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風月已逝,血幕降臨——張徹的《刺馬》與陳可辛的《投名狀》
風月已逝
血幕降臨
在這個蕭瑟的時代,看一部無比蕭瑟的電影
這十幾年,北上的香港導演,基本全軍覆沒。大環境、審查制度、文化差異、 歷史 述說方式和教育導致的價值觀分歧、觀眾關注點與口味……這當然是香港導演水土不服的大背景。但背後更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這群北上的香港導演中,最讓我關注的,可能是陳可辛。
而他北上所拍的電影中,我最喜歡的,大約是《投名狀》。
陳可辛早期在港拍的電影,多為文藝片、生活片、愛情片一類,如《甜蜜蜜》、《金枝玉葉》。但北上以後,反而對武俠題材產生了興趣,一連拍了《投名狀》、《十月圍城》與《武俠》。前兩部,都和張徹有關,如《投名狀》之於《刺馬》,《十月圍城》之於《上海灘十三太保》,而《武俠》,則搬出了張徹第一代弟子王羽。
在武俠已經遠去的時代重新開拍武俠,陳可辛確實與眾不同,更不同的是,他雖取材經典,但明顯要對準的早不是江湖,而是 歷史 ,是時代。所以,《投名狀》也好《十月圍城》也罷,包括《武俠》與後來的《中國合夥人》,都包含著濃濃的隱喻,那份厚重,實在是其他北上香港電影人難以比擬的。
陳可辛,雖出身那個擅長風花雪月,風雲變幻終為彈丸之地的香港,但,其野心與格局,大約只有走出香港,才有了真正得以一展的可能。
我喜歡他,就這一點吧。
三個演員,完全不同的身份背景,分屬不同時代,他們和港片的全盛時代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刺馬》應當算張徹難得的經典之作了,倒不是說完成度和好看度,更多的,這部電影中容納了最多張徹的「野心」,從美工道具布景這些都可以看出濫拍成性的他,很想用力在這部電影中放點什麼其他商業片中放下不下去的東西,除了兄弟情(ji)誼(qing)、還有背叛,野心、人性,甚至,還有張徹最稀有的男女之愛!
當電影一開始,白衣翩翩驚為天人的馬新貽出現在熒幕上時,我已知道這將是一個不同的故事,會和張徹其他一見面就為對方去死的電影截然不同,那些故事中,即使地位相隔懸殊,卻也還總有些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牽絆。然而《刺馬》里,這一招早已玩得爐火純青張徹卻打算耍我們:馬新貽從出場那刻開始,就和黃縱、張汶祥這樣的草莽彷彿使用了不同的濾鏡:他們氣場如此不同,註定不可能長久,甚至,連牽扯在一起都很勉強。縱然黃縱和張汶祥都被馬新貽的氣度所吸引,願意為他賣命,最終也為他付出生命,那 情感 的波動(尤其是張汶祥與馬新貽之間)雖然也有,但他們的「命」終究不同!
27歲的狄龍,真是人間極品……滿屏流口水的觀眾,大概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大約更可算是另類的風月片。
黃縱單純地信任著他的大哥,他幾乎是個沒有什麼思想和頭腦的莽夫,在山寨時不顧後果的下山,魯莽,粗放、任性、貪財好色又自以為是……雖然也率真、豪邁、善良,但終歸只是簡單的武夫。張汶祥到底讀過幾天書,總算有些清醒,所以對馬新貽,他的 情感 遠較黃縱復雜,一方面,他對馬新貽的欽慕、崇拜遠較黃縱深刻,那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中包含的關切都是曾經付出的證明(當然,也可能,由於扮演者是狄姜,但誰知道這不是張徹故意的呢?),即使只是隱隱約約,他到底能夠觸摸到半分他大哥的愛恨,情不自禁欣賞他那要往上爬的勃勃野心和這份野心所激發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對大哥,他畏懼、懷疑、焦慮、掙扎,因為他知道馬新貽和他們絕非同類,知道他會背叛他們——不,那不叫背叛,而是遺棄。張汶祥是明白這一點的,他仇恨的來源,細想起來,與其說是被背叛後的憤怒,不如說是被拋棄的幽怨。
根子上,這部保留了張徹暴力美學的電影,終是一個風花雪月的故事,從黃縱和馬新貽的關系開始就註定。何況張徹還加入了米蘭,三個男人中的米蘭。一開始特別滿足於打家劫捨生活,一上來就搶了馬新貽的銀兩還拋下一句:「該下手就下手,該走就走!」的米蘭,後來卻在張汶祥的質疑中毫不退縮地說:「隨便你怎麼望我,我也不怕,我嫁給你二哥的時候,還很小,什麼都不懂……等我懂得我需要什麼樣的男人的時候,我就是這樣!」
誰能在這樣的男人面前不動心?
是啊,好勇鬥狠的江湖義氣在深沉腹黑的不擇手段前,顯得那麼蒼白軟弱,錢財女人就可以被收買的男人,和矢志不渝要「做一番大事」的男人……遇到了馬新貽這樣散發著生命能量的男人,有幾個女人能把持得住?米蘭當然會愛馬新貽,不愛是不可能的。特別之處在於她的潑辣、她的野性,她的主動,她的強烈,她的「我就是這樣!」一向見識多名門閨秀的馬新貽何曾見過這樣的山野之花?米蘭恰恰激起了他內在洶涌的原始慾望,所以馬新貽會說:「誰能相信我們是真的相愛?」他們相愛了,這很難想像,但愛哪裡有什麼合情合理?只能「我就是這樣!」
■ ■■■■
馬新貽要殺黃縱,想來並非為了米蘭,黃縱始終都只是個扶不上牆的鄉野村夫,滿足於打打殺殺的他不可能懂馬新貽渴望的東西:前程、權力、控制、地位、名望……還有那天性就要燃燒的鬥志。黃縱總有一天會擋了馬新貽的路,而「凡是阻住我去路的東西,都要把它踢開!」馬新貽絕非無情,不如說他很重感情,所以才十幾年來未曾婚娶,獨獨愛米蘭,但多情而深情,離無情其實也一線之隔:你擋了我的路,你為什要擋我的路?你為什麼明明知道我正在竭力爭取卻還要擋我的路?曾經的真情,一瞬之間就變做傲嬌的怨憤,在馬新貽看來,背叛者或許是黃縱也不一定。
馬新貽對張汶祥,感情投入更深了,或許一開始他告訴自己,只是當他是個可以栽培的人材,卻不能解釋張汶祥行刺馬新貽時,馬新貽喝退下屬,決意要獨自製服他,即使張汶祥的匕首刺入腹部,依然想的是要一對一的解決問題。可以毫不顧惜殺黃縱的馬新貽,為何舍棄所有優勢,寧願丟掉性命也要保留在張汶祥前的尊嚴?那就只能出於感情——他喜歡他,這種喜歡不是什麼男人間的惺惺相惜,更不是帶有佔有和慾望的曖昧,就只是喜歡而已。或許他暗暗明白張汶祥和黃縱的不同,張汶祥心思細膩、布局縝密,處事謹慎,雖出身草莽,卻和自己更為相似。如果有機會,他會懂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心腹……然而這也不足夠,只能說喜歡就是喜歡,一個眼神就能註定一切。到了生死那刻,馬新貽才明白這份 情感 的強度,可已經來不及了。「張汶祥,沒想到我會死在你的手裡!」
馬新貽不會後悔,當然不會,作為一個所有的意志、能力、抱負都是不斷往前爬的人而言,一個堅定思考著生存的意義,念叨著「大丈夫,當求封疆裂土,光宗耀祖!」「有這樣的志向,才有這樣的將來!」的人,後悔極其無聊。但馬新貽畢竟為了這份情瞬間失去了一切。這個時候,他倒不會去想他不顧一切得來的前程了。也許,從一開始,「我還要再向上爬,誰也不能阻止我向上」不過是馬新貽給自己的一個強烈心理暗示,說著說著身邊人連帶自己就當了真。其實他要的是什麼了?還是那兩個字,風月!
這是香港,縱然背景帶著血,滿屏刷著暴力和權欲,骨子裡還是風花雪月的情事。狄龍一字一句咬著那些兇狠的句子,彷彿我們能真被他帶進爭權奪利的漩渦里——即便真正經歷過戰爭,親眼目睹過殺戮、鮮血的上校張徹,拍得最得心應手的,還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 情感 。《刺馬》的成也就成在這里,敗,也敗在這里。
三十年後,陳可辛決定翻拍《刺馬》。雖然不知道這個腳本最初吸引他的地方是什麼,可,絕對不是風月。名字就表明了一切 ,投名狀 !林沖雪夜上樑山,卻遇到王倫。王倫是個什麼人?白衣秀才!讀書人卻佔山為王當土匪,只能比那些江湖草莽更狠,「不知心腹」怎麼辦?去納個投名狀!一個人頭就是殺戮開始的證明。哪來的兄弟情深?哪有什麼同生共死?一上來就撕破所有溫情友情仁義誠信的臉皮,要生存,就得踐踏著他人的血和頭顱,哪怕是親兄弟的血。
成千上萬的頭顱與屍體,是這部電影的主基調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這部《刺馬》的內地版,《血酬定律》的註解版。
還是三個男人一個女人,關系也還是那個樣,主線劇情沒什麼大改,可質感早已截然不同,龐青雲實在是近年來最好最被低估的角色,還好是李連傑演的。作為內地土生土長的演員,他確實比狄龍姜大衛一幹人更懂,什麼是求生的本能。
個人覺得這是李連傑演藝生涯最需要啃演技的角色
失去了所有部從,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龐青雲,究竟想要什麼?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剩下的念頭,就是要活下去,像個人那樣活下去。他可以背棄一切,出賣一切,遇佛殺佛,逢祖殺祖。趙二虎和姜午陽,從來都不是他的兄弟,他對他們幾乎未曾付出過半分真心:就像最初,魁字營眼睜睜看著他的人一個一個被耗盡一樣,龐青雲從一開始,對於這些和他一起從死人堆里掙扎著活過來的人,似乎就做好了准備要舍棄。
趙二虎姜午陽,他們不懂龐青雲,從最初到最後,從來沒有懂過,這份不懂遠遠勝過《刺馬》中馬黃張三人之間的距離。他們只知道「這年頭,沒有兄弟活不下去。」卻不明白,龐青雲遇見蓮生的那個晚上,他對本會被賣做富人小妾,卻被趙二虎救下的蓮生時已經說過:「他不知道你已經變了,還以為救了你。」只有蓮生才是龐青雲的同類(雖然她也不懂龐青雲)。——龐青雲想要的,不是兄弟義氣,不是大仁大愛,不是當英雄,甚至不是什麼當大官,有吃有穿,再不被人欺負。
……在趙二虎姜午陽的世界盡頭,矗立著一個孤獨的龐青雲,他留給他們的只能是背影,還有徹底的殘忍與無情。
眼神里從來都只有兇狠的龐青雲
——這種殘忍,卻不是和趙二虎姜午陽那樣獸的殘忍,而是比之更冷漠的「人」的殘忍。
當龐青雲知道姜午陽已經發現自己和蓮生「姦情」的瞬間
中國熒幕上從未出現過真正的太平天國,那幾乎是 歷史 上最陰暗最殘酷最絕望的一幕,不止是身體毀滅,更有心靈的全面崩潰。所有曾經維系中國人精神世界和 社會 結構的信仰都化為灰燼,唯有「拜上帝教」和耶穌的「弟弟」洪秀全在無窮「天堂」深處發出一點點光亮,當然,那隻能是虛幻的光亮,沒有半分溫暖,卻足以把人雙眼刺瞎。作為影評本文並不想去討論那段 歷史 ,而是說,在那個亂得不能再亂的亂世里,人只能憑借本能卻活著,這本能,就是血、暴力、是「搶錢」、「搶糧」、「搶地盤」、「搶女人」的原欲,而稍微想多要一點點,這個亂世都承載不起。
趙二虎和姜午陽不可能明白這些,他們總想多要一些別的東西,趙二虎攻下蘇州時因為龐青雲的殺俘怒不可遏,因為他勸降時承諾了那些俘虜不死:「人無信就是死!」是的,底層 社會 的江湖義氣。為了這義氣,他殺了賣蓮生的人逃進山裡做了匪,卻不知蓮生是願意被賣去過「好」日子的;為了這義氣,他可以和敬重的大哥反目成仇,在龐青雲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為了這義氣,他拒絕魁字營的離間,拒絕往上爬的可能,還拒絕帶頭裁軍;為了這義氣,臨死還心心念念大哥的安危,卻不知是正是這大哥下定決心要殺了自己。趙二虎一生都是個可憐人,明明一字不識,殺人如麻,一面惡狠狠的念著:「記住我的樣子,下輩子找我報仇」,一面卻滿腦子亂世承載不下的江湖道義,還做著夢,要去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好日子。姜午陽到底年輕,腦子靈光很多,可依然盲目而麻木,更像只需要馴服的野獸而不像個人。剛開始為了雙鞋子就可以殺人,舉著人頭像瘋子一樣狂吼。到後來,他卻說,他想當英雄,他想為那個龐青雲所說的「全天下老百姓都不再受人欺負」的未來而死,「那該有多好!」可笑!姜午陽相信龐青雲,不然他又能去相信什麼?是個人就總得相信什麼才能支撐著自己活下去。當然,他錯了,他自然是錯了,那個已經沒有路的亂世,「信」本身就是錯的。
龐青雲固然可以看不起趙二虎姜午陽的天真、幼稚,他們蠢,他們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是可以被隨時舍棄的棄子。然而他自己何嘗不天真幼稚?不是別人手中的工具?「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他喃喃自語。可看完整部電影,我仍然很難明白龐青雲的對岸到底是哪裡?是兩江總督的位置嗎?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做得都是正確的,他是不是真的相信那個不會因為窮就被人欺負的時代因為他的犧牲和努力就會到來,亦或者,這只是他欺騙別人,欺騙自己的虛幻謊言而已?這些都沒有答案,或者即使有答案也沒有意義。他們的生命深植在早已和堆積如山的屍體一起腐臭的土壤之中,縱然竭力掙扎,拼盡全力,流干鮮血,也無法從泥沼中掙扎出來——這樣的虛幻感,並不只屬於趙二虎和姜午陽,也屬於龐青雲。更屬於那三位幕後操縱,將龐青雲視作棋子和棄子的「大人」,又或者,是端坐在朝堂之上,看似擁有整個天下的「太後」。
這虛幻感,屬於每一個骨子裡流淌著傳統文化血液的中國人,而且,已經延續了數百年。只是,越是虛幻,人們便越會抱緊眼前擁有的哪怕一點點東西,因為虛幻,這一點點東西也隨時會消失。
陳可辛,難道不正是被這樣的虛幻感所吸引嗎?沒有風月,沒有道義,沒有仁慈,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有的,只有獨屬於這塊土地的虛妄。
我們總是歌頌著我們的盛世
殊不知每一場短暫盛世之後,都是「白骨曝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殘酷與陰森
什麼是血酬?血酬就是人用自己的血和命作為成本,去用腦袋和拳頭磕出一點生存的夾縫。自己的命不值錢,旁人的命自然更不值錢。所以,在這樣的暴力 社會 里,只有叢林法則,只有弱肉強食,只有好狠斗勇,拼的是誰比誰更沒有底線,更沒有 情感 ,更可以放棄一切人性:尊嚴、道德、自由……每個人都以別人的血肉為食,每個人都踏著別人的屍骨前進,直到有一天,自己的血肉屍骨也將淪為只養育出細菌和綠藻的這團腐爛死水中的一點培養基吧——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把這個赤裸裸的過程描述並且美化為「狼性精神」!
當然, 自以為是狼,說到底也不過都是狗而已 ,都在食物鏈當中,誰又比誰更高貴?
今日我殺你,明日他殺我……永遠逃不開殺戮的螺旋。
(只能說,就像劉慈欣在《三體》中的名句:「在這里,任何試圖飛升的夢想,都會怦然落地,因為現實的引力實在太沉重了。」只是,全心相信著「黑暗森林法則」的劉慈欣何嘗不是和陳可辛一樣,被這樣的引力吸引得怦然落地?)
那個由張徹、吳宇森等等香港導演建立起來的兄弟情義的底層江湖世界,在《投名狀》里,幾乎被從頭顛覆到尾。和《投名狀》比起來,不得不說,《刺馬》顯得太單純可笑。明明白白把「往上爬」掛在嘴邊的馬新貽,怎麼可能和成天念著「要讓窮人不受欺負」龐青雲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兩人的狠毒、殘忍、狡詐、虛偽與可怖都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除了結局都是死,死得毫無尊嚴,毫無意義以外。
一臉呆滯,大義凜然,猶如上刑場表情走向他的「兩江總督」之位的龐青雲
和一臉憤怒失望的馬新貽……
故事從這里已經寫完了。
當然,也會有人說《投名狀》是文藝片,而《刺馬》是商業片。只是,懷揣著拍文藝片夢想,拍著《甜蜜蜜》的陳可辛卻跑到大陸以拍商業大片的成本和代價拍出了這么一部沒有絲毫亮色的《投名狀》,我也覺得十分有趣。所以,即使,他也因為「水土不服」出現了故事說得不完整,細節用力過猛整體卻立不起來等等瑕疵,也再沒有狄姜那樣微妙的氣場和港式電影全盛時期自帶的時代感染力,我依然以為,這是一部好電影。或許只有由陳可辛這樣身份的人來拍這樣的題材,才顯得尤為荒謬吧?荒謬得讓電影前的我啞然失笑。
《投名狀》中洋溢著的濃濃「末世」感,每個人都瘋了,每個人都像畜生,每個人都麻木得如同僵屍……這樣的狀態,和《刺馬》實在太過異質。只是不知陳可辛是否想過,救贖在哪裡呢?
在亂世中,我們中的大多數其實都像蓮生,苟安的活著,認命的活著,有時候想跑,但跑了好多次都還是會回到原點。一邊按捺不住 情感 沖動愛上龐青雲,一邊又覺得趙二虎「他是個好人」,始終幻想著「我想要紅的,也想要綠的」「今年紅的,明天綠的」,整整好看的紗簾,布置自己的小家小屋小日子以為這就是一輩子,最後莫名其妙被腦子一團漿糊的姜午陽當做背鍋一刀殺了——可這就是陳可辛電影中最後一絲殘存的風月啊。
1992年,台版《刺馬》,馬新貽扮演者正是張徹73版《刺馬》中的張汶祥,姜大衛。這兩首歌分別是片頭曲和片尾曲,羅文的落寞訴說著人世間的蒼涼悵惘……這也是風月。兩首歌詞都寫得極好,但不屬於只有死亡和暴力的《投名狀》。
閱讀更多"武俠電影"影評
武俠已逝,俠者有情——1969年的張徹武俠電影《鐵手無情》
一縷禪機——中國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俠女》
多情卻被無情惱——1976年楚原電影《多情劍客無情劍》
少林在哪裡?——1992年美國「功夫」電影花旗小和尚
被辱者的復仇——電影《修羅雪姬》
童年的小恨恨啊——1993年電影《西門無恨》
「平沙萬里,烽火黃昏」——塑造唐代武士群像的2003年何平電影《天地英雄》
幸好古龍有楚原(幸好楚原有古龍)——楚原的古龍武俠電影世界
最好的狄龍,最好的楚原——邵氏電影《楚留香》系列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張徹的武俠世界
底層草根的江湖不歸路——1979年吳宇森導演武俠電影《豪俠》
仁者之劍——1983年程小東導演武俠電影《生死決》
一劍光寒十九洲——《三少爺的劍》中的江湖人
B. 求一部老電影。小時候用錄像帶看的 大致內容是:老和尚被壞人殺害,最後少林弟子布陣將壞人分別打敗。
《智勇和尚》。
主 演:陳玉蓮、徐承義、午馬、鄭艷鳳、林威、徐忠信、朱江、王亞玲
故事梗概
智勇和尚明朝熹宗年間,宦官魏忠賢圖謀不軌,陷害忠良。東林黨人顧憲成等豪俠之士,欲以「羊皮密卷」上呈熹宗,事未成,諸忠良遭魏殺害,唯顧憲成小女小雲攜「羊皮密卷」水遁逃去,投奔錢員外以求暫且棲身。錢員外貪功圖利,欲向東廠報告,被幼女玲玲、幼子小胖發現後,告之小雲。幸有一神秘道士「不知道人」飛身將小雲救走,並竊走落入錢員外手中的「羊皮密卷」,將小雲安置在一破廟中。廟中一名叫石頭的小乞丐將小雲打扮成乞丐女,混入街市尋找其他忠良後代。小雲和石頭結識了頑童小豆子和鼻涕蟲。在他們走投無路之際,又有野道士暗中以「飛葉傳書」指引他們投奔少林寺。來到寺門前,又遇見另一忠良遺孤高天鵬。少林寺念及孩子們的處境,破例收他們為弟子,交青草大師引領。 一天,小雲隨少林寺俗家弟子至善外出學劍法,途中被魏忠賢手下殺手認出,雙方激戰,神秘道士助至善擊退殺手。得到消息後,魏忠賢下令圍剿少林寺。青草大師、至善護送孩子們離寺躲避。方丈被捕當作人質。為救方丈,小雲私自下山而陷入重圍。正當小雲不支之時,道士、笑痴僧及師妹青青、苗苗趕來助戰。道士戰死,小雲亦身中毒箭落井而亡。f臨終前,小雲將「羊皮密卷」託交至善。笑痴僧掩護至善、青青、苗苗突圍。青草大師這時也已被東廠高手殺害。少林寺武惠師叔率至善等來到干佛崖古穴絕地,利用歷代少林寺祖師遺留穴中之玄機,將追來的魏忠賢的手下先後除去。魏忠賢身懷刀槍不入之童子功,將他們逼向絕境。至善和苗苗悟出穴中有遺字秘訣,將蠟封閉氣中的心明大師由蠟封中引出。心明大師用盡丹田修練的真元之氣,全力一擊,將魏忠賢的童子功破除,自己因元氣大損而亡,但保住了忠良之後、少林幼苗。
C. 邵氏是如何由輝煌走向沒落的
邵氏電影的創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滑羨,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 歷史 的塵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電影曾經是60、7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拳大師和方世玉與洪熙官等等電影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進入70年代後期,邵氏開始走向沒落我認為應該有一下三點:
一是香港影視的發展趨勢,50年代到70年代,當時電影很輝煌,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電影業的迅速發達,但到80年代後梁啟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出現,香港電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外部在快速發展,而邵氏的內部製片制度故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一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已經慢慢老去,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所以邵氏跟隨邵氏電影的沒落而慢慢走向沒落。
三是當邵氏在走向沒落時,錯誤的海外投資,使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的驕傲。由於八十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獨到,趕緊將重心向電視事業轉移,就是如今的TVB(無線電視),通過轉移之後影響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經典劇集陸續誕生,例如《射鵰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成果,因為任何行業有興就有衰,邵氏電影獨霸了20多年,也是一個奇跡了,不可能長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停產,但也不能定論為衰敗,只不過是一種轉型而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香港。
當時,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視圈聲名遠揚。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憑借雄厚的家產,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一邊讀書一邊給哥哥們幫忙。
在兄弟的合力經營下,「天一」一度成為舊上海的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又將事業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一家名揚海外的跨國公橡讓如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此地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邨人卻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片方面,而是將興建戲院作為重點,很快遭到其競爭對手「國泰」的打壓。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
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
▲邵氏經典片頭。
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為了徹底奪取老二的製片權,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釋兵權」。他們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壽上,當眾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盡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斗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不斷。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業業,談起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
出自邵氏門下的導演張徹親眼見識過邵逸夫的敬業,據他回憶:
「(邵逸夫)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 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娛樂 。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質量,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斃掉的電影數不勝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口號絕非空話。
在邵氏艱難發展的同時,邵邨人出走帶來的問題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維瑛才能出眾,深受邵逸夫賞識。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後,邵維瑛依舊被六叔盛情挽留,擔任總經理,成為邵氏早期的骨幹,邵逸夫有意將其培養為邵氏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們擠走,心有不甘,不願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不願忤逆父親,只好向六叔遞上辭職信,遠走日本,從此默默無聞。
邵維瑛出走時,接任其總經理職務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願將大權託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發行領域,公司的大小事務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
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理,最高時僅為副總經理。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頭上。
鄒文懷很郁悶,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法獨當一面,更成不了股東。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
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林黛被導演李翰祥稱贊為影壇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五。
1964年,林黛因婚變自殺,年僅30歲。此後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紅顏薄命的美女,總會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後,於1958年出演電影《貂蟬》。這部影片在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導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學美術出身,痴迷於戲劇,年少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去報考大學,被發現後取消學籍。1948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卻在政權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過了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他擅長的黃梅調電影成為邵氏當時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編自導,取得票房佳績,在台北上映後,創下台北連映六十二日,票房總收入800餘萬新台幣的紀錄。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員凌波訪台時,引得萬人空巷,萬千市民排隊爭睹。她因此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之所以會有這個獎項,是因當時評審不知該頒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祝》讓台灣成為「狂人城」,此後30年,台灣電影市場一直唯香港馬首是瞻。如台灣演員張艾嘉所說,台灣片商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出演就是好電影。
正當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時,國泰將其策反,支持他到台灣組建國聯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業,在台灣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於經營不善,沒過幾年就瀕臨破產,到1971年只能狼狽重返香港。
聽聞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還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計前嫌,勸說道「咱們爭財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風雲再起,又開拓了騙術片、風月片、清宮片等新式商業電影。
就是拍情色片,後來的許多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成名於邵氏。胡金銓是個理科男,後來首創用彈簧床拍輕功跳躍,正是從學習理工科得到的靈感。
他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拍攝了《大醉俠》、《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大醉俠》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與邵氏也屢生齟齬。
1964年,胡金銓為邵氏執導抗日電影《大地兒女》,因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反種族法,該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刪除日軍暴行場面及中日兩軍對抗的鏡頭,特別是有國旗的場面都被剪光。胡金銓對此很不滿意。
之後,胡金銓編劇的電影《紅鬍子》,本來在台灣看好外景,鄒文懷也已經與台方簽約,卻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後由其他導演在台灣拍攝完,改名為《山賊》,胡金銓為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前往台灣。
與胡金銓共同開創武俠電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將,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早年從政,先在上海做「文運會」專員,後來去台灣得到蔣經國提拔。身在官場,張徹總想過過官癮,可是在權力斗爭中頻頻失利,只好退出政壇,從此縱情聲色,和女星李湄傳出緋聞,因此陰差陽錯當了導演。
初到香港,張徹先在國泰工作一年,之後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編劇主任時,張徹每日都會收到邵逸夫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好交辦事項,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人除了鄒文懷之外寥寥無幾,足見邵逸夫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採納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戰略,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俠世紀」。這一時期,邵氏終於超過對手國泰,電影事業達到巔峰。
張徹憑借武俠片獨挑大樑,其電影中的人物,與胡金銓擅長的女俠、儒俠不同,更像是先秦時便已存在的游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由張徹執導,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張徹的江湖地位。
《獨臂刀》編劇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再輾轉來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廠里打工,偶然間給《真報》投稿,沒想到陰差陽錯寫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一邊經營《明報》,一邊創作小說《天龍八部》,有事要出國一個月。如果《天龍八部》暫停連載,讀者勢必難以接受,可金庸實在分身乏術,只好請倪匡代筆。
走之前,金庸告訴倪匡,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寫死了。金庸前腳剛走,倪匡就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來,發現倪匡徹底放飛自我,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問,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成就較高,但他寫完一部作品,拿錢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內容常被導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毫不介意,他開玩笑說,《獨臂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寫的。在這部電影之後,他與張徹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片中的大俠英俊瀟灑,樸素的古裝扮相盡顯陽剛氣質,眉宇間常有抑鬱之色,上演了一個個悲情豪俠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姜大衛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
姜大衛出身演藝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後來取藝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又生一子,取名爾冬升。
演藝圈的兄弟並不罕見,可像秦沛、姜大衛、爾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還是兄弟的,估計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張徹御用男主角姜大衛。
張徹因《獨臂刀》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然而邵氏旗下還有一個導演號稱「楚千萬」。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電影,解放後在廣州讀大學,研讀不少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來想當演員,無奈個子太矮,只好向編劇、導演發展,或許是放不下對演戲的執著,楚原晚年時不時在影視劇里客串一把,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現在談及香港電影,很多人還以為小時候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片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是國語片的天下,李小龍的電影上映時配的是國語,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粵語。
楚原擅長的古龍武俠片在港台上映時也是國語配音,他表示:「古龍的對白,國語念來最有味道。」
但是讓粵語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執導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經上映,轟動全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在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香港電影的江湖,已經不是邵氏一家獨大。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將邵氏一軍,他給邵氏打了N年工,雖然備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年過六旬的邵逸夫本來心情大好,喜事接連不斷。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遠走台灣的「叛將」李翰祥經營艱難,早晚要關門大吉。
之後,邵逸夫又將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采購部。歌星出身的方逸華甘為「妾室」多年,直到62歲才正式嫁給邵逸夫,人稱「六嬸」,一說將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構大中華文化,他說:「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因為邵氏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人電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時,傳來壞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鄒文懷帶著一班邵氏舊將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嘉禾成立之初,並不成氣候,鄒文懷籌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俠大戰獨臂刀》,還請來《獨臂刀》的主演王羽繼續出演,有點兒噱頭。
雖說《獨臂刀》系列是鄒文懷參與製作的,但這不明擺著山寨邵氏嘛。《盲俠大戰獨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鄒文懷給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鄒二人為此對簿公堂,還花掉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影片映期結束,還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鄒文懷並非有樣學樣,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後就找到對付邵氏的武器,還是一個大殺器,他就是李小龍。
1970年,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片酬、劇本合適,將要回香港發展。邵氏率先與其接洽,結果不僅片酬少(2000美金),態度也很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很不滿。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個坑。
雖說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攬林黛等已成名的當紅明星,但在此後始終堅持家族企業的模式,實行月薪制,簽約邵氏的員工經常要忍受長期合約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但片酬不超過一萬。
那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師還低,混過武行的姜大衛就曾對張徹說,自己寧可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當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稱當時演員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員工談起老東家,經常會說一句「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很少誇邵氏福利多好。
反觀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還有所謂陰陽合同,有人因為逃稅,一判就是8個億。要是讓當時的邵氏演員知道,估計還以為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與李小龍。
和邵氏談崩後,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轉而跟嘉禾談。
鄒文懷看出李小龍的價值,豪爽地給出7500美金作為片酬,並承諾會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創造了香港的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邵逸夫只能在家裡生悶氣。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時卻一時糊塗,屢屢錯過良機。李小龍爭霸香江時,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麵笑匠」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找邵逸夫談合作,想要自導自演,甚至還想分紅。
分紅?門都沒有。
許冠文見邵逸夫太摳門,也跑到嘉禾,拍攝喜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針對香港人普遍好賭的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語編織笑料,自然大受歡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一次破紀錄,正好彌補嘉禾因李小龍去世造成的損失。
至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電影,全部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半斤八兩》海報。
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此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對電影公司來說,市場便是財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城、德寶、中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宣布正式停產,盡管在90年代曾與TVB合組「大都會」重出江湖,可是並沒有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末班車,而是很快歸於沉寂。
邵逸夫並未就此退隱江湖,而是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電影市場逐漸力不從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卻進入制度化時代,在收視競爭中高奏凱歌,在電視劇、音樂、綜藝各方面極具開創性。
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之初傳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此以後,每一個中國觀眾的記憶中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於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更是為華語影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走出。
1982年,兩個年當弱冠的年輕人同時報考無線藝員訓練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一個從小立志當演員,另一個只是被他拉來陪考。結果那個一門心思想做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陪考的那個反而因為相貌帥氣,被意外錄取為第11期學員。
落選的是周星馳,錄取的是梁朝偉。
不服輸的周星馳經過不懈努力還是擠進了TVB,常年在電視劇跑龍套,和成為「無線五虎將」之一的梁朝偉(其餘四人為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湯鎮業)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掘,周星馳的事業才步入正軌,成為我們熟知的 「喜劇之王」。
除此之外, TVB從1973年開始評選「香港小姐」。香港電影中那麼多絕代佳人,這一選美節目幾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鍾楚紅、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評選。
無論是訓練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一出道就帶著邵氏的印記,有人從跑龍套開始,吃苦耐勞,熬了許多年,有人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在於影視,還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業。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舉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家學習。
從1985年起,邵逸夫將目光投向祖國內地,他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一個邵逸夫,大陸多少逸夫樓?這是邵逸夫去世時,一些網友發出的疑問。
一名網友在微博貼出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結果近3萬座,幾乎遍布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幾乎都可以在他們當地的學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向內地捐助了40億港幣,在內地興建了六千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這個開創了一個影視江湖的百歲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動自如,談起 養生 秘訣,他說,一要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
當邵逸夫歸隱山林,頤養天年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衰敗。
90年代,台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撈一筆,於是從台灣片商手中爭取大量投資,粗製濫造。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壓低演員片酬協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資港片未如期交貨」。「爛尾」投資多不勝數,港片最終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灣市場。
1997年前後,曾在香港影視發揮重要作用的黑幫資本也接連撤出,香港電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本土市場日漸凋敝,似乎早已無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成為 歷史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趙衛防:《百年逸夫的 歷史 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劉琦:《論香港武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變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牌上兩個字母壞了風水,不怕生錯像,就怕起錯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不叫沒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難道不是星媽嗎?
偏安一隅 不衰都難
D. 34年前的另類武俠片,主角殺兄弒嫂,比反派更邪惡,卻被奉為經典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地電影市場,最賣座的莫過於武打片。
尤其是《少林寺》的風靡,帶動了內地製片廠開始爭相拍攝武打片的潮流。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內地的老導演順應市場號召,而轉型拍攝商業 娛樂 電影。
其中讓迷影君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影廠的 張子恩 和北影廠的 李文化 兩位導演。
前者在八十年代參與拍攝過《黃河大俠》、《神鞭》等武打片,而後者拍攝了《無敵鴛鴦腿》、《索命逍遙樓》等經典武打片,因為部部都相當賣座,所以一度被譽為: 北影廠最賣座導演 。
單說李文化導演的武打片代表作,《無敵鴛鴦腿》上映後,讓全國的中小學生都開始模仿片中的神功絕學,至今很多人都對電影里「 只要用腿在地上畫圈圈就能增強功力 」的無敵鴛鴦腿記憶深刻。
還有《索命逍遙樓》,影片大膽效仿港台武俠片,借鑒了很多古龍武俠的懸疑風格,整部電影情節曲折離奇,堪稱從頭反轉到結尾,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電影以俠女復仇為主線,情節卻又融合了兄妹亂lun這樣的獵奇情節,堪稱 國產武俠片的邪典之作 。
以上兩部電影迷影君之前都寫過,今天再來介紹李文化導演的另一部武俠片代表作。
本片相比以上兩部作品的知名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是當時國產武俠片中罕見地以反派為主角的電影,故事描寫綠林中一個武藝超群的殺手以及他殘忍地殺戮圍剿綠林而充當鷹犬的過程,甚至結尾這位反派主角還笑到了最後,堪稱 反套路武俠片 。
如果你是一位年長的觀眾,估計你已經猜到這部電影的名字。
本期「 被遺忘的國產類型片 」,讓我們來重溫這部34年前的另類國產武俠片——
《金鏢黃天霸》
Golden Dart Hero
電影拍攝於1987年,由北影廠出品。
導演 李文化 是北影廠的老導演,以攝影師身份入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曾經拍攝過《早春二月》、《紅色娘子軍》等經典電影,轉型成為導演後,憑借電影《淚痕》獲得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進入八十年代,他順應市場潮流拍攝商業 娛樂 片。由於當時最流行的是武打片,李文化便受命為北影廠拍攝了武打片《金鏢黃天霸》,沒想到影片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根據《中國電影年鑒》的記載:影片在當年發行拷貝數達285個,發行收入高達1290萬,名列 1988年國產電影票房榜第5名 。
影片編劇是著名作家張弦,他於1981年憑借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獲得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金鏢黃天霸》是他編劇的唯一一部古裝商業武打片。
故事取材於清代公案小說,主角黃天霸是《施公案》里的主角,據說在 歷史 上確有其人,而且確實因為效忠滿清朝廷,並立有功勛,被康熙御賜皇馬褂,官居正二品,並加入八旗成為旗人,雍正即位後,調任清東陵為馬蘭官總兵,後代成為護陵旗人。
黃天霸的傳奇故事流傳民間,很多程度上要歸功於傳統戲劇和評書的功勞,早在1928年就被改編成電影,1962年,8歲的成龍便以童星的身份出演過電影《大小黃天霸》。
而這部《金鏢黃天霸》主要的情節架構都來自於小說《施公案》中的《惡虎村》一節,講述了綠林強盜出身的黃天霸被施仕倫招安並聯手剿滅惡虎村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
話說在揚州府境內有個惡虎村,當地有四個綠林好漢,分別叫做 賀天保、濮天雕、武天虯、黃天霸 ,號稱「小四霸天」,他們佔山為王,靠著一身功夫專門和官府作對,成為一方豪強。
可「小四霸天」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遭到剛上任的揚州知府 施仕倫 的帶兵圍剿。
施仕倫號稱「施青天」,為官清廉更屢破奇案,因而深得民心,在施公的帶兵剿滅下,最終活捉了四霸之首賀天保,隨後便下令將其斬首示眾。
然而行刑這天,賀天保的結義四弟黃天霸,單槍匹馬沖入法場想要救走大哥。
黃天霸的父親黃三太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南七北六十三省的總鏢頭,在綠林很有名而且一手金鏢絕技所向無敵,兒子黃天霸深得父親真傳,年紀輕輕便練就一身武藝。
藝高人膽大的黃天霸仗著手中金鏢犀利,硬是沖進法場,可官兵到底人多勢眾,最終黃天霸營救失敗,眼見大哥被斬首,自己只好縱馬殺出重圍。
當晚,不甘心的黃太霸穿著夜行衣,再度冒險潛入施仕倫府中,想要行刺。
施夫人見刺客想要殺死施公,便苦苦阻攔哀求,辯解稱施仕倫是愛民如子的好官。
黃天霸正猶豫不決,恰在此時,另一名蒙面女子突然闖入施府,居然也是來行刺的。
荒誕的是,蒙面女子居然二話不說,把同樣蒙面的黃天霸誤認為是清兵走狗,兩人因此廝殺起來,打鬥中引來官兵包圍。
黃天霸無奈亮出金鏢絕技,用飛鏢打掉對方的面紗,竟然是一美貌女子。
雙方這才互道身份,女子原來是鳳凰山寨主張七的女兒 張桂蘭 ,鳳凰山寨的大頭領李小六被官兵捕殺,她因此才進入施府行刺,沒想到卻和同樣行刺的黃天霸相遇。
兩人不打不相識,但此時官兵已經趕來圍捕,兩人陷入艱難苦戰。
混戰中,黃天霸從官兵手中救了張桂蘭一命,並冒死掩護她突圍,自己卻被抓捕。
施公升堂審問黃天霸,黃天霸寧死不屈,手下建議應該處死黃天霸,
沒想到施公卻下令放走黃天霸,並讓他回去,替自己向他父親黃三太問好。
手下人不理解施公的做法,施公解釋說:
這是欲擒故縱之計,對待這種不怕死的江湖中人,一味用強不如施以恩義。
黃天霸回到家,父親黃三太如今已經病危,在病榻前,黃三太囑咐兒子:
綠林英雄不得善終,應盡早改邪歸正,圖正道的功名前程。
原來,黃三太於20年前,外出遊俠時,偶遇行獵的康熙皇帝。
當時,皇帝被猛虎追撲,黃三太甩出金鏢打死猛虎救了駕,因此被賞賜了一件黃馬褂。
黃父出殯之日,官兵卻突然上門,借口歸還黃老太爺的遺物,實則是要抓捕黃天霸。
黃天霸雙拳難敵四手,最終被官兵抓捕,即將押送去往京城問罪。
沒想到押送途中,官兵突然遭遇埋伏,一幫蒙面人殺出,救走了黃天霸,
黃天霸被蒙面人帶到附近的山上,見到了幕後主使施公。
這一切都是施公為了招安黃天霸而所使的計策,故意先抓黃天霸,再救走黃天霸。
不僅如此,施公還告訴黃天霸,他感念黃天霸對兄長的恩義,所以特意命人為四霸之首賀天保修墳造墓,並將其重新厚葬在這片山坡上。
施公的行為終於折服了黃天霸,黃天霸也遵從父親的遺囑,放棄綠林身份,投靠施公,被封為施公身邊的副將。
與此同時,在黃天霸被招安之後,他的兩個結義兄長濮天雕和武天虯也收到了風聲,得知結義兄弟黃天霸背信棄義投靠官府,讓兩人大為震驚。
不久,黃天霸奉命押送三萬兩官銀進京,途中路經鳳凰山。
好巧不巧,難得出趟遠差的黃天霸,偏偏遇到了下山來打劫的鳳凰山寨的張七和張桂蘭父女。
卻說張桂蘭自從當日施府一別後,便對武藝高強的黃天霸芳心暗許,還十分惦念他。
沒想到兩人再見面已成仇敵,令張桂蘭內心非常矛盾。
黃天霸對張桂蘭也有愛慕之意,但此時一個是兵一個是賊,讓他也不便表露真心。
好在張七念在黃天霸救女兒之恩,主動讓道使黃天霸銀車通過。
黃天霸與張桂蘭怏怏而別,一對江湖兒女從此成陌路。
話分兩頭,施仕倫因征銀有功,得到朝廷表彰,准備進京接受召見。
進京途中,施仕倫途中在一家茶攤休息,沒想到攤主竟然是濮天雕和武天虯兩兄弟假扮的,目的是要誅殺施仕倫,為賀天保報仇。
官兵沒有防備,最終施公被擄走,帶回了惡虎村,兩霸打算將其剖腹挖心來報仇。
黃天霸並未跟隨施公進京,聞訊後打算獨闖惡虎村,救施仕倫脫險。
見到兩位兄長,黃天霸本打算說服兩人放走施公,一同投靠朝廷。
可兩人都非常厭惡官府,准備當著黃天霸的面,命手下殺死施公,
黃天霸不同意,當場射出金鏢,將施公救下。
兄弟三人談判破裂,黃天霸一個人對決兩位兄長。
此時,張桂蘭居然和官兵一起殺入惡虎村,原來張桂蘭到底是放不下黃天霸,便跟隨前來營救施公的官兵,一路闖入惡虎村營救黃天霸。
在官兵大舉圍攻下,惡虎村被剿滅,施公也被救出。
得救的施公向黃天霸下令:必須斬草除根。
理由是朝廷對出身綠林的黃天霸並不信任,要想自證清白,必須與綠林徹底斷絕關系。
言外之意, 是要逼黃天霸殺死兩位兄長 。
黃天霸雖不忍心,但自古忠義難兩全,最終與兩位兄長展開搏命廝殺。
黃天霸到底技高一籌,憑借著手裡的金鏢,殺死了兩位兄長,
黃天霸的二嫂見丈夫被結義兄弟所殺,內心痛苦,質問黃天霸還有沒有良心。
黃天霸面對從小對自己有大恩的二嫂,只好磕頭認罪,可沒想到——
他假意認錯,卻趁機撿起了地上的劍,將二嫂也殺死,並放火燒了惡虎村。
電影最後,剿滅惡虎村有功的黃天霸,得到了皇帝的詔見和封賞。
只不過影片又打出了一行字幕:
黃天霸用自己義兄義嫂的鮮血換取頭上的頂戴花翎,然而這只鷹犬註定不會有好下場的……
電影的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這部《金鏢黃天霸》是八十年代內地電影廠效仿港台武打片而拍攝的跟風之作。
影片和同時期的很多武打片一樣,啟用了具有真功夫的武術運動員出演電影。
飾演男主角黃天霸的演員 王群 ,出身著名的北京武術隊,是李連傑的大師兄。早在1979年就參與拍攝過武打片《塞外奪寶》,是 中國第一代武打明星 ,八十年代出演過不少經典武打片,如《俠女十三妹》、《神丐》等,對於年輕觀眾而言,可能更熟悉是他和吳京出演的武俠劇《太極宗師》。
女主角張桂蘭的扮演者 陳永霞 也是一位功夫高手,出身武術世家並從小習武,22歲時因出演《新方世玉》中的女主角苗翠花一炮走紅,陳永霞因此進入影視圈成為了一名武打女星,在八十年代出演了眾多經典武打片,除了這部《金鏢黃天霸》外,還有《神丐》中的女主角陳世梅,《風塵女俠呂四娘》中的俠女呂四娘等等。
作為一部武打片,電影融合了古典公案、 歷史 演義、武俠動作等元素,並少見地以反派做主角,其反套路的劇情設計曾經讓當時的觀眾印象深刻, 本來以為這是一個反壓迫的豪俠故事,沒想到最後卻變成了對忠義兩難全的探討,拍得批判意味十足 。
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不能否認,電影本身在劇作上的硬傷。
電影在對主角黃天霸的塑造上存在著嚴重割裂感, 創作者既想反套路,但同時又不敢完全脫離原著的設定和視角,最終導致電影在立場上顯得非常矛盾 ,恰如主角黃天霸的人設一樣,一方面強調黃天霸武藝超群,是綠林豪傑,另一方面卻又在黃天霸提陞官位後用字幕斷言他沒有好結果。
單看電影前半段,黃天霸誤結了綠林強盜為好友,最後在施公的感召下改邪歸正為民除害。實際上,電影按照這個思路走也沒有太大問題,幾乎就是古典俠義故事的常見劇情模式。
武功高強的黃天霸替兄長報仇, 開場單人單騎劫法場就定下了大俠的出場畫風,騎馬飛越懸崖的鏡頭更是帥到不行,同時又利用各種細節暗示了清廷官兵的昏庸腐敗 ,比如見到美貌的張桂蘭就像調戲的清兵,陷害施公針對黃天霸的梁九公等反派,擺明了是要將綠林好漢塑造成英雄豪傑一樣。
可奇怪的是電影最後偏要畫蛇添足,將黃天霸又定義成一個反復無常、殺兄弒嫂的艱險小人,猶記得黃天霸在其大嫂轉身後偷襲猛下殺手那一幕,簡直突兀得像導演拿錯了劇本一樣,好人突然就變成壞人了,然後壞人就把好人都殺了,彷彿生怕觀眾看不懂,還直接用片尾字幕坐實了主角的反派身份。
影片的問題恰恰在於此,編劇對於黃天霸這個角色缺乏更深度的內心塑造,導致人物弧光不足,黃天霸從綠林豪傑到艱險小人的轉變,實在不具備說服力。
按常理推測一下,黃天霸繼承父親的遺志,放棄綠林身份投身朝廷,他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本無可厚非,卻在官場摸爬滾打的過程中逐漸被同化,成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官迷,所以黃天霸被擒招安是必然,而他的兄長和嫂嫂也自然成了投名狀。
如此才算是一個更合理的反派,雖然未必被所有觀眾喜歡,但卻更符合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北影版的《金鏢》並沒能拍完黃天霸的故事,倒是後來長影廠拍了一部續集《 索命飛刀 》,電影中的黃天霸換了演員,而且徹底坐實反派身份,成了陰險狡詐的鷹犬,最終死在索命飛刀之下,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完成度卻遠不及前作,反響也較為一般。
E. 經典的武俠片
20部最經典的武俠片
武俠電影是中國幾代電影人繼承千百年民族俠義文學的正脈,吸取中華武術國粹的精髓,生發出的自立於世界影壇的電影經典樣式,它不僅深受我國廣大觀眾的喜愛,而且對世界電影的創作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選出的這20部武俠片都堪稱是武俠電影中的"倚天劍"、"屠龍刀",其中在以中國武俠電影為主的同時,我們還兼顧了一些在人文精神、風格特徵、內容模式等方面相類似的外國武俠片。迎著新世紀電影的曙光,我們相信武俠電影一定能繼續彈鋏長嘯,威震江湖。
1、《火燒紅蓮寺》(中國,1928)
開創了中國武俠電影的先河,擷取近代武俠名著《江湖奇俠傳》中的一段情節繁衍而成的經典故事文本,特技攝影、布景創意和武打設計均給人以光怪陸離之感。該片實際上成為30年代在生活貧困線上掙扎的勞苦大眾逃避現實的"精神桃花源"。
2、《羅賓漢》(美國,1938)
該片是好萊塢三四十年代俠盜片的典範,取材於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民間英雄"羅賓漢劫富濟貧的傳奇故事,片中許多精心設計的動作場面令人擊節贊嘆,扮演羅賓漢的埃洛爾.弗林是當時好萊塢最走紅的動作明星。
3、《姿三四郎》(日本,1943)
日本電影巨匠黑澤明的處女作,以豐富而富於韻律的電影技巧擅場柔道和柔道哲學,表現一種人的體能最高境界的對抗,對日本功夫片的發展影響頗大。
4、《原野奇俠》(又譯《荒山客》,美國,1953)
片中一個隱姓埋名、身懷絕技的"游俠"續寫了西部"神話",當他為民除害後,卻只能策馬走向荒涼的遠方,因為俠客從來都是孤獨的。片中拔槍對決、以靜制動的場面與中國武俠電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5、《七武士》(日本,1954)
本片是黑澤明挑戰美國"西部片"的一部力作,7個性格迥異、武藝高強的武士抒寫了一部悲壯的"盪寇志",藝術性與娛樂性在影片中得到完美的統一。該片曾被評為世界十大佳片之一。
6、《宮本武藏》(日本,1954)
五六十年代日本劍俠片的"領頭羊",片中迅猛凌厲而又具有強烈真實感的武打風格令人驚心動魄,該片對中國新武俠電影的興起極具借鑒意義。
7、《為了幾塊錢》(又譯《荒野大鏢客》,義大利,1964)
本片是60年代風靡一時的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開山之作,被譽為"從深山野嶺走來的明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因此片樹立了"西部俠客"的英雄形象。粗獷、豪放而又具有浪漫主義氣息的藝術描繪使廣闊的西部大地成為英雄的象徵,隻身孤騎,千山獨行成為西部俠客的理想人生。
8、《龍門客棧》(中國台灣,1967)
本片標志著中國新武俠電影高潮的到來,"武俠大師"胡金銓的鳴世之作。該片在情節安排、人物造型、武打設計諸方面都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風貌。
9、《獨臂刀》(中國香港,1967)
港台武俠電影"泰斗"張徹的成名作,並因此獲得"百萬大導演"的美譽。片中殘肢獨臂的義士方剛含悲忍憤、苦練神功,終在一場大血拚中手刃仇敵,影片結尾方剛的"盤腸大戰"成為張徹"暴力美學"最鮮明的印記。
10、《精武門》(中國香港,1972)
李小龍因此片而成為萬眾景仰的"民族英雄",片中他那硬拳硬身、迅如雷電的武打功夫令電影特技毫無用處。該片不僅大大拓展了武俠電影的創作視野,而且更是一曲揚我國魂,壯我國威的正氣歌。
11、《馬永貞》(中國香港,1972)
該片是張徹"暴力美學"的代表作,開創了"上海灘爭霸"的故事模式,塑造了一個堪與黃飛鴻媲美的"黑道英雄"馬永貞的銀幕形象。影片結尾馬永貞身中數十斧,仍力斃仇敵,撼倒青蓮閣,將暴力帶入一個超現實的神話境界。
12、《俠女》(中國台灣,1972)
本片是胡金銓歷時5年嘔心瀝血之作,影片糅和了武打、懸疑與文藝氣質於一體,在醉人的東方神秘色彩下,它由表面的復仇情節而進入哲學領域,激烈的打鬥化為詩情畫意的飛舞。該片曾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
13、《流星蝴蝶劍》(中國香港,1976)
楚原執導的這部轟動一時的刀劍武俠片開啟了70年代古龍武俠電影"大合唱"的前奏,影片溶入大量似是而非的禪機,以富麗堂皇的布景,輕靈柔巧的劍術,詭譎懸疑的氣勢,陰柔幽絕的色彩,令觀眾耳目一新。
14、《醉拳》(中國香港,1978)
該片將"大俠"黃飛鴻變成了一個"頑皮小子",將傳統的武術變成了一種插科打諢、嬉笑逗鬧的喜劇性手段。該片標志著諧趣武俠片的興起,主演成龍也成為繼李小龍之後又一位叱吒影壇的功夫巨星。
15、《蝶變》(中國香港,1979)
香港著名導演徐克對武俠電影進行創新的一次試驗。影片集偵探、神秘、恐怖、武俠、奇觀等電影典型元素於一身,又以"科學"來"演繹"傳統的武功,是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產物。
16、《少林寺》(中國香港,1981)
本片可以說是一次精英薈萃、具有世界水平的武術大全,將天下正宗的中國武術功夫系統地再現於銀幕,使觀眾全面地欣賞到中國武術的精萃,開創了真功夫武俠電影的先河。李連傑則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的第3位武俠電影的"天之驕子"。
17、《笑傲江湖》(中國香港,1990)
根據金庸同名武俠小說改編的這部影片,系一部傑出的精雕細琢的古裝武俠片,由胡金銓、徐克、程小東等大師聯袂執導。影片在武打招式、攝影構圖和音樂插曲等方面獨運機杼,精密地構成了其古樸典雅、絢麗多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藝術風格。
18、《雙旗鎮刀客》(中國,1990)
本片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武俠電影,曾獲日本國際冒險與幻想電影節大獎。導演在保持傳統武俠電影視覺空間的基礎上,對傳統武俠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改寫",為當代武俠電影引入了新的敘事方式與新的精神品格。
19、《黃飛鴻》(中國香港,1991)
徐克執導的這部黃飛鴻武俠片具有典型的後現代兼容主義的文化特徵:集武打、言情、喜劇等多種類型於一身,融威武剛強與詼諧戲謔於一爐,影片塑造的黃飛鴻空有一身超凡武功卻難敵洋人的船堅炮利,眼睜睜地看著國土淪喪,從而為武俠電影中的這個"百變英雄"賦予了一種歷史反思的內涵。
20、《未被饒恕》(美國,1992)
影片中伊斯特伍德以嚴肅的面目和復雜的心情對西部神話進行了逆向性的考察,主人公基尼是一個"李尋歡"式的人物,編導通過這個人物試圖達到對暴力的否定。該片曾獲第6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
F. 邵氏武俠電影大全(那些90後沒有看過的武俠電影)
導讀:邵氏電影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頂樑柱,在70-90年代時拍攝了很多好看的電影,邵氏電影廣告語就是《邵氏電影、必屬佳片》,可見這個名氣不小,正如以上說的,邵氏電影不管恐怖片還是武俠片都是很有劇情的,看起來感覺你最後才能猜到結局,邵氏電影我基本上都看過,下面給大家介紹10部我認為最經典的,而且還是最好看的電影,一起來看看吧。
《五毒》是由張徹執導的動作片。由江生、羅莽、孫建、鹿峰等參演。
故事講講述了:五毒門乃江湖上一惡名遠揚的門派,老掌門靠葯浴維系殘年,身邊只有一個弟子楊得(江生 飾)。有感本門惡事作盡,老掌門命楊得清理本門門戶,並尋找其師叔的寶藏。楊得的五位師兄分別習練五種由毒蟲而來的武功,分別是:蜈蚣(鹿峰 飾)、蛇(韋白 飾)、蠍子(孫建 飾)、壁虎(郭追 飾)、蛤蟆(羅莽 飾)。 楊得喬裝成乞兒,迤邐打探到一座縣城,巧遇隱姓埋名的師叔老夫子一家遭人滅門,兇手正是大師兄與二師兄,雖然本縣何捕頭憑習練蛤蟆功的五師兄助拳將大師兄拿獲,但縣令與二師兄勾結反將五師兄下獄害死。三師兄時常蒙面夜會二師兄,掌控全局於幕後。 楊得發現何捕頭即四師兄後向對方亮明身份,兩人決定合力清除大師兄二師兄,暗處的三師兄決定出手了。
《十三太保》由導演張徹執導拍攝,主演: 姜大衛、狄龍、金漢、李麗麗、谷峰等出演。上映日期: 1970年08月14日。
故事講述了: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入唐首都長安,晉王李克用(谷峰 飾)受命剿賊,收復都城。沙陀族人李克用其是傭兵十萬,麾下猛將如雲,更有義子組成的十三太保能征善戰,一時風光無兩。 汴梁節度使朱溫客訪觀戰,恰逢黃巢手下第一勇將孟絕海搦戰,第十三太保李存孝(姜大衛 飾)出陣迎敵,活捉孟絕海 ,但李為人持勇傲物,朱溫受辱於功宴,懷恨在心。四太保李存信嫉妒李存孝功高,獻計輕兵直入長安取黃巢首級,李克用命九名太保行刺,由李存孝統領。九人夜入長安,連番血戰後在五鳳樓將黃巢射傷,無奈敵兵勢眾,九人於民女燕姑娘家暫避,期間李存信與十二太保康君利慾行不軌,為李存孝趕出隊伍。李存信、唐君利落寞之際被朱溫蠱惑,誘使李克用入汴梁,朱溫灌醉李克用、十一太保史敬思(狄龍 飾)後痛下殺手,史敬思為保李克用力竭身死,千鈞一發之際李存孝率黑鴉兵趕到。
《千人斬》是由丁善璽執導的奇幻武俠片,王祖賢、王羽等主演。該電影於1991年6月28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故事講述了:劊子手袁德泰(王羽 飾)手段高強,金刀斬過,人犯尤不知死。徒弟二五(錢小豪 飾)與公差等每每看得五體投地。是日,袁德泰斬殺悍匪「鬼八仙」團伙三名成員,幾近完成千人斬記錄。鬼八仙頭目朱七被擒,依法亦當斬,行刑前夜,鍾馗之妹(王小鳳 飾)拜訪袁德泰,請托其失手,以延長朱七痛苦,袁德泰畏懼惡鬼尋仇,將這差事交給二五。行刑時,鬼八仙最後一人——玉殘花(王祖賢 飾)伺機營救無果,卻決心向袁德泰一家尋仇。當夜,二五被朱七鬼魂附體,幸而袁德泰身手敏捷躲過一劫,袁德泰之女巧銀(陳法蓉 飾)為二五驅魔不表。不久,袁德泰自感殺孽深重,轉行開酒鋪謀生,玉殘花混入袁家尋仇,某日鍾馗(午馬 飾)拜訪袁家,拆穿了玉殘花真實身份。
《叉手》由導演 張徹執導拍攝。主演: 郭追 / 錢小豪 / 江生 / 朱客等出演。上映日期: 1981年05月15日香港上映。
故事講述了:本功夫片拍於1981年,為張徹導演,倪匡編劇.故事描述,「叉手」為江湖上新崛起之組織,專殺江湖豪俠,彼等行事,眾人都帶著面具,故彼等究為何人,無人知曉.「八臂哪吒」齊山雲(江生)會同曾軍(錢小豪)及梁勇(朱客)等,赴景陽鎮調查叉手總壇之所在,擬一舉殲滅該組織,為江湖除害。
《七煞》導演孫仲執導拍攝。由主演: 鄧偉豪、元彬、元華、 羅軍等人出演。上映日期: 1979年11月23日。
故事講述了:七煞是紫微斗數中14顆主星之一。七煞是一顆堅毅勇敢的星曜,象徵「威勇」,化氣為「將星」,主「肅殺」。具有運用帷幄的能力,擁有理智而獨立、沖鋒陷陣、冒險犯難的特性。本片為邵氏早期經典武俠改編作品。聞風喪膽的七煞會,再次集結各個分壇主,江湖將掀起血雨腥風,最後被正義江湖人士各個擊破,最終消滅了七煞會。
《冷血十三鷹》,導演孫仲,劇本由倪匡改編自武俠小說家秦紅的作品,並由狄龍、傅聲及谷峰主的動作片。
故事講述了:明朝年間,武林中派系林立,爭斗激烈。而點蒼派的《七星刺血大法》被視為武林寶典,都欲爭而得之。飛鷹堡首領越西鴻為奪取寶典,派出殺手冷血十三鷹先後刺殺多名武林高手,終未得到寶典。最後打聽到寶典在葵花聖母手中,於是圍繞著武林寶典,一場血雨腥風的爭斗又更為激烈展開。
《楚留香之幽靈山莊》是由楚原執導,狄龍、顧冠忠、戴良純等主演的功夫片,1982年在香港上映。
故事講述了:香帥楚留香刺殺八皇爺失敗,遭到了朝廷的通緝和追殺,無奈之中, 楚留香來到了幽靈山莊,找到了那裡的當家老鷹。隱匿在幽靈山莊里的,全都是和楚留香一樣身陷困境的大俠和高手,楚留香之後,獨孤美和柳長街接連抵達。經過連番的試煉,老鷹終於相信了楚留香的忠誠。可實際上,楚留香和八皇爺設了一個局,亦在將企圖造反的幽靈山莊眾人捉拿歸案。在此過程中,楚留香發現膽小如鼠嗜賭成性的胡斐竟然也是八皇爺派到這里來的卧底,兩人一拍即合,相互照應。一番混戰之後,老鷹逃走,而他的真實面目,至今無人知曉。
《五遁忍術》由導演 張徹執導拍攝。主演: 龍天翔、 陳佩茜、羅莽、陳惠敏、朱客等人出演。該電影於1982年04月21日在香港上映。
故事講述了:忍者之王劍淵(陳惠敏 飾)為替敗於武林總盟盟主袁增(關鋒飾)手下的東瀛武士復仇,率領大批忍者前來中土,擺下「五遁陣」,向袁增挑戰。袁增派遣門下八位高手前去破陣,卻因對忍術一無所知,全部被殺。劍淵取勝後意猶未足,派出女忍者純子(陳佩茜 飾)混入總盟作內應,以圖稱霸中原武林。
《沖宵樓》由香港導演張徹執導拍攝。由郭追,錢小豪、鹿峰、王力、龍天翔和孫建主演。該電影於1982年1月9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電影改編自俠義小說《七俠五義》,人物繁多,情節多變,難得張徹處理得有條不紊,角色性格分明。故事講述襄陽王(艾飛飾)在王府中建造機關密布之沖霄樓,又廣招花蝴蝶花沖(鹿峰 飾)、神手大聖鄧車(王力 飾)和小諸葛沈仲元(龍天翔飾)等江湖俠士加盟,以謀造反。包公洞悉襄陽王叛跡,乃命門生顏春敏(孫建飾)前往查沖宵樓的機關設計,險象橫生,配合新一代張家班的熟練合作,拍出奇詭精妙的動作效果,耳目一新。
《天蠶變之布衣神相》由導演魯俊谷執導拍攝。主演:柯受良、陳觀泰、劉緯民、劉永、魯俊谷等出演。該電影上映於1984年03月22日香港。
該電影改編自黃鷹之武俠名著,雲飛揚(徐少強飾)練就天蠶神功後,雖然躍為江湖上兩大高手之一,卻厭倦江湖,無心爭霸,與愛侶倫宛兒(劉雪華飾)隱居;反之獨孤無敵卻閉關苦練滅絕魔功。隨著二人暫息分爭,東瀛甲賀派教主織月蒼龍軒卻欲稱霸中原。
《鐵旗門》是由張徹執導,郭追,江生,鹿峰,龍天翔等主演的一部江湖武俠影片。該電影上映於1980年8月14日香港。
故事講述了:江湖向來紛爭不斷,兩大門派鐵旗門和神鷹堂一直對立,都想將對方連根拔起。一日,神鷹堂的的堂主給鐵旗門掌門鐵麟發了一封請罪貼,邀請鐵麟前往神鷹堂赴宴,以冰釋前嫌,化解兩派矛盾。鐵麟認為這其中必然有詐,正想拒絕,但大弟子曹風則認為不如將計就計,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鐵麟認為有道理,於是帶領一眾弟子一起前往神鷹堂。果然,神鷹堂里十面埋伏,鐵麟和弟子奮力將敵人一一擊退,不料,意外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