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棋王》為什麼是一部被忽略的電影
觀看《棋王》是因為阿城小說和徐克監制梁家輝編劇主演的緣故,看完後覺得這部電影既沒有將小說改編好,又讓人對徐克和梁家輝感到失望。《棋王》的前半部分由阿城的小說《棋王》改編,講述以棋獃子為代表的知情們在艱難困苦中追求理想的故事,小說寫得很成功,棋獃子的形象非常吸引人。但影片以一個香港到大陸探親的兒童的視角講述,顯得非常不真實。在那麼動盪的年代,自己照顧自己都來不及,哪個親戚還會帶著一個別人家的兒童到處上山下鄉?因為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都是香港人,在講述知情們在極端的物質條件下的活動時,也帶有明顯的城市化氣息,濃重的香港商業化風格,畢竟這些人都沒有親身經歷過知情們的生活。其中梁家輝在火車上摳一粒掉下的米粒時,採用了慢鏡頭,特寫,濃重的色彩和震盪人心的音樂,手法和武俠電影如《新龍門客棧》中的非常相似。後半段就和前半段搭不上調了,講述現代社會的一個焦點現象——天才兒童。為了和前半段發生聯系,就用一個童年到大陸探親,現在在香港經商的人用回憶串起來。覺得就是為了商業考慮,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將一部成功的小說和一個現代社會焦點現象雜合在一起,用象棋作為載體。最後的結果反而一塌糊塗,不知所雲,兩個故事都沒有講好。太牽強了。
Ⅱ 《棋王》是不是一部爛片呢
大陸版《棋王》改編於阿城《棋王》原著。整體看似形似忠於原著,實則完全沒有原著精神。導演滕文驥把所有的焦點聚焦於棋而非人。就好象拍的跟武俠片似,整的就是功夫,卻完全沒有去表述這功夫到底有什麼用,為何而用,就跟美國B級片似的。滕文驥在電影里把阿城原著中對文化大革命的描寫淡化,卻刻意強化了棋的對弈。原著中負著於棋的精神被完全剝離,整部電影被滕文驥拍的脫離於時代,阿城寄託於棋上的精神探討也因此被完全忽視。至於演員的演技和電影在劇情結構上的時間分布更是二到極點,簡單來說,出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大陸版的《棋王》僅僅只是對原著表面上的照抄,而無法對時代背景做進一步刻畫。這使得這部電影不僅缺乏對原著精神的尊重,更缺乏導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而港版的《棋王》是將阿城和張系國的兩部《棋王》結合起來的再創作,因為沒有看過張系國的《棋王》,所以無從比較電影中這部分對原著的改編多寡。單就阿城的《棋王》來說,港版雖然在諸多細節上有所刪改,但卻絕對要比大陸版更能體現阿城版本《棋王》的精神世界。這其中梁家輝和金士傑的演技功不可沒。前者可能大家都能熟悉,但金士傑實則更為牛比,是台灣的國寶級劇場演員。且為人生平諸多八卦,有興趣人士可以挖一下(康熙也曾訪談過他)。
Ⅲ 誰能找到謝園版的《棋王》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F-FzAXRY3bDxxtwsNYKO5w
《棋王》是由滕文驥執導,謝園領銜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改編自阿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精通象棋的下鄉知青王一生在下鄉期間尋人對弈,並與九個高手進行一場「車輪大戰」的故事。該片於1988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Ⅳ 《棋王》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主人公雖然沒參加比賽,但為了提高棋藝,以個人形式同比賽冠亞季軍等九人比賽,並取得勝利。
老棋王說棋王以一敵九甘拜下風,而且自己有了繼承就可以放下了,棋王貌似勝了前面八個對手以後。聽了老棋王這席話就耗盡真氣放心的去了,小棋王因為使用特異功能救了那個要被廣告牌砸死的小孩後自己犧牲了,最後是棋王和小棋王在冥界的對話 其他人是看不到的。
(4)棋王老電影擴展閱讀:
《棋王》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寫「我」在開往農場的火車上認識了主人公,通過我與主人公的談話,介紹了主人公迷戀象棋和提高棋藝的經過,介紹了主人公的「專注於吃」。
第二部分,寫我到農場後,主人公來看望我,通過主人公的口吻介紹主人公的家境生平以及和腳卵對弈的情況,腳卵與主人公相約參加象棋比賽。
第三部分,主人公由於在農場時(和「我」不是同一個農場的)經常請假出去賽棋,表現不好,農場領導不讓他比賽,直到比賽都已經開始了,他才找借口請假到了賽區,遇到了「我」和腳卵。
同時,腳卵為了調到城裡,把祖傳的明朝烏木象棋送給了文教區書記,並且要求書記幫忙除了調工作外,讓主人公比賽,書記答應了,但主人公不願意這樣做。
第四部分,寫主人公雖然沒參加比賽,但為了提高棋藝,以個人形式同比賽冠亞季軍等九人比賽,並取得勝利的經過。
Ⅳ 電影《棋王》梁家輝版本的, 百度雲或者360資源
《棋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b3LhLSF4xrzd0mrg8YkkQ
影片改編自鍾阿城、張系國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程凌為了幫助好友丁玉梅而訓練擅長五子棋的小孩時,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他在大陸遇到的棋痴王一生以一敵九的故事。
Ⅵ 棋王電影的點評
《棋王》: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一個起跑點
很早以前就看過一遍,印象很深刻,尤其是梁家輝飾演的那個棋王以一敵九下盲棋。也許那個角色讓梁家輝來演有種特別的感覺,還有就是影片對文革的描寫很客觀,所以很喜歡,就又買回來看。
故事改編自阿城的小說《棋王》,只不過導演(徐克與嚴浩)加了一部分台北的內容,使得現在台北的故事與67年的大陸的故事相銜接。可以說導演加上去的部分沒有大陸那部分精彩,大陸那部分的故事不僅有肉也有骨,很有一種張力,而台北那部分只是導演的一個補充,一個續。
電影開始後引出了大陸文革時期一個關於棋王的故事,鏡頭里當時轟轟烈烈的運動,配以羅大佑的《愛人同志》,描寫大運動背景下的人情冷暖,再貼切不過了。
「每一次閉上了眼就想到了你 你像一句美麗的口號揮不去 在這批判斗爭的世界裡 每個人都要學習保護自己 讓我相信你的忠貞 愛人同志」。
梁家輝飾演的王一生是學校的棋王,在那「革命」的時代,同所有同代人一樣被下放。他出身貧寒,但是痴迷於象棋,甚至有一種孤獨求敗的渴望。在下放期間,有幸遇到了出自象棋世家的「高腳卵」,下象棋,烹蛇肉,由於對象棋的痴迷以及高超的棋藝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高腳卵」也為了營救他,不惜把自己祖傳的象棋送給了「領導」。之後,一次象棋大賽,拒絕參加的王一生在比賽後決心挑戰得獎者。隨之就是影片的高潮以一敵九象棋戰,也許是想起了母親的教誨,也許是被同伴說服要珍惜這一次機會,他贏了,可以脫離那裡了。
「楚河漢界,風雲叱吒,稱霸四方。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
時代變了,社會變了,但是來自生存的壓力沒有變。時間轉入90年代初的台北,高聳的大樓,擁擠的車輛,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躍然紙上。「高腳卵」的表弟從香港過來要幫助一個朋友策劃有關神童的電視節目,以搶回主持人的工作。但是眾多美女主持人的背後「競爭」以及道貌岸然卻衣冠禽獸的劉教授從中作梗,他們也是經歷頗多挫折,當他們對著大海大喊「金錢不是萬能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的時候,也許表現的是更多的無奈。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一個起跑點,為生命增添色彩,珍惜您的每一個機會。」這是台北的一個「人人人人壽保險」的廣告語,在影片中多次播放。也許這才是影片真正要說的。
對梁家輝的第一印象應該是《情人》了,他演的富家公子再恰當不過了。相對來說,演一個木訥、呆板、棋痴的角色對他來說怪怪的,好像《周漁的火車》里的角色也很類似。不過還好,當時他還年輕,不同的感覺,也演得很出色。
看過描寫文革時期的影片很多了,《霸王別姬》、《活著》、《藍風箏》等等,都是他們那時代過來的人拍的,也都是很成功的電影。但是對於我們沒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有一種感覺,有點壓,即使戲說了還一樣,有點沉重,總是跳不出來,永遠是局內人,從一個相對悲觀的視角。但是《棋王》感覺就不會了,再配以羅大佑有節奏的音樂,甚至有些更貼近觀眾,更親切了。
「怎麼都不能明白我不後悔 即使付出我青春的血汗與眼淚 如果命運不再原諒我們 為了我靈魂進入了你的身體 讓我向你說聲抱歉 愛人同志」
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一個起跑點。
忽然想起了一句詩:「世事如棋局局新,時光似鳥翩翩過。」
Ⅶ 電影《棋王》為什麼被禁
電影《棋王》被禁播的原因主要有這兩個:
第一、其中一些情節諷刺偉人。
第二、在情節製作上略顯粗糙,反諷手法較為低級。
雖然在不少觀眾看來,《棋王》是一部好影片,但是站在專業的角度來說,這部影片的缺點太多。
作品簡介:
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主人公「我」申請下鄉成功,在上火車坐下的時候遇到一個棋獃子王一生,在眾人皆因離別而傷感的時候棋獃子卻邀請「我」下象棋,「我」無聊事故而與其下棋。
棋沒下多久「我」便放棄認為此時下棋不合時宜,王一生則沒有辦法只得軟下身子去。在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著「我」講故事,而「我」和他就在這之中熟識。
下車之後兩人被分在不同的農場。在不久之後,王一生過來尋找對手,「我」介紹了隊里的高手腳卵給他。腳卵和王一生廝殺了半夜卻沒有贏王一生一盤棋,因此對王一生產生了敬佩之情。他勸王一生參加運動會去會會縣里的高手,王一生欣然同意。
可是等王一生去報名的時候,卻因為經常請假四處斗棋而被知青領導取消了參賽資格。腳卵通過關系讓王一生可以參賽,王一生卻不想欠別人人情拒絕了,運動會結束之後,王一生邀請前三名與之比賽。
眾人相與湊熱鬧,最後九個人同時對戰王一生,王一生經過一番苦鬥之後勝了其中八位。第九位棋手希望王一生給他老人家一個面子和棋,不要使他顏面盡失,王一生無奈同意了。棋局結束之後眾人攙扶著王一生回到了休息的地方。
Ⅷ 誰知道《棋王》的迅雷下載地址
《棋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FzAXRY3bDxxtwsNYKO5w
棋王的劇情簡介:故事發生在90年代的台灣,電視台女主持丁玉梅(楊林 飾)因為節目《神童世界》收視率不佳而面臨被炒魷魚的危機,所以她請香港朋友程凌(岑建勛 飾)幫忙,計劃做一期象棋神童的節目挽回收視率。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名叫王聖方的孩子,他具有預測未來的特異功能,這讓眾人看到了希望。
Ⅸ 謝園和梁家輝都演過《棋王》,你們覺得誰演得更好
我認為謝園演得更好。
謝園主演阿城小說改編的電影《棋王》,這部電影帶給他很高的榮譽,比如說他憑借王一生這個角色獲得了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謝園的表演精準地詮釋了王一生呆板性格和下棋時揮灑自如的特點,號稱「棋獃子」的他與九位棋士車輪戰的緊張關頭,謝園如老僧入定般的木然,這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真實延展。
《棋王》這部小說非常出名,相應的,這部電影也非常著名。1991年,徐克找梁家輝又拍了一部同名電影《棋王》。有人說在這部電影中,梁家輝的演技已臻化境。顯然,評論的人不一定看過謝園的表演。
梁家輝一個香港演員,出演內地知青的形象,難度可想而知,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棋王缺乏了那種天然質朴的木訥感,加上導演是徐克,總是帶著一點點骨子裡的張狂,雖然很精彩,但人物的紋理層次度卻不如謝園來得渾然天成。
謝園的演藝經歷:
謝園(1959年6月17日-2020年8月18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影視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1984年他接連拍了《孩子王》、《棋王》、《大喘氣》多部電影,1987年主演《棋王》獲得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1989年主演《寡婦村》獲得第2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1991年再借《瘋狂的代價》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1995年憑《天生膽小》獲得第1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2020年8月18日突發心臟病,經多方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61歲。
2021年,參演的國內首部賀歲輕喜劇《假日暖洋洋》於1月25日19:30在愛奇藝和北京衛視播出。
Ⅹ 嚴浩徐克導演,梁家輝主演的《棋王》想表達的意思有哪些。
《棋王》的敘述中,平實里的玄奧頗為得體,大有道家之遺風。阿城覺得,在一個幾乎無路可走的時代,人倘還能因技藝而進入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愉悅層面,則精神庶幾不得荒蕪。
自由救贖的地方。這是道家與禪林中的古風,悠然與亂世之中。講究造勢,講究弱而化之、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學的精義。
無論是浩劫中派仗沖突的烽火、大串聯的狂熱,還是上山下鄉前的離情別意、蹉跎歲月里的內傷外侮,都似乎未曾攪動他內心的平靜。
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漢界」的廝殺里。這樣,他心裡舒服」,可以忘掉世間那惱人的權利和路線的紛爭,忘掉這種紛爭造成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圍擾。
他心如止水,萬物自鑒,空心寥廓,復返寧謐。在那個「一句頂一萬句」的迷狂時代里,這種不迎不持、無動於衷的獃痴,這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消極,這種在「大而無當」中遨遊的超脫,正是對動亂現實的一種清醒認識和明智,不願隨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種變相抗爭。
(10)棋王老電影擴展閱讀:
導演徐克將阿城和張系國的兩部《棋王》小說改編為一部電影。阿城的《棋王》部分發生在文革,代表歷史,張系國的《棋王》因為特異功能的元素,代表未來,片中關於時間的追問,暗示了創作者所代表的對於未來不能把握的心境。
對阿城《棋王》的改編,雖然被很多原著的擁護者批評,但仍不乏超越原著之處,如王一生在寒冬中用唯一的棉襖做賭注,要求和象棋冠軍來一場比賽,就有一種原著中沒有的,向無可改變的命運悲愴抗爭的悲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