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用VSCO模擬出王家衛電影的港風色調
綺麗哀傷,愛死王家衛,喜歡《重慶森林》《藍莓之夜》《春光乍泄》……
Ⅱ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華語電影圈為世界影壇貢獻了眾多出色的作品與導演,而王家衛無疑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電影作者之一。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Ⅲ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Ⅳ 王家衛電影中背景模糊但是人物清晰是怎樣拍出來的
1隻看你用的是專業機還是家用機了,用專業機就有三種方法,拉長焦距;開大光圈;縮短攝距。當然,可以同時用。
家用機則達不到這種效果
2大光圈.慢速度.對焦點在人的面部.這樣只有人物是清晰的.前面和後面的景物都是模糊的.
Ⅳ 王家衛電影風格
連續看了幾部王家衛的電影,頗具特色,電影中的故事、敘事方式、色彩、音樂、獨白等都很獨特,別具一格,讓人印象深刻。
一、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二、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三、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 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通常都會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拒絕了解別人,也拒絕被別人了解。他們傾向於保持沉默,用獨白宣洩內心的感覺。例如《重慶森林》中,警察二二三深夜給朋友打電話傾訴,卻被朋友們一一拒絕,最終他選擇在獨白中抒發情感,那串獨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東西上都有日子。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而另一個警察六六三在被女朋友拋棄後,只好對著家裡的毛巾、肥皂、玩具等自言自語。他對著用過的肥皂說:「不要那麼沒有骨氣嘛,她才走幾天竟然就瘦成這樣。」對著濕淋淋的毛巾說:「我都說了叫你不要哭,你要哭到什麼時候?做人要堅強一點。」影片《墮落天使》中則是把獨白運用到了極致:啞巴何志武用獨白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感受。
五、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具體來看他的影片,從《阿飛正傳》開始,《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等影片,敘事的整體感都不強,而且是越來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傳統的故事敘述規則,「碎片」式的敘事策略占據了重要位置。在這些電影中不難發現,基本找不到能夠維系故事情節和因果聯系的脈絡,基本上都是由一個個斷裂的敘事片段組成,碎片組合而成。所以,人們在觀看王家衛的電影時,被感動的原因往往是電影當中的一個鏡頭、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詞。而對於他的整個影片結構,看完後的感受就是雲里霧里,朦朦朧朧的很是漂浮。這種「碎片」式的敘事策略狀態,成為王家衛電影的典型特徵。
王家衛電影中對數字或者是時間的偏執,是影片的又一特色。比如在《2046》中,「2046」這個數字就像是一個謎一樣貫穿影片的始終。它是周慕雲和蘇麗珍回憶中的一段插曲,是隔壁的房間號碼,是他在追逐露露時看到的一串號碼,還是他小說中的發生時間,是一列一直走不到終點的列車„„還有《重慶森林》中,有一段獨白這樣說道:「我和她最接近的時候,相距才0.01公分,五十七個小時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六個鍾頭之後,她喜歡上了另外一個人。」王家衛將人的情感變化直截了當的用時間量化,有黑色幽默的冷漠和戲謔成分。(部分摘自網路影評)
Ⅵ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華語電影圈為世界影壇貢獻了眾多出色的作品與導演,而王家衛無疑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電影作者之一。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王家衛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平面設計時他瘋狂地迷上了攝影,特別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這些大師的作品對他的影響尤為深刻。1980年從學校畢業後,他進入香港無線電視開辦的電視製作培訓班學習劇本寫作和影視製作,後在一系列無線的電視劇集中擔任製作助理和編劇。1982年,王家衛離開無線正式進入電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電影編劇。1987年,王家衛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主將譚家明編寫系列影片「黑幫三部曲」的劇本,結果譚家明只採用了其中的最後一部拍成了《最後勝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衛的首部導演作品《旺角卡門》的劇本。從1991年的《阿飛正傳》到1995年的《墮落天使》,不斷涌現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衛對自我藝術風格的建立和鞏固。1997年,王家衛終於憑《春光乍洩》一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肯定。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他是最敏銳洞悉了現時態香港的藝術家:人流擁擠、華洋雜處的重慶大廈,旺角的高樓分割出的暗藍色天空,啟德機場邊可以看見飛機起落的公寓窗口,當然還有路邊攤、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衛靠著這些標志性的元素組和出了一個世紀末的香港,最明顯的例子是《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當然你也可以把《東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現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種遠在異鄉的無根飄零的感覺也是對香港這個殖民城市在另一個異域時空里的反照)。王家衛是一個濃厚地背負「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現代城市所擁有的無機性和符號性使他的作品經常是內容隱藏在形式和風格里的,或者說,風格本身有時候就是他的內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代表許鞍華、譚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輕易地觸摸到賴以支撐風格的「生活真實感」,但在王家衛的電影里你看不到這些。
王家衛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如果你仔細看過《重慶森林》,你就會發現兩個故事的某些細節其實是互相交錯的,王家衛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來造成一種共時性的效果,既消解了傳統敘事的線性時間觀念又凸現了當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無序,從而形成了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精神意蘊。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碼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衛的電影里,你可以發現大量流行文化的符號,諸如流行音樂、商標、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歡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殺手、阿飛等其實都是一種都市邊緣的亞文化符號,這種由都市提供的消費符碼經過王家衛的拼貼變得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現代社會由具體實像蛻變成的符號化感性,這也使得他的電影極端敏銳,新鮮而發人深省。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你立刻想到的還會有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眩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洩》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還在發展中,據說他的兩部新片《花樣年華》和《2046》將會有一個風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對他的成就下定論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導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門》(1987)
《阿飛正傳》(1993)
《東邪西毒》(1994)
《重慶森林》(1995)
《墮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樣年華》(2000)
《二零四六》(2004)
《愛神之手》(2004)
《藍莓之夜》(2007)
Ⅶ 為什麼王家衛電影拍出來的色彩那麼鮮艷,到底是怎麼做的
所用底片,曝光方式
很重要的:TC校色
TC
就是膠轉磁的過程,如果是用膠片拍攝的,要將信號捕捉到電腦上進行後期製作就要經過這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將色調、反差什麼的調好。很關鍵的,也叫調色或調光~薪水超高的說!
如果是DV拍的,也要通過設備傳輸信號才能上電腦製作,而且不可能達到膠片的色彩效果。
軟體很多種啊,常見的就是AE了吧,功能也很強,製作書也多,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