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節獲獎後怎麼獎勵

電影節獲獎後怎麼獎勵

發布時間:2022-08-07 11:33:56

A. 中國長春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電影節設下列獎項:
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
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
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
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
5、最佳編劇獎;
6、最佳導演獎;
7、最佳男主角獎;
8、最佳女主角獎;
9、最佳男配角獎;
10、最佳女配角獎;
11、華語電影藝術成就獎(第12屆增設)
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獎。
各獎項提名獎1-3個,根據具體情況另設評委特別獎。對獲獎影片、編劇、導演、攝影、音樂、演員分別頒發「金鹿獎」。

B.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金獅獎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頒發給最佳電影長片,大多數年份僅一部優秀影片可獲此殊榮,但有的年份這一大獎由兩部影片共享。金獅獎自1949年設立以來,大多數金獅獎杯都被歐洲男性導演捧走,歷史上僅有3位女性導演的作品獲此殊榮,分別是印度裔的米拉·奈爾、德國的瑪格麗特·馮·特羅塔和比利時的阿涅絲·瓦爾達。美國電影自2000年以來一直是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大戶。
銀獅獎是威尼斯電影節僅次於金獅獎的獎項,並非每年都有。有時頒發給角逐金獅獎的影片,有時頒發給最佳處女作電影、最佳短片和最佳導演。
威尼斯電影節還設有特別評委會獎、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等獎項。
金獅獎-頒給最佳影片
銀獅獎-非正規獎項,有時頒給第2優秀的作品
評審團特別獎
評審團大獎
評委會大獎
最佳演員獎
威尼斯日
金奧薩拉獎(Golden Osellas)-頒給最佳導演與技術人員

C. 電影國際獲獎政府獎勵嗎

國家,省份和市裡都會有獎勵。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他們和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稱為世界四大電影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戛納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

D.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該電影節的特色是強調大學生的參與,拍片、看片、評片中均帶有大學生的特色
。大學生電影節設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處女作獎、最佳觀賞效果獎、藝術創新特別獎、中國電影傑出貢獻獎等獎項,由大學生和專家評委評定。評委中學生評委占總人數的3/4,由主、分會場各大高校選送。

E. 電影節獎項對應獎杯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F.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G. 電影節共有哪些大獎

你問的是哪個電影節?
每個電影節都有不同的

給你個奧斯卡的吧你參照一下

奧斯卡金像獎獎項簡介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該獎從第1屆起到57屆為止,一直未有變動,只是提名影片的數目有多有少。最多的是第7屆,被提名的影片一共有12部。第5至第16屆,提名片都在10部以上。此後每屆最佳影片都從5部提名影片中評出。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該獎項分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獎和最佳男配角、女配角獎4項。最佳表演獎最早只設有男、女主角獎兩項,從1936年第9屆起才設有男、女配角獎。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該獎由美國導演公會的全體會員提名,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導演部門現任會員最後投票選舉。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該獎項又分為創作劇本獎與改編劇本獎兩項,它們的提名與最後投票選舉均與最佳導演獎相同。經歷幾次變動之後,從1957年度起,劇本獎改為「最佳創作劇本」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該獎項50多年來並無多大的變動,在1938年度第11屆之前,僅設一項攝影獎。從1939年到1956年,分為黑白與彩色兩項。到1957年兩者合並為一項攝影獎。次年又分為黑白和彩色兩項。到1967年,由於黑白片產量巨減,上述分類逐漸被取消。從那時起,攝影獎只設一項。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該獎項從第1屆至第30屆期間,一律稱為錄音獎。自1958年第30屆起,改為音響獎。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由於美國的公眾崇尚歌舞,在奧斯卡的各獎項中是比較突出的。
該獎項又分為最佳作曲、最佳配樂、最佳歌曲等3項。其中歌曲分項從1934年設立以來,一直未變。它授予的對象是為大型故事片創作的一首主題歌,包括詞與配曲。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美工獎全稱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獎,所謂藝術指導,是指影片的布景、道具等設計。該獎一度有黑白彩色之分,但1967年起兩獎合並,僅設一項。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該獎項授予利用機械、電子技術、光學處理與動畫等製造視覺效果上有突出成績者。該獎項始於1939年,從1963年起,它分為視覺效果獎和音響效果獎。音響效果獎到1968年時才被廢除,從而只剩下視覺效果獎一項。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該獎項由具有藝術指導部門會員資格的服裝設計師進行預選、提名與最後投票。
服裝設計獎從1948年設立以來,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在1957年之前有黑白與彩色之分。後來幾經分合,自1967年起合並為服裝設計獎一項。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該獎項從1934年設立以來,一直沒有變動。其評選方法與攝影獎相同。從第52屆起,又出現最佳音響剪輯獎和最佳音響效果剪輯獎。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
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該獎項授予非英語國家製作的大型有聲故事片。但一個國家只能提名一部。評選提名作品用秘密投票方式進行,每屆提名5部,被提名者可派一名代表參加頒獎儀式。英語國家的影片均不許參加該項評選。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該獎項授予的是指長度不到3千英尺的35MM影片。現分動畫短片和真人真事短片兩項。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該獎項分為長記錄片獎和短記錄片獎兩項。前者授予長度超過3千英尺的35mm,16mm或70mm記錄片;後者授予長度不到3千英尺的35mm,16mm或70mm記錄片。按照規定,這三種長、短記錄片必須反映文化、藝術、歷史、社會、科學、經濟或其他領域內的重大題材,而且拍真人真事。
該獎項是由記錄片獎評審委員會在審查了所有參賽影片後,評選出3-5部長、短記錄片作為最後的提名影片。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榮譽獎是所有特別獎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它的前身是特別獎,創於第1屆。從1950年開始,易名為榮譽獎。
該獎授予在電影製作方面有傑出貢獻或長期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進行卓有成效活動的個體或團體。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1899~1936)好萊塢著名製片人,曾監制不少名片。37歲去世,學院特地設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紀念獎。該獎項從1937年設立以來,一直沒有變動。他由學院理事會決定,授予「一貫從事電影製作並發揮高度才能」的製片人。規定每屆只有一名獲獎人,而且只有完全夠條件才能獲選。曾有幾屆因沒有合適人選而空缺。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瓊*赫肖爾特(1886~1956),學院創始人之一,曾任第11屆院長,為使學院擺脫困境曾做出巨大的努力。為了紀念他特設此獎,此獎項從1956年創設以來,一直沒有變動。它由學院理事會決定,授予「為給電影事業帶來信譽而做出人道主義努力的電影事業人士」,規定每屆只有一名獲獎者,而且只有完全夠條件者才能評上,曾有幾屆因為沒有合適的人選而空缺。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該獎項設立於1972年。那時,科幻片、災難片、動作片日益增多,為了表彰他們在視覺效果和音響方面的革新成就而特設此獎。起先僅視覺效果成就獎一項,後來又增設音響成就獎。但每屆不一定兩者都評出,而且每一分項的獲得者也會有多名。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該獎項從1930--1931年第四屆創設以來,一直沒有變動。它授予的對象包括對電影藝術與電影科技有特別價值,並在電影產業中採用先進的工藝、公式、發明與發現的影片。該獎項又分為一、二、三等獎。

H. 大型國際電影節獎金情況介紹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
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爵獎」的8個獎項,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的。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曾經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委。為了鼓勵亞洲新人創作、為亞洲電影向世界的擴張搭建平台,電影節於2004年在金爵國際電影論壇下,設立了亞洲新人獎,並資金重獎亞洲電影新人。
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承辦。當時國家廣電總局將中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定在上海還有很深的涵義: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上海文化為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帶來了最初的繁華;上海,曾經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的影像。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說是上海這個城市對電影情結的一個還願。
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1946年由前捷克斯洛伐克創辦,每年6-7月間舉辦,為期2周,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獎」,簡稱「水晶球獎」。從1959年起又同前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交叉舉行。

=============================================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獎項名稱: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其他名稱: 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時間: 1953年
主辦單位: 西班牙
獎項介紹
Title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1953年創辦,系西班牙舉辦的最早、也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素有「西班牙國際電影節王後」之稱。電影節得到西班牙政府有關部門及一些企業和私人的支持、贊助,並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承認。凡未參加過其他國際電影節的各國影片,不受數量限制,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審定批准後,都可參加電影節的比賽或會外放映。電影節每年一次,歷來在9月舉行,1961年至1972年改在6月或7月舉行,1973年又恢復在9月舉行,為期10天左右。該電影節1959年至1979年間正式評獎,電影節設「金殼獎」、「銀殼獎」等獎項。
=============================================

要搜集還真不容易,陸續會整理補充當中……

I. 中國大學生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1評委會大獎 、2 DV長片 最佳DV長片獎 、3 DV短片 最佳劇情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實驗片 劇情片優秀獎 紀錄片優秀獎 實驗片優秀獎 、4 其他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演員獎 最佳女演員獎
成都大學生電影節,由四川省電影家協會、峨眉電影院線等聯合主辦的「影像社杯」首屆成都大學生電影節暨成都大學生DV藝術節。主辦方宣布,電影節將以「用影像創造影響」為主題,舉辦大學生DV作品比賽、高校膠片電影巡展,並用開啟「四川新星導」計劃。電影節組委會面向全國徵集優秀作品,設立長片、劇情類短片、紀錄類短片、實驗類短片四個賽區。
(4)上海電影節
「百年復旦 百年電影」——首屆上海大學生電影節,聯合同濟、財大、上大、上戲、華師大等多家院校共同參與,由復旦大學學生會主辦,復旦大學影評協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保利華億傳媒、新撰傳媒協辦。開幕式神秘嘉賓出席,公布大學生DV拍攝比賽各獎項入圍名單。放映開幕式影片。

閱讀全文

與電影節獲獎後怎麼獎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慢熱的電影人物角色 瀏覽:465
有大柱人物的電影 瀏覽:52
看電影顯示黑白色 瀏覽:330
一個女人復仇電影韓國電影 瀏覽:257
搞笑視頻動漫電影 瀏覽:631
女主夜晚變成蟾蜍動畫電影 瀏覽:870
免費男生英文電影 瀏覽:416
論歐美電影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瀏覽:450
倫理電影影視村 瀏覽:739
推拿電影怎麼 瀏覽:516
電影嫌疑人小女孩的扮演者 瀏覽:240
怎麼去電影學院學表演 瀏覽:74
印度老電影連續劇 瀏覽:15
韓國倫理電影在線免免費觀看影片 瀏覽:131
重慶觀音橋有哪些電影院 瀏覽:452
美團電影票怎麼更改時間 瀏覽:852
適合已婚婦女看的中文電影 瀏覽:200
電影版斗魚為什麼看不了 瀏覽:60
電影演員於曉光的前妻是誰 瀏覽:710
快手在哪個上面買電影票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