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梅蘭芳》為什麼讓人淚目
電影《梅蘭芳》一直是黎明諸多影視作品中,我最愛的一部。幾度想提筆寫寫我心中的感受,卻又怕自己拙劣的文筆「污染」了心中的佳作。於是,就這么一拖再拖,時至今日,才敢提起筆來。
觀影無數遍,這一刻,我終於明白:緣何當初導演要找黎明來演梅蘭芳。黎明在《梅蘭芳》中表現得氣質儒雅,非常自然,被梅葆玖稱贊:「我父親生前的氣質就是這樣的。」我也漸漸領悟:緣何梅家在陳凱歌拍完這部傳記式電影後表示,五十年內將不再授權其他人拍梅蘭芳。梅葆玖說,陳凱歌導演的這部《梅蘭芳》把梅蘭芳的心態、決心,如何唱戲、如何做人,在台上比女人還女人,在台下比男人還男人,做了精準的概括。也許我說黎明就是梅蘭芳會讓你不信服,可是,在我的心裡,他的的確確就是現代版的梅蘭芳!
㈡ 梅蘭芳的性格
你問的是不是電影中的梅蘭芳的性格?
在電影中的梅蘭芳是平凡中見不平凡的人物。梅蘭芳的性格:謙遜,內斂,文靜,尊重老人,有禮貌,當然也很倔強,比如:
(1)影片中,青年時的梅蘭芳在接到邱先生得信後,向邱先生請教,請邱先生講講戲,梅蘭芳謙恭的體態,說話方式,充分體現了他謙遜這一性格。
(2)影片中,不論何時何地,但梅蘭芳與十三燕對話時,都是恭恭敬敬的,體現了她尊敬老人的性格,
(3)影片中,梅蘭芳寧可打傷寒針也不給日本人唱戲,寧可和爺爺打對台也要創新京劇的這兩場戲,體現了梅蘭芳倔強的這一性格。
請採納!
㈢ 梅蘭芳是怎樣一個人
梅蘭芳是一一個有民族氣節,有深厚的愛國熱情的人。愛國志士,他拒絕為日本人演出,體現出愛國情結。
梅蘭芳在中國京劇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他不但在藝術中自成一家,而他的品行 也更為人稱譽。梅蘭芳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 流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向海外 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
(3)電影梅蘭芳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在國內外,梅蘭芳先生被譽為最偉大的演員,以他為代表的中國 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戲劇表 演體系之一。梅蘭芳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 中,塑造了眾多優美的婦女藝術形象,積累了 大量優秀劇目,將京劇旦角表演藝術推發到了更高的水平。
梅蘭芳大師在抗戰時不願受日本人利用、不願給日本人唱戲才蓄須明志,被迫離開心愛的舞台的。他只能畫畫以抒發感情,補貼家用。但畫作又被日本人派便衣警察來搗亂,並且在每幅畫上面都貼上了標簽,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等等,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因此大師用裁紙刀將所有作品毀掉。
㈣ 梅蘭芳的評價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老舍: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
1913年10月28日,《申報》13版《劇談》這樣評論梅蘭芳: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
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在《梅蘭芳全集·總序》評論: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藝術流派--梅派。
(4)電影梅蘭芳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㈤ 紀錄片梅蘭芳的影評
大眾影評網《梅蘭芳》影評:導演經驗與歷史經驗
ps:內容有點長,希望 對你有用,若要借鑒最好註明出自 大眾影評網
四合院和紙枷鎖 我小時候住的胡同,有梅蘭芳一棟洋樓,是有露台的二層小樓。 因了陳凱歌的這部電影,各種梅家的資料浮出水面,我才知道這 棟樓是梅蘭芳在民國時用來存古董的,而我小時候樓里已住了人。 洋樓做了中式的修正,在一片瓦房中竟然和諧。梅蘭芳是講 究的人,此樓花了心思。六年前,胡同改建成樓區,洋樓被推倒, 作為回遷戶的梅家,在樓房的包圍圈中,得到了一座新蓋的四合院。 樓區擠滿低檔汽車,四合院門前有一片空地,所以梅家門口總有 扭秧歌的老太太。 四合院是傳統,還是洋樓是傳統?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看 罷《梅蘭芳》,恍然明白了,四合院是傳統。傳統是個樣式,傳統 不需要生活的痕跡。好萊塢受批判,因為好萊塢電影是個樣式, 美國人不愛生活。 為了《梅蘭芳》,重看了《孩子王》。《孩》中教師第一次上課, 讓一學生自由發言,學生的反應是「你要整我么?」這不是 一句話,這是一個時代的險惡。憑此細節,陳凱歌便是一流的導演。 敘事藝術不是直言的,我們只表現人物關系。以人物關系的 變異,來折射社會。所以敘事藝術是反光鏡的藝術。 《孩子王》的敘事,有著極佳的分寸感,當學生說完「你要整我么?」,陳凱歌沒有順著這句話去發展故事,而是拍了別的事。 但這句話像一道創痕,留在觀眾心裡,一直在疼。很像是圍棋里 的「試應手」,閑置一招,不走了,等全局改觀後,這閑置的一招 就成了點睛之筆。 最重要之處不去濃脂艷抹地描畫,反而要閑置著,國畫里的「留 白」也如此。金聖嘆是以美術理論來批《水滸》的,明確地說中 國的畫法就是中國的文法。在東方的藝術里,圍棋、小說、繪畫 的原則是一致的,《孩》頗得此三昧,難怪李翰祥說《孩》是一部 「有道」的電影。因為其故事看似鬆散而內含玄機,是站在東方的 敘事傳統上。 《霸王別姬》有一場床戲,那是段小樓和妻子在受批鬥的心 理壓力下,爆發出了強烈的性慾。因為害怕,而情慾高漲 個變異的人物關系,折射著社會。他倆的床戲沒有在青春時出現, 陳凱歌非要等到這對男女老了,再拍他倆的床戲,真是高明。 可惜在上床前,菊仙多嘴,說自己害怕。其實,他倆做愛了, 就是他倆害怕了。拍害怕,就不要說害怕了。敘事是旁敲側擊、 意在千里的。多了兩句嘴,耽誤了好戲,普通地解釋, 就是表演課上的「無言少言」練習,限制語言交流,以培養學生 對行為的興趣。 因為表演是視覺化的,行為的魅力大於語言。在審美上解釋, 則涉及敘事法。朱天文是侯孝賢的編劇,她只用小女生的話語談 論藝術。她口中好的敘事為:「什麼都在裡面了!」 在裡面,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少男少女 的精氣神是完整的,所以有著令人一見鍾情的感染力;而年齡大了, 精氣神散了,理性分析能力增強,雖可令人欽佩,畢竟不是魅力。 所以好的敘事,要像唐詩一樣懵懂,宋詩不如唐詩,便是把事講 得太分明了。 我們現在的編劇觀念,過分講求事件演進的邏輯,傷害了事 件的血肉,結果很多片子前面情節的鋪陳,好像只是為了解釋後 面的結果,這便乏味了。 菊仙不必在床戲時說出一番她害怕的話,來跟觀眾打招呼, 以預示後面她將被整死的災難。設想一下,一個女人做愛了,接 著她被整死了這個直率的效果更有力。敘事不是為了直說人 物內心的,敘事是折射人物內心的,此處不需要她的內心。 一部電影里,內心表露得太多,往往達不到深刻的效果,因 為內心活動用語言表現出來,總是浮淺的。如果非要用語言,這 語言也要和內心想法有差異,這樣才能保證內心是寶貴的,這個 人物才是值得我們迷思的。羅蘭,身上 的最後一塊布拿掉後,就不性感了 《霸》中的瑕疵在《梅》的中年段落泛濫起來,人人都在掏心 掏肺地說話。《霸》中誤戲的「害怕」一詞,延續到了《梅》中, 梅蘭芳多次表示「我怕」,作為梅蘭芳紅顏知己的孟小冬則勸他「別 怕」說明他倆沒有愛情,真實的孟小冬把梅蘭芳罵成一個誘 拐少女的老泡,反而說明他倆有愛情。 陳凱歌的內心是美好的,這種美好是一代革命電影塑造的, 導演總是逃脫不了自己的童年。他筆下的梅孟之戀,很像是《革 命家庭》、《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地下黨的愛情,為了一個純潔的 理想而在一起,男女之間的活動主要是相互鼓勵。而梅蘭芳首先 是一個尤物。 即便是當代的男旦,也有尤物之感,與他們接觸,現實就破 碎了。他們的生活用語保留了很多的戲詞,管請坐叫「落座」,女 旦們反而在口語中避免戲詞,盡量跟時髦女大學生持平。男旦普 遍有清爽之氣,不單是女人的媚態,這點可以從扮演青年梅蘭芳 的余少群身上看出來。我分析,這是民國期文人對男旦追捧的根本原因,不是求同 性戀,而是求「清」。在古代詩詞、繪畫中,「清」都是高品,為 文人夢寐以求。這個結論,是我在查閱鴉片文獻時恍然明白的, 抽鴉片並不是常人想像的如海洛因、搖頭丸一樣的強刺激效果, 抽鴉片講究有一根老槍,要借眾生之力。 槍是在煙館里被千百人抽出來的,槍管內的煙油沉澱到一定 火候,就會產生一種類似名茶而強於名茶的口感鴉片還是 求的一個「清」字。 這種老槍一歇火就變味,只能留在煙館,不能獨享,是真正 的民主,所以大富之家抽鴉片也是去煙館的。鴉片、男旦、詩詞、 繪畫在民國文人眼裡是一樣的,只看是好哪一樁了。 陳凱歌《風月》中的大少爺是個煙鬼,但他躺在家裡床上就 抽了,說明他還是個土財主家的孩子,並不會抽鴉片,結果把自 己抽得心理變態、相貌如鬼據此分析,陳凱歌是懂鴉片的, 所以他也懂男旦。 真的懂,《霸王別姬》中程蝶衣智囊的袁四爺不是簡單的同性戀,他是有審美的,對程蝶衣有一份敬畏之心,他在求「清」。做 梅蘭芳智囊的邱如白,則是個沒文化、不懂戲的人,這是陳凱歌 有意的設計:邱走七八步給母親夾菜,用手接著菜湯;邱第一次 見梅蘭芳扮女人,就咽了唾沫。 這類粗俗不堪的舉動,貫穿全劇,他對梅蘭芳沒有敬畏之心, 也沒有情慾,只有佔有欲,所以他會對梅蘭芳指手畫腳,干擾梅 的生活。 邱如白這個人物,顯然不是來自梅蘭芳的真實生活,沒人對 梅這么放肆。如果不是來自梅蘭芳的生活,那麼可能來自陳凱歌 的生活,我一下理解了,邱這個人物不是民國文人, 而是個八十年代的藝術院校考前班的老師,陳凱歌可能有過這樣 的老師,我學藝時趕上了八十年代的尾聲,有過。 八十年代藝術班的多數老師,被耽誤了青春或中年,他們有 藝術知識而無藝術素養,教著藝術卻不懂藝術。他們給報考藝術 院校的青年做輔導,看重的是成功率,如果教過的人考上了,便 會將這個人當作自己的私貨,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影響他,以代替 自己的壯志未酬。 偏偏他們又不太懂藝術,於是變得蠻橫。跟自己的啟蒙老師 鬧掰了我這代人身上是幾率很高的事,問了八零九零的人, 幾率也高。有恩於你、水平低、對你的生活有著強烈的干預 欲,算上陳凱歌一代人,看來是長達三十年的社會 現象,但在我們的電影里還沒有表現過,陳凱歌作出了突破。 紙枷鎖是《梅》片一開始便確立的寓意,紙做的枷鎖,可就 是無法掙脫,這是內心的束縛。寓意深刻,可以泛指一切事,但 在片中究竟指什麼? 京劇?怕不是,因為全片沒有表現梅蘭芳對京劇的痴迷。職 業身份?怕不是,因為職業帶來的最大麻煩是日本人要聽他唱戲,他蓄須明志了,突破了。 邱如白?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上分析,陳凱歌是這個意思,全 片以紙枷鎖開始,以邱如白的形象結束,劇終時看到梅蘭芳還沒 有擺脫邱如白,我心中生起了寒意。 這種人,外國電影《鋼琴師》里有,那是一個父親,他熱愛 鋼琴但不懂鋼琴,把兒子送入了音樂名校,卻要求兒子按自己的 指導來練琴,結果把兒子逼瘋了。邱如白便是這樣,全片看不到 他對梅蘭芳藝術的鑒賞,只看到他濃重的功利心,他在美國大劇 院里的表現就像在澳門賭場一樣,梅蘭芳演出成功後,他狂喊亂叫, 像個贏了錢的賭徒。 我想,陳凱歌塑造的邱如白不單是在諷刺我們的老師,而是 在泛指我們的父輩,一切凌駕於我們之上的人。或者陳凱歌的生 活里屢屢遭遇這種人,陳凱歌只是出於本能的厭惡,才把電影拍 成了這樣。 紙枷鎖只能是邱如白。不能說這種人沒有愛和付出,但這種 愛和付出是毀滅性的,因為他們是外行。 美育和黑幫 《無極》中雪國人被滅的戲,酷似《小兵張嘎》里日本鬼子進 村的戲,導演都逃脫不了少年時受到的影響。對於陳凱歌塑造的 梅蘭芳,我很理解,因為我也本能地是這個路數。 我所受的美育,是要為天下受苦的人代言,在我的青春,對 街頭乞丐的興趣,遠遠大於漂亮女生。我們崇拜梵高,對高更不 以為然,因為梵高苦到割了自己的耳朵,高更雖然窮困之極,但 他畢竟在塔希提島上玩土著女人,享受了點生活。
㈥ 梅蘭芳的人物評價
國內評價
1913年10月28日,《申報》13版《劇談》這樣評論他: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
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在《梅蘭芳全集·總序》評論: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藝術流派--梅派。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老舍: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
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梅蘭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創造的獨樹一幟「梅派」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將永載戲劇史冊。梅先生屬於世界、屬於中國,更屬於他的家鄉泰州。
戲曲理論家齊如山:他之為人不但謙和,且極講信用而仁慈,又自愛而講氣節。
中國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是「真正的演員,美的創造者」。
國外評價
紐約《世界報》指出:「梅蘭芳是所見過的最傑出的演員之一,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演出。」
美國《時代》說:「梅蘭芳的啞劇表演和服裝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優雅,可愛絕倫,美妙得就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綉的帷幔。這是一次接觸,與一種在數世紀中不可思議地圓熟起來的文化的接觸。」
美國《太陽報》說:「幾乎是一種超乎自然的發現,通過許多世紀,中國人建立了一種身體表情的技巧。」無論理解與誤解,梅蘭芳讓美國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的京劇藝術。
美國詩人、小說家、評論家斯達克·揚(StarkYoung):「梅蘭芳的戲劇藝術並非完全沒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它並不具有立體派繪畫、抽象的阿拉伯裝飾或幾何舞蹈設計所具有的那種涵義。跟它確切相似的是中國繪畫和雕刻。遺留在我們記憶里的是對他們的抽象畫和裝飾性的印象,但是我們往往對那種精確性感到驚訝,自然界,一片葉子,一束花朵,一隻鳥,一隻手,一件斗篷,都被觀察得極為精確細致,同時我們也對它們那具有特徵的細節所呈現的使人眼花繚亂的色彩繽紛標志感到驚奇。這種精確的標志絕妙地鑲嵌在整個藝術之中,這種藝術臻於完美而理想」。他從中國藝術的寫意性美學原則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釐清了西方人對中國戲曲的某種誤讀。
蘇聯劇作家特烈傑亞柯夫:梅蘭芳的到來,改變了長久以來西方對中國藝術所持的「異國情調」的說法,中國戲劇「有這樣的悠久的歷史」,非但沒有走向僵化,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卻跳動著生命盎然的脈搏。
蘇聯戲劇導演梅耶荷德:梅蘭芳的舞台動作——手的藝術表現力,他說:「我沒有在舞台上看見過任何一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此外,他還深深折服於梅蘭芳「表演節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蘇聯戲劇的「很多缺陷」。他認為梅蘭芳在蘇聯的演出對蘇聯戲劇產生持續的「特殊影響」。
㈦ 關於「梅蘭芳」的影評大家推薦一篇,好嗎
個人覺得這篇不錯:
在經歷了《無極》的風波後,陳凱歌從「蜚聲國際」走到了「聲名狼藉」。這就是萬事萬物在這個宇宙中的終極規律:立很難,毀很易。人們都快忘記了他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只記得後現代主義解構過的「饅頭血案」。
然而這一次,可以用作大張旗鼓宣傳的名號,是梅蘭芳。響亮,傳奇,永不褪色。陳導在他試圖從玄妙的「無極」中闡釋天地哲學的努力中失敗後,才意識到手上最玩得轉的,還是那些幫助他功成名就的傳統題材。於是《梅蘭芳》的片頭字幕顯現的那一刻,落寞的鑼鼓聲在字後鳴響,霎時間令人感覺昨日重現。彷彿那一個關懷人文,關懷民族,關懷國粹的老朋友,又帶著新作,踏踏實實地回來了。
影片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出:師徒、情人、對峙。故事以畹華(梅蘭芳的字)在夜裡偷讀一封大伯寫的信開始。這封信也是梅蘭芳一生中最重要的信,讀過無數次,也無數次從中得到領悟和力量,——那是一個「紙枷鎖」的故事:太後大壽,全宮著紅裝,唯大伯因舅母過世,身上不敢見紅,從而被太監鞭打,並被戴上一副薄薄紙枷鎖,破損的話就性命不保。那個歲月里,大伯自知戲子是「下九流」,由此力勸梅蘭芳離開梨園行。但影片後部分也透露的信的另外內容,那就是:「或許你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吧」。
或許梅蘭芳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一個有使命的人。
《梅蘭芳》最漂亮的段落,是電影第一部分青年梅蘭芳與爺爺十三燕的斗戲的篇章。王學圻和余少群演繹了電影中最多的唱戲段落,一來一往都十分精彩。別看是「下九流」的戲子,當時戲院的火暴程度,戲迷的瘋狂程度,絲毫不遜於現在的歌星開演唱會。如果說越劇出身的余少群還有些青澀的話,那麼王學圻則是老練自如地拿準了十三燕這個註定華彩又悲劇的角色,十足的派頭和腔調,令人莞爾又激動。
十三燕雖以當年伶界大王譚鑫培為參考原型,但實際上更是老一輩京劇藝人的集合化身。是他提拔梅蘭芳,暗暗默許讓梅蘭芳在梅黨領袖邱如白的攛掇下加身段,然後又死死堅持著老一輩的作派和尊嚴,定不改戲,最終,導致祖孫打擂。這場戲的結局自然是梅蘭芳揚名立萬,開啟了他的時代;十三燕則在場子被砸後,留下遺言,望梅蘭芳提拔戲子地位,便仙逝。他在雙方最後一次擂台前對梅說的那句「輸不丟人,怕才丟人!」,也成為了電影的名句之一。
電影《梅蘭芳》雖是人物傳記,但卻在史實的基礎上大動筆墨,難免有美化的嫌疑。我不知道這是有梅葆玖的功勞,還是陳凱歌從《霍元甲》被告事件中汲取了教訓。這就要說到這出電影戲的第二幕:梅孟戀。(下圖)
在梨園業內,梅蘭芳是王,孟小冬是皇。在一個曾經不允許女人上台的圈子裡,孟小冬也是新時代的產物,她又偏偏要選擇唱須生。兩人1925年在一個堂會上「游龍戲鳳」,性別錯位之餘,又一見傾心,最終被梅黨撮合成一對。但是,由於邱如白堅持認為「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就毀了梅蘭芳」(因為他說梅蘭芳的一切成就都是「源自孤單」的產物),所以他要用計拆散了這對鴛鴦,包括最離奇的那個刺殺案。和史實不同的是,當年記載的是某超級粉絲因為看不到孟小冬登台而去刺殺梅蘭芳;電影里,卻是超級粉絲因為怪孟小冬纏著梅蘭芳而去刺殺孟小冬。
而梅蘭芳在歷史上有三位妻子,包括孟小冬;電影里,梅蘭芳只有原配夫人福芝芳,孟小冬則不過是梅蘭芳人生中一段短暫的邂逅和婚外情。甚至連歷史上那段梅孟之間由鍾情到幻滅的愛情,也在電影里變得那麼美好,那麼勵志,揉捏成了一個絢麗的傳說,一個勞燕分飛的慨嘆,一個「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的寓言。
對這樣的改編,我們或許該去理解導演和編劇創作的初衷,但也竊以為此舉大大降低預期中的戲劇張力,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據說梅家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說好,十年內都不會讓別的導演來拍梅蘭芳,足見導演和編劇挖掘這段隱秘愛情故事的手法,也得到了那方的首肯。如果連被趕出靈堂的往事都被編進來,太苦澀了,換不來電影第二章的凄美,而只會成為網路時代供人隨便指點的故時丑聞。
順便說一句:孟小冬最後嫁給了杜月笙。
記得梅孟分手時,孟對梅說:今後唱戲,絕不會比你差;要嫁人,也絕對要嫁一個不比你差的。她或許做到了。
一直讓陳凱歌迷惑的「為什麼梅蘭芳要在美國大蕭條時期去一個誰都不認識他的地方登台」,在這里得到了導演自己的解讀:情變,和使命。
《梅蘭芳》第三章的主角,其實是邱如白。這個人物一直貫穿全片,是破解該片的關鍵之一。諷刺的是,最早推動梅蘭芳尋求藝術自由、打破僵化枷鎖的他,又讓梅蘭芳在他的手中戴上了他的紙枷鎖。作為梅黨最重要的領袖之一,邱如白的原型是齊如山。如果說真正的齊如山是戲精戲痴甚至一度是梅蘭芳的導師的話,那麼這里的邱如白則更像一個既是超級明星的經紀人,又同時是超級粉絲的人物。
歷史上的梅黨是一個群體,邱如白(孫紅雷飾演)則如十三燕一樣,是一個集體化像。這個粉絲,原本對戲曲不屑一顧,梅氏上門求教,都曾因為其身份而不願出門相敘。但看完一出梅戲之後,卻深深著迷,辭掉令人艷羨的工作,全力去做梅的後台,去結拜為兄弟……看到第一出的他,你真的會以為他快要和梅斷背了。
這個人物,是《霸王別姬》中,袁四爺和程碟衣的合體。他極力鼓動梅蘭芳去美國演出,他策劃刺殺案拆散梅孟,在日軍攻佔中國的時候,他會說,「德國佔了英國,英國就永遠不演莎士比亞了?」他對京劇的痴迷,可以讓他和日本人合作來勸說梅蘭芳上台,可以讓他不再追隨一個不再登台的梅蘭芳。但無論落魄與否,當那個心中的名旦再次登台時,他也都會站在觀眾席里看著他。帶著粉絲虔誠的目光,頂著凌亂又斑白的頭發。因為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梅蘭芳是不朽的」。
這也是另一個作為超級粉絲的日本軍官(田中隆一)的信念,那個軍官最終由於梅的罷演而自殺。這個軍官堅信著一個如今看起來不那麼嚴肅的觀點:「征服了梅蘭芳,就征服了『支那人』的文化。」
事實上,電影《梅蘭芳》的英文名正是「Forever Enthralled」,意即「永遠著迷」,指向的,或許就是邱如白,和千千萬萬為梅蘭芳及其梅派藝術而痴狂的人們。
梅蘭芳真正自始自終都靠得住的梅黨,是英達飾演的銀行家馮子光。胖胖的他,為電影也貢獻了不少笑點——我是說好的方面。
但也是在第三章里,梅蘭芳的蓄須明志,對日本的「溫柔抵抗」,讓邱如白逐漸明白了梅蘭芳也是一個「凡人」,並在其床前幡然醒悟。的確,梅蘭芳至今都是不朽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有著令人尊敬的民族氣節,這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能做到會做到的事。這時的梅蘭芳很像段小樓,但他卻是含蓄的,溫柔的,堅定的。同時,他的太太福芝芳也在電影中,被描述成了一個最能隱忍的女性,真正對梅蘭芳不離不棄的愛人。即便野史上有別的說法,但陳紅沒有讓這個角色在戲中難堪。
有時不禁覺得,這個電影里有一大堆有個性的、精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唯獨少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
《梅蘭芳》是一部端莊的,不過不失的影片。精彩之處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後半段則略顯乏力。它只講述了一代大師前半生的故事,結局在1945年嘎然而止,亦讓人意猶未盡。電影著眼於那個風雲亂世里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力圖展現大小格局中的史詩感,但卻遠遠不及《霸王別姬》的跨度和深度——這一點是陳凱歌自己也承認的。但又何必非要要求到《霸王別姬》呢?基於真實人物的故事,即便大動筆墨,也註定不會有超越事實本原的過於激烈的戲劇沖突和天馬行空的悲情,你甚至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給出「顛沛流離」這樣的形容詞。因為傳記片,很多時候,終究只是一幅刻意勾勒的時代圖景。
為什麼我一直沒在前文中提到黎明和章子怡的表現?因為他們真的很努力,但也真的很可惜,——梅蘭芳之所以是梅蘭芳,是因為他獨一無二,任何人模仿不來。歷史上或許只有張國榮曾小入過化境,但他扮演的卻不是梅蘭芳。轉過頭來微笑的黎明,還是黎明;含情脈脈流淚的章子怡,她還是章子怡。我們領略到的,是當代天王巨星的風采,那白凈精緻的面容上,沒有滄桑、傷痕和歲月。而導演試圖做到的,我們想要看到的,並沒有完全如願。逝去的都已逝去,我們不再有機會回到當年;然而更遺憾的是,京劇這個國粹,也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眼中,成為了30年代美國人眼中的異鄉獵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