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鋼琴家電影中小男孩怎麼死的

鋼琴家電影中小男孩怎麼死的

發布時間:2022-08-05 07:34:30

❶ 電影<鋼琴師>的問題

兩個小孩是不是?
好像是從猶太區外面往猶太區裡面偷運東西的。。。隔離牆上有個洞,他們從這個洞裡面出入。一個小孩順利逃脫了,另一個被區外的人發現,是在鑽洞的時候被人按住,從牆的另一邊活活打死了。。(很慘,看到這里哭了。。)鋼琴師聽到對面的人在打他,小孩在哭喊,就過去想把孩子拉過來,結果沒有成功,孩子還是死去了。
應該是你說的這一部分把。這片子我看了四遍。。

❷ 電影鋼琴家的結局是怎樣的

鋼琴家》是奧斯卡唯一亮點

一雙修長、優雅的藝術家的手,在鍵盤上瀟灑地起伏、流動,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隨著電波,穿過凝重的波蘭上空,撫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戰爭而綳緊的心。納粹德國的飛機、大炮聲越來越近,藝術家的手在倔強地飛舞著,音樂在試圖壓倒隆隆的炮火聲……但它終於被一顆炸彈淹沒、窒息了。

波蘭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y)用藝術的美麗揭開了納粹血腥屠殺的序幕。這部描寫二戰時一位波蘭猶太藝術家倖存經歷的電影《鋼琴家》(The Pianist),風靡了歐洲,震撼了美國。它被法國、英國電影協會都評為「年度最佳影片」,並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23日又贏得奧斯卡最佳、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改編等三個重要獎項。《芝加哥論壇報》評價它是「一部史詩般的傑作!」《洛杉磯時報》贊譽說,「《鋼琴家》達到了偉大的程度!」

《鋼琴家》並不是虛構作品,它是根據波蘭鋼琴家斯茲皮爾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紀實回憶錄改編,像《辛德勒的名單》一樣,是個真實的故事。

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師,哥哥是喜歡文學的英語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是波蘭國家電台音樂部首席鋼琴家,在戰前的華沙已相當有名氣。這是一個典型的猶太知識份子家庭。他們也像無數的波蘭人一樣,不相信德國人會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國人絕不相信有人會用民航飛機撞毀兩座世貿大廈一樣,人類的天真是永恆的。

在德國已攻佔了華沙之後,斯茲皮爾曼全家還在爭論,到底把家裡那點現金藏到哪裡,姐姐說應藏到花盆裡,父親要把錢塞進提琴盒,那位酷愛文學、喜歡幻想的哥哥則堅持放在大廳餐桌上,覆蓋一張報紙,理由是最顯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們絕沒有想到的是,納粹佔領波蘭後,迅速要求所有猶太人戴上標志,把50萬猶太人趕到只能住20萬人的隔離區(ghetto);不僅他們的一切財產都被沒收,而且一場種族滅絕的屠殺開始了。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的電影,真實地再現了斯茲皮爾曼書中記載的那些他親眼目睹的人間慘劇:在隔離區中,家家戶戶都提心吊膽,不知哪一刻會被槍殺。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飯,突然納粹的警車來了,手持沖鋒槍的蓋世太保沖上了隔街的樓房,他們全家擠在窗戶前,驚恐地看到,對面一家猶太人也在晚餐,納粹軍官喝令他們站起來,其中一位做輪椅的老人由於病體和驚恐,怎麼也站不起來,於是他被連人帶椅一起從窗戶扔了出去。老人和輪椅在半空中才分開,然後摔落在石頭街道上。被帶到樓外的十幾個猶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車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殺……

如此瘋狂的屠殺每天都在進行,據《鋼琴家》原書,一個瘦弱的猶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蓋世太保,他由於恐懼和緊張忘記了按規矩給這幾個德國兵脫帽致禮,立刻被一槍打死。不僅如此,人們還被飢餓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個冬天,在隔離區里僅是死於傷寒病者,每月就達5000人。

斯茲皮爾曼全家在隔離區近三年之後,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車站;沒有誰知道下一步的命運是什麼,雖然毒氣室的說法已有流傳,但人們仍不相信。鋼琴家的哥哥居然還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亞。在烈日暴曬和驚恐等待中,一個想乘機發財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湊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塊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塊,這成了全家「最後的晚餐」。

鐵罐車終於來了,在納粹槍托的毆打下,擁擠的人群被塞進了運載牲畜的車箱。在上火車的一瞬間,一個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突然把斯茲皮爾曼從人群拉出來。斯茲皮爾曼掙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邊,他高喊著:「爸爸……」但那個實在是憐惜這位全波蘭知名的藝術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點逃離,保住自己的命。斯茲皮爾曼在書中寫道:「父親向我走了幾步,猶豫一下,站住了。他臉色蒼白,嘴唇發抖。他試圖微笑一下,但是無奈地、痛苦地舉起了手,向我揮動著告別,猶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則在墳墓邊向我致意。」父親和全家就這樣永遠地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後,鋼琴家被強迫在隔離區做苦工,那雙彈鋼琴的纖細的手,要去挖土、砌牆,做雜役。有時在結束勞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們的納粹士兵隨意從隊伍里拉出幾個人,然後用手槍一個一個地把頭顱打開花。驚恐的猶太人還在大街上被強迫跳舞、唱歌,供納粹娛樂。他們讓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讓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對。他們在拚命地跳,因為只要倒下,就會被欣賞這種惡作劇的德國兵打死。

當50萬隔離區里的猶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奧斯維辛,最後只剩6萬人時,斯茲皮爾曼被波蘭地下音樂家反抗組織營救了出來,躲藏到一個公寓里。這個空盪的房間里竟有一架鋼琴,已在隔離區里渡過三年,第一次見到樂器的鋼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彈奏,怕有人發現他藏在這里。坐在鋼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慾望,只是默憶樂譜,做模擬演奏,讓起伏的雙手,在鍵盤上空揮出無聲的音符,飛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時刻,在廢墟搜尋食物的日子裡,鋼琴家從沒忘記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雙手。正是這種有一天還要彈琴、還要回到音樂世界的信念,使他堅強地活下去。在朋友無法送來食物的日子裡,他曾靠一條麵包,維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後來他躲到殘牆斷瓦、四處濃煙、幾近空城的一個樓區。從殘存的碗櫃中,他尋找任何可充飢的東西,曾靠用過的浴池水,維系生命。在那個被毀滅的樓區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樣存在的生命。

在經歷過無數次險情,全都奇跡般地躲過滅頂之災,終於熬到蘇聯紅軍進攻波蘭的1944年底時,有一天,鋼琴家正在全神貫注地試圖打開一個發現的罐頭,忽然聽到聲響,一轉身,一個德國軍官站在面前。他頓時覺得一切全完了。在追問下,他承認是猶太人,是個鋼琴家。這個德國軍官把他帶到一個有鋼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讓他彈一段。他用那雙被戰爭摧殘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暢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驚訝的是,那個德國軍官既沒槍斃他,也沒有帶走他,反而幫他在廢墟般的一個閣樓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處,並幾次給他送來食物。當蘇聯紅軍逼近華沙,那位德國軍官最後一次來看他時,不僅給他帶來食物、報紙,還把自己的軍大衣留給他禦寒,因那時華沙已進入嚴寒。斯茲皮爾曼不知怎樣感激這位德國軍官,只有告訴了自己名字和在波蘭電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回報。

最初從電影中看到這個情節,以為是改編時增加了一個人性閃光的結尾,就像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虛構的那個最後人性復歸一樣;這是藝術家對人類的一種希冀和理想。但隨後讀了《鋼琴家》的原著才得知,這不僅完全不是藝術虛構,而且原書比電影描述的更加詳細、感人:當鋼琴家幾乎無法相信這個軍官的善意,問他是不是德國人時,他回答說,「是。我為發生的這一切感到恥辱。」然後他們握手告別。後來他每一次送食品來的時候都鼓勵鋼琴家「要堅持住」。在最後一次,鋼琴家問他:「我在這里能躲過(蘇聯紅軍來後)街上的戰火嗎?」德國軍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過了這地獄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願讓我們活下去。」他不僅帶來了很多食品,留下軍大衣,還帶來一條鴨絨被。

這位德國軍官不僅救過這位鋼琴家,還救過其他猶太人。他後來被蘇聯紅軍俘獲,關進蘇聯集中營。他在被關押時給妻子寫過信,提到幾位他救過的猶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茲皮爾曼。但由於德國軍官被關在蘇聯,雖然鋼琴家找到波蘭最高官員,懇求幫助尋找這位德國軍官,但波蘭當局說他們無法干預被關到蘇聯的德國人。

這真是一個荒誕的人間慘劇:在經歷了將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難之後,最後由於這位德國軍官的幫助,鋼琴家得到倖存。但這位德國軍官卻在被關進集中營六年多後,由於幫助了猶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為他說救過猶太人,激怒了蘇聯人,認為他撒彌天大謊,反而把他摧殘死了。

在這之後,鋼琴家才和德國軍官的妻子聯繫上。在新版的《鋼琴家》一書中,列了幾頁這位德國軍官在戰爭期間寄給妻子的戰時日記。如果說電影「鋼琴家」是近幾年來我看到的最好電影之一的話,《鋼琴家》一書同樣是近年來我讀到的最令人感動的書之一,而這本書中最讓人震撼的是這個德國軍官的日記,他當年的思考簡直超過許多今天的所謂知識人。他不僅反對納粹,同時早就對發生在蘇聯的紅色暴政有清晰的認識。我在這里僅摘錄幾個片斷:

「這里正進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性的屠殺……法國的斷頭台,蘇聯# #的秘密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是一個政權教給那些本來不會傷害別人的平民這樣去做的。我們所有人都在犯罪……我們不能被饒恕。謊言是所有邪惡之最。所有惡行都由謊言開始。我們一直被灌輸謊言。公眾一直被欺騙,沒有一張報紙不說謊……工人們都跟著納粹走了,教會沉默不語,中產階級嚇得不敢有任何錶示,知識份子同樣。在過去十年來,任何個人都無法自由表達任何意願。對那些謊言製造者必須以武力制服。」

這位真實的德國人的故事,更使我堅信,人絕不是以種族分類,無論在哪個種族中都有人性的美麗和人性的邪惡。斯茲皮爾曼的這部紀實作品早在1945年戰爭一結束就寫出了,並在次年出版,但書很快被波蘭當局查禁。因為他的書不僅寫了納粹的殘忍,同樣描寫了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做納粹幫凶的殘暴;還有那些向納粹出賣猶太人的波蘭敗類。同時也抨擊了猶太人本身:那些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間,他們的天性立刻變了,馬上煥發出蓋世太保精神。」這樣的內容當然不被# # #的波蘭當局容忍。

斯茲皮爾曼的書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發現。1999年底被譯成英文後,立即成為暢銷書,進入倫敦自傳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磯時報》暢銷榜,並獲「全球猶太人文學獎」。也是浩劫倖存者的猶太波蘭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銀幕之後,《鋼琴家》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洛杉磯時報》書評家富蘭克(Michael Frank)說,「它是傳記文學的偉大貢獻,是永恆的歷史和人類價值的記錄。」《華盛頓郵報》評論說,「斯茲皮爾曼的回憶錄是一個清晰的聲音,升起在這種聲音消失的世界。我們幸運地有他這位見證人。」影評家說,「音樂是他的激情,而倖存成了他的傑作。」

雖然《鋼琴家》今年沒有獲得最佳影片獎,但我絲毫不懷疑,它會像《辛德勒的名單》、《人生是美麗的》一樣,被列入世界經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開始時,是1939年9月納粹進攻華沙,斯茲皮爾曼彈奏的肖邦小夜曲成為波蘭電台播出的最後一支樂曲。影片結尾時,是1945年波蘭獲得自由後,波蘭電台播出倖存的斯茲皮爾曼彈奏的6年前被迫中斷的同一支樂曲(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那雙被磚頭磨出老繭的手,那雙扒開冒煙殘牆的手,那雙被嚴寒凍僵的手,那雙捧起漂著死蚊蟲的水送向嘴邊的手,那雙從德國軍官手裡接過麵包果醬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輕柔、美麗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彈,文明戰勝邪惡的宣言……

2003年3月24日於紐約

作者註:

中國大陸把「The Pianist」譯為「鋼琴師」並不確切,無論意譯還是直譯,都應譯為「鋼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譯成小提琴師一樣(「師」好像有修理鋼琴的意思)。而台灣把它譯為「戰地琴人」則更荒唐離譜,「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詞,而「戰地」兩字完全是強加的,原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而且以戰地記者等習慣說法,「戰地」兩字給人以隨軍作戰、報道的印象,而實際上這位鋼琴家和毫無關系,只是浩劫的倖存者。

❸ 鋼琴家的劇情

自己寫吧
鋼琴家是波蘭小鎮的音樂家,在錄音的時候德國炸彈打來了,然後他停止錄音,跑了出來。晚上家裡人開始商量怎麼藏財產,但是他們沒意識到這是白痴行徑,第二天德軍開始挨家挨戶屠殺,很快就要到鋼琴家家裡了。次日,集中營開始了,他在路過城牆的時候看到一個為了從狗洞逃跑的小男孩被卡死了,很傷心。全家被押往集中營的過程中,他成功的跑了。然後餓了很久,他被發現了,他開始彈琴,納粹軍官發現了他,然後把他帶回家裡的密室保護起來,給了一架感情,但是不能彈奏,於是他把手指放在琴鍵上不出聲的彈奏,過了很久,有幾天沒有送食物了,才發現城市毀了,軍官走了,他除了密室,找食物,翻閱廢墟,找到了爬滿蒼蠅的水和罐頭,然後被軍官發現了,軍官放了他。
有幾天後,一個夜晚,軍官拿了食物找到他,說希望讓他彈奏一曲,他艱難的談了一曲,軍官說他投降了,留了軍大衣給他禦寒,就走了。
俄羅斯人終於打來了,他們發現了廢墟里的鋼琴家,他穿著德軍軍大衣,俄羅斯人開槍,他出來跪下,說自己是波蘭人,獲救了。
藝術家們走出了集中營,憤怒的謾罵著德軍俘虜。
不久後,鋼琴家錄了唱片,沒有炸彈打擾了。劇終時,他在開獨奏會,字幕說德軍軍官被抓去了蘇聯監獄,死在那了。
電影很震撼,雖然你只給了10分。

❹ 《鋼琴家》

個人理解,遣返戰俘總要一定時間把,況且兩國局勢又那麼不穩定,他被俘時德國還在打仗的.
我買了電影的原版小說,裡面最後"附言"里這樣寫的:
主人公斯皮爾曼(簡稱斯)被解救2周後,他的一同事萊德尼茨基(簡稱萊)回國途中經過一個臨時(注意這里是臨時!)關押德國戰俘的戰俘營,萊走上前大罵德國戰俘,這時那德國軍官霍森菲爾德(簡稱霍)「費力地站起來,踉踉蹌蹌地走到鐵絲網前。他顯出病態,衣衫襤褸,滿臉鬍子茬。他用絕望的目光看著」萊,問他是否認識斯,並「激動地小聲說」自己曾幫助過斯,請求萊轉告斯,讓斯把他「弄出去」。霍話還沒有說完,一衛兵趕走了萊。萊走了幾步想起沒有問他的名字,就回頭大聲問,可惜霍被衛兵帶離了鐵絲網,距離太遠,其回答萊沒有聽清,兩人就這么錯過了。後萊回國告訴斯,斯去尋找,可惜戰俘營已搬遷,斯多方查尋終未果。
霍7年後死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一戰俘營,比斯大林早死一年。沒有人相信他救過猶太人,他遭到酷刑,後多次中風,「死時精神完全崩潰」。最終霍只留下一本日記,書的附錄有選登。(引號內為原文)
我個人十萬分同情軍官啊!!!太可惜太悲慘了!為什麼就錯過了!可憐被折磨致死啊!!!沒天理!!

❺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❻ 鋼琴家肖邦是怎麼死的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為居住在波蘭的法國人,母為波蘭人。肖邦出生於華沙附近的熱拉左瓦-沃拉。六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師從阿達爾貝·瑞夫尼。七歲時創作第一首波洛奈茲舞曲(g小調),八歲時登台公演。其父為法浯教師,在華沙擔任多種職務,他堅持肖邦除受音樂教育外必須同時受普通教育。十歲時,歌唱家卡塔拉尼為肖邦的演奏所感動,贈送給他一隻懷表。十五歲時肖邦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贈他鑽戒一枚。十六歲入華沙音樂學院,從約瑟夫·埃爾斯納學習作曲。波蘭民間音樂、義大利歌劇的美聲線條和胡梅爾的風格,都正在對他產生影響。1829年他創作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通常稱為第二協奏曲,雖然實際上它在作為第一協奏曲出版的e小調之前寫成)。同年在維也納舉行兩場音樂會,訪問了德累斯頓和布拉格,回國後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婭·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愛情。但翌年在華沙演奏了他的兩首協奏曲後,就離開了被俄國古領的波蘭,於1831年定居巴黎,開始授課並舉行音樂會演出。他與李斯特、門德爾松、柏遼茲和貝利尼結識,1837年開始與女作家喬治·桑交往。當時剛剛廢除了他與馬利亞·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約。1838至1839年冬與喬冶·桑同居在瑪略爾卡島上,但惡劣的氣候及筒陋的生活條件影響了他的健康,此後他的結核病不斷惡化。1840至1847年仍和喬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諾安的別墅中。比他大六歲的喬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於煥發他的才華。許多最優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調奏鳴曲》和《b小調奏鳴曲》、《f小調幻想曲》,都是在他們結合的時期寫成的。他們的關系破裂(喬治·桑的兩個孩子挑起了爭吵)後,肖邦的靈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繼續教課並舉行私人音樂會。1848年,雖然病情嚴重,他仍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他的學生簡·斯特林把肖邦帶到她姐夫托菲肯勛爵的鄉村別墅內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在倫敦,他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於巴黎。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部是鋼琴曲。他從菲爾德和胡默爾的作品中學到一些東西,對巴赫作品的學習也使他獲益匪淺,但當時的主要作曲家對他幾乎沒有影響。他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富於個性的鍵盤寫作藝術,其優點為鋼琴音色纖細,應用旋律裝飾來豐富和聲織體。他精通言近指遠的喻意手法,他所開拓的和聲境界遠遠超過當時的傳統界限。其它影響有的來自波蘭民間音樂,在《瑪祖卡舞曲》中特別明顯;往往要求高度輝煌技巧的旋律風格則源自義大利歌劇。但肖邦謹慎地指出,他的瑪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實上它們也是他的最有個性的作品,猶如私人的記事錄,記下了一生事業中聽作的和聲和節奏試驗,所探索的最為精緻和變化多端的鋼琴音色,也記下了他的全部情緒變化。最早一首《瑪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離開故鄉之前寫的;最後一首(f小調)感情強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寫的最後一曲。肖邦使鋼琴上的《瑪祖卡舞曲》成為他所獨有的形式;他所作的敘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凱維奇的詩歌的概括的啟發而寫)和鍵盤諧謔曲也是如此,他使諧謔曲具有與貝多芬諧謔曲大異其趣的尖刻嘲諷的性質。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個不同的調,是肖邦對巴赫藝術的創造性貢獻。肖邦認識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於比例完美的鋼琴小曲,他在這類作品中注入了豐富而又強烈的詩意,但在奏鳴曲中也表明他有駕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鬆散的能力。迂腐的學究也許會有爭議,說它們不是「嚴格的」奏鳴曲(雖然每部奏鳴曲都遵守由幾個樂章構成的傳統形式),但是人們不會希望這些奏鳴曲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因為它們的結構別有一種使人感到愜意的邏輯性。他的協奏曲(往往被人們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評論者認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實遠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總是靈活而敏感的。有時甚至富於積極的獨創性(如大管的應用)。他的演奏在細膩及緊張度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把他的同時代人感到譜上難以理解的經過句彈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鋼琴與樂隊曲:協奏曲兩部;《流暢的行板和波洛奈茲舞曲》;《波蘭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維亞克迴旋曲》;《把手伸給我》主題變奏曲。 (2)鋼琴獨奏曲:敘事曲四首;蘇格蘭舞曲三首;練習曲二十七首;即興曲三首;瑪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茲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諧謔曲四首;奏鳴曲三首;圓舞曲十七首;船歌;搖籃曲;f調幻想曲;幻想即興曲。 (3)室內樂曲:鋼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鳴曲;大提琴與鋼琴《引子和波洛奈茲舞曲》。 (4)歌曲:波蘭歌曲十七首。 【摘自《外國音樂辭典》】 肖邦Chopin,Frederic(1810.3.1~1849.10.17)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其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且多為小型樂曲,但卓越的想像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為世界最偉大的音樂詩人之一。他的音樂靈感源於自己和波蘭的悲劇性的經歷,旋律獨具個性,表達了內心深處不僅僅是傷感的感情。其作品雖有浪漫主義的本質,但有古典的純真和分寸,絲毫沒有浪漫主義的表現癖好。生性體弱敏感,幽默而又善於模仿、諷刺。其父系法裔法語教師。全家都酷愛藝術,在襁褓中便對母親和姐姐的鋼琴聲有奇特反應,並深受民間音樂熏陶,6歲時即能在琴上彈奏聽到的曲調,7歲起隨音樂家瑞夫尼學琴五年。8歲首次在慈善音樂會公演,次年敢於在著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後又為出席波蘭議會開幕式的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即興演奏。作為「天才兒童」,他不但會彈琴,還會作曲,7歲時作《g小調波洛涅茲舞曲》並公開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將其一首進行曲用於閱兵式上。隨後又作了一些波洛涅茲、馬祖卡、變奏曲、蘇格蘭舞曲、迴旋曲等。曾師事作曲家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數年,16歲入其領導的當時新建的華沙音樂學院。1829年為擴展音樂視野首赴維也納,應當地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和貴族之請於8月間公演兩場,獲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華沙作成年後的正式首演,彈奏所作《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當年11月再離波蘭,車行至華沙郊外埃爾斯納令停車,讓精選的一個合唱團演唱了他為愛情專作的一首告別合唱曲為他送行,似已預示波蘭將永遠不能再見其遊子歸來。到達維也納後,種種情況令人失望,時又值波蘭發生起義,奮起抵抗俄國侵略軍,他為之十分激動不安,但家人不願他回波參戰,於是決定去巴黎尋求更理想的環境。在等待護照簽證期間作了《b小調諧謔曲》、《革命練習曲》等一些富於激情的樂曲,同時還為一些愛國詩詞譜曲。後行至德國斯圖加特,聽到華沙被俄軍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絕,幾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為該地極端的「豪華與骯臟、美德與罪惡」而感嘆不已。通過一位維也納朋友的介紹結識了那裡的波蘭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羅西尼、李斯特、柏遼茲、門德爾松等人。與此同時,在德國的舒曼極度推崇他,稱他為新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但他過分纖細的演奏未能在大音樂會中獲得所有人的贊賞,只是在沙龍里很受歡迎。這個時期作品有兩集《練習曲》、《e小調敘事曲》、《幻想即興曲》和一些受強烈民族感情激發而作的馬祖卡與波洛涅茲舞曲等。1836年結識放盪不羈的女作家喬治·桑,並於1838年秋私奔至馬略卡島,開始了他們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終因意見不和而分手。這段時間里寫了《24首前奏曲》、戲劇性的《升c小調諧謔曲》、悲壯的《c小調波洛涅茲舞曲》、《f小調幻想曲》、《船歌》、《波洛涅茲幻想曲》、《f小調敘事曲》及《b小調奏鳴曲》等。與桑決裂後精神沮喪,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況下接受了其蘇格蘭女學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訪英及蘇格蘭,由於體弱多病,思鄉心切,在英期間全無創作,僅為波蘭難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後,病情惡化,臨終前唯求銷毀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禮中詠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後一周年,當其墓地紀念碑揭幕時,人們在他墳上灑了一盒祖國波蘭的泥土

❼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1、電影《鋼琴家》劇情簡介: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2、電影簡介

中文名:鋼琴家

外文名:The Pianist

其它譯名:戰地琴人,鋼琴戰曲

製片地區: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地點: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日期:200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製片人:羅伯特·本穆薩

類型:劇情,戰爭,文藝情感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馬斯·克萊舒曼,艾米麗雅·福克斯

片長:150分鍾

上映時間:2002年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主要獎項:

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提名
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❽ 請問<鋼琴師>的結局是什麼

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飾)在因緣際會下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兩人因此結為好友。而1900在與發明爵士樂的傳奇鋼琴手傑利同船競技鋼琴琴藝之後,聲勢更是如日中天。

但盡管馬克斯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他在為唱片公司錄制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清秀動人的女孩,並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 。

(8)鋼琴家電影中小男孩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傑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

《海上鋼琴師》的精神內核無疑是純真與自由:天賦秉異的1900就是這樣的象徵,他放盪不羈、不為世俗所動,只因演奏是他畢生所愛,他不必下船隻要一直沉浸在音樂中就得到了最純粹的快樂。該片就是獻給那些始終嚮往單純、遠離喧囂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上鋼琴師

❾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真實的事情嗎

是的。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席皮爾曼是20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時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

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9)鋼琴家電影中小男孩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電影原型——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波蘭鋼琴家,生於1911年,於2000年7月6日辭世,享年88歲。一直住在華沙直到死去 。

1945年他開始撰寫回憶錄。憑著驚人的記憶力,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度過的每一段時光、交往過的每一個人的名字和住過的每一個地方。

這部回憶錄於1946年出版,書名為《城市之死》,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後來,這本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鋼琴家》。

參考資料:

席皮爾曼——網路

鋼琴家——網路

❿ 請介紹一下電影《鋼琴家》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10)鋼琴家電影中小男孩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多蘿塔:演員艾米麗雅·福克斯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亨里克:演員愛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弟弟,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而生意越來越難做。漢奸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威廉·霍森菲爾:演員托馬斯·克萊舒曼

德國的納粹軍官,在一片廢墟之中發現了瓦拉迪斯勞,但他沒有殺害瓦拉迪斯勞,因為瓦拉迪斯勞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他,在他的冒死保護下,瓦拉迪斯勞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閱讀全文

與鋼琴家電影中小男孩怎麼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緝魂電影萬宇凡結局 瀏覽:99
廣州5d電影院在哪裡有 瀏覽:574
學生坐校車里的恐怖電影 瀏覽:796
電影名字一開頭的有哪些 瀏覽:259
印度電影愛離別國語版 瀏覽:339
地雷戰老電影1962字幕版 瀏覽:680
筆記本看電影白屏啥情況 瀏覽:875
西北十部經典電影 瀏覽:557
電影2012講什麼時候 瀏覽:285
12塊1斤買老婆是什麼電影 瀏覽:364
捉迷藏電影蘇紅人物分析 瀏覽:913
機械女哪個電影 瀏覽:166
劉德華主演的電影有哪些長頭發 瀏覽:547
新世界韓國電影中文 瀏覽:550
黃老師愛音樂是什麼電影 瀏覽:113
電影畢業生英文版下載 瀏覽:309
外貌英語電影視頻 瀏覽:95
哪裡sm電影網站 瀏覽:636
方世玉中文字幕電影 瀏覽:599
女主懷雙胞胎電影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