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植樹造林人物電影

植樹造林人物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22 23:29:41

① 講述一位老者植樹造林最後在人生到頭的時候老百姓為他送行的電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焦裕祿

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困擾蘭考地區,焦裕祿受上級委派,來到這里擔任縣委書記。為了根治「三害」,盡快幫助群眾脫貧,焦裕祿到蘭考後馬上深入調查,制訂治理方案。當救災物資運到蘭考時,焦裕祿主動率領縣委幹部去火車站卸貨、發貨。但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對本應完成的工作卻坐視不管,還對焦裕祿帶頭工作感到不滿。
縣園藝場老場長被活活累死,焦裕祿很受震動,決定為基層幹部增加口糧配給,但有人卻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向地委告狀。
上級前來了解情況,幾百名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裕祿鳴冤叫屈。不久,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沖在搶險救災第一線。但因長期操勞過度,焦裕祿的肝病持續惡化,於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黃河故道的沙丘上,近十萬群眾自發為他送葬,以表達對這位好書記的敬愛、懷念之情。

② cctv6放過 一部關於贊美植樹造林的電影

電影《楊善洲》。

③ 楊善洲電影 背景時期是什麼時候

現代

楊善洲(1927.01—2010.10),男,漢族,1927年1月生,雲南施甸人。
2011年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
1951年5月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入黨,曾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只為了兌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
1988年6月退休以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捐贈給國家。
由於成績輝煌,楊善洲在退休之後,獲得「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獎章」、「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被譽為「活著的孔繁森」。

④ 植樹造林的人物事跡有哪些

1、馬永順

馬永順(1914年12月-2000年2月10日),男,漢族,1948年參加工作,小學學歷,天津寶坻人,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

1933年,馬永順背井離鄉「闖關東」,來到當時被稱為「綠色監獄」的東北林區謀生;1982年退休後到1999年底,堅持17年造林不止,其間率領全家人,祖孫三代參與到植樹造林的行動中,植樹5萬多棵;2000年2月10日,馬永順因心臟病突發在黑龍江省鐵力市去世。

⑤ 如何寫影評

怎麼寫影評?

看片分析,是近年藝術類招生運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種考試形式。它先讓考生觀看一部電視片的錄相或光碟,然後按要求寫文章。這充分體現了電視的專業特色,有利於發現具有初步電視意識的好苗子。同時,它又避免了命題作文的偶然性,有利於考出真實水平。也因為這樣,它最能拉開考生之間的差距。與「面試」的印象分不同,筆試的成績更加具體、客觀、過硬,所以在專業考試中,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個考生都必須認真准備。
那麼,怎樣寫好看片分析呢?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出幾條建議。
一、 不要寫成觀後感 寫好看片分析文章,關鍵在於能否准確把握文章的體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審題不當,完全不符合考試要求,體裁不合,把它寫成心得體會、觀後感了。這樣,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覺良好」,得分也不會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觀後感於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濟南世博藝術學校 首先是文章的體裁不同。觀後感、心得體會一類文章基本屬於抒情文范疇,抒情色彩濃;二看片分析則是文藝評論,屬於議論文范疇,理論色彩濃。前者重在感,而後者重在議。前者常有喜怒哀樂的句子,如「看了這部作品後我很感動」、「我很氣憤」、「我心潮澎湃」之類;而後者態度比較冷峻,一般用各種議論手段,夾敘夾議,分析闡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寫觀後感時,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觀眾;而寫看片分析時,作者的身份卻變成了「評論員」和「業內人士」,至少應是個「准電視人」即將來可能進入電視行業的後備隊。既然來報考,就應該有一定的准備,有潛在的素質,就應該培養自己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意識。他們在看電視時,就不能把自己混同於一個普通觀眾,而必須多一個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專家、評委,我該如何評價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該向他學習什麼?假如讓我來拍攝,我該怎麼做?總之,你必須尋找電視內行人的感覺,逐步培養專業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變:觀眾——准電視人——電視人——專家。 再次是針對的目標不同。觀後感針對的是「這件事」,即作品的內容;二看片分析針對的則是「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問題是:你知道這件事後有什麼感想?這件事給你什麼啟示?而後者回答的問題是,這部作品該怎麼理解?哪些地方比較成功?如《難圓綠色夢》,這部片子講述一位植樹造林模範的事,他辛勤種樹幾十年,數卻被人砍光了。如果寫觀後感,應針對這件事,當然表示痛心、譴責。而寫看片分析時,則針對這部作品,分析它獲獎的原因,成功的經驗,應表示出贊嘆、欣賞。這二者的基調是明顯不同的。 最後是文章的側重點不同。觀後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內容,重在教育意義;而看片分析則重在作品的創作經驗,包括藝術形式。前者要求緊扣主題,聯系實際抒發感受;而後者要求緊扣創作特色,分析其表達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為內容服務的。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簡而言之,所謂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內行」的眼光,講出作品的「門道」來。
二、要有以論文的框架 明確看片分析是議論文這一定位後,接下來就是謀篇布局的問題了。常見的毛病有以下幾種。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沒有段落概念,不會分段,往往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天馬行空,東拉西扯,思維跳躍,鬍子眉毛一把抓,這當然不行。 2、 「串講式」,或曰「賞析式」。它往往從電視片第一個鏡頭講起,然後第二個、第三個……一邊敘述內容,一邊作些評點,還美其名曰「夾敘夾議」。這好比語文老師串講課文,念一段,講一段。這種寫法缺乏宏觀的鍛煉,沒有形成小論點,沒有上升為理論,沒有總結,也不符合要求。它還帶來另一個後果,就是敘述太多,議論太少,往往頭重腳輕,開頭十分啰嗦,結尾又草草收場。 3、 「雜文式」。這經常發生在擅長寫作的同學身上。他們不滿足議論文的一般套路,斥之為「條條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於是把它寫成文藝性論文,即雜文。當然不排斥少數尖子可以寫出優秀的雜文來,但在考試時一般不要用。
正確的寫法,應該按照議論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論點、論證、結論三大部分。
開頭是提出問題,即論點部分。它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分析的對象(即這部作品)做個簡單的介紹:叫什麼名字(標題),作者是誰(那個台拍的),屬什麼體裁(欄目),講了什麼內容,表達什麼主題等。二是對這部作品做個總的評價,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如「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間是主體,是提出問題,既論證部分。它要求具體分析這部片子的成功之處,有哪些創作經驗。建議至少講三個方面的郵電(或特點),而且每個方面分別寫一小段,每個方面應該提煉出一句評語(即小論點)。小論點應該精闢、整齊、醒目,最好歸納的句式比較整齊。為了突出小論點,應該把它們放在各小段的開頭,或改成粗題字排版,或省為小標題。還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這之後,在圍繞這個小論點作分析,「擺事實、講道理」。應該結合片子的內容,舉出具體例子,夾敘夾議,邊敘述有關情節或鏡頭,邊分析他們的表達效果,以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里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光敘述內容,變成講故事了;二是光發議論,或空洞抒情,沒結合具體內容,與作品完全脫節,空對空,那也不行。請注意,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決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絕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後是結尾,是解決問題,即結論部分。這部分很短,主要對全文作總結,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補充說明,或照應開頭。有了這部分,文章就有頭有尾,完整無缺,並形成一個高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是論文的常規寫法,當然可以靈活掌握,不要把「框架」當成「框框」,束縛了思路。但就中學生而言,一般按這個格式去寫較為妥當。建議先寫好段落提綱,至少要想好要講哪幾層意思,然後按照提綱,一段一段寫來。這樣,論文的框架就很穩,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小論點突出。
三、 要提煉出小論點 解決了題材和結構問題後,下一個難點就是,從那幾個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煉出小論點?這個問題普遍感到頭痛,我們不妨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學會提煉。 我們可以從觀後評片中得到啟發。可聞前後有什麼閱讀提示和思考題?老師對你們的作文有何批語?從這里往深處想,就能學會抓主題(中心思想)、結構(段落)、手法(寫作特點)等。 建議大家學一點文藝理論常識。這樣才能找到理論武器,提高鑒賞品位。如: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政治,文藝的典型性,文藝批評,創作方法,流派,體裁,風格等。特別是「典型」這個概念應用很多。 還建議學一點電視常識。電視有自己的特點,如:形聲兼備,視聽合一,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用鏡頭語言說話,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電視創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從電視的角度來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選題供大家參考。
1.主題方面。主體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與相近題材的作品比,看哪個更深刻;也可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它有什麼現實針對性;還可分析標題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個什麼樣的人,形象是否鮮明突出,性格特點如何,作品用什麼實事來刻畫它,次要人物有什麼特點,與主要人物有什麼關系。
3.選材方面。作品運用了什麼材料來表達主題,這些材料是否真實、具體、集中、詳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別典型,那些細節特別精彩等。
4.結構方面。作品分為幾大部分,它以什麼為線索,它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過渡,怎樣照應,結構是否嚴謹等。
5.手法方面。作品採用了哪些創作手法(如: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徵、因小見大等)。這些是否成功、新穎、有特色等。
6.新聞方面。如果是新聞類作品,還涉及到許多新聞性問題。如:真實性,時效性,是否堅持了新聞的黨性、群眾性、戰斗性等原則,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鏡頭方面。電視是用鏡頭說話的,它的鏡頭語言運用如何(構圖、色彩、光線、速度、字幕、特技、聲音等),那些鏡頭特別精彩,運用了什麼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屬於創作的各個方面,只要你覺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選。如:音樂、美術、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須強調,以上這些絕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講到,只要選其中三四點特別突出、十分明顯的講。甚至可以知將其中一個方面,但必須講深、講細、講透,而且它們也必須提煉出小論點。
四、 要全面考慮,掌握分寸 寫文章最要講辯證法,要全面處理各種關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極端。 1、要充分肯定優點,而不要專門挑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分析作品當然可以講它的缺點,但必須掌握好一個度。有些年輕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講缺點,這就很不應該了。要知道,拿出來的電視片,除特殊情況外,都是好的伙比較好的,甚至是獲獎作品。正確態度應該是肯定優點,附帶言其不足,在措詞上、提法上也要謹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類。 2、要有專業眼光,但不要亂用專業術語。有人太急功近利,剛接觸幾個專業術語,就忙不迭地對號入座,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只剩下「看鏡頭說術語」,變成「看圖說話」。初學階段似懂非懂,沒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亂貼標簽。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於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分析時必須 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與同一題材、同一體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進行比較,才能比出特色來。此外,許多作品都與時代背景有關,特別是新聞片,要特別留意它的拍攝(播出)日期。 4、要學會看電視,才會評電視。一般人看電視是為了獲取信息、欣賞娛樂、消遣放鬆,這都是無可厚非。但立志當電視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這種水平了。他們看電視時,應該加上學習的目的,提高鑒賞水平,應該「帶著學習的目的看電視,帶著職業的眼光學新聞」。建議先學會看電視,養成良好的收視習慣。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聞片、專題片、藝術短片,以及好的電視單本劇,而要少看電視連續。看電視的時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帶著問題看,邊看邊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個鏡頭的表達效果,分析這樣的良苦用心,當創作者的知音。還要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議一議,與周圍人交換一下看法。最好能強迫自己把看法寫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評論,然後請有關專家老師指導一下,練幾次筆。 今年考看片分析時,為了防止偏題的現象,普遍降低了難度。有的對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廣播學院導演專業2002年的筆試題是: 觀看短劇《較勁》,寫不少於1500字的影評,題目自擬。應包含以下內容:一、作品的主題思想什麼。二、人物對白的語言特點,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什麼。三、劇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戲是哪裡。四、重新設計結尾。 有的乾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幾個問題。如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編導專業2002年的筆試題是: 看電視片《蕉窗聽雨》(註:是一部介紹蘇州園林的藝術專題片)回答問題:一、這部電視片如何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如何表現自然的花木與人工園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請舉例說明「相識固然不難,理解未必容易」這句話的含義。(30分)三、這部電視片闡釋了那些具有深刻內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這種考試安排限制了話題,使答題不至於離題萬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隊內容的理解,沒有太高的專業要求。這比寫文藝評論要容易一些,但它們的套路基本一致。這種回答,也不能像中學那樣簡單地列幾條筋,否則肯定沒有競爭優勢。建議在考前練習時,仍應以寫文藝評論為主。

⑥ 郭富山電影介紹

郭富山電影介紹:1964年,為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49歲的會寧農民郭富山開始在紅嘴山上植樹造林。23年間,他用勤勞的雙手種植成活3.84萬棵樹木,移動土方4.2萬立方米,造林125畝,被譽為「紅嘴山上新愚公」。

相關劇情:

電影《郭富山》取材於郭富山植樹造林事跡,影片講述的故事始於1964年,終於主人公去世的1987年。劇本以寫實的筆法,勾勒了主人公艱苦創業的艱難歷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反映了一系列在郭富山創業過程中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跡,尤其強調了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的宋平同志對一位普通農民的關懷與鼓勵,通過這一段地位懸殊人物之間的友誼。

⑦ 郭富山電影簡介

電影《郭富山》取材於郭富山植樹造林事跡,影片講述的故事始於1964年,終於主人公去世的1987年。劇本以寫實的筆法,勾勒了主人公艱苦創業的艱難歷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反映了一系列在郭富山創業過程中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跡

尤其強調了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的宋平同志對一位普通農民的關懷與鼓勵,通過這一段地位懸殊人物之間的友誼,揭示了中國工共產黨的高級幹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關系。

郭富山》電影講述了一個平凡農民的平凡故事。郭富山二十三年如一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十年九早」的會寧,修反坡、植樹造林,用辛勤和汗水綠化了一座荒山,贏得了領導和群眾的贊揚。

劇情介紹:郭富山由:甘肅三軍會師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拍攝,編劇:楊曉文。

⑧ 電影楊善湖觀後感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 ——教 師 林 玲 9月23日,幼兒園組織我們全體教師去電影院觀看了《楊善洲》 和《楊闇公》這兩部電影,最讓我感動,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楊善洲 書記,他的事跡讓我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 回家賣紅薯。 」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 為民謀利, 不如直接去經商」 的感嘆, 能這樣的官員, 反而還顯得 「堂 堂正正」 。我明白了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的形象,老一輩革命先烈、 許世友、焦裕祿和雷鋒等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敬的人。在影 片開始時,楊善洲老爺爺說了一句話: 「有些幹部只是吃群眾的飯, 不給群眾辦實事,那不是白吃群眾的飯嗎?」在雲南缺水的時候,他 帶領著群眾和乾旱作斗爭,在我眼中他很勇敢,和天斗、和地斗、和 那人見人怕的災難斗,然而,他們奮斗的行為感動了上天,旱災嚴重 時,夜裡下了一場及時雨,他告訴大家說: 「群眾們啊,這一次是老 天救了咱們!以後咱們要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做自己的龍王。 」經 過努力,他們不但戰勝了災難,而且創造了糧食豐收。這需要多麼大 的力量啊!在救災的時候,楊善洲把政府辦公樓工程停建了,為的就 是給群眾留出寶貴的救災資金。在我眼裡,他比雷鋒還偉大。楊善洲 老爺爺退休後,在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把一個荒山 改天換地改造成了一座樹木成蔭的綠山。一干就是22年,這需要多麼 大的精神和耐力啊!在山上,他的女兒來找到他,想讓他找關系安排 一個好工作,被他拒絕了,她憑著自己的努力,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 民教師。這就是他的大公無私、指導兒女靠自己奮斗的人格魅力。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 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 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時代需要的就是做為人的本份與責任,如此才有一個民族的自豪 與未來。而不是見利一哄而起,無利一鬨而散,為利爭斗不休…… 展望未來,唯有家和萬事興,讓利、互利、共盈,留有餘地,知 進退者,才得長久!

最近我們黨支部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 ,劇中的情景一直縈繞在腦海,不時浮現。在 看電影時,我有好幾次淚濕眼眶。電影帶給我的感動充盈在胸間,不是電影本身拍得有多麼好, 而是劇中人物帶來的沖擊讓人震撼。 楊善洲,男,漢族,1927 年 1 月生,雲南保山施甸人。1951 年 5 月參加工作,1952 年 11 月 入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 年退休,2010 年 10 月 10 日因病逝世。 胡錦濤總書記作出指示:楊善洲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 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 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 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 楊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著棍子,提著一個小黑包,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 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來到一個村裡,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自己脫掉鞋子 下到田裡作起示範,秧苗插得又直又好。還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 楊善洲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會 議,舉手錶決將修建辦公樓的經費挪作打井費,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一個人身在高位時,面臨眾多的誘惑,要作出眾多艱難的選擇。楊善洲的選擇總是把人民群 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片刻猶豫,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他從不喊什麼慷慨激昂的口號,卻留 下一個令人敬仰的榜樣讓我們追隨。 退休後,他志在千里,植樹造林,把「我要回家鄉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這句話講的鏗 鏘有力,開始了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征程。他回到家鄉,開始發動群眾,自此開始了他長達 十七年的漫漫種樹征途。 對於共產黨人來說,要牢記的宗旨就是全心權益為人民服務。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 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為了百姓的事,楊善洲不 遺餘力;為自家孩子的調動,他「束手無策」 。電影中有這樣一則細節,上山種樹時,他發現山上 小學的代課老師多年沒有轉正,紛紛離職,孩子們無學可上。這時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喊來教 育、人事、勞動各部門的頭頭腦腦上山,托他們解決老師們的編制問題,為山裡的教育留住了人 才。他的二女兒,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通過層層考試,只差一個章就可以辦理調動手續,但 是他的腦海中未曾想過動用關系辦私事。 電影的結尾以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 輛排成了長隊,此時的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來醫院看望的 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 「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 楊善洲走了,他留下了一心為公、百折不撓的工作作風,他雖瘦弱的身軀卻留給我們一個高大 的背影,他用自己偉大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 1

《楊善洲》觀後感 楊善洲》腳步匆匆、太匆匆,楊善洲始終奔忙於黨的事業,惦記著人民的疾苦,而絲毫不謀私利。這樣的黨的幹部 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希冀呀! 在位時,他一心為公,堅持原則,嚴於律己,從不以權謀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他總是 深入基層,每每出現在田間地頭,矛盾關頭,為民排憂解難。那久旱逢甘霖的狂喜,體現了他與民共苦同樂的 崇高境界。 《楊善洲》主要講了楊善洲書記在職時開發了滇西糧倉、引水抗旱、舉行割稻比賽並且幫助農民提高稻子 的年產量;他離職時放棄去敬老院過舒適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並和鄉親們在大亮山這座荒山、在惡劣的條件 下開拓了「綠色奇跡」 ,使大亮山樹木成蔭,生機勃勃。楊書記到臨終還一直關注家鄉的旱情和綠化情況,使 人感動。 曾經在戲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看了曾經是地委書記楊善 洲的事跡,使人有「當官不為民謀利,不如直接去經商」的感嘆,能這樣的官員,反而還顯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數人為生存忙於生計,為治療忙於奔走,為就業到處碰壁,為安居忙於房貸的時候,楊善洲的事跡 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反差。現今一些為官者,忙於權錢交易,大有不為現金是愚痴的感慨,並且求官、求財、 求名,求色無一不想為之。不知進退,不知當為不當為,更不知社會資源有限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當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時候,勢必形成大多數人的生存壓力。現金為王,利滾利,錢滾錢,有錢 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級轎車馳騁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斷張顯其飛揚跋扈的顯貴品質。與此同時,忙碌的民 眾,貧病交加的老幼,擠著公交車,騎著自行車,也在各色道路上頑強掙扎地活著。這就是一個民族。假如沒 有這些平凡的勞動者,也就無飛黃騰達者,然而,騰達的人總是忘了平凡者。沒有平凡的基石,怎麼會有長久 的飛黃? 楊善洲是明白人,身有餘力,甘於「綠大地」。護得一方水土,也養了一方人。死有何嘆!比起那些只知 聚財,擁財,費財,搜財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進退,知道為官要有名節要自愛的道理。不居功自傲, 不以權謀私,為後人留得一片青山綠水,看得長遠!而不是像某些幹部,好大喜功,以權謀私,拉幫結派,打 擊良善,不斷為自己做出「絕後」的行為來。 這樣的時代像楊善洲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作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的民族來說,他的行為算不了什麼, 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人應盡的本份與為官的責任。 電影的結尾以去年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輛排成了 長隊,此時的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來醫院看望的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 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100 分鍾的《楊善洲》 ,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觀看該電影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楊善洲是一 面旗幟,是我黨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的一面旗幟。在電影結尾發布了胡錦濤總書記作的重要指示,「楊善洲 同志是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是離退休老同志的優秀代表。他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 利益。他的模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向他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 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決定,追授楊善洲同志「全國 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高坪村 單麒蓉

楊善洲觀後感 今天單位組織黨員幹部觀看《楊善洲》這部電影,觀後 我感觸很深。 影片描寫的是恪盡職守,一心為民的保山地委書記,楊 善洲在當地委書記的時候,常拄著棍子,提著一個小黑包, 行走在田間。當時正在推廣一種「雙龍出海」的水稻插秧 法。他來到一個村裡,見大家對這種插秧法並不接受,插得 七扭八歪的,他自己就脫掉鞋子下到田裡作起示範,秧苗插 得又直又好。村長這才發現是地委書記親來指導,急忙上前 問好。楊善洲問他:這「雙龍出海」 每畝可以提高產量百 八十斤,你能保證這村裡的田都能用這種插法嗎?村長答: 一定能。楊善洲搓搓手上的泥巴,高興地揮手離去了。還有 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臨作物絕收的困境,水庫的中 的水眼看著就不夠了,楊善洲就帶領幹部挖水井。但很快困 難隨之而來:經費不夠!他果斷召集現場的地委委員開臨時 會議,他說:「老百姓面臨著絕收,我提議將正在修建地委 辦公樓工程停下,將工程款用來作打井費。這樣的領導值得 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楊善洲退休了。上級關心他,讓他到昆明的干休所安度 晚年,他笑著說:以前在職,聽組織安排,現在退休了,想 干點自己的事,我要上大亮山種樹去。他回到家鄉,開始發 動群眾。他的辦法很獨特,先組織群眾看了一場電影《廬山 戀》 。電影放映完時,他問大夥:「電影好看不?」大夥笑 答:「好看!」他又說:「是啊,電影好看是因為廬山上的 樹美呀,我們大亮山上的樹,像禿子頭上的毛,沒有幾根。 你們用土地入股,我來出苗子,種出樹你們分紅好不好?」 有人問道:「那你分什麼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 資,什麼也不要。」大夥被他的誠意打動,紛紛簽訂植樹合 同,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十七年的漫漫種樹征途。 在大亮山種樹,不是想像中的一帆風順。樹苗成活率低,野 草擠占樹苗生存空間。他獨個摸索解決法,選擇種植根系發 達、高於五十厘米的樹苗,成功地邁過這個難關;樹苗來源 匱乏,他跑到大街上撿拾果核作種子,每天撿來一籮筐。五 萬多畝樹林,每一株樹無不浸透他的心血,他撫摸著他們, 像是看著自己孩子,臉上浮現出慈愛的神情。這一刻,我想 起了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同樣的執著於自己的 信念,同樣朴實而高尚的人格,但一個是虛擬的,一個是現 實中存在的。 為了公,為了百姓的事,楊善洲不遺餘力;為了私,為自家 孩子的調動,他「束手無策」。電影中有這樣一則細節,上 山種樹時,他發現山上小學的代課老師多年沒有轉正,紛紛 離職,孩子們無學可上。這時他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喊來教 育、人事、勞動各部門的頭頭腦腦上山,托他們解決老師們 的編制問題,為山裡的教育留住了人才。他的二女兒,為了 解決夫妻兩地分居,通過層層考試,只差一個章就可以辦理 調動手續,從來不求父親的她哭著請求他幫忙:「您就打一 次電話吧」。楊善洲訥訥地坐在小板凳上:「這是私事呀, 這可咋辦呢。」最終,女兒掩面而去。只要楊善洲張口,我 想地方部門肯定會賣他一個面子,畢竟女兒是有真才實學 的,畢竟「虎老餘威」在。可此時的他卻沒有平時那樣智計 百出,急得直說「咋辦呢,咋辦呢。」他的腦海中未曾想過 動用關系辦私事,這也許讓許多人為之汗顏吧。 電影的結尾以去年西南大旱一幕告終,保山因植被良好,當 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來此取水的車輛排成了長隊,此時的 楊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沒有忘記他, 來醫院看望的人站滿的一坪,一位老人從山上挑來干凈的 水,遞到他跟前,大聲說:「你沒有白吃國家公糧!」 觀看電影後,我有深刻的體會,我們要向楊善洲書記學 習,要堅定理想信念,要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提高自己工 作水平,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 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 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楊善洲》觀後感 在去影院之前,我已經從很多媒體上了解過楊善洲的事跡,先說說他的個人介紹吧。 楊善洲,男,漢族,1927 年 1 月生,雲南施甸人。1951 年 5 月參加工作,1952 年 11 月入 黨,原任保山地委書記,1988 年退休,2010 年 10 月 10 日因病逝世。楊善洲同志從事革命 工作近 40 年,曾擔任保山地委領導,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為了兌 現自己當初「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退休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 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 22 年,建成面積 5.6 萬畝,價值 3 億元 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 這短短的兩百字,帶給我的震撼很強烈。他的一生很平凡,他一直做著平凡的事情, 他一直在堅持著,然後帶給了人民很多的不平凡。 《楊善洲》寫了一個老人和一座青山的故事,人物關系簡單,也缺少起伏跌宕的情節 刺激,但卻並未因此減損它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來自於楊善洲的事跡本身,也同 樣生發於影片獨特的藝術手法之上。 時代呼喚的現實主義作品, 要求通過典型人物揭示社會 生活的本質。影片事跡來源於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創作者選擇典型情 節塑造了楊善洲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精神境界,還通過這些故事展現環境保護、科學發展 的時代潮流。這是電影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卻始終震撼心靈的最主要原因。 他毫不利己,專門利民。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是毛澤東同志給國際共產主義戰 士白求恩的題詞,這句話用在楊善洲同志身上,一點也不過分。他不辭辛勞,二十多年如一 日,帶領周圍的村民開山挖土,植樹育苗,林木覆蓋惠及施甸縣三個鄉的百姓,將那裡的荒 山禿嶺改造成綠油油的林海。他創造了這么多的經濟價值,卻分文不取,全部奉獻給國家, 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他兩袖清風,不謀私利。他在領導崗位上時,真正的做到了公私分明,組織配給他的 公車,一次也沒有私用過,即使下著大雨,也不讓助手破例拿公車送他回家,而是自己穿著 蓑衣淋著大雨走回去;送家裡孩子上學,在他看來就是私事,用公車還得打表,自己將燃油 費補上;上級給他的農轉非指標,可以解決家中妻兒的戶口和工作,但為了群眾心目中的公 平,它卻沒有去辦理手續;直到退休,家裡也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他把整個人交給了造林 事業, 向上級要來的造林款不僅全部投入了造林, 還從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了許多資金補充造 林款項。 他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他在位時,足跡踏遍保山地區的每一寸土地,為家鄉的建設 盡心竭力,退休後依然沒有終止為老百姓服務的心願。他知道如何為百姓做實事,如何才能 改變家鄉貧窮的面貌。他生活簡朴,與老百姓同吃同住;他再造了大片的山林,改善了當地 的生態,蓄積了大量的水源,為當地百姓解決了飲水問題,解決了農田用水問題;他擁有大 筆的財富,他卻不把它當做自己的,而把它看做國家的財富;他一直在選擇吃苦,即使八十 多歲高齡依然奔波在山林間, 他真正的享受就是每天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油油的山林, 就會無 比的陶醉。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我們無法用普通人的情感去衡量他。 影片很好地將細節真實與本質真實相統一, 通過有意味的場景設計, 時時閃現出耀 眼的火花。楊善洲種下的樹,不僅在修補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構成了楊善洲崇高精神和人格 魅力的象徵。楊善洲退休的時候,一棵盆景雪松被他從辦公室移植到大亮山的山坡上,雪松 經歷風雨,堅韌生長,逐漸高聳入雲,當楊善洲老人瘦小孱弱的身影獨行在蒼翠林間,手撫 大樹一一告別的時候,楊善洲的形象已經與這片鬱郁蔥蔥的樹林融為一體。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緬懷先進人物, 更要傳承和發揚他的信仰追求, 並以此為 標准來調整和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 作為一名銀行櫃台工作人員, 我們應以客戶滿意作為第 一標准,忠於黨,服務人民,忠於職守,把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用扎 實的工作、敬業的精神、堅定的信念來提升自己應有的素質。

閱讀全文

與植樹造林人物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根廷古裝紀錄電影進入肉體 瀏覽:532
韓國最傷感的愛情故事電影 瀏覽:149
經典懸疑電影排行榜 瀏覽:470
科幻電影晶石 瀏覽:8
有帥哥好看的韓國電影推薦 瀏覽:386
電影驚唇劫演員表 瀏覽:106
男主好看的男男電影 瀏覽:182
電影新的電影 瀏覽:167
南瓜電影能看哪些電影 瀏覽:659
欲情驚潮倫理電影完整版 瀏覽:225
房間英文電影觀後感英文 瀏覽:548
少帥新電影網 瀏覽:399
適合少女看的青春電影 瀏覽:3
幻想新國度電影 瀏覽:959
電影有名的台詞 瀏覽:816
電影星塵中的經典台詞 瀏覽:876
電影學生愛上老師 瀏覽:237
英雄連電影國產 瀏覽:639
喜羊羊新出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80
新的爸爸41電影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