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電影《閃光的風采》一篇的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
《閃光的風采》
在偶的榜單上,有《肖申克的救贖》,在酷似牢獄的生活中施捨希望,有《海上鋼琴師》,一個叫「TD1900」的奇人把大海的萬千變化駕御指間。《閃光的風采》里頭,只多了一個面目嚴肅,極盡苛刻的父親。主角大衛在夢想與親情的選擇前,最終張開了翅膀。為完成了自小也是父親的願望,他與一首不可能完成的樂曲搏鬥,最終遭遇精神的毀滅。故事隨著詭秘的音符和主角機械般的彈奏進入高潮,又隨著他的精神失常跌落谷底。接下的情節是偶愛煞的地方,大衛在琴鍵上重新找回了自己,盡管,他只能在父親的墓前絮絮低語了。人生如白馬過隙,患上了失語症的他,面對一直照顧自己的女占星師,只剩下一個擁抱的空隙。他用那斷斷續續的語言向她求婚,在這個已經有未婚夫的女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告訴她:「去問星星。」星座這一次,把生活還給了他。《閃光的風采》的波浪,把親情、成名、愛人等貝殼沖上沙灘,當人人內心掙扎時,海妖的歌聲,早已把頭發變成霜的色澤。人人都無需要自責,畢竟,閃光的時刻,都只是一瞬間而已。
不知大家看過《閃亮風采》(英文名《Shine》)沒有,也是一部獲奧斯卡大獎的片子,是根據澳大利亞一個鋼琴家的真人真事改編的,最難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片中許多彈琴的鏡頭里都沒有用替身,親自彈奏了如《野蜂飛舞》等曲子,片中還有好多很棒的鋼琴曲,如拉二、拉三、肖邦等。強烈建議大家看看。
下面是KK的回答,比較詳細!!
電影《Shine》――閃亮的風采,講的是澳大利亞鋼琴家David Heilfgod(也許拼錯了)的故事。我看了兩遍,十分感動,獨特的情節設計,細膩的內心刻畫從男主角口吃的言語的體現,一切的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動。那不是《Braveheart》的悲壯,也不是《TITANIC》的凄婉,而是一種對人性的表現--我……我說不清了!影片製作的很精緻,除了主演那出色的演技和琴藝之外――為此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之中有很多shining的地方,特別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電影原聲。
Shine的電影原聲包括由另一個叫david的音樂人彈奏的世界名曲,還有他自己為電影配製的原創音樂。我對著原聲大碟看了一遍電影後,才細細體會了電影的用意。如果你沒看過電影,那原聲大蝶也不失為一張優秀的鋼琴曲集,當然它和電影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開始製作人david就以《如有神助》拉開序幕―――Heilfgod的意思就是如有神助――為鋼琴家的一生埋下了伏筆。接著其中穿插了劇中david從少年到青年是演奏的不同曲目,包括蕭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篇。當然最重要的莫過於是拉赫馬尼諾夫的Rach 3了。它是劇中david所追尋的境界,也是他父親對兒子的期盼。為了音樂,為了追尋自己的理想,少年david不顧他那尤太人出生,把家庭完整看的十分重要的父親以斷絕父子關系相逼,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他拚命的練琴,為了自己的心願,也為了抹去父子決裂的傷痕。終於有一天,david公演了他窮其精力的Rach3,他的父親通過收音機聽到了自己期盼已舊的Rack3。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david的精神徹底崩潰了。這時候聽到的rach3會讓你不由的想起劇中david演奏時候的情景,那種壓抑中迸發出的力量太有震撼力了,可是他自己卻沒能承受的住。
接下去的david就在樂壇上消失了,他住進了精神病院……他也彈琴,可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他了。而他的父親在遙遠的澳大利亞,也不知道兒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david到一家咖啡店,那時他認識了後來的他的太太,彈了一曲《野蜂飛舞》,把所有人都聽傻了,這個曲子代表了他生命的轉折,代表他走出了自己的陰影。報紙上刊登了他的照片,寫著David Shines.而他的父親最終也原諒了兒子。一個偉大的鋼琴家終於再一次的走向了顛峰。這其中用了數首vivaldi的作品,帶有教堂唱詩班的女聲背景的作品,用來表示david的心境的變化,包括他結婚時和電影結束時。曲終人散時,給人留以悠長的回味……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了,我只是寫了自己一點點不太有邏輯的感受,相信諸位熱愛鋼琴的朋友都會喜歡這個片子。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人物往往有一個強大的父親,一旦他走出了父親的陰影,也就走向了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而電影《閃亮的風采》里,那個彈完"拉三"最終精神崩潰的男主角,也許是個反例。
shine給我的感觸是很深的,但真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拉三是鋼琴技術的極至,所有鋼琴演奏者都以彈奏這總作品為一生的追求。DAVID的父親,那個偏執頑固的導師,從小就灌輸小DAVID:長大一定要彈拉三,一定要!DAVID幹了唯一一件違背父親意願的事,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然而從未能擺脫父親的影響力。我不知道他對拉三的「挑戰」,是不是想要一還父親的夙願,然後再無牽掛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惜他失敗了,他敗給了這部耗能相當於鏟五噸煤的巨作,他敗給了父親施加在他身上的影響……是他的妻子挽回了他的生活,給了他平靜和愛,讓他終能主宰自己,主宰生命。片子里嚴格說沒有什麼閃光的地方(我是指hollywood傳統的煸情手法),但DAVID的生命卻是真實得沉重的……
超越「大師」理想的閃亮人生
我小時候住在離城市頗遠的三線廠內,大了跟母親交談,她頗為遺憾的說,要是當時在城市裡住就好了,可以幫你報個班學學琴棋書畫什麼的。我也一度這么想過,但是看看如今不少孩子周末還要背著比他還重的一堆文藝器具「上班」時,又有些慶幸,好在沒那條件,逃過一劫。但是,能接觸下這些文藝的東西總是好的,但是前景往往難以預料,比如《閃亮的風采》中的戴維,由父親引導上了音樂之路,又在父權下接近崩潰,這種經歷不比那些交響曲來的溫和。
對於懵懂無知的孩童來說,他至少在成長開始的原動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類似還沒學會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來就胡亂拉一通透出天賦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滿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顆手雷他也可能有興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練成兵器之王。而戴維的父親曾經有音樂情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於是這份未能釋懷的情節成了他心頭的痛與希望。昔日未能了卻的願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於是我們看到這位曾經經歷過集中營的猶太人的孩子們都能彈鋼琴,而戴維又是其著力塑造的對象,同時也不經意間成為被他極力摧殘的對象。戴維長期生活在父權的陰影下,父親嚴厲、冷酷、自大、狂妄,對於戴維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認為只有他才是真正關心戴維的人,是能主宰戴維命運的人,當戴維有機會出國進修時,他百般阻撓,因為他不能讓戴維擺脫他的控制,因為他無法承受無法控制自己兒子的失落。和很多無意間傷害孩子的家長一樣,他總是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殘著戴維的自信,讓一個本該陽光的孩子變的敏感而畏縮。
片中也交代了父親變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為猶太人,他曾經在二戰承受苦痛,所以極端的相信叢林法則,相信強者才能生存。雖然沒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類似的處境,比如,因為過去沒有機會上大學,就將巨大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為此父母們可以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是一種自我的犧牲,但是在為孩子的同時,也多少在為自己能通過孩子實現夢想,出口鳥氣而犧牲。戴維的父親更加極端,而戴維的遭遇也更加悲慘,他的世界只有音樂,不是那很多音樂家滲透生命的具有張力的音樂,而是帶著痛的,摧殘式的機械的音樂。戴維的父親只在乎兒子技藝層面的提高,卻忘了沒有心靈相通的音樂是蒼白的,記得在記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師訪問剛開放的中國時,就為當時很多孩子在技藝上的水準而驚嘆,但是也指出孩子們對音樂缺乏熱情和真正的那種愛,戴維的父親正是短視的急於通過兒子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結果終於導致兒子的反抗。戴維個人意識的覺醒從反抗父權開始,終於,帶著被逐出家門的傷痛,他來到英國,開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經的傷害那麼沉重,父親留下的「拉三」的陰影揮之不去,惡果還是慣性般的釀成,他演奏了最高難度的鋼琴曲,卻倒下了,傻了,瘋了,曾經的音樂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維的瘋實際上卻是他尋的音樂真諦的一次「以退為進」,看看瘋了的戴維,他終於不用再思索技藝上的難度,他如同一個孩子最不懂事的階段般頑皮,因為他不曾經歷這樣的階段,他的童年過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補課」,補那放肆的孩童時代。感謝那麼多善良的人,他們沒有音樂大廳的人那般高雅,卻真正讓戴維放鬆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於那些什麼大調、小調,只有生命才能讓樂譜上沉寂的樂譜跳動,戴維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愛情,同時,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樂。他和父親間很難再緊緊相擁,只能匆匆一見,隨著父親的死去讓他們失去最後的聯系。戴維的復出那麼令人激動,還顯得很頑童的他沒有高雅音樂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緊張,不再畏縮,他開懷的演奏,面對如雷的掌聲,他開心的如孩子般歡笑,最後落淚,那淚水帶著多少心酸與感悟。正如他最後說得,「日子得繼續過,是吧?」,他已經自己做了回答,他繼續著自己精彩的故事。
戴維在不幸的童年後終於歷經挫折,有了還算美好的轉折,如今還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為你好」的寄託下進行著各個領域的通往大師之路的培訓。我想,無論任何領域,大師總是極少數的,所以,孩子們成不了大師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沒有成為大師,還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麼看著漸漸長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許還帶著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來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聽聽孩子的心聲,該止住的就止住吧,讓他歇歇,感受些快樂,這或許將成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棄。
戰勝童年記憶的暴君
本片男主角的父親的形象是最讓我覺得觸目驚心的部分。
在他的偏執狂的肆虐下,David的童年壓抑扭曲、不堪回首。他在父親凌人的氣焰下永遠抬不起頭、挺不直脊樑,自信完全被摧毀。總是囁嚅不清、氣喘吁吁,彷彿整個靈魂顫抖著蜷縮匍匐在暴君的腳下。浴缸里的一幕事隔這么多年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堪。
他這一生都要被這噩夢童年毀了,如果不是因為音樂。諷刺的是,給他帶來這么多痛苦的恰好也是音樂,或者說是他父親對於音樂和名譽的偏執追求。
他因為父親殘酷無情的教育方式而孤僻內向,性情古怪,能給他力量的只有自己的才華和也許曾是強加但已經內化的對音樂的熱情。幸好後來遇到了一生之愛,陪伴他鼓勵他,不離不棄,才使他殘缺的精神慢慢站了起來。
不由得想起一位大學同學,來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女,控制欲極強的母親的好女兒。在她身上處處可見其母的影子,即使離家千里求學,仍時刻害怕不能達到母親的期望值而戰戰兢兢,飽受其「淫威」之苦卻又心甘情願地給自己套上枷鎖。可悲的是她心裡似乎只有學習,愛情彷彿遙不可及(這方面的缺失完全是她母親的教育造成),更不用說像David那樣鼓起僅有的勇氣反抗父親,走出獨立的第一步。她也學過鋼琴而且拿到八級證書,可惜的是她學的是技術而不是藝術,因此音樂並未能啟迪她的心智,打開她的心扉。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他們為我們的行為模式打下基礎),我們的焦慮感往往是童年體驗在新的環境下的復制,因此童年對於我們一生有著想像不到的意義和影響。當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作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即向自覺的自我完善邁出了重要一步。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這種超越的,大概就是自古以來無數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藝術和愛。幸運的是,David都擁有了。
狂人兩品
最近和瘋子結緣比較多,連看盜版VCD也是如此。上個星期某晚,我在碟店裡同時發現了《閃亮的風采》和《美麗心靈》,就一並買下。《閃亮的風采》我早聞其名,但一直敬而遠之。據說該片講述一瘋子鋼琴家的故事,我對音樂家並不感冒,何況是一瘋子?當年自己也曾想加強音樂修養,買了貝多芬的《命運》來聽。音樂不錯,但是自打我買了它以後,很是倒霉了一段時間。根據中國人的神秘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我從此打消了欣賞西洋音樂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對音樂的欣賞水準,只在《十八摸》上一點。如今要我欣賞一鋼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來。
《美麗心靈》的情況也類似,Nash是數學家。理科生都應該是志如鐵,意如鋼的那一種。臨進棺材了,也要半坐起來,對來賓說:「告訴棺材店老闆,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確多兩位。」《美麗心靈》里的Nash居然瘋掉了,這是嚴重違背原則的事。一如道學家死於酗酒,神父死於愛滋病。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學的反復勸說,說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瘋子全無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瘋子就有了行動的合理性。
於是我把兩本片子都買了回來,18塊,盜版。老闆還用一片《天下無雙》當了添頭。
我一口氣看到了2點30,大呼滿意。鋼琴家David和他猶太爸爸之間的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傅聰和傅雷之間的關系。傅雷對子女的嚴厲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聰沒有瘋掉。David瘋掉了,因為要完成他父親的夢想---彈奏《拉赫曼尼諾夫三號鋼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於他比後者理性、不偏執,雖然有點象諸葛亮。家書里事無巨細,啰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沒有那麼幸運,老爸天天要他當勝利者,要他守著家不準去外國念書。等他終於反抗了老爸的權威,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念完書,老爸的陰影卻一直揮之不去。最後,他准備用拉三證明自己的時候,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瘋掉了。
David後來的故事就有點類似莫大先生了。他冒著雨在城裡找一架鋼琴,嘴上叼著香煙,臉上戴著難看的黑眼睛,整個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瘋瘋顛顛。等他進了酒吧,嫻熟的指法牛刀小試的時候,眾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樂在手,David哪裡是一個落魄的中年漢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閃,琴中劍一揮。
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剛剛病倒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手的主人已經全無知覺,但是那隻右手依然在床單上瘋狂彈奏。世多有瘋狂的人,但少瘋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瘋狂,也依然停駐在他內心世界最愛的那一部分上。音樂已經超越了David的生命,無論他是在什麼狀況下,音樂永遠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這讓人肅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過了音樂,人也會瘋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說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樂來證明自己的生命,這種人最多是個大匠師。大匠師瘋狂,人們有的只是同情。
《美麗心靈》里的Nash也是個瘋子,他對藝術沒有什麼心得,在數學方面他倒是個天才,獲得了諾貝爾獎金。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間。他20多歲時就奠定了博弈學的數學基礎,但是隨後他就瘋掉了,一瘋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歡。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畢業以後,Nash沒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以滿足他對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像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為美國服務,分析雜志上存在的密碼。這一切導致了他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這三個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們沒有隨歲月流逝而變得衰老!Nash沖出家門,攔在即將駕車離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幾乎被車撞死。大雨淋濕了他的頭發,他凝視車窗後的妻兒,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語調說:「我明白了,他們不是真的。因為他們沒有變老!」
我非常喜歡這一段,覺得這體現了人類的偉大之處。一個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殘零亂的狀況下,依然不放棄任何轉好的可能。而在狂亂和絕望的掙扎中,他沒有放棄理性之光,沒有放棄一個智慧生物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觀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時,依然能注意到他們沒有隨時光流逝而衰老,從而證明他們是虛幻不實的,這讓人深深感動,也因為自己和他一樣,為自己被冠以人類的名號而驕傲。即使是瘋狂如斯,也堅持使用理性,人因為肉體而脆弱,卻因為理性而堅強。
這種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學沒有任何關系,是理性獨特的光芒。Nash約會女友的時候,他拙嘴笨舌,無法象個文科生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藉助於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後,抱著女友的雙手,逐一指點天上的群星。在他不發一言的指引中,一隻巨大的天蠍從無序的繁星點點中慢慢出現,巨螯清冷,尾鉤如月。兩人相擁,星輝搖曳,在無限的寧靜和永恆中無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難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學會說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兩部片子一起來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試圖將自己的生命無限逼近他所熱愛的音樂,因而瘋掉。最後在音樂和愛情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Nash從事的數學工作,因為抽象和復雜的緣故,需要關閉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節省精力。他因為這自閉的緣故,因人性中渴望友愛親情的緣由,最後瘋掉。最後,依然是愛情和理性,帶他重回他心愛的世界。一個是藝術天才,一個是科學天才,兩人的歷程卻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類藝術和科學高峰的路上,這要求一個人有寧靜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總為我們的肉體所束縛,心靈世界掀起無限恐怖的驚濤駭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間。這是一種悲劇英雄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正如人永遠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樣。但是,憑借柔弱的人類的智慧,憑借著人類獨有的情感,人能奮力游出迷亂的內心世界,更加逼近那雲霧繚繞的群山。人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
D版影迷協會和菜頭為您報道
Ⅱ 電影《降臨》影評
電影《降臨》影評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傑里米·倫納聯袂主演的好萊塢燒腦科幻神作《降臨》正在全國熱映,上映4天便獲得近5000萬票房,日票房、上座率等均位列第一。下面就一起看看這部電影的影評吧!
改編自這本小說的電影《降臨》已經在國內上映,促使我去看這部電影的純粹是一種好奇心——因為就我對這個故事的印象來看,這是個不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故事,所以可想而知改編難度很大。我很想知道它最終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在熒幕上。為了更客觀地評價電影,我又拉上了沒看過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的媽媽,期待看完電影以後結合我倆的意見,給個更中肯客觀的評價。
最終的評價在短評中提到了,四星。給分的話,我傾向於8.0分。
外星人突然降臨地球,十二艘不明飛行物毫無規律地降落在地球的十二個地區。它們降落的國家各自派出科學家與它們進行交流,期望探知它們降臨的目的。女主角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語言學家,與另一名物理學家一起被派前往人類靠近不明飛行物的營地,多次進入不明飛行物與外星客人“七腳怪”交流,破譯它們的語言文字。曾經有種科學猜測——“語言決定思維方式”,而女主角在學習、破譯“七腳怪”文字的過程中,也習得了它們非線性時空的思維。簡單來說,女主角不知不覺中擁有了外星人預言未來的能力,而她自己在混亂的、發生在未來的記憶碎片里迷迷糊糊,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了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同時,由於人類的語言就和人類的文明一樣混亂,女主角得出了外星人來地球的目的是“提供武器”,但她並不確定它們所謂的“武器(亦或是工具)”究竟是不是人類理解當中的用於自相殘殺的工具。不過其他國家也幾乎同時通過破譯“七腳怪”語言文字而得到了這個訊息,其中幾個國家拉響警報,決定脅迫“七腳怪”離開地球,否則將率先開啟攻擊。
戰爭一觸即發,女主角為了避免這一切,獨自進入了不明飛行物,與“七腳怪”交流。在這場交流中她得知“七腳怪”來到地球是為了“提供武器”、“幫助人類”,因為它們“三千年後將需要人類的幫助”。女主角詢問“你們如何知曉未來”?“武器”究竟是什麼?突然恍悟“武器”指的實際上是“七腳怪”給人類的禮物:它們的“語言文字”。習得這種“語言文字”則可習得它們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
最終女主角通過她預見的未來阻止了這次即將爆發的戰爭,並且也得知那個反復出現在自己記憶中的小女孩就是她未來的女兒。女主角已經預知她的丈夫就是那個同她一起進入不明飛行物與外星人交流的物理學家,他們會結婚,會擁有一個女兒,然後離婚……女主角陪伴女兒長大,而女兒將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女主角預見了未來,預見了所有的悲傷,卻選擇順其自然,沒有阻止這一切。
“它們是無法阻擋的。”正如她曾在未來對小小的女兒所說,“就像你。你也是無法阻擋的。”
故事結束,她似乎走到了結局,又僅僅是站在了開端。
總體來說,電影已經將原著所要表達的立意展現了出來。通過這種外星人降臨的方式,通過這類沒有時間束縛的語言文字……因為形式奇妙神秘,所以即便是個不那麼新的立意,也依舊讓人感動震撼。
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只感覺影片改編的手法類似於另一部電影《記憶碎片》,時空倒錯,生死交織,當下與未來如碎片般浮現腦海。影片最開頭就在未來揭示了女主角女兒的死亡,然後一切回到起點,故事剛剛開始。(這個部分我確信與原著安排的順序是一致的)
電影改編在後半部分添加了一些看過這類有關時空作品的觀影者都熟知的“套路”,我想也是為了讓沒能明白女主角能力的觀眾進一步理解。這樣的選擇似乎無功無過。電影將原著的“故事性”比較完整地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原著的“科學性”:女主角破譯這些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運用的理論,她是如何通過破譯這些語言文字而獲得預知未來的能力的……這些在影片中都被削弱或者省略了。當然,這或許也是僅有文字才能展現的,影片無法做到。因此最開始,我好奇影片會如何改編,也是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除此之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改編過程中有些強化“中國危脅論”,影片里展現的中國形象也有些扭曲和愚昧了,感覺這是為了製造劇情沖突矛盾或者基於一些別的什麼民族原因而特意改編的,觀影過程中難免讓身為中國人的我感到不適。
最後還要贊嘆的是影片中的配樂,尤其是片尾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與這個故事的立意當中那種擁抱已知的未來、接受一切歡喜與悲傷的勇氣相契合。
我們何曾預見不到死亡?然而我們仍舊勇敢前行。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傑瑞米·雷納等主演的科幻電影《降臨》於今日(1月20日)在國內上映。
《降臨》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Ted Chiang)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作為2016年全球關注度最高的科幻電影之一,我被影片超凡的想像和創新吸引,原著表現得非常抽象,很難在視覺上表現,影片在視覺和氛圍方面的營造非常有特色,具有希臘悲劇的宿命感。原著小說的名字《你一生的故事》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的,而《降臨》有一個空間概念在裡面,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種空間概念給電影帶來了縱深感。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再簡單不過——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不受時間維度控制的語言,於是用這門語言交流思考的時候自我意識就可以超越時間維度,從而能夠感知從過去到未來所有自己已有的和會有的記憶。
影片一開始就展現出與那些“大戰外星人”科幻片迥異的獨特氣質,也沒有好萊塢大片開場戲愛玩的“三分鍾精彩”,而是完全像一部文藝片的開場,通過緩慢的鏡頭移動,憂傷的配樂,片段的閃回、感性的旁白,展現了艾米·亞當斯扮演的女主角作為一個母親,看著女兒出生、成長,最終又眼睜睜地看著她得絕症去世的人生悲劇。影片中用了一個非常美的全景長鏡頭——明媚的陽光照耀著蒙大拿州的曠野,晨霧像河流一般在曠野中奔涌,神秘的貝殼飛船就靜靜地佇立在那裡,這種大自然的美景同神秘的外星飛船相結合,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和愉悅度,絲毫不亞於許多科幻大片里的火爆大場面。
外星人的形象符合小說中的描繪——“看上去就像七條交叉的肢支起的一個桶。呈中心對稱狀,任一條肢都可當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沒有明顯的關節,解剖學者猜它們是由脊椎骨構成的。”;“每邊都有眼睛,每個方向都可稱為‘前方’”。——人類將之稱之為“七肢桶”,它們的形象超越了很多電影對於外星生物的想像,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魚,和人類不同的是,它們沒有深喉系統。盡管也能發聲,但在七肢桶的體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語言”。外星人的“八爪魚”形象、有如中國水墨畫和龍紋的文字呈現形式,以及艾米·亞當斯等人從語言學的角度同外星人進行“第三類接觸”的過程,也被營造得十分新鮮真實、生動細膩,充滿知識性與趣味性,同時帶給觀眾強烈的別開生面和身臨其境之感。
其實從頭到尾時間線只有一條:女主還沒有過孩子;學會外星語言之後知道了自己會有女兒,知道自己會和男主在一起,知道男主會離開,知道女兒會死;外星人離開後女主和男主在一起,然後生了女兒,然後女主告訴男主女兒會死,於是男主無法承受這個事實選擇離開,然後女主把女兒養大一直到她得病死掉。所有中途女主貌似穿越一樣的片段,其實都是發生在她腦海里的,和當下向前的時間線沒有任何沖突,她也不能隨意穿越到任何一個點上。
影片採用了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全片可以視作露易絲寫給女兒漢娜的一封信,不過這封信是先講果再究因,這也是該片故事結構的獨到之處。編劇故意在電影伊始,就用極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輯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結果,之後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為了完成“過程”。劇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與過程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的線性時間是編劇的伎倆,直到最後一刻,觀眾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環(漢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環),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關系都安排在精確的情節點上。
雖然這部片投資僅有4000萬美元,影片對於語言系統和貝殼飛船的描繪也是引人入勝,那鬼魅的音樂更是推波助瀾,甚至像是七肢桶語言的變奏。初登飛船時的引力戲,也打破了地平線構圖,甚至還極好地運用了Dolly Zoom的變焦拍法,來表現內部空間的縱深透視和炫目。整個美術設定和氣氛烘托極為出色,完美地將小說中的非線性文字用線性的影像表現了出來。
片中也有許多有關中國的彩蛋,甚至中國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星飛船降落的地方還包括了中國上海,中國還發動了東海寧波艦隊,甚至還擁有了航空母艦,遠處的東方明珠也實力搶鏡,中國的商將軍推動了劇情發展,為故事畫上圓滿句號有重要影響。
導演用一種安靜的美感和寫實的質感來營造影片的魅力。通過攝影、剪輯和節奏把控展現出的極具個性的藝術美感令人記憶深刻。影片對於觀眾最大的震撼,正是來自得知真相之後對這些情感戲的重新審視,內心所湧起的關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感慨與思考。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相當於通過本片做了一次“如何正確地燒腦”的演示,那就是當結尾揭示真相時,之前的所有劇情會在觀眾頭腦中重新排列組合,呈現出與此前的觀影感受完全不同的全新認知,從而使觀眾獲得“通過思考領悟影片妙處所在”的巨大快感,觀眾在影片結束之後,依然會充滿感慨、震撼與回味。女主角艾米·亞當斯的演技格外值得稱贊,不僅令人信服地塑造了語言學專家的這一專業形象,還將母親這一形象詮釋得格外感性與深情。同時,她在角色塑造和情感戲上的動人表演,也為影片染上了濃郁的情感色彩和動人魅力。
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作為主題的好萊塢電影已然走入墳墓,《降臨》的出現無疑於一次科幻電影的回歸本質。對於長篇大論的去描述地球文明與地外文明的碰撞和沖突的作品,已不再具備受觀眾寵溺的特點,雖然爆米花電影仍然盤踞著高額的票房比例,但久而久之,標准工業特效下形成的視覺疲勞足以使得類型片丟失大量觀眾。逢迎節假日還好,一旦沒有定額的觀影基數,最後恐怕老本都難以收回。
作為一部書改作品,影片在對小說的還原上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劇中沒有架構好復雜的世界格局之外,在對人物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上都有著可圈可點的地方。就片名來看,《降臨》並不是如普通的科幻大片那般有著淺顯易懂的標題,表面上是指地外文明造訪地球所產生的“第一類接觸”,實則是未來降臨而人類是否做好了接納和“順從”的准備,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影片就如同詩和散文一樣,能給人帶來洗滌心靈和思緒的力量。
類型片有著文藝片的風格,文藝片卻有著類型片的視野。從視效上來講,無論是“蛋殼”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結構,還是地外生命如八爪魚一樣的軀干樣貌,哪一點都算的上是當下好萊塢視覺工業的最高體現。而在敘事上,既定的未來和眼下生活之間的穿插閃進,在沒有連接成章的情況下,顯然讓影片具備了高智商燒腦的特點。不談英雄主義,不談人類中心論,只談反思,正如影片中所說的:溝通並不足以讓你脫單。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個不得不提的人,從《焦土之城》開始,影像風格便愈來愈趨向於個人化,《宿敵》、《囚徒》以及《邊境殺手》都是極具個人的頂峰作品,更是在審視和拷問人性的表達上做到了出神入化。《降臨》雖然沒有直接劍指人性層面,但卻以科幻的角度切入情感的表達,如此另類的做派,可謂是一種嘗鮮的方式,也是一種為科幻電影撐起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手段,甚少有人能與其媲美。
未來已至,過去不再。既不是IP產品,也不是有著世紀情懷的系列大作,新晉科幻電影一直死磕老本是沒有出路的,更不用說那些再三重啟的工業項目。總的來說,原著就是一部含金量較高的原創作品,加之風格化鮮明的導演接手劇本,保本和口碑是可以預先肯定的,若是想要榮登殿堂之座,還需在拍攝和執導上磨礪一番。《降臨》這次開辟分支,極有可能影響到後續獨立科幻片的發展,就算只有皮毛也好過愛國主義拯救全人類強。
Ⅲ 《降臨》電影解析有哪些
《降臨》電影解析如下:
《降臨》總體還是不錯的,影像化的外星生物形象,在配樂和環境氛圍的配合下,前期呈現出神秘恐怖,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怪異的造型又有些讓人心生親近,對露易絲和外星生物的接觸也不感到排斥,這已然是一種成功了。
外星飛行器的造型也很與眾不同,全景時夠震撼,有質感,內部運行的重力理論也很精妙,配上詭異的音效,效果奇佳。
最妙的則是對外星人語言的設計,在所有外星科幻片中外星人要麼哼哼啊啊發出怪異音節,要麼一口流利英語的境況下,七肢桶的這種涵義豐富的可視化語言非常有想像力,盡管是在原著描寫基礎上設計的,但真正借用東方水墨的風格,設計出這種契合東方哲學周而復始哲學思想,又非常有美感的語言形象,依然是影片的成功之處。
(3)國產恐怖電影裡面有貝殼精擴展閱讀:
《降臨》電影的劇情簡介: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現了十二架貝殼狀的不明飛行物,懸浮在十二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類發出了訊號,但人類卻並不能夠解讀。美國軍方找到了語言學家露易絲·班克斯(艾米·亞當斯飾)和物理學家伊恩·唐納利(傑瑞米·雷納飾),希望兩人能夠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語言之謎。
經過數次的接觸,露易絲發現外星人使用了一種極為特殊的圓環狀的文字,並逐漸了解了其中的奧妙。由於一直無法確定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國、俄羅斯等四國決定對外星人發起進攻,美方亦決定放棄研究將全部人員撤離,在這個節骨眼上,露易絲終於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圖。
Ⅳ 荒島求生有什麼電影
回答有點長請耐心看完,僅供參考的5點回答,關於荒島求生的電影,推薦類似題材的,比如:1,《荒島餘生》,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湯姆·漢克斯、海倫·亨特等主演的劇情冒險片。該片講述了一個聯邦快遞公司員工在南太平洋上空遇難墜機流浪到荒島的故事。2,《一出好戲》,是喜劇片,由黃渤執導,黃渤、王寶強、舒淇、張藝興、於和偉、王迅聯袂主演。該片於2018年8月10日在中國內地上 。該片講述了公司員工團建出遊遭遇海難,眾人流落在荒島之上,為了生存他們共同生活,並面對一系列人性問題的寓言故事。3,《荒島驚魂》,是由斯圖爾特·羅菲爾執導,比利·澤納、凱莉·布魯克、比利·澤納、胡安·帕布洛·德佩思等人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影片講述了富有的商人Jack和妻子開船去度假卻遭遇意外的故事。4,《孤島驚魂》由楊冪、陳小春主演的驚悚電影。影片講述一次「生存游戲」將彭非、依琳與其他六名同樣年輕俊美的男女聚在一起前往孤島,但由於種種變故致令8個青年被迫滯留小島,經歷種種離奇遭遇的故事。5,以上4部電影,請題主根據個人愛好選擇觀看,這里只是僅供參考哦~~關於《荒島求生》這部電影,《荒島求生》是由Michael Lange執導,Joseph Lawrence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剛剛大學畢業的邁克爾的故事。剛剛大學畢業的邁克爾是個富家子弟,雖然每天被老爸敦促著找工作,但他還是不緊不慢,並決定和表弟湯米一起去澳洲度假。老爸無可奈何只得放行,但放話出來:如果邁克爾在假期結束時還找不到工作,就得去自己公司幫忙。一路上兄弟倆風光無限,邁克爾一直表現得一副有錢人的樣子。可是槍打出頭鳥,很快兩兄弟就被強盜集團盯上,錢包也被偷了。無奈之下,邁克爾和湯米只得去找事先預定好的油輪,可沒想到的是等待二人的竟是一艘又小又破的船。強盜集團通過錢包里的信用卡得知邁克爾身價千萬,決定等他們到海上後,搶奪他們的錢財,再打算殺人滅口。邁克爾和表弟湯米搭上傑克船長的船到外海海釣,果然強盜集團有了追捕行動,使得三人只好棄船逃到海島上,由於邁克爾沒有野外求生經驗,又拉不下臉求助於傑克,使得兩人爭執不斷。最終兩人分道揚鑣,而表弟湯米竟投靠了傑克一邊。一個人的日子讓麥克爾吃盡苦頭,還好湯米充當和事老,使得兩人改善了關系。艱苦的境遇也使三個人的感情日益增進。漸漸地,三人對彼此都有了些許了解。看似生活優越的邁克爾其實也有自己的苦惱;傑克自從唯一的親人——父親去世後一直鬱郁寡歡;而湯米呢,卻因為太愛死去的父親,一直不能接受媽媽的新男朋友。三人惺惺相惜,彼此安慰,努力解開別人的心結。三人在島上努力尋找逃生對策,邁克爾一次意外的點火求救引來了強盜集團的注意,並追到海島來。在逃跑過程中,湯米不幸被抓並成為人質。為了保護表弟,邁克爾挺身而出,不顧危險救出湯米,三人成功逃了出來。經歷了一場生死磨難的三人對世事領悟許多,並決定用舉報強盜集團的獎金買下一艘新油輪,開始自己的事業。僅供參考哦如果你滿意我的回答請你採納答案~~
祝你好運常伴
Ⅳ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叫《龍之戰爭》裡面居然說龍的發源地是高麗。讓我非常氣氛。
龍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現在陳列於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里,這是一條用貝殼砌成的龍,它造型粗獷,樣子像是蜥蜴,沒有艷麗的顏色,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獸,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恆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志,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更詳盡的請看這里
http://ke..com/view/6392.htm
Ⅵ 找一部電影,忘記了名字
約翰·梅鐸在一個陰暗的城市中醒來,身旁躺著一個赤裸的女子,而他卻無法記起自己的身份。他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妻子,這讓他感到困惑和恐懼。警方和一夥神秘人開始追捕他,約翰在逃避的過程中逐漸接近了事情的真相。
原來,這個城市是外星人的實驗基地。每到子夜時分,外星人會改變城市的形態,並交換人們的記憶,以此來研究人類的靈魂。約翰因為實驗失敗,也獲得了外星人的能力,可以使用意念來「調制」物體。他被迫為外星人服務,但後來得到了舒博士的幫助。
舒博士幫助約翰接受了外星人的群體記憶,約翰利用自己的能力摧毀了外星人的系統。最終,在約翰重新創造的世界中,他來到了記憶中讓他魂牽夢繞的那片貝殼海灘。這個經歷讓他重新找回了自我,也讓他意識到生命的意義。
約翰的故事充滿了懸疑和驚險,同時也展現了人性的力量。他如何面對困境,如何找回自我,都值得我們深思。這部電影不僅有精彩的劇情,還有深刻的寓意,讓人回味無窮。
外星人實驗基地的設定讓整個故事充滿了神秘感,約翰的經歷也讓人感到震撼。影片中的視覺效果和音效都非常出色,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此外,影片還探討了記憶、身份以及人性等主題,讓人深思。
約翰的故事也讓人思考,當記憶被篡改,身份被模糊時,我們該如何尋找真實的自我?這部影片不僅是一部懸疑電影,更是一部探討人性和哲學的佳作。相信每個觀眾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悟。
Ⅶ 推薦幾個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電影
4、《科洛弗檔案》
簡介:這是一部馬特·里夫斯導演拍攝的美國科幻動作片。故事主要描述的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紐約市於一夜之間滅亡。在重重的災難中,人類還將遭受到邪惡怪獸的攻擊。究竟他們能否倖存?
評價:這部電影讓人異常緊張興奮又沉迷其中,讓影片區別於其他同類型外星人入侵地球的電影最主要的是,影片的視角是人道主義,而不是停留在史詩般的災難特效呈現。
導演: 尼爾·布洛姆坎普
主演: 沙爾托·科普雷 / 詹森·庫伯 / 娜塔莉·博爾特 / 茜爾雯·斯特賴克 / 約翰·薩莫爾
國家: 美國 / 紐西蘭 / 加拿大 / 南非
上映日期: 20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