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村一畝三分地女主是誰是一個女主還是兩個啊男主到底最後和誰在一起了啊迷糊啊!
男主最後和男配在一起了。
『貳』 老闆娘做的手擀麵太好吃,小伙點了五碗,結果結賬時差點打起來這是電影
手擀麵做法
主料
麵粉
300g
豬裡脊肉
50g
輔料
鹽
3g
胡蘿卜汁
200ml
胡蘿卜
適量
香菇
適量
青椒
適量
料酒
1小勺
生抽
適量
老抽
適量
白糖
12小勺
胡椒粉
適量
水澱粉
適量
1.麵粉300克,再加3克鹽攪拌均勻。再准備一點玉米面用來撒薄面防粘。
2.用攪拌機打200毫升的胡蘿卜汁,其他蔬菜汁都可以,先准備出200毫升,和完面後最後會剩下一點。溫水、涼水都可以,溫水和完的面好擀,涼水和完擀著費勁,面總往回抽。用水量要控制好,寧硬勿軟。面和好後面盆和雙手都應保持光潔。
3.和好的面團放在常溫下餳30分鍾,記得蓋上蓋子以免表皮風干。用不了的面團可用保鮮膜包起來,放進冰箱冷藏保存,下次用的時候也會特別勁道。
4.將餳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將面團一點點擀大,要薄厚均勻,邊擀邊撒薄面以免粘連。擀好後將整張麵皮一層層的折疊氣來,用刀切成任意寬度的面條,不宜切得太細。
5.最後將切好的面條打開就好了。
6.把面條放進開水鍋,你會發現特別好熟,開一次鍋就熟了,然後過涼。
『叄』 哥哥是木匠,弟弟種桃子,然後兩兄弟搶一個女人,最後哥哥娶了女主的山村小說是什麼
說實話,這個小說的情節確實有一點大開眼界,但是這個小說的話,表口水建議還是放棄吧,不要去看。
『肆』 求一部很早之前的恐怖片,說是女主到很老的山村泡溫泉,結果發現這個山村每年需要祭祀,要被砍去一隻腿。
魔境傳說 (2007)
導演:深作健太
編劇:大石哲也
主演:松下奈緒/鈴木亜美/中川翔子/小沢真珠/池內博之
類型:喜劇/動作/驚悚/恐怖/奇幻/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劇情簡介······
專攻民族學的女大學生水野(松下奈緒 飾)因目睹戀人朝宮圭一(池內博之 飾)的出軌而倍感傷心,為了派遣壓抑的心情,她約上好友火請愛子(鈴木亜美 飾)一同外出旅遊。她們的目的地是位於某地深山老林中一個名為阿鹿里的小山村,這里引起古樸久遠的民俗以及舒適的溫泉而成為旅遊景點。
然而,沿途詭異的風光以及村民反常的表現引起兩個女孩心中陣陣不安。很快她們便發現,這里依舊保有將活人殘殺用作祭品的野蠻傳統。而水野和愛子,則成為村民此次獵殺的目標……
『伍』 抒情散文《母親的手擀麵》
每當吃面條時,我就情不自禁地聯想起母親做的手擀麵。母親雖去世多年,但依偎在母親身邊,吃她老人家親手做的手擀麵的生活片段好象發生在昨天。
小時候生活困難,幼小的記憶中只是家中來客人時才能見到母親做的手擀麵。手擀麵端到桌上後,我總是用乞盼的眼光直勾勾地盯著盛著手擀麵的大白碗,碗里熱氣騰騰,散發著香噴噴的誘惑,使人總是垂涎欲滴。當聽到客人誇獎母親的手藝時,唾液腺更是毫無吝嗇地往嘴裡噴涌著口水,雖是這樣要好的自己也絕不能讓客人看出一點破綻,因此口水只能靜悄悄地往肚子里咽。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只有一個期盼:客人少吃點,快吃完,那怕剩餘一頂點也能解解自己的嘴讒。其實那種解讒也只能是手擀麵中加點蒜泥以菜的形式打發自己而已,因為剩餘的總是少得可憐。
物質匱乏的年代,真正能吃頓母親做的手擀麵只能是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每年自己過生日的場景我終生難以忘記,就是家中再困難,借來、賒來,母親也要專門為我做最喜歡吃的手擀麵。每當這時我總是用期盼的眼光守侯在母親身邊,惟恐離開一頂點就會失去一年的等待和 期盼。母親把麵粉放進面盆後,左手不斷攪拌,右手用瓢一點一點地加水。
俗話說得好,軟面餃子硬面湯(面條:俗稱面湯),因此水要盡量加的少點。水加好了, 母親用力糅合,一遍又一遍,這樣就成為一個大面團。母親把面團放在面板上,擀麵杖來回滾動面團,只見面團由厚變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團就魔術般地成為大小形同中等鍋蓋且厚度均勻的薄面片。(感恩母愛 )母親把薄面片一折一疊,均勻地用刀切割,做成手擀麵。然後母親把做好的手擀麵放入含有煮熟的綠豆的沸水中,手擀麵和綠豆 混合在一起上下翻滾,「歡呼雀躍」,就像自己此時快樂的心情。大約5分鍾左右,母親把它盛在碗里,我便迫不及待地從母親手中接過盛著手擀麵的碗,立即狼吞虎咽。
這時往往眼讒肚子里飽,吃飽了總是還想吃,因為過去今天,一年中再也沒有這么一天,因此總是把自己的肚子吃的鼓鼓圓圓。
最有意思的是今年的生日剛過,就盼望明年的生日快快到來,不為什麼,就是盼望再美滋滋的吃頓母親做的'手擀麵。但盼望的日子總是那麼久遠,一天兩天,那可是整整一年,這一年不知道要勝過現在的多少年。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有了好轉,但是母親做的手擀麵仍然是我們家中最喜歡吃的首選,特別是夏伏天的中午飯,母親為我們全家做涼面,將切的稍寬 點的手擀麵,放在沸水中煮熟,然後浸泡在冷的開水中,盛在碗里,在手擀麵的上面放點黃瓜、椿芽、鹹菜、蒜泥等混合而成的小菜,香味無比,百吃不厭,不但吃 得飽還能起到防暑的作用。我們家中的孩子總是留著空肚子,盼望著中午這頓久違的涼面。
除此之外,母親還手擀「寬心面」、「上樑面」,當然「寬心面」和「上樑面」絕對與自己無緣,「寬心面」是專門為姐姐出嫁時做的,「上樑面」則為家中蓋房上樑時幫忙人做的。
轉眼二、三十年過去,面條再也沒有什麼稀罕,雞蛋面條、黃豆面條早已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當我吃著這些面條的時候,不知為什麼總也吃不出母親做的大部分只有單一白面成分的手擀麵的味道。
母親走了,今生今世的我再也不會吃到母親做的手擀麵。母親做的手擀麵只能成為我的一種回憶和懷念。
『陸』 一部現代電視劇,女主會功夫,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考上了大城市的學校
電視劇《明若曉溪》。
《明若曉溪》是根據明曉溪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偶像劇,由吳建新執導,曾沛慈、林子閎、馬振桓、徐開騁、曹曦月、蔡頤榛聯袂主演。
該劇講述了來自鄉下的功夫女孩明曉溪在貴族學校光榆學院依靠自己的善良、努力、樂觀以及不服輸、不屈服的精神,成為了光榆所有人的榜樣,實現了愛情與夢想雙豐收的故事。
該劇於2015年9月8日在湖南衛視《青春進行時》和台灣八大綜合台播出。
『柒』 西施正在擀麵出來一個男人,然後西施說我的皮膚好還是面好啊,什麼電影片段
西施大戰奧特曼。
你可以去看一下,當時泰羅奧特曼去地球巡查看到西施在毒害武大郎。便和武大郎融為一體,具體你可以去看一下原著。
『捌』 山村老屍1在國產恐怖片是什麼水平
山村老屍1算是國產恐怖片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開創了中國懸疑恐怖片先河。非常具有代表性,現在這部電影就算拿到現在來看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因為當時的元素貼近於生活,讓人們看電影的時候看著看著就會不寒而慄。
這部電影雖然是在借鑒的基礎上產生的拍攝靈感,可是影片中自創的「湖底怨氣」和楚人美化成厲鬼後在湖底的怨氣一直不肯消散,年輕女子背著楚人美走在酒吧盡頭的片段,當然還有最後女鬼吟唱粵劇的橋段都是觀眾心中深刻的記憶點。
『玖』 故鄉的村莊散文
我曾是飄落在青藏高原的一片雪花,久居異鄉我無法用清貧和富裕來詮釋已久別的村莊,我只是鍾情於她是我生我養我的地方。對於她的思念,這不僅是因為坐在土炕上的母親,那滄桑蕭瑟的田園,那於凄楚默念中的親人。
重回我的村莊,那些老舊的土牆、土坯房,那一條條小巷道,在余輝的霞光里顯出幾分凄涼和落寞;面對那一條條用水泥混凝土鋪成的巷道,我不僅思緒萬千……
而今走在蒼茫的村道上,渺渺升起的炊煙,空剩寂寥縈繞在心,遲遲不肯散去,想想昔日雞犬相聞,炊煙四起的景象都沉沒在過往的雲煙中,曾經和小夥伴們瘋玩過的小巷,那些殘破的土坯房已不復存在了,代替它們的是錯落有致紅磚砌成的新房了。雖然變了模樣然而房前屋後,窗檯院落,散落著我童年的記憶,似乎伸出手就可以觸摸到童年那份記憶的門;兒時情形依然清晰可辨,一切近在咫尺,卻又如此寂寞而遙遠,所有成長的記憶快樂和憂傷,都沉落在心靈最深處借著童年的溫馨和溫暖拭亮,透出幾分陳年的亮光。
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仔細端詳過我這片靜默的村莊,時間久了,舊貌以換新顏,唯一不變的是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世事滄桑,村莊的每一縷風,每一輪變遷,都將定格成生命中永不消失的風景。人、許多時候都是懷舊的,一棵棵樹,一束束花,一個個生命中的朋友都是一段最美好的回憶,有如無數心事在心底沉澱,永不消逝……
今天離別了,我平常的生命,我的靈魂流浪在村莊的血脈里。別別離離那段歲月,當我再一次和年邁的慈母辭別,隨著汽車的嘶鳴聲,我覺得母親沒有來得及多叮囑幾聲,戛然而止的車門聲便伴我遠行,從此離開了村莊,日夜惆悵,春、夏、秋、冬何時有我歸鄉的喜悅?
今夜,我又透過時光的黑暗,彷彿我又聞到了母親手擀麵的芳香,我試圖又在夢中向村口走去,家門依舊為我敞開,我試去面頰冰冷的淚企圖喚醒這沉醉的夢……然而一切都是徒勞,在無邊無際的曠野里,我孤獨、無助,曾經留在心底的愛而今是如此的冷漠,而我只能把我的村莊,當做是我永遠的愛的天堂。
似乎轉瞬之間,離開生我養我的這個村莊已經四十多年了。從風華正茂的少年到臨近退休的老者,故鄉的村莊一直是我記憶深處的一片綠洲,從來沒有模糊過。那村、那街、那巷、那院,那坡,始終清晰地閃現在腦海中,無一不是最美的鄉景,無一不是最戀的鄉情。
一、村莊
在我的記憶中,我出生的這個村莊就像一棵大樹:樹干是街,樹枝是巷,樹葉是院,果實是人。這棵大樹的根,深深地扎在肥沃的田野上;這個村裡的人,牢牢地倚靠著村莊和田野,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與村莊同呼吸共命運。
如果從空中俯瞰,這個村莊的確就是一棵活生生的大樹: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街,貫穿村子直至村外;東西走向的三條小街與南北大街相串聯,組成一個吉祥的「豐」字;二十幾條巷子連接在主街和小街上;幾百戶人家則有序地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兩側。於是,一條主幹,六條主枝,二十幾條細枝,幾百串樹葉,上千枚果子,便構成了生我養我的這棵叫「八里庄」的大樹。如果留心周圍的村莊,大多也和這個村莊一樣,呈現出樹的形態。
這個村莊坐落在平原上,不靠山,不近河,不沿鐵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在外人眼裡似乎毫無特點可言。然而,這個村莊和所有村莊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也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東西。別的不說,光是村裡那些地名,如「道士溝」、「隔淖坑」、「於家墳」、「柳墓田」、「大窪」、「苑上前」等,村裡人一聽就知道是指哪裡,村外人聽不明白更無從理解。「道士溝」和「隔淖坑」這倆地名,在全國也不會找到第二個,前者源於一個神奇的故事,後者則是村莊歷史悠久的佐證。試想,村人挖土(本地稱隔淖)墊街、墊院、墊豬圈,竟然挖出了一個長寬各三百多米、深十幾米的大坑,體積達上百萬立方米之巨,這需要多少年才能做到!村子四周曾有的那道高大的圍牆、環繞的護村河和大柳樹,也是鄉村中所少見的。
村子的歷史有多長,似乎從來沒有人能說清楚。但若翻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會發現,早在華夏分九州時,這里就屬於九州之一「青州」的核心地帶;周朝分封後,這里則屬於齊國,是歷史偉人姜子牙的封地;《三國演義》中講述的孔融的故事,據考證就發生在村莊旁邊。近年來,村子周圍更是時常有古墓被發現,多是漢代之前的。村莊的歷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
二、大街
村子的主街又寬又長,兩頭伸出村子,如同抬著村莊的一條大扁擔,連接著田野與其他村莊。大街的兩頭,便是人們常說的村口。村子的大街因為獨一無二,反而沒有具體名稱,就叫「大街」,人們到街上去的時候,都習慣叫「上街」。倒是三條小街分得清楚,分別叫「前街」、「後街」和「中街」,叫起來不容易混淆。大街是支撐村莊的骨架,也是聚集村莊的靈魂,自然也是一個村莊的門面;看一個村子是否興盛,民風是否淳樸,瞅一眼村子的大街便八九不離十。這個村子的大街寬闊、筆直、平坦、整潔,如同粗壯的樹干,使村子顯得有底蘊、有章程、有秩序,有活力,給人以蒸蒸日上、興旺發達的感覺,不像有的村莊大街東拐西歪、坑坑窪窪,雜亂無章,如同樹干少皮沒毛,顯得缺規矩、缺章法、缺權威,缺和諧,給人以疾病纏身、生長無力的印象。我小的時候,大街都是黃土的,由於呈南高北低之勢,夏天一場大雨,大街上便會被沖出道道小溝壑,但雨後很快便有人填平補好。冬天一場大雪過後,村子的大街也會馬上被各家各戶清掃得乾乾凈凈,不留任何死角。村子的大街,就如同生長的樹干,一年四季、歲歲年年都用力向兩頭伸展著,越來越長,村子也就越來越大。
村子的大街是村裡人流匯集的地方,如同城市的廣場。春夏時節,每天天一亮,街上便熱鬧起來,急著下田的大人,准時上學的孩子,外出辦事的人們,都匆匆經過這里,走出村子;撒歡的狗,尋食的雞,耕田的牛,拉車的馬,也相繼出現在大街上。還有賣豆腐的梆子聲,貨郎的銅鑼聲,染布的搖鼓聲,此起彼落,使大街沒有冷清的時候。到了傍晚,忙完了一天的大人小孩都如倦鳥歸巢,紛紛經過大街回到家裡。晚上,在漸趨平靜的大街上,有時還會偶爾傳來幾聲孩子叫爹回家吃飯的喊聲,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爹拐到了誰家,只好在大街上叫喊了。我小時候,就經常跑到大街上喊父親回家吃飯,辦法雖然土得掉渣,但卻非常管用,只要喊上幾聲,父親就會很快回家了。
農忙季節,大街上雖然川流不息,但都來去匆匆,沒有多少風景可看。一到農閑時節,大街上便會有各種各樣的手藝人、買賣人,把大人小孩都吸引到街上。春節剛過,便有外地的鐵匠來到村裡,在大街上鋪下攤子,叮叮鐺鐺的響錘聲,引得各家各戶都把鐵鍬、鋤頭、钁頭等農具拿來,加長、淬火、磨刃,為一年的農活做好准備。一般情況下,鐵匠的響錘聲要在村裡持續兩、三天。修理風箱的,拾掇簸箕的,鋦缸鋦碗的,修篩補籮的,也會輪番出現在大街上。家家都趁著農閑有空,把家裡破損的東西拾掇好。對孩子們來說,最誘人的是街上銅貨郎的小鑼聲,那些泥做的小動物、面捏的小人、五彩的小糖豆、透明的玻璃球、小發夾紅頭繩等,對男孩女孩都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冬天吸引人的還有賣糠葫蘆的吆喝聲。一聽到叫賣聲,曬太陽的老人、做針線的婦女、玩耍的孩子,還有跟在孩子後面的狗,都會圍了上去,雖然看得多,買得少,但卻讓冬天的大街照樣充滿活力。
三、胡同
村莊的小巷不叫巷子,而叫胡同,沒有人問為什麼,因為一輩一輩傳下來,都是這么叫的。胡同的兩邊或是院牆,或是籬笆,各家院子里的樹木,都把枝葉伸展到胡同的上空,把花和果展現給鄰居的同時,也把胡同搭成了一個天然涼棚。春天裡,圍牆和籬笆爬滿了各種藤蔓,開著各色花朵,如紫色的牽牛花,黃色的絲瓜花,白色的眉豆花,裝扮得五顏六色,使胡同成為一道植物走廊;夏天,藤蔓上則掛滿各種瓜果,長的、圓的,直的、彎的應有盡有,琳琅滿目,顯得生機勃勃。每到秋天,胡同的牆邊便豎滿了秫秸、玉米秸、菸秸等,排在這里曬干後再搬進院子。
胡同雖然沒有大街熱鬧,卻是連接各家各戶的紐帶,也是連結大街和村外的橋梁,是村莊這棵大樹的樹枝。村裡的每條胡同,就像現在城市的一個小區,自成一番天地。住在一個胡同的人們就是近鄰,自然勝過遠親,不管並排門、正對門還是斜對門,不管血緣近、血緣遠還是無血緣,一塊住著便像一家人,挨著住著就不會生分。一個胡同的鄰居不僅天天碰面,而且都喜歡在胡同里扎堆:男人們喜歡蹲在這里抽煙,女人們喜歡湊在這里聊天,老人們喜歡坐在這里曬太陽或納涼,孩子們則喜歡拿著干糧在這里吃,連各家養的狗也喜歡在這里轉悠,雞在這里找食吃。誰家來個客人,胡同里的鄰居也都會知道,甚至能認識個大概,經常是客人還沒有進門,主人就被喊出來迎接了。如果主人家裡暫時沒有人,鄰居都會先幫忙招呼著。
胡同里有平靜,有熱鬧,也有風波,偶有鄰居吵架,也多是發生在胡同里。但庄戶人都知道,鄰居吵架那是勺子碰鍋沿,牙齒咬舌頭,因為近了才會碰,不吵不熱鬧,不辯不明白。所以,鄰居吵架的時候雖然聲音大,架勢足,但多是氣話。吵過後低頭不見抬頭見,大人不見小孩見,都希望盡快雲消霧散,免得日子過得別扭。所以,大家都不願意把事情鬧大,很少會鬧到大街上。事實也是如此,往往不出三天,吵架的雙方就會言歸於好,因為大家一天不知要碰多少次面,老扭頭總不是個辦法,多累啊!
胡同跟大街不同,有自己的名稱,如西胡同、大胡同、前胡同、後胡同等。盡管大家都不知道這些名稱的來歷,但輩輩都是這么叫著,沒有人追究為什麼。
四、院落
院落是庄戶人各家各戶自己的天地,雖然不少院子里都砌了影壁牆,讓人無法從門外對院子一覽無遺,但其實一點兒也不封閉。庄戶人家裡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不怕看,也不擔心丟。家裡有人時,院子的大門都是大開的,鄰居串門根本不用敲門,喊一聲或咳嗽一聲就進來了;家裡無人時,院門也是隨便一拴,只防小孩和家禽,不防大人。至於屋門,白天只開不閉,燕子方能隨意回窩;晚上只閉不關,冬天也是如此,狗都可以隨意進出。至於貓,門的旁邊都留有「貓道」,晚上不用走大門。農家的窗戶也是大大方方的,過去用紙糊,一層薄紙便隔開內外;如今即使用上玻璃,也不習慣掛窗簾,因為院外面有院牆擋著,院裡面有花樹掩著。農房的屋檐短,夜空亮,在屋裡睡覺時,月亮可以直接照到炕上,人們時常摟著月光睡覺。每次回老家時,我最喜歡的事,就是在炕上伴著月光睡覺,充分享受那種醉人的美好感覺。
夏天的農家院子,白天是自己的,晚上則是大夥的。鄰居們幹了一天農活後,雖然很累,但熱得睡不著覺,便喜歡聚在一起聊天乘涼。盡管說的都是那些車軲轆話,翻過來復過去,但大夥兒仍然覺得有趣。庄戶人聊天如同請客吃飯,不喜歡男女混雜,往往這家是男人的天地,那家是女人的天下,天長日久便成為習慣,不會錯亂。夏天的乘涼與平時不同,因為天熱,男人自然是赤膊上陣坦誠相見,女人也多喜歡薄衣短袖甚至敞開胸懷,男女分開便是自然而然的事。夏天乘涼沒有鍾表可以計時,月亮每天也不一樣,往往抬頭看天上的星星,如牛郎、織女、南斗、北斗等。有時甚至看都不用看,露水一大身上感覺涼了,便各自回家睡覺。小時候,我喜歡跟著母親在院子里乘涼,躺在涼席上,頭枕手臂,看著天空的星星,聽著蟋蟀的叫聲,享受著母親手中搖動的蒲扇帶來的溫柔涼風,很快便能進入夢鄉。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睡在炕上,總是不記得何時進屋,自然是母親怕我著涼,等我一睡熟就抱回屋裡了。
冬天的炕頭和夏天的院子一樣,也是聚集人氣的地方。冬天的農家炕頭,晚上是自家的,白天則是大家的:東炕頭有男人抽煙、下棋、打撲克,屋裡烏煙瘴氣,顯得熱氣騰騰;西炕頭有女人拉呱、縫衣、納鞋底,屋裡笑聲不斷,顯得人氣十足。對農家人來說,冬天家裡有人來那是好事,說明炕頭大,人緣好,家裡暖和。再說,家裡來人也不吃虧,那些小便可是上等的肥料。每年冬天,如果天氣太冷不能到外面玩,我就喜歡呆在母親那邊的炕頭上,因為受不了男人房間里那股嗆人的煙味。
院落是村子這棵大樹的葉,也是村子的細胞。多少年來,即使有的樹葉乾枯,但還快就會發出新葉補上,使大樹始終鬱郁蔥蔥。
五、田野
在老家,庄戶人稱野外叫「坡」,到田野勞動則叫「上坡」。多少年來,村子這棵大樹之所以樹葉越來越多,樹枝越來越長,樹干越來越粗,樹冠越來越大,得益於田野那豐富的營養。
對庄戶人家來說,田野是讓人敬畏的地方,因為那是祖祖輩輩耕耘過的土地,也是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依靠,不敢有絲毫的不恭敬。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跟隨大人在農田裡勞動,如果發現田裡有小石頭、碎磚塊等雜物,大人們都會順手撿起,帶到田外面。那些農田經過不知多少代人的精耕細作,土壤細膩得似乎被篩子篩過,肥得好像能攥出油來!那圍繞著村莊的片片農田,是一村人的命根子,像寶貝似地被護著、養著、種著。在農村生活,莊稼人經常會用到土,如打院牆、鋪院子、墊豬圈等,都是到荒野里去取,從來不會到農田裡去取一把土。收獲莊稼或拔草時,都是把泥土抖得乾乾凈凈,才能帶出農田。
春天裡,農家的種子、肥料等,從家裡經過胡同和大街,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田。有了即時的、充足的營養,農田便會朝氣蓬勃,收獲累累,村莊這棵大樹之根也就積聚了充足的養份。夏秋時節,農田的糧食、柴草等又經過大街小巷輸送到各家各戶,村子這棵大樹便枝葉茂盛,欣欣向榮,越來越高大健壯。如此循環往復,年復一年,從不改變。
我小時候的田野,是一幅充滿活力的畫卷:農人們戴著葦笠,攜著鋤頭,在田間忙忙碌碌。他們弓著腰,面朝黃土背朝天,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在田野里勞作,用他們的一生,完成代代傳承的使命,保證了村子的長盛。村莊的荒野和路邊,總有數不清的小花,不管人們是否留意它們的存在,總是恣意地開放著,五顏六色,燦爛多姿,芬芳著原野,璀璨著鄉村,展現著美麗,把精彩留在鄉間。村裡的人們就像這些盛開的野花,習慣了無人喝彩的日子,用朴實無華的生活詮釋著生命不息的輪回,綻放而不避衰落,以衰落換取更美麗的'綻放。
近些年來,老家村莊的田野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農田的面積越來起少,願意種田的人也越來越少。一些良田上蓋起了農房、加工廠,把原先整齊的農田分割得支離破碎;村裡建起的磚瓦廠,把那一層層肥沃的土壤,變成了一塊塊生硬的磚頭,運到四面八方,留下了一個個形狀各異、深淺不一的深坑,積滿了雨水,長滿了雜草,如同一隻只流淚的眼睛在哭訴著什麼。村莊這棵大樹雖然還在,但大樹的根卻顯然已經變得殘缺不全,許多枝葉也開始乾枯,令人憂心。
曾幾何時,生我養我的這個村莊就像一棵大樹,千百年間從來沒有停止過生長,生生不息。即使是天災和戰爭,也沒有動搖過這棵大樹的根基。然而在國富民強的今天,這棵大樹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雖然沒有病入膏肓,卻已嚴重營養不良,完全沒有了以往的那種蓬勃與茂盛。每次回老家時,面對那些破敗的房屋,那些荒蕪的家院,還有日趨減少的農田和日益稀少的村人,我都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我擔心將來有一天,村莊這棵大樹會悄然倒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願我的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是這么一個村落。一條三點五米寬的水泥公路,從鎮上通到村裡,好似腸子般旋繞,彎彎區區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的話,呈現雙龍戲珠的畫面:以鎮作為龍珠,兩條公路比作大小龍;大龍是城裡到鎮上往上仰頭,小龍是村裡到鎮上也往上仰頭,龍頭交匯於鎮上,爭搶著這個香餑餑。要是風水先生來了肯定會說:這里方位很好,龍脈所在,百姓之福啊;住在此地者,衣食無憂,子孫滿堂。一片繁華之景啊。聽著不錯,但我要講的不是鎮上,而是村裡,是小龍的尾巴。從村頭開始說起吧:在公路上方有個衛星信號接收器,我們那叫大鍋,這是我們村唯一一個現代化的設備,靠它電視才能工作,才能見識到外面的世界。往上走,就到我們的棲息之地了。房子是坐南朝北的,沒什麼特色,因為年代有點久遠,看著有些暗淡、有些老氣。大大小小的加在一起有百來戶人家。中間有個主村道,供大人聊天、小孩嬉鬧。房屋前面是山谷,水從山頂上流下來,匯集成了一條龍形的小河。大人們都說這水是村裡的命根子,是不能斷掉的。
這次返鄉,是我一個人的旅行。由於昨晚下了雨,天氣很是涼爽,正是回家的好時機。我簡單吃了點早餐就往車站奔去了。一定要趕上第一班車,迫不及待的回歸故里。在那裡發生的每一個故事,我輕易不敢忘記,我牢記著那裡的一切。找個時間、一個合適的機會把那裡的故事都講出來。
汽車到站,我搶先出了車門。深深吸了一口氣,空氣中混著泥土的氣息,這是久別的味道了,在城裡被汽油味所代替了。沒做別的,環顧四周:村裡的信號接收器還在,只是多了些傷痕;山還是原來的山,可原來的菜地被雜草佔領了;水還是流著,只是聞其聲並未見其形;眼前的房屋在歲月的洗禮下,有些彎腰了;村裡的那條主村道穿上水泥新衣了,可也有青苔這種裝飾,難保雨天不會摔人;村道上倒是多了幾個東倒西歪的垃圾桶,散發著嘔人的氣味。幾位已是不惑之年的老人在曬太陽。跟他們打過招呼後,回家瞧瞧。
村道盡頭側對著的大門就是我家了。十幾戶人家共同居住,只有一個大門,所以沒上鎖。我隨手推進門去,門栓發出摩擦的響聲,嚇我一跳,裡面空空盪盪的。地上爬滿了青苔,門窗也是如此,真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啊。要不是自家庭院,我不敢進去。我往裡探了探,一片漆黑,有發霉的味道。我打開所有的窗戶,陽光順勢射了進來,這里的灰塵好像監獄里的犯人似的,那麼渴望陽光,竟然飛舞起來。我也不閑著了,趕緊找來抹布跟臉盆,打水洗洗擦擦。趁著太陽沒下山還能曬干。不然晚上沒地方睡了。
整理了一下午,總算有個地方落腳了。
吃過晚飯,大概七點左右。我琢磨著,找點什麼事情做做,消磨完睡前的時間。在這山溝溝里有啥可做的呢?沿著村道走走,散散步,也是一種消遣。
這里的夜沒有都市的喧囂,沒有燈紅酒綠,沒有車水馬龍。有的是鄉下特有的靜。滿天的星星,就像無數個天使向你招手。讓你放鬆,讓你情不自禁的暢想未來,回憶曾經的夢想,憧憬那些美好的東西。這是城裡人做夢都想要的環境。一些有錢人不惜重金打造的所謂別墅區,在這里根本不值一提。告別浮誇燥動的城市,回到寧靜的小山村。心情大好,繼續走著。
轉過彎角,有一些微弱的光亮著,走近一看,是幾個老人同幾個中年人點了根蠟燭在聊天,有秉燭夜談的感覺。老的坐在石凳上馱著背,時不時的吸口手中的香煙,煙霧隨著燭光碟旋而上,宛如從煙囪里冒出的。年輕的幾個則是半蹲著仰著頭,認真的聽著老者的話。他們頻頻點頭,不仔細點,還以為在打瞌睡呢。
大家看到我有些驚訝。年輕的幾個還能認出我是誰,幾個老人就費勁了。其中有個中年人調侃說:城裡人回來啦,給我們添了不少光啊。聽著怪不好意思的,我趕緊回答:哪裡,都是一村人,不說兩鄉話,見外了不是。大家哈哈的笑,我加入談話的行列。
我說:在聊什麼呢?累了一天該在家休息呀。
一老人說:小夥子,你出去的早,可能忘了我們村還有這么一個傳統。早年,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商量大小事情,後來村裡的人漸漸多了,這小地方容不下那麼多人,商量事情就轉移到祠堂里了,這里就成了村民間交流的場所了。這些年大家都往城裡搬,村裡的人數減少了,就剩下我們幾個在這里商量大事了。這個傳統延續到今天,不能斷在我們的手裡要傳承下去,所以在村的人沒事都會聚在這里聊聊。
一中年人接著說:是啊,從我懂事開始就在這里鬧騰了,要是被雜草佔了去甚是不甘心。
田野上幾只青蛙在哀叫,不知是否被拋棄了。那聲音不像往日那般洪亮,不像往日那般干凈。像是一個喊破喉嚨的人的聲,那麼的沙啞,那樣的悲傷。只有這里還有這么一根蠟燭,給這暗淡的村落添了點光輝;只有這里還有這么些人在,給這寂靜的村落添了點聲音。讓時間跑吧,這個世界、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在不斷的前進。城裡的高樓,各種高級會所,各種歡聲笑語,是這個時代人的嚮往、追求。追到了,可喜;沒追到,可悲。但凡有人停下追求的腳步,稍微留意這里微弱的燭光、細微的聲音,萬能的大地會給他回報的。可恨自己沒能做點什麼。
我說:村裡的人差不多都搬走了吧。
村裡大部分人都搬城裡去了。早些年去的,賺了點錢,在城裡蓋了房子。在村裡沒搬出去的,看著別人在城裡有了房,三三兩兩的也都往城裡跑了,這才多久的光景,村裡就成現在這樣了。也不知道後來去的過的好不好,賺到錢沒有。
我說:村裡的人都走了,要是碰上了病,去哪治?
鎮上衛生所會派人來,一周來一次,只是看些小病,量量血壓什麼的。剛開始幾周有來,幾個月下來也就打了折扣,最後乾脆就不來了。要是真遇上大病,那也只好自認倒霉了。年輕的人都在外面打工,只任你在床上喊叫了。能好算你行大運了,要是好不了,也就差不多了。
是啊,村頭的老吳就是這樣走的。他病了有一段時間了,老人自己的想法是子女們在城裡都不容易,能熬的過去就熬過去,熬不過去也不拖累他們。臨走了,床邊也沒個親人,是隔壁的大嬸去提水時發現的,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了。子女們回來了,沒到家就開始喊爹:爹啊,你怎麼說走就走了,我們都還沒盡孝道啊。孝道,早幹嘛去了。
我沉默著,他們也沉默著。也許大家是在祈禱,也許大家是在擔憂;或祈禱自己能夠好死,或擔憂自己不能夠好死。而我在想更多農村老人的好死,等哪天我們想起了,他們已經死好了。
一陣冷風吹過,我扣緊領口。一老人說要去休息了,這身老骨頭經不起寒夜的侵蝕,下半身開始發冷了,只有被窩才能驅寒。大夥散了,回家休息去了。我再坐會兒。
天空很美,繁星點點。曾經在外的某個晚上,我獨自在某個角落,遙看著天空,凝視著那輪明月,也就是這輪,想著這里的一切;我戲水的小河,翻滾過的秸桿堆,兒時的玩伴......今天我回到了這里,坐在石凳上,回憶著那天晚上的所想:我戲水的小河,翻滾過的秸桿堆,兒時的玩伴......
閉上眼,在這草叢上休養生息吧。
我的心平靜了下來。周圍靜悄悄的,有一會兒沒一會兒的,耳邊有轟炸機飛過;兩手往耳邊一拍,飛機就掉下來了,可沒一會兒又襲來了,我繼續拍,一直重復著。才一會兒的功夫,手上就沾滿了敵人的鮮血。或許這個時候,才有點生命感。人的靈魂是有根的,根是丟不得的。丟了,就算混的再好也是孤魂野鬼。我向天空揮了揮手,明天會是個好天氣。
『拾』 在電影《功夫》中,會武功,擀麵的那個人,在死的時候說的英語是什麼意思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