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B.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2)世界電影發展中的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C. 電影的世界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
《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向我們介紹了世界電影史上50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書中既有對各位影壇傑出大師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黑澤明、昆汀·塔倫蒂諾等的簡明扼要的經歷介紹,也有對他們的經典作品及其影響力的剖析和闡釋。《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通過對這些顛覆傳統、開辟全新格局的電影大師的解析,《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帶領我們走入電影世界,並從中了解那些建構電影世界的偉大理念。
D. 簡述世界電影史上的五大變革及各時期的代表作品
電影敘事形式經歷了鮑特的《火車大劫案》,格里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美國默片「喜劇片」敘事以及卓別林的喜劇觀念的發展,他們對於電影早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印象派電影由路易德呂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開創,以謝爾曼杜拉克、阿佩爾岡斯、讓愛普斯坦等為代表人物,拍攝的代表作品主要為《流浪女》、《西班牙的節日》、《車輪》、《忠實的心》。
從1919~1924年,大約五年的時間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誕生。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藝術家們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
在好萊塢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類型電影為喜劇片、西部片、強盜片和音樂片。類型電影的製作和類型電影觀念的發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電影的敘事形式和敘事語言;
但是這種「一切為情節服務」的方式,顯然誇大了現實空間,是電影成為某種儀式,在觀眾的心目中造成一個具有真實表象的幻覺世界。
(4)世界電影發展中的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百年本身就是人類以精緻、美麗、真誠的視覺語言進行心靈對話的歷史。仔細梳理一下百年電影史,無論從電影本體、美學本體還是人的本體切入,我們都會發現這種無處不在的對話精神。
這樣的每一部影片、每一個流派幾乎都構成了一種連接現實與夢幻、物質與精神、過去和未來的人文現象。
盡管新好萊塢電影和新德國電影的這些變化在今天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幾位重要的現象。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則真正意義。
E. 電影的代表人物
中國電影百年代表人物
鄭正秋
生卒年1889年-1935年。原籍廣東潮州,1902年畢業於上海育才公學,曾從事新劇運動,受聘為《民立報》劇評主筆,倡導戲劇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1913年與張石川合組新民公司,共同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共同創辦明星影片公司。
一生共編導影片40餘部,是第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1913年,《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譽為「為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1923年編寫了電影劇本《孤兒救祖記》,第一次為國產片帶來遠遠超過外來影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1933年編導的《姊妹花》是中國最早的有聲故事片之一,創下了在同一家影院連續放映60餘天的空前紀錄。
邵氏兄弟
邵氏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從事影片的攝制與發行。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起一座輝煌的電影王國。邵氏兄弟80年間共拍攝影片1000餘部,以商業娛樂片為主,但不乏佳作,有40多部影片獲得各類電影大獎,創造了多個第一,如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第一部片上發聲的有聲片《歌場春色》、第一部粵語片《白金龍》,開辟了黃梅調電影和新武俠片兩種新的電影形式……
邵氏兄弟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走過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步,並且在每一階段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們的歷史幾乎是中國商業電影發展的縮影。
蔡楚生
生卒年1906年-1968年。廣東潮陽人,1929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副導演兼美工師的身份協助著名編導鄭正秋工作。1933年拍攝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之作。
抗戰期間,蔡楚生先後認識了周恩來、毛澤東等人,開始自覺地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抗戰勝利後,按周恩來的指示,與其他影人共同建立了進步電影的陣地———聯華影藝社,一年後又改組成立昆侖影業公司,蔡為編導委員會成員。在戰後物資極其匱乏、自身重病未愈的情況下,蔡楚生又與鄭君里合作,奮力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
主要作品有《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南海潮》等。由於對中國電影事業和電影藝術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他被評論界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
趙丹
生卒年1915年-1980年。祖籍山東肥城。1932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
主要作品有《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時》、《女兒經》、《馬路天使》、《十字街頭》、《中華兒女》、《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烏鴉與麻雀》、《武訓傳》、《李時珍》、《海魂》、《林則徐》、《聶耳》、《烈火中永生》,他代表了中國20世紀60年代前後的電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當的國際聲譽。
周璇
1918年生於江蘇省常熟,1957年9月22日去世,終年39歲。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並主唱過電影主題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電影《馬路天使》中飾演女主角小紅,並在影片中主唱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銀幕偶像。主要作品還有《李三娘》、《董小宛》、《蘇三艷史》、《長相思》、《歌女之歌》、《莫負青春》、《憶江南》、《夜店》等。
該片獲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0年優秀影片獎;第2屆「文匯電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第1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1995年上海影評學會中國電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
謝晉
生於1923年,浙江上虞縣人。1953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謝晉先後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評委。
其它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3項大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4項大獎。《芙蓉鎮》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4項大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4項大獎。《女兒谷》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鴉片戰爭》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5項大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最後的貴族》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李小龍
生卒年1940年-1973年。生於美國舊金山,祖籍廣東順德。1966年因參演《青蜂俠》一舉成名,開始私人教授好萊塢名人中國功夫。在不少外國人的心目中,李小龍就是中國功夫的化身。
1971年11月被國際武術權威雜志《黑帶》列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1972年憑《精武門》一片獲金馬獎「最佳技藝獎」,1993年好萊塢名人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1993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張藝謀
生於1951年,西安人。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1987年開始出任導演。
1985年《黃土地》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8年影片《紅高粱》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2000年2月《我的父親母親》獲第5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評委會大獎。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被授予終生成就獎。1996年被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為當代世界20位大導演之一。2005年2月獲得好萊塢藝術指導公會頒發的電影影像傑出貢獻獎。
李安
1954年生於中國台灣省,祖籍江西。1975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學院,後前往美國留學。
1993年《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94年《飲食男女》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5年《理智與情感》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並被評選為美國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2000年《卧虎藏龍》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10項提名,並最終奪得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攝影及最佳藝術指導四項大獎。李安本人也獲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及美國「導演協會獎」。
鞏俐
1965年生於沈陽,祖籍山東濟南。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
1992年《秋菊打官司》榮獲威尼斯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金獅獎,並獲得金雞獎與百花獎雙料最佳女主角獎。2000年因《漂亮媽媽》榮獲第2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同時被授予藝術成就大獎,並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同年獲邀出任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F. 全球的電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
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 「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實驗電影 Experimental film
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非商業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16厘米膠片拍攝的短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就其藝術實質而言,是有聲電影時代的前衛電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實驗電影的萌芽時期;二次大戰後,實驗電影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中心仍在美國,但是在英、法、義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展開拍攝實驗電影的活動。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G.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作為一個喜歡電影的同學,我來說一下我心目中能排上世界十大著名的導演。
1.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代表作有《指環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等等。
對,就是他,這個「愛放鴿子」的導演吳宇森,如果不是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好萊塢大片《碟中諜2》居然是一個華人導演的,吳宇森導演的暴力美學,那才是真正的暴力+美學,據說就連昆汀都是他的粉絲,由此可見吳宇森的地位。
碼字不易,喜歡的小夥伴給個贊吧。
H. 中外電影史上的五個代表人物
斯皮爾伯格~格里菲斯~梅里埃~庫里肖夫~~愛森斯坦~~
I. 世界影史排行榜
從第一名至第十名分別為:《肖申克的救贖》、《控方證人》、《這個殺手不太冷》、《霸王別姬》、《美麗人生》、《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十二怒漢》、《燦爛人生》、《盜夢空間》。
這十部電影都被大眾非常熟知,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電影藝術在不斷地創新,有些根據真實的世界改編;有些表現了勵志的人生;有的充滿了大膽的想像;有的展現了一個時代風貌,因此才能被人們評價為世界頂級的電影。而我國的《霸王別姬》也在榜單中,還位於第四名,可以說是國內創造出的最頂尖的成績,也將陳凱歌推向了世界電影發展史的篇章中。
第二、排名第一位的一直是個神話,從未被超越
眾所周知,《肖申克的救贖》便是世界十大電影排行榜上的第一名,至今都沒被其他電影超越,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的成功。這部電影為美國作家斯蒂芬·埃德溫·金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電影中監獄作為最主要的故事場景,寓意性極強,展現了復雜混亂的世界,表現了創作者內心的需求,他希望荒原上的人們堅守善良人性,並且可以振作起來。
這部1994年的電影作品,由弗蘭克·德拉邦特編劇並執導,由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領銜主演,可以稱之為一部男主角復仇的勵志片,他以親身經歷告訴他人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永遠不要放棄去實現它。
J. 請問歷來中外喜劇電影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路易.德菲耐斯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的喜劇明星,路易.德菲耐斯因主演以二戰為背景的喜劇片《虎口脫險》而被觀眾所熟知。
1914年7月31日,菲奈斯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里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可以說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里笑聲最多的年代。
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十部菲奈斯電影:
☺1946年,《巴比松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Barbizon),菲奈斯的第一部電影。
☺1956年,《穿越巴黎》(La Traversée de Paris),菲奈斯的成名作,在影片中他與法國老牌影星讓•迦本(Jean Gabin)和布爾維爾(Bourvil) 共同合作,使法國觀眾發現了這個32歲的喜劇天才。
☺1964年,《芳托馬斯》(Fantômas),菲奈斯與讓•馬雷重新演繹芳托馬斯電影。
☺1964年,《聖特羅佩的警察》(Le Gendarme de Saint- Tropez),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電影,該系列前後共拍攝了6部。
☺1966年,《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菲奈斯的代表作,是法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喜劇電影,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優秀的喜劇電影。
☺1967年,《長長的假期》(Les Grandes Vacances),與克勞德•讓莎(Claude Gensac)第一次在電影中扮演夫妻,之後他們先後在10部電影中扮演夫妻。
☺1967年,《奧斯卡》(Oscar),根據菲奈斯主演的同名戲劇改編的諷刺喜劇。
☺1973年,《雅各布教士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菲奈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1980年,《吝嗇鬼》(L』Avare),菲奈斯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著名諷刺喜劇。
☺1982年,《警察與女警察》(Le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ees),菲奈斯最後一部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