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女人的自我認同感電影

女人的自我認同感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06 18:31:09

A. 柳岩40歲仍單身卻稱配得上豪門,她到底是哪來的底氣

這是40歲的柳岩。她對婚姻的看法:即使在別人結婚生子的時候她仍然單身,她也不怕! 范姐真的感到柳岩變得越來越自信! 實際上,她在30歲時還患有婚姻焦慮症,因此她開始相親並結識了許多優秀的男人,但她並不希望到40歲時,她仍然可以不結婚 在超過該閾值之後,她現在變得越來越鎮定。 參加「 New Blind Date Conference」計劃時,有一個簡短的問答環節。孟菲詢問柳岩以前戀愛的狀況以及單身的原因。 柳岩公開回答。他單身超過三年,最後一次戀愛被拍照後不久就分開了。 她說,起初她以為暴露給對方造成了壓力。

B. 《紅玫瑰與白玫瑰》:沒有自我認同感的人,人生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人們常把玫瑰花來象徵愛情,戀人之間尤喜以鮮艷欲滴的紅玫瑰相贈,藉以表達自己熱情如火的情感。但在《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篇小說中,卻有一段對紅、白玫瑰的精僻描寫,表現了男人們表裡不一的愛情觀。

愛情本應是矢志不渝的付出,生死不問的相隨,但如此搖擺不定的愛情觀,突出的正是我們現下許多人的彷徨。我們常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人生必有所舍才有所得,但這段話卻寫盡了人生的悲情。

有人說,這世上的事,無非分為得到和沒有得到的;也有人說,這世上的悲劇,無非分為兩種,即沒有得到的和已經得到的。始終沒得到的,終會化成一種執念,成為人生永遠的刺痛;已經得到的,卻會是一個夢破的殘局,讓擁有陷入虛無。

然而,我要說的是,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擁有卻視而不見和得到過卻再失去。 人生關鍵是要有自我認同感,自己看上的就要有義無反顧的勇氣去追求,自己擁有的就要有信心加倍感恩這種得到。 因為只有沒有自我認同感的人,才會永遠覺得別人擁有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一篇以女性視角講述男性情感故事的小說,它展現的是一個男人的貪婪和無助。書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是一個成功逆襲的榜樣,是一個標準的優秀人士,但是他的內心千瘡百孔,感情搖擺不定,被贊譽的優秀人生根本支不起他那搖搖欲墜的靈魂。

在傳統的觀念里,女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端莊典雅、嫻靜識禮,適合裝點門面,把她娶回來作妻,一種是熱情風流,才情逼人,能激起男人慾望,適合養在外面做情人。

在舊社會,許多男人都擁有兩者兼有的權力,但佟振保是一個留洋歸國的新派學生,他不可能做到如此腐朽。佟振保一方面想擁有熱烈奔放的女人,另一方面他又抹不開面孑娶這樣一個女人回家,而且他更擔心的是娶這樣一個女人回家是極不安全的。

婚前他交往過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初戀女友玫瑰,另一個是他的情人――婚內出軌的朋友之妻王嬌蕊。

正因為他的初戀女友叫玫瑰,後來他把以後的兩個女人都比作玫瑰,一個紅玫瑰是他婚前情人王嬌蕊,另一個白玫瑰是他婚後的妻孟煙鸝。

佟振保是一個極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極合乎現代理想的人物,他學的現代工程學也是極有邏輯的,所以他這個理工男萬事都能按照標准化設想讓一切各歸所位,他的生活在四十歲之前一直是有條不紊的。

他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學位,並在工廠實習過,非但是真才實學,而且是半工半讀赤手空拳打下來的天下。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織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他太太是大學畢業的,身家清白,面容姣好,性情溫和,從不出來交際;一個女兒才九歲,大學的教育費已經給籌備下了。

因此他在感情上也是極有邏輯的,他非但把娼妓和正經女人分得很清,把談戀愛和真正戀愛、情和欲也分得很清,把妻子和情人分得更清。縱然他遇到的事不是盡合理想的,給他自己心問口、口問心,幾下子一調整,也就變得彷彿理想化了,萬物各得其所。

佟振保是一個經濟實惠男,他與玫瑰交往,看上的是她的爽快和隨便。但得知了他的父親是一個體面的英國商人,母親是一個傳統的廣東女人之後,他收到了自己就要伸出的手,完全克制住了自己的沖動。他認為這樣隨隨便便瘋瘋傻傻的玫瑰,是不適合娶回家做妻子的,既然惹不起,他就要走得瀟灑。

但沒想到他歸國前與玫瑰告別時,玫瑰卻哭得死去話來,抱著他死活不肯放手,甚至願意為他完全交付自己。這是他之前沒有想過的,在他看來,不過是隨便玩玩,何致如此,況且他又沒把她咋地,怎麼就讓她這段死心塌地了呢?

剛告別了英國玫瑰,歸國就碰到了朋友之妻王嬌蕊,她是一個和玫瑰一樣奔放的女孩,不同於一般的古中國傳統女孩。

佟振保喜歡的是熱的女人,放浪一點,要不得的女人,但他不想娶這樣的女人。他放棄了玫瑰,是怕負責任,但現在王嬌蕊是一個放盪的婦人,是別人的妻子,他認為大摡是沒有危險了。

佟振保在這次王嬌蕊的勾引下,欲拒還迎的迎了上去,對佟振保放一百二十個心的老同學王士洪在佟振保搬來的第二天就去了外國談生意,但直到紙包不住火,王嬌蕊由開始的勾引到瘋狂的愛上佟振保,向王士洪提出了離婚並和盤托出了她與佟振保的姦情的時候,王士洪才火急火燎地從新加坡趕了回來。

但喜歡王嬌蕊是一回事,娶王嬌蕊卻是另外一回事,這次他不僅不敢負責,更不願意因為插足老朋友背負罵名,他又腳底抹油,溜了。

佟振保明明不喜歡矜持不會調情的女孩,卻很願意娶這樣一個女人來裝點他清白的門面。他娶了想像中的完美之妻孟煙鸝,卻又不滿意,新婚生了孩子之後,就一直把她晾在家裡,自己經常出入娼所。

本來喜歡熱烈的女人也好,喜歡嫻靜的女孩也好,不管喜歡什麼樣的女人,都是一種喜好,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佟振保堅持認為熱烈的女人不好,自己不喜歡的清白嫻靜的女孩就是好,可是他堅持按他的認知做\了,他卻非常不快樂。

這只能說對自我沒有認同感的人,都是瞎折騰,不僅害了自己,更害了無辜的別人。要不是佟振保主動答應娶下孟煙鸝,說不定孟煙鸝就會找到合適的、嫁給懂得欣賞和珍惜自己的人。可佟振保這一鬧騰,孟煙鸝的人生全毀了。她本是一個懦弱不主動的人,現在她深陷泥沼,更是不懂得如何爬出去,於是她只能頂著正牌太太的名過著這世上最憋屈的人生。

而除了紅玫瑰王嬌蕊有些咎由自取之外,他的初戀玫瑰也是受害人之一。雖然玫瑰在佟振保看來有些瘋瘋傻傻隨隨便便,但那隻是一個純無戒心的純真女孩的正常社交,這只不過是佟振保身在現代思想最前沿心卻在落後思想最黑暗角落的齷齪。

不過,咎由自取的紅玫瑰慘遭拋棄後自動覺醒,真正明白了自我需求,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而一直在自己的人生里沾沾自喜的佟振保,卻在見到了紅玫瑰的幸福之後,受到極大震動,把自己推向了萬劫不復。

如果說起先的佟振保只是定時的嫖娼,那麼後來的佟振保整日夜不歸宿,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連為女兒備下的教育費也拿出去花光了,家裡母女倆生活費都已沒有了著落。

他的人生從年輕有為到一塌糊塗,只是因為他對自己沒有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 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有一種強烈的認可。

紅玫瑰在傷害中頓悟,獲得了自我認同感,終於告別了以前渾渾噩噩的人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而佟振保由於沒有自我認同感,學習工作那麼優秀,也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笑話。既然自我認同如此重要,我們要如何獲得自我認同呢?

自我認同就是跟隨自己內心的指引,去真正尋找自已所需要的東西。當你獲得自我認同,你會覺得你與自己離得那麼近,有一種由衷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不需要外物的任何刺激,是由自己的內心慢慢散發的。

佟振保最大的悲劇在於他喜歡什麼是一回事,他認為什麼正確卻是另外一回事,他以為大眾標准與個人需要不能重合,只能各行其道。這樣的認識讓他的家庭表面風光卻毫無溫情,讓他的性情在外打開卻不能徹底釋放,在現實與夢想的夾縫中生存,佟振保從來都不能盡興。

其實有自我認同的人,不管社會價值如何,他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理想的。不管是白玫瑰還是紅玫瑰,它們都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顏色,都含有玫瑰的真正特質,有著相同的愛情內核。

就像《三生三世》系列中,九尾銀狐白淺對男女之情遲鈍,不知墨淵對她用情之深早已超越師徒情份,但遇到夜華時,她卻很容易地就愛上了她,且愛得比任何一個熱情的人都熱烈;九尾紅狐白鳳九是從小就犯花痴的一粒情愛種子,但她也可以愛得異常執著和單一,始終對那個老冰塊東華帝君著迷。愛情不能看錶面形式,也不能就某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斷定某個人的愛情就是那樣子,其實真正愛上一個人,不管是白玫瑰還是紅玫瑰,她們都是一樣的,可以既熱烈又執著。

如果佟振保對自己有很深的認同感,或許就可以堅持自己,不斷深挖,然後得到自己那份最珍貴完美的愛情。佟振保學業優秀,工作出色,但他又不懂愛情,對自己沒有什麼認同感,所以前半生妥妥的人生贏家形象在中年後土崩瓦解,成了一個非常渣的渣男。

而在現世行走的我們,如果對自己沒有很深的認同感,則很有可能被命運推著走,常常患得患失,得到這個卻發覺這個沒有那個的那些優點和特質,反復權衡,卻錯失了自己的人生。在這世上,你永遠不能擁有所有,只能尋找自己最想要的,努力得到它並永遠珍惜就足夠了。

C. 描述女性內心情感,女性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1、《亂世佳人》(1939)(又譯:飄)——堅強

文學名著改編,得到很多女性讀者的喜愛。而影片則同該書一樣出色,曾榮獲第12屆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
導、最佳剪接等七項大獎,這些獎項得任何一個都足以引起人們觀看得慾望。克拉克
•蓋博和費雯•麗在片中演對手戲,就算你不在乎這些導演技巧,藝術指導什麼的,
光是這兩個大明星的表演和耳熟能祥的經典配樂就能夠使這近4個小時的影片變的不
那麼冗長。片中突出的郝思嘉的堅強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2、《鋼琴課》(the piano 1993)——溝通
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最佳女主角、女配角,最佳
劇本獎。影片導演簡.坎皮恩(campion jane)也是女性,用女性思維和感受去拍一
部女性題材影片,應該更符合女性觀眾口味。影片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演霍利.
亨特(hunter holly)飾演的啞女,只靠動作 和表情就能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最後
艾達在船上把鋼琴推入海中,她也由於繩子纏繞被拉入海中,在深藍的海水中下沉,
下沉……把她的沉寂帶入海底,也把痛苦的記憶沉入海中,給人以很強的震撼。
3、《蒂凡尼的早餐》(1961)——虛榮
最初知道這部片子還是源於片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插曲《moon river》( < <
月亮河 > >)這首歌前不久還入選為「二十世紀最經典歌曲」。奧黛麗.赫本塑造
的霍莉性格飽滿可信,魯莽,稚氣而又脆弱,開創了60年代電影中女性解放角色的先
河。男人沒有不喜歡奧黛麗.赫本的,而該片的攝影師是弗蘭茨•普蘭納——這是奧
黛麗最喜歡的攝影師,他把奧黛麗拍得十分漂亮。奧黛麗.赫本在片中邊彈邊唱《moon
river》的形象被評為是她最令人心動的形象。作為女性觀眾,是不是更應該看看,
以便使自己更動人呢?而把本片作為必看的影片還並不只因為此,雖然該片不是一部
女性題材影片,但片中突出的主題--反對「虛榮」和「金錢至上」使其絕對應該被
列入女人 必看的影片之中,從1961年至今以及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該片都有著
廣泛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4、《簡愛》(瓊•芳登主演)——尊嚴
她說:「你以為,我因為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
——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
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我們聽到這個聲音,並且看到時光流逝當中它在如此眾
多的心靈中泛起的回響的波紋。雖然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了,但經典名著並不會因歲
月流逝而變的黯淡,當初該片影響了一大批知識女性,如今,它還是擁有大量喜歡簡
愛的觀眾(其中大部分是女性)。不美的人也可以有很美的愛情,如果她象簡•愛一
樣,愛情會使她變美。
5、《白領麗人》(又名《上班女郎》)——才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美國又一個女性就業熱潮的出現,好萊塢表現職業女性遭遇和
經歷的影片也進入了多產期,由邁克•尼科爾斯導演的《打工女郎》就誕生在這一時
期,該片以喜劇 的方式為職業女性製造了一個美妙的夢幻。這是典型的上班題材影片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上班一族,而該片正是一部反映職業女性工作生活的影片
。有才華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藉以此片激勵眾多有才華的白領麗人,通過努力,必
將獲得成功。
6、《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親情
孀居的中年婦女奧羅拉•格林威溺愛女兒艾瑪,但又有些主觀、專橫,對女兒的事干
涉過多。女兒渴望過獨立生活,與英語教師湯姆斯•霍頓結婚 後,搬到另一個城市居
住。後來,奧羅拉與住在隔壁的退休宇航員加勒特•布列德洛弗產生了感情,身心變
得年輕起來,可以和女兒象姐妹一樣互相溝通,但不久女兒被癌症奪去了生命。本片
獲第56屆(1983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演,最佳男配角獎,並被認為是80年
代最感人肺腑的影片之一,看時自備手絹……
7、《紫色》(color purple,the)——苦難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胡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在片中飾西莉,恐怕當初
所有看過該片的人誰也不會想到飾演如此悲劇性人物的胡比.戈德堡日後會出演搞笑
的喜劇電影《修女也瘋狂》系列,並以搞笑風格主持奧斯卡頒獎典禮!不過可惜的是
該片獲11項獎的提名,最終卻一無所獲,有評論說該片過於情。不過由此也可以吸取
一些教訓,那就是--不要試圖包攬奧斯卡所有獎項而兼顧影片的方方面面,還不如
只搞幾樣突出的,這樣更容易獲獎。
8、《末路狂花》(thelma &louise 1991)——女權
美國1991年夏季10大賣座片之。
9、《20 30 40》
由香港轉飛台北的班機上,三十齣頭的空姐想想和她的同事,正聊著感情生活,想想夾在兩個男友之間難以取捨—一個是成熟的醫生,可惜是有婦之夫;一個是年輕單身的錄音師,可惜不夠成熟。
同時,四十齣頭的lily也在那一班飛機上,她和丈夫及十七歲的女兒一起出國觀光回來。這班飛機上,還有二十歲的小潔,這是小潔第一次單獨旅行,她來到台灣,想在台灣實現她當歌手的夢想。
於是這三個女人的感情物語就在這個城市開始蔓延開來……

《鋼琴課》強力推薦!

D. real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祭神如神在(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30698/

人都喜歡求個答案,看完一部不太好懂的作品,我們常常會帶著懵逼臉捫心自問,編劇和導演為什麼拍這部電影?他們想表達什麼?這篇文章就是我對「《Real》這部電影想表達什麼」的主觀理解。

一、張泰英們的設定意義

《Real》有兩個主角(三個人格),都叫張泰英,都長一個樣。

一個是人格分裂泰英,記者主人格不堪痛苦而分裂出較強的boss人格進行自我保護,這是觀眾相對熟悉的題材,畢竟歐美已經拍出了不少經典的人格分裂電影。但這對人格分裂比較特別在於,這倆人沒有任何交流,別的人格/精神分裂電影里,人格之間有聊天的有吵架的,有斗爭的有合作的,而張泰英,則是一夜之間從一個人突變成了另一個,名字、年齡等基本信息認同都一樣,性格、記憶、身體機能全改了,原來那個張泰英深潛在意識深處,一門心思當自己不存在。
記者泰英
boss泰英

另一個更加奇特,痛苦的記者人格想自殺解脫,但出於倫理又不能殺掉身體中的boss人格,依據醫生的忽悠,記者泰英將自己的人格記憶託付在了一個植物人身體軀殼中,然後再殺了植物人作為「自殺」實現解脫。畢竟,每個自殺的人都是用傷害身體的方式實現物理死亡,如何讓記者泰英在保全身體的情況下實現單純的意識死亡呢?醫生的這個替身方案是讓記者泰英能夠以「一具身體一個人格」的方式有實感地確認自己的死亡,從而在心理層面離開張泰英的身體。但在記者英掐死植物人這場「自殺儀式」執行的瞬間,因為植物人的求生意志,置於死地而後生,誕生了一個新的張泰英。這個從頭到腳被撞廢的植物人重生以後整容成了張泰英的樣子,基於面部恢復期的扮相,我們叫他面膜英。

為什麼這樣設定故事的兩(三)個主角呢?

這兩(三)個「張泰英」的設定從不同角度涉及了一個自我認同的問題。人如何確認一個統一的、持續的、獨一無二的「自我」?對於正常人來說,當我們談及「我」的時候,這個「我」的概念包含了我的身體和意識,也包含了我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預期,它們是統一在一起的。

但是對張泰英們而言,身體和意識都是相對分離的,身體好像個花盆,這邊是一棵樹分岔成了兩棵,擠在一個盆里,那邊是拔掉了原本的死樹重新栽種了一棵,奇葩的是,第二個盆里新栽的樹還是第一個盆里快要被擠死的那棵樹撒的種。Real把這三棵長得一模一樣的樹擺在觀眾面前,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三棵樹只能活一棵,哪棵樹有資格留下?

當然,這只是個比喻,樹不會爭真假死活,但是人不一樣,人類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有著很強的執著,「我」的概念是不可替代的、獨特的身份,就算是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也對誰是誰有著清晰的界定,絕不會混亂。
兩個泰英

現在,如果記者/Boss英和面膜英這「兩人三格」就站在你我面前,他們都主張「我才是真的」,在回答誰才是真正的張泰英之前,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怎麼定義「我」,怎麼確認昨天和今天和明天的張泰英是同一個人?這是記者/boss泰英指向的主要問題。

肉體可以用來標定自我的同一嗎?好像不能,人格分裂的案例太多了。在前女友死亡那天之前與之後,「張泰英」這個身體里承載的確實是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人,相反的性格、全新的人生記憶。用記憶和意識作為標准呢?似乎也不那麼可靠,人的記憶很容易被改變,意識也經常出現錯亂,Real里使用的毒品致幻和催眠洗腦設定,分分鍾人造一個「自我」出來。

認識到這些,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就很難輕易回答了。

Boss英一直沒有懷疑過「我是誰」這個問題,直到面膜英在廁所里懟著他的臉告訴他:你其實只有三歲。對於boss英來說,「我」到底是誰呢?是「真」的張泰英嗎?
說別人三歲的面膜英自己其實才半歲

第二個問題是,怎麼定義「真」,誰有權力判斷真假?這是面膜泰英指向的主要問題。

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信念去判斷真假的,所以說,真的存在一種客觀意義上的「真」嗎?如果自己和他人在孰真孰假這件事上出現了分歧,誰又有資格宣稱自己說的就是「真」的呢?即便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相信自己是「真」的,錯的就一定是我嗎?看看《飛越瘋人院》,或許自己才是唯一應該相信的人呢?

本片的名字就叫真實,關於這個頗為哲學的話題,《Real》,以及其他一些主題相關的電影,是怎麼討論「自我的真實性」這個復雜又讓人慾罷不能的問題的呢。

二、自我的真實性?

對人格分裂泰英來說,我們還可以稍有信心地說,當最後boss英終於回憶起和正視了自己作為記者英對痛苦的逃避,或者說記者英終於融合了boss英的勇氣去面對痛苦、不再深潛在意識里的時候,這是完整的、真正的張泰英。我們用完整的自我意識作為判斷真實自我的標准。

而對於面膜英來說,事情就有點復雜了,他並非出於利益想要奪取「張泰英」的身份,而是在自我意識上就認定自己是真的「張泰英」——無論那個意識是原生的還是被植入的。但是,除了自己花錢僱傭的律師和女演員,其他人都說他是「假的」,面膜英自己認為的自己和其他人認為的自己是不一致的。

金秀賢在《Real》的相關訪談里說,如果有一天突然所有人都用另一個名字稱呼你,那麼你就變成了另一個人。啊……是這樣嗎?「我是誰」難道不由自己的意識決定,是由外界定義的嗎?如果自我意識和外界認定出現了沖突,應該以誰的認定為「真」?這個問題聽起來很暈,但在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過很生動的討論。

在科幻片《移魂都市》里,一群外星人抓了一群地球人做實驗,每天零點,這座城市的時間都會靜止,所有人陷入沉睡,外星人穿梭其中,把人們拖到全新的場景,布置完畢後,對著腦殼注入一針新記憶。時間恢復,人們醒來,按照自己的新身份行事,整座城市都按照劇本運行,每個人卻並非在演戲,因為他們深信於自己的角色記憶。直到男主這樣對「我究竟是誰」提出質疑的人出現。
《移魂都市》(1998年)

《移魂都市》里外星人做實驗的動機在於研究人類個體的獨特性,作為共享集體意識的物種,他們想知道,如果人的記憶和處境被隨意更換,這個人是會完全跟著新的人設走,還是會保有不變的「自我」?電影的結局裡,男主找到了已經被注入了新記憶的女主,重新與她結識,男主自己本來是誰,也終究沒有答案。那麼,在人造記憶下生活的人對自我的認定算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雖然背景不同,面膜英的設定中的核心沖突卻是與之相通的,他是不是一個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自我,是他選擇堅持還是放棄的根本依據。

在《Real》里,boss英的賭場被另一個黑幫老大曹源根覬覦,兩位老大有一段對話。Boss英讓曹源根麻溜兒地從自己的賭場滾開,他說,這賭場連名字siesta也是我起的。曹源根說,和名字有什麼關系,不管誰起的,我買下了,就是我的。

身份、人格和記憶是不是也可以呢,無論誰的名字,誰的人生,我放在意識里產生了相信和認同,算不算作是真的「自我」?意識是不是像一套數據一樣,輸入任何一具肉體機器里都可以運行?如果是這樣,人類和人工智慧有什麼區別?獨一無二的「真實」是否存在?我到底算個什麼東西?

對於Boss英來說,真是面臨著「內憂外患」,賭場有人搶,身份也有有人搶;而對面膜英來說,爭奪背後卻是另一種悲哀,他的悲哀與科幻電影中探討的克隆人的悲哀,或是人工智慧覺醒後的悲哀是相通的。就像電影《月球》中的主人公發現自己是一個克隆人,一樣的記憶,一樣的自我意識,活生生的人,卻永遠成不了「真」的那一個。
《月球》(2009年)
《月球》(2009年)

站在上帝視角,我們知道面膜英是用綳帶人的軀體和記者英的人格在毒品和催眠作用下「製造」出來的,但是,如果站在面膜英的立場,他的記憶和意識是否是被植入的,他的身體是否只是一具載體,他是否是真的,這些問題怎麼可能被他考慮呢?面膜英是一個在身心死而復生的痛苦和迷茫里長出的一個固執到變態的自我,他不得不那麼固執,因為正是這個固執讓他抓住了重生的繩索,成為「張泰英」是他活下去的唯一選擇。當他在廁所爆著青筋對意識不清的boss硬吼出「全部都是我的!我才是真的。」的時候,他是認真的,他沒有懷疑過自己。

然而,所有人都對他說,你不是真的。

電影《異次元駭客》給出了另一種結局,男主角最終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模擬世界中的數據而已,但是真實世界中的女主愛上了這具人造的靈魂,最終男主替代了自己賴以建模的人類原型,來到了現實世界與女主終成眷屬。

如果類比到《Real》里,這應該是面膜英期待的結局吧,《異次元駭客》中的男主面對女主的表白沮喪地說,但我甚至不是真的,女主表示對我而言你就是真的。面膜英也有類似的台詞:我是明知道你是誰還愛著你的人,對你而言,我才是真的。
《異次元駭客》(1999年)

愛情中的雙方對彼此的依戀是排他性的一對一關系,所以,愛人的認定是對一個個體的獨特存在最強有力的證明。互換身份後在車里以面膜英本人的身份與宋宥華的那一吻,大概是面膜英重生後的人生巔峰了——雖然,這一吻結束後,面膜英就開始逐漸滑向自我幻滅的深淵。

面膜英的自我意識終究還是崩塌了。如果曹源根認錯人的那一槍真的消滅了boss英,如果面膜英成為唯一的「張泰英」,如果醫生沒有告訴他自己重生的真相,如果本來就開始向他傾心的宋宥華沒有死,如果這個「午覺」不需要醒來,是不是面膜英就能帶著作為張泰英的自我意識過完一生?
圖來自微博@SHYUNKSY

三、自我實現: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

電影雖然以boss硬開場,但是全片對面膜英的刻畫是最完整的,從死亡到重生,從奪取再到幻滅。相較而言,人格分裂泰英的分量和刻畫相對遜色,其他幾個配角更不用說。但是,雖然電影成品有著剪輯比重分配下的遺憾,Real中卻也給出了足夠多的細節線索給感興趣的觀眾拼出其他角色的完整肖像。

想要理解boss英,需要先從主人格記者英開始,記者英是個獨立撰稿人,看起來文文弱弱,留著很挫的發型、戴著眼鏡、穿著oversize的黑色大毛衣,卻能夠和做過刑警的搭檔盧炎一起深入虎穴,進行危險的調查取材並撰稿披露。記者英在網路上的ID叫菲利普·馬洛,是錢德勒筆下的著名的硬漢偵探形象,成為像馬洛那樣的人是記者英的理想。

「如果我不強硬,我就沒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字幕組把前一句翻譯成「不粗暴,就無法去愛」應該是有誤的,感謝真諦歐尼的確認。)

這句馬洛在《重播》中的經典台詞,被記者英寫在了主頁的頭像和ID下面,而且作為記者英的台詞又念了一遍,這是他理想的生活理念。而仔細想來,這句台詞似乎別有所指。

記者英不夠強硬,面對女友因自己的調查而被連累致毒品中毒和被強奸,他是真的沒法活著面對這一切了,才導致了boss英人格的誕生,這前一句,說的是記者;同時,分裂人格boss英雖然足夠強硬和主見,但是卻遠非文雅,boss英的人物形象就是精力旺盛、思維簡單,永遠嚼著口香糖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表情,遇到問題就喊著「西八」用暴力解決,這後一句,扎的是boss英。

所以,記者英主人格其實在影片開始不久就表態了:本弱雞泰英確實是不想活了,但我生出來的這個粗暴泰英也並非我願。

boss英的人物形象是略顯單薄的,他是記者英為了逃避自我而產生的保護人格,是記者英身上不存在的那一部分性格的極端展現,他必須有刀槍不入甚至油鹽不進的性格,粗暴強硬同時有點兒「胸大無腦」,只有這樣才能從記者英那般痛苦的記憶里活下去,並帶著堅定的意志尋找帶紋身的仇家。而記者英想要成為的像菲利普·馬洛那樣強硬又文雅的人,是那個在經歷了種種困惑和痛苦,兩個人格終於合體後的張泰英,也就是當初的概念海報里拿著叫花雞逆光站在隧道里的帥比。
隧道場景正臉:合體泰英的神情與記者和boss都不同

如果更多地了解馬洛,對於記者英和盧炎的搭檔故事就會有更好的理解。同樣是偵探,馬洛與我們熟知的福爾摩斯境遇大不相同,馬洛是個因為忤逆檢察官而被開除的前調查員(Real中盧炎是個前刑警,為什麼是「前」,似乎已經腦補了一個衍生故事),他的偵查行動不但不受警察歡迎,甚至受到迫害,除了查案,馬洛要花很多精力與警察周旋。

還記得通過面膜英以玩笑口吻道出的記者英與盧炎搭檔查案的故事嗎?他們用劫持警方無線電搶先到達現場的方式進行工作,被抓了就脫下褲子露出提前穿好的紙尿褲,靠裝瘋賣傻逃脫。這和馬洛的處境很是相符,難怪記者英會以他為偶像了。

在記者英為數不多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靠近理想人格的道路上不斷逼迫和挑戰自己直至崩潰和分裂的形象,即便是一副挫兮兮的扮相,對著鏡頭以身試毒並探索解毒辦法的記者,莫名地也有一絲帥氣。他戴著圓框眼鏡穿著大毛衣哆哆嗦嗦地在冰水裡說,「我會……戰勝自己……」,直到boss英臉上流著血從同一個浴缸的冰水裡,掙扎著從前女友死去的那段記憶中起身,他(們)才真正戰勝了自己。
記者英以身試毒的siesta研究影像
記者英以身試毒的siesta研究影像
通過記者英留下的siesta樣品和影像信息找回記憶的boss英

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 片頭這句馬斯洛的話意思是說,人一定會去實現他所能成為的自我,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是一個人最高層次的需求。電影中的記者英和面膜英都在自我實現的路上陷入了自我認同危機,彼此之間進行的對「張泰英」這個ID的競爭實際上是他們內心對自己到底是誰、可以成為誰的疑問和掙扎。結局是,面膜英失去了自我,記者/boss英實現了自我,一個消失在末路,一個重新站立在堆滿虛假意識廢墟的平靜水面。
圖來自微博@SHYUNKSY

四、其他配角的「真實」

Real的幾位配角戲份都不多,但除了推動劇情的輔助人物曹源根,醫生、宋宥華、韓藝媛也都經歷了與主角類似的關於自我的迷茫,只是在電影里沒有辦法一一表現。雖然如此,關於配角們的拼圖游戲也十分有趣。

醫生是影片中隱藏的大boss,研製出siesta並在各種人身上做實驗,在片中完全是上帝視角,知道的可能比觀眾都多。醫生喜歡兩件事:實驗、賭博。他不停地把siesta注入各種人的體內,看著人們是掙扎著死去還是畸形地活著,通過siesta,他建立了一座意識的「海底角斗場」,把一個個實驗對象扔進滿是鯊魚的角斗場,然後津津有味地觀察他們溺斃的姿勢。不玩兒人的時候,他就去賭場廢寢忘食地賭博。
象徵植物人意識被siesta殺死的場景;siesta賭場裝置也同理。

在揭露身份後,醫生說,siesta會讓人找到自己的真實,要麼死,要麼逼出真正的自我。而作為從siesta這條鯊魚的嘴下活下來的僅有的三人之一,他的自我遭受過怎樣的煎熬?他如何成功保護了「自我」?又落下了什麼病根兒?我們只能猜測了。

或許,他之所以享受著置人於絕境的實驗游戲,享受著大額賭博中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刺激,正是他對自我不確定性的投射,像《移魂都市》里行將滅亡的外星人擺弄地球人一樣,通過製造和觀看別人的掙扎和選擇來讓自己感受到存在吧。
《移魂都市》中與外星人合作、改造他人記憶的醫生
《Real》中的醫生大boss

每一個處於自我認同危機的人都是痛苦的,所以,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每個人都拚命尋找解葯。兩個戲份很少的女性角色也同樣如此。

面膜英是怎樣說宋宥華的?她為什麼會愛上一個只有三歲的精神分裂人格?因為都是為了從毒品中解脫而產生的保護人格,面膜說,你可別這樣,你要戰勝自己,就像我一樣。

雖然電影沒有給出更多關於宋宥華的背景故事,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她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人。在身體上,她有嚴重的鎮痛劑依賴;在精神上,她總是被痛苦的男人吸引,她對病人的母愛或許正是她為了遠離痛苦而產生的自我保護,她無法解決自己的痛苦,她要用對病人的愛來為自己鎮痛。而宋宥華的結局是,作為一個對鎮痛劑毒品上癮的病人,死於最令人痛苦的毒品siesta,作為一個沉醉於緩解痛苦的護士,死在了身心俱毀的面膜英懷里。在與痛苦的持續糾纏里,宋宥華救不了別人,也救不了自己。

另一位女性角色也夠慘痛,種種真與假的錯綜當中,戲份最少的韓藝媛卻是最有演員自覺的角色,她被面膜泰英僱傭模仿和扮演宋宥華,在真假泰英互換以後,她的表演合同本質上已經結束了。面對身邊意識不清念叨著「宥華」的boss泰英,她有點苦地笑了笑,說了她唯一一句作為韓藝媛本人而不是演員韓藝媛的台詞:

下一個party在哪裡?

身邊的人恍惚地重復著,party……韓藝媛作為面膜英僱傭的演員,她的生活就是作為「宋宥華的扮演者」跟隨著「張泰英的扮演者」出席一個個party社交場合,這個在面膜英的指令面前瑟瑟發抖的女人,根本不被允許擁有真實的自我。

沒有下一個party了,韓藝媛xi,你終於可以休息了。她認出了身邊這個男人,趁著他意識模糊的時候,作為真正的韓藝媛主動親吻了這個真正的張泰英,嘗到了一口真實的味道,接著,便迎來了死亡。

五、沒有答案

這部電影在韓國受到了猛烈批評,一個重要原因是難懂,確實,電影本身的時間線剪輯比較跳躍,一些包含了重要關聯信息的鏡頭一閃而過,部分人物的分量佔比太少使得刻畫不夠深入。不過,《Real》從劇本風格到鏡頭語言都不是一部處在韓國普通觀眾欣賞舒適區的電影,導演的拍攝和剪輯當然有太多可改善的空間,但在整體調性上,他是故意往「不好懂」的方向去做的,他選擇讓觀眾直接用張泰英們的視角去看他們意識里那些破碎、詭異但是絢麗的世界。

黑幫、毒品、動作、陰謀……這些看似傳統的商業元素外殼下,《Real》是一部探索意識領域的電影,布景的裝置和照明設計充斥著大量非現實元素,很多的鏡頭都是以片中角色的主觀視角去表現的,而主角們一個兩個都服用過致幻毒品,多少是有點精神問題的,如果沒有理解每個角色的情緒和動機,就很容易發懵。這樣一部主題艱深的電影,既要消化商業元素和投資期望,又要把握藝術表現的尺度平衡,確實讓人頭疼,為了幫助觀眾理解,電影特意分出了三個章節,誕生、對決和真實,替觀眾整理出劇情發展的主要脈絡。

但是,脈絡歸脈絡,其中的無數細節還是像魔方一樣,等著觀眾自己去擰,本篇也只是我自己的主觀評論,是屬於我自己配色版本的魔方。當最終章「真實」結束的時候,每個人的答案卻未必相同,畢竟,關於什麼是真實的自我,作為人類而非上帝,我們其實永遠無法知道。

同樣,《Real》這部電影也只是一次關於「真實」的提問和探討,沒有答案,答案……在你的選擇。
來自:主觀影評

E. 獨立女性必看電影

如下:

1、《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這是一部由卡倫·布里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梅麗爾·斯特里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愛情片。《走出非洲》講述的是一個歐洲女性在非洲土地上得到成長、蛻變、升華的故事。女主人公凱倫在非洲獨自經營咖啡種植園,逐漸愛上了這片神奇而迷人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人和事物。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最吸引我的就是非洲的自然風光,草原、河流、山川、野生動物,在飛機上俯瞰非洲大地,有一種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的沖動,這是影像要強之與文本的地方,視覺的沖擊力是無法預測的。

F. 《迷魂記》:男性的窺視慾望和女性的自我凝視,你怎麼看

《流浪》是20世紀50年代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也是他「控制藝術」中最坦率、最懺悔的作品。這部心理劇充滿了神秘、靈異、愛情和謀殺,有許多不同的解讀。但至少有兩個主題,男性窺視欲和女性自我凝視,同時存在。

他第一次約朱迪見面的原因是「我們會經常見面」。

當他和朱迪在現實中坐在厄尼的餐館里時,他的眼睛盯著另一個陌生的女人,她有著馬德琳的金色白發和灰色西裝。

她把朱迪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給她買了和瑪德琳死前一樣的銀灰色套裝,還讓她留了和瑪德琳一樣的發型。此時,他對這些在他眼中僅僅是指代的元素的迷戀,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對現實人的迷戀。

當朱迪去做頭發時,斯科蒂不安地在房子里走來走去,看著窗外,包括打開門,盯著走廊,所有這些都表明他渴望把朱迪變成他視覺慾望的對象。

當朱迪完全變成了瑪德琳,導演讓她走出了淡淡的藍光和陰影,鏡頭在她夢幻的姿勢和斯科蒂生來大眼睛的凝固時間之間切換。再一次,慢下來的鏡頭節奏,讓電影觀眾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從主人公角度觀看的慾望。

接下來,一個親吻鏡頭進一步說明了慾望和視覺之間的聯系。

當朱迪的一切都和瑪德琳一樣的時候,她已經完全轉變成斯科蒂視覺慾望的對象,這樣他們就可以長吻了。正如朱迪之前所說:「你不想碰我。」

在這里,導演在拍攝時使用了360度鏡頭技術。鏡頭旋轉的視覺影像讓觀眾看到了恐懼與愛的結合,就像死亡的沖動。放手的沖動和對死亡的恐懼並存。

旋轉攝像似乎象徵著對所愛的對象的吸引和排斥。朱迪已經完全被吸引,完全淪為斯科蒂視覺慾望的對象,所以她最終被毀滅了。

女性的自我凝視

女性的自我凝視和斯科蒂的凝視主題一樣突出。

馬德琳有一個奇怪的舉動,就是在舊金山的榮譽宮久久凝視著曾祖母的畫像。導演用蒙太奇手法在她一模一樣的發型、花束和珠寶之間切換鏡頭,讓我們看到瑪德琳對畫像的最佳模仿。

正如加文所說,「瑪德琳過去常常戴著她曾祖母的舊首飾,盯著鏡子里的自己。她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變成了另一個人。」

只要馬德琳在電影中存在,導演就盡最大努力用柔和的光線、音樂和獨特的取景方法將她塑造成完美的景觀形式。

在瑪德琳對自己的反復凝視中,她主動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景觀。

在普西蒂城堡的場景中,瑪德琳彷彿置身於不朽的紅杉林中的幻境。

陰影和模糊的光線混合在一起,覆蓋著乳白色的薄霧,馬德琳困惑的眼睛,穿著白色風衣的恍惚和無助的姿勢都把她與真實的東西區分開來。

在舊金山大橋的岸邊,瑪德琳夢囈般緩緩前行,向河中灑下花瓣,久久凝視。隨著緩慢的節奏,瑪德琳慢慢地傾斜到河裡。這一幕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水仙,她愛上了水中的倒影。

瑪德琳所有奇怪的舉動都顯示出女性強烈的凝視自己的慾望。瑪德琳在對曾祖母的凝視中建立了一種自我認同,曾祖母是一個27歲跳江自殺的貴族女性,所以她盡力模仿畫像中的人物。

她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尋找自己和曾祖母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她租的邁奇塔克酒店是她曾祖母的故居,她的別名是她的曾祖母的名字。

在這個試圖建立自我認同的反思過程中,她把自己當成了被注視的對象,從對自己的反復凝視中獲得了一種內在的統一和自我認同。

當然,其實她建立了一個虛假的身份,表面上是一種自我統一的方式,實際上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自我統一的內心世界。

觀眾偷窺的慾望

大部分電影都是從scottie的角度拍攝的,即觀眾和scottie達成了心理認同,同時慾望的對象Madeleine被賦予了景觀的特徵,觀眾的偷窺慾望在緩慢的鏡頭節奏下得到充分滿足。

影片中有很多汽車跟蹤的場景,視覺對象被巧妙地設置在一個車窗的框架里。

在場景上,往往有從全景到建築再到小窗室內拍攝的拍攝方法,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窺視隱私話題的慾望。

另一個例子是斯科蒂第一次在厄尼餐廳遇見馬德琳的場景。為了滿足觀眾的觀看慾望,在男主角收回視線的時候,鏡頭並沒有改變,而是繼續隨著瑪德琳移動,展現出她如山水般優美的姿態。

瑪德琳和丈夫走在一起,這一幕也巧妙地把鏡子當成了偷窺道具。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鏡子通常被用作表現窺視慾望的道具,通過鏡子的雙重窺視可以喚起觀眾觀看電影的快感。

通過男主角和觀眾偷窺女主角的慾望,女主角變成了客觀純粹的風景;她通過自我凝視爭取的自我認同,也是建立在永久異化基礎上的虛假的內心世界。

在好萊塢電影里,也是一個性別不平等的世界。導演必須根據觀眾的心理慾望設定視覺場景和故事情節,這是觀眾滿足娛樂和宣洩的潛意識沖動。

這種性別機制的建立是基於觀眾的觀看慾望,尤其是男性觀眾。他們在與男主角達成心理認同,建立共同的完美視覺形象後,在強烈的視覺慾望刺激下,以導演巧妙的剪輯手法和懸疑手法,完成了從慾望壓抑到不斷窺視的宣洩過程。

現實被創造成神話,電影成為「夢想機器」。

希區柯克是一位夢想家大師,他的作品,尤其是《狂喜》,充分滿足了觀眾娛樂和宣洩的潛意識沖動,創造了一種逃避現實,用現實的影像沉溺於夢境的心理機制——這是希區柯克認為好萊塢電影主宰世界影壇的審美邏輯之謎。

G. 電影《愛情神話》真實的反映了中年女性怎樣的愛情觀

愛情神話浪漫卻不懸浮,自始至終散發著人情味和煙火氣。粉絲大手大腳給了8.3分,比91%的言情片都好。最難的是,在《愛情神話》中,內地導演告別了神話時代那些無所畏懼、英勇無畏的人物,將目光轉回當代格外鮮活的普通人身上。讓我們成功地從電影屏幕上看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或他人。

《愛情神話》雖然沒有明顯的故事線,但總的來說,其實是在講愛情在現實中是如何發生的。神話是謊言。即使發生了,也只能是一場夢,永遠嵌入記憶。影片要討論的是“後神話時代”的愛情,遠離青春期,屬於成年人,不再轟轟烈烈。會如何發生?至於答案,並不復雜。關鍵是心態。

H. 為什麼電影《丹麥女孩》評分很高

傳統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有的人很幸運,不用特別尋找就能回答這個問題。而有的人,上帝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卻需要用命去尋找和解答。《丹麥女孩》是根據第一個變性人的真實故事改編。以埃納尋找莉莉和戈達與埃納的愛情為一明一暗兩條線,糾纏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I. 女人必看的十五部勵志電影

1.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經典,男女主角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感情糾葛令無數人為之傾情,而兩人的告別之吻最令人記憶深刻:夕陽如火,白瑞德摟住斯佳麗的纖腰深深吻下去,彷彿從此要把心愛的寶貝拱手送人,疊成一雙的剪影將身邊的炮火隆隆全都壓了下去,只留下濃情一片。自此,費雯麗和克拉克的完美銀幕情侶形象深入人心。而據調查發現,克拉克在費雯麗嘴上的一吻被法國人認為是有生以來所見最美的親吻,足見這對經典情侶的地位無人取代。也表現出了一個堅強的女人,所以女人更需要堅強。

2.穿普拉達的女王

講述了一個職場新人怎樣打敗世界時尚一姐——超級難纏的女上司。有自我的女主角最終讓女魔頭欽佩,因為她知道什麼屬於自己,什麼不屬於。輕松詼諧的影片也讓人清醒。

不管你剛剛出道還是怎麼樣,作為一個新人你要有面對一切的准備,更應該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那些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樣也許你會過的更幸福。

3.隱形的翅膀

看看那些身體殘缺的人都有這么大的精神讓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為自己做點事情,我們這些健全的人怎麼能輕易的放棄生命呢?

4.千與千尋

獨生女的優越感可能讓女生們成長遲緩,但如今的現實社會使得女生不會比男生得到更多好處。她跟男生同樣會遭遇困難和逆境,甚至女生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會得到相應的好結果。這部片可以給女生信心和勇氣,鼓勵女生在面對陌生環境發揮潛能贏得挑戰,女生的潛能無限

5.黑暗中的舞者

6.律政俏佳人

輕松勵志的喜劇片結尾吧。女主人公金發碧眼,俏皮可愛,卻被男友拋棄,但這位小女生並不服氣,努力考上了男友所在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可能你會說這樣一個率直喜歡時尚打扮的女生看來膚淺虛榮,但她也有著珍貴的品質,最後憑借自己的聰明才乾和智慧征服了前男友,成為美國觀眾心中的新一代美國甜心。

7.牛仔褲的夏天

女生之間的友誼也是有力量的。女性友誼的深厚和默契也能讓人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

8.情書

女生對於初戀都抱著美好的幻想。如果期待初戀或正在初戀,看看別人怎麼玩初戀,珍惜眼前人以防後悔,初戀不如意的只好羨慕一下別人美好的初戀了。對於正當的愛情,情書總是有益的催化劑。

9.天使愛美麗

片中的法國式幽默、創意以及敏銳洞察力,都是女生們喜歡和容易理解的。生活現實又充滿理想。人人都會經歷孤獨,女生青春期的孤獨更加明顯,如何利用孤獨,享受孤獨?如果女生們像艾美麗一樣掌握了孤獨,不就是掌握了幸福嗎?

10.成為簡奧斯汀

漂亮、高學歷、有思想、獨立、有品位、清高、理性但是單身的女生,即剩女。財產與愛情,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如此糾結的東西,簡奧斯汀理清楚了,她的高尚、執著、真誠、熱情和信念讓她穿越了真愛。不是人人都應效仿這種選擇,是不迫於生活的態度讓她守護了愛情的尊嚴和女性的尊嚴。

11.藍

當女生成長為女人,會結婚會被家庭所縛,自由消失殆盡;但沒有家庭,就真的自由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估計不太現實,而如何在家庭束縛和自由之間找到平衡,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12.母女情深

影片情節感人,從幽默到嚴肅,風格逐漸過渡。故事講述了一對深愛著對方的母女羅拉和艾瑪,但她們之間卻一直存在著隔閡和沖突,以致艾瑪為了使自己盡量脫離母親的形象和影響,用去了三十年時間,但直到臨終之際她才發現自己對母親的親情無法讓她釋懷和割捨。 影片情節感人,思想深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13.末路狂花

講述了塞爾瑪和合露易絲是一對閨中密友,塞爾瑪天生麗質,只有過一個男朋友,也是她現在的丈夫,也許是婚前得到了太多的甜言蜜語和許諾,塞爾瑪婚後成了一個典型的宅女,甚至不了解早出晚歸的丈夫行蹤;露易絲是一個在曾經在他鄉有過被男人羞辱經歷的女人,樣貌平凡的她對一切事物都有主見,很難想像有什麼問題可以難的住她,在餐廳做酒侍的工作也使她更加歷練。大概是因為她的相貌確實很平庸,所以只有一個對她一直若即若離未婚男友。

14.女人那話兒

超過63位不同的女性,透過銀幕講出女性最想講的說話.一部全女班實錄式的記錄片。

15.紫色

西麗是個喜歡紫色的鄉村少婦,從童年起便在逆境中掙扎,固無力擺脫困境,便天天給上帝寫信,希冀上帝能拯救她。後在好友的幫助下,西麗才明白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她憧憬著自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女人。一次,當她發現丈夫私藏了妹妹寄給她的信件,便決定離家出走,為自己的獨立去奮斗。

J. 夜以繼日電影結局

夜以繼日電影有著開放式結局,結尾男女主「凝視」著我們,這股直勾勾「懸著」的勁兒伴隨黑幕和吟唱,轉化為情緒噴涌而出,:「愛總是夜以繼日無法停止,我在心中勾勒你的殘影,你的輪廓時深時淺...」此時亮平是 I 面還是 II 面給觀眾留足了遐想空間。

《夜以繼日》改編自柴崎友香2010年的小說,講述了年輕女子朝子愛上了兩個外貌完全相同的男人。這個情節聽起來很耳熟,因為12個月前,弗朗索瓦-歐容曾以題材相似的愛情驚悚片《雙面情人》入圍了戛納電影節。

約翰·卡薩維蒂1958年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影子》,這部電影中演員自然的即興表演和手持攝影作為使其成為新好萊塢電影的先驅者。這部電影講述有色少女在愛情中尋找自我認同的故事。

而其的代表作《受影響的女人》(1974)展現了工業化壓力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妻子的精神分裂。(這與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的情感又何嘗不相似呢?)

事實上,那句響亮的宣言也多少能概括《夜以繼日》帶給人的直觀感受——深耕女性的心理世界+「正面、靜止的機位」(值得玩味的是,小津安二郎電影中女性視點總是缺失的,小津歌頌女性對家庭的犧牲和奉獻)。但看似安靜的鏡頭安排中也隱隱約約流露出詭異感,這當然與師從黑澤清的關系分不開。

閱讀全文

與女人的自我認同感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九塊錢購電影票 瀏覽:6
經典電影句子英文 瀏覽:110
電影中國戰斗機穿越到二戰模擬器 瀏覽:621
新十二生肖電影下載 瀏覽:182
上海怪獸電影有哪些 瀏覽:738
西域美女揮手變成男人的電影 瀏覽:302
女蛹電影結局 瀏覽:235
豆瓣如何添加電影到片單 瀏覽:569
新電影豆瓣 瀏覽:813
美女高跟鞋電影 瀏覽:30
電影演員殷桃哪年出生的 瀏覽:515
佛山南海新凱廣場電影院 瀏覽:856
女孩把頭發剪短電影 瀏覽:237
兩個小女孩兒電影香港電影 瀏覽:247
聚福寶電影票兌換後在哪裡看兌換碼 瀏覽:844
溺死美女電影 瀏覽:248
中國電影頻道青年大使 瀏覽:196
游俠電影國語高清 瀏覽:134
香港電影男人帶小女孩 瀏覽:750
秋霞魯絲高清電影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