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1977
鏈接:https://pan..com/s/1IFSCOD9oSFTdtfVnpeSQcw
《高考1977》是一部由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聯合出品,江海洋執導,王學兵、孫海英等演員主演的文藝劇情片。於2009年4月3日全國公映。影片以70年代末東北某農場知青的經歷折射1977年恢復高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
B. 看《高考1977》觀後感
《高考1977》觀後感
首先,就影片本身傳遞給我們的價值觀念來談談該片的成功與失敗之處,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一、在影片開場塑造了一批上山下鄉青年的形象,可謂恰到好處的點明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所遭受的苦難。在夕陽下的一曲長歌中,然我想到的還不僅僅是其中的悲涼,更是在控訴當時的領導者。由此我又想到了,現在的村官,其實這只是一種比較罷了!
二、貫穿影片始終的有老遲,學習,連長的愛情悲喜劇。但通過老遲這個人物,使我們深刻的了解到,階級斗爭和官僚主義是農村不變的主題。在工人領導知青的情況之下,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還能聽別人的意見,這還是獨一個 ,這也是本片的出彩之處。
三、愛情線路的點睛無疑是這部片子吸引眾多青年影迷觀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段情感雖然算不上是可歌可泣,但是感動是不變的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在未來。知青們的愛情總能喚起一輩人的美好的記憶,雖然這段記憶有艱苦,有無奈,有悲傷,但記憶是人們最好的老師,因為他教會我們如何不重蹈覆轍!
四、悲劇主角的處理有嚴重的問題。其實就我覺得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著一類人,這類人就是在沒落的文化之中獨守的固執老人,他覺得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暗色調的,都是和自己作對的,都是和自己沒關系的。就我的觀點來說,這只是一個煽情的成分,但在影片中這個角色的戲份是可以載入到別人的戲份上的。而小根寶本人是可以不出現的,即使本片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
五、而從本片中兩個細節中也可以知道當時知青的生存是多麼不易。(1)一天晚上強子去偷書,被發現了最後雖然被保釋,但這種渴求知識,渴求走出現存環境的慾望一把鎖是擋不住的!(2)在劇中有一個老師再不能獲得女兒的愛,但是卻先得到了同學們的愛戴,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愛,雖然是殘缺的!
六、最後本質上要表達的主題得到了凸顯,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調上並未給予一個明確的定調,說是愛情片其中成分太少,說是勵志片戲份殘缺不全,說是歷史片劇情銜接並不自然。因此敗筆當屬「整體風格」。
其次,嚴格意義上來說,其並不能算得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勵志片,說其是一部知青在政治中得愛情史反而更貼切些。
誠然,在該部影視劇作中已經是2010年較好的一部國產片了,而且各方面的處理也差強人意但是就我看來抒情成分太多就是電影的硬傷之一,但是在本片之中眾多的抒情成分,也為其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其中的愛情,友情,師生情,更是其中的點睛之筆。這也就是這部片子在眾多的國產片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出眾之處,而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中,我們花錢去電影院,所想要的就不僅僅是感動而已,更多的還有人性的思考。
影片之中就「到底是紀律重要還是人情重要」做了較為深刻的探索,影片之中的老遲這個人物整天把「組織」「紀律」放在嘴邊,但卻把公章大印隨身攜帶,生怕別人偷去了似的。這就真實反映了在六~七十年代,那個消息閉塞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尤其是知青的生活是多麼辛苦與無助,而老遲卻倚老賣老,還樂此不疲。從連長的戀情一事上,老遲採取的方法是給那個出身有問題的女孩另找一個婆家了事。以免禍害了這個他眼中的好苗子——連長。但連長是不領情的,即使他和老遲成為了朋友。事實上這並不是違反了組織紀律,但在故事的不斷發展中,我們還是不難發現以權謀私,公私混為一談的畫面。
當然,在故事的不斷發展中又出現了諸多與現實可以關聯的地方,而最具象徵意義的莫過於在收聽關於恢復高考的廣播時,在黑龍江濕地中燒起的一把火,這把火迎風而起帶著噼啪的聲響,宣告著新政策會打倒一切不符合時代的思想文化,雖然還會再長,但長出的總是新的,綠的他會代替老態龍鍾的,在黃色的升華之後,迎來的是新生,這就不僅僅是一個傳奇所能概括的。當然在故事的不斷發展中,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而已,但因為有他,影片更加完整;因為有他,我們感觸更深;因為有他,片子才有了思想飛躍的契機!也從其極強的表現藝術中領略到了表現藝術的可塑性,而且是具體的,客觀可感的。
最後,在影片將要結尾的時候,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難以言表的厚重感,因為官員之間講感情已是大忌,而電影結尾更是大量出現了講感情講人情的橋段,但是通過該片細膩的刻畫,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講感情講人情的必要性,因為在中國這個講感情的社會之中「人情」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物質資料」。當然,這只是電影的一種假設而已,社會並不一定亦步亦趨,但藝術不就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嗎?
國產電影的市場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尤其是這種質量較高的影片已屬少見。正如成龍大哥所說的「不要一談到電影就脫口而出《哈利 波特》,《指環王》等等,中國也應該有這樣一部片子,那就是《尋找成龍》。」所以中國電影正在朝那一個大方向邁出一大步,這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電影之中,總要有那麼一兩部來撐起中國電影的場面,無疑《高考1977》就是這樣一部可以撐場面的那一部佳作了。
C. 高考1977的影片評價
《高考1977》是一部沒有代溝的電影,故事很感人。記憶屬於父輩,感動卻可以屬於兩代人。影片的優點是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歷史。也從視聽角度上提供更多新奇的體驗,達到真實和感動的雙重效果。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個性,既能嚴格區分於其他角色,也可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一群形象突出的角色當中,孫海英扮演的革委會主任老遲顯得格外搶眼(新京報評) 。
《高考1977》雖是所謂「主旋律」,但卻是一部有個性的,有相當思想內涵的,能反映時代、貼近生活、針對時弊並且流淌著激情,具有一定觀賞性的作品。影片以四兩撥千斤的技巧,用貼近百姓、頗有文彩的對白,鋪排了一個個近乎黑色幽默的細節,毫不張揚地抵制、批判、鞭打。編導處處著力挖掘與展現那個年代人性中的善良,從而使這種批判具有了強烈的震撼張力。對人性的開掘與展現,是《高考1977》的靈魂,也是它所以能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影片拍得大氣,相當有歷史感,用畫麵塑造一個個具有個性的人物,連配角也相當出彩,還原了那段歷史真實。它的基調,是向上的,昂揚的,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騰訊娛樂評) 。 影片中有陳瓊向潘志友「獻身」情節,那個年代的女性視貞操為生命,婚前性行為是大逆不道的,導演安排這場戲,純粹是為了展示周顯欣的「中國第一身材」,商業目的昭然,實則藝術上缺乏信心所致。影片結尾大大出人意料,知青連長潘志友提前走出考場放棄了高考,回到了老場長身邊,影片反映的是高考改變命運,最後卻以反向的價值取向來安排男主角的命運(新浪娛樂評) 。
D. 高考1977 人物分析
寫主席,總統,體育運動員就行了
E.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
《高考1977》是一部由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聯合出品,江海洋執導,王學兵、孫海英等演員主演的文藝劇情片。親愛的讀者,我為您准備了一些《高考1997》 觀後感 心得,請笑納!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1
高考,對於每一個經歷者來說是一個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稱的詞了。每個經歷過高考的人,總會將人的'生活最難忘的記憶留給高考的年月。對於現代人來說,有點人怕高考,有點人還在主張消除高考。我自個兒也是一個十分害怕高考的學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實在可謂是我生打中目標最幽暗的一段時間,也是我一輩子中最不可以遺忘的也最沒想到記起的年月。高考,是全部80後,90後的人沒有辦法避開的一道兒門檻,還在細小的時刻聽覺里就塞滿著被前賢說爛的一句話是「高考可以變更人的命數」。把高考說的神乎其神,於是千軍萬馬揮桿而起,充滿著鬥志,緊鎖著眉心,憋紅著臉,握著雙拳,眼神兒炯炯看著前方,狠命地向著這個越來越矮的門檻跑來。
不過看過《高考1977》這部影片兒,我對高考,對那一個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時代有了一個從新的知道得清楚。 過去也聽人講評過那段年月,但只是像聽 故事 般覺得糊塗。現在,當故事變為影片兒展如今我眼前時,我的心被深深觸動了。我看見了那一個時期的偉大變遷,看見了一群獻身的熱情小夥子的奮斗歷程,看見了和日常代久違了的一種神魂、一種尋求。
在影片兒中,有句話是這么說的:「還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義,你是否加入高考並不關緊,能否錄取並不關緊,關緊的是對知識的尊重。」這句話,值當我們永恆深深地記在。因為失往了對知識的尊敬,事物就會行動蠻橫,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慘痛苦的記憶。1977年12月被好些個述評家稱為「一個國度和時期的拐點」,因為它所還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場考試的考生的信心,更是歷史的然而,人的共同體的醒悟。《高考1977》可貴之居於於它不止讓我們重溫了那一段偉大的歷史,更是在激發鼓勵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會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機會,愛惜一切的來之不易。
影片兒中它們肆意地迅猛的奔跑起來,在雪窖冰天的北大荒,極熱的青年時期這么高高燃亮,就像無線電收音機里傳出「還原高考」的同時,那把到處白茅延燒原野的武火,勢不可以擋,是對人的生活最自滿的賭注。十年埋葬了億計知識小夥子的好看前程,整個兒中國面對何往何從變成矛盾纏磨的旋渦,各種多而復雜標題。
影片兒中眾多人物都塑造得很具有活力,那裡面老遲就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老遲的姓名, 編劇也許給予了他一定尤其的涵義,被禁錮了11年的高考招生制度, 在1977年的冬季,終於遲遲地蒞臨這個追探求知識識幻想沉睡中的中國。
老遲沒有 文化 ,是大老粗,但他原則性強,黨性強,甚至於有些不可理喻。當獲悉核心還原了高考,知青們可以加入高考時,他曾猜忌過,旁皇過、對抗過,他沒想到放走這些個他眼中的孩子,「基幹都走了,農產怎麼辦?」不過隨著戲劇的情節的展開,老遲轉變了,他的父愛被喚醒了,看見這些個渴看未來的孩子們,他讓步了自個兒以前的堅決保持,加進到擁護高考的隊伍中來。最感動人的一幕是那一些趕考的知青們沒有遇上火車正處於盡看時,一個知道得清楚的聲響營救了它們,老遲開來了 拖拉機 ,攜帶孩子們走上路程了。他的車上承載的不只是要趕考的孩子,更是祖國的希看和未來。這是載著它們等了11年的幻想的「救命拖拉機」,它們趕的不僅是趕考的火車,而是趕向改寫它們日後的人的生活的火車。老遲的拖拉機不僅是簡單的運人拖拉機,而是祝福著這一群孩子們走向更絢爛人的生活的拖拉機。
看完整部影片兒,一個鏡頭一直縈回在腦際中不肯散往,這就是知青們拼勁全部精力追逐火車的鏡頭。它們為了加入高考,早早做好預備,坐著拖拉機往火車站搭乘開往縣城的火車。中途上拖拉機壞了,它們乾脆就追逐將要到站的火車。一路上跨越遠山雪林,布滿艱苦,它們相互激勵,相互幫扶,跌到達再爬起來,用盡全部精力,肆意的奔向疾馳而過的火車。它們追逐的不止只是一列趕往目標地的火車,更是一列趕往未來趕往希看的時期列車。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2
前幾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高考1977》這個電影。看了之後,感動頗多。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麼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積極提出恢復高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後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裡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現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裡面的資源,盡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裡面的愛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願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面對,他們面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真的太難了。
最後要說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希望可以走的更遠啊。
希望以後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可以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可以豐富些,讓我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麼膚淺了。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3
看完高考1977之後,感觸頗多,可以說這部電影拍的很好。原以為這是一部很刻板的電影,原以為這樣題材的電影總是會從學生,家長,老師三維一體的來描寫,看後才明白不是這樣的。本片從細微入手,圍繞黑龍江農場三分廠的插隊知青展開。以時代的變遷為大背景,以潘志友和陳瓊的愛情為主線,穿插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強子、阿三等人之間的友情,還有老遲這一級組織在時代變遷下,對於渴望知識青年從頑固到幫助的過程,語言詼諧幽默,沒有脫離生活,真實感人,從一個特別的視角,詮釋出愛情、親情、友情、和那個時代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和時代的變遷。
一個時代的變遷,總是會深遠的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總是會給後人留下點什麼。1977年12月被諸多評論家稱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它所恢復的不僅是參加了那場考試的考生的信心,更是歷史的轉折,民族的覺醒。正如影片中陳瓊的父親陳甫德所說,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義。
影片中其實描述了兩個感人的 愛情故事 。一個很明顯,就是潘志友和陳瓊之間的愛情。在那樣的年代,許多的愛情都是一種渴望最終很難實現。當時的成分觀念和組織省察太嚴苛和偏激。正如在影片中,老遲對潘志友說,你的成分好,又是幹部,她也長得不咋地啊,為什麼喜歡上她,你小心以後,交結婚申請,不給蓋戳等等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陳瓊以莫大的勇氣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氣將陳瓊送進了新的時代。在影片中, 陳瓊對潘志友說,「我答應老遲給我尋個婆家,就是想留下來,在遠遠的守著你,興許,哪天你累了,想要找個人 說說 話,說說以前的事,我還在,還能陪陪你。」潘志友拿著草稿紙走出考場,對老遲說,「我考,是為她,我要把她送進考場,然後和你一起在這紮下根。」還有一個愛情故事就是陳瓊的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愛情故事。陳瓊父親由於被判為歷史反革命,被迫斷掉六親。在影片中陳瓊曾哭著在門外對父親說,「媽媽在去世前讓我一定要轉告你,如果有來世,她還願意和你做夫妻。」
「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留在未寄出的信紙上,那些無奈的呼喚,「瓊兒」,跨過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書信,和一摞幫助女兒參加高考的復習材料,以及假公章的證明材料。在那樣的非常年代,不僅愛情無望,連親情也是奢望……也難怪陳瓊後來只能對著遠去的火車大叫「爸爸」。
強子,阿三等等人之間的友情也是很讓人感動的。過去知青的出路就是推薦讀大學和招工,否則就只有永遠在這里。例如,阿三做為已經招工的知青,為了一個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就跑十幾里地,給其他知青們帶去。後來,為知青們帶去最新的報考信息,雖然那是一個很破舊的收音機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在當年來說也是很難的了。
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也是很感人的。 在那裡的8年裡,他們看不到任何未來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復高考的消息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大家開始自發復習應考,為了尋找復習資料,強子黑夜去偷書,卻不幸被巡查人員抓住,送進派出所。臨走前,警察把他的書包還給了他,整整一包書都被沒收了,卻留下一套高考復習資料。歷盡磨難的他們猶如盲人重見了光明,每天發瘋似的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了爭取報名的權利,強子不惜絕食抗議。
印象最深的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地追火車去高考的 鏡頭。 他們中一直有人摔倒,並互相攙扶,但還是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拚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結尾,一直老頑固一樣,企圖用公章阻止知青們參加高考的老遲,駕駛農場的拖拉機把他們送進考場,送進新的時代。老遲腰上掛著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樣的公章,為陳瓊擔下了私自遞交假證明的罪名,「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樂著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後的鏡頭是老遲在農場的廣播,「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學!張國強,西南政法 學院 法律系錄取……」,老遲的聲音依然通過大喇叭響徹農場的各個角落——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了我們,他說,孩子們走,去讀書去!」這是裡面的台詞,話里講的這位老人就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32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無數上山下鄉的知青走進高考考場,也伸延出知識改變命運的一個沉重的話題。 到這里影片就是完結,但是我覺得值得我們回味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我們這些80後的人來說也很有 教育 意義。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4
6月8日晚上,在這930多萬學子正在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統一高考期間,看了一部本以為只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懷舊的電影說教片,但電影畫面的切換中帶來的是心情凝重。再回望現實,現實中有這么多豐腴與滿足,也對父母輩曾經的生存、學習環境的展現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帶來更多的沉思……
恢復高考,比高考實質的意義更重大。
一句話點題,也貫穿了整個影片。中間有好幾處細節的處理確實是別有神韻,幾位有特點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也讓我感嘆性格即命運。
老遲——全劇的重要人物,喜歡把鋼印系在腰間,鋼印代表了權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權威,全劇以他為挽留知情進而阻礙高考政策的落實作為矛盾的引發點,隨著劇情的推進,老遲的思想也產生變化,到最後是贊同政策落實並參與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華。幾個知青悄悄的潛入圖書館「盜借」學習資料被抓之後,老遲一邊說不管,卻又跑到公安局帶人。假公章證明文件的更改等情節,一個剛強、失落、耿直卻很善良可愛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改革實際涉及自己利益,讓鋼印、證明、 介紹信 等不好使以後,扭曲的政策在被廢止,新興的選拔制度,平等參與權利的落實,可以看到老遲代表的落後的權力觀在被瓦解過程中的沖撞。
連長——為愛情、為友情有堅持有擔當的漢子。身上閃現的是理想主義的光芒,愛情面前沒有階級成分的分別,也婉拒老遲的忠告,堅守自己內心的愛情;珍惜友情願意與知青們打成一片,也願意為小根寶背起300斤的麻包,去為別人贏取一次推薦機會,也最終願意不辜負老遲的信任,留在了農場,自己交了一份白卷。雖然是演繹,卻也動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友情、愛情、事業權衡清楚的。
陳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親,是個老派的知識分子,是「歷史反革命」身上處處顯現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可以千里迢迢去隱晦探望女兒,為女兒准備資料……冒充幹部被扭送招生辦路上時的大義凜然,這些都昭顯了一位迂腐卻又深藏愛的父親形象的高大。
小根寶這個徹底悲劇性的人物。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命運總是留給做好准備的人,這樣的話不是沒有道理,與其哀嘆命運、時運,自己做了些什麼准備這更重要,無論身處何地,請多為自己儲備好足夠的知識與技能是多麼的重要……
強子絕食抗議的帶頭人,不能左右別人去接受測試,但自己用行動去挑戰不公平,確實是中國千百年歷史長河中「士」的真實寫照,願意捍衛自己的原則,不願意輕易去任由別人擺布。最後能去上西南政法大學確實也冥冥中有性格的使然,讓他去堅守法律的公平,給更多人以希望。
以上只是電影看過後頭腦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也得出教育的神聖,我們身處教育大環境中的一小分子,顯然也有自己的擔當,雖然現在上大學沒有30幾年前的艱難,教育公平也在國家政策微調中在一步步發展,我們所處的職業教育(崗前培訓、在崗提升)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教育生力軍,也在為共和國的教育事業大廈添磚加瓦。既有身處這樣行業的職業自豪敢也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實話實說培訓機構的低門檻,現在導致行業的無序競爭,從業人員的良莠不齊,需要從業人員從內心審視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樣的行業,因為這樣的行業還是需要有「成人達己」擺渡人的心態,真的是熱愛敬仰這樣的一份事業,只有這樣才能為別人成功喝彩,做好更多的服務,公司也推出了比較多的崗位規范與工作職責,假如在工作中沒有愛心、沒有事業心、沒有真正的教育之心,空有規范也只能是會背的機器,上課的機器而不能被尊稱為「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除了解開技術之惑,是否也在做傳道之事?「道」也在引領風尚,做正能量的倍增器,而不是雞鳴狗盜的道。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先。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5
1977年,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是中國知識界的一個拐點。恢復高考,讓年輕一代站在相對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現自我,決定命運,這是新中國教育史上最為可貴的一筆。影片《高考1977》講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時刻等待著為自己的命途做出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點亮希望
影片開篇就是一個極為珍貴的鏡頭:露天電影場上農墾三分場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著銀幕帶給他們的希望:復出了!盡管停電,但大家還是用自己的熱情——「人力發電」點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這種眾人踩起的火焰,改變了中國青年的命運,,這然也是在改變中國這個國家的命運與歷史的進程。
再就是陳瓊帶領的知青在大雁窪工程即將開工時的那一把大火。幾十個火把順風投向那一片荒蕪的亂草,就像一個個知識的火把點亮了一片片荒蕪的心田。單獨的個人在宏大的政治與歷史面前是那麼的渺小無助,無論多麼強大,也會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於那片荒蕪的土地,無能為力。就在工程即將開工的時候,阿三顛簸送來的收音機傳出了一陣天籟:各行業的知識青年都可以報考大學了!這無疑是被耽擱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們將有機會重新撿起書本,拾回屬於他們的夢想。這一把順風又遲來的大火,給了那一代人嶄新的希望。
二、兩枚公章,兩個父親
三分場的場長,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可愛可笑、暴戾而善良,卻有著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同時他深信腰間橫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殺大權。他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農墾復員軍人,獨斷專橫但卻仁愛,無知但卻無私,他們將生命獻給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們能從一而終。因此,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抗爭。還好,一旦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蠻橫,又能知錯就改,成為改變得最堅決、最具人性的、最偉大的父親。這是最樸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們那最真實的一面。
與老遲剛好相反,陳甫德是一個在特殊年代有「歷史問題」的知識分子。他重視知識、關注教育,且有著感人至深的沉沉父愛。獲知恢復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顧還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險偷偷打開學校的圖書館。他找尋復習資料千里迢迢去送給女兒,希望女兒能夠復習功課並參加高考改變命運,為自己贖罪。為了女兒能參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國家幹部,私刻公章的「瘋狂」行為。或許這出於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歷史會還自己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變得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作姦犯科」,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而不惜自我犧牲的偉大父愛,也寓意性的表徵了他試圖通過復制公章來「恢復」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並以此「證明」其作為「父親」的權威。
兩枚公章,兩個父親,正是那個政治弄人的歷史時代兩類不同的政治身份與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生活的縮影。
三、結 語
把影片《高考1977作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來看的,更是作為一代人的青春來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詩,交融了國家與歷史的重大轉型,而他們確實也付出了青春的代價,也為自己的青春譜寫出了別樣的光彩。
《高考1997》觀後感心得相關 文章 :
★ 紀錄片《高考》觀後感心得作文十篇
★ 高考1977觀後感5篇600字
★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五篇
★ 高考1977觀後感優秀範文
★ 高考1977電影觀後感作文五篇
★ 高考1977觀後感範文
★ 全城高考觀後感2000字作文
★ 高中《在戰疫中成長》觀後感學習心得5篇
★ 觀看專題片《教育強國》最新觀後感心得10篇
★ 觀看《在戰疫中成長》觀後感學習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F.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3月30日晚,我在圖文400報告廳觀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後,我感慨頗深。我覺得,不論是當年的知青還是現在的我們看了此片都會被深深震撼,任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的生活而奮斗過的人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影片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以後,為了考上大學而共同奮斗、相互激勵的故事。盡管過去了30年,世事變遷,不過,作為和他們一樣奮斗過的人,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的他們為了高考所做出的種種「不可思議」之舉:偷偷鑽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復習數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復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一路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相互支持——這也算是他們為了打高考這一硬仗而艱辛准備、復習的一個縮影吧。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上大學,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他們的自己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這是沒有年代差異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環境下,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很自然地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一句話不禁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才跨入大學之門,開始大學人生?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台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台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代中醫更沒有掌握現代醫學知識,但是照樣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葯方並保證葯到病除。所以我覺得,進入大學,學習書本的知識並不是大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高效的、獨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人雲亦雲的記憶能力。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麼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復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但是反觀現在的我們,客觀物質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倍,大學也經過多次擴招,可以說,如今考大學的難度已經遠不如30年前,競爭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們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們沒有他們當年讀書時的學習勁頭。可能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識的精神,我認為永不過時,學會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永遠都很重要。就拿我們身邊的事情說吧,早晨為了貪睡不肯早起,上課遲到還帶著剛從食堂買來的早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自己的女朋友發著簡訊,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邊;覺得昨夜睡得還不過癮趴在桌子上「補覺」,或是壓根兒忘了還有上課這回事兒,在床上繼續和枕頭「親熱」;下課了作業相互拷貝解決,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腳踩上去感覺猶如太空漫步,一進門異味撲鼻;煲電話粥,每月比誰的通話清單更長;晚上業余時間與電腦為伴,或「魔獸世界」,或「夢幻西遊」,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燈時間還要靠著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再撐上兩三個小時——這也是科技的進步啊;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了考場還夾帶著小紙條,或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這就是現在一些大學生真實的大學生活。3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確豐富了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上大學」三個字的內在含義——為了將來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更為了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這樣頹廢,那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金錢,浪費老師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未來,怎麼說都說不過去。我也想奉勸這些人能夠浪子回頭,別和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哪怕是上帝也開不起這樣的玩笑吧。
這就是我看《高考1977》這部片子之後想到的。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故事情節波折、人物形象鮮明、線索主次分明、表現手法新穎,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從一些小人物身上著手,反映了恢復高考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部不錯的弘揚主旋律的勵志影片,我覺得若它能走進中學校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G. 高考1977觀後感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H. 高考1977的影評,急需!!!
1
電影敘述的是東北某農場幾個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後所發生的故事。在那個年代,他們已經被日復一日的單調勞動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復,他們猶如黑暗中看到曙光。於是他們開始為命運搏擊抗爭,期間發生的友情親情愛情,皆散發出人性的光芒。
結局自然是歡喜的,甚至帶著理想主義色彩,因為所有的矛盾都在互相理解中悄然冰融。這是電影刻意為之,把一段辛酸的歷史變為回憶中的暖色。畢竟已經過去了30年時光,得益於1977高考的社會精英,回望那段時光,原來承受過的苦難蛻變成驕人的閱歷,難免生出某種豪情——在他們的推動下,民族前進的車輪再次滾動起來。
這也使得我們觀看這電影的時候,不由感嘆:1977年的高考,作為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而我們,正受益於高考的恢復,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
《高考1977》中有名有姓有台詞的角色很多,革委會主任、農場連長、普通知青、老教師、鐵道員等等一大群人。《高考1977》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個性,既能嚴格區分於其他角色,也可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一群形象突出的角色當中,孫海英扮演的革委會主任老遲顯得格外搶眼。
一口東北話、急脾氣、刀子嘴,卻長著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幾個年輕知青「夜盜」圖書館學習資料,被公安局抓住之後,老遲嘴上說不管,最終還是跑到公安局撈人。加上其他幾個類似的情節,一個剛強、執拗卻很善良可愛的老革命幹部形象就活生生樹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