重》」,殘酷與浪漫、熱血與柔美對立共生,詮釋「綉春刀美學」。影片自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超前點映之後,便收獲過硬口碑。隨即便霸氣宣布:從原定的8月11日公映,提檔三周共計23天空降7月19日全面公映。這一大手筆提檔也開創中國影史新紀錄。如此「其疾如風」與觀眾見面的氣場,可謂舍我其誰。而7月16日影片首映觀影後,大批自來水好評就燃爆微博朋友圈,觀眾財叔就表示:「兩部比起來,我更喜歡2,非常好看!這幾年的武俠電影,大多隻能看見武,而《綉春刀·修羅戰場》,卻能看見一個大大的俠!」
台前幕後「高手如林」 寧浩監制金馬班底突破前作
《綉春刀·修羅戰場》「高手如林」的陣容,囊括影帝張震、一線花旦楊冪、視帝張譯、實力演員雷佳音、老戲骨金士傑;金馬團隊、配樂大神川井憲次、主題曲演唱者譚維維、周深。更有導演寧浩加持監制,與路陽實現「雙刀合璧」。談及此番寧浩的重磅加盟,路陽表示:「寧浩導演會很直接地說這個東西好或者不好,他會讓我不沉浸在自己的視角里。投資搭配,資源引入是寧浩導演控制,但他很放心,給我們絕對的自由。我慶幸有他做監制。」
而全新明星卡司的碰撞,也激出別樣火花。被路陽稱為「對於我來說,相當於馬特·達蒙之於《諜影重重》」的張震,再次奉獻一貫的高水準演出。將沈煉的「糾結、壓抑、隱忍」自然流露。而新加入的楊冪,則以「粉紅、甜蜜、浪漫」的角色氣場「接招」,呈現前所未見的CP感。此外,張譯的老謀深算,雷佳音的搞笑擔當,辛芷蕾的默默守候,金士傑的沉穩大氣,都讓提前從點映場走出的觀眾印象深刻。尤其在7月16日首映禮結束後,更多超水平發揮的配角也「浮出水面」:首度參演電影的劉端端、武強等演員都開始吸粉。媒體人Phoenix發文稱:「故事一環扣一環,不給人喘息機會。尤其是表演,所有人都演技在線!張震和沈煉互相成就,幾位配角雷佳音、辛芷蕾、劉端端的表現傑出讓人驚喜。」更有觀眾直接在映後互動向路陽導演發問:「這么多低調又演技炸裂的演員,都是哪裡找到的?」還有大批觀眾點贊:「雷佳音亮點多多,劉端端面部表情太豐富了,簡直就是表情教科書。」
情感熾烈「隱忍如火」 一念修羅燒透暑期換真心
《綉春刀·修羅戰場》之火,並非《孫子兵法》中的「侵略如火」。除卻懸疑燒腦的劇情更加復雜精彩,還有欲把暑期檔燒到最熱之決心。首映觀影過後,影片扎實的敘事,到位的細節就折服了大批專業媒體人士。影評人「仙姑在成長」發文稱:「非常扎實的古裝+武打+懸疑片。說懸疑,劇本扎實,派系斗爭,組織追殺,手足背叛,情人出賣,各種黑局在環環相扣的情節中展開。說武打,每3分鍾小高潮,5分鍾一次大高潮,夾雜人性的曝光也是層次綻放。」
影片在公映當天發布的藝術海報,以印象派畫風展示片中「小船審問」一幕重頭戲,呈現男女主角身處情感修羅場的壓抑,以及即將到來的熾烈爆發。而片中,無論是張震、楊冪互虐互崇拜的隱忍之情;或是張震、張譯、雷佳音的另類兄弟情;更有張譯、辛芷蕾的亂世同門情,辛芷蕾、李媛的師徒情,都會讓觀眾動容。對此路陽導演表示:「故事裡邊的每個人都有一種想要去掙脫的訴求,不想再無休止的身處地獄之中吧。但是可能每個人掙脫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沈煉可能更浪漫,更徹底一些,他的掙脫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悲壯的舉動。」而這種讓觀眾「好看到哭」的情感表達,自然也收獲滿滿好評,影迷王小葉兒觀影後就撰文感慨:「雨中初見,一笑奈何,這世道——哪允許什麼相濡以沫,與子成說?有些路,不走到盡頭,永遠不想回頭。有些愛,不關乎生死,無法看得通透。」
影片首映當晚,應邀觀影的中國台灣導演林育賢(代表作《翻滾吧!阿信》)就影片中的亂世情也發表了簡明扼要的好評:「在那個時代,堅守情義,換來你的名字,值得!」《中國合夥人》、《親愛的》等影片編劇張冀則發文:「其實江湖不錦綉,世界本暗黑。但是看見張震奮力抵擋之際,還是被感動到——再低微的塵埃若志在飛揚,它將不是時代的浮末。」
責任編輯:吳雅靜
❷ 陳可辛:北上12年,我的小心與冒險|獨家專訪
「雖然我是做商業電影,但是我永遠做不了那十幾個億、二十幾個億的東西,這本來就不是我的路子。其實我很多東西都很小心,但小心之餘做大決定的時候,又很樂觀。只要說服了自己,我就認為一定會成功。」
編輯 | 俞斯譯
坐在會議室長桌對面的陳可辛說出這句話時,語氣堅定。考慮到這是在談論由他監制,剛剛上映的電影《喜歡你》,這種鮮明的態度反倒讓人有些意外。
《喜歡你》劇照
陳可辛也是這批「買家」之一,他說自己必須趕上和適應這一波IP改編的熱潮,如果他們不出手,那就會被別人買走。而買下這個「不喜歡」的故事的理由也很簡單:有一批粉絲,是自己擅長的愛情和現實題材。而滿足這兩個條件還沒有被搶走的故事寥寥無幾。
與他上一部監制的作品《七月與安生》一樣,陳可辛和他的團隊對《終於等到你》進行了大幅的改造。實際上,決定啟動這個項目,也正是因為兩位內地編劇創作的第一版劇本在原著故事之上給他製造的驚喜。
陳可辛
劇本打磨貫穿了電影的整個製作過程。陳可辛和兩位女編劇一直在片場駐場工作,隨著拍攝的進行不斷調整劇本。改造比想像得還要徹底,最終電影《喜歡你》只保留了原著霸道總裁的設定和』吃』這個元素,其他橋段「差不多都拿掉了」。
作為導演,在《親愛的》之後陳可辛已經有兩年沒有推出自己的作品了。無論是《七月與安生》與是《終於等到你》都沒有讓他喜歡到自己來拍,而電影《李娜》的劇本開發也比想像中更困難一些。
中等成本的《七月與安生》在市場並不景氣的2016年獲得了近2億票房,把周冬雨和馬思純同時送上了金馬影後的位置,這讓人們又一次想起了這個穿著考究,、有理的「三姑丈」。
《中國合夥人》之後,你很少在那些不斷被刷新的票房記錄中看到陳可辛的身影。實際上,他所有電影中票房最高的仍然是四年前的《中國合夥人》。但另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事實是,也是從這一部電影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幫助投資人賺到了錢,同時獲得了觀眾在口碑上的認可。
在進入內地超過10個年頭之後,這個香港人似乎找到了另一種面對市場和觀眾的方式。他更冷靜地看待豆瓣上網友對電影的評價,也不再理會那些說他「價值觀庸俗」的評論和報道。相反,他開始留出時間去參加蘋果發布會,在mini的活動上談論自己對於時尚和流行的理解,了解周冬雨這樣的90後有怎樣的審美和世界觀。
他一貫的「謹慎」、「小心」讓他在市場最瘋狂的時期錯過了不少商業機會,少賺了不少錢。但也讓他在風雲突變,巨浪滔天時站在倖存者的隊伍中。
他的應對方式,就是去弄懂心裡的這些問號。要在第一時間,跑在別人的前面。
「(電影的)盤子一定要算,你不算投資方就會幫你算」
陳可辛的電影生涯要比同為導演的父親陳銅民成功太多,不過這個「不得志」老爸卻教給了兒子最重要的一課:「電影這東西是商品,要收回成本,不可以只成為藝術。」
多年以後,這種「商人思維」成為了外界給陳可辛打上的最顯著的一個標簽。他也並不排斥被稱為「商人」的說法,他覺得拍商業電影本身就是得做生意,通過計算去減少藝術作品本身給商業帶來的不確定性。
「(電影的)盤子一定要算的,其實所有導演都算的,就是有些人不講而已。」陳可辛告訴《三聲》,「因為你不算投資方也算。與其他們算完強加給你,不如你自己來。」
電影盤子「計算」中最得要的是明星的使用。從《投名狀》的李連傑、《武俠》的湯唯到《親愛的》中黃渤與趙薇,每一部片子他都在小心地挑選著那些有人氣同時適合角色的演員,來為電影的商業表現保障和加碼,「我哪部電影不用大明星?如果可以我連走過路過的都想用大明星。」陳可辛在此前的一次采訪中說。
對於什麼樣的角色用什麼樣的明星,多年的經驗使他愈發相信自己的直覺。說服想要的那個明星加盟自己的電影並不容易,《親愛的》在被黃渤拒絕之後,他親自跑去看當時黃渤主演的話劇《活著》,約他喝咖啡;為了說服金城武來演《喜歡你》,他答應對方自己每天都會在片場,給電影的品質把關。
對電影的「計算」還包括如何搭配明星使他們能產生足夠的化學反應。你會發現陳可辛導演和監制的電影中很少出現大明星配絕對新人的主演組合。《喜歡你》中金城武早早就被確定為男一之後,女主角的人選找了大半年。周冬雨雖然與原著設計有巨大差異,但陳可辛被她在《七月與安生》中表現出的氣場所吸引,堅持應該用她來搭戲。
「我每部戲都想找新人,但即使你知道這個人十年後會成為大明星,氣場也不是一天能夠建立出來的,他所有的優點都放在那兒、但和大明星放在一起,你還是會出戲。」陳可辛告訴《三聲》。
在確定了明星之後,通常就可以跟據影片類型、上映檔期大概計算出一個電影能夠達到的「盤子」,然後再根據這個預測去進行成本的控制。
在製作過程中有一些費用不能被「拿掉」。比如在拍攝《十月圍城》時,陳可辛堅持要進行1:1的實景搭建,而不是把電影架設在大量綠幕之上。但有一些地方卻需要做出妥協。比如這一次在拍攝《喜歡你》的過程中,租用酒店每天的租金就高達二十幾萬,所以只能採取每次開機就拍足24小時的方式。為此他還特地與金城武商量,放寬合約中每天只能拍12個小時的限定。
十幾年前就進入內地市場,並逐步站穩腳,陳可辛靠的正是他的計算和經營。
陳可辛一直以「經營」的心態看待內地電影市場。最開始拍攝《如果·愛》時,陳可辛並沒有過多地介入到除導演和監制以外的項目流程中,而是一邊拍攝一邊學習內地的規則。而到《投名狀》取得優異票房成績之後,他覺得自己已經擁有了相當的談判條件與話語權,繼而開始增加對項目的控制力。
對於布局與經營的作用,陳可辛看得很清楚,「你自己經營整個電影之後其實就能了解那個市場的狀況,你了解之後就不會有人告訴你要幹嘛,而是你自己掌握主動權,這是我一向的做法,在香港的時候也是這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有了對市場的整體把控,在具體項目的操作上,花起錢來就會更加有底氣。《喜歡你》的拍攝過程中,導演許宏宇對愛情片有許多浪漫想法——拍攝有點「跳戲」的歌舞片段,以及傳遞超現實感的魔幻夢境,盡管陳可辛認為這些東西並不是「必要」的,甚至擔心會有點跳戲,但仍然在計算成本後允許導演按自己的想法發揮。
陳可辛和許宏宇
「當你做一個那麼大的商業片,其實也不差那一點錢。我覺得一定要給他嘗試一點他覺得嗨的東西,可能好的東西就出現了。」陳可辛說。但在最後的成片中,那個關於河豚的噩夢還是被刪除了,因為陳可辛背後的團隊甚至比他本人更精於計算,「他們是比我更實的,就更反對這些花俏炫技的東西」。
這一次《喜歡你》的製作成本要大大高於《七月與安生》,五一小長假的原因,但這也就意味著要與更多更強大的對手競爭。陳可辛認為這是一個好選擇,「沒有競爭對手的檔期,可能也不是好檔期」。
「每個人永遠都回到自己的安全感中去找一些東西出來」
陳可辛在不同場合強調過自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向來謹慎,現在還能回憶起小學時候因為組織活動被人在背後講壞話的往事,並且耿耿於懷,「我從小就體會過,所以我是一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我永遠都是退一步,不會很天真地沖出去。」
1996年因《甜蜜蜜》「少年得志」,他很快經歷了香港電影產業的疲軟,於是轉移到好萊塢拍片,他覺得自己是「唯一一個有空間去做這個事情的香港電影人」,後來融了點錢,又去做泛亞洲電影,試圖在其他地區建立起自己的影響力。但這些嘗試都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很難。做了兩三年,除了恐怖片沒有什麼別的可做。」
2002年前後,內地電影市場因為院線制改革進一步放開,這里的情況對他來說未知又陌生。一貫謹慎的陳可辛並不想冒太大風險,但此時他似乎別無選擇。
從2005年的《如果·愛》開始,陳可辛在內地不斷進行各種題材的嘗試。那時候內地市場正在經歷「大片時代」,在通過兩部電影建立一些信心後,他也開始拍那些投資體量更大、自己並不熟悉的大題材。
結果並不理想。2011年《武俠》在口碑與票房上的雙重失敗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多年之後他開始明白,這個時期內電影表現好與不好,完全是看市場大勢。他找不到一個熟悉的人給他寫劇本,本身也不熟悉武俠世界,他所做的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押注,然後期待幸運的降臨。
其實直到《武俠》遭遇滑鐵盧之前,陳可辛在內地市場商業上是成功的,他的小心謹慎讓他始終未偏離航向太多,但這個過程中他一直缺乏安全感。歌舞片、戰爭片都不是他喜歡並擅長的題材,在內地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夥伴也是懸在他心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那年年底,他站在沒有暖氣的北京朗園工作室里「感覺凄涼」,手裡拿著《中國合夥人》卻找不到一個編劇做劇情分場。
一定程度上說,陳可辛是幸運的。在遭遇一場大敗,內地市場這艘大船逐漸離他遠去的時候,突然間又掉轉了船頭,重新朝他駛來。
《武俠》的失利是內地大片時代尾聲中的一個休止符,市場在接下來開始擁抱了《失戀33天》、《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一系列中等體量的情感類電影。與此同時,《阿凡達》的橫空出世一下子啟動了整個電影市場的增長引擎,這些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市場空間也被打開了。
即便是現在回想起《中國合夥人》,陳可辛仍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我做了電影這么多年,這是唯一一次踩中市場,而且踩得這么準的。」陳可辛告訴《三聲》。
回到熟悉的賽道,他通過《中國合夥人》與《親愛的》兩部作品重新找回了久違的安全感。並且開始相信自己擅長的那套東西在這個市場也能行得通。用陳可辛自己的話來說,他「進入了一種比較舒適的狀態」。
安全感的來源除了做回自己擅長的領域,團隊的成熟給了他更多地支持和信心。
在《親愛的》之前,陳可辛一直苦於在內地找不到合適的編劇。2011年底最困難的時候,《中國合夥人》的分場劇本還是回香港找林愛華寫的。
後來他遇到了編劇張冀。後者在《親愛的》的劇本寫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在與陳可辛的據理力爭中,定下了黃渤與郝蕾這一對已存在階層差異的離異夫妻的人物關系,這相比一個完整的普通尋子家庭,增加了矛盾的復雜性,並且使得戲劇沖突更為強烈與合理。
張冀對於內地現實情況的把握讓陳可辛印象深刻,這也正是這么多年來他一直想要學習的東西。他也在後來不止一次地強調張冀的團隊核心地位,在與張冀合作之後,內地團隊的成長進入了正軌,目前陳可辛在內地已經擁有5-6人的核心編劇。兩位從營銷行業轉行的年輕女編劇也通過《七月與安生》和《喜歡你》迅速成長起來,陳可辛在采訪中不止一次表達了對這些編劇的喜愛。
在內地創作團隊之外,陳可辛一直保留了一個香港的核心製作團隊,包括跟隨他多年的搭檔許月珍,即便這意味著這些人都要跟著他香港北京兩頭跑。團隊在創作過程中特別強調「集體創作」,而不是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別人只是幫他執行。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內地導演,陳可辛不得不「從身邊的人找起」,把《喜歡你》交給了與自己合作多年的剪輯師許宏宇。而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團隊也沒有少「折磨」這個和陳可辛一樣留著顯眼長發的年輕人。
這種做法被證明是有效的。《七月與安生》和《喜歡你》兩部作品都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巨大的再創作,但最終兩部電影都呈現出了令陳可辛滿意的質感和新意。而在豆瓣上這兩部電影目前的評分都超過了7分。
陳可辛也見了一些內地的年輕導演,不過能夠達到合作層面的卻並不多。一方面是因為「集體創作制」相當於給年輕導演帶了一個緊箍,「前後左右很多人圍著你,每一步你都很艱難」。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太好,年輕導演在外面有更多「自由」的機會——更自由地拍攝,更自由地花錢,因此許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後面一條路。
連續幾部電影的成功或許讓陳可辛「安全感」的范圍有所擴大,但他仍然給自己設定了清晰的邊界,不冒不必要的風險。
原定於去年年底開機的《醬園弄殺夫案》已定好演員,卻在開機兩個月前被陳可辛叫停了。他不得不跟演員們一個個道歉,所有人都很失望。
他給出的叫停理由是「未雨綢繆,不想虧本」。「或許我虧個一部兩部投資人也不會太在乎,但我想的是我要往前走,我要怎麼走下去。這部戲幫不上什麼忙。」陳可辛告訴《三聲》。
刻骨的安全感的缺乏,讓陳可辛始終是那個小心謹慎、不願冒太大風險的人。你也可以認為,持續獲取一種規模不大但穩定的成功,使自己在牌桌上能夠一直處於一個領先的位置,可能是陳可辛在現階段的策略。
《七月與安生》的院線票房是1.67億,相比投入只是小有盈餘。明確了自己不屬於大體量電影的操盤者之後,陳可辛明白高回報也很難在他身上出現。
對於他來說,在電影市場風險越來越大的現實之下,「不輸」比「贏」要來得重要。
「電影其實就是一個賭博,你一定是賭自己的東西,雙倍押進去」
陳可辛和許宏宇
陳可辛的小心並不能讓他擺脫電影的「賭性」。而隨著這幾年電影市場的增長和變化,游戲的風險正在不斷被放大。
其中的一些風險來自電影市場本身的特徵。比如創作上的滯後性,由於一部電影開發周期通常都需要2年,而在兩年時間里觀眾的口味與市場的風向就有可能發生巨大變化,因此當初流行的東西在電影上映時或許已經過時了。
受前幾年前興起的IP熱潮影響,大銀幕的IP作品上映高峰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觀眾已經變得越來越聰明,許多低質雷同僅僅想依靠原有IP知名度的產品已經被影院觀眾拋棄。
《七月與安生》和《喜歡你》都是緊隨IP熱潮開發的產物,陳可辛承認創作速度「永遠跑不過時間」,因此他能夠想到的唯一的應對辦法,就是用電影的品質去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
沒有人能夠准確預料市場的爆發點和換檔時間。2010年《阿凡達》的出現,隨後兩年的《失戀33天》和《泰囧》,再到去年的《美人魚》票房奇跡之後整個市場的突然降溫。陳可辛幸運地踩中過一次市場爆發點,但他並不指望能遇上第二次。大部分時候,他還是在摸索、計算,同時觀察別人。
2004年以《如果·愛》進入內地市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和許多大導演一樣,陳可辛都在這個不熟悉的市場上進行著類似的「賭博游戲」。
在2011年《武俠》之前,由於市場整體對大片的高需求,陳可辛下的賭注多數收到了不錯的回報。從《如果·愛》到《投名狀》,再到《十月圍城》,陳可辛看起來步步順利,但如果現在回顧那個時期,你會發現他的博弈策略並不好——類型過於分散,也不屬於自己擅長的范疇,成功中帶著更多的僥幸——一定程度上是靠著市場紅利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2011年《武俠》的失利幾乎是一種必然,在觀眾對大片的審美疲勞集中爆發的時候,並不擅長大製作的陳可辛用這樣一部作品撞在了槍口上。票房與口碑的雙失直到現在還讓他覺得「很傷」。
所以《中國合夥人》的出現對於陳可辛來說真正的意義在於,幫助他重新聚焦自己熟悉並擅長的領域,弱化了他的「賭博」色彩。
這一點在後來看來極為重要——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集體轉冷,陳可辛監制的《七月與安生》卻通過口碑效應在上映一周後實現票房逆勢上揚。即便是在一個不好的市場條件下,也可以通過布局和計算,增加自己「賭」贏對手和市場的概率。
陳可辛身上那種「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心態在這幾年體現得得更為徹底。「其實我很多東西都很小心,但是小心之餘我做大決定的時候,我很樂觀。當我自己說服了自己的時候,我很容易會覺得這個東西一定會成功。」陳可辛告訴《三聲》。
多年的製作經驗訓練了陳可辛一些「做大決定」的直覺。在他提出用周冬雨做《喜歡你》的女主角時,遭到了團隊所有人的反對。原著中的女主角設定與周冬雨差別太大,而當時《七月與安生》還沒有上映,周冬雨也不是金馬影後。無論從藝術還是商業來看,這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於這個大膽的決定,陳可辛很有底氣。周冬雨在《七月與安生》里的表演讓他意識到,她和當年的周迅一樣,都是在各自時代里不太一樣的女演員。「現在許多內地演員表演都很套路,彷彿戴著面具,你看不到真實的他是誰。」陳可辛說,「而電影其實就是抓瞬間,只要你把真實的人交給我,不要作不要假,我就能給你抓住。」
陳可辛說這是在香港拍戲時就建立起的一個習慣和方法論。因為大部分香港演員都不是表演科班出身,沒有什麼表演的討論,而是交給導演一個真實的人,事實就會變得簡單,「這是許多香港導演的拍戲方式。」
所有人的反對反而堅定了陳可辛選擇周冬雨的信心,金城武和周冬雨這樣的一對組合放在一起形成的「反差」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我覺得如果一個東西是一個大問號,那就對了。這是我做任何事情的一個總的大方向。我覺得這樣就好了,有一個大問號你就有好奇,你才會有關注這件事情。」 陳可辛說。
女主角人選的改變意味著整個劇本人物設定、造型、製作節奏都被打亂,這部電影超過一半的劇本都是在拍攝現場邊拍邊寫。但陳可辛認為這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是值得付出的賭注。「電影其實就是一個賭博,那賭博你當然是賭自己的東西了。我要是在《七月與安生》里發現一個寶,為什麼不押上去?」
這種基於自己經驗和判斷的」賭博「是陳可辛工作中最有樂趣的部分,但也有一些東西卻令他充滿擔憂。
影院排片的排它性決定了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放映空間,所有人都不得不選擇把電影「做大」——用更多的演員,製造更多的視覺奇觀,故事更符合大眾品味,以此來打動院線經理。
製造視覺奇觀、故事符合最大眾的觀影口味——這些恰恰是陳可辛不太擅長的事。「我的電影很多都不用進電影院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怎麼去說服和吸引觀眾?」這是陳可辛最大的疑惑和挑戰。陳可辛電影中的精英主義和中產階級價值觀,並不是最受歡迎的。
「雖然我是做商業電影,但是我永遠做不了那十幾個億、二十幾個億,那本來就不是我的路子。」他明白自己不是能操盤大體量商業大片的導演,在現實的情況下就無法獲得更好的排片資源傾斜。在一次梳理《七月與安生》數據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另一條或許能讓自己的優勢得到發揮的路。
《七月與安生》按其1.67億的院線總票房、平均票價40元一張來計算,該片院線的觀影人次不超過420萬。但在優酷僅僅上線一周後,《七月與安生》的付費用戶點擊量就超過了6000萬,截至目前,總點擊量已達1.2億。
這些數據驗證了陳可辛的判斷——網路將是延長此類非大體量影片生命力的重要載體,並且網路平台的非零和性使得院線渠道的排它性從此消失,每一部電影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長尾消費者。
近些年好萊塢大導演和演員紛紛轉向美劇,讓陳可辛對這一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我接下來會全力做網劇。我覺得這件事我能幹到七八十歲。」陳可辛說。
網劇符合陳可辛的現實需求——相比於直接面向觀眾的變數太大的院線市場,網劇的生意直接和平台方交易,能夠更好地控制風險。與此同時視頻網站們也正在努力培育自己的付費業務,網劇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也成了各家願意大手筆投入的方向。
陳可辛要做網劇的消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傳出,一些嗅覺敏感的資本很快找到了他,希望可以進行投資,不過都被陳可辛推了回去。
「前期肯定不是想著賺錢,而是要把所有的錢都砸到製作上,讓大家看到一個全新的東西,發現「哇,原來網劇還可以做到這樣。」陳可辛說。他認為過早地加入投資方進行資本運作,會給創作上帶來不必要的干擾。
一些網劇的項目已經進入了初期開發階段,包括一直沒有拍攝的《李娜》。他認為從商業考量上看,可以參考美劇的開發模式,網劇長度最好是在每一季10-12集。不過也不用嚴格設限,「還是從講故事的角度出發,8小時講完就8小時,6小時講完就6小時。如果是2小時講完,那也很好,那就是網路電影了嘛。」
陳可辛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賭博」方向,他身後的整個編劇團隊給了他做這件事很大的信心,而視頻網站對於網劇的熱情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消散,在這個時候入局是一個不錯的時間點。
不光是陳可辛,陳國富、王家衛等人都對網劇市場摩拳擦掌,大家都明白,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也是未來分到大蛋糕的人。
起跑的速度可能比以往來得更關鍵。一向不喜歡第一個沖出去的陳可辛,又面臨了一道新的選擇題。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系授權
本文首發於三聲(tosansheng)微信公號
❸ 你看過哪部電影,哪段故事讓你哭了
我看過韓寒導演的《飛馳人生》中,最後張弛在巴音布魯克賽道上飛馳卻沒有控制好剎車距離,最後從賽道上飛出去的時候讓我哭了。
但其實張弛已經贏了,在聽證會允許再次賽車的時候就已經贏了,至於結局是不是從賽道上飛出去這一點也不重要,他已經做到了他的最愛,已經再次摸到了車。
這可能也是我哭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像張弛一樣,但是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出現什麼,但是要一直保持熱愛,排除萬難也要向前啊~
❹ 《奪冠》搶跑國慶檔後,誰將是大贏家呢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國慶檔競爭頗為激烈。
這不,涵蓋《奪冠》、《急先鋒》、《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一點就到家》等多部重量級影片在內的7位“國慶檔參賽者”早已完成集結。
截至發稿前,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上述影片“想看”的人數分別為
49萬、25萬、27.8萬、125.8萬、和2.1萬
。
對於《一點就到家》來說,同樣如此。同為陳可辛+張冀坐鎮,如無意外,《一點就到家》的口碑也能有所保證。雖然體量不大卻有著屬於自己風格,被譽為本屆國慶檔黑馬的它,最後憑借口碑像《七月與安生》一樣實現檔期逆襲,也並非沒有可能。
❺ 陳可辛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如果·愛》由陳可辛執導,由周迅、金城武、張學友、池珍熙等人主演,講述了出身貧苦的女星孫納,在她努力想要忘記過去一切的時候,她生命中兩個重要的男人同時出現,孫納面臨情感抉擇的故事。本片亦為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