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熱門電影 > 老電影的膠片

老電影的膠片

發布時間:2025-02-15 02:20:19

『壹』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貳』 舊的電影膠片是什麼原理聲音如何保存和讀取

核磁共振片子怎麼保存
保存方法:
1、片子不能被雨水打濕或受潮,如雨天長時間置於車子後備箱導致片子粘在一起,圖像毀壞;
2、不能置於高溫處或暴曬,有的患者夏天將片子置於車子的後備箱上,拿出來時圖像毀壞!
3、可在片子上下緣粘貼小膠布,標明日期,按日期的順序放置,大大方便了大夫閱片;
4、可將普通X片、CT、MRI分類放置,有利於清理,避免遺失!
5、回家後置於乾燥陰涼處。
1.防曬
避免暴曬或高溫,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容易導致膠片圖像脫色,無法進行判讀,因此,片子的保存要避免暴曬或高溫。
2.防潮
片子應避免被雨水打濕或受潮,如果長時間將片子置於潮濕環境中,容易導致圖像潮解,還容易粘連,造成圖像毀壞。
3.防壓
避免壓力對片子造成的有害影響,不要折疊或捲曲,放置時應保證片子平整。片子受重力擠壓、折疊或摩擦等都容易產生人為的偽影,導致影像模糊,影響醫生診斷,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臨床工作中經常發現有的片子折疊變形,無法進行判讀。
4.防輻射
防止任何X射線、伽馬射線或其他任何穿透性射線的輻射。特別是X線片必須完全避開輻射線的照射,它們會引起片子的嚴重灰霧。
此外,許多患者就診都是先在市縣級醫院就診,做了相關檢查,然後再到國內知名的三甲醫院就診,為了更方便醫生了解病情變化,更好的做出診療決策。在整個就診過程中,最好按照以下的原則保存片子。
舊的電影膠片是什麼原理?聲音如何保存和讀取
放映機鏡頭里發出一束光,把膠片上的影象投射到銀幕上。那束光看著好象是一直在亮著的,其實不然。膠片每秒24張,每張膠片只有運行到鏡頭正前面的時候,鏡頭里的光才亮,然後就滅掉。在光滅掉以後,下一張膠片再下來。膠片看似勻速運動,實際是一動一靜交替運行。
而鏡頭光看似一直亮著,實際是一亮一滅,在閃。只不過每秒24次滅亮交替進行,太快了,我們的眼睛根本就分辨不出來。也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上當」了,我們才能看到「活動影象」
詳細看下我的回答,相信可以回答你的疑問。
一般電影常用的聲音標準是 AC3和DTS
AC3是DOLBY實驗室推出的傳統音響標准,它是專為電影院而設計的。過去的電影伴音都錄在膠片的齒孔之間,AC3也不例外。但那一點地方實在不夠用,所以AC3採取了壓縮的演算法。後來先鋒與DOLBY合作,改進了AC3的標准,使其能支持到5.1聲道。AC3的數據流量(也就是音頻碼率)標準的是384kbps,它還兼容兩聲道的立體聲和單聲道等,AC3兩聲道碼率只有128kbps,這其實就是MP3的聲音數據碼率。最高細節的AC3標准,碼率在448kbps,因其壓縮合理,體積不大,所以被DVD廣泛採用作為電影音頻的存貯標准。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環球電影公司與DTS公司聯合推出的,它巧妙地迴避了用膠片存聲音的問題,改用CD光碟來單獨存放,在播放電影畫面時同步播放聲音,也支持5.1聲道。當然聲音數據也要有一定的壓縮,但畢竟慷慨得多,其碼率分為全碼率1509kbps 和半碼率754kbps兩種,就算是754K的半碼率,也比AC3的最高標准高出近一倍。這樣使得聲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碼率的DTS數據,我們簡單算一下,以90分鍾標准電影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數據空間,為避免過多佔用圖像的空間,所以DTS在D5中採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電影使用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環球電影公司與DTS公司聯合推出的,它巧妙地迴避了用膠片存聲音的問題,改用CD光碟來單獨存放,在播放電影畫面時同步播放聲音,也支持5.1聲道。當然聲音數據也要有一定的壓縮,但畢竟慷慨得多,其碼率分為全碼率1509kbps 和半碼率754kbps兩種,就算是754K的半碼率,也比AC3的最高標准高出近一倍。這樣使得聲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碼率的DTS數據,我們簡單算一下,以90分鍾標准電影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數據空間,為避免過多佔用圖像的空間,所以DTS在D5中採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電影使用
小時候都看過的膠片電影,聲音是從哪來的?原來發明者設置的那麼巧妙!
數字電影誕生之前,一直都是膠片電影的天下。以前農村經常放映露天電影,估計很多人都近距離接觸過放映機和電影膠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電影膠片看起來就是有圖鑒的資料片,那電影的聲音是從哪來的呢?難道關於放映機裡面另外裝磁帶之類的東西嗎?
其實膠片電影的聲音信號就儲存在膠片里,其設計非常巧妙。電影膠片的畫面旁邊都有一條狹窄的黑條,裡面是波浪型的白線,這些其實就是聲音信號。放放映機右下角有個聚光燈,通過聚焦器可以發射出一道光刃,在聚焦器去對面有個光電感應器,他可以把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
當電影膠片聚焦器和光電感應器之間穿過的時候,聚焦器發出的光刃正好投射在膠片的聲軌,本來強度穩定的光線在透過這些深淺或者寬度不同的白線之後,就變成了強度不斷變化的光線,然後被光電感應器接收之後就變成了不斷變化的電流信號,這些電流信號經過放大揚聲器就發出聲音了。
電影膠片的設計非常巧妙,就這么一條窄窄的膠片可以同時播放圖像和聲音,真是不得不佩服發明者的智慧。
而膠片的成像原理是什麼呢?
1、黑白影像形成的原理
在化學元素中,由於氯、溴、碘元素的化學性能相似,因而被歸並在同一族類,該族類稱作鹵族,它們與銀元素的化合物統稱為鹵化銀。
鹵化銀具有感光的性能,在受光照射後,可以形成銀的影像。在膠片的乳劑中使用的主要為溴化銀,它是由溴離子和銀離子化合後形成的結晶體,呈一定大小的顆粒狀分布。
一個鹵化銀顆粒的感光過程如此,無數個也如此。所以,當由溴化銀顆粒組成的黑白膠片,等到乳劑層被曝光和沖洗後,就會形成由金屬銀組成的黑白影像。
影像的影調與原景物相反,即光照強的地方,生成的金屬銀多,影像的黑度就深;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屬銀就少或基本沒有,影像就淺淡或基本無影像。下方兩張圖表示了這一黑白影像的形成過程。
當用此底片印製拷貝時,光線是透過底片再到達生膠片上的。因此,膠片黑度大的地方透過的光少,而黑度小的地方透過的光多,這樣就將底片成像過程中顛倒過來的景物亮度又還原成與原景物亮度一致的影像。
2、彩色多層片的成像原理
彩色影像與黑白影像在感光機理上是相同的,都是因為乳劑層中的溴化銀顆粒的感光性能而捕捉到景物的光信號。不同的是,在膠片上最後形成的影像,對黑白片來說影像是由金屬銀構成的,而彩色片的彩色影像則是由染料組成的。
(1)彩色多層片的構造
彩色多層片將感光乳劑分為三層,在其中分別加入不同的增感劑,使三層分別對紅、綠、藍光感光,而對其他兩種光不感光。
同時在三層感光乳劑層中,還加入一種稱作成色劑的化學物質。感紅層加入青成色劑,感綠層加入品紅成色劑,而感藍層加入黃色成色劑。
實際的彩色膠片的層數比三層多,因為三層中間還有隔離層等。不同的片種,其層序也不一樣。一般層數可達五到六層,多至九到十層。每層中的化學物質也比上述的多。
(2)彩色影像形成原理
我們已經知道,在黑白片的成像過程中,是溴化銀經曝光、沖洗後,生成金屬銀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層中。
同樣是溴化銀在起感光作用,只不過感紅層是在受到紅光的光照時,其中的溴化銀顯影中心才形成;感綠層是在受到綠光照射時,其中的溴化銀顯影中心才形成;而感藍層則是在藍光照射下,溴化銀顯影中心才形成。
當形成顯影中心的溴化銀顆粒遇到彩色顯影劑時,在金屬銀析出的同時,所生成的彩色顯影劑氧化物會和該層中的成色劑起化學變化,析出染料。
顯然光照強處,生成的金屬銀多,彩色顯影劑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屬銀少,彩色顯影劑氧化物就少,則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時在乳劑層中生成了兩種影像,一個是由金屬銀構成的,另一個是由染料構成的。
彩色膠片在沖洗加工時,還必須經過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將金屬銀還原為溴化銀,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這樣就只留下染料組成的影像。

『叄』 老電影膠片要數字化修復一般怎麼做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塌冊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沖裂。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散衫閉,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3)老電影的膠片擴展閱讀

膠片會先拿到洗印廠去做清潔和物理修復,然後再拿到我們這做掃描,把膠片掃描成數字的圖像及聲音文件,然後交付專門的畫面修復組,這個組通常人數最多,同時進行聲音修復。

接下來調色師對畫面進行調色。然後就是聲音修復。聲音和畫面都做好了之後,要做一個聲畫合成,匹配對位,相當於一個重新剪輯的過程,最後輸出成磁帶、MV或DCP文件等,這就是修復的整個流程。

閱讀全文

與老電影的膠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桃太郎電影完整版國語高清 瀏覽:826
小男孩踢小女孩外國電影 瀏覽:295
哪裡可以免費看電影色戒 瀏覽:90
女朋友和他同學看電影 瀏覽:907
科幻電影推薦100 瀏覽:539
春節叫好看的電影 瀏覽:145
外星飛船詭異的變形科幻電影 瀏覽:175
恐怖電影停車場 瀏覽:148
妮娜新電影 瀏覽:614
哪個電影是做夢頭上長花的 瀏覽:675
香港的午夜電影 瀏覽:35
香港金融電影排行 瀏覽:761
愛國校園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慕容白是什麼電影 瀏覽:605
電影僵屍未刪減劇情介紹 瀏覽:909
2014中國電影產業 瀏覽:502
2018在線交換夫婦電影中文 瀏覽:130
老電影的膠片 瀏覽:905
不能惹的女人電影完整版 瀏覽:791
電影倫敦陷落的故事內容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