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歐洲藝術電影的人物

歐洲藝術電影的人物

發布時間:2022-10-05 06:26:44

① 下面哪一哪一部電影屬於歐洲藝術電影

筋疲力盡
費德里科·費里尼 (FedericoFellini,義大利)
《雜技之光》
《白酋長》
《城市裡的愛情》
《道路》
《騙子》
《卡比利亞的夜》
《甜蜜的生活》
《八部半》
《朱麗葉與精靈》
《愛情神話》
《羅馬風情》

特呂弗(1932~1984) 法國電影導演。
《四百下》
《朱爾和吉姆》
《偷吻》
《美國之夜》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最後一班地鐵》

讓-呂克·戈達爾 1930年生於巴黎
《小兵》
《蔑視》
《美國製造》
《中國姑娘》
《精疲力盡》
《卡賓槍手》
《狂人皮埃洛》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

《秋日之旅》
《夏夜的微笑》
《第七封印》
《處女泉》
《穿過昏暗的玻璃》
《冬日之光》
《這些女人們》
《假面》
《狼的時刻》
《野草莓》
《芬尼和亞歷山大》

② 大家覺得凱文科斯特納演技如何哪部片子最經典

我欣賞他:
凱文.科斯特納所主演的《與狼共舞》、《保鏢》、《俠盜羅賓漢》等影片,讓我們從長久而凝重的現實主義影像中打開窗口,深切地感受到新好萊塢影片中所散發的寬廣、陽光、浪漫與人文主義氣息。同時,凱文.科斯特納所塑造的形形色色銀幕形象也開始被千萬的中國影迷所熟知、所熱愛。
無論是持槍躍馬的牛仔,劫富濟貧的好漢,還是鬥志頑強的檢查官,銀幕上的凱文.科斯特納呈現給大家的總是一位集英俊、勇敢、浪漫、沉著與堅強的完美偶像,而生活中的凱文.科斯特納更是一位能夠真正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面對影壇的紛繁復雜與潮起潮落,憑借著自己不屈的鬥志,遊走在光影無限的天地之間。
與當下那些一夜成名的影壇新星來說,從影20多年的凱文.科斯特納,基於自己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對電影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步步成長為一代影壇明星、一位受人尊敬的導演,即便是面對日益浮躁的商業浪潮,依然初衷不改,榮辱不驚,堅持拍攝自己所喜愛的電影,用執著譜寫著自己的銀幕歡歌。
凱文.科斯特納在加州州立弗爾頓大學學習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接觸到表演,從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雖然學業緊張,但是年輕的凱文. 科斯特納依然堅持每周花五個晚上去選修表演課程,而且時常到社區劇院去表演節目。
1978年,凱文.科斯特納從加州大學畢業,並在當地找到了一份銷售的工作,在與新婚妻子的蜜月旅途中,凱文.科斯特納在飛機上與當時大名鼎鼎的明星——《埃及艷後》中愷撒的扮演者——理查德.伯頓偶然相遇,理查德.伯頓告訴凱文:如果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那就必須全身心的投入這個行業,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受到點撥的凱文回到家後很快就辭掉了工作前往洛杉基,從此踏上了他的電影之路。
然而,與眾多的演員一樣,凱文.科斯特納的演藝生涯並不如想像中的那樣一帆風順,不但一直沒有獲得一個可以證明自己實力的角色,更是走了不少彎路,演藝路途充滿坎坷。1983年.凱文.科斯特納與好萊塢暫露頭角的編劇勞倫斯.卡斯丹首次合作,出演卡斯丹的導演處女作《大寒》,這是凱文第一次在電影中獲得相對重要的角色,但是他所飾演的角色在後期剪輯的時候被全部剪掉,不過,凱文.科斯特納俊朗外型和潛在的表演才華還是得到了卡斯丹的賞識。
兩年後,卡斯丹在影片《西爾弗拉多》中再次起用了凱文. 科斯特納,並為之安排了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角色——一位英俊瀟灑、性格不羈的快槍手「傑克」。《西爾弗拉多》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西部片,故事說的是四位牛仔來到西爾弗拉多小鎮,遇到了暴戾邪惡的警長,為了反抗暴政,四個人聯合起來以暴抗暴,並最終獲得了這場正邪之爭的勝利。在這部影片中,凱文. 科斯特納雖然不是男主角,但他那富有魅力的表演,和英俊瀟灑牛仔形象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正如導演卡斯丹在事後回憶這段歷史時所說的那樣。
憑借著在《西爾弗拉多》中的出色表現,凱文開始時來運轉,片約不斷,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凱文先後出演了《范丹戈》、《美國飛人》、《黑影追擊》、《無路可逃》等數部影片,逐步在影壇打開了聲譽。

1987年,是凱文真正確立自己明星地位你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凱文. 科斯特納與羅伯特.德尼羅、肖恩.康納利這兩位奧斯卡影帝,一同出演了當年最為成功的警匪動作片《鐵面無私》。
《鐵面無私》講述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芝加哥在頒布禁酒令期間,黑幫頭目卡朋使用暴力手段控制著走私酒的市場,製造了一系列的恐怖活動,犯下了累累罪行。
新來的聯邦官員納斯決心要嚴厲打擊酒類走私的活動,納斯帶領警員沖入卡朋的地下倉庫,卻因為事先走漏了消息而以失敗告終,納斯也因此成為媒體所嘲諷的對象。在老警員馬龍的勸導下,納斯重新振作起來,並成了一個行動小組,獨立進行打擊酒類走私的活動。
很快,馬龍帶領著納斯以突襲的方式搗毀了卡朋的一個地下倉庫,取得了第一回合較量的勝利,利益受到威脅的卡朋派人對納斯進行賄賂,結果被納斯毫不客氣的拒絕,卡朋轉而派手下對納斯極其家人發出了人身威脅,但是鬥志頑強的納斯日依然毫不妥協,並且再一次在邊境截獲了卡朋的走私車隊。慘重的損失使得喪心病狂的卡朋開始了他的暗殺計劃,在警察局的電梯里,被納斯抓獲的重要證人與同事瓦爾斯一起被暗殺;接著,馬龍也在家中遇害,失去戰友的納斯,依據馬龍生前留下的線索趕往車站,與卡朋的抓牙發生了激烈的槍戰。在經過了一場「奧德薩台階」式的槍戰後,納斯和搭檔斯通一起擊斃了卡朋的爪牙,逮捕了卡朋的記帳員。
卡朋以逃稅的罪名被起訴,同時,納斯也發現了卡朋試圖收買陪審團的證據,經過納斯的極力說服,法官終於在開庭前做出了更換陪審團的決定,給卡朋來了一場公正的審判。
在這部影片中,凱文•科斯特納極好地塑造了一個堅定、勇敢的聯邦官員形象,同時,肖恩.康納利扮演的生死搭檔馬龍,以及羅伯特.德尼羅所扮演的黑幫卡朋,都為凱文•科斯特納的角色起了極好的烘托作用,在兩位影帝的簇擁下,凱文•科斯特納終於走上了星光大道。
1990年,在由著名導演托尼.斯科特於執導拍攝的影片《復仇》中,凱文.科斯特納與老牌影星安東尼•奎恩以及瑪德琳.斯托聯手演繹,在風景如畫的墨西哥為觀眾上演了一曲纏綿悲壯的愛情故事。
故事中,由凱文.科斯特納所飾演的飛行員傑夫,在結束了自己最後一次飛行訓練的慶祝會上,收到了老朋友提比的禮物——一把精緻的獵槍。收到禮物的傑夫驅車前往墨西哥去拜訪提比。傑夫受到了提比的盛情款待,並認識了提比年輕美貌的妻子米蕾亞。
傑夫的到來打動了米蕾亞孤寂以久的芳心,很快兩人彼此鍾情,墜如情網。孰知這一切都被老謀深算的提比所得知,面對朋友以及妻子的雙重背叛,提比爆發了無可遏止的憤怒,開始了無情的報復。在野外的小木屋裡,提比和手下抓到了私奔的傑夫和米蕾亞,傑夫遭到毒打不醒人事,被丟棄到野外,米蕾亞更是在慘糟毀容之後,被賣進妓院受著非人的折磨。
死裡逃生的傑夫回到已經化為灰燼的木屋,內心的痛苦與憤怒難以抑制,傑夫發誓要找到提比報仇,救出自己的心上人。歷經了千辛萬苦,傑夫終於在修道院找到了奄奄一息的米蕾亞,然而,久別的愛人在說出「我愛你」之後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在這部以悲劇性結尾的影片中,一開場,凱文呈現給觀眾的是一位英俊、浪漫,氣質溫雅的飛行員,無論是在狩獵場、海灘,還是在光影婆娑的宴會上,凱文那頗有紳士風度的淺笑,讓每一位觀眾都為之傾倒。然而,當仇恨在一夜間迸發的時候,紳士轉眼間變成冷酷的殺手,深邃的目光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面對這樣的表演跨度,凱文.科斯特納把握得張弛有度,為觀眾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愛恨兼備的銀幕硬漢及完美情人。

1990年,35歲的凱文.科斯特納執導了他電影生涯中的第一部導演作品《與狼共舞》。在這部影片中,凱文集導演、製片與主演與一身,可以說在當時西部片已經漸入末路的好萊塢,凱文.科斯特納的這種舉措著實為一種冒險之舉。
南北戰爭中,腿部受傷的鄧巴中尉騎上戰馬闖入兩軍對壘的死亡地帶,企圖用死亡來解脫將被截肢的痛苦,但是鄧巴的輕生之舉竟激勵了戰友的鬥志,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傷愈後的鄧巴離開了戰場,來到了自己神往已久的西部,在荒涼的哨所中,獨自過著平靜而單調的生活,在這無邊無垠的原野上,除了戰馬和狼,鄧巴沒有任何的朋友。
鄧巴的到來引起了當地蘇族印地安人的好奇與不安,他們決定要去拜訪這個奇怪的白人士兵;面對突然到訪的印地安人,鄧巴也滿懷忐忑與不安。終於,在彼此一次次試探性的交往與互訪中,友誼戰勝了敵對,鄧巴開始被古老的印地安文化所深深吸引,因為在朴實、善良、友好的蘇族人社會中,依然保留著人類最為率真的天性,鄧巴與他的蘇族朋友一同舞蹈,一同狩獵,一同戰斗,成為生死的摯友,並和從小被蘇族人收養的白人姑娘「揮拳而立」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蘇族人也用他們寬大的胸懷接納了這個異族朋友,並給鄧巴起了個印地安名字「與狼共舞」,於是,心靈受到洗禮的鄧巴決定徹底加入到蘇族人行列,成為一個真正的印地安人。
但是,就在鄧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記本的時候,駐扎在哨所里的白人士兵卻用子彈來迎接了鄧巴,並認定鄧巴是叛徒,要把鄧巴押回海斯要塞,在押解的途中,得知消息的蘇族朋友挺身而出,救出了鄧巴。
嚴冬來臨了,蘇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來。為了不連累蘇族朋友,鄧巴謝絕了挽留,帶著妻子「揮拳而立」離開了蘇族人的村落。18年後,蘇族人被迫與政府簽訂了協議,放棄了他們世代相傳的土地,馬背上的印地安文化就此消失。
在這部影片中,凱文.科斯特納一改往日西部片中永不停息的正邪之爭的套路模式,從多元主義文化觀的角度演繹了一段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間血淚交融的歷史故事,本片不但在取材上大膽顛覆以往白人至上的西部電影傳統,更通過寫實主義的手法和獨特的視角徹底打破了種族的界限,從平等、關懷的角度對少數民族進行了客觀的描述和評價,影片中所折射出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值得每一位觀眾反思。也正因為如此,《與狼共舞》不光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也征服了當年的奧斯卡評委,一舉奪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等七項大獎,使之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更是將凱文.科斯特納送上了電影事業的顛峰。
1963年11月23日,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肯尼迪在敞篷車內被子彈擊中,送到醫院後不久便不治身亡。
幾小時後一位名叫李哈維.奧斯瓦爾的人被警方抓獲多,12小時後,奧斯瓦爾多在警方的看護下被人在近距離內開槍打死,面對此番情景,新奧爾良的地方檢查官加里遜深感震驚。
三年後,官方公布了著名的沃倫調查報告,報告不但通篇閃爍其詞,而且也暴露相當多疑點。面對這些疑點,具有高度職業敏感性的加里遜料定刺殺事件遠比報告中所描述的要更為復雜,於是加里遜決定單獨對刺殺事件進行調查,因為他想了解事實的真相:到底是誰刺殺了肯尼迪。
在這部以歷史上最大的迷案——肯尼迪遇刺為故事背景的影片中,遞進式的懸念結構與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得影片從一開始就把觀眾抓進一個核心的懸念之中——到底是誰殺死了肯尼迪?三個小時中,檢查官加里遜帶領著觀眾從一個疑點跳躍到另一個疑點,從一個黑幕揭露到更大黑幕,經過反復的推理與論證,導演奧利弗.斯通借加里遜之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不是刺殺,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
影片中加里遜那縝密的思維、嚴謹的作風以及面對強大勢力所表現出的頑強鬥志,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法庭上加里遜所做的近一個小時的庭審報告,被凱文.科斯特納演繹得如行雲流水一般酣暢淋漓、張力十足,堪稱政治題材影片中的典範之作,憑借本片,導演奧利弗.斯通摘走了當年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的稱號,凱文.科斯特納也因為其精彩的演繹而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1992年,凱文.科斯特納與美國流行歌壇當紅女星惠特妮.休斯頓合作拍攝了當年票房典範之作《保鏢》。
該片講述的是一位前總統保鏢弗蘭克受朋友之託,擔任起了當紅黑人女歌星梅倫的保鏢,起先,梅倫對弗蘭克的到來沒有好感,出於職業精神,弗蘭克並不把這些放在眼裡,在刁難中依然默默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在一次次的化險為夷中,梅倫逐漸對這個外表冷漠、略帶憂郁的保鏢產生了信任,並萌發了好感,面對愛情的誘惑,職業責任感再次驅使著弗蘭克選擇迴避,並也因此與梅倫之間產生了隔閡。頒獎典禮上,真正的殺手浮出水面,弗蘭克奮不顧身地沖上前去,用身體擋住了射向梅倫的子彈。最後一刻,弗蘭克不但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諾言,同時也換來了與梅倫之間浪漫的愛情。
在這部將驚險、動作、槍戰、娛樂和浪漫柔情成功地組合在一起的影片中,獨特的創意、緊張的劇情、惠特妮.休斯頓動人的歌喉,在加上凱文. 科斯特納精湛的演技,使得該片當之不愧的在全球捲走了4億美圓的票房。
布其和特里是同一間囚房裡的犯人,一天,他們趁警衛不備從獄中逃了出來,特里溜進一戶人家,想對女主人慾行非禮,被隨後趕來的布其所阻止,但卻也因此驚動了鄰居,情急之中,兩人只有劫持了男孩小菲利普當作人質,踏上了逃亡之路。
警方立即成立以老警員瑞德、女犯罪學專家薩利及神槍手三人為首的追捕小組,全力抓捕逃犯。
途中,道不同不為謀的布其和特里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沖突。一天,當特里想趁布其不在要殺死小菲利普的時候,布其再一次及時趕到,打死了特里,救出了小菲利普。
逃亡之路充滿驚險,但是對於小菲利普來說,這條沒有終點逃亡之路帶給他更多的卻是快樂和驚奇,因為小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眾多的教規剝奪了小菲利普孩童的樂趣,一路上,布其不但向父親一樣照顧、保護著小菲利普,更是讓他體驗了從未享受過的快樂。在小菲利普歡樂的呼喊聲中,兩個人朝著邊界的方向駛去。
從老警員瑞德的口中,撒利得知,當布希還是孩子的時候,瑞德就與布其打過交道,布其的父親是一位率教不改的好色之徒,是瑞德憑借自己與法官的交情,強行剝奪了布其父親的監護權,把小布其送入感化院,並最終使得布希因為缺少父愛、無人教養而淪為罪犯。
在黑人農夫邁克的家裡,布其和小菲利普與邁克的母親和孩子一同游戲、舞蹈,大家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然而當收音機里傳出布其是通緝犯的消息時,驚慌失措的邁克強行把兒子從布其身邊拽了回來,並動手打了兒子,看到這番情景,布其頓時失去了理智,他掏出手槍逼著邁克向他的兒子道歉,此時,在一旁受到驚嚇的小菲利普擔心布其會再度殺人,舉起手槍,打中了布其。
荒野上,受傷的布其和小菲利普被趕來的警察包圍了,在菲利普的母親答應今後讓菲利普享受一個孩子應有的快樂之後,布其放開了小菲利普,讓他回到母親的身邊。菲利普緩緩地朝母親走去,突然又轉身回到布其身邊,拉著布其的手一同向警車走去,正當布其掏出父親離去時送他的一張明信片准備送給菲利普的時候,狙擊手誤認為布其是在掏槍,而開槍打中了布其。
在這部將公路、警匪和倫理融合與一體的影片中,主人公布其與小菲利普在逃亡路上所表現出的社會、道德、教育的思想內涵發人深省。由於社會與家庭雙重拋棄,是促使布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的主要原因,而在這個充滿教條、敵意與迴避的世界中,有污點的布其永遠不可能被接受,而他內心一直所嚮往的完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世界又在哪裡?影片中,由凱文.科斯特納所扮演的逃犯布其,雖然在角色設置上是個反面角色,但是透過角色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卻是相當的正面,尤其是在布其倒下的那一刻,悲劇性的故事結尾博得了每一位觀眾的同情與認可,甚至有人認為凱文.科斯特納在這部電影中的優秀表現超過了《與狼共舞》,是凱文.科斯特納最好的作品。

在1946年的影片《俠骨柔情》中,懷特.厄普的故事從厄普兄弟來到墓碑城開始,懷特的弟弟摩根在看護牛群時被不明身份的劫匪殺害,懷特為了給弟弟報仇,留在小鎮當警長,很快,殺害摩根的兇手被證實是克萊頓一家,於是,懷特.厄普與克萊頓一家在「ok柵欄」進行了著名的農場大決戰,不但為兄弟報了仇,同時主持了正義。
在影片中,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懷特.厄普之外,由維克多.馬特爾所飾演的霍利迪醫生也是位舉足輕重的角色,劇中的霍利迪給觀眾的印象是一位英俊瀟灑、風度翩翩、俠肝義膽的神秘人物,他與未婚妻克萊門汀、歌女吉娃娃以及懷特.厄普之間情感糾葛,為影片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西部柔情。
在勞倫斯.卡斯丹於1994年指導拍攝的影片《懷特.厄普》中,190分鍾的片長所展現給大家的是一幅壯美的西部風情畫,精美的畫面、細膩的描寫、緊結的結構、悠長的旋律,無疑是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影片中,由凱文.科斯特納所飾演的的懷特警長,外表冷寂、憂郁,而內心更是堅韌不拔,渾身散發著不可抗拒的豪情。
影片《懷特.厄普》的故事從懷特的少年時代開始講起,懷特的父親在一次家族聚會中決定舉家搬遷到加州,加入到西部拓荒的隊伍之中,因為在他看來,那是一片蠻荒,但卻有著鄭重承諾的土地,只要通過辛勤的耕耘,財富自然唾手可得。於是,年少的懷特與家人一起踏上了漫長的西部之旅。轉眼間,在西部火熱的土地上,懷特成長為一位勇敢的牛仔,習慣了滾動的車輪與呼嘯的子彈聲中縱橫馳騁。長大成人懷特回到了闊別以舊的故鄉,向年少時的戀人尤瑞拉傾訴了愛意並如願的舉行了婚禮,開始了恬美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尤瑞拉被突如其來的病魔奪去了生命,失去愛妻的懷特絕望萬分,酗酒度日,終於因為盜馬而鋃鐺入獄,在這個時候,父親向懷特伸出了援助之手,為了幫助兒子逃脫法律的懲罰,父親暗地裡將懷特從獄中贖出,並囑咐懷特回到西部去,永遠不要回來。於是,懷特懷著滿心的悔恨與愧疚踏上了流亡之路。
一天,一位醉漢在酒館里鬧事,當地的警長因為怕死而不敢作為,最後,懷特沖進酒館制服了醉漢,令懷特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見義勇為卻讓他成為了當地的警長。於是,本是逃犯的懷特開始用手中的槍在沒有秩序的西部樹立自己的正義,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沖突與流血,懷特下令任何人不得帶槍進入城鎮,而對於那些不服管教的牛仔,懷特更是以強硬的手段來回敬,成為威震一方的警長。
然而,懷特這種以暴制暴的方法最終導致了懷特.厄普一家與克萊頓幫之間結下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克萊頓的偷襲中,弟弟摩根被殺害,哥哥維吉爾也身受重傷,面對悲痛萬分的家人,再度失去親人的懷特燃燒著無法抑制的復仇火焰,於是,在生死摯友的協助下,懷特.厄普最終將克萊頓幫的成員逐個清除,為家人報仇雪恨。
影片《懷特.厄普》多角度、全方位的對懷特.厄普的傳奇一生進行深入和人性的刻畫,在影片中,我們看見由凱文.科斯特納所飾演的懷特.厄普,在更多的時候是一位兼有人性多重特質的普通人,畢生不斷面對著來自家庭、兄弟、妯娌和情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與壓力,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導演到卡斯丹這些年來深受歐洲藝術電影中人文主義影響的傾向。而且,由丹尼斯.奎德所飾演霍利迪醫生也不再是《俠骨柔情》中那位英俊瀟灑的紳士,而是一位外形消瘦、沉迷酒色的癆病患者。盡管影片《懷特.厄普》被評論界一致喻為是在所有反映懷特.厄普生平的影片中最為優秀的一部,但是,對情節以及人物完整性的過於追求,同時造成了影片節奏的冗長拖沓、主題的凝重沉悶,很難讓觀眾對其抱以太多的熱情,而2500萬美圓的票房成績,使得這位傳奇警長在商業浪潮面前敗下陣來。
在這部彌漫著強烈後災難情節的科幻片中,故事講述的是在未來的世界裡,由於溫室效應,兩極的冰川融化,上升的海平面將陸地全部淹沒,人們只能漂浮在人造島上求生。而由凱文.科斯特納所扮演的馬里納是這片汪洋中的游俠,依靠手中珍貴的泥土與大海上的遊民做著各種交易。
在一次交易中,當地人發現馬里納耳朵後面長有魚一樣的鰓,是個變異人,於是眾人一擁而上,抓住了馬里納。正當馬里納要被處決的時候,一群海盜前來進犯,混亂中,海倫及其養女伊諾拉為了能逃脫魔掌,從下沉的囚籠中救出了馬里納,條件是馬里納要帶著她們一同逃走,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三個人終於沖出了海盜的重圍,駕駛著帆船向大海深處駛去。
途中,海倫一再要求馬里納帶她們去陸地,因為她堅信馬里納手中的泥土是從陸地上取回的,但是馬里納一再強調陸地早已經不存在,這些泥土是他潛到海底挖上來的,並帶著海倫一同參觀了淹沒在海底的城市。
同時,小女孩伊諾拉身上的紋身圖案也招來了海盜們的瘋狂追逐,因為那些海盜相信伊諾拉身上的紋身是找到陸地的示意圖。於是,大規模的海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海盜的大本營里,勇敢的馬里納以一擋百,憑借著自己的勇敢與智慧,從海盜手中救出了被掠走的伊諾拉。
在一個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的馬里納等人在熱氣球上意外的發現了地球上最後一塊陸地,正當大家都為找到陸地而興奮不已的時候,第一次看見陸地的馬里納卻選擇了離開,因為對於他來說,大海才是真正的歸宿。
《水世界》的場面宏大,而且影片幾乎全部在海面上實景拍攝完成,拍攝難度十分罕見,各種困難和挫折層出不窮,由此也造成了影片製作周期的延長和預算的嚴重超支,加之宣傳環節上的不力,最終使得《水世界》在全美只收回了8800多萬美圓的票房,令環球公司損失十分慘重。不過,票房上的失敗並不能抹殺影片本身的藝術魅力,在今天看來,《水世界》獨特的構思、優美的畫面、精湛技巧,以及凱文•斯科特納在拍攝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堅毅和頑強,依然十分值得贊許。

無論從故事創意、情節結構,還是美學依託來看,《郵差》都可以被視作為《水世界》的姊妹片,宏大的場面、濃重的後災難情結、具有超現實意味的畫面構成,讓人覺得彷彿置身於一個工業沒落的西部世界,尤其是那些無處不在的躍馬馳騁的鏡頭,使我們很明顯的感受到凱文•斯科特納身上那股永不磨滅的西部情結。
《郵差》所講述故事的也是發生在未來,在經過了一系列戰爭和自然災難之後,原有的社會秩序被顛覆,人類重又回到了蠻荒無序的時代。一位四處遊走的流浪者來到一個小鎮表演莎士比亞的戲劇來尋求施捨,卻未曾想被武裝組織「洪家軍」抓去當了壯丁。
「洪家軍」是一個專門燒殺搶掠的武裝組織,首領伯利恆更是一位生性兇殘的獨裁者。流浪漢由於不堪忍受軍隊里的非人待遇,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途中借機逃脫。死裡逃生的流浪者從一輛廢舊的郵政車中找到一些遺留的衣物和信件,於是便打扮成郵差的樣子來到一個小鎮,以美國政府職員的名義要求得到庇護和食物。此時的人們早已經不相信美國政府還存在,對他拔槍相對,慌亂中,流浪者從郵包中取出一封遲到的信件,讓小鎮上的人對他另眼相看。
郵差的意外到來到來令小鎮的居民點燃了心中的希望之火,那就是政府還依然存在,社會秩序還會恢復,就這樣,原本只想靠一身行頭混吃混喝的流浪漢成為眾人心目中的英雄。面對大家的期望,郵差也意識到了自己使命的重要性,於是,流浪漢索性開始擔負起郵差的職責,帶領著一群熱血的青年,用一封封信件在平原上傳遞著彼此間的信念與希望。
郵差的出現讓伯利恆深感恐懼與威脅,因為他懼怕這種由信念而滋生的團結將會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於是,喪心病狂的伯利恆帶領著「洪家軍」到處追捕郵差、濫殺無辜,面對伯利恆這樣的瘋狂舉措,郵差不得不率領著人們奮起反抗,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郵差》這部影片中,凱文•斯科特納依然向大家展示了其良好的影片把控能力,但是題材的重復、太過強烈的自我風格表現,使得《郵差》非但沒能超越上一部影片《水世界》,更是重蹈了票房失敗的覆轍, 8000多萬美圓的投資最終只收回了1700多萬美圓的票房,而且還入主了當年的「金酸霉」獎,令評論界和觀眾大跌眼鏡,而凱文•斯科特納本人也因此而被冠以了「票房毒葯」的稱號。
經歷了成功與失敗雙重考驗的凱文.科斯特納在沉寂了多年之後,於2003年攜帶新片《天地無限》重出江湖,這是自《西爾弗拉多》《與狼共舞》《懷特.厄普》之後,凱文.科斯特納為大家帶來的又一部西部神話,也許在凱文.科斯特納看來,自己只屬於西部,因為他往日所有的榮耀與輝煌都是因西部片而來,所以我們有理由抱以疑問,在這部聚集了羅博特.杜瓦爾、安妮特.貝南等重量級影星西部片中,凱文.科斯特納能找回自己嗎?
屆於前幾部影片的失利,早已經是榮辱不驚的凱文.科斯特納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一再表示這部投資4500萬美圓的低成本影片將不會是一部 「豪華製作」的影片,自己也並沒對影片的票房成績抱有過高的期待,而是更希望能夠踏踏實實地拍一部自己心目中的好電影,為此,疾病纏身的凱文.科斯特納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帶領劇組全體工作人員節衣縮食,克服了經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在風景如畫的加拿大為觀眾呈上了這部優美的影片。
19世紀80年代,在美麗的北美西部平原上,查理、莫斯、伯頓和老闆斯皮爾曼是一群生存在蠻荒時代尾聲的自由放牧者,驅趕著牛群遊走於廣袤的天地之間。
莫斯受老闆斯皮爾曼之託,前往附近的小鎮采購補給品,然而莫斯卻一去不返,斯皮爾曼和查理開始意識到情況不妙,因為斯皮爾曼和查理都知道,隨著更多拓荒者來到西部,土地有了自己的價值,自由放牧者已經成為了不受歡迎的對象。無奈之中,斯皮爾曼和查理只好決定去小鎮尋找莫斯的下落。
斯皮爾曼和查理將莫斯從警察局中贖出,莫斯在接受了醫生瑞德和他善良美麗的妹妹蘇的救治之後,三個人一同離開了小鎮。
入夜,巴克斯特的手下偷襲了查理的營地,莫斯被打死了,布頓也身負重傷。在酒館里,查里和斯皮爾曼與蠻橫的警長對峙起來,斯皮爾曼在眾人面前揭露了警長的所作所為,面對毫不妥協的查理和斯皮爾曼,警長再次放出話來,讓查理和斯皮爾曼等著瞧。
大雨滂沱,查里和斯皮爾曼從善良的看馬人那裡得到消息說鎮子里到處都埋伏著巴克斯特的手下,處境十分危險,於是查里和斯皮爾曼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來到警察局,反客為主,把警長及其手下投進了牢房。
雨過天晴,最後決斗的時刻到來了。巴克斯特帶領著一群走狗氣勢洶洶的來到小鎮

③ 西方電影史上的聖三位一體是指

西方電影史上的聖三位一體是指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導演費里尼和蘇聯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

1、在電影史上,有一個詞用來表達人們對那些以電影為生命並為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的尊敬,這個詞叫「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導演和編劇。

伯格曼影片的製作人說:」伯格曼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喪失了信念,他是一個探索者,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探索者"。

「伯格曼的電影是任何一個電影人都想拍攝的,哪怕只是拍出其中一部。」伍迪艾倫將伯格曼放在了一個電影之上的高度。

2、費里尼有著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成就高峰,被認為是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導演之一。他更以強烈的「費里尼風格」,引導著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

費德里科·費里尼也許稱得上是歐洲電影新浪潮時期最狂放的一位導演,他的電影一反之前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而轉向了一個意識流、超現實的奇幻世界,充滿浪漫誇張的場景、情節、人物。

3、很多評論家視《安德烈·盧布耶夫》為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最偉大的傑作。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這是一個才華橫溢每部作品都引起轟動生前生後都飽享盛名的人,這也是一個終其一生雖然有無數想法卻只落實了8部電影的人。

(3)歐洲藝術電影的人物擴展閱讀:

英格瑪·伯格曼的主要作品:《第七封印》、《處女泉》、《野草莓》、《呼喊與細語》、《穿過黑暗的玻璃》、《芬妮與亞歷山大》。

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主要作品:《鄉愁》、《鏡子》、《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飛向太空》、《犧牲》。

費德里科·費里尼的主要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流浪漢》、《大路》、《卡比莉亞之夜》、《甜蜜生活》、《八部半》、《我的回憶》、《卡薩諾瓦》。

④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⑤ 在冷戰終結後卻被標舉為歐洲藝術電影大師的是

在冷戰終結後譽為歐洲藝術電影大師的是伯格曼

⑥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6)歐洲藝術電影的人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⑦ 歐洲先鋒派代表導演有哪些

先鋒派電影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各種政治思想、文藝思潮空前活躍,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原則提出了懷疑。其中也包括對年輕的電影藝術的認識。他們認為,電影必須擺脫其他古老藝術的束縛和影響,成為獨立的藝術,這種獨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為基?K強吹降纈白畲蟮鬧憊厶匭躍馱謨諛蓯咕蔡幕娌碩R虼耍屑肝換沂紫冉辛擻幸嫻氖笛欏H緋橄笈苫襀.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變化和跳躍為內容拍攝了《節奏21》(1921)、《節奏23》(1923)和《節奏25》(1925);瑞典達達主義畫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國拍攝了《對角線交響樂》,在1924年又拍攝了《平行線》與《橫線》。這些一般不超過15分鍾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與故事情節,都是以線條規律性變化、轉換的視覺形像為內容的。1925年起,德國先鋒派電影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響的W.魯特曼將實錄的鏡頭與抽象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紀錄電影。這兩個階段的不同在於,第一階段強調電影的「純」運動感,第二階段則更多地強調剪輯的作用。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和R.克萊爾等人的電影實驗作品為代表,他們當時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與德國「先鋒派」影片不同之處是,他們並不把手繪的圖形的變化作為表現內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結合起來表現。如萊謝爾於1924年拍攝的短片《機械舞蹈》和克萊爾的《幕間節目》(1924)等,這些影片同樣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這些影片又稱作「達達主義電影」、「抽象電影」或「純電影」。

第二階段是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歐美電影界,尤其是評論界有時也用「先鋒派」一詞去形容具有獨創性意圖的影片或創作手法,自然它們已與上述電影創新運動無直接關系。

⑧ 午夜巴黎中出現了哪些藝術家

《午夜巴黎》是 伍迪·艾倫編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 等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的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自己的生活的幻覺。
電影中,有天Gil一個人漫步巴黎街頭,當午夜的鍾聲敲響之後,一輛馬車突然停下,車上的旅人熱情的邀請他上了車,而下車後的Gil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置身於心中嚮往的巴黎黃金時代。在一個個這樣神奇而迷人的夜晚,他遇見了許多自己崇拜的歷史文化名人,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畢加索,斯坦因等等;
1、科爾•波特(Cole Porter)
他是影片第一個出場的icon人物,彈奏著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該曲是1928年他為音樂劇《巴黎》所寫,此劇此曲在當年的百老匯大獲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於20年代,大紅於30年代的科爾•波特,與其他百老匯創作家的最大不同在於: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攬詞與曲。
2/3、菲茨傑拉德夫婦(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大亨小傳》)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地位,使其成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澤爾達於1920年嫁給菲茨傑拉德。在1932年半自傳體小說《最後的華爾茲》出版前,這段期間,她為雜志寫過稿,也寫一些小小說。
20年代前半期,菲茨傑拉德夫婦活躍於紐約社交界,成為「爵士時代」縱樂代表;20年代後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們與很多美國文學界移民成為朋友,菲茨傑拉德與海明威的友誼也是在此時發展起來的。
澤爾達對丈夫與海明威的友誼很不滿,覺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則形容澤爾達是「瘋的(insane)」,認為澤爾達鼓勵丈夫酗酒使他無法認真寫作,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現。同時,影片里的海明威還對澤爾達的小說做出了評價,他認為澤爾達文筆不錯,但不能組織出好的故事整體。
4、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傳奇黑美人,人稱「黑珍珠」「青銅維納斯」,海明威稱她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0來歲開始在美國因舞蹈而小有名氣,1925年在法國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歐洲拍攝第一部電影,成為第一位進入主流電影界的非裔女星。
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拳擊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
1921年,婚後不久的海明威攜妻往巴黎工作,經此前他在美國做助理編輯時認識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寫信介紹,他成為巴黎文藝界「教母」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座上客,後者成為了他的精神導師,他與斯坦因的這種關系在影片中也有表現。
影片中菲茨傑拉德介紹男主角和海明威認識時,海明威談到他的書,應該是指他已經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
6、胡安•貝爾蒙特(Juan Belmonte)
很多人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鬥牛士」。
他改變了鬥牛風格,與前輩遠離牛來躲避牛角的技術相比,他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總是在離牛僅幾英寸遠之處直直站立,一動不動。
7、愛麗絲•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
影片中沒有近鏡頭,只出現了一下:海明威及穿越男主到斯坦因家去,是她開的門,海明威叫了她的名字「愛麗絲」,所以就不難猜出她是格特魯德•斯坦因那位生活伴侶。
1907年,出生於猶太中產家庭的托克拉斯到達巴黎的第一天就與斯坦因相識,她是斯坦因的情人、生活及工作秘書、編輯、評論人、活動組織者及廚師,總之,幫斯坦因打理各種各樣的事。
8、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飾演格特魯德•斯坦因的演員Kathy Bates曾因《危情十日》(根據斯蒂芬•金作品改編)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港劇《巨人》曾借用《危情十日》整個橋段。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度過,她的沙龍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氣最大的文藝沙龍,在這個沙龍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里出現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喬伊斯、畢加索、馬蒂斯、喬治斯•布拉克等,還有舍伍德•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爾等等。
「迷惘一代」這個詞語就是斯坦因給海明威等作家群體起的名號。可惜好景不常,她與海明威於30年代交惡。
9、畢加索(Pablo Picasso)
這位演員不熟悉,搜資料時看到他目前是流亡法國以躲避阿根廷的獨裁統治。
作為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為普羅大眾所熟悉,20世紀早期,他的時間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羅那」和「巴黎」兩部分。當他的作品出現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換了情人。總之,這位不用過多介紹,只是希望不要再聽見有人說他「一生潦倒,死後畫才值錢」這種讓人撓牆的胡話了。
10、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
這位基本上都是背影鏡頭,有個側面鏡頭非常快,還被前面的人給擋得差不多,完全看不清。影片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半支舞。從頭部來看,演員與原型還是很像的。
11、達利(Salvador Dalí)
從前看達利本人那些「搞怪」照片,以前想像出來的達利的樣子,完全就是布勞迪演出來的那種帶點漫畫式人物的樣子。(《午夜巴黎》里看到超現實主義三人組的時候,我恍悟,達利那些照片是不是曼•瑞拍的呀?)
1926年是達利人生的分水嶺。此前的他籍籍無名,直至1925年在巴塞羅那的個展讓世人所識,而作於1926年、展出於1928年的作品「The Basket of Bread」則為他贏得國際聲譽。也是在1926這一年,他搬到巴黎,認識了畢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流派。
12、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電影大師,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國和美國都生活工作過。當然,在1920s他還沒成為電影大師,1927年約瑟芬•貝克主演《熱帶海妖》(La Sirène des Tropiques )時,布努埃爾只是個助理導演。
13、曼•瑞(Man Ray)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攝影大師。影片里穿越過去的男主訴說自己的困境時,這位說「I see a photograph」。
曼•瑞於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工作。接下來的20年裡,包括喬伊斯、斯坦因、谷克多、阿爾多(Antonin Artaud)在內的文藝界知名人士出現在他的攝影作品中。
14、艾略特(T. S. Eliot)
這位只在車窗邊露了露頭說了說話,和男主握手完畢後不久就把頭都縮回去了。美國和英國都爭著說艾略特是自家的,有爭論認為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詩人。
15、馬蒂斯(Henri Matisse)
這位出場的時候,是把自己的作品賣給斯坦因,並為自己開出的價格被接受而感到很高興。
16、里奧•斯坦因(Leo Stein)
斯坦因家族的里奧,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哥哥,影片里馬蒂斯把自己一幅作品以500法郎賣給了兩兄妹,穿越過去的男主角聽到後心裡一定在想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便宜了,所以他對斯坦因說「要不我也來6、7幅」。
17、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高更(Paul Gauguin)
1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出身於金融資本家家庭的畫家。

⑨ 歐洲電影史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足以讓任何一個資深影迷和電影工作者都為之興奮的產品,它系統地闡述在過去100多年裡,電影藝術在歐洲從誕生到發展、壯大、開拓的過程,按照地域的劃分系統性地對歐洲主要各國在電影藝術上的發展做了一個梳理。第一集首先就給觀眾講述了電影藝術在1895年誕生的過程,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等珍貴片段都被收錄其中。第二集講述的則是瑞典的電影,瑞典作為北歐最為重要的電影藝術發展國家,曾經誕生了伯格曼等著名大導演,但誰又曾想到,他們也經歷過電影的低谷。1912年所有瑞典電影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盛會真正讓瑞典電影走向了世界的前沿。第三集則來到了法斯賓德、文德斯等的故鄉德國,早期的表現主義電影正是從那裡誕生而來,成為德國電影的標志之一。新浪潮運動的發源地法國是第四集的主角,它詳細介紹了法國電影工業在戰爭後的復甦與巨大先導性,其中選用了許多耳熟能詳的電影片段。第五集則帶領我們來到了英國,這個發明出特寫鏡頭和蒙太奇技術的歐洲文化大國卻在一戰以後開始沒落,被其他歐洲國家趕超,但它並沒有氣餒,一直以其獨特的古典意韻在世界電影中獨樹一幟。在第六集里我們將詳細看到有聲電影工業對電影發展歷史的影響。

《歐洲電影史》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p2q28MiYpZATz5QC1Nq5ew

?pwd=qkgf 提取碼:qkgf

⑩ 歐洲藝術電影三位大師是那三位,我知道其中一位是基耶洛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和阿莫多瓦

閱讀全文

與歐洲藝術電影的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說電影恐怖片 瀏覽:502
好看電影的種子你懂得 瀏覽:573
雷神電影中的經典台詞 瀏覽:876
電影來游泳劇情 瀏覽:314
中文2d電影要戴眼鏡嗎 瀏覽:740
嗝嗝老師同樣題材的電影 瀏覽:450
如何九塊錢購電影票 瀏覽:6
經典電影句子英文 瀏覽:110
電影中國戰斗機穿越到二戰模擬器 瀏覽:621
新十二生肖電影下載 瀏覽:182
上海怪獸電影有哪些 瀏覽:738
西域美女揮手變成男人的電影 瀏覽:302
女蛹電影結局 瀏覽:235
豆瓣如何添加電影到片單 瀏覽:569
新電影豆瓣 瀏覽:813
美女高跟鞋電影 瀏覽:30
電影演員殷桃哪年出生的 瀏覽:515
佛山南海新凱廣場電影院 瀏覽:856
女孩把頭發剪短電影 瀏覽:237
兩個小女孩兒電影香港電影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