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韓國電影童僧人物分析

韓國電影童僧人物分析

發布時間:2022-10-04 11:09:05

❶ 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面的動物所指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春夏秋冬又一春》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86auF8j1n-I_4FfvZFMUw

提取碼: 876y

春天,貪玩的童僧拿著石頭,綁在魚、青蛙和蛇身上,捉弄著小生靈們。老僧(吳永洙飾)發現後,用同樣的手法懲罰他,告誡他不可胡來。
夏天,十七歲的少僧(徐在京飾)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悶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麗珍飾)在母親陪同下,來到寺廟拜佛求平安,並留下療養。少年開 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
秋天,青年(金永敏飾)在外面殺人後重返寺廟,請求諒解。老僧命其刻寫心經,去掉罪孽,同時,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趕到寺廟……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飾)回到山中寺廟,重新開始修行苦練。一名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一個男嬰,希望能被收留。
之後,又一個春天到來。

❷ 有一對母女去寺廟 好像是女兒病了 然後有一個小和尚喜歡上那個女孩了電影

應該是《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基德執導,金英民、吳英秀、金基德主演的一部韓國電影。
影片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里,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慾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里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
影片於2003年9月19日在韓國上映。
故事按季節分成五個部分:春天--老僧與童僧生活在孤寺中。老僧出去采買,童僧頑皮地將石頭綁到小魚小蛇身上,倒頭睡在一邊。老僧看到他的作為,依樣畫葫蘆將石頭綁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夏天--童僧已經成長為年輕僧人。一天寺里來了養病的少女。青年僧人佛心搖擺,最終和少女成就魚水之歡。老僧發覺了兩人的事情,將少女送走,年輕僧人追隨著愛人,偷偷離開的孤寺。秋天--寺中這天來了不速之客。警察追逐著殺妻犯來到寺內--正是出走的年輕僧人。老僧將其點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經,凈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後,殺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帶走。冬天--出獄的殺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修行,老僧已經圓寂。一晚,一女人將嬰兒遺棄在寺門口。中年僧收養了他。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著與如出一轍的惡作劇,已經成為老僧的殺人犯用他師傅的方法教育了童僧。

❸ 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影評!

春夏秋冬象徵著人生的四個階段,金基德把影片切割成四塊獨立的章節。因為故事囊括了人的一生,時空的距離感

顯然增加了情節的跳躍性。但四個故事並非獨立互不相干,雖然彼此所處的時空相隔千里卻環環相扣。四個人生不同時期的輝煌片段,在金基德巧妙的取捨和銜接下依然保持著線性故事的流暢。

春的誕生

春天的故事孕育了一個生命的火種,金基德從主人公的童年經歷娓娓而談,儼然他把《漂流欲室》中的「水上賓館」演變成本片的「水上寺廟」:一個遠離喧囂都市環山繞水的小寺廟,一個不諳世道的小和尚,沒有背景和親人,有的只是對佛的膜拜和樸素的生活。但是如此純真朴實的小僧人,依然滋生了靈魂深處的罪惡。

無邪的小僧人把石頭纏繞在魚、青蛙、蛇的頭頸,把石頭塞入動物的口腔,看著它們掙扎喘息而手舞足蹈。諷刺的是,殺生竟然來自小僧人的天真童趣。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一個人類性本惡的不爭事實。金基德以近乎殘酷的冷漠姿態注視著小僧人的成長歲月。

背後的老僧人也注視著小僧人施虐的一切,但是並沒有給以制止和解救,他給予小僧人的救贖,是對其靈魂的洗滌和懲罰。按照佛學的邏輯,破殺戒的小僧人註定將承受自己親手釀造的惡果。

夏的禁果

夏天是慾望放縱的時節,轉眼間小僧人已長大成人,映入他眼簾的是一幕幕性的招手。金基德把鏡頭對准了大自然:山路邊蛇的交媾預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沖動(此處也是向今村昌平的《酋山節考》致敬)。情竇初開的小僧人幽會少女偷嘗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他給少女獻殷勤,甚至搬來「佛像石凳」給少女坐,是其心中神佛地位的瓦解。也體現出佛法在人的七情六慾面前敗北的過程。

面對小僧人的犯戒,此次老僧人給予的教誨,依然不是阻撓和勸解。看破紅塵的他給了小僧人選擇人生的權力,並如同先知般的一語道出了未來:「淫念喚醒了佔有欲,而佔有慾望必將惹來殺機。」他明白此時的小僧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歸依佛門,同時也為自己和小僧人的下文埋下了伏筆。
秋的殺機

十年後秋高氣爽的某日,就如同老僧人預言的那番,已經步入中年的小僧人帶罪潛逃。十年前還俗的他跌入了世俗的險境,揮之不去的是世間的煩惱和情感的糾紛,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制裁。因愛生恨、恨起殺意,妻子的不忠釀成了他的彌天大罪。這個殺妻的故事似乎又回到了金基德三年前的《漂流欲室》。

金基德眼中的愛情,無不以悲劇收場,他對愛情的控訴,總是藉助於慾望和暴力的原始發泄。面對愛的背叛,男人的瞳孔中冒著復仇和嫉妒的火焰;面對瘋狂的世界,他只能採取更加瘋狂的態度。他試圖選擇死亡來逃避現實,無休止的施虐與自虐,如瘟疫般的從《漂流欲室》中傳染到本片。

冬的反思

冰天雪地的一個早上,服刑期滿的「小僧人」再度回到已成廢墟的寺廟,不過此時「小僧人」已經變成了「老僧人」。昔日的私慾不再,頭發斑白的他能做的僅是在孤寂中度過餘生,走著當年師傅走過的安詳末路。他背拖石軲轆送佛像到山頂,是對其童年殺生的償還,也是為它們超度。蒙面女人在寺廟棄嬰,預示了下一個小僧人的成長故事。又一個春暖花開,新的小僧人同樣重復著老僧人當年的生活軌跡,生命的循環在自然界繼續。

影片主旨

這是關於一個和尚的人生歲月,鏡頭後的金基德寧靜而又形象地述說著生活的流逝。他始終保持著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輸給觀眾空洞的理論,而是依仗物化的鏡頭和佛學的概念,抽取出人與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與動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隱性描繪。他對主人公生命過程的展示,有意地掐頭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尾的嬰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門的謎底。主人公還俗時老僧對徒弟命運的先知和點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著相仿的人生經歷。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脫的自焚死去,也將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終命運。

三個人的生活共同來搭建一段完整的人生軌跡,不僅有對靈魂交接的喻意,更足以說明人類生活的大同小異。

影片的基調整體上比較灰暗,僅存的溫馨希望之處,是金基德對佛的肯定。抵消人類罪惡凈化靈魂的唯一途徑,便是來自佛的救贖。佛教徒的慈悲善意超凡脫俗,與世人的陰險狡詐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在主人公中年逃逸的一段最足以體現:殺妻後的主人公焦躁易怒心神不安,並帶有暴力和自虐傾向。而師傅給予他「雕刻般若心經」的療法,儼然把他由魔鬼變成了聖徒。晚年後的主人公再度返回寺院一心行善普度眾生,走上了真正意義的信奉之路,在佛的指引下不諳世事刻苦修行,是其靈魂上的覺悟,也是對其所做錯事的懺悔。

片尾棄嬰後的母親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對惡人的懲罰。顯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體現出儒家善惡有報的思想。

繼楊德洛維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後,金基德是世界上第三個喜歡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尋找共性的導演。本片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樣,動物依然出現在影片中的每個角落。金基德營造出一幅動物與人相共存的寧靜和諧畫面:春天寺廟里跑著歡快的小狗,夏天換成了大公雞,老僧借公雞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於岸邊。秋天他背著小貓並用貓的尾巴寫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條蛇。而小僧人與少女的愛情邂逅,魚和蟈蟈是重要的調情功臣。

❹ 萊蒙托夫《惡魔》或者《童僧》的賞析

如果說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是一座長城,那麼萊蒙托夫的作品絕對是這個長城當中與眾不同的一堵城牆。一道無法逾越的深深溝壑。以直接抵達大地的心臟的力量逼近真實與人心。

我驚訝於畢巧林這個世界文學當中的另類主角。他是俄國作家萊蒙托夫的小說《當代英雄》的異常英雄。一個不同於任何其他名著的英雄形象。萊蒙托夫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崇拜英雄的創作者。而「英雄也是人」這個簡單的很的道理是他無須考慮的。這常常是我對比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的蒼白而枯燥,虛偽而單薄的英雄形象的感慨。浩然的《金光大道》《艷陽天》,其他的一系列《林海雪原》等等。他所要孕育的,就是真正的人的英雄。盡管這是俄國的19世紀的巨著。是一百多年前的思想人物。

19世紀的俄國文壇異彩紛呈星光燦爛,而能夠被尊為偉大的,他是不可或缺的。他的詩歌《帆》《童僧》《惡魔》、戲劇《假面舞會》已經奠定了俄國文學歷史的里程碑。然而他還有《當代英雄》這樣格外璀璨的作品。

《當代英雄》是他的小說中最傑出的。僅僅從他筆下的主人公的豐富復雜的性格,可見大師的底蘊深邃。他的主人公不是一個從小就偉大或者表現出崇高信仰的人,相反,實在地存在著卑微與純潔的矛盾與妥協。畢巧林童年有這樣的一段心靈自白:「還是從童年起,我的命運就是這樣!大家都在我的臉上識讀出一些惡劣品質的標志。那些惡劣品質並不存在。我本來很謙遜——人們卻指責我滑頭於是我就變得城府很深……我述說真情——人們不相信我,我便深譜人生的學問不憑借本事一樣可以活得很幸福。於是我的胸中萌生了一種絕望,以那種客客氣氣的溫厚和善的微笑而掩蓋的絕望。」這是萊蒙託付筆下的英雄的童年,畢巧林是他要確定的英雄,這個英雄沒有堅持的韌性。沒有單純的天真,有的是真實的早熟。一個少年的世故與透明。以後的道路更加沒有所謂的英雄業績和光彩得無以復加的成就和奉獻。

閱讀當中我一直在思考英雄的定義。可惜所有存在的英雄都沒有人的真實痕跡,在人間的行動痕跡。它們被淡化和掩蓋。而英雄這個詞本身也是模糊不清。有時它需要很多的條件,有時僅僅是在滿足了造詞的、控制語言文字和書籍的人們的需要後,就成為了英雄[甚至戴在一個無比卑劣但不為人知,符合一個全體需要的流氓頭上]。無恥但適合無恥者。以至世界上有蓋世英雄也有草莽英雄、梟雄奸雄。有許多年後不是英雄的英雄,有從前不是今後是的英雄。一個英雄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內外條件?是歐洲歷史的因為戰爭而成為英雄的拿破崙,還是其他。

然而萊蒙托夫有他自己的理解。在19世紀的俄國,英雄應該是從人的當中誕生出來的。原本英雄不是製作的。沙皇的王朝以一個暗淡的背影籠罩了勇於反抗的俄羅斯民族。年代的時勢需要英雄,偉大的作家義無返顧地向人們推出真實的英雄。他有著最初的光輝的人格,來自於書本或者一個家庭的傳統。中途遭遇到現實的無情、丑惡、冷酷、卑劣、虛偽……然而在最終選擇了「像一個水手一樣去搏擊風浪」。

童年的惶恐彷徨,成為陽光下緩慢消釋的堅冰。在黑暗的夜中沉睡許久而後蘇醒過來的靈魂,勇敢地向著孤獨的陽光擁抱。最重要的,恰恰在於那個艱險的過程。一個人怎麼樣才會選擇另外的英雄 之路。是的,他必須經歷慾望、夢想的考驗。它們是失敗,是壓抑,是無數異常的冷漠,是與自己日夜的斗爭。他有許多邪惡的側面,甚至是內省的扭曲,靈魂的變異,而他最終卻走到了黎明的海岸,去搏擊夢想。他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史鐵生說:什麼才能使我變成人?惟有慾望和夢想。在一個人的基礎上去思索和感受。於是畢巧林在一個人的基礎上,他去思索和感受自己繁復的慾望和夢想,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這樣認為,《當代英雄》是無比地貼近「思索著和感受著的人」的心。主人公畢巧林經歷了不平,然而他沒有拋棄信念,他的內心始終有著不同他人的孤獨與寂寥,那正是心靈得意保持不被腐蝕的最後的防線。從而別離了最初的披著「面紗的絕望」。從黑色的森林的腳下萌芽了白色的信念。體驗了世界的荒謬虛假和痛苦以及漫長航程的郁悶、自檢、拷問、自我對話……越過慾望與夢想這兩個河岸,逼近和抵達英雄的境界。在根本,是一個不完整的人成長為文學和完整意義的人。在跋涉的河流中,我們一度將其當成從人到一個英雄的進化。一個生物意義的人通過把握自己的慾望和夢想而成為英雄意義的人。

這其實無須否定,當人類把英雄放在櫃台上仰望許久後,總是在之後認真地定義了它。英雄,就是一個靈魂協和而完整的人。然後來承擔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生命的義務與責任。萊蒙托夫作到了,為世界孕生了一個真實的英雄。他就是畢巧林。使他在世界文學里不是一批當中的一個,不是所有當中的一個。而是獨特的不可代替的一個。無法抹殺的英雄。以至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萊蒙托夫活著,他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就誰也不必存在了。

❺ 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講是什麼

  1. 金基德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這種聰明絕對不是指他天生多麼多麼的對鏡頭敏感或者直接說他生而就是做導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層次的,他對人與人關系的思考上的,或許還有對社會與人性的沖突。乃至自己對更深層次的宗教以至於上升到哲學方面的思考上來。

  2. 我對他最迷戀的一部戲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實吸引我的還是他思想中對「輪回」的認識而具體的表現出來。

  3. 故事是直接展開的,老和尚與小和尚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來,老和尚也是曾經有故事的人。但從未提及過發生了什麼能讓他六根清凈的獨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卻是小,無憂無慮。與師傅服侍佛祖於孤燈之下。倒也是樂的快活。師傅不是多話的人,只是時常看著小和尚,默默不語。臉上盡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獨自玩耍的時候。給魚、蛇、青蛙各自綁了一塊石頭,樂呵呵的看著他們拖著一塊累贅蹣跚前行。臉上一副天真的笑臉。老和尚看見之後重重責罰了小和尚。但是為時已晚了。蛇與青蛙都已經被石頭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著青蛙與蛇的屍體只是一個勁的哭。老和尚嘆了口氣,說道「你給他們綁的石頭,未嘗也不是你自己心靈的石頭」。故事就在這句禪機中埋下了伏筆。

  4. 日子看著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著度過了。小和尚長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靜總會被打破,該來的總會來。一位進廟還願的都市女子最終吸引了小和尚,很輕而易舉的他們發生了關系。一切對於都市女子來說或許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對於小和尚來說,確實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從此他也不甘於寂寞了。想要從此逃離出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鏡台既然染了塵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終於有一天他走了出去,與其說是走更不如說是逃,逃離這個「世外桃源」。老和尚什麼都知道,卻只做不知道,不聞不問。只是嘆息一聲。也許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預兆。報是終究要是還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時間更多了,彷彿除了佛,世間再無一切了。

  5. 小和尚最終還是回來了,彼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殺了那位當初與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覺得世間再大卻彷彿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來了。老和尚什麼也沒說,望著小和尚,就像當初看著他用石頭綁在那些小動物身上。一切其實都是報應,心靈的石頭最終也拖垮了小和尚。

  6. 於是,一切彷彿都順理成章的。入獄,又出獄。彼時小和尚已過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廟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當年的苦衷,老和尚對著佛祖默默誦經時候那種悲愴。於是,他彷彿化為了當年的老和尚。

  7. 一切都彷彿輪回,深冬,一位女子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了廟里,什麼也沒說,老和尚接受了。他彷彿就一直在等這個孩子一樣。

  8. 故事最後的時候,小和尚獨自玩耍,將一塊小石頭塞進了魚、蛇、青蛙的嘴裡,笑嘻嘻的看著他們在艱難的跑開了。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後,老和尚默默的看著他做完了這一切,什麼也沒有說。思緒或已回到以前。

  9. 佛教中有輪回的說法,所謂種業因得業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輪回的哲學,在本片最為顯著。而在《收件人不詳》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掃而過,《收件人不詳》更著重講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矛盾。這里不表,而在《悲夢》之中,金基德彷彿將自己的宗教哲學一股腦的甩了出來,內容漸漸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鍾內要組織好講完即使金基德也覺得力不從心了。越來越有點「形而上學」。不過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歡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沒懂,看到了一些小細節,覺得很有意思。整個故事卻沉悶而乏味。

  10. 金基德之於韓國,我認為是拔尖的一撥導演之一了。他對人性的思考,深刻嚴肅而發人深省。不止適用於韓國,在吾等國民身上也能發現那種病態,方能防範於未然。

  11. 拓展資料

    金基德

    編輯

    1960年12月20日

    慶尚北道奉化郡

    韓國

    金基德(Ki-k Kim),1960年12月20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韓國導演,編劇。

    1993年,憑借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憑借劇本《二次曝光》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1995年,憑借劇本《非法穿越》再次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1996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 。2000年,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 。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4年2月,憑借《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 。9月,憑借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2年,憑借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3年6月,憑借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借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2015年3月,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評委 。

    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網》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❻ 金基德的電影元素的同情作為

童僧用石頭壓住河中一條魚的尾部,綁住一隻青蛙和一條蛇。暗處,老僧無聲地看著興奮妄笑的童僧。在童僧睡覺時,老僧將一塊沉重的石頭系在他的背後。第二天起床,童僧背負著石頭一一為那些被他物束縛的青蛙、蛇、魚解脫。當看到死亡發生時,童僧開始悲傷地痛哭。
起初是一個施者,但後來又成為一個受者。主人公這種「施者」、「受者」雙重身份的獲得,同時,又被給予了對於另一個「受者」處境的發現,最終看到了自身現狀以及自身未來的苦痛,便產生了金基德影片之中一個重要的情感命題——「同情」。在《春去春又來》之中,此種「同情」更多側重:感同身受或同命相連的感情,前人看到的永遠是後來者犯下自己當初犯下的罪孽,而自己永遠要為後來者贖罪,從根本上講,也是為自己贖罪。這樣一個往返不斷、此消彼長的過程構成一個又一個「輪回」的同時,又極大地契合著西方所堅信的交替著原罪與贖罪的人生,而統一這兩種不同哲學命題的方式又是——相同、相通的情感。
與此同時,「同情」也是「移情」,盡管兩者並非是完全的等同,但在人類情感里,它們的發生往往總是相生相伴。
《薩瑪利亞女孩》之中,一個援交女孩死去,對於「同情」體驗的爭取與對於「贖罪」行為的努力,直接促成另一個女孩用自己的身體重新去和那些與死者有過性交的中年男人二次發生關系,再把金錢交還他們。但是,這一情節發生之前,同情卻是以移情的形式獲得暗示:每每賣身完畢,第二個女孩都會在澡堂為第一個女孩咒罵著清洗身體。對於援交這一行為,作為真正的行為者絲毫感受不到痛苦,相反非常地快樂並主動為之,卻總是由那個為她清洗身體的女孩承擔著這種世俗所不允許的行為在精神上引起的苦痛與污濁。
創作的不同時期,「移情」與「同情」的各自比重與運用方式,構成了金基德對於世界、人生態度變化的重要參照。最近的作品《呼吸》中,「移情」占據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情感含量,也同時占據有著極大化意義的所在。
童年曾溺水窒息有過「瀕死恐懼」的少婦,與劃破自己的喉嚨試圖自殺的囚犯,通過分享一種因為呼吸器官的破壞所引起的接近死亡的共同感受而產生了感情。明天便要被執行死刑的囚犯,早已成為一名被世界除名的人,對於這樣一個被排除在正規環境之外的死囚,開始獲得的是同性戀、心理問題者等那些在世俗中無法獲得解脫的人的同情。少婦與囚犯在監獄的會客室性交之後,少婦捏住囚犯的喉嚨,試圖將其親手殺死。此時,囚犯已成為了一個被移情的對象,承擔著事不關己的他人的罪惡,以自己將要被處決的污濁的身體,給予他人一個重返人世的機會。最後,少婦走出監獄,丈夫與女兒在門外等待,三人在彼此雪球的襲擊之中破涕而笑,化解困境。究竟是出自於「自身」還是「他者」,對於感情,尤其在死亡面前,情感往往極其難以界定。以「愛慕」為形態存在,而這種「愛慕」卻又因涉及自身問題的投射成為了迫害,所有愛慕者將這個被世界除名的囚犯當作自身問題解決的途徑,在社會刑法執行之前,先用自己的問題堆放在他的不被保護的身體上,將其殺死。至此,《呼吸》之中,同情的眼淚、愛意的眼神、激烈的交合都成為這種自私發生的掩飾性前提。
金基德眾多的電影通常存在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便是「闖入者」。金基德片中的「闖入者」既是《漂流欲室》、《春去春又來》後期出現的警察,又是《弓》里代表著文明社會的誘惑,帶少女離開古船與老人的年輕大學生,以及《薩瑪利亞女孩》跟蹤女兒、毆打嫖客的父親。在「闖入者」未出現的前期部分,這些故事都構成著一個又一個遠離倫理文明社會,但又可以自成一體的荒誕和諧,比如提供淫樂的漂浮著的河上小屋,筆記本記錄著的身體交換,古船與老夫少妻,然後,「闖入者」的出現往往會直接對這些「異物」行使所謂文明社會之中的正常的「法」與「懲罰」,從而,將本來的自成一體帶入一個混亂或毀滅的境地。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些身負世俗價值框架的「闖入者」在本質上總是刻意或無意地誤讀著主人公的行為與情感,他們是「同情」的不通者。然而,在《呼吸》之中,這種「闖入者」卻以另一種形態與作為得以在場。
由金基德親自扮演的永遠坐在監視機前的監獄長,不但沒有像以往一樣一味地破壞與阻止不倫關系的發生,起初甚至正是這樣一位「闖入者」才得以促成少婦與死囚見面。每當兩人想要進一步發生身體關系時,監獄長都會按下按紐,結束他們的見面,從而行使了闖入者的權利。但最後,在監獄長的縱容下,兩人還是完成了身體的交合,然而,這種與死亡過份貼近的愛欲與同情,最終導致少婦試圖將自己遭遇過的瀕死體驗施加在了死囚的身上。
對於金基德以往的電影,殺死嫖客的父親、驅逐妓女的警察、帶走少女的大學生……這種種毀滅都是由「闖入者」完成的,而在《呼吸》中,不倫關系的毀滅卻是令行為者本身去行使的。
道德外力的消逝、當事人的自我解決、關系的自行毀滅促成了金基德電影體系之中一種意義的變化,《呼吸》之前,「同情」的被毀滅多數是用於譴責世俗的不理解與獨斷性,而「闖入者」便是這種外物侵入的集合形式。《呼吸》的處理卻從對外在世俗的譴責走入到對內在人性本身信心的喪失,作為電影本身,在《呼吸》之中,盡管美術師出身的金基德,越發地表現出了設置格式化及過度設計等問題,電影中的人物依舊在那些特定的、被明確固定過的、意味豐富的場景之中表演,但這種所佔比重甚大的移情效果與闖入者行為的變化也令金基德的作品提升到了一個更加宿命、絕望、殘酷,甚至放棄抵抗、不再試圖解決、不在試圖尋找症結所在的境地之中。
但或許:當「對抗面」從外部轉向內部,真正認知路徑、成長道路正才開始漸漸地顯現於我們的面前。

❼ 萊蒙托夫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萊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出生於莫斯科。父親是沙俄退役軍官。萊蒙托夫出生後不久被送到奔薩省塔爾哈內外祖母的庄園,由外祖母撫養成人。1827年隨外祖母去莫斯科。1828年進入貴族寄宿中學,從此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次年喪父。1832年離開大學,進入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

1829~1832年間他寫了一些長詩和劇本,以及抒情詩300餘篇,約占他全部抒情詩3/4。這些詩篇之中比較著名的有《乞丐》、《天使》、《帆》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詩里所抒寫的「生的渴望」、行動的企求和生怕一事無成的哀愁,是他筆下的主人公的感情特點。

1834年,萊蒙托夫於士官學校畢業後,被派到彼得堡近郊近衛軍驃騎兵團服役。1835年第一次發表作品長詩《哈吉·阿勃列克》,開始引起注意。同年寫了劇本《假面舞會》,主人公是一個反抗上流社會的悲劇性人物。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決斗中受傷,兩天後逝世。萊蒙托夫寫了《詩人之死》一詩,指出殺害普希金的兇手就是俄國整個上流社會。作者憤怒地對這些屠夫說,他們雖然躲在法律的蔭庇下,公論與正義都噤口無聲,但是「神的裁判」在等著他們。「神的裁判」就是指人民的裁判。詩人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這篇詩震動了整個俄國文壇,他被公認為普希金的繼承人。在流放高加索的途中,載有他的長詩《波羅金諾》的那一期《現代人》雜志出版。這首紀念1812年衛國戰爭的詩篇是萊蒙托夫重要作品之一,標志著他的創作活動進入成熟時期。詩中充滿愛國主義,說明戰爭的真正英雄是人民。

1838年4月,萊蒙托夫返回彼得堡原部隊。不久,他發表用民歌體寫成的長詩《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維奇、年輕的近衛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寫16世紀伊凡皇帝時的一個故事。詩中青年商人不畏強權,挺身維護自己的尊嚴,博得正直善良的人們的尊敬。1838年在《祖國紀事》發表了《詠懷》一詩,嚴厲地批判當時的一代人,譴責他們缺乏理想,沒有斗爭勇氣。接著又寫了著名的詩篇《詩人》,繼承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的傳統,宣稱詩人的使命在於喚起人們崇高的思想。

1840年新年,萊蒙托夫參加了一個貴族的假面舞會,寫成《一月一日》一詩,引起宮廷貴族和上流社會的很大不滿。次年2月因同法國公使的兒子巴蘭特決斗,又遭逮捕。沙皇決定把他再度流放高加索。臨行前他寫了那篇有感於自己「永恆流浪」的沉痛的詩《雲》。路過莫斯科時參加了果戈理命名日宴會,向果戈理朗誦了剛寫好的長詩《童僧》(1839)的片斷。長詩描寫一個想要擺脫修道院的監獄般生活而返回家鄉的少年的悲劇性故事,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揭示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

萊蒙托夫於1840年4月出版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在高加索廣闊的背景上凸顯了主人公畢巧林的復雜的性格。畢巧林對當時貴族社會抱有批判的甚至是敵對的態度,他精力充沛,才智過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得不到合理的發揮,只能在一些瑣細無聊的小事上浪費自己的才力,乃至生命。

畢巧林是俄羅斯文學中繼普希金的奧涅金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萊蒙托夫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他,在《當代英雄》第二版序言中說,這個形象「是由我們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發展了的缺點構成的」。《當代英雄》雖然帶著浪漫主義色彩,但主要是現實主義的作品,結構完美,並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細致,語言准確優美,成為俄國文學中最早最出色的長篇小說之一。

萊蒙托夫於1840年6月到達高加索,7月就參加了瓦列里克河上的戰役,事後寫了《瓦列里克》一詩,以戰役參加者的身份,用第一人稱真實地描寫了戰役中的一切細節。對沙皇俄國發動的這種對高加索人民的戰爭,詩人顯然是反對的,他用與《波羅金諾》迥然不同的語氣寫道:「這血的日子他們忘不了!」

1841年1月,他得到兩個月休假。2月回彼得堡,對他在中學時期動筆經過多次修改而未發表的長詩《惡魔》的稿子,作了最後的加工。《惡魔》(1829~1841)體現了詩人叛逆的思想。惡魔是一切公認的破壞者,是束縛人一切力量的反抗者。他離開天國來到人間,但仍然感到孤獨。他的失敗證明,個人利己主義的反抗不但得不到結果,反而會帶來更大的不幸;而且也表明,光是「否定」是不夠的,還應當肯定積極的生活原則。《惡魔》和《童僧》一樣,是萊蒙托夫浪漫主義創作的最高成就,洋溢著現實主義的氣氛。惡魔和童僧這兩個形象,可以概括詩人全部作品中的形象。他筆下的主人公基本上就是這兩種性格:前者是個人主義者,後者則是自由的戰士。1841年在《祖國紀事》上他又發表了另一篇重要詩作《祖國》。詩中否定了「用鮮血換來的光榮」,指出熱愛祖國山河和勞動人民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萊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設法離開軍隊,完全獻身於文學事業,但所得到的卻是限48小時之內離開彼得堡返回高加索的命令。回高加索後,一些來自彼得堡的貴族預謀已久,唆使軍官馬爾特諾夫與萊蒙托夫決斗。1841年7月27日,萊蒙托夫在決斗中被殺害。

萊蒙托夫沒有活到27歲,他成熟期的創作活動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對俄國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詩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展示人物內心生活的心理描寫方面,他是俄國文學中的先驅,後來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等所師承和發展。

魯迅在1907年的《摩羅詩力說》中介紹過幾個「精神復深感後世人心」的詩人,其中之一就是萊蒙托夫。萊蒙托夫的詩篇及其小說《當代英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陸續有較完整的譯本出版。

❽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劇情簡介

故事按季節分成五個部分:春天——老僧與童僧生活在孤寺中。老僧出去采買,童僧頑皮地將石頭綁到小魚小蛇身上,倒頭睡在一邊。老僧看到他的作為,依樣畫葫蘆將石頭綁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夏天——童僧已經成長為年輕僧人。一天寺里來了養病的少女。青年僧人佛心搖擺,最終和少女成就魚水之歡。老僧發覺了兩人的事情,將少女送走,年輕僧人追隨著愛人,偷偷離開的孤寺。秋天——寺中這天來了不速之客。警察追逐著殺妻犯來到寺內——正是出走的年輕僧人。老僧將其點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經,凈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後,殺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帶走。冬天——出獄的殺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修行,老僧已經圓寂。一晚,一女人將嬰兒遺棄在寺門口。中年僧收養了他。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著與如出一轍的惡作劇,已經成為老僧的殺人犯用他師傅的方法教育了童僧。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代表著正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從一個虐待小動物而被老僧懲罰的小和尚(春),到荷爾蒙旺盛,禁不住誘惑的少年(夏),成長到因嫉妒而犯下謀殺大罪的成年僧侶(秋),最終是走到人生盡頭的垂垂老僧(冬),想一圓深居簡出的生活,卻不能如願。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再重演下去。
電影按四季畫分四個章節,描寫孩童和尚隨歲月成為老僧人所經歷的種種七情六慾:小時候貪玩殺生,年青時初嘗愛情,中年時殺人,以及歸老時在寺院收留孤兒。導演金基德更首次參演電影,飾演片中老和尚一角。
春:一個童僧拿著石頭,壓著河邊的一條魚的尾部,又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一隻青蛙和一條蛇。結果,老僧懲罰童僧,要他尋回已飄到海邊被他虐待的魚和青蛙。
夏:一個十七歲的少僧,感到深居簡出的日子頗為苦悶。突然間,一名少女病癒後來到寺廟療養。少僧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和溫暖……
秋:一個三十歲的青年在寺廟內自殺。老僧發現他死在大佛像面前。老僧帶領著一個剛到訪寺廟的少年念經,希望死者安息。
冬:一個老僧已走到人生盡頭,正當他想脫離多年深居簡出的生活時,一個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自己的男嬰。結果,老僧與這名男嬰在寺廟繼續他們平靜的生活,仿如重新開始人生的循環。

❾ 韓國電影一個和尚與一個病女人的愛情故事

《春夏秋冬又一春》
故事按季節分成五個部分:春天——老僧與童僧生活在孤寺中。老僧出去采買,童僧頑皮地將石頭綁到小魚小蛇身上,倒頭睡在一邊。老僧看到他的作為,依樣畫葫蘆將石頭綁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夏天——童僧已經成長為年輕僧人。一天寺里來了養病的少女。青年僧人佛心搖擺,最終和少女成就魚水之歡。老僧發覺了兩人的事情,將少女送走,年輕僧人追隨著愛人,偷偷離開的孤寺。秋天——寺中這天來了不速之客。警察追逐著殺妻犯來到寺內——正是出走的年輕僧人。老僧將其點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經,凈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後,殺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帶走。冬天——出獄的殺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修行,老僧已經圓寂。一晚,一女人將嬰兒遺棄在寺門口。中年僧收養了他。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著與如出一轍的惡作劇,已經成為老僧的殺人犯用他師傅的方法教育了童僧。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代表著正是人生的四個階段:從一個虐待小動物而被老僧懲罰的小和尚(春),到荷爾蒙旺盛,禁不住誘惑的少年(夏),成長到因嫉妒而犯下謀殺大罪的成年僧侶(秋),最終是走到人生盡頭的垂垂老僧(冬),想一圓深居簡出的生活,卻不能如願。人生的循環,就這樣周而復始,一再重演下去

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韓國電影童僧人物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電影金像獎29 瀏覽:78
英文短劇勵志電影 瀏覽:313
科幻電影到哪裡能下載 瀏覽:18
兒童安全教育系列微電影 瀏覽:930
艋舺電影中文 瀏覽:351
在線觀看國語電影唐人街探案 瀏覽:591
婚前微電影短視頻怎麼名稱 瀏覽:256
看電影雙語字幕的軟體 瀏覽:843
中國四十年代電影 瀏覽:428
學生和神玩游戲的電影 瀏覽:579
老電影球迷影評 瀏覽:611
韓國電影青春女孩演員表 瀏覽:358
什麼是槍版電影 瀏覽:453
歌舞青春3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49
電影中有多少演員 瀏覽:378
身懷鬼胎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瀏覽:24
關於女性強大的中國電影 瀏覽:726
女博士香港電影 瀏覽:526
和朋友約好去看電影他在外地 瀏覽:123
我愛你電影截圖經典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