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東德逃到西德電影有哪些

東德逃到西德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12-09 03:10:59

① 求助,請大家幫我尋找一部德國電影!

光LZ的描述似乎很像《一牆之隔》,但我不敢肯定就絕對是這部

LZ要是對柏林牆的冷戰史有興趣的話,不妨推薦你去看看下邊這些作品,至於最佳答案,如果《一牆之隔》這個答案是錯誤的話,那麼就不必選我了。

《再見,列寧》、《竊聽風暴》、《柏林生活》、《逃出柏林》、《一牆之隔》、《西柏林戀曲》、《替天行道三人行》、《著火了怎麼辦》、《前任領袖》、《紅色的白鸚鵡》

《竊聽風暴》:又名《別人的生活》,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版的《1984》,對極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提出了質問,但片子拍得很客觀,沒有過多煽情的成分,導演無意把柏林牆的倒塌形容為西方民主的勝利,反而刻畫出了東德人在信仰破滅後的失落感。「史塔西」是史上最有效率、同時也是最恐怖的情報機構之一,平均每3個東德人中就會有1人受到監控,影片中扮演「竊聽者」的光頭演員,在現實中他也是「竊聽風暴」的受害者……
推薦:★★★★★

《再見列寧》:又名《快樂的謊言》。故事發生在兩德剛統一後,影片非但沒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講述了一個普通婦女,信仰共產主義的那種樸素精神,揭示了信仰與政治始終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會主義信仰強加於民眾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會主義又是另一回事。本片的主演Daniel Bruhl還出演過另一部政治反思片《替天行盜》(大教育家)。
推薦:★★★★★

《西柏林戀曲》:又名《柏林藍調》、《萊曼先生》、《雷曼先生》。本作是《再見列寧》的姐妹篇,故事發生在柏林牆倒塌之前。(PS:國內很難找到本片的下載地址)
推薦:★★★★

《替天行道三人行》:又名《替天行盜》、《大教育家》。故事的主要人物只有4人,但劇情卻此起彼伏,理想與現實、貧窮與富貴沖突連連,其反差極其巨大。資本家與社會主義者坐到了一塊交談,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到頭來發現原來人都是一個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重要的不是誰製造了槍,而是誰扣動了槍,「制度不好」並不能成為一個人自我墮落的借口。
推薦:★★★★

《著火了怎麼辦》:又名《六個惹火的中年》。影片講述在柏林內居住的無政府主義者的故事。八十年代全盛時期的柏林仍然是前東德的中心。六個人合住在一起,在八十年代末他們開始各自單獨生活。在2000年,柏林作為德國的新首都,一些事情發生了改變,使得他們不得不重新團聚,來面對和處理他們十二年前分開的尷尬……
推薦:★★★★

《逃出柏林》:又名《通往自由的通道》。逃往西德就意味著得到民主自由嗎?本片對這一概念作出了反思。(PS:雖然是一部好片,但在網上很難找到下載地址)
推薦:★★★★

《前任領袖》:講述了兩個前東德年輕人是如何淪為新納粹分子的過程。有的評論家認為:「太德國化,太陰暗,說教的色彩太濃。」
推薦:★★★★

《紅色的白鸚鵡》:又名《紅鸚鵡》。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春天,來自東西德的兩個青年談起了戀愛,然而到了後來,柏林牆建起來了……
推薦:★★★

《柏林生活》:柏林牆倒塌前,東德裝甲兵馬丁因為失手殺人被判處11年刑罰。在他服刑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蘇聯解體、柏林牆被推倒、德國實現了統一。11年後馬丁出獄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擺在他的面前,他是否能適應新的生活?(PS:本片目前有電驢下載,但暫時沒有中文字幕)
推薦:★★★

《一牆之隔》:又名《愛如烈焰》。故事發生在1982年的柏林,德國當時被柏林牆分為兩個國家——西邊的聯邦德國和東邊的民主德國。17歲的尼樂出生在西德在那裡長大。在她去東德參加祖母的葬禮時偶然間結識了熱愛朋克搖滾的卡普汀。兩人迅速墜入愛河。然而,一道柏林牆不僅僅從地理上將德國分開……
推薦:★★★

*還有一部倍受好評的《老娘鬧革命》,這是英國和匈牙利合拍的;至於那部很有名但帶有反共性質的《飛越柏林牆》其實不是德國電影,而是美國人拍的。

② 求一部電影名,講的是東西德的事兒,急!!!

再見列寧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統一社會黨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

《再見列寧》(20張)
了她的顫渣握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里,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里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統一社會黨下台,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里,阿歷克斯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盡梁兆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茄慶但這方小世界裡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③ 諜戰迷不容錯過:典型的冷戰題材電影《蛇》,領略東西方對峙歷史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蘇聯解體前的1947年~1991年間,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兩個陣營(即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斗爭。

電影《蛇》拍攝於冷戰時期的1973年,是根據小說《第13個自殺者》改編,主角蘇聯間諜弗拉索夫的扮演者尤爾.伯連納出生於蘇聯,父親是蒙古人,母親是吉普賽人;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戴維斯的扮演者亨利.方達,是美國老牌明星。尤爾.伯連納和亨利.方達二人都是好萊塢巨星。

冷戰期間典型的東西方對峙、典型的間諜戰元素,在這部電影里皆有體現:政治避難、真真假假的變節投誠、測謊儀、竊聽、影像拼接、模擬發聲器、反間計、美國高空偵察機、交換間諜等等,同時又包含了警匪片元素:跟蹤、行刺、暗殺、槍戰、街頭飛車等等。這部電影看起來既燒腦,又足夠驚險刺激。70年代情報機構以及間諜們玩的那些花樣,今天的觀眾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在當時那可絕對是高科技尖端技術。

電影開始時,一位蘇聯「叛逃者」、蘇聯駐法大使館二等參贊弗拉索夫上校,在巴黎奧利機場突然沖進警務室請求政治避難,使館人員與弗的妻子聞迅趕來勸阻被他斷然拒絕,很快弗拉索夫被送到法國最高情報機關。

法國方面欲從弗拉索夫嘴裡得到些信息,但銷漏他只求迅速送他到美國大使館。法國方面威脅要把他送回蘇虧纖爛聯大使館,然而最後法方對美國的施壓也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弗拉索夫被接走...

CIA高度重視,局長戴維斯親自審訊弗拉索夫,反復的測謊、心理測試、分析背景資料...最後認為他是即將被召回國但自感前景不妙才向西方投誠,與戴維斯私交很好的英國情報部門頭面人物貝爾也力薦弗拉索夫。

弗拉索夫提供了北約高層一批效力於克格勃的官員名單,之後西德的13名北約高官相繼「自殺」「被害」,法國情報局局長貝爾東也被指控為蘇聯人效力...

戴維斯覺察出歐洲這一系列事件的蹊蹺,於是設計試探,很快英國也有兩名高級官員叛逃蘇聯,法國情報局長貝爾東也被監控...

最後真相大白:英國的貝爾是克格勃間諜(他暴露後逃走),他與弗拉索夫策劃的這場無間道,使北約遭到重創:13名西德的北約高官遇害,法國情報局長被誣陷...

半年後,西德,東西方交界處著名的「間諜橋」——格林尼克大橋,北約與華約交換間諜:弗拉索夫向東德方向走了過去,橋對面,美國飛行員向西德方向走了過來。

弗拉索夫這個已失去利用價值的間諜,回到蘇聯後等待他的命運將是什麼?與他交換的那個美國飛行員,木然而機械地走過來,此時他又在想些什麼?

霧色蒼茫,兩岸燈火迷離,所有人都表情凝重,悵然若失。已經離職的戴維斯和貝爾東,在橋頭看著弗拉索夫離去的背影,戴維斯說:他完了!而他們倆呢?因為這起事件,CIA局長戴維斯失業了,法國情報局局長貝爾東也引退了~此時他的傷還沒好。

而那個事情敗露後逃到蘇聯的英國人貝爾,他根本不是變節者,他一直信仰馬克思主義!他是出身顯赫的貴族,為了信仰秘密投靠蘇聯已經豎盯30年了,但即便這樣,他回到他心目中的聖地,還能被完全信任嗎?他也會面臨沒完沒了的審查吧?

那遇害冤死的13名高官呢?他們的死,帶給家人的是無盡的痛楚,他們的家人,永遠失去了丈夫、父親或兒子...

西方幾個大國均被捲入其中,相關人員或慘死或丟官,代價不可謂不慘重,然而,這又能怎麼樣呢?看了這樣的結局,今天的觀眾不禁扼腕嘆息:曾經堅固的柏林牆今安在?昔日強大的蘇東陣營,也已成為歷史,只有格林尼克大橋,依然靜靜矗立在哈弗爾河上,供後來者憑吊~

電影中有句台詞:「聖經上說,最早的間諜是蛇,因為正是蛇唆使伊甸園的夏娃去偷蘋果。」

④ 《再見列寧》

德國統一前的悲喜劇

八十年代末,東德青年亞歷山大過著很平常的生活:他沒有女朋友,上班下班,姐姐跟姐夫離了婚,整天要他幫忙照顧小孩,母親是個忠誠的社會黨黨員,忙於各種社會活動,偶爾還能上電視。他的家裡沒有父親,那個人十年前逃到西德去了。
某一天,母親在回家路上心臟病發昏倒,亞歷山大的生活開始天翻地覆的變化。東德領導人終於同意跟西德商談統一問題,柏林牆打開了大門,兩側的居民蜂擁而入對方的領地開眼界,可口可樂漢堡王宜家遍布東德。亞歷山大下崗後加入衛星電視公司,跟西德人丹尼斯搭檔,上門推銷衛星電視天線。
就在德國統一之日即將來臨時,昏迷接近一年的老媽醒了,大夫告誡孩子們,她的狀態很不穩定,決不能受任何刺激。亞歷山大決心讓老媽在卧室里繼續過東德的生活,他和他的西德哥們丹尼斯必須完成下列(不可能的)任務:

1)恢復家裡的裝修,把一切腐朽的東西趕出去。
2)繼續供應東歐國家的食品,特別是母親最愛吃的某種酸黃瓜,因為西方貨的沖擊,那些東西都已經絕跡了。
3)讓母親繼續看到東德新聞。
4)恢復家裡人的穿著,特別是小外甥女必須繼續傳東德的塑料尿褲而不是西歐紙尿褲。
5)在家裡不定時召開街道黨小組會和組織少先隊員探望老革命。
6)教育姐姐的西德男朋友扮演東德人。

後來他們又不斷遇到補充任務:如何解釋窗外出現的巨大可口可樂廣告,樓里搬來的西德鄰居,統一之夜的慶祝喧鬧,還有找父親來見母親一面。

這是一部超過《勞拉快跑》的傑作,德國人比好萊塢更善於(或者更敢於)利用數字電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獨特的技巧。不過沃爾夫岡·貝克其實是個五十來歲的中年導演,他的電影語言並不像《勞拉快跑》那樣激烈,應該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
我看的是首映場,提前五分鍾到場,買到的是倒數第七張票,被迫坐在第一排。看戲的時候,很容易分辨出德國人和法國人,少數幾個流竄過來的德國觀眾專門在法國人不笑的時候大笑,特別是那個「什麼什麼酸黃瓜」,我記不住那個德語詞,估計就跟中國的「大生產香煙」差不多。

不過不是德國人,也會笑個不停。這電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愛我家》,宋丹丹摔了一跟頭,醒過來就失憶二十年,全家人怕她發瘋,被迫假扮文革時代。這部電影拍得認真扎實,有更多更有趣的細節,特別是整天想當導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舊新聞片加自拍錄像自製《東德新聞》,什麼亂七八糟的穿幫他都圓得過來,還播得一本正經。每次出現《東德新聞》,觀眾必定笑得人仰馬翻,此人今年不摟幾個最佳男配角獎什麼的,天理難容。

不過這電影並不是《我愛我家》式的調侃喜劇,接近結尾處,梁左先生該抖出最後一個包袱了,德國人卻漸漸轉向傷感,父親來見到母親,母親終於安詳地去了。失散十年的父女在走廊里相遇,父親起初漠然,然後漸漸醒悟,但女兒已經轉身離去,他們之前在「漢堡王」的外賣窗口已經見過一面,她對他說「祝你好胃口,感謝光臨漢堡王」。

這電影的厲害在於,你看的時候會笑,但看完後一嚼,馬上就會感覺到苦味。片中的母親並不像「老傅同志」一樣可笑,她有些可悲,又有些可愛。編劇可能寫出了一大批東德人的感情:他們有些懷念那個消失的國家,那是他們的母親,他們的根,也許不完美,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許現在的生活更好,但他們還是懷念,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再見列寧——獻給母親,一部偉大的德國新電影
作者:向著夢想飛行

影片定格在89年前後,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娜是個積極的社會主義活動家,一次國慶節深夜在街頭趕上不滿群眾組織的遊行活動,看到兒子亞歷山大也在其中,突發心臟病昏迷過去。數月過去了,其間社會發生動盪變化,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統一,物逝人非,母親也在長眠過後突然蘇醒過來。為了保住母親的生命,不讓其再經受過大打擊,亞歷山大決定想盡辦法,不讓母親察覺到這些變化......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1954年出生於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這部影片幫助他得到了眾多歐洲電影節的傾慕,而在德國本土,反響更加強烈,上映期內場場爆滿。我們知道一部影片能夠感受有同樣經歷的人這很正常,但是很多像我一樣沒有過這類經歷的人,卻同樣會被感動,這就顯得很不尋常。導演或許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託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牆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湧入西部,一定催生了拍攝本片的情愫。

兒子亞歷山大將東西德合並的消息以特殊的方式,遲了三年才告訴自己深愛著的母親。母親的骨灰也在最後時刻獻給了她的東德故土,伴隨著兒子的少年夢想----一架火箭升空,化作絢爛的禮花在空中噴灑,一個被編造的騙局在此刻終於畫上了句號。我不禁會問自己,謊言會不會給母親帶來遺憾?也許有的人會這樣認為,把事情的真相隱藏起來不讓母親知道,這是對母親的傷害。但我邊看影片,邊感覺到留給自己深愛的人永恆的歡樂,這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結果,哪怕這是一次欺騙,也仍然是彌足珍貴的。男主角也因為將這份母子濃情表現得感人至深,而獲得德國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可以說當之無愧,他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個時代,一個用真實行動來表現對母親熱愛之情的兒子形象。這部影片除了獻給一個國家,還是獻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我們都應當以其為榜樣。還有,我們知道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以用mum來稱呼母親,這是人類不變的語言。

有的片子在拍攝感情部分時,往往很恣情,像是在往畫布上抹一塊塊厚重的油彩,『再見列寧』卻並不如此。影片在感情部分投入的筆墨不多,兒子的戀愛,父親的歸來,觀影者都不會感到被強制施以感情宣洩的痛苦,而是在這溫馨中盡顯人生百態。很久沒有看到這么透徹的片子了,節奏明快,和諧統一,每一個鏡頭都似未經雕琢,但又透著那麼的精緻。那段歷史雖然記載在德國的成長史上,但我們以不會感到陌生,也能夠深感其中的奧妙。如果是我,我會將這部影片作為獻給祖國母親華誕的禮物,影片並不是盡情歌頌領導者群體的公德,而是將國家的這段歷史,濃縮到一個普通家庭中去,但當你隨著影片的深入,你會很直接的感受到導演的用意:任何時候我們的國家從太空上來看,都只會是一個小小的藍色星球,而一個國家相比起一個星球,就會顯得更微不足道,所以無論你承擔的職責有多大,你的眼光都應當放的遠一些,把人民的利益置於任何事物之上。

看片子的時候就感到音樂確實很耳熟,好像在哪部片子里聽過類似風格的作品,最後終於在片子的cast中看到,這原來是Yann Tierson的作品,從作曲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同時,他還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家。法國新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人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而到今天看到的再見列寧,則更是讓我感到了圖像與音樂結合的奧妙。一開始看電影,常會被一些音樂所觸動,但隨著看過的影片數量增多,反而感覺這種只是附和節奏,而不喧賓奪主的配樂風格,更為合適,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出影片的情緒,以最大的程度幫助我們進入劇情,感受那段80年代末兩德的動盪歲月。同樣是鋼琴作品,Philip Glass的就顯得有些嘩眾取寵了。

影片沒有更多的把問題放在兩德爭端的問題上,而只是用幾個畫面停留在了爬在牆頭上亢奮的人們,而且是被冠以在造假新聞的片斷,這樣就將本來嚴肅的氣氛變得緩和一些,任何人接受起來也不會有太多困難。這是一種嘲諷的方式,利用編造謊言來從反面來看待那段歷史,如此的敘述方式,自然變得很豐韻富饒,也容易讓你看到不同於我們所熟知的歷史的正確的一面。

記得在翻譯作品時,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出作品的『信』字上,那麼如果做個類比,將這部影片比作一個文學作品,這部影片就是在動用一些非正面特徵,而非從正面角度來概括這段歷史,這就會更令人信服。當主角勸說母親以前同事、鄰里去掩蓋真相時,他們雖然都對過去歷史報以懷念之情,但卻也早已融入了新的時代,而對過去發生的事僅僅看作笑爾,雖然有人願意回到過去,但這只能被理解為是由於自己的適應能力低下的結果造成的,我們應當永遠承認,歷史車輪的前進不會為少部分人的精神意志所轉移。

如果說一部作品能夠送給自己的祖國母親敬獻生日慶典的話,那麼『再見列寧』一定可以說做到了這點。國家應當以增強國力,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作為准則,而人民也應當不計較個人得失,這亦是時代發展的最根本前提。

影片原有的德語名字(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叫做,民主德國在這79平米房間的延續,其實光從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在在對那段時期的致敬和禮贊。

【再見列寧】:剖面里的見證
作者:懶殘

時間過的真快,這部2003年的電影現在看來似乎很遙遠了。最初看到片名,尚以為是一部俄羅斯的列寧傳記式記錄片,記錄雖真實卻予人枯燥,所以提不起興致去看,直到最近偶然看了介紹,才發覺這竟會是一部完全的德國影片,一段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德國社會變革中的故事。就影片的故事性來說,說它是一個別致的小品也無不可,它似乎想用一個很嚴肅的片名來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處於社會變遷下的溫情家庭故事,傳達著一個溫馨懷舊但卻充滿希望的主題。影片正視那段歷史,卻選擇了近乎中立的態度,沒有批判與審視,而是將這段歷史融合進一個普通的東德家庭來展現。以普通人的生活視角來見證這段歷史的變更與發展。

影片講述了在東德生活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越過柏林牆投奔西德後,留下了母親與兩個子女在東德繼續生活,失去了父親的母親嫁給了社會主義,在1989年這個特殊歷史時刻,母親目睹了兒子因為參加夜遊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導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續了八個月,在這期間,兩德間的關系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德的社會主義被西德的資本主義替代,柏林牆被拆除,兩德統一。在八個月後,母親蘇醒了,兒子聽從了醫生的勸告,知道母親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則性命堪輿。兒子知道母親無法承受失去社會主義信仰的打擊,所以將母親接回了家,在母親那僅有幾十平的小屋裡開始了東德社會主義的重建,於是,一場充滿著愛與謊的荒誕劇上演了。

影片是完全以兒子的視角來講述,在他的講述中,穿插了整個那個時期的社會變更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雖然完全個人化的講述角度有著太多的主觀性,但這只是影片的敘事形式,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很多時候也是主觀的。對於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我們,對這個講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絲毫沒有因為國家不同的差距而產生理解上的難度,反而感到一絲相似與親切。片名叫《再見列寧》,影片中卻沒有出現列寧,有的只是列寧的雕像與列寧的思想,在本片中,他儼然成為制度與信仰的象徵。再見列寧,我想最淺顯的理解就應是告別以往的生活,對已被替代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告別。

也許每個人都會從影片中讀到不同的感受,我讀到了信仰、救贖、親情與謊言。

【關於信仰,關於救贖】
不管是出自內心還是迫於形勢,社會主義早已變成母親的信仰。在父親走後她為這個社會、這個信仰注入了最大的心血與熱情,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兒子才會為她編造這么一個大謊言來重新建起她的信仰。處於青春躁動期的兒子阿里斯,似乎是並沒有明顯被控制在制度下。但在母親昏迷、兩德統一後,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發生了倒轉變化時,他的信仰就已經迷失了。他變得彷徨、變得不安、變得失去了存在的根本。與其說他在為母親虛擬重建東德,倒不如說他是在尋找自已已經迷失的信仰,尋找自已的救贖。母親去世了,為她而建的虛擬社會主義東德也變得沒有任何存在意義,這同時也暗示著此時的兒子也正式標志與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告別,他似乎是重新把握住了生命,邁向新的開始,投入新的生活。
本片沒有任何批判的傾向,所以不要去想信仰的內容,信仰本無對錯,關健是在乎人心。在影片中打倒的不只是東德的共產政權,還有東德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所以在這個特殊年代,他們需要這種看似荒誕的形式來支撐自已。這不是自已騙自已,而是自我求贖,自我調整,這是我們都需要的。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只要堅持自已的信仰,我們就能突破逆境去面對。

【關於親情,關於謊言】
這部影片在另一種理解上,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愛與謊言的溫情電影。
對於兒子來說,通篇的謊言都表達了對母親的愛,他的荒誕行為中,雖然含有對信仰迷失的自我求贖,是通過親情的這個切點來表達出來。但他用一個一個的真實的行動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情這個形象是可信的,是感人的。為了讓母親平安的養病,兒子在母親的小屋裡重建了東德的縮影。其實兒子不知道,母親內心深處的信仰可能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國家制度,而是一家人自由、快樂的生活。真正的柏林牆拆除了,母親心中信仰卻始終沒有變過。為了維護這個信仰他不惜帶上另一套信仰來對所有人說了一個大貫穿全片的大謊。她的這個謊言在父親離開東德時就已開始了,他隱藏了自已的感情,將自已的一生都獻給了社會主義制度來換取親情關系的完整。
在影片最後,母親看著兒子,露出理解的微笑去了,他理解了兒子的謊言,享受著兒子給她的愛,懷著她的信仰安詳的去了。給愛的人永遠的快樂,是亘古不變的,即使使用的手段是欺騙,手段說穿了只是手段,真感情是值得原諒的,所以,有時我們大可不必為善意的謊言而背負太多的譴責。

我是普通人,對社會體制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喜惡,我不屬於憤青,我也不喜歡政治,但我想,對於許多人來說,政治是不重要的,制度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過去的都是歷史,歷史再凝重也只是歷史,都是過去時,新的生活還要繼續。
影片的主旨不是批判什麼,他站在了中立的立場,懷念了過去,肯定了進步,頌揚了和平。以普通的家庭的變化體現出了不普通的社會變更。將濃重的歷史主題鬧劇般的融進了生活。導演沃爾夫岡•貝克帶給我們的這部影片是一個黑色喜劇,他切開了那個時代的年輪,在它的剖面上來見證歷史的變更,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人們依舊要生活,影片充斥著的不是對過去的傷逝,而是對未來,對生活美好的嚮往。

⑤ 《氣球》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氣球》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79年冷戰高峰期,身在東德的岡特(大衛·克勞斯 David Kross 飾)和彼得(弗萊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飾)為了追求自由,用超過兩年的時間籌畫了一場「驚天大逃亡」:

婚禮在安格拉滕普林老家的小教堂舉行,安格拉冠上夫姓,這個姓氏現在位列世界政治人物的名單上了。那是1977 年,她只有23 歲。4 年後這樁婚姻出現裂痕,兩人形同陌路,安格拉-默克爾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從兩人在柏林共有的房子里搬了出去,留下相當震驚的烏爾里希-默克爾。兩人在1982 年正式離婚。十年後,默克爾再婚。

⑥ 經典的德語電影有哪些

  1. 德語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中文譯名:竊聽風暴
    劇情簡介:
    1984年的東德,整個社會籠罩在國家安全局的高壓統治之下,特工魏斯曼奉命監聽劇作家德萊曼和他妻子演員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監聽過程中,魏斯曼漸漸對這家人的生活產生了興趣,開始暗中幫助他們。一篇刊登在西德《明鏡》報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頭目的注意,他們認為這篇文章是德萊曼寫的,並逮捕了克里斯蒂娜,希望能夠從她口中得出她丈夫的秘密?而審問克里斯蒂娜的正是魏斯曼……
    獲獎情況: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製作、男主角、男配角、劇本、攝影七項大獎

  2. 德語片名:Die Blechtrommel中文譯名:鐵皮鼓
    劇情簡介:
    奧斯卡的家庭有些荒誕。他的母親和自己的表弟相戀,由於近親不能結婚,所以被迫嫁給了一位商人。奧斯卡是誰的孩子只有他母親知道。在他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他一面鐵皮鼓。奧斯卡十分喜歡,整體掛在脖子上敲。
    一天,奧斯卡躲到桌子底下玩的時候發現了母親與舅舅的秘密,他認為成人世界充滿了欺騙,於是決定不再長大。當奧斯卡從樓上跳下時,奇跡發生了,他從此不再長高,身高永遠只有三歲的水平!
    奧斯卡還意外獲得了一種神秘的能力――高分貝的尖叫。當看到母親與舅舅幽會時,他會爬上鍾樓,用尖叫震碎所有玻璃;當老師責罵他時,他的尖叫震壞了老師的眼珠。奧斯卡維持著三歲的身高水平慢慢長大。
    本片改編自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
    獲獎情況:1980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79年戛納金棕櫚獎等

  3. 德語片名: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中文譯名:極地重生
    劇情簡介:
    二戰末期,德國軍人科利基文斯在戰爭中淪為戰俘,被處以25年的刑期,而此時他懷孕的妻子和女兒則完全沒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還能活著回來。經過漫長的跋涉,一行戰俘被送到了一個勞改場,那裡沒有圍牆也沒有柵欄,然而極度的嚴寒和千里冰原則成了難以逾越的屏障。這里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初到之時,由於天氣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礦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煉獄。科利基文斯從來沒有忘記遠方的親人,一次失敗的逃亡讓他飽受看守的虐待,然而這卻更加堅定了他要逃出這里的決心。後來在年邁的醫生的幫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離勞改場,從此獲得回家的希望。可是在他面前的,將是長達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積雪覆蓋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開始了漫長的回家之路……
    本片改編自JOSEF MARTIN-BAUER暢銷傳記小說,改編自真人真事。本故事曾於50年代改編成德國電視連續劇。
    獲獎情況:本片曾獲多項國際大獎,其情節源自一個真實的逃亡故事。

  4. 德語片名:Die Welle中文譯名:浪潮
    劇情簡介:
    賴納•文格爾是德國某所高中的老師,該學校正在進行「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由於他最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講「獨裁統治」課程。
    對於自由散漫的學生們來說,任何課程都只是為了學分而上。他們在課上大聲聊天,無心聽講。文格爾別出心裁提出假想「獨裁」的實驗。在為期一周的實驗中,文格爾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們對他要絕對服從。從最初的玩樂心態,這些青年男女漸漸沉湎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中,他們體會到集體和紀律的重要性,卻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
    本片根據德國小說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編。
    獲獎情況:2008年德國電影傑出劇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獎

  5. 德語片名:Goodbye Lenin中文譯名:再見列寧
    劇情簡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統一社會黨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兒子費盡心思製造了一個一切如舊的假象……影片在喜劇的氛圍下,流淌著淡淡的傷感和濃濃的親情。
    獲獎情況:第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

  6. 德語片名:Lola rennt中文譯名:羅拉快跑
    劇情簡介:
    羅拉和曼尼是一對年輕的戀人,其中曼尼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而羅拉則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愛情頂著」的愛情至上主義者。
    一天,曼尼為老大完成一項鑽石交易,帶著裝有10萬馬克的錢袋等候羅拉的接應,然而羅拉的自行車被人搶走,耽誤了約定的接應時間,曼尼只好乘地鐵回去。在地鐵車廂里,曼尼扶起身邊的乞丐,同時,看見兩名警察向他走來。慌亂中,曼尼下了車,竟然把錢袋忘在了車廂里。顯然,錢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時距離曼尼和老大約定見面交錢的時間只剩下20分鍾,如果20分鍾之內籌集不到10萬馬克,曼尼就會被老大殺死。走投無路的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如果羅拉20分鍾之內不能趕到,曼尼只能鋌而走險搶劫電話亭對面的超市。
    獲獎情況:歐洲電影獎1998最佳電影提名,威尼斯電影節1998金獅獎提名,英國學院獎2000最佳外語片提名等

  7. 德語片名: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中文譯名:布達佩斯之戀,憂郁星期天
    劇情簡介:
    人們總是難以抗拒《憂郁星期天》的悲傷情調,原來這首歌與一段復雜凄美的愛情故事有關。上世紀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餐館里,美麗的伊洛娜同時被兩個男人深愛著。一個是餐廳老闆,另一個是鋼琴師。三個人都並不願意改變現況,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時擁有兩個男人的愛而深感平靜幸福。鋼琴師為她創作出《憂郁星期天》,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
    然而,漢斯的出現徹底毀滅了這一切。他曾經是一個無名小子,深深迷上《憂郁星期天》 的同時,更是成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漢斯向伊洛娜求婚,卻被拒絕,滿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軍官,風光無限,正帶著他蓄謀已久的復仇計劃來到伊洛娜身邊,給他們的生活以致命一擊。愛、復仇與戰爭的故事,在布達佩斯糾結上演。
    獲獎情況: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等。

  8. 德語片名:Jenseits der Stille
    中文譯名:走出寂靜,超越寂靜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德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名叫拉拉的女孩從小由失聰的父母撫養長大。拉拉和父親間一直繼續著一個猜聲音的小游戲,如日出的聲音和下雪的聲音。拉拉唯一能夠和人正常交流的時刻,就是在學校上課的那段時間。在父母無聲的關愛下,拉拉成長著,直至她開始學習黑管。對音樂有著敏銳觸覺的她突然發現生活應該是如此美妙多姿,於是,異樣的情緒在她心中滋長著。慈祥的父親開始感覺到危機,他發現音樂似乎要把女兒從他身邊奪走,於是採取種種措施阻止拉拉學習音樂。如何處理好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以及繼續自己的音樂夢想,拉拉麵臨著她人生中第一個兩難抉擇……
    獲獎情況: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和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等

  9. 德語片名: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
    中文譯名:希特勒的男孩
    劇情簡介:
    電影通過一個加入軍事學樣學習的男孩的視角觀察了戰敗的德國各個階層的反映,男孩家境貧困,一心想進入這個學校就能出人頭地。他的父母卻知道戰敗的德國從軍早已沒有前途,因為百般阻擾,又不敢說出真相。學樣中每個人納粹分子都飛揚跋扈,一副全勝的姿態,一個學生甚至因為有尿床的習慣而被命令當眾在自己的床墊上小便,還讓他頂著那床墊站了一天。殘酷的訓練折射出納粹為戰敗而歇斯底里精神狀態。更可悲的是那個尿床的男孩在一次手榴彈練習中為了救大家而捨生就義,這是我們在電影歷經四十分鍾後看到的第一次死亡,第二次則是那個自殺的孩子。
    這兩個孩子的死亡分別代表二戰後新生代兩種不同的對待戰爭的態度,一方認為為祖國獻身是理所當然的,而另一方卻將生命看得無比重要,甚至為此而厭惡戰爭。軍官家中的生日聚會,校長的一次次激昂的演講,都無不透著德國納粹思想的陰魂不散。在對學生的文化課教育中也把猶太人的歷史和出生刻意歪曲,同時灌輸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最後男孩終於看透了這個學校如夕照的命運,他的反抗最後導致被趕出學校。
    獲獎情況: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片,年僅20歲的男主角Max Riemelt憑此片獲得該電影節影帝。2003德國電影獎最佳原創劇本;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導演等。

  10. 德語片名:Kein Bund fürs Leben
    中文譯名:好男不當兵
    劇情簡介:
    終於畢業了!接著去服兵役?「當然不」, 巴斯蒂帶著這個想法,懷著各種古怪的借口去參加兵役體檢。在那裡他很快發現,他那些「不痛不癢」的借口根本無法挽救他被徵召入伍的命運。幸好他碰到了施萊費爾,從他那裡買到了他得了糖尿病的女朋友的尿樣,這下不用擔心體檢會通過了。兩人興沖沖地等待著醫生的體檢報告,等到的卻是醫生猥瑣的回答:「恭喜,先生們。你們有糖尿病,另外你們倆都懷孕了。」正當巴斯蒂在派對上慶祝畢業的時候,軍警卻突然出現,把他帶到了兵營,因為沒收到他的拒服兵役申請。噩夢從此開始,專橫的長官,可笑的演習,一遍又一遍咆哮的荒唐......

視頻可至http://de.hujiang.com/new/p431631/觀看大部分。

⑦ 東德史上最「 」硬核」逃亡,我看哭了

1949年,德國正式分裂,數百萬嚮往民主自由的東德人逃亡到西德。 此後,高築的柏林圍牆雖阻止了東德人的大逃亡,依然有人不惜冒生命危險翻越邊界,他們跳樓、游泳、挖隧道,甚至脅持飛機,只為了呼吸一口自由空氣。 當時用盡方法逃亡的東德人。 這其中,有兩個家庭想到了一種更不可思議的逃亡方式——乘坐自製熱氣球飛越圍牆!這聽起來帶著《飛屋環游記》的浪漫,但卻是一個真人真事,過程更是驚心動魄,堪稱「 」東德史上最壯麗的逃亡」。 《氣球》 電影呈現的正是Peter Strelzyk和Günter Wetzel兩家人逃亡西德的真實故事。 德國導演米夏埃爾·赫爾比希在小時候看過由這個故事改編的迪士尼電影《偷渡人》後,就決定有天自己也要去拍這個故事,多番爭取版權,才有了現在的《氣球》。 拍攝團隊花了5年時間去重置當年的場景,更多次采訪故事原型,就為了讓觀眾回到那個風聲鶴唳的時空,感受逃亡的壯美。 電影故事的原型。 影片開場就是一組強烈的對比。 一邊是燈光下孩童高唱祖國美好的歌聲,另一邊則是暗夜裡士兵掃射逃亡者的槍聲。兩組場景交錯出現,暗示著東德政治的暗涌與東德人民的矛盾。 岡特和彼得兩家人也在歡慶現場,但他們心裡想著的是如何逃離東德,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在自由的環境下成長。 從地面過去被槍殺的幾率很高,於是他們想到了用熱氣球飛躍邊界。 利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兩家人合力自製了一個28米高的熱氣球。萬事俱備,只欠北風。 天氣預報說即將到來的周末會有強烈北風,正是熱氣球升空的好時機。可出發前,岡特夫婦臨陣退縮,足見此次逃亡需要的勇氣之大。彼得一家則按原計劃在夜裡逃亡。 熱氣球升空後,因為布料吸收了過多濕氣開始下墜,加上瓦斯結冰導致熄火,那個承載著一家人夢想的巨大氣球最終墜落,離邊界線僅200公尺。 彼得一家人不想被邊界的士兵發現,只好馬上狼狽地跑回家。第二天天亮,士兵發現了樹林里的熱氣球,秘密警察開始地毯式地偵察這起逃亡案件。 萬一計劃被發現,彼得一家同樣會被判「 」叛國罪」,他們只好去美國大使館求助。 但他們又不能用打電話或直接對話等方式去找美國人,因為處處有秘密警察在監視,更不可能進入大使館,否則會被徹查。 最終只好寫下自己的處境和地址,放進煙盒裡,將煙盒秘密塞給美國人。他們以為這就成功了,可一直沒等來美國人的救助,而街道上的氣氛又愈發緊張。 不想坐以待斃,彼得一家要做第二個熱氣球進行逃亡。他們還是得拉上岡特一家,因為岡特是一位出色的裁縫,只有他能把氣囊縫好。 雖說逃亡非常驚險,但選用熱氣球這樣「 」硬核」又充滿童話色彩的方式,真的為整個事件平添了浪漫的感覺。 兩家人從秘密籌集布料,手繪設計圖,用老舊縫紉機縫補氣囊,到簡易焊接金屬吊籃,艱難地製作出當時歐洲最大的熱氣球,非常瘋狂而又不可思議。 從起飛到落地,飛越邊界僅僅花了28分鍾,但前有熱氣球動力不足,後有秘密警察追捕,整個過程顯得緊張 *** ,牽動人心。 與此同時,《氣球》也將當時東德的氣氛拿捏的十分細致微妙。除了開場的對比場景,你會發現,哪怕東德人民都知道夜裡發生在邊界的慘烈情景,日常依然保持著平靜的生活狀態:孩子照常上學,大人如期上班,街上一片祥和。 可仔細一看,人們對話時總是欲言又止,眼神中更常常透露著故作鎮定的不安。被監控著的日子,如履薄冰。 巧合的是,主角們的鄰居是秘密警察,平常往來友好,但到了彼得一家整天想著逃亡時,對方的每句話、每個眼神,都能讓他們心慌。 街上、飯店裡,每一雙眼睛似乎都在監視他們,為求自保,人與人之間都會保持距離,充滿了冷漠和不信任。 電影里有一點沒直接說明。當時負責追捕逃亡者的機構是「 」史塔西」,它堪稱人類史上最有效率的情報和秘密警察機構,擁有秘密警察9萬多人,線人、密探近50萬人。 可以說,在當時東德1800萬人口中,每3人就有1人曾在「 」史塔西」的監控下,可想而知主角們身邊充滿危機。 越是不自由,越是明白自由的可貴,也越是奮不顧身想得到自由。 「 」不自由,毋寧死!」這樣的決心我們都無法感同身受,但透過電影的真實重現,看到他們成功抵達西德,觀眾依然會感動不已。 這兩家人確實是幸運的,因為據統計,1976年到1988年期間,有38000名東德人民企圖逃至西德失敗,至少有462人在邊界喪命。 柏林牆上記載著每年因試圖翻牆從東德逃往西德而被擊斃的死者數目。 「 」你們自由了,這里是西德領土。」 現實中,熱氣球降落後,兩家人在吊籃里足足等了24小時,才聽到前來搜救的軍人對他們說出這句話。 這是多少逃亡者最期待的一句話,又是多少逃亡者臨死前都沒能聽到的一句話。 「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每個人對「 」自由」有不同的定義,某些人可能早已因高牆圍繞而對自由麻木,但這些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總會讓我們明白,縱使被困,縱使渺小,縱使脆弱,自由的靈魂也無法被禁錮。他們終究會擺脫束縛,如氣球般隨風飛舞。

⑧ 細數歐美經典越獄電影

1、極地重生

導演: 哈迪·馬汀斯

編劇: Bastian Clevé / Bernd Schwamm / Hardy Martins

主演: 邁克爾·門德爾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01-12-27

片長: 158 分鍾

又名: 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閱讀全文

與東德逃到西德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電影公眾號怎麼做的 瀏覽:956
東方戰場高清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44
免費觀看高清A電影 瀏覽:20
印度電影戰神2演員圖片 瀏覽:293
十句英語原聲電影經典台詞 瀏覽:528
BD朝鮮高清電影 瀏覽:159
看電影學話 瀏覽:218
鄭伊健演過學生電影 瀏覽:25
甄子丹最好看的電影知乎 瀏覽:404
趙四開拖拉機電影叫什麼 瀏覽:870
國外電影女主角很小科幻電影 瀏覽:850
台灣電影師生畦戀 瀏覽:278
我來當你老師電影 瀏覽:525
焦裕祿電影演員 瀏覽:486
國產電影海外票房 瀏覽:234
老電影女童 瀏覽:217
電影草地背後的故事 瀏覽:51
快手如何放電影不違規 瀏覽:656
花姑娘電影台詞 瀏覽:662
九幾年好看的電影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