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茶館最後的老掌櫃怎麼了
如下。
王利發的茶館也將被人霸佔。這時,常四爺、秦仲義相繼來到茶館,找闊別多年的老掌櫃談心。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里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② 《茶館》中常四爺、松二爺、秦仲義、王掌櫃、王掌櫃的兒子是怎麼死的
茶館最後只有王掌櫃上吊自殺了,其實相當於是被時局給逼死的,松二爺是從常四爺最後的敘述中得知是餓死的,他是旗人,性格又過為懦弱適應不了軍閥混戰時期北平城的生活,雖然說過好死不如賴活著,反而死了,剩下常四爺和秦二爺都走了,沒說怎麼死不過都活的艱辛,王掌櫃得兒子走了。
③ 如何理解《茶館》結尾沈處長的八個「蒿」
《茶館》結尾沈處長的八個「蒿」是充滿了無恥的笑聲,因為沈處長就這樣在惡人們的幕後推波助瀾,為惡人們營造了為非作歹的水土,終於逼死了王掌櫃,《茶館》落幕之前,王掌櫃凄慘死去,沈處長堂皇亮相,八聲「蒿」(「好」)宣告了這個官僚的空洞和冷血,展示了這個官僚秩序的無情、冷酷、不可救葯。
④ 誰知道茶館第二幕的情節
第二幕(節選部分):軍閥混戰時期,茶館生意艱難,盡管王利發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慘淡經營。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於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館已經破爛不堪,無論主人怎樣改良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廚師只能在監獄里蒸窩窩頭;身懷絕技的藝人無法維持生計,民間藝術瀕於失傳。與此對照,惡勢力卻異常活躍,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頹,其後代登場。劉麻子、唐鐵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無恥;沈處長比以前的馬五爺更仗洋人勢力向中國人施威;龐太監的侄子們則組織復辟活動,百姓更難以生活。最後茶館掌櫃王利法在茶館被人霸佔之後懸梁自盡。作者懷著強烈的激情批判和詛咒了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表明了舊中國註定滅亡。劇中通過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區一筆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原文:http://www.bashu.net/literature/famous/teahouse.htm
⑤ 茶館中每個人物的生平,結局
王利發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松二爺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
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秦仲義
秦仲義是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為很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
(5)電影茶館那個掌櫃最後怎麼了擴展閱讀:
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它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面,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那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二十年後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後的抗戰勝利之後。
茶館里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里發生的事情雖然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徵卻又與前後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的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在這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場的三個主角——王掌櫃、秦二爺和常四爺,除了掌櫃是在每幕都出場串起一個個故事之外。
松二爺和常四爺的生活變遷反而被放在了幕後。但是仔細咀嚼這幾個人的遭遇,其實恰恰是最能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
⑥ 茶館裡面吳祥子和宋恩子的結局
茶館里並沒有明確交代吳祥子和宋恩子的結局,直接上小吳祥子和小宋恩子登場了。
劇情簡介:
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的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藏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預示著大清國必將滅亡的命運。
終於到了民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王掌櫃苦心「改良」裕泰茶館,令其重新開張,但動盪的社會令王掌櫃憂心不已,茶館的經營越發艱難。
又過了幾十年,裕泰茶館在已風燭殘年的王利發的苦苦支撐下繼續經營。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
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
(6)電影茶館那個掌櫃最後怎麼了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王利發
裕泰茶館的掌櫃。精明能幹部,為了避免被淘汰,他想盡辦法跟上時代,經歷了千災萬難仍忘不了搞改良,可都是「動腦筋白費力,胳臂擰不過大腿」。最 終,他和他的茶館在風雨飄搖中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常四爺
普通旗人,裕泰茶館的常客,熱愛自己的國家,富於正義感,有骨氣,敢做敢當。曾因議論時政被清廷爪牙逮捕,也曾參加過義和團;清王朝滅亡後,開始自食其力,憑勞動吃飯。他一生歷盡坎坷,只盼著國家能像個樣兒,中國人不再受外國人的欺侮。
秦仲義
裕泰茶館的房東,北京的財主。他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變賣家產,一心一意興辦工廠以求富國裕民。然 而,他含辛茹苦奔波一生,到頭來卻一事無成。
松二爺
通旗人,常四爺的好朋友。講禮節,待人和氣、彬彬有禮,膽子小卻又喜歡說話兒。他整天無事可干,泡在茶館里,把黃鳥當成精神的寄託。從清末到民國,他的生活經歷巨大變化,日益潦倒落魄,最後竟衣食無著。
⑦ 誰知道《茶館》的結局是什麼如題 謝謝了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