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美國電影中的各國人物形象

美國電影中的各國人物形象

發布時間:2022-09-10 18:39:54

A. 求助:什麼是電影思維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美學觀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或遲或早地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而在這一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在今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它使半個世紀以來舊的電影製片體制產生了動搖,使傳統的美學觀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擊。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節 新好萊塢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酗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金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o。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游
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的導演是出生在紐約「小義大利區」的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過短片、剪輯、助理導演等職。斯柯塞斯從f、目睹了小義大利區生活中的種種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孤獨的生活。他對街道上屢屢發生的暴力事件及行為有著深刻印象,本來做神職人員的理想漸漸被藝術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攝了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此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斯,他的友誼與忠告一直伴隨著他,這就是「小夥子,永遠不要導演商業影片2,,斯柯塞斯後來以《出租汽車司機》和《基督的最後誘惑》實踐了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的中間分子,曾被傳統的人稱之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偉大導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曾與1962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攝了作為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論文的《他已是小夥子了》起了人們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頓》一片的編劇(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而成功,為自己確立了地位;1972年,描寫黑手黨領袖的強盜片《教父)).,因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而獲得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1974年,那部關於竊聽專家哈里,考爾的《對話》,在聲畫對佼上精妙的處理,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現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一起,對人們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戰爭」問題發了言……。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歷程。他從獨立製片開始,不僅自己製作影片,還資助別人拍攝影片,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他雄心勃勃企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然而,由於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漸地背離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彈」的高成本、重大題材的製作。在新好萊塢時期之後的好萊塢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影片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這個稱作「失魂落魄的夢幻者」,於1969年拍攝的《公園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於lQ69年拍攝的《無力的馬不是要射殺嗎》;
哈爾。阿什比於1971年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爾曼拍攝的《飛越瘋人院》等等。新好萊塢電影在商業片領域里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片類型中,出現了傑里。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3個人都是喜劇的導演和演員,他們的「相聲滑稽劇」妙語連珠地嘲諷了社會,既顯示出美國強大的喜劇傳統精神,又融入現代色彩。商業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這部影片實際上預示了以後的《外星人》(1982年)、《株羅紀公園》(1993年)等影片的出現與成功。他還在36歲的時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爾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為美國電影贏來席捲全球的聲勢。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B.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C. 說出美國電影或電視劇中的一個人物形象

美國隊長,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超級英雄,初次登場於《美國隊長》第1期,被視為美國精神的象徵。美國隊長原本是一名身體瘦弱的新兵,在接受美國政府的實驗改造後變成超級士兵,使其各項體能都遠超出於常人,且被賦予了由世界上最堅硬的金屬之一振金製成的盾牌。後在二戰尾聲的一次行動中,他與紅骷髏戰斗,掉入大海中被冰封近70年,直到被神盾局發現並解凍後加入復仇者聯盟。

D. 列舉美國電影中的英雄~~~~~如下~~

神奇女俠(英文名:WONDER WOMAN)

介紹:可能大家對這個角色並不熟悉,實際上她的名氣也是相當大。神奇女俠形象首次出現於1941年,與超人、蝙蝠俠並稱DC三大巨頭,同時,他們三人也是正義聯盟的主要領導人員。神奇女俠是一位亞馬遜族公主,從泥土中誕生,同時也被賜於神的力量。她實際上是奧林匹斯山眾神決定派出保護地球的使者,也叫黛安娜女神。(竟然和希臘神話都聯繫上了,無語……)

超能力:力大能飛,反應靈敏,精通所有徒手與冷兵器格鬥術,護腕可抵擋和反彈子彈,真言套索可以無限延長、不可掙脫、不會斷裂,並可以令人說真話,還原所有真實。另外還有全套盔甲和武器。

閃電俠(英文名:THE FLASH)

介紹:閃電俠原本都是正常人,但在被閃電擊中後不但沒有喪生,反而更擁有了像閃電一般飛快的超能力。他的速度比超人還快,在超級英雄世界裡應該無出其右。根據美國漫畫正史,閃電俠有三代。第三代閃電俠是JLA中的重要成員。

超能力:光速般的跑步速度,穿牆,將自己的超快速度轉借給其他物體

綠燈俠(英文名:Green Lantern)

介紹:綠燈戰隊是宇宙中一群負責治安和巡邏的超級英雄。他們所裝備的戒指擁有一種類似魔法的能量。傳統的戒指需要每隔一定時間補充一次能量。所以每個綠燈俠都配備一盞充滿綠色能量的金屬燈,通過這盞燈向戒指「充電」,這也是綠燈俠名字的由來。綠燈俠藉由戒指佩戴者的想像力和意志力決定戒指所發揮出的能量的外形和強度。就是說,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意願自由運用戒指的能量,形成各種實體或實現各種目的。

超能力:綠燈能量,可以把使用者想像的東西具體化

X戰警(英文名:X-MAN)

介紹: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組織。他們原本是一群變種人,被X教授感召收留後,成立了一支為保衛地球而戰斗的特警戰隊。X戰警總數大概有100多人,其中以金剛狼、電眼、暴風女、火人、冰人、X教授等等為主要角色。

超能力:因為人數太多,不再贅述……

美國上尉(英文名:Captain America)

介紹:也叫美國隊長。其實在Marvel的陣營里,他才是和超人一個級別的領袖式人物。美國上尉出現在1941年3月,甚至比神奇女俠還要早。主人公SteveRogers是個瘦弱的年輕人,他被宣判不能入伍,卻夢想著為國效力,於是他報名參加了一個製造超級士兵的計劃,服用了超級士兵血清,成為了擁有完美大腦和肌肉組織的超級士兵。他是一個具有極強愛國主義的美國式民族英雄(從他的外表和裝備就可以看出來),也算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據說從二戰時期就開始和納粹做斗爭……

超能力:極強的反射神經、體能、盾牌??……

夜魔俠(英文名:Daredevil)

介紹:又名超膽俠、無畏俠、雷達人(名字真多……)。童年時經歷的放射線事故使馬克?莫多克失去了視力,卻賦予了他雷達般的超感覺。白天他裝作一個普通的盲人(電影里是律師)混跡於人群,夜晚降臨後,他便穿上紅色緊身衣化身為「夜魔俠」, 在城市中代替法律打擊犯罪,將法律無法伸張的惡徒就地正法。

超能力:五感除了視覺以外均超強、暗夜感官

神奇四俠(英文名:Fantastic Four)

介紹:Mr Fantastic、the Thing、the Invisible Girl及新Human Torch是神奇四俠的組成人員。在一次太空實驗任務中,因為一個極小的錯誤估算,瑞德?理查德(也就是神奇先生)的太空船以及全體宇航員遭受宇宙風暴的重創,宇宙射線徹底改變了船員的基因構成,四個同伴從此具備了神奇的超能力。當然,同在船上的邪惡的Droom博士也具有了超能力,並從此成為神奇四俠的大敵。

超能力:神奇先生—身體變形,隱形女-隱身和創造力場、石頭人-石化身體、力量、火人-控制火、飛行

再生俠(英文名:SPAWN)

介紹:再生俠不屬於DC和Marvel這兩家公司。再生俠原本是人類世界中的精英。死後因為某種原因需要復活(在電影版中是向害死自己和家人的劊子手復仇),因此向地獄魔王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以此換得重生的機會。再生俠的任務是宣揚魔界的聲威,同時殺死世上的窮凶惡極之輩,使他們墮入地獄,以加強地獄軍團的陣容。但在地面上,再生俠發現了魔王毀滅地球以擴充地獄軍的陰謀,於是站到了正義的一邊。

超能力:無敵盔甲、變形披風、不死之身

忍者神龜 等...

E.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F. 在好萊塢電影中對印第安人和亞洲人,非洲人,猶太人,拉美裔的刻板形象有哪些

關於形象就是非常刻板了呀,好萊塢電影裡面的印第安人的形象一定還是過去那種穿著樹葉子的形象,亞洲人的形象一定要是單眼皮扁鼻子的形象,他們不敢去得罪猶太人的。

G. 求各國的恐怖電影人物代表,例如中國的僵屍,埃及的木乃伊,英國的吸血鬼什麼的

1、中國的僵屍和精神病——如:林正英僵屍系列和其他結局居然是主人公的想像或人為的電影、怪物、森冤、心中有鬼、筆仙等
2、日本的變態和女鬼——例如:吃女學生、下水道人魚、豚鼠系列、咒怨、午夜凶鈴系列等
3、泰國的惡鬼和惡魔——例如:變鬼系列、死神的四字路口、13鬼作祟等
4、美國的喪屍、病毒、變態的殺人狂魔、畸形怪物等——例如:末日病毒、殺出狂人鎮、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人皮客棧、致命彎道系列等
5、埃及的法老、木乃伊——如:木乃伊系列等
6、英國吸血鬼、病毒、怪物和殺人魔等也很可怕——如:生化危機系列、黑暗侵襲、驚情三百年、狼人、驚變28天、電鋸驚魂系列、
7、德國的女巫、僵屍等——例如:血腥瑪麗,僵屍之夜,斷頭谷等
望採納

H. 外國電影中的中國人形象

木乃伊歸來看過吧
裡面的人物形像就很能說明問題
裡面那個禿頭就很有中國人的指向意味
那禿頭的「另一半」就更象中國人了

在木乃伊歸來中
這兩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都很強
都很神秘
都有些自私
當然最後都死了

木乃伊歸來是美國人拍的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明現代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那就是
1是潛在的難以理解的敵人
2他們很狠 很有能力 不太有美國人的道德觀
3他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離一切不可做出危險的事情

這些大概也就是現在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也是美國政府希望他的國民所持的看法
那就是有所戒備

所以
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並不是由現實中國人形象抽象出的
而是他們的模模糊糊的印象和電影的目的等等的混合物

而美國人的印象是他們的政府影響的
所以中國人的形象歸根結底是政府態度決定的

初聽似乎太政治化了
但是縱觀歷史你就會發現其正確性
民國後期
西方國家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後
他們只得在別的地方尋找人性本善的證據
因為那對他們的統治很重要
所以那時的人們由於政府的宣傳對中國充滿了希望
因而在各種作品裡充斥了對中過的溢美之詞
中國共產黨掌政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陳查理就是他們妖魔化中國人的代表

外國電影第二就是印度電影了
可惜我還沒看過
韓國電影對中國還不錯
所以中國人都是很好
日本電影好象不太提中國人
也許是因他們要脫亞入歐
也許是政治敏感性吧

I. 電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有哪些

《教父》中的維克多·克里昂,馬龍·白蘭度演的。

J. 《雙峰》、《我心狂野》、《美國史》、《心碎的夢想》影評

《雙峰》:
大衛林奇還真是厲害,弄出一部懸疑片竟然沒有結果,而我這個被福爾摩斯慣壞的孩子一定要知道最後結局才肯罷休,於是《雙峰》著實讓我吃驚了一把,也留給我無數發呆時的幻想主題。

故事從一開始就出現兇殺案,美麗動人的女高中生被殺,之後所有的調查又糾結出很多沒有結果的故事,這個看似安寧和諧的小鎮,充滿神秘詭異的氣氛,每個人安穩的感情背後都藏著不能告人的秘密。周而復始的生活使小鎮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每個人都開始猜測或者閃躲,他們每個人的舉動讓我想起《狗鎮》里那些虛偽的人們,一切的舉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對那個在自家旅店故意搗亂的女孩很感興趣,她在得知勞拉死去時的表情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悲傷,反而掛滿一臉得意,其中必有隱情。而且她的裝扮和左眉眼那顆痣,像極某位50年代好萊塢的明星。

看似神經兮兮的FMI探員,看到屍體就會哭泣的警員,說話聲音像嬰兒的接線員,喜歡和窗簾叫板的女人,故意把客人趕跑的任性女學生,瘋狂無賴的男孩,很多人物都和這個案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陳沖在這部電影里扮演鋸木廠的繼承人,那一片鮮紅的唇,充滿東方的神秘氣質,被警察叫做「全鎮最美麗的女人」,看到結尾才明白,原來他們是情人,難怪這么形容。

故事就這樣結束難怪會拍成電視劇,很多看過電影版本的人肯定都不甘心,沒有結局,還有很多細枝末節的暗線,讓人心癢癢,只剩下徹底的絕望,眼看就要知道誰是兇手,影片出現「劇終」的字樣,還以為會像《百慕大三角》那樣給我來個第二部,第三部的驚喜,把碟片前前後後搜索一遍,才確定,這次是徹底的結束。

也許大衛林奇根本就沒打算把結果告訴我們,因為內心陰暗的邪惡力量,不是抓到兇手就算結束,我們面對的是強大無影無蹤的惡夢,你能抓住夢的胳膊嗎?不能。

希望有機會看到電視劇版本,以此消減心中的疑團,也沒准,疑團會像泡沫一樣越擁越多。
《我心狂野》:
大衛&。林奇是一個執著地遊走於現代主義題材與好萊塢商業製片體制之間的「電影作者」。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一面能隱約看到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布努艾爾等現代主義電影大師的影子,另一方面也能輕易嗅到其中揮之不去的傳統好萊塢電影的氣息。《我心狂野》便是這樣一個極好的例證:在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上,可以看到歐洲電影特有的深度和批判力量;在視聽語言和故事敘述上,它又繼承了好萊塢電影善於講故事的傳統,林奇有能力把這個逃亡的故事講得一波三折而又驚心動魄。

從一踏入影壇,林奇的作品便打上了鮮明的現代主義的烙印。他早期的作品,從第一部短片《六人染病》到《字母表》,直至後來轉入好萊塢主流創作的《橡皮頭》、《象人》、《沙丘》,林奇醉心於探討人的存在危機及其本質,表達了對人的異化的極度不安與焦慮,其作品流露出一種混合了神秘主義、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味道。由此,歐洲電影對林奇的影響可見一斑。事實上,這一主題始終沒有從林奇的創作中消失,只不過在視商業利益與票房收入為至高目標的好萊塢,它往往與更為跌宕起伏和生動曲折的情節結合在一起,或者說被更為流暢和有吸引力的敘事所隱蔽而已。

「新好萊塢電影」與傳統好萊塢電影的一大差別,是它在美國電影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了把藝術表現的觸角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使美國電影在人物塑造上徹底擺脫了「平面化」、「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被重新演繹的耶穌基督(《基督最後的誘惑》)還是紐約街頭平凡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抑或是「佔山為王」的前美軍軍官克茲上校(《現代啟示錄》),這些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相對於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中千篇一律、「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來說,無疑是一種反叛與顛覆。

同樣,對人物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探索,始終是大衛&。林奇影片的重要主題。在《我心狂野》中,林奇堅持了他一貫的藝術追求,以非常電影化的方式把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孤獨與絕望、暴戾與恐懼、夢境與幻想交織、重疊在一起,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的母親瑪麗塔的心理,便是林奇極力營造的一個骯臟齷齪而又瘋狂的內心世界:她夥同桑托斯謀殺了自己的丈夫,又懷疑塞勒目睹了她丈夫的死而多次威脅和恐嚇塞勒。在指使殺手刺殺塞勒不成之後,又繼續派人追殺塞勒,極力拆散塞勒和勞拉這對「落難鴛鴦」。在意識到桑托斯可能會對她的另一個情人強尼下手之時,她掩蓋不住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在極度狂躁和絕望之下,她用口紅將臉塗成猩紅色,如同一個惡魔一般令人作嘔——導演以這樣一個非常「銀幕化」的方式將瑪麗塔內心的醜陋齷齪與惶恐不安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又令人心悸。同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女殺手驚懼的喊叫、猙獰的表情以及狂亂的場面,無不揭示出人物內心深處的瘋狂和慾望。

林奇真正感興趣的,是人物的「本我」(弗洛伊德)/「實在界」(拉康),而非「自我」、「超我」/「想像界」、「象徵界」,亦即他的影片往往聚焦於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原始的、本能的慾望與沖動,而非僅僅描述人物之間的社會現實關系。他以少有的冷靜和耐心,不動聲色地描繪人物的本能和慾望,並用不無神秘色彩的故事和強烈的影像造型將其呈現,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在可以視作人性惡大暴露的《我心狂野》中,死亡和暴力場面比比皆是便不足為奇:打手鮑比&。雷被塞勒猛擊頭部,直至腦漿四溢死於非命;勞拉的父親被火活活燒死;強尼&。費內古特在一個神秘怪異、類似原始宗教的儀式上被槍殺;淫惡的殺手鮑比&。佩魯在一次搶劫中被從自己的槍里射出的子彈打飛腦袋而身首異處。在這些段落中,人物理智之喪失、人物動作之狠毒、場面之殘酷,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從本質上說,林奇是一個「造夢者」或者「幻想家」,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冷靜地,甚至是冷酷地審視、觀察這個混亂和荒誕的世界,他不斷地編織一個又一個夢魘一般的故事,以此對現代文明進行毫不留情地批判。林奇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混亂不堪而又充滿邪惡、暴力的世界,而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要麼無比醜陋齷齪——比如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等;要麼精神異化、扭曲——比如勞拉不經意談到的她的表兄戴爾:此人神經分裂、歇斯底里,每天期盼聖誕節的到來(喻指代表信仰和愛的「聖誕精神」的喪失),並且惶惶不可終日(擔心地球被外星人所控制),直到有一天無聲無息地消失,不知所終——就彷彿他根本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要麼徹底迷失在現代生活中無法自拔——比如塞勒和勞拉在去大圖拉的路上,遇到一個在一起車禍中倖存的女孩,她頭上血流不止,但卻不知道頭發上「黏糊糊的東西」為何物——她瀕臨死亡卻渾然不知,竟然在迷幻中喋喋不休、歇斯底里地堅持尋找自己的錢夾,否則會挨母親的責罵。導演的這一安排無意是非常有意味的:林奇眼中的人類,就如同這個女孩一樣——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壓制,以至於變得扭曲、麻木、遲鈍,早已喪失了人之為人的特徵,甚至不知死之將至,最後也只能落得一個「在絕望中死去」(薩特語)的悲慘結局。這不禁令人想到荒誕派戲劇大師貝克特的作品《啊,美好的日子!》:女主人公在老邁龍鍾、行將入土之際仍然在梳洗打扮,贊美這是個「美好的日子」,甚至唱起了一首輕佻的情歌——其渾渾噩噩、不知死活的狀態已經麻木到精神錯亂的程度。

二、風格:詭異與神秘

看林奇的影片,不由令人想起風靡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強調人的情感的赤裸裸的宣洩和最直接的表達,激情被無限擴大,甚至成為一個包容一切的存在,在對具體的經驗細節的舍棄中,表現主義建立了一個極度抽象、變形、失真的世界的幻象,從而暴露人存在的本質。以《卡里加里博士》、《蠟人館》等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往往以瘋子、鬼怪為主題,通過誇張的造型、鮮明的色彩對比和離奇的情節,竭力表現人物內心的瘋狂與暴戾,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它不僅影響了舊好萊塢的犯罪片和強盜片,而且,在《我心狂野》以及林奇的其他作品中,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

林奇與庫布里克一樣,善於人性惡的一面,但較之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子》、《全金屬外殼》等作品,其作品的支撐力量顯然多了一份無理性、無邏輯的因素;林奇與克波拉一樣,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現代啟示錄》、《對話》),但他的人物塑造中,似乎有更多的神秘與宿命在起作用;林奇與斯克塞斯一樣善於敘事,卻沒有斯克塞斯的俊朗和明快(《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而代之以一種羼雜了更多迷幻色彩的、夢境一般的敘事風格;即使較之與林奇年齡相仿的奧利弗&。斯通,即使是一部與《我心狂野》題材相近、同樣描寫逃亡和反叛、暴力的《天生殺人狂》,只要認真比較,不難發現兩者的區別所在:在《天生殺人狂》里,斯通想要營造的是一種近似「狂歡」的氛圍,追求「平面化」與「深度削平」,是在後現代語境下對「深度模式」顛覆的一次嘗試;而林奇在《我心狂野》則堅守了現代主義的主題,從「背景」與「前景」的關系看,影片的「前景」顯然是模糊而遮蔽的,「背景」則是深不可測,兩者共同構成了林奇迷幻和夢境一般的現代主義色彩濃重的藝術世界。

古怪離奇而又鮮明突出的影像造型無疑是這個奇特的藝術世界裡「標簽式」的特徵,甚至是林奇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事實上,這種極具震撼力和沖擊力的影像表達與作品的主題相得益彰,共同構築了林奇獨特的藝術世界。一張塗成血紅色的女人的臉;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一具塗著藍色口紅被塑料布包裹的女孩的屍體;一張套著絲襪獰笑的醜陋而恐怖的男人的臉;一輛折射著幽暗的殘光賓士在清冷的公路上的汽車……這些早已成為林奇作品「招牌式」的鏡語。

在《我心狂野》中,火的意象反復出現,儼然成為了該片最為顯著的造型意象。在林奇卓越的造型追求下,火已經不單單是交代情節的工具,它不僅是重要的造型元素,而且已經成為導演表意抒情的重要手段。片頭,黑色的畫面逐漸疊出演職員表,黑暗中,出現了特寫鏡頭拍攝的一支突然劃著的火柴;緊接著,隨著片名字幕的疊出,一片熊熊燃燒的烈焰伴隨著濃濃的黑煙徒然闖入觀眾的視野,占據整個畫面。這是火的意象在該片中的首度呈現。總體而言,片中火的意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打火機、火柴的火苗,或者燃燒的香煙。這種情形在全片中共出現了六次,通常是伴隨著火柴點燃的摩擦聲,用特寫鏡頭拍攝的打火機的火苗或者劃著的火柴,緩緩引燃一支香煙,然後火柴緩緩燃燒,逐漸熄滅。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我們可以發現此類意象的共同特點:火柴、打火機以及香煙一般都是置於特寫鏡頭中,並且用升格鏡頭拍攝;火柴一般是突然劃破周圍的黑暗,開始燃燒;大都伴隨著畫外的火柴的燃燒聲響。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意象的火,可以視為生命沖動的象徵:雖然燃燒得短,但是它卻能在瞬間打破黑暗的控制和束縛,釋放出所有能量,直到熄滅——儼然是劇中主人公的抗爭精神的視覺呈現。從中,能看到無法阻擋的生命的升騰與悸動。另一類火的意象,則是通過勞拉或者塞勒的回憶的方式多次在閃回鏡頭中出現的大火:比如,全景鏡頭中,用升格鏡頭拍攝的一輛燃燒的小轎車在夜幕中翻滾著墜入懸崖;被大火吞噬的房間;引火上身拚命掙扎的勞拉的父親……這里,火不僅是生命沖動的象徵,同時,火又是不可遏止、瘋狂蔓延的慾望的喻像,烈火可以吞噬一切、毀滅一切,那無邊無際、熊熊燃燒的大火,彷彿是死亡和毀滅的預兆。

音響和音樂在《我心狂野》中同樣是極為重要的構成元素。不論是烈火燃燒的聲音還是火柴摩擦和燃燒的聲音,抑或是人物的尖叫與呼喊,都很好地起到了營造氛圍、渲染環境,進而表達導演意圖的作用。本片的音樂也十分豐富,比如片頭的宴會上,背景音樂是較為輕松的爵士樂,當塞勒痛擊鮑比&。雷的時候,音樂驟然變為穿透力、震撼力極強的重金屬搖滾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背景音樂的構成始終動盪不安,渲染了一種恐怖的氣氛;塞勒和勞拉在曠野里起舞時,背景音樂是激憤昂揚的搖滾樂,此時鏡頭緩緩上升,並且對准了遠方一片夕陽和廣袤的曠野,音樂非常自然地轉為細膩抒情的管弦交響樂,讓人回味再三。

三、「美國精神」:反抗與叛逆

同樣是表現暴力與人物瘋狂絕望的內心世界,林奇不像另一位同樣是以展示暴力而聞名的日本導演北野武那樣——僅僅展現暴力的結果,而是以少有的熱情和耐心把暴力的整個過程擺在觀眾面前,並且以這樣一種直接和極端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到世界之混亂與狂暴。事實上,林奇與北野武的區別可以看作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區別。

在《花火》中,北野武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裹挾著暴戾的內斂與含蓄,這正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當阿西在車里猜撲克牌時說出「曲奇餅」的時候;當一輛路過的汽車破壞了兩人的合影,阿西推開了妻子伸過來的手臂的時候;當然還有影片的最後,阿西夫妻訣別的一場戲,當聽到妻子只說了一句「對不起,謝謝你」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日本人表達他們感情的方式——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和浪漫。

而我們在《我心狂野》等林奇的作品中看到的,則是美國人的精神與民族性格。美國人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骨子裡那種對自由的嚮往與渴望,以及那種與生俱來的叛逆。導演借塞勒之口說道:「它(指蛇皮夾克)是我的信仰與個性的象徵。」熱情洋溢而又放盪不羈的塞勒和勞拉在逃亡的路上,不停地聽搖滾樂、跳舞、做愛。一次,在行駛的公路上,勞拉打開收音機,聽到的無一例外——不是槍殺就是強暴,忍無可忍的勞拉和塞勒跳出車外,此時攝影機逐漸上升,在拉開的大全景鏡頭中,伴隨著一陣令人激昂振奮的音樂,兩人在廣闊無垠的西部曠野中瘋狂地跳起舞來。在他們身上,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特有的熱情與反叛的個性,這是一種原始的、內在的生命沖動。片中的塞勒和勞拉還沒有被這個世界同化,或者說,他們是在以不懈的抗爭來擺脫加於自己身上的種種束縛和壓制,他們敢於為了自己的自由與任何壓制其理想的東西做毫不妥協的斗爭。

塞勒和勞拉就是這樣兩個被導演賦予了「美國精神」的人物:他們雖身處邪惡(以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為代表)的包圍之中,卻從未放棄對個性和自由的追求,而是對邪惡勢力愈加疾惡如仇。無疑,林奇在這對叛逆的戀人身上寄予了自己的希望。《我心狂野》的結尾處,已經決定與勞拉分手的塞勒,在幻覺中受到《綠野仙蹤》里女巫的指引,再次回到勞拉的身邊與妻子、兒子團聚。雖歷經波折,他們最終克服惡的力量並得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可以說,塞勒和勞拉的勝利其實是「美國精神」的勝利。

另外,《我心狂野》還是一個「原型」蘊涵相對豐富的電影文本。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西方文論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西方的文學藝術和人文科學出現了一種回歸原始的傾向。由於弗雷澤、榮格、弗萊等人的努力,起源於當代人對人類早期文化、原始思維以及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研究的神話原型批評一躍成為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中的顯學。「原型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早期生活的遺跡,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範式,它超越了時代與民族,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結構,並且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傳承和延續下來。榮格進而分析了眾多的原型,比如力量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救星原型、大地母親原型、巨人原型等。

在,《我心狂野》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原型」:最明顯的便是魔鬼原型,不管是內心陰暗險惡的母親瑪麗塔,還是心狠手辣的毒販桑托斯、雷迪爾,不管是瑪麗塔指使的打手鮑比&。雷還是淫惡的鮑比&。佩魯,無一不是魔鬼/邪惡的「原型」;再比如,母親瑪麗塔與勞拉的母女關系,不由讓人聯想到類似白雪公主與其後母的原型關系:勞拉單純、美麗、善良,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但是她就如同童話里的白雪公主一樣,是柔弱無力、受到傷害並且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而她的母親瑪麗塔則如同童話中的後母一樣:歹毒、邪惡,對白雪公主心懷妒忌並竭盡迫害之能事;而另一個主人公塞勒則可以被視為「英雄原型」:在一個充滿混亂、邪惡、暴力的世界,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英雄總是能夠挺身而出,與之做堅決的斗爭,並且最終拯救弱小者。無疑,片中的塞勒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原型。

西方文論史上「原形批評」的集大成者,加拿大學者弗萊認為,原型是構成人類文學整體經驗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他進而把「原型」劃分為三大意象群:即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類比的意象。在《我心狂野》中,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都有所體現:片中多次出現《綠野仙蹤》里的女巫的形象,她如同神一樣,總能在關鍵的時刻出現,並且給主人公以啟示——正是在她的指引和鼓舞下,塞勒和勞拉終於團聚;魔幻的意象是一個「痛苦、愚昧、廢墟、墮落的世界」,而林奇在《我心狂野》中所要著力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
不好意思,其他兩部有些困難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中的各國人物形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韓國純女主電影 瀏覽:973
寵愛電影終極預告的英文歌音樂 瀏覽:264
最近好看的電影2019年 瀏覽:176
如何自拍災難電影 瀏覽:460
電影里歐美名字 瀏覽:551
電影長安道演員表 瀏覽:749
科幻電影解說詭異 瀏覽:919
男二是外國人的中國電影 瀏覽:68
女孩靠上位的電影 瀏覽:364
如何做電影視頻操作 瀏覽:141
激戰運鈔車電影高清免費 瀏覽:836
香港懸疑電影租客 瀏覽:412
女朋友看電影說有點悶 瀏覽:669
2021新電影排行 瀏覽:318
香港早期劇情類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21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573
電影特效什麼軟體有哪些 瀏覽:362
看電影葉問5 瀏覽:927
女人進監獄電影 瀏覽:916
一個高大女人到處砍人的電影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