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剛川吳京最後一槍是什麼槍
蘇制M1939式37毫米單管高射炮。
電影中志願軍使用的是蘇制M1939式37毫米單管高射炮,也叫61K型高射炮。M1939式37高炮憑借其在二戰期間的出色表現而威名遠揚。
據統計,二戰中,共有超過14000架軸心國的飛機「命喪」M1939式37高炮之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國向蘇聯采購了大量的該型高炮,共裝備了101個獨立高炮營。
該型高射炮是蘇聯加里寧工廠以瑞典博福斯公司研製的M34式40毫米高炮為藍本研製,口徑37毫米,行軍狀態長6.04米,戰斗全重2100千克,運動方式為機械牽引。
其最大射程8500米,最大射高6700米,有效射高3000米,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5°~+85°,方向瞄準速度8.35°/轉,高低瞄準速度3.75°/轉。彈丸炮口初速880米/秒,火炮理論射速160~180發/分,實際戰斗射速80發/分,採用5聯裝彈夾供彈,使用曳光殺傷榴彈和曳光穿甲彈。
發射穿甲彈時,可在5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46毫米厚的鋼板。主要用於打擊低空目標,對中空目標也有一定的打擊能力。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M1939式37高射炮作為志願軍對空火網的主力。雖然它口徑較小、火力有限,但在指戰員們的靈活運用下,硬是在敵軍咄咄逼人的空中攻勢下打出了一片天地,據統計整個抗美援朝期間,高射炮部隊共擊落敵機260架,擊傷敵機1070餘架。
當然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該型火炮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的歷史功勛必將永載史冊。
2. 金剛川的影評不好,說是重復太多,電影哪裡重復了
《金剛川》的拍攝手法在國內並不常見,以至於很多人看過之後都覺得太「亂」,重復鏡頭太多,第一遍看得懵懵懂懂,第二遍就能看的尷尬無比。在電影上映的時候,特意去了電影院看,當時覺得蠻不錯的,等到各大視頻上線之後再看一遍,突然發現沒什麼吸引力,無法把觀眾代入其中的感覺。
在電影院看到有的人居然看睡著,很明顯電影勾不起別人的興趣,每個人對於這部電影的劇情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說:「這是一群人守護一座橋的故事」,還有人說:「美機和兩架高射炮的故事」,其實他們說的都對,也都不對,電影本身要我們看到的是那種精神,一個時代的精神,能體會到那種精神幾乎就已經足夠了。過多重復的鏡頭確實能影響觀影心情,拍攝手法的不成熟也讓人尷尬無比,但好在最後的「人橋」確實讓人驚呆了,有被感動到,這就夠了。
3. 電影金剛防禦的高炮有幾門
電影金剛防禦的高泡有兩門,有一門是名號,有一門是暗炮,先隱藏起來,跟敵人做作戰時起到保留的作用和出其不意的做
4. 金剛川原型
據悉,《金剛川》故事原型是金城戰役。上世紀五十年代,准確來說是1953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戰役打響,它就是著名的金城戰役。《金剛川》改編自真實事件,據一名人物原型爆料,金城戰役是他最難忘的戰役,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
電影《金剛川》大牌雲集,張譯扮演了高炮排長張飛,吳京扮演了高炮班長關磊,鄧超扮演了步兵連長高福來,其餘主演還有李九霄、魏晨等。據說,這一次鄧超屬於特別出演。回憶起拍攝經歷,他很認真地說,自己沒有覺得很辛苦,反而認為是在感受、致敬那個時代,以及致敬我國的軍人。
(4)怎麼畫金剛川電影里的高射炮擴展閱讀:
據了解,《金剛川》是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作品,上映的時間其實有講究。當初,為了更好地還原人物,主演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就拿吳京、張譯來說,他們提前半個月熟悉高射炮操作,一直以高標准要求自己。
管虎、郭帆、路陽三位知名導演聯手製作《金剛川》,讓觀眾對這部影片抱有很深的期待。得知主演包括張譯、吳京、鄧超這些實力派演員,大家對這部戰爭電影更加關注。之前,吳京自導自演的《戰狼2》刷新過票房紀錄。
5. 金剛川戰役有什麼意義
從一開始,整個軍隊就呈現出一種特別的氣質,令行禁止,天氣和草叢都不能動他們一下,而到了集合的時候,他們能夠立即集合,啟動快速沖鋒跑步,這完全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
更不用說兩位主演面對飛機的時候堅定不移,尤其是張譯在斷掉一條胳膊和一條腿的情況下,純粹用意志力給自己止血,掛上炮彈,並一個人打出一個團隊的效果,打下來最後一架戰斗機;當最後還有半個小時橋又被炸了一次時,我想到了用人肉橋,但是又不太能相信。我查了一下,解放戰爭時,一個師大概有6000個人,這么多人要快速通過橋梁,基本不會給撐橋的休息的時間,而他們還有負重,可能還有重型裝備。每個人的極限究竟在哪裡?這些匪夷所思的行動,完全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想像我們現在,熬個夜就會覺得不行,上個班回家就要按摩,確實可能不應該是常態。那一代人是為了人民,為了下一代,完全不怕死。我想,是他們賦予了自己的人生特殊的意義,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快樂,或者說充滿激情。精神狀態的富足,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減弱身體的難過和精神的墮怠。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尤未悔。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其實儒家的家國情懷,可能正是中國人的信仰。片中和美國大兵的比對,可能也是想說信仰,或者說「軍心」的問題。
回到原題,人生的意義,最終可能在於求仁得仁,求得心中的「我」的完善,做到「致良知」。我求平淡快樂,求家庭和諧,求自我完善,求經濟富足,求社會地位,求外在美麗。做的所有的事情的動力,就在於自己的「求」的過程的選擇。路不同的人,沒有辦法共同走到最後,可能就在於此,求的東西不同,選擇就一定會不同。
更可怕的,是沒有「求」。求平穩也是一種選擇,哪怕斗蛐蛐也是一種人生樂趣。就怕什麼都想要,又不肯真的付出和追求,拿著手機刷刷時間就沒了。娛樂性會提高興奮的閾值,喪失思考的動力。人活著,不要最後再後悔。這個可能是個究極命題。帶領一個團隊,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如何讓團隊認同價值並共同努力,這個是需要研究的命題,可惜我道行不夠啊。
6. 怎麼畫火柴人金剛川
1、准備好畫畫紙和筆,先畫出一個火柴人金剛川的腦袋。
2、畫出身體和跳起後的一條向後伸展的腿。
3、接下來畫好另一條騰空後向後伸的腿。
4、然後繼續畫出兩條彎著的手臂,一條胳膊矮點,一條胳膊高一些。
5、接下來畫出一個圓球後半部在火柴人的手上。
6、然後在圓球上面畫出籃球的紋理。
7、接下來在前上方畫出一個籃筐。
8、最後在畫出火柴人金剛川黑黑的眼睛。
7. 金剛川里美軍迫擊炮陣地怎麼被找到的並精準定位的
一聽,二看,三打探。
一聽,迫擊炮射出的聲音,然後根據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判斷距離。
二看,迫擊炮炮彈帶尾煙,一般都會先打一發後再修正彈道,可以跟蹤。
三打探,可以朝大概判斷的位置火力覆蓋一邊,盡量用重火力,目標很快會移動。
電影《金剛川》對真實歷史事件的詮釋,記錄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金城戰役,影片以一條名為金剛川的河上為故事發展背景,以志願軍無畏美軍炮火的攻擊,拚命架起一條運送物資的橋梁為故事主要內容,塑造了此次戰爭中戰士們有血有肉的愛國情懷,以及殊死拼搏的忠心赤膽。
電影中對橋修好被炸,炸好又修這一段有著濃墨重彩的描述。通過觀看這一片段,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當時作戰環境的艱難,以及涌現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視死如歸的勇氣。
盡管天空中處處藏著危險,但是他們還是堅守到了最後,等運輸車把物資運通過這座橋運到了其他地方,他們終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無疑這部電影一定會激起許多中國人心中的愛國情懷,對於大家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能夠喚醒大家的共鳴,產生心靈上的激盪。
電影《金剛川》也讓對於中國軍人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任何時候都不拋棄不放棄,即使用血肉也要築起一道橋梁,對於他們來說,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最重要的。
8. 金剛川喀秋莎是誰發射的
在電影《金剛川》中喀秋莎是我軍志願軍發射的。具體是誰發射的,電影中沒有給出發射喀秋莎人物的鏡頭。對於「喀秋莎」這個名字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
喀秋莎特點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八條發射滑軌,一次可發射口徑為132mm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可達到8.5千米,可以單射,也可以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
「喀秋莎」火箭炮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葯大約需要5-10分鍾,一次齊射僅需要7-10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總共有四大系列,分別是BM-8系列、BM-13系列、BM-30系列和BM-31系列,最為典型的是BM-13系列。
「喀秋莎」在二戰中贏得了蘇聯士兵們的廣泛好評和青睞,它曾在莫斯科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也開啟了火箭炮大面積壓制敵方的時代,不愧是士兵心目中的「戰爭女神」。
9. 金剛川弘揚的是什麼精神
《金剛川》這部電影是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志願軍的英勇斗爭,它是以金城戰役為原型創作的。劇情由三重奏與四鏡頭反復強調志願軍的無畏與頑強,從不同的細節與視角去刻畫事件與人物。其中弘揚了許多寶貴的精神,下面我來一一介紹:
我們美好的今天都是先烈們用血與肉換來的,希望人們能夠珍惜當下,勿忘國恥。
10. 金剛川用的炮幾個人都負責什麼
一般有9名炮手加一個班長組成,實際可能6-7人。
四炮手負責用航路指示器裝定目標航路和目標速度。具體作用是在瞄具中指示一炮手跟蹤方向,以及賦予瞄具提前量。四炮手要在一、二炮手捕捉目標前裝好航路,防止一、二炮手丟失目標。
五、六炮手為裝填手,主要負責壓彈、退彈。五、六炮手影片中的壓彈鏡頭七、八、九炮手主要負責給五、六炮手輸送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