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浮華陷阱的簡介
保護溺愛兒子的貌美母親,與難掩同志身份的俊美兒子,究竟是誰背叛了嗎?什麼的愛造成了這件悲劇?故事改編自1980年代震驚美國社會的兒子弒母案例,入圍『坎城影展導演雙周單元』,由湯姆卡林(Tom Kalin)執導,演員則請到《時時刻刻》茱莉安摩爾與史蒂芬迪蘭再度合作,與《伊麗莎白:輝煌年代》艾迪瑞德曼同台飆戲。
風韻猶存的上流社會貴婦芭芭拉,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富有的先生與俊秀乖巧的兒子。年輕時,憑著美麗的外貌,芭芭拉幾乎要踏上電影之途,但她卻選擇了努力上游向錢看齊。也終於,她攀附上權貴,擠身嫁入石油、塑膠、地產三財在握的富豪世家。然而,這一切,也都是易破碎的。習於玩樂與美色的先生,當然很快就對芭芭拉喜新厭舊。得不到丈夫歡心的芭芭拉,只好將全副心力放在兒子東尼身上,極盡的溺愛和保護。
當先生決定離去,當兒子決定出櫃,維持多年的假象終於被掀開,再也無法承受一切的芭芭拉,失去了所有可以控制的東西、失去了所有的依賴,最後,她只能妄想靠著自己獻身「治療」東尼的同志身份。
《浮華陷阱》改編自Natalie Robins與Steven M. L. Aronson所著的真人真事小說,電影從原著中的眾多場景中挑選出五個場景,再以此加以鋪陳,將美國相當著名的家庭悲劇再度呈現在觀眾面前。片中除了對於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的母親角色以及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所飾演的性格扭曲的兒子多有著墨外,更諷刺的點出「錢最大的用途之一,便是讓我們免於承擔錯誤的後果」,而導演對於人性、慾望以及家庭背景的細膩處理也獲得了廣大的回響,如美國〈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便說:「雖然片中的角色有許多荒謬的缺點,導演仍然成功的讓電影免於落入通俗劇的窠臼當中,將此類題材作了無懈可擊的詮釋。」
㈡ 如何評價《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值得一看嗎
這是波頓第一部拍給兒童看的電影,旺卡給印度王子造的巧克力宮殿熔化於烈日之下、初見小矮人時所吃的「五光十色蟲子粥」、松鼠把小女孩當作壞核桃等等,對兒童而言是滿足了好奇心,對於成年觀眾卻是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值得一看。
(2)外國溺愛兒子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花絮
約翰尼·德普說他演威利·旺卡的靈感來自電視游戲節目和兒童節目的主持人。他還在采訪中說這個人物應該是「部分像霍華德·休斯(即「飛行者」),部分像70年代的華麗搖滾明星。」
為了拍攝突襲維魯卡·索爾特的場面,劇組訓練了40隻松鼠。片中的很多巧克力樹,巧克力花等都由英國布萊頓的巧克力商店Choccywoccydoodah出品。樹上的棒棒糖、粉色的巨大藤條等都是真的糖果。影片上映後他們展出並賣掉了部分作品。
㈢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母親》
《母親》作為一部反類型的犯罪電影,這部電影成功塑造了一位為了幫兒子伸冤,不惜鋌而走險的絕望母親。
關於母愛,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溫馨的」,「感動的」,「偉大的」。然而《母親》的故事卻是「無奈的」,「悲憤的」,「瘋狂的」。奉俊昊花了20分鍾的時間鋪墊,奠定了電影陰暗的基調,並交代了諸多的基本信息。
一,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上,通過一場車禍,反映出當地警察對弱勢群體權益的忽視;
二,尹泰宇°是鎮上出了名的「智障」,記憶力不好,常和一個小混混鎮泰混在一起;
三,尹泰宇不承認自己是弱智,也不爽別人叫自己弱智,他一直有自己獨立生活的想法;
四,尹泰宇的母親擅長針灸,對兒子非常地溺愛。
五,母親和尹泰宇相依為命,經濟拮據。
主劇情圍繞著一起少女被害案而展開。毫無意外地,尹泰宇和母親被捲入了案件當中。因為案發當晚有人看到尹泰宇跟蹤受害者,所以可憐的泰宇很快就被抓捕。警察為了趕緊結案,沒有進行深入調查,就試圖哄騙泰宇自首。幸好,泰宇有一個盡責的母親。
母親想盡辦法,找警察求情,請金牌律師,然而冷漠的社會環境令她徒勞無功,一種無力感悄然襲來,卑微的底層人物,根本就看不到獲勝的希望。這時候,母愛的力量就開始顯現了。
如果不是因為愛,電影可能進行到1小時就直接劇終了。其實放棄對於母親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尹泰宇進了監獄,她的生活壓力就沒那麼大了,簡直就是擺脫了累贅。但愛就是非理性的,無論親情,愛情,都會驅使人類忘卻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超出想像的事情。
關於母愛的奇跡故事屢見不鮮,母親為兒子伸冤查案又算得了什麼呢。為了進一步增加情節的可信度,編劇還加入了母親和尹泰宇之間的一段往事,母親對尹泰宇存有愧疚,她的行為動機也更加地能讓觀眾理解和同情。
㈣ 日本電影告白的詳細劇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殺人動機都不是仇恨,而是慾望。
真正殺死森口老師女兒的並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過是製作出能直接殺害森口老師女兒的電擊設備,從而獲得別人對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製作出的電擊器並沒有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所以他才會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將森口老師的女兒丟進游泳池,這直接導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掩人耳目銷毀證據,而是他覺得少年A沒能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但他可以。
森口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平靜地講述了這件事以後,就開始准備復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著眼淚笑著說:開玩笑的呢。
《告白》講述不僅是主角的復仇,更是對庇護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偵探小說家東野圭吾在他的小說《彷徨之刃》里也有對於《少年法》的批判,相比於《彷徨之刃》,《告白》里對於這項法律的思考要更陰暗,也更深刻一些。
㈤ 十八歲兒子諾曼還和母親一起睡覺電影叫什麼名字
《驚魂序曲》。
《驚魂序曲》是Tucker Gates執導的驚悚恐怖劇集,由弗萊迪·海默、維拉·法梅加、奧利維亞·庫克、馬克斯·希爾萊耶等主演。
劇中的兒子叫諾曼·貝茨(弗萊迪·海默飾演),母親叫諾瑪·貝茨(維拉·法梅加飾演),母親對兒子非常溺愛,甚至兒子成年了還要摟著睡,以至於最終釀成慘案。
劇情:
該劇被稱作希區柯克電影《驚魂記》的前傳,講述了還是少年的諾曼·貝茨和哥哥以及母親搬入小鎮後進入當地高中就讀之後發生的故事。
他遇到了討厭他的Richard和行為古怪但是陽光積極的女孩Emma。高中老師兼課外指導Watson小姐對他關懷備至,給予諾曼·貝茨不少幫助。
而諾曼·貝茨和母親之前似乎存在著不同尋常的關系。
故事講述諾曼·貝茨是怎樣從一個善良懦弱的青年一步步墮落成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的。
㈥ 寄生蟲電影簡介
《寄生蟲》講述了一家四口全是無業遊民的爸爸金基澤成天游手好閑,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金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朴社長的家應征家教,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因而被捲入一連串的意外事件之中的故事。
劇情簡介:金基澤全家人平時以給披薩店折疊外賣盒為生,大兒子金基宇被寄託了一家人的生計希望,但是他多次參加高考仍然鎩羽而歸。在他的同學出國留學前,他讓基宇去接替他給一個富家千金輔導英語,這家人就是朴先生家。
隨著基宇應聘成功,基宇在和女主人朴太太的言談中發現女主人善良單純,對她的小兒子也非常溺愛,也因此他發現了可乘之機,編造出了一個藝術輔導師的人設,試圖將自己的妹妹介紹進來成為藝術老師。
這一家人舉家入侵朴家。兒子是英語老師,女兒是藝術老師,爸爸給男主人朴社長開車,媽媽頂替了原來管家的位置。
電影簡評:
《寄生蟲》某種程度上為了幾個明確的意識形態批判意象犧牲了情節的合理性,或者說導演可能有意製造了情節的割裂與不合理以凸顯其批判意圖。
《寄生蟲》電影在豆瓣上評分是9.2分,大量網友給出了五星和四星半的評分,評價很高。而戛納電影節中,寄生蟲電影主競賽評委9票一致通過,場刊3.5第一,擊敗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3.3、《燃燒女子的肖像》3.3、昆汀《好萊塢往事》3.0拿下大獎。
外媒評論本片「用毛骨悚然的方式入侵」「是一部關於社會地位、抱負、唯物主義、父權家庭的黑色喜劇」。無論是媒體還是戛納評委對電影的評價都非常高。
㈦ 闊╁浗鐢靛獎銆婃瘝浜層嬶細浣犳槸鎴戠殑錛屼綘鐨勪竴鍒囬兘鏄鎴戠殑
姣嶇埍濡傚獎錛岀晫闄愪綍鍦錛熲斺旈煩鍥界數褰便婃瘝浜層嬫繁搴﹁В鏋
鍦ㄩ煩鍥界數褰便婃瘝浜層嬩腑錛屾垜浠閬囪佷簡涓涓娣卞埢鎺㈣ㄤ翰瀛愬叧緋葷殑鎮插墽鏁呬簨銆備富浜哄叕閬撲繆錛岀湅浼煎績鏅烘湭寮錛屽疄鍒欏唴蹇冧笘鐣屽嶆潅銆備粬鐨勬瘝浜叉儬瀛愶紝鐖變箣娣辨矇錛屽嵈鍙堥櫡鍏ヤ簡榪囧害婧虹埍鐨勬繁娓娿傚綋閬撲繆琚璇鎸囦負鏉浜虹姱錛屾儬瀛愮殑淇濇姢嬈插傚悓緇崇儲錛屽皢浠栦滑緔х揣鎹嗙粦鍦ㄤ竴璧鳳紝褰㈡垚浜嗕竴縐嶇棶鎬佺殑鍏辯敓鍏崇郴銆
鍏辯敓榪樻槸鏉熺細錛
鎯犲瓙瑙嗛亾淇婁負鐢熷懡鐨勫叏閮錛屼粬浠鐨勬儏鎰熺晫闄愭ā緋婏紝浠誇經鍏辯敓鐞嗚轟腑鐨勨滀笉鍒嗕綘鎴戔濄傜劧鑰岋紝榪欑嶇揣瀵嗙殑鑱旂郴涔熷湪鎸戞垬鐫涓浣撳寲鐨勭晫闄愩傛e父浜插瓙鍏崇郴涓錛岀埗姣嶅簲寮曞煎╁瓙鐙絝嬶紝鑰岄潪榪囧害騫叉秹錛屼絾鎯犲瓙鍗村皢閬撲繆鍥板湪濂圭殑鎯呮劅鐗㈢間腑銆傞亾淇婄殑鎴愰暱涔嬭礬鍥犳ゅ彉寰楄壈闅撅紝灝界′粬宸茶頒簨錛屽嵈琚姣嶄翰寮鴻揩閬楀繕錛屼互緇存寔閭d喚鈥滆櫄鍋団濈殑浜叉儏銆
鍒嗙葷殑鐥涜嫤涓庨夋嫨
褰辯墖鎻紺轟簡姣嶅瓙鍏崇郴涓鐨勮漿鎶樼偣鈥斺斿垎紱諱笌涓浣撳寲銆傚績鐞嗗︿笂錛岃繖孌靛叧閿鏃舵湡閫氬父鍦ㄥ╁瓙6涓鏈堣嚦3銆5宀佷箣闂達紝姣嶄翰闇瑕佸︿細鐞嗚В鍜屾帴綰沖╁瓙鐨勭嫭絝嬮渶奼傘傜劧鑰岋紝鎯犲瓙鐨勯冮伩涓庤繃搴︾劍鉶戱紝濡傚悓闈掓槬鏈熷╁瓙鐨勫弽鎶椾竴鏍鳳紝鍙嶆槧鍑哄ス瀵圭嫭絝嬫х殑璇瑙e拰涓嶆垚鐔熷勭悊鏂瑰紡銆傝呯洃鎺х瓑琛屼負錛屾f槸濂瑰規垚闀跨殑鎶楁嫆錛屽瑰効瀛愯嚜鐢辯殑涓嶄俊浠匯
鎴愰暱鐨勪唬浠蜂笌鎶夋嫨
鍦ㄦ垚浜轟笘鐣岀殑鏈熸湜鍜屽╁瓙鐨勮嚜鎴戞帰緔涔嬮棿錛岄亾淇婇潰涓存妷鎷╋細鏄閬靛驚鍐呭績錛岃繕鏄榪庡悎澶栫晫銆傝繖涓や釜閫夋嫨閮戒即闅忕潃浠d環錛屽繝浜庤嚜鎴戝彲鑳藉艱嚧澶辮惤鍜屼笉瀹夛紝榪庡悎浠栦漢鍒欏彲鑳界壓鐗蹭釜鎬с傛垚闀跨殑閬撹礬涓婏紝鐗虹壊涓庣煕鐩炬槸涓嶅彲閬垮厤鐨勩傜數褰便婃瘝浜層嬩互鐢熷姩鐨勬堜緥錛岃╄備紬鍙嶆濅翰瀛愬叧緋葷殑騫寵錛屼互鍙婁釜浣撶嫭絝嬬殑閲嶈併
鎬葷粨鏉ヨ達紝鐢靛獎銆婃瘝浜層嬩笉浠呮槸涓閮ㄥ叧浜庢瘝鐖辯殑鏁呬簨錛屾洿鏄瀵逛翰瀛愬叧緋繪繁搴﹀墫鏋愮殑鐢誨嵎銆傚畠璀﹂啋鎴戜滑錛屽備綍鍦ㄧ埍涓庡皧閲嶄腑鎵懼埌涓涓鎮板綋鐨勫鉤琛★紝璁╂瘡涓瀛╁瓙閮借兘鍦ㄧ嫭絝嬬殑閬撹礬涓婅寔澹鎴愰暱銆傚洜涓猴紝鐪熸g殑鐖憋紝鏄璁╁╁瓙瀛︿細椋炵繑錛岃岄潪緔х揣鎻′綇浠栦滑鐨勭繀鑶銆
㈧ 韓國電影《母親》:你是我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那些害怕失去父母愛的孩子,會虔誠地奉獻自己的靈魂。
最終,道俊還是選擇了成全母親的願望,做一個「智障的小孩」。
1 悲劇開始
惠子和兒子道俊在小鎮上相依為命,平日里惠子靠幫別人做針灸,賺些錢補貼家用。而道俊,一直表現的比常人智力低下,在惠子眼裡,像是一個未開智的孩子,經常性的忘事,即使他在馬路邊與鄰居家的狗玩會兒,惠子也要幾番探查,隨時擔心著他的安全。在一輛車開過時,她因太焦急道俊的安危,不小心切到了自己的手,卻近乎於癲狂的查看道俊有沒有受傷。
在一次和惠子提到時,惠子對此並不支持或鼓勵,相反,她在調笑了幾句道俊之後,轉移了話題。在她的認知里,道俊還只是一個小孩子,需要媽媽照顧生活起居,喂飯,甚至一起睡覺。
道俊被當做殺人嫌疑犯抓起來的時候,惠子的這種溺愛和擔心失去的不安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警方鎖定了道俊,卻缺失關鍵性證據而不能定罪的時候,惠子四處奔走,求證,找到女孩的同學了解情況,根據路人的只言片語,尋找著可能看見真相的人。
可隨之而來的,是有目擊證人提供了證詞,看到了道俊在當夜和女生起爭執,並情急之下,將女孩殺死。
惠子不能接受,在目擊證人准備報案的時候,她把他殺死了,並放火燒了屋子。而捉弄人的是,沒多久,警方找到她,說找到了真正的兇手。這似乎是這場悲劇的真正開始,但其實,悲劇早就拉開了序幕。
2 母子間「不分你我」的狀態
心理學家瑪勒提出了共生的概念,她認為,嬰兒在出生的前5個月,通常處在與母親融合的狀態里,簡單說,這時候,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合二為一。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在半歲左右,會開始漸漸區分,走向分離,並開始產生自我。而這個發展階段如果出現挫折,會導致發展停滯,在成年之後的各種關系中埋下危機。
而惠子,與道俊的關系,也處在這樣一種共生的狀態里。在他5歲時,她拉著他自殺,因為她內心深處覺得,他們是一體的。
這樣的社會性事件其實屢見不鮮,隨便可得很多例子。
所有這些悲劇里,這些母親,都將自己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所屬物,甚至許多時候,自殺時,要讓孩子先死,如惠子,讓道俊先服農葯,就是要確保孩子一定會陪伴著自己走。
但惠子和道俊的「共生」狀態,則更加的病態一些。道俊成年許多年,卻依然與惠子一起睡覺,甚至在道俊撒尿的時候,她會跑到旁邊去給他喂葯,雖是出於關心的目的,眼神間卻無任何的顧忌,放肆打量。
3 如何進行親子間的「分離」
分離-個體化,標志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母子關系的相互作用下,TA的人格逐步走向獨立,有自己的眼光與判斷力,記憶力發展良好,也會更加正確的看待自己而不是依賴他人的目光。
在健康的親子關系中,孩子走向分離,是需要父母相助的。這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情緒容納能力,可以容納自己在面對分離時的焦慮、不安甚至恐懼。同時,還要去幫助孩子在處理分離時面對的可能情緒。這往往,會容易激發起父母自己曾經的分離性創傷體驗,而將這部分感受傳染給孩子,兩個人陷入黏連的怪圈。
而電影中,惠子,就是不能接受分離的極端例子。道俊最好不要有性沖動,不要戀愛生子,他們每天一起吃飯,睡覺。她賺錢,而他,保持「智力低下」的無能就好。
這樣的狀態,恰恰是不斷地重復著道俊生命最初幾年的狀態。一個照顧孩子的母親,和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之間,最常見的樣子。
但是影片最後,她意識到了,兒子不僅記起了一切,還可能知道,是她殺了那個目擊者。她不能同樣的方法再試一次使道俊遺忘了。於是,她選擇了逃避,將針扎在自己腿上,像什麼都不曾發生過一樣,繼續生活。
這個母親的心理無疑是不成熟的,她的人生需要捆綁住道俊,才具有價值,具有活著的意義。
在經歷著正常的共生關系下的母子關系,要如何順利過渡到「分離」狀態呢?這個狀態通常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從半歲到三五歲之間,不斷地發展與進行。
通常在孩子6個月左右,他們會開始積極地探索世界,這時候,他們通常會用母親的態度為指標,來判斷外界世界的危險性。如果一個母親, 總是擔心外界是危險的,那麼孩子就會解讀到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在探索時,會小心翼翼,甚至後退。
一個會面對自己情緒的母親,一定可以容納住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做好分離,去安撫,去對話,去真正的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
而另一個常見的分離困境,是青春期。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許多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造成進入青春期或前青春期的年齡,越來越早。十歲,十一歲,都很常見。他們開始擁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判斷標准,且不斷革新變化。他們不再什麼事情都想要去和父母分享,大多數時間也更加願意自己待著或者和朋友玩,對獨立的空間與獨立的思想,有更高的要求。
但許多的父母,沒有為此做好准備,常常過度干預,本質是,無法去正常分離,試圖重建孩子年幼時,兩人相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