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房間人物心理分析

電影房間人物心理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08 18:00:16

Ⅰ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麼寫

首先寫明人物簡明資料,包括個人情況,所處背景,取得事業等,然後從與人交往,人物精神,對社會貢獻,成敗是非等各方面綜合評述。

Ⅱ 對2010-2011的 中國大陸 電影,進行一次點評(要求從心理學分析裡面人物性格等,字數不低於800)

《建黨偉業》的笑場聲

昨天到電影院看了《建黨偉業》,總體感覺上,這部電影對於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歷史做了白描式的展現。有個成語叫「來龍去脈」,《建黨偉業》較多地講了「來龍」,較少涉及「去脈」,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遺憾。例如,在上海參加「一大」的代表中,有陳公博和周佛海。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輕觀眾了解這兩個人後來叛黨,最終被國民黨審判處決的漢奸結局。因此,當陳公博帶著女人到上海出席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時候,觀眾席里發出怪怪的笑聲。我無法判斷,這個笑聲是對漢奸命運的理解,還是對「一大」代表整體狀態的嘲笑。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上,描述的不夠,尤其是對20世紀初期中國命運的國際背景介紹不足。就內憂外患來說,內憂的描述顯得簡單,外患的描述嚴重不足,劇情基本屬於流水賬,像是簡單化、結論性教科書的圖解,缺乏藝術作品所追求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國際背景的薄弱,讓人覺得那段歷史只是一些中國人與世界脫節的內部爭斗。陳道明再次出演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老台詞又說一遍,很有力度。這本來是全面深刻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重要節點,觀眾可以由此深入地感受中國救亡的重要性。可惜電影未能著力揭示這一中國歷史的命運,因而,五四運動爆發後,青年學生的一系列舉動,雖然也讓觀眾有所觸動,但同時也爆發出對於愛國學生行為不理解的奚落笑聲。
觀看影片《建黨偉業》的過程中,觀眾席時不時出現笑場,以至於我身邊的一位老同志忍不住地喊了一聲:笑什麼笑!但是,他的這一聲譴責,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觀眾的笑場依然接二連三地響起。我認為,出現這一狀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北京影院里的觀眾,套用流行的說法,大都屬於「小資」。《建黨偉業》中的台詞常常涉及到工人、農民、無產階級,這些詞彙所指向的現實群體,與小資的狀況差異較大,因而,他們無法真實地感受「無產階級」之類的含義,反而會出於自身的社會地位,對於「無產階級」之類的台詞產生隔閡,或萌生滑稽感。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中,有不少也屬於「小資」,但是,當今觀眾能夠理解的,只是當年「小資」的生活狀態,而較難理解那些當年的「小資」為何會走到「無產階級」的隊伍中。這一現象某種程度上也是電影創作者表達能力有所欠缺造成的。
第二,近幾十年中國的教育導致了主流價值觀向西方個人主義的傾斜,當今的年輕人關注自己多於關注社會和他人。即便他們關注他人,也常常是以自己作為評價標准。社會責任感的缺乏,使得當今不少年輕人難以理解當年舍棄自身利益、為了大多數利益而求索、獻身的熱血青年。如今的中國,受西方的影響,主流價值觀不斷嘲笑各種崇高,影片中革命者的豪言壯語,在當今受個人主義、真小人、偽君子等觀念熏陶的年輕人看來,常常只感到滑稽,無法有切身的體驗。
第三,影片《建黨偉業》像過去的《建國大業》一樣,大量採用明星飾演片中的角色。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他們熟悉的大都是這些明星在各種娛樂題材中的表現。當娛樂明星們在《建黨偉業》一片中飾演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時,觀眾的印象與片中角色之間的反差,的確會產生或強或弱的間離效果。無數個當今青年熟悉的娛樂面孔,在一個嚴肅的歷史題材中頻繁地出現,等於在不斷提醒觀眾:假的,假的,假的!因此,《建黨偉業》大量採用娛樂明星的做法,我認為是一個敗筆。它也許是想吸引票房,但太多的娛樂明星,反而產生不好的效果,削弱了題材的嚴肅性。
媒體對《建黨偉業》宣傳,往往突出陣容龐大的娛樂明星。當娛樂明星以時髦的流行裝扮出現在宣傳專題中,明星們歌廳或晚會的打扮下,標注了在影片中飾演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巨大的反差使得歷史的厚重感和嚴肅性受到極大的傷害,並使影片在宣傳中就給人留下膚淺娛樂的印象。雖然影片的鏡頭比較精緻,但是,娛樂明星的頻繁出現,難以阻擋年輕觀眾產生「假正經」的感受。這種「假正經」的感受未必是針對歷史,更有可能只是針對某個娛樂明星,但它的確是對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傷害。所有的嚴肅性,被娛樂明星一次次地瓦解。於是,我多次聽到戲謔的笑場。也許,影片創作者把這也當成了一種娛樂。

Ⅲ 13萬人好評的8.8高分電影《房間》,現實比電影更悲慘!改編真的成功嗎

《房間》是於2015年9月在上映,至今在豆瓣的評分有8.8分。影片講述了喬伊被一個名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騙後囚禁在他家後院的棚屋裡長達七年。在這期間他遭到了強奸並生下了兒子。她和兒子兩人生活在老尼克時不時的物資補給。但她並沒有告訴兒子真相。在兒子5歲生日後,她決定告訴兒子真相並開始策劃逃跑計劃。

稍微有些可惜的地方便是,影片採用的孩童視角描寫在後半段的劇情走向的時候受到了限制,對媽媽的刻畫變少了,缺乏了一些完整度。但總的來說影片是很好的,改編的很成功。

影片改編自小說《房間》,之所以電影比小說更成功就在於電影比較好地處理了小說的後半部。在電影的前半段對於母子獲救描寫沒有小說那麼的懸疑味十足,因為文字去描寫會比鏡頭的描寫更加容易些。所以編導很聰明地簡略表現了上半部的內容,把重點放在下半部。電影的下半部依然保持了小說總體脈絡,但在細節展現上與小說差異非常大,幾乎做了徹底改變。電影去掉了一些人物的戲份,而著重去表示母子接觸外面世界的過程。

Ⅳ 《2012》電影中的各種人物心理

。。。。。。。。。。。。。。。。。。。。。。

Ⅳ 豆瓣8.8電影《房間》,你知道有什麼現實意義

《房間》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XF5lhhvFwFG2vLfYUZf3A

提取碼:usgc

《房間》是由蘭納德·阿伯拉罕森執導,布麗·拉爾森、雅各布·特瑞佈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6年1月15日在愛爾蘭上映。該片改編自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原著小說,講述了一個女孩被鄰居所騙,之後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的故事。

Ⅵ 《房間》評價很高,它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講述了布里·拉爾森飾演的女孩Joy被鄰居所騙,之後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在此期間她遭到強奸,並生下了兒子傑克(Jack)。和所有媽媽一樣,Joy也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和開心的成長氛圍,雖然他們被困在一個不到10平米的房間里,但通過幻想瑪為兒子創造了一個神奇的世界。

不過隨著一天天長大,傑克的好奇心使他不再滿足於這個世界,於是Joy精心策劃、帶著傑克逃出了那個囚禁他們的房間。然而,逃出來後這對脫離社會太長時間的母子才發現,現實世界才是最讓他們害怕的。

(6)電影房間人物心理分析擴展閱讀:

該片改編自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原著小說,由蘭納德·阿伯拉罕森執導,布麗·拉爾森、雅各布·特瑞佈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6年1月15日在愛爾蘭上映。

角色介紹

1、喬伊——演員 布麗·拉爾森

喬伊,一個27歲的女孩。老尼克把喬伊囚禁在一個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被老尼克強奸,喬伊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傑克。最後通過讓傑克裝死,逃離了囚禁的房間。

2、傑克——演員 雅各布·特瑞布雷

傑克,喬伊的兒子。他母親帶他過著單調而循規蹈矩的生活,每天就是玩游戲,吃飯,睡覺。最後裝死,逃離了囚禁的房間。

3、老尼克——演員 肖恩·布里吉斯

老尼克,一臉鬍渣的瘋子,在自己的地下室中囚禁了喬伊和傑克,經常去喬伊的房間,讓其陪自己睡覺。

4、南希——演員 瓊·艾倫

南希,喬伊的母親,傑克的外祖母。對喬伊的經歷悲痛欲絕,一方面想要與傑克加深聯系,卻又得努力克服他們陰暗的過去。

5、羅伯特——演員 威廉姆·H·梅西

羅伯特,喬伊的父親,傑克的外祖父,因為喬伊被囚禁的事,羅伯特對待喬伊母子的態度很冷落。

Ⅶ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Ⅷ 電影如何表現人物心理

1·首先,最直接且自然的,就是台詞。比如CBD的精英跟老家的村民隨口寒暄一句「我家在66樓,晚上能很清楚的看到黃浦江的夜景,可漂亮了。」表面一句簡單的贊美,話里話外的信息量卻極高。 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慾望,都在一來一回的對話間暴露無遺···
2·與之對應的,是表演的肢體語言。 一笑一顰一回眸,表達的情緒觀眾盡收眼底,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3·此外次,還有人物內心的獨白。 「寫信、寫日記、講故事」都能讓人物內心瞬間有了話語權,把那些不可描摹的情緒跟觀眾娓娓道來。
後面的,就屬於導演的發揮空間了
3·象徵體系。《隱秘的森林》里一整套的隱喻系統,都能對應人物的心境。比如父親「審問」朱朝陽時旁邊煩人的蒼蠅。
4·鏡頭語言。鏡頭要穩還是要晃?剪輯要慢還是要快?都能傳達出人物或沉穩或緊張的狀態。
5·聲音設計。心臟蹦蹦跳、腦子嗡嗡叫····優秀的聲音設計能最傳達出最細微的變化,以此呈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Ⅸ 高分求一篇電影人物心理分析!!!急!!!

《尋槍》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大多是男主角馬山的主觀視角和感受。自「尋槍」行動展開伊始,馬山的意識世界就變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換作馬山的主觀鏡頭語言,則表現為影像和聲音的誇張其辭、如夢似幻――

影像上:畫面的濃烈渲染,鏡頭的搖曳不定,景別的似近而遠;

聲音上:人物話語 分貝量的增強,音響效果重錘猛擊,音樂伴奏或緊或緩。

藉此過分渲染,從而傳達出人物情緒,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

有一組鏡頭是說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下來幾分鍾的劇情直接都用馬山的主觀鏡頭繼續講述:他開著摩托,視角模糊、景別不清,在行駛的路上也只給出前照燈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過鏡頭對准路面向前推進,漸入一幕幕過去24小時內出現在馬山身邊的人物:妻與子向他揮手告別說明馬山離家已漸行漸遠、新婚夫婦默然凝視的眼神反映親屬也和他有所疏遠。馬山對人「不信任」此時已嚴重影響到他與周圍人正常的交際生活關系,而這一切的導火線僅僅是「丟槍」。

馬山恨不得「槍」馬上就能出現眼前。車繼續前行,不遠處閃現一個拿槍人的背景,這個背景隨著馬山摩托的顛簸一直在晃動,看得出此時給的還是馬山的主觀鏡頭(馬山本人始終沒有出現)。這個鏡頭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馬山)」要找到槍否則人命關天(用警察局長說的話就是「槍裡面還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的焦慮急切。

以上三組鏡頭配的均為緩慢極具迷幻色彩的音樂,聲畫結合展現主人翁的「懷疑」心理。這幾組主觀鏡頭也說明,馬山自己已經認識到由於「尋槍」導致他與人的隔閡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是否繼續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諸多「問題」,又怎樣撫慰猜測多疑的情緒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國內慣例,大凡人到中年仍舊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隱疾。《瘋狂的石頭》中的包世宏和《雞犬不寧》中的馬三便是明證!《尋槍》中最明顯的反應在這種精神創傷對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響,以及由此帶出的一系列感情問題。對於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壓力的帶出,與其惶惶不安的活著,還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馬山靈魂出竅狂笑著跑開,應該算是一種精神境界如釋重負的終極解脫!

Ⅹ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10)電影房間人物心理分析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閱讀全文

與電影房間人物心理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後面標國語 瀏覽:418
電影里勵志台詞 瀏覽:992
熊出沒的電影都講了什麼道理 瀏覽:656
接著搖接著舞是什麼電影 瀏覽:893
日本好看鄉村題材電影 瀏覽:778
泰坦尼克號電影英文版 瀏覽:772
80農村喜劇老電影媳婦的心事 瀏覽:735
東營市裡哪個電影院比較好 瀏覽:634
基督教故事電影 瀏覽:286
適合老師看的最新電影 瀏覽:199
電影優惠券兌換碼去哪裡找 瀏覽:172
一個恐怖片將電影院 瀏覽:539
恐怖電影美瞳 瀏覽:308
好看的韓國純女主電影 瀏覽:973
寵愛電影終極預告的英文歌音樂 瀏覽:264
最近好看的電影2019年 瀏覽:176
如何自拍災難電影 瀏覽:460
電影里歐美名字 瀏覽:551
電影長安道演員表 瀏覽:749
科幻電影解說詭異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