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京南京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故事。片中有兩條線索,通過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國士兵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歷,揭示在1937年南京瘋狂殺戮強奸掠奪的背後,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影片是從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開始。盡管有大批的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但與此同時,也仍然有大量不願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無望而慘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國民黨精銳部隊一員的陸劍雄(劉燁)。 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後,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於染紅長江之後,南京全城淪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機存留的,就是位於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在這里,大量的難民因為拉貝的「納粹」身份而暫時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實際主持安全區難民工作的,則是拉貝的秘書唐先生(范偉)和歸國女教師姜淑雲(高圓圓)。 但是,在日軍的眼中,所謂「安全區」,只不過是一個囤積了大量女性資源的「倉庫」。而拉貝的德國人身份,在強勢的日本軍隊面前,也只不過是一塊隨時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國的女人們,則用她們的身軀不僅僅拯救著隱藏在難民營的男人,也在拉貝面前書寫了一段中國人堅強的歷史。 日本軍人的形象塑造,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突破。作為佔領者的他們,當然可以享受某種意義上的正常生活。但是,在南京這座戰爭因素被極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佔領者,即使面對的只是別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難以逃避自身的靈魂震盪甚至拷問。 角川(中泉英雄)是日本十六師團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隊友稱為「讀過書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甚至在參戰之前都還沒有交過女朋友。而他的同鄉隊長伊田(木幡龍),則已經是一名老兵,一名職業軍人。在南京城作為佔領者的「生活」中,體驗過種種為了維持這種「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價。角川最終做出了他的選擇:他把兩名中國倖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後舉槍自殺。 這部電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種種關於南京慘案的歷史著作和文藝作品中的那種對中國人存在的刻意抹殺,對「無能的中國人」的錯誤描述;為世界觀眾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也是在南京災難中,中國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書寫。在新的高度上為中國歷史上這一段慘痛的往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思考。 主要角色: ·陸劍雄(劉燁飾):留守南京的國民黨軍官,在日軍佔領南京後英勇犧牲。 ·姜淑雲(高圓圓飾):歸國女教師,用自己柔弱的身軀奮力承擔起拯救他人的責任,最終死在日軍槍下。 ·唐先生(范偉飾):約翰·拉貝的秘書,從最初的明哲保身,貪生怕死,到最後挺身而出,英勇就義,完成了一次靈魂的涅盤。 ·角川(中泉英雄飾):侵華日軍。在這場戰爭中逐漸崩潰,最終走向毀滅。幕後故事: 南京!南京!兩個黑色的驚嘆號,突兀而醒目。導演陸川說,這是當年日軍侵入南京城時的聯絡信號。在電影《可可西里》拍攝間隙,他曾對攝影師曹郁說:「拍完這個,咱們拍南京大屠殺吧。」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突如其來的念頭再未被提起,直到一家國外電影公司送來劇本,邀請他來拍攝,題材正是南京大屠殺。 但是陸川無法接受這個外來的劇本。劇情中,西方人再次扮演起拯救弱者的「辛德勒」,只是這一次被拯救者由猶太人換作了中國人。這令他產生了無法抑制的抗拒:「南京大屠殺的意義並不是外來者的拯救與保護。70年前,一方是災難的承受者,一方是災難的施加者,但這是降臨在兩個民族之上的共同災難。」 在動筆構思自己的劇本時,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現狀,令他感到驚訝。一方面,由於70年前的中國沒有完善的戶籍制度,這使得有關屠殺受害者的調查與統計異常困難。加上國內的相關研究和田野調查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隨著時間的遠逝,一些史實已開始變得模糊。另一方面,我們已習慣於用一種哭訴的哀腔來講述這段歷史,「而哭訴的聲音是弱者的象徵,對於旁聽者是沒有說服力的。」 這部電影突然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近期拍攝和上映的所有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電影中,投資8000萬元的《南京!南京!》是唯一一部完全本土化的電影。「從中國人自己的角度來梳理清楚這段史實,以嚴肅的態度和人性的角度來為這段公案進行論證。」陸川這樣評價工作的意義,「用電影的方式為歷史串聯起那些真實的證據底鏈。」 真實,成為這部電影的第一要素。 從籌備到殺青花了4年時間的影片《南京!南京!》,近日終於通過了審查。導演陸川在自己的博客上激動地宣布此事,並「謝謝所有人,所有的等待」。《南京!南京!》送審的過程花了5個月,終於得到被通過的好消息,但陸川本人卻並不輕松,「現在過審了,可以沖印拷貝了;但音樂要做、聲音要混,可能要到拷貝做出來了才能稍微松一口氣吧。」一直以來,陸川都夢想《南京!南京!》可以在日本公映,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當記者問及該片去日本公映的事情進展如何時,陸川說:「電影就像我的孩子。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為他弄到一個合法的出生證。至於上不上得了名牌大學,這是後一個階段的任務了。」 作為該戲的男一號,劉燁在戲中飾演一名中國軍人。目前,故事大綱還沒有曝光,劉燁談到了該戲的劇情:「其實南京淪陷後,有幾十萬人沒有投降,在南京城裡打游擊。有一千多個血性漢子就堅守在一條街的拐角里,跟侵華日軍對峙,最後日本人動用了飛機,把他們全部都炸死了——這是真實的事情,我演的就是其中一個軍官。」對於這部戲,劉燁最得意之處就是全戲沒用一次替身。不過一說起電影本身,劉燁就變得嚴肅起來:「以前我們也拍過很多戰爭片,這部戲的最大不同在於,偏向性沒有那麼強,沒有那麼誇大。導演很希望日本青年能夠看到一段教科書上從沒有講到過的歷史。」 導演: 陸川 主演: 劉燁 高圓圓 范偉 秦嵐 江一燕 中泉英雄 類型: 劇情/戰爭 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星美傳媒集團 上映: 2009年4月22日(國內)
㈡ 關於電影《南京!南京!》的疑問
這是日本人慶祝攻下南京活動的一部分,是祭奠戰死的士兵,他們打的是招魂鼓.導演安排這一點可能是想告訴觀眾,此時的南京已經完全淪陷.
㈢ 你怎麼評價《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角川的視角,這在以往同類題材的電影中是不常見的。陸川聲稱這是為了電影的國際化,似無可厚非。但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觀影後國內觀眾對《南京!南京!》的毀譽參半。在我看來,首先某些影評提到的「全片採用了一個日本兵的視角」雲雲是極不妥的,因為角川的戲份並沒有那麼多,全片從宏觀來講的線索應該是兩條:第一,日本侵略者令人發指的殘暴行徑;第二,南京民眾的自救。在第一條線索中,角川是參與者,同時也是觀察者。第二條線索中,主要是陸劍雄的武力反抗和姜淑雲等人組織的國際難民區。在原劇本中,第二條線索是比較完整的,但是由於成片中還是去掉了陸劍雄和姜淑雲的愛情路線,所以這條線索就破碎成了幾段相對獨立的橋段。
應該說電影中加入了日本侵略者的視角對還原整個事件的完整性來講是極有幫助的,但是應該說是實現不了影片的客觀性的,畢竟我們的民族感情也可以幫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說角川的視角是客觀的,那是誰也無法接受的。
角川正雄的人物設計,是為了反映戰爭對於施暴者來講也是一種摧殘。這一點觀念確實很難讓戰爭受害者接受,不過導演還是煞費苦心地設計各種情節讓觀眾相信這一點。影片開始,角川彷彿逃荒者般的裝扮和飢不擇食的吃相,實在有負「大日本皇軍」的「雅號」;在教堂中,角川開槍恐嚇難民,卻誤殺了幾名躲在門後的少女,在難民的哭聲中,角川癱倒在地,拚命道歉,似乎這樣就可以彌補自己的過錯;然而隨著佔領南京的時間延續,角川開始對周圍的死亡麻木,開始習慣於拔槍殺人,做人的良知和宗教的仁愛都在隆隆的槍炮聲中震得粉碎。角川參加了片尾日本兵的招魂祭祀。很多觀眾對這場祭祀的安排很不以為然,我確覺得很有必要。陸川的解釋是說這場祭祀反映的是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侵略和消滅,但是我卻有這樣一個錯覺:似乎南京的佔領與屠殺都是為了這場祭祀的生祭,用中國人的鮮血來為日本軍旗圖畫榮光。在南京死寂的街道兩旁盡是廢墟,日本兵以招魂舞蹈魚貫通過,這種視覺上的反差正表現出了戰爭的荒誕。角川在抬鼓架時終於抵禦不住戰爭對心理底線的摧殘而精神崩潰,在肆無忌憚的狂吼中我們看到了戰爭饕餮般的丑惡嘴臉。
角川最後的自殺很多人解釋為對中國人的謝罪,我覺得也不盡然,至少在影片中交代的還不夠有力。角川的自殺,很容易被理解為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因為角川臨死前所說的「死了比活著更容易」,更像是由於心理上難以忍受戰爭中的種種反人性的現象,而產生的棄世思想,並非為了贖罪,這一點極大地削弱了觀眾原本可能對角川產生的同情。另外,角川聲稱自己是教會的老師,並以此為由奪取了姜淑雲的十字架,但是這件道具再也沒有出現過,也沒有出現在角川的自殺現場,實在感覺這個情節有些多餘;如果當角川自殺倒下時,十字架也從口袋中滑出,雖然有惡俗之嫌,但或許在情節上能夠產生一點完整性的呼應。
㈣ 為什麼電影《南京!南京!》里的鏡頭總是晃動
暗示當時局勢非常動盪吧
㈤ <南京南京>電影拍的怎麼樣
暴民對《南京南京》的攻擊讓我見識到了最醜陋的中國人。
一部優秀作品能被如此多人齊聲討伐,實在是驚了人的群體行為。在此懶得提網路暴力雲雲,只說說這些生而為『人』的傢伙。
初聞《南京南京》被口誅筆伐是讓我不能接受的,這是一部世界級的好電影,它有寫實的劇情和意義,有震撼的感官和場面,是一部由一撮優秀有建設能力的團隊製作的電影。偏偏卻能有人對它不爽。大體看了一看,既如所料又驚愕了一身;以日本軍官為視角,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寫實手法為基礎,僅此竟就足以戳漏一個「愛國者」的本我,讓它渾身燥熱,讓它歇斯底里,讓它綳筋,嘶叫。
我不能完全理解病夫的姿態,卻可以大概看個兩三。既然它們不能接受這樣的電影,那要知道『不接受』這三字無非就是他的局限性遭到的一擊敲打,倘若這樣的局限性還合乎工業時代一個有尊嚴的人的底線的話,或許還允許被理解和原諒。而我所見的,就是這些人難以啟齒的齷齪頭腦。
它們總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邏輯。以亡魂的名義,它們不接受日本兵不完全有昭和青年組成的事實,不接受死去的中國人多是未有抵抗而死的普通人,不接受投降的中國士兵的存在。以日軍視角拍攝,思想上存在了拍攝重演日軍祭祀的念頭,以及編排了日本兵自殺死在花里這樣的劇情,這就證明了導演陸川的媚日賣國傾向。
我想了想,以理科的慣用做法,觀察《南京南京》《1942》被嗆了又嗆,《金陵十三釵》躲過一劫,《捍衛者》這樣的爛片被大加贊揚;當中有何變數耶?
有的人啊,它們看不得看不起,看了《1942》《南京南京》,災難人性和思考隸屬於他們腦子之外的世界,只有『中國人不如日本人厲害』這樣的想法能在他們腦袋裡面安家,什麼樣的劇情都能向著這個方向推測。畢竟,這就是它們最在乎的。
細細數下來當然怪不得他們自己,人生下來就開始遭到莫名其妙的教育嘛,最後在生活中過分缺乏實際,就不得不夢游在一些副食里了,譬如打小鬼子,想著萬一打小鬼子能提升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呢。鬼子呢,不能太厲害,得站著給咱們打,這才出氣;鬼子得兇狠邪惡,得殺下一片和自己不相乾的人,要是哪天蹦出來一個有點像人的鬼子,哪怕那鬼子心一軟,救下幾個人的命,單這情形也是大不敬又賣國的,自然不能接受;對了,它們裡面少數聰明些的還得給這不敬又媚外的情形按幾個好聽的名字,叫「對法西斯批判不夠徹底」。
侵略鬼子老家的美夢也是得做的,且和鬼子侵略中國不一樣,這叫昭昭天命。自然的,思想這么親切,它們也喜歡鬼子的一些符合「不大不敬不賣國」的東西,像在瓜島餓死病死之前鬼子的自殺沖鋒,鬼子的殺降傳統,鬼子的絕對服從就往往得到它們的認可。
這就是最醜陋的中國人每天乾的事,一群烏合之眾,日本鬼子的脫胎轉世
㈥ 《南京!南京!》怎麼是黑白畫面呢不過黑白的畫面看得好真實。這是什麼手法
黑白,會讓人覺得異常真實,也會讓人覺得異常冷靜和遙遠。整個影片的感覺,都讓人有種隱忍的情愫,我相信,每一個演員首先感受到的是壓抑,而不是慟哭。濃郁的黑白兩色,將生與死切割的十分清晰。
用影評人的話說:電影從默片時代進步到有聲年代,從黑白片進步成彩色片,人們喜歡用華麗的鏡頭語言和立體的音響效果去震撼心靈。殊不知這種「震撼」只是感官上的,很少能觸動內心的深處。而陸川用一種看起來像是倒退的手法——黑白的畫面、極少的對白——卻達到了震撼心靈的效果。
㈦ 如何評價《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南京!南京!》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所有優秀戰爭片一樣,柔美的女性和法西斯的刺刀形成強烈的對比。
江一燕飾演的妓女小江也是影片中的焦點人物;而江一燕也把妓女的妖媚和放縱表現得入木三分,但是並沒有遺失女性的愛心和寬容,當日本人包圍了難民營,勒令難民營的領導人交出一百名中國女性,江一燕和其他幾十個中國女孩子勇敢地站了出來,用一種接受恥辱的形式捍衛尊嚴。
創作背景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故事。陸川決定拍這部電影前徵求過不少前輩的意見,其中吳宇森建議說這樣的題材應該再等一段時間再拍。促使陸川快刀斬亂麻下定決心拍攝的是呂克·貝松。
2006年6月,陸川與呂克·貝松吃午餐,呂克·貝松告訴他,《南京!南京!》是正餐必須先拍,其他都是點心。
㈧ 看完劉燁出演的電影《南京!南京!》,裡面的哪些場景讓你覺得震撼
整部劇都非常的震撼,而且讓人也非常的揪心。
㈨ 南京南京觀後感
《南京南京》讀後感思路可以圍繞沉重的主題去寫,揭示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的一個過程,最後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正文:
今天看完《南京南京》,心情很沉重,五味雜陳,電影全程都是以黑白的畫面呈現,1937那一年,日本人佔領南京,數以萬計的中國人被俘虜。
陸劍雄協同戰友對日軍進行激烈的槍戰,但是以他們微弱而頑強抵抗最後還是被壓制了,女教師姜淑雲傾盡全力救更多的中國同胞,然而還是被控制,不甘屈辱,要求日本人角川殺了她。
貝拉的秘書唐先生,委曲求全,為了保護家人而做出了錯誤選擇,為此也付出了代價。舞女小江,女性的外殼下注入了一份剛強。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角川,他雖然是日本人同樣也是殺害中國人,但是他看過了很多人,事之後,他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有好幾刻,我眼淚不自覺的冒出每一幀都是慘無人道,足以讓各種銘記這段悲慘歷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場景搭建
為了還原真實的南京城,劇組在長春斥資3000多萬,復原了南京這座800畝的廢墟城池。標明了南京城應有的結構,大小比例、房屋的位置等,於是劇組將重要場景的位置確定並一一還原。
由於資金限制,劇組沒能復原一個更大的南京,也沒能如早期繪制的效果圖那般,拍攝一幅南京城的俯瞰畫面 。而為了片中槍聲的製作,主創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仔細考證,並搭建了一個"聲音實驗場。
㈩ 南京南京電影深度解析
有一個片段,當10多名日本士兵沖進教堂時,他們看到許多中國人聚集在裡面。都是老人、弱者、病人和殘疾人。有些人甚至手裡拿著槍。在日本士兵沒有任何指示的情況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舉起了手。然後一大群人跟著他。最後,一個天真的小女孩也舉起了手。
我們應該從當時人們的思想開始。在當時的滿清政府時期,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許多人不知道一個人物,但他們的思想相當無知,許多人習慣了被壓榨。作為第一個舉手的老人,他經歷了從滿清到中華民國的變化。
在當時的侵華戰爭中,老人可能認為這些都是想成為皇帝的主人,只要他投降,就不會傷害平民。那些拿著槍的傷號早就害怕了。
現如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發展迅速。沒有人會踐踏它。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永遠不會回來。每個人都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不再是無知和無知。讓我們記住歷史,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