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英國電影怎麼拍的

英國電影怎麼拍的

發布時間:2022-08-07 18:34:06

⑴ 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的拍攝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耗費心力的工作,特別是商業大片,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協作才能最終完成。一般來說,電影拍攝離不開前期准備、現場拍攝、後期製作三個步驟。

最後就是後期製作,現在的電影很多場景和特效都要靠後期來完成,所以這部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現場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聲,那也得處理現場的雜音等等,做到聲畫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還要補拍補錄等等,特效團隊負責做影片中無法直接拍攝出的特效,這都是非常繁復的工作。

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這些事情想想都會覺得可怕,其實也只要有經驗的導演統籌調度,嚴格執行片場制度,各部門人員很快就能適應,然後就是默契配合,尋得最佳的拍攝效果。

⑵ 英國電影的介紹

其實在英國電影發展史的一百多年中,布賴頓學派、紀錄電影運動、自由電影運動等都為世界影壇貢獻了巨大的精神財富。英國電影學院《畫面與音響》雜志的十佳電影排名更是專業電影人所信賴的最高標准。每年,英國出產超過90部影片,產值高達8億英鎊,其中既包括自產影片,也包括海外合作片。優秀的導演、出色的演員、高技巧的電影拍攝技術和吸引人的電影主題使得英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界的佼佼者。

⑶ 電影《亞馬遜食人族》系列是怎麼拍的為什麼那麼真實

因為電影模仿的是紀錄片的拍攝方法,雖然感覺很真實,但是仔細看的話,能看出來這些逼真的特效都假的。

亞馬遜食人族劇情介紹:

電影《亞馬遜食人族》故事是講述三個年青人,到南美的巴拉圭阿馬遜流域找尋相傳食人族的下落,並要證明這個世界並無食人族,食人族的流傳只是西方文明的誣蔑雲雲。

他們在森林找尋族人的過程中遇見了兩個白種男子,這兩個白種男子說他們差點遭食人族吃了。事實上,這兩個白種男子曾經在那個所謂食人族大開殺戒,殺害族人。

族人原本是善良無邪的,現在他們要報復等這種劇情跌宕起伏的電影。

食人族的由來:

簡單的理解就是有一個喜歡吃人的民族,他們在吃人的時候並沒有悔恨自責心理,更多將吃人當作一種傳統文化對待,亞馬遜食人族是否存在,我們先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2001年10月,七名美國考古學家在一名叫比爾的富翁資助下。

開始正式研究食人族這個課題,研究小組被稱為比爾小組。他們收獲還是不小的,首先有人在墨西哥北部的杜蘭戈州山區找到了很多「食人族」存在的證據,三十多根人類骨頭,考究其年代應是1425年以後的,這些骨頭被挖出來之前,都埋在海拔近萬米的洞穴上。

⑷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拍攝的

關於電影的原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用人的視覺暫留來解釋,所謂視覺暫留是指人在觀看亮的景物時,由於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線刺激,當光線刺激消失時,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

這種說法根據視覺暫留現象,認為當第一張畫幅移去之後,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時,第二張畫幅又來了,這樣將各個逐漸改變動作的影像連接起來給我們觀看,便看成是活動的了。

另一種說法則用人的心理作用來解釋電影的活動原理,認為人在觀看電影時,能感受到有活動的效果,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於「動」的經驗,並經過心理的聯想而造成的。

(4)英國電影怎麼拍的擴展閱讀: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並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台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

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⑸ BBC 的紀錄片是怎麼樣拍攝的

同是紀錄片愛好者,不請自來,其實就是憑著感覺來答(皮)一下下。

因為bbc拍片一般都是整個團隊從英國帶過來,中國人最多隻能從事翻譯、副導演的工作,即便從事這些基礎的工作,也需要有專業機構推薦,也會要求你具有國外相關專業的教育背景、文字能力、統籌能力等等等等。

順便說一句,bbc不像咱們央視,它的片子不是台里組織人來拍。它是製片人制度,類似於項目外包,bbc主要負責發行。所以,如果你想為bbc 拍片的話,搞定製片人是關鍵。

⑹ 《泰坦尼克號》的導演具體是怎麼拍攝這部電影的

卡梅隆與二十世紀福克斯並說服該製作公司通過對泰坦尼克號殘骸的實體攝影來加強電影的歷史真實性。

他召集了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攝影師、水手和歷史學家,於1995年組織了12次潛水。他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考察船,俄羅斯的「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蒂什學院」號。船上的兩艘和平號潛艇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夠潛到約四千米泰坦尼克號廢墟的深度的五艘潛艇之二。

除此之外船上還有一台專門為電影攝影製造的遙控潛水器,使用這些潛艇卡梅隆拍攝了泰坦尼克號的殘骸。遙控潛水器甚至可以進入殘骸內部,拍攝到泰坦尼克號沉沒後人所未達的地方。由於潛水器上的特殊攝影機每次只能拍攝12分鍾,因此每次潛水都必須精心計劃。這些實地拍攝結束後卡梅隆開始寫劇本。

1995年9月1日製片開始。製造泰坦尼克號的船廠哈蘭·沃爾夫開放了其私有檔案,攝影組得以看到本來以為已經失落了的藍圖。藝術指導彼得·拉蒙帶領的小組為船的內部裝潢專門收集了1912年左右的物件,而且這些物件全部必須處於全新或者至少看上去全新的狀態,因為泰坦尼克號是在首航時沉沒的。

幾乎沒有任何另外一部電影對於道具細致到這個程度。衣服、箱子、碗碟、內部裝潢和沉沒的過程全部非常仔細地按照原樣或者實際發生過程組織。雖然如此《泰坦尼克號》還是發生了一些錯誤。比如在電影中使用了有過濾嘴的香煙,但是這樣的香煙是1940年代中才上市的。

為了拍攝真實的外景二十世紀福克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海岸購買了一塊16萬平方公里大的地區,1996年5月31日在那裡設立了一個完整的電影攝影場。在四個月內在羅薩里多的北部建造了一座規模和一座小城市一樣的攝影場,其中包括及其完整的基礎結構和多個攝影棚。

通過爆破他們製造了兩個巨大的水箱。一個可以容納6400萬升水的裡面裝有泰坦尼克號逼真的重建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旋轉270度。另一個可容納有2200萬升的水箱里有一等艙豪華的內部裝飾。大水箱里的模型雖然是完全成比例造的,但是拉蒙不得不做一些妥協。

比如救生艇和煙囪被縮小了十分之一。部分甲板設施被省略,一個前甲板也被省略。這些被省略的部分後來被模型取代。救生艇甲板和主甲板均是電影舞台,其它部分全部是鋼結構的外表,內部藏著能夠使得模型在拍攝沉沒景象時傾斜的裝置。

旁邊還有一個可以在120米長的軌道上行走的、50米高的吊車。這架吊車不但在建造模型時作為建築工具被使用,而且也被用來照明和攝影。在相應的場面拍攝結束後模型船被拆掉當作廢鐵賣掉,來補充一點拍攝經費。

1996年7月開始拍攝電影開始和結束時在現代的情節。這些場面是在潛水探測就已經被使用過的「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蒂什學院」號上拍攝的。在拍攝時有一個至今沒有找到的人將苯環利定摻入伙食,許多拍攝組的人,包括卡梅隆本人,被送入醫院.1996年9月開始在新的福克斯拍攝場地拍攝。

尾樓甲板的場景是使用一個特殊技術拍攝的。通過一個關節整個船尾可以直立起來。為了保證特技演員的安全許多道具是用塑料泡沫做的。1996年11月15日拍攝上船的場景。

泰坦尼克號的模型只有右舷,原因是因為當地的風大多數從北吹過來,因此煙囪里的煙看上去就好像船在航行一樣。但是這造成了一個困難,因為從南安普敦啟航時泰坦尼克號是左舷停靠在碼頭上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拍攝組使用了一個很奇怪的方法:所有道具和服裝上寫的字都是倒寫的。假如在劇本里寫著某人叢左往右走的話在拍攝時他從右往左走。在後期製作過程中所有拍攝的場景被鏡像反射過來。

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計劃拍攝138天,實際上使用了160天。由於他們必須數小時在冷水中拍攝,許多演員得了感冒、流感和腎傳染病,其中包括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一些演員因此退出,三名特級演員骨折。美國影視演員協會後來得調查認為整個場地是安全的。

卡梅隆本人從來沒有向他的演員道歉,因為他這樣嚴格地要求他們。但是他承認他這次是非常嚴格:「我對我自己和我的組非常嚴格。我堅信在對付成千上萬的意外和這么大的拍攝場地的時候,為了保證沒有人出事,我必須採取一些軍事性的措施。

我想假如您要指揮這么對人的話您也不得不採取嚴格的措施。」溫斯萊特幾乎淹死,肘部受傷,患流感,她後來說,除非她獲得「許多錢」她不願再與卡梅隆合作。她承認卡梅隆是一個「和善的人」,但是「太易怒」

特技

2200萬升的小水箱裏有一個巨大的液壓裝置,使用它可以使得一等艙的餐廳以及其大階梯以30釐米每分鍾的速度沉入水中。在第一次試驗是大階梯從它的固定中脫離,但是沒有人受傷。長223米的泰坦尼克號船首在被沉入水中是發現這個部分太大了,在水裏它就像一個減震器一樣。

為了使得它能夠被沉入水中,卡梅隆下令將裡面的東西清空,他親手打破了一些船窗。餐廳完全被淹之後拍攝組實用了三天的時間來拍攝探寶者洛維爾的遙控潛水器是怎樣在現代探索船的內部的。泰坦尼克號沉沒後的場景是在一個130萬升的水箱裏拍攝的。

它是拍攝場地上最小的水箱。水裏浮著的死屍上使用了特別的粉末。這些粉末在遇到水後結晶。通過這些粉末以及在頭發和衣服上使用蠟使得演員們看上去像被凍死了一樣。

卡梅隆想通過這部電影推進視覺效果的能力,因此他讓他自己的公司數位領域繼續發展在《深淵》和《終結者2:審判日》中已經獲得的成就。尤其是逼真地模擬水的功能。

至此為止大海一般是通過拍攝小的水面來模擬的,然後通過慢動作來放大,但是其效果不是非常好。卡梅隆則讓他的攝影組通過動作捕捉來拍攝一個13米長的模型。水和煙是數碼化後添加上去的。他們使用了軍事的計算演演算法來進行數位類比。

為了完善整個結果的真實性,還有其他的東西通過動作捕捉拍攝和添加上去。視覺效果監視羅伯??勒加托將演員、自己和他的孩子的臉數位化來加強數位模擬人的真實性。除此之外還有一座20米長的,中間可以斷開的泰坦尼克號的模型,這是唯一一座可以入水的模型。

機器艙裏的景象使用的是「傑瑞米亞??歐布萊恩」號裏的機器艙,然後通過模型和在藍屏前攝影的演員補充。為了省錢,一等艙的休息室只是模型,後來加上藍屏前拍攝的演員表演。模擬的過程使用了60部電腦,這些電腦使用當時還很罕見的Linux作業系統。

(6)英國電影怎麼拍的擴展閱讀:

《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國在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

劇情簡介

1912年4月15日,載著1316號乘客和891名船員的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而沉沒,這場海難被認為是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之一。

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在北大西洋兩英里半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探險家洛維特親自潛入海底在船艙的牆壁上看見了一幅畫,洛維持的發現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婦人的注意。已經是102歲高齡的羅絲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在潛水艙里,羅絲開始敘述她當年的故事。

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富家少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一道上船,另一邊,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靠在碼頭上的一場賭博贏到了船票,羅絲早就看出卡爾是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從心底里不願嫁給他,甚至打算投海自盡。

關鍵時刻,傑克一把抱住了少女羅絲,兩個年輕人由此相識。

為排解少女心中的憂愁,傑克帶羅絲不斷發現生活的快樂之處。很快,美麗活潑的羅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了,羅絲脫下衣服,戴上卡爾送她的項鏈,讓傑克為她畫像,以此作為他們愛情的見證。當他倆做愛時,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

慘絕人寰的悲劇發生了,泰坦尼克號上一片混亂,在危急之中,人類本性中的善良與丑惡、高貴與卑劣更加分明。傑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愛人羅絲,自己則在冰海中被凍死。

老態龍鍾的羅絲講完這段哀慟天地的愛情之後,把那串價值連城的珠寶沉入海底,讓它陪著傑克和這段愛情長眠海底。



⑺ 如何拍電影卓別林

如何拍電影卓別林呢,打開放11,然後設置卓別林,然後就可以拍攝成功啦。

⑻ 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這些特技表演基本上是由前期拍攝的素材通過後期製作加工而表現的。
1、刺激和驚險打鬥的場面,首先是由導演要求,武指創作,演員表演完成的,有些拍攝動作並不快,後期製作的時候可以壓縮時間從而達到加快動作的效果,再加上鏡頭迅速的切換,製造激烈的效果。驚險的場面,比如飛來飛去是由吊鋼絲完成的,後期再把鋼絲做掉。還有就是比如懸崖峭壁上驚險的動作,演員可以在攝影棚內就能完成,在藍背景或綠背景下拍攝,再拍攝外景,通過後期相加,就把人放在在懸崖峭壁上了,呵呵,我這些舉例都是比較通俗的說法,便於你的理解。
2、大型的汽車啦飛機什麼的,那也是小問題,有的電影投資比較大,運用飛機的一般都是租用,拍攝自己所需的鏡頭,當然真實的飛機不能爆炸了,那也是通過後期的加工來完成,大部分就是假的。
3、壓碎的小轎車,房子,火車翻車,飛機爆炸基本都是用模型來拍攝的,首先製作逼真的模型,通過後期製作使它們與真實的鏡頭相組合來創造比較真實的效果,說白了都是掩人耳目。
現在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為電影製作奠定的堅實的基礎,視覺上的東西什麼都可以用電腦做出來,就怕你想不到,只要能想到的東西就能做出來,當然,這要求專業的技術力量的,電影特效的製作全世界沒幾家做的是頂級的,那就要看電影投資的Money了。

⑼ 好萊塢電影,現場到底是怎麼拍的呢

演員排練到基本滿意後,可以留在演區補妝,整理服裝,攝影燈光部門可按排練結果做出相應的微調,跟焦員也應於此時量度准確演員距離,准備跟焦。特別想提一下,某些缺乏經驗的梳頭、化妝、服裝人員由於怕人說他們怠惰,往往盲目地在任何時候跑出來,站在演區、鏡頭前面補妝、弄頭發,既徒勞又阻礙其他部門工作,有經驗的副導演就會安排他們適當的時候做他們該做的事,提高效率。當所有微調完成,演員進入狀態,就可以正式拍攝。每一條停機後,導演要給予明確指示,要麼滿意收貨,要麼重來;如果重來,要明確地告知各單位、演員重來的原因,不能因為自己缺乏自信而含糊地要求演員重做。如果一個鏡頭OK了,副導演會有序地安排演員撤退,機器移位,准備重復以上程序,拍攝下一個鏡頭。

⑽ 英國的電影的發展史

英國人參與了電影的發明,1889年,W.多尼索爾普在英國製造了攝影機和轉動架,拍攝特拉法爾加廣場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劃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 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後來,保羅攝制了許多喜劇短片,其中有《大兵求愛記》,可放映一分鍾。保羅在索思蓋特還建造了製片車間。配備了特技效果的設施.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福斯公司投資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只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只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閱讀全文

與英國電影怎麼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碟仙電影人物 瀏覽:410
比看電影英語 瀏覽:85
國產卡牌電影 瀏覽:343
台灣女明星郁芳電影 瀏覽:564
啥啥行動電影英文 瀏覽:396
關於看電影英語日記200字 瀏覽:343
香港電影演員離世 瀏覽:923
如何看3D電影論壇 瀏覽:125
英語你喜歡電影100字左右 瀏覽:962
國產比較哪個電影 瀏覽:765
讓電視劇下載電影有哪些 瀏覽:654
高評分學生電影推薦 瀏覽:645
風聲電影片段在哪裡 瀏覽:899
電影狂野大陸主簡介 瀏覽:107
禁慾者電影的劇情 瀏覽:834
中國老年人與年輕人戀愛的電影 瀏覽:649
老電影大全播放野狼谷 瀏覽:941
電影食神國語高清土豆 瀏覽:761
電影龍的心演員表 瀏覽:228
我太愛你了你這種自私自利的人什麼電影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