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潘婷泰國廣告卡農,講訴的是什麼樣的故事~這部微電影廣告的成功之處在哪
整部短片貼合了潘婷廣告的語「you can shine(你會閃耀)"。
講述的是一個聾啞女孩喜愛上小提琴,試圖去學,卻被旁人極盡各種地嘲諷欺負。於是失落傷心的她,回到了街邊啟發她學小提琴的老者身邊,向老者哭訴,說 「我不可能跟其他人一樣」。而老者卻微笑著安慰道,「你不用跟別人一樣,你只需要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融入音樂」。女孩受此鼓勵後,便開始跟老者刻苦學琴,直到影片最後,終於獲得了在交響音樂會上演奏的機會,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擊敗了一直以來欺負刁難她的另一個女孩。
這是一個溫暖的,關於夢想的故事。每個人都有選擇夢想,追求夢想的權利,片中女孩雖然是聾啞的,但有著一顆美麗的心,一份高尚的情操,以及對音樂的熱愛。雖然學琴的過程中被旁人嘲笑戲弄,但她卻堅定的走了過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部影片激發了我們積極生活,追求夢想的美好感情,"you can shine",你會閃耀,每一個人,都會閃耀!
㈡ 有什麼感動到你的微電影或廣告
令我感動或者是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個廣告,就是曾經一個小孩兒端著一盆水給自己的媽媽洗腳。如果我記得沒有錯的話,當初拍這個廣告的人就是在家有兒女當中小雨的扮演者,一張非常稚嫩的臉,費勁的端著一盆洗腳水來給媽媽洗腳,這個廣告其實目的就是為了體現一種孝心,當初讓我自己還是感覺到非常暖心的,而且也非常的窩心。
還有台灣的一個公益廣告《奶奶的燈籠》,我們常說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常常會在大家的臉上留下痕跡,其實歲月也是一個小偷偷偷的把大好的青春年華給偷走了。人生最溫暖的時光,是那段與奶奶在一起的生活,長大以後才開始慢慢理解奶奶的愛是最簡單平凡的陪伴,奶奶點亮的不僅僅是一盞燈籠,也是一輩子最珍惜的光。
㈢ 飛鶴《愛·沒有距離》微電影廣告抓住了用戶什麼痛點
飛鶴《愛·沒有距離》微電影廣告抓住了用戶的痛點,讓人產生共鳴。影片中,從小被父母寄養在鄰居家的孩子,長大後為了生活只能與父母分別,每年只能見父母一次。即便如此,他仍然為父母堅持每一年都鴻雁傳書。信中,他告訴父母今年的生意如何,問了父母的近況,還饒有興趣地讓父母猜猜他寫了多少封信,而自己到底看了多少封信。他還告訴父母,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家裡都有他這個頂樑柱。而父母則每年都珍而重之地將兒子的來信一字一句地謄寫在一本本子上。後來,兒子成家立業,原以為可以待在父母身邊盡孝,可生活卻讓他不得不離開父母去其他地方發展。在一次生日的時候,他終於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只為給父母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
這則微電影廣告抓住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孝順」痛點,尤其是離家在外的年輕人,對父母的孝順和關愛不足這一現實問題,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和真摯的情感表達,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和感動,同時也巧妙地傳遞了「愛沒有距離」的品牌理念。
㈣ 微電影是在什麼時候興起的
第一部微電影:作為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廣告「微電影」,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就是「微電影」的雛形。
2010年以前,我們稱作短片的分別有實拍劇情片、動畫劇情片、學生劇情片作業、網路視頻。時長一般低於電影。網路短片從胡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到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再到天使投資人甘健出品的最傷爹短片《我爸》《線索》。逐漸變化成「微電影」這個詞。
電影專業院校畢業生由於需要實際操作。電影的投資巨大,短片相比之下不論是拍攝設備,資金,團隊,流程,都有很大的偏差。
2009年網上開始有了網路連續劇,網路短片。DV、單反相機等數碼產品的誕生擴大了視頻的圈子,不少電影愛好者已經不再只愛好。學習劇作、剪輯、導演。隨著電影方面教育教學系統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作品誕生於互聯網。電視平台的「愛拍電影」「華夏微電影」「幸福微劇場」也會徵集一些優主演的《一觸即發》是源自「微時代」的產物,其劇本來自微小說《一觸即發》。劇情通過90秒的「微時間」講述吳彥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敵手中途突襲,為了將新科技安然轉送至安全地帶,吳彥祖聯手女主角Lisa施展調虎離山等計策,幾經周折最終成功達成目標。全片場面宏大,製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製作的網路微電影,堪稱微時代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