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和你在一起》觀後感800至700字
《和你在一起》觀後感
一部電影有音樂或舞蹈元素,總會讓觀者感覺得到輕松和浪漫,我想導演陳凱歌在看完《和你在一起》的前期劇本後,就十分清楚了音樂在整個影片中的重要性。
縱觀《和你在一起》全片,音樂元素的作用確實無處不在,從影視畫面剪輯的節奏、劇中人物性格及命運的刻化、鏡頭運動的依據、兩段式蒙太奇平行交叉剪輯的銜接視聽元素等等,都能讓我們感覺的到。
但技巧上的運用未必能達到藝術上的收獲,當初次觀看這部影片的新鮮感退卻之後,我們再次理性的看待這部作品時,卻感覺到整部影片中,音樂只是被當作一種表現元素使用,其音樂的使用過於目的化和表象化。也就是說,音樂在全篇中被當成一種簡單的「工具」使用,而音樂自身的魅力,以及其豐富的對內在精神和藝術意蘊的表達能力被大大削弱。
《和》劇中,陳凱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經常愛說的那句話,大體雲雲曰:「音樂是用心與情感來演奏的,它是與心靈相關的東西」。但《和》劇中的音樂卻與這句「教條」恰恰相反。
接下來,我們就以幾部類似題材的影片作一下類比。講述少年音樂鋼琴天才成長傳奇經歷故事的《閃亮的風采》,在平淡中講述一個貌似痴迷,有幾分懦弱的鋼琴家。在該片中,他是一個超級不起眼的人,甚至被人藐視與凌辱,當他與音樂「合唱」時,你卻能時時刻刻感覺到驚喜,感覺到這個「懦弱者」在音樂面前精神世界的激盪。在此片中,音樂不是簡簡單單的完美演繹,更重要的是主人公發自內心的自我解讀。在這里,音樂是一種媒介,它負載著傳遞主人公內心世界的任務,通過音樂你可以看到一個為音樂「癲狂」者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另一部電影《鋼琴課》,片中一個啞女、一台鋼琴、一個熱情如火的愛著她的印地安男人。影片前段,丈夫死去的啞女用音樂傾訴內心的思念、痛苦和喜悅,這是她對過去愛情的祭奠,也是她自我救贖的方式;影片後半,愛著啞女的印地安男人是點燃她內心激情的導火索,而啞女的小女兒則是見證者;最終,救贖完成,鋼琴沉入海底,一種感情的寄託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段真愛,是內心世界激情的再次復活。音樂再次回盪,紀念著啞女在海中的「洗禮」,她再次復活了,而音樂是啞女愛的序曲。
在一系列的感情發展與見證中,音樂是潛在情感發展的表現因素,如果在這里缺少了這個元素,情感幾乎無法表達的如此准確,因為缺少音樂,片子會失去一種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意蘊。
相比以上兩部影片而言,《和》片中的音樂變的蒼白無力,最重要的影片因素「音樂」也成為機械的剪輯與抒情工具,而帶來更多的是音樂與畫面流暢剪輯後的視覺快感。之後,我們再次回味,好象沒有哪個段落能夠讓我們留戀,而音樂所能帶來的多層次的「表現」與「傾訴」沒有在我們的期待中出現,我為它的流失感到遺憾。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我們不難發現,陳凱歌作為一個中國電影精英在這部影片中的「精英思想」的表達。《黃土地》如果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戀,那麼《霸王別姬》我們就已經感覺到了陳凱歌對精英人士的關注,而到了《和你在一起》他的精英意識就已經表露無遺,
以《和》劇中角色分析,劉小春學琴的過程經歷了三個帶有「父親」身份的人物。其一,是小春的鄉下的養夫劉成;其二,是事業與愛情都不得志、終日鬱郁寡歡的音樂教師——江老師;其三,是功成名就的精英人物——余教授。
劇中傳達的信息十分明了,劉成被視為社會低層的人物,是一個鄉下人,作為養大劉小春的父親,劉成只能給劉小春平凡人的力量,如果單憑這位農民父親的力量,劉小春最終走向成功、步入精英階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江老師是一位普通知識分子,是個心比天高、孤芳自賞的憂傷者,是個普通教師,他只能讓劉小春技藝 更加嫻熟,而讓其成功的成為精英也是力不從心的。劉成為劉小春的再拜高師,以及江老師的最終放棄學生——劉小春,都傳遞出他們對精英群體的屈服和認可。
於是,第三個「父親」以救贖者的身份登場。這名精英的代表人物江教授是陳凱歌親自主演的,他也將這名「拯救者」刻化的入木三分。從這一系列電影表達中可以看出,劉小春想成功,只有精英人士可以做到。還好,《和》片的結尾並沒有過分迷戀「精英精神」到底,最終還是讓劉小春回到了劉成的身邊,可其中讓我們感覺到的卻是劉小春與成功的擦肩而過,與精英群體的擦肩而過,這些都讓遺憾大於快樂。另外,陳凱歌扮演的江教授身處精英群體表現出來的「高處不勝寒」還是「採菊東籬下」為好的心態,也在片尾表露出來。
在《和》片中,劉小春與漂亮女人莉莉間的不可言喻的情感,讓人聯想到影片《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中男孩愛慕美麗女人時的細膩表達,《教師別戀》中師生狂戀如火的內心點點剝露。相比之下,《西》和《教》片中的情感處理,讓人看了嘖嘖稱贊;而《和》片中這段關系的用筆蒼白,讓人嘆息。
另外,劉小春與江老師,以及其與劉成的生活,都被戲劇化的處理和浪漫化的描寫淡化,而追逐「精英」式的成功成為主題,生活的質感被大大削落,使全篇華而不實。
『貳』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叄』 關於電影shine(閃亮的風采)
1、電影伊始,鋼琴家在錄音棚里用的是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網上結果是小提琴演奏,影片採用鋼琴演奏。
2、當時鋼琴家發現有德國人回來,便抱著罐頭躲進閣樓里。這時,樓下隱約飄來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琴聲。
3、當軍官得知自己面前這個瘦弱無助的猶太人是鋼琴家時,便請他彈點什麼。鋼琴家略微遲疑了一陣,似乎是驚魂未定,因為這個時刻也許就是他弱小生命的最後一刻。沉著下來後,他選擇了彈奏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是一個大義凜然的選擇,他要用生命的最後一刻,表達自己對迫害者的反抗。
『肆』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電影音樂的作用之一,渲染背景氣氛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起到重要作用的。
音樂可以烘托整個電影的氣氛。一部電影的基調很大程度上是靠音樂來奠定的,這一點也許沒人能否定,《海上鋼琴師》片頭的娓娓樂音,帶出的溫情與淡淡的惆悵,《泰坦尼克號》片頭的那段女聲的哼唱給人以來自天堂的慰藉,它無疑預示著這部電影的主題與命運。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當然這種音樂要用得准確適度。
例如在《泰坦尼克號》中,用恢宏的圓號攜管弦樂隊所奏響的泰坦尼克號的主旋律,讓人們看到那座被譽為不可沉沒的船的同時從另一種感官角度對那個輝煌的場面做出了最恰當的烘托,宏大但極不張揚;印象深刻的還有《辛德勒名單》中德國人搜捕猶太人的那一場,短促的節奏單一的旋律伴隨著人們無聲且無比嚴肅的表情,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那種壓迫與死亡的逼近感讓每個人窒息,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音樂的作用之二人物形象及內心活動的塑造
1、 人物形象的塑造
這一點中我想提運用在歌劇中的「主導動機」作用,我比較喜歡《彼得與狼》這部交響童話,我也認為它把「主導動機」作用運用得十分得當。在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中,也有極好地展現且極為典型,每當木蘭出現的時候,那段激昂的旋律,屬於木蘭的,反復出現在影片的不同階段,將木蘭這樣一個勇敢、有主見、申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深深印在觀眾的心中;國王出現時,那一段管樂器的運用,一種威嚴油然而生;而匈奴的那一段大管等低音樂器的運用,給人以詭異、陰謀的感覺,如此形象鮮明的呈現,如果沒有音樂,不知要遜色多少。再說《泰坦尼克號》(它的音樂如此經典使我不得不再次提及)只要鏡頭一拉向那艘大船,屬於泰坦尼克號的那段旋律就會響起,而男女主人公的每次相遇也都伴隨著那段耳熟能詳的旋律,如此的反復與強調,兩個線索、兩個主題便鮮明的呈現給觀眾了,於是我們深深的記住了那艘無與倫比的大船,那段超越生死的愛情,音樂的作用不可估量,我們稱之為經典,無可厚非。
2、 人物心理活動的呈現
《海上鋼琴師》中那段小號手暈船時,1900給他彈的那段完全是信手拈來的音樂堪稱經典,浪漫優美的音符跳動在搖搖晃晃的甲板上,就像摒棄了一切世俗單純如水的1900在海上度過的一生,那時那刻,面對毫不安定的大海,1900的音樂是最好的答案,勝過千言萬語。還有《閃亮的風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大衛精神失常之後,常常伴隨他的那段唱詩班的頌曲,有如天籟之音,它無疑反映了當時主人公的心靈,那就是一片凈土,世俗的禁地。還有《日瓦戈醫生》中,那段在影片中反復出現的旋律總是時時刻刻用不同的音色和節奏,詮釋著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活動,動人至極。
『伍』 求電影《閃光的風采》一篇的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
《閃光的風采》
在偶的榜單上,有《肖申克的救贖》,在酷似牢獄的生活中施捨希望,有《海上鋼琴師》,一個叫「TD1900」的奇人把大海的萬千變化駕御指間。《閃光的風采》里頭,只多了一個面目嚴肅,極盡苛刻的父親。主角大衛在夢想與親情的選擇前,最終張開了翅膀。為完成了自小也是父親的願望,他與一首不可能完成的樂曲搏鬥,最終遭遇精神的毀滅。故事隨著詭秘的音符和主角機械般的彈奏進入高潮,又隨著他的精神失常跌落谷底。接下的情節是偶愛煞的地方,大衛在琴鍵上重新找回了自己,盡管,他只能在父親的墓前絮絮低語了。人生如白馬過隙,患上了失語症的他,面對一直照顧自己的女占星師,只剩下一個擁抱的空隙。他用那斷斷續續的語言向她求婚,在這個已經有未婚夫的女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告訴她:「去問星星。」星座這一次,把生活還給了他。《閃光的風采》的波浪,把親情、成名、愛人等貝殼沖上沙灘,當人人內心掙扎時,海妖的歌聲,早已把頭發變成霜的色澤。人人都無需要自責,畢竟,閃光的時刻,都只是一瞬間而已。
不知大家看過《閃亮風采》(英文名《Shine》)沒有,也是一部獲奧斯卡大獎的片子,是根據澳大利亞一個鋼琴家的真人真事改編的,最難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片中許多彈琴的鏡頭里都沒有用替身,親自彈奏了如《野蜂飛舞》等曲子,片中還有好多很棒的鋼琴曲,如拉二、拉三、肖邦等。強烈建議大家看看。
下面是KK的回答,比較詳細!!
電影《Shine》――閃亮的風采,講的是澳大利亞鋼琴家David Heilfgod(也許拼錯了)的故事。我看了兩遍,十分感動,獨特的情節設計,細膩的內心刻畫從男主角口吃的言語的體現,一切的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動。那不是《Braveheart》的悲壯,也不是《TITANIC》的凄婉,而是一種對人性的表現--我……我說不清了!影片製作的很精緻,除了主演那出色的演技和琴藝之外――為此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之中有很多shining的地方,特別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電影原聲。
Shine的電影原聲包括由另一個叫david的音樂人彈奏的世界名曲,還有他自己為電影配製的原創音樂。我對著原聲大碟看了一遍電影後,才細細體會了電影的用意。如果你沒看過電影,那原聲大蝶也不失為一張優秀的鋼琴曲集,當然它和電影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開始製作人david就以《如有神助》拉開序幕―――Heilfgod的意思就是如有神助――為鋼琴家的一生埋下了伏筆。接著其中穿插了劇中david從少年到青年是演奏的不同曲目,包括蕭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篇。當然最重要的莫過於是拉赫馬尼諾夫的Rach 3了。它是劇中david所追尋的境界,也是他父親對兒子的期盼。為了音樂,為了追尋自己的理想,少年david不顧他那尤太人出生,把家庭完整看的十分重要的父親以斷絕父子關系相逼,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他拚命的練琴,為了自己的心願,也為了抹去父子決裂的傷痕。終於有一天,david公演了他窮其精力的Rach3,他的父親通過收音機聽到了自己期盼已舊的Rack3。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david的精神徹底崩潰了。這時候聽到的rach3會讓你不由的想起劇中david演奏時候的情景,那種壓抑中迸發出的力量太有震撼力了,可是他自己卻沒能承受的住。
接下去的david就在樂壇上消失了,他住進了精神病院……他也彈琴,可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他了。而他的父親在遙遠的澳大利亞,也不知道兒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david到一家咖啡店,那時他認識了後來的他的太太,彈了一曲《野蜂飛舞》,把所有人都聽傻了,這個曲子代表了他生命的轉折,代表他走出了自己的陰影。報紙上刊登了他的照片,寫著David Shines.而他的父親最終也原諒了兒子。一個偉大的鋼琴家終於再一次的走向了顛峰。這其中用了數首vivaldi的作品,帶有教堂唱詩班的女聲背景的作品,用來表示david的心境的變化,包括他結婚時和電影結束時。曲終人散時,給人留以悠長的回味……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了,我只是寫了自己一點點不太有邏輯的感受,相信諸位熱愛鋼琴的朋友都會喜歡這個片子。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人物往往有一個強大的父親,一旦他走出了父親的陰影,也就走向了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而電影《閃亮的風采》里,那個彈完"拉三"最終精神崩潰的男主角,也許是個反例。
shine給我的感觸是很深的,但真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拉三是鋼琴技術的極至,所有鋼琴演奏者都以彈奏這總作品為一生的追求。DAVID的父親,那個偏執頑固的導師,從小就灌輸小DAVID:長大一定要彈拉三,一定要!DAVID幹了唯一一件違背父親意願的事,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然而從未能擺脫父親的影響力。我不知道他對拉三的「挑戰」,是不是想要一還父親的夙願,然後再無牽掛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惜他失敗了,他敗給了這部耗能相當於鏟五噸煤的巨作,他敗給了父親施加在他身上的影響……是他的妻子挽回了他的生活,給了他平靜和愛,讓他終能主宰自己,主宰生命。片子里嚴格說沒有什麼閃光的地方(我是指hollywood傳統的煸情手法),但DAVID的生命卻是真實得沉重的……
超越「大師」理想的閃亮人生
我小時候住在離城市頗遠的三線廠內,大了跟母親交談,她頗為遺憾的說,要是當時在城市裡住就好了,可以幫你報個班學學琴棋書畫什麼的。我也一度這么想過,但是看看如今不少孩子周末還要背著比他還重的一堆文藝器具「上班」時,又有些慶幸,好在沒那條件,逃過一劫。但是,能接觸下這些文藝的東西總是好的,但是前景往往難以預料,比如《閃亮的風采》中的戴維,由父親引導上了音樂之路,又在父權下接近崩潰,這種經歷不比那些交響曲來的溫和。
對於懵懂無知的孩童來說,他至少在成長開始的原動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類似還沒學會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來就胡亂拉一通透出天賦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滿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顆手雷他也可能有興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練成兵器之王。而戴維的父親曾經有音樂情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於是這份未能釋懷的情節成了他心頭的痛與希望。昔日未能了卻的願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於是我們看到這位曾經經歷過集中營的猶太人的孩子們都能彈鋼琴,而戴維又是其著力塑造的對象,同時也不經意間成為被他極力摧殘的對象。戴維長期生活在父權的陰影下,父親嚴厲、冷酷、自大、狂妄,對於戴維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認為只有他才是真正關心戴維的人,是能主宰戴維命運的人,當戴維有機會出國進修時,他百般阻撓,因為他不能讓戴維擺脫他的控制,因為他無法承受無法控制自己兒子的失落。和很多無意間傷害孩子的家長一樣,他總是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殘著戴維的自信,讓一個本該陽光的孩子變的敏感而畏縮。
片中也交代了父親變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為猶太人,他曾經在二戰承受苦痛,所以極端的相信叢林法則,相信強者才能生存。雖然沒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類似的處境,比如,因為過去沒有機會上大學,就將巨大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為此父母們可以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是一種自我的犧牲,但是在為孩子的同時,也多少在為自己能通過孩子實現夢想,出口鳥氣而犧牲。戴維的父親更加極端,而戴維的遭遇也更加悲慘,他的世界只有音樂,不是那很多音樂家滲透生命的具有張力的音樂,而是帶著痛的,摧殘式的機械的音樂。戴維的父親只在乎兒子技藝層面的提高,卻忘了沒有心靈相通的音樂是蒼白的,記得在記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師訪問剛開放的中國時,就為當時很多孩子在技藝上的水準而驚嘆,但是也指出孩子們對音樂缺乏熱情和真正的那種愛,戴維的父親正是短視的急於通過兒子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結果終於導致兒子的反抗。戴維個人意識的覺醒從反抗父權開始,終於,帶著被逐出家門的傷痛,他來到英國,開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經的傷害那麼沉重,父親留下的「拉三」的陰影揮之不去,惡果還是慣性般的釀成,他演奏了最高難度的鋼琴曲,卻倒下了,傻了,瘋了,曾經的音樂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維的瘋實際上卻是他尋的音樂真諦的一次「以退為進」,看看瘋了的戴維,他終於不用再思索技藝上的難度,他如同一個孩子最不懂事的階段般頑皮,因為他不曾經歷這樣的階段,他的童年過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補課」,補那放肆的孩童時代。感謝那麼多善良的人,他們沒有音樂大廳的人那般高雅,卻真正讓戴維放鬆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於那些什麼大調、小調,只有生命才能讓樂譜上沉寂的樂譜跳動,戴維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愛情,同時,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樂。他和父親間很難再緊緊相擁,只能匆匆一見,隨著父親的死去讓他們失去最後的聯系。戴維的復出那麼令人激動,還顯得很頑童的他沒有高雅音樂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緊張,不再畏縮,他開懷的演奏,面對如雷的掌聲,他開心的如孩子般歡笑,最後落淚,那淚水帶著多少心酸與感悟。正如他最後說得,「日子得繼續過,是吧?」,他已經自己做了回答,他繼續著自己精彩的故事。
戴維在不幸的童年後終於歷經挫折,有了還算美好的轉折,如今還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為你好」的寄託下進行著各個領域的通往大師之路的培訓。我想,無論任何領域,大師總是極少數的,所以,孩子們成不了大師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沒有成為大師,還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麼看著漸漸長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許還帶著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來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聽聽孩子的心聲,該止住的就止住吧,讓他歇歇,感受些快樂,這或許將成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棄。
戰勝童年記憶的暴君
本片男主角的父親的形象是最讓我覺得觸目驚心的部分。
在他的偏執狂的肆虐下,David的童年壓抑扭曲、不堪回首。他在父親凌人的氣焰下永遠抬不起頭、挺不直脊樑,自信完全被摧毀。總是囁嚅不清、氣喘吁吁,彷彿整個靈魂顫抖著蜷縮匍匐在暴君的腳下。浴缸里的一幕事隔這么多年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堪。
他這一生都要被這噩夢童年毀了,如果不是因為音樂。諷刺的是,給他帶來這么多痛苦的恰好也是音樂,或者說是他父親對於音樂和名譽的偏執追求。
他因為父親殘酷無情的教育方式而孤僻內向,性情古怪,能給他力量的只有自己的才華和也許曾是強加但已經內化的對音樂的熱情。幸好後來遇到了一生之愛,陪伴他鼓勵他,不離不棄,才使他殘缺的精神慢慢站了起來。
不由得想起一位大學同學,來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女,控制欲極強的母親的好女兒。在她身上處處可見其母的影子,即使離家千里求學,仍時刻害怕不能達到母親的期望值而戰戰兢兢,飽受其「淫威」之苦卻又心甘情願地給自己套上枷鎖。可悲的是她心裡似乎只有學習,愛情彷彿遙不可及(這方面的缺失完全是她母親的教育造成),更不用說像David那樣鼓起僅有的勇氣反抗父親,走出獨立的第一步。她也學過鋼琴而且拿到八級證書,可惜的是她學的是技術而不是藝術,因此音樂並未能啟迪她的心智,打開她的心扉。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他們為我們的行為模式打下基礎),我們的焦慮感往往是童年體驗在新的環境下的復制,因此童年對於我們一生有著想像不到的意義和影響。當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作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即向自覺的自我完善邁出了重要一步。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這種超越的,大概就是自古以來無數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藝術和愛。幸運的是,David都擁有了。
狂人兩品
最近和瘋子結緣比較多,連看盜版VCD也是如此。上個星期某晚,我在碟店裡同時發現了《閃亮的風采》和《美麗心靈》,就一並買下。《閃亮的風采》我早聞其名,但一直敬而遠之。據說該片講述一瘋子鋼琴家的故事,我對音樂家並不感冒,何況是一瘋子?當年自己也曾想加強音樂修養,買了貝多芬的《命運》來聽。音樂不錯,但是自打我買了它以後,很是倒霉了一段時間。根據中國人的神秘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我從此打消了欣賞西洋音樂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對音樂的欣賞水準,只在《十八摸》上一點。如今要我欣賞一鋼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來。
《美麗心靈》的情況也類似,Nash是數學家。理科生都應該是志如鐵,意如鋼的那一種。臨進棺材了,也要半坐起來,對來賓說:「告訴棺材店老闆,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確多兩位。」《美麗心靈》里的Nash居然瘋掉了,這是嚴重違背原則的事。一如道學家死於酗酒,神父死於愛滋病。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學的反復勸說,說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瘋子全無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瘋子就有了行動的合理性。
於是我把兩本片子都買了回來,18塊,盜版。老闆還用一片《天下無雙》當了添頭。
我一口氣看到了2點30,大呼滿意。鋼琴家David和他猶太爸爸之間的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傅聰和傅雷之間的關系。傅雷對子女的嚴厲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聰沒有瘋掉。David瘋掉了,因為要完成他父親的夢想---彈奏《拉赫曼尼諾夫三號鋼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於他比後者理性、不偏執,雖然有點象諸葛亮。家書里事無巨細,啰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沒有那麼幸運,老爸天天要他當勝利者,要他守著家不準去外國念書。等他終於反抗了老爸的權威,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念完書,老爸的陰影卻一直揮之不去。最後,他准備用拉三證明自己的時候,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瘋掉了。
David後來的故事就有點類似莫大先生了。他冒著雨在城裡找一架鋼琴,嘴上叼著香煙,臉上戴著難看的黑眼睛,整個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瘋瘋顛顛。等他進了酒吧,嫻熟的指法牛刀小試的時候,眾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樂在手,David哪裡是一個落魄的中年漢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閃,琴中劍一揮。
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剛剛病倒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手的主人已經全無知覺,但是那隻右手依然在床單上瘋狂彈奏。世多有瘋狂的人,但少瘋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瘋狂,也依然停駐在他內心世界最愛的那一部分上。音樂已經超越了David的生命,無論他是在什麼狀況下,音樂永遠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這讓人肅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過了音樂,人也會瘋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說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樂來證明自己的生命,這種人最多是個大匠師。大匠師瘋狂,人們有的只是同情。
《美麗心靈》里的Nash也是個瘋子,他對藝術沒有什麼心得,在數學方面他倒是個天才,獲得了諾貝爾獎金。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間。他20多歲時就奠定了博弈學的數學基礎,但是隨後他就瘋掉了,一瘋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歡。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畢業以後,Nash沒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以滿足他對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像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為美國服務,分析雜志上存在的密碼。這一切導致了他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這三個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們沒有隨歲月流逝而變得衰老!Nash沖出家門,攔在即將駕車離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幾乎被車撞死。大雨淋濕了他的頭發,他凝視車窗後的妻兒,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語調說:「我明白了,他們不是真的。因為他們沒有變老!」
我非常喜歡這一段,覺得這體現了人類的偉大之處。一個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殘零亂的狀況下,依然不放棄任何轉好的可能。而在狂亂和絕望的掙扎中,他沒有放棄理性之光,沒有放棄一個智慧生物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觀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時,依然能注意到他們沒有隨時光流逝而衰老,從而證明他們是虛幻不實的,這讓人深深感動,也因為自己和他一樣,為自己被冠以人類的名號而驕傲。即使是瘋狂如斯,也堅持使用理性,人因為肉體而脆弱,卻因為理性而堅強。
這種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學沒有任何關系,是理性獨特的光芒。Nash約會女友的時候,他拙嘴笨舌,無法象個文科生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藉助於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後,抱著女友的雙手,逐一指點天上的群星。在他不發一言的指引中,一隻巨大的天蠍從無序的繁星點點中慢慢出現,巨螯清冷,尾鉤如月。兩人相擁,星輝搖曳,在無限的寧靜和永恆中無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難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學會說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兩部片子一起來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試圖將自己的生命無限逼近他所熱愛的音樂,因而瘋掉。最後在音樂和愛情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Nash從事的數學工作,因為抽象和復雜的緣故,需要關閉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節省精力。他因為這自閉的緣故,因人性中渴望友愛親情的緣由,最後瘋掉。最後,依然是愛情和理性,帶他重回他心愛的世界。一個是藝術天才,一個是科學天才,兩人的歷程卻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類藝術和科學高峰的路上,這要求一個人有寧靜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總為我們的肉體所束縛,心靈世界掀起無限恐怖的驚濤駭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間。這是一種悲劇英雄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正如人永遠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樣。但是,憑借柔弱的人類的智慧,憑借著人類獨有的情感,人能奮力游出迷亂的內心世界,更加逼近那雲霧繚繞的群山。人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
D版影迷協會和菜頭為您報道
『陸』 有關愛國主義的影片,並說出印象最深的人物。
以身殉國的總督裕謙,為國分憂的舉人臧纖青,洪秀全創建太平天國,膽識雙全的洪仁玕,天朝第一好角色陳玉成。
裕謙(1793—1841年),博爾濟吉特氏,原名裕泰,字魯山、衣谷,號舒亭,蒙古鑲黃旗人。一等誠勇公班第曾孫,察哈爾都統巴祿之孫,出身於將門世家。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進士,選為庶吉士,先後任禮部主事、禮部員外郎、湖北荊州知府,武昌知府、荊宜施道、江蘇按察使、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鴉片戰爭時,裕謙守衛定海,壯烈殉國。追贈太子太保,謚靖節。
早期經歷
裕謙(1793年—1841年),博爾濟吉特氏,原名裕泰,字魯山,號舒亭。蒙古鑲黃旗人。清代蒙古族傑出愛國將領。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裕謙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禮部主事、員外郎。道光六年(1826年),任湖北荊州知府,隨後調武昌府知府,升荊宜施道。
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江蘇按察使;十九年(1839年),任布政使,又署江蘇巡撫,不久實授,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裕謙
『柒』 以影視作品的正面人物為例分析一下該人物對我們的啟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捌』 名人傳記電影有哪些
世界名人傳記電影(故事片類)
歐洲人物傳記
希臘羅馬人物傳記
蘇格拉底(義大利導演羅西里尼根據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平故事改編)
亞歷山大大帝(希臘導演安哲洛普洛斯關於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生平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美國導演根據馬其頓大帝亞歷山大大帝的生平改編)
永遠的卡拉絲(義大利導演柴伐里尼根據希臘歌唱家卡拉斯的生平故事改編)
愷撒大帝(德國導演ULRICHEDEL關於羅馬皇帝愷撒大帝的傳記片)
北歐人物傳記
克里斯蒂女王(喬治亞裔美國導演Rouben Mamoulian根據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的生平改編)
沃蘭博格 ----瑞典英雄(瑞典導演Kjell Grede的有關瑞典在二戰時的一個英雄的商人沃蘭博格傳)
法國人物傳記
聖女貞德受難記(丹麥導演德萊葉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傳)
聖女貞德的審判(法國導演布列松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傳)
聖女貞德(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傳)
聖女特萊斯(法國導演Alain Cavalier根據被人尊稱為「基督的小花」的法國修女特萊斯的真實經歷改編)
太陽王路易十四(法國導演DEROGERPLANCHON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傳)
博馬舍(法國導演Edouard Molinaro根據法國著名劇作家博馬舍的生平故事改編)
薩德候爵(法國導演BENOITJACQUOT 的法國文人薩德侯爵傳)
鵝毛筆(美國導演Philip Kaufman根據法國作家薩德侯爵的生平改編)
薩德侯爵(英國導演Gwyneth Gibby根據法國作家薩德侯爵的生平改編)
拿破崙(法國導演Yves Simoneau的關於法國皇帝拿破崙的電視電影)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法國導演岡斯根據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故事改編)
鐵滑盧戰役(蘇聯導演邦達爾丘克關於法國大革命英雄拿破崙失敗的一部影片)
巴爾扎克激情的一生(法國導演Josée Dayan關於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生平)
阿黛爾?雨果(法國導演特呂弗的法國文豪雨果之女傳)
史詩情人(法國導演DIANE KURYS的法國作家喬治?桑傳)
左拉傳(美國導演WILLIAM DIETERLE根據法國作家左拉的事跡改編)
法國康康舞(法國導演雷諾阿根據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改編)
羅丹的情人(法國導演BRUNONUYTTEN的法國女雕塑家卡米爾?克勞岱爾傳)
讓?維果-黃昏之戀(英國導演JULIENTEMPLE根據法國導演讓?維果的生平改編)
心之全蝕(波蘭導演霍蘭根據法國詩人蘭波和魏爾倫的生平關系改編的電影)
地獄的季節(義大利導演Nelo Risi根據法國詩人蘭波和魏爾倫的關系改編的電影)
導演雅克?德米的世界(法國導演瓦爾達的其夫法國導演雅克?德米傳)
杜拉斯最後的情人(法國導演Josée Dayan的法國作家杜拉斯晚年生活傳)
英國與愛爾蘭人物傳記
塞巴斯蒂安(英國導演賈曼導演,劇中人物聖徒聖塞巴斯蒂安因堅持基督教信仰,拒絕為迪奧克勒辛國王提供床第之歡而被迫害致死)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英國導演John Madden關於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生平改編的傳記電影)
卓別林(英國導演阿頓伯格關於英國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的生平改編)
愛德華二世(男寵)(英國導演賈曼有關英王愛德華二世的故事編成的同性戀電影)
瘋狂的喬治王(英國導演Nicholas Hytner根據英國瘋王喬治王的生病改編)
伊莉莎白(印裔英國導演卡普爾根據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故事改編)
酣歌暢戲(英國導演邁克?李執導的反映19世紀英國劇作家吉爾伯特與音樂家薩利文故事的影片)
王爾德(英國導演BRIAN GILBERT根據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生平故事改編)
諾拉(英國導演Pat Murphy根據愛爾蘭小說家喬依斯及其夫人諾拉的生平改編)
阿拉伯的勞倫斯(英國導演大衛?里恩根據英國探險家T-E-勞倫斯上校的事跡改編)
時時刻刻(英國導演Stephen Daldry根據美國作家坎寧安的同名小說改編英國作家伍爾芙傳)
湯姆和維芙(英國導演BRIAN GILBERT根據英國詩人艾略特與夫人的故事改編)
玻璃情人(英國導演Christopher Hampton根據英國女畫家朵拉?卡琳頓與中年小說家、同性戀者李登?史瑞奇的一段奇妙愛情故事改編)
畫家培根的肉慾與恐懼(英國導演John Maybury根據英國畫家培根的故事改編)
她比煙花寂寞(英國導演Anand Tucker根據英國大提琴家杜普蕾的故事改編)
紫醉金迷(英國導演TODD HAYNES根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英國樂壇上那個閃爍靡爛的Glam Rock Scene的故事改編)
彼得?塞勒斯的生與死(英國導演Stephen Hopkins關於英國演員彼得?塞勒斯的生平)
愛麗絲的情書(IRIS)(英國導演Richard Eyre關於英國著名女作家拜厄特的傳記)
礦工的女兒(英國導演MICHAELAPTED的有關著名英國鄉村女歌星洛莉塔?琳生平的影片)
傲氣蓋天(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根據愛爾蘭共和軍首領邁克爾?柯林斯的故事改編)
荷蘭人物傳記
梵高(法國導演彼亞拉的荷蘭畫家梵高傳)
梵高與提奧(美國導演阿爾特曼根據荷蘭畫家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奧的故事改編)
西班牙人物傳記
戈雅(西班牙導演紹拉的西班牙畫家戈雅傳)
忘情畢加索(英國導演James Ivory拍攝的關於畢加索與小他將近40歲的女畫家法蘭西絲的故事)
東歐人物傳記
教宗若望?保羅二世前傳(義大利導演Giacomo Battiato根據出生於波蘭的教皇保羅二世的生平故事改編)
俄國人物傳記
安德烈?魯勃廖夫(俄國導演塔爾科夫斯基根據俄國中世紀聖像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的生平事跡改編的電影)
凱瑟琳大帝(美國Marvin J. Chomsky和John Goldsmith導演的傳記片,以俄國女皇凱瑟琳大帝的一生為題材)
柴克夫斯基(俄國導演Igor Talankin關於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改編的電影)
俄宮秘史(美國導演Franklin J. Schaffner根據俄國最後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晚年的生平故事改編)
暗殺托洛茨基(英國導演洛塞根據俄國革命家托洛茨基最後幾天的生活改編)
間諜左爾格(日本導演筱田正浩根據前蘇聯紅色間諜左爾格的事跡改編的傳記片)
義大利人物傳記
太陽月亮修女(義大利導演柴伐里尼根據義大利聖徒阿西西?聖芳濟的生平故事改編)
達文西傳奇的一生(義大利導演Renato Castellani 的關於義大利偉大畫家達?芬奇的生平的電影)
慾海輪回/阿特米西亞(法國導演 Agnès Merlet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女畫家阿特米西亞?簡提列斯基的生平改編)
卡拉瓦喬(英國導演賈曼有關文藝復興最後一位偉大畫家、義大利的卡拉瓦喬的故事編成的同性戀電影)
卡薩諾瓦(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根據義大利花花公子、作家卡薩諾瓦的生平故事改編)
卡薩諾瓦(英國導演MARK CULLINGHAM根據義大利著名花花公子和作家卡薩諾瓦的生平改編)
墨索里尼與我(義大利導演Alberto Negrin根據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的故事改編)
與墨索里尼喝下午茶(義大利導演柴伐里尼根據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的一段故事改編)
旅行中的愛情(義大利導演Michele Placido根據義大利詩人Sibilla Aleramo的故事改編)
莫迪里阿尼(美國導演Michael Davis 根據義大利畫家莫迪里阿尼的生平事跡改編)
托斯卡尼尼(義大利導演柴伐里尼根據義大利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生平故事改編)
教宗約翰保羅二十三世(義大利Ricky Tognazzi根據教皇約翰保羅二十三世的故事改編)
德國和奧地利人物傳記
馬丁?路德(德國導演Eric Till以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生平事跡改編)
路德維希二世(義大利導演維斯康蒂根據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生平改編)
安娜?瑪格德萊娜?巴赫的日記(德國導演讓-瑪麗?斯特勞布和馮?丹尼爾?於耶的巴赫傳)
法里乃利(比利時導演GERARD CORBIAR以巴洛克時期閹人男高音法里乃利的故事改編)
貝多芬傳(英國導演Bernard Rose拍攝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傳)
春天交響曲(德國導演彼得?舒莫尼以德國作曲家舒曼的生平故事改編)
大獨裁者(英國導演卓別林的有關德國魔王希特勒的諷刺喜劇片)
希特勒-惡魔復活記(加拿大導演Christian Duguay拍攝的一本德國魔王希特勒的覆滅史)
帝國的毀滅(德國導演OLIVERHIRSCHBIEGEL關於德國魔王希特勒最後歲月的故事片)
莫洛克(俄國導演索科洛夫的有關德國魔王希特勒的電影)
沙漠之狐隆美爾(美國導演HENRY HATHAWAY根據德國二戰將軍隆美爾的故事改編)
布萊希特最後的夏天(德國導演JAN SCHUTTE以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最後日子為素材改編)
納粹樂隊指揮家(匈牙利導演薩博根據德國指揮家富特文格勒的晚年故事改編)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根據二戰時期德國商人辛德勒的助猶故事改編)
馬勒傳(英國導演拉塞爾的奧地利猶太作曲家馬勒傳)
風中新娘(澳大利亞導演貝爾斯福德根據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夫人阿爾瑪?馬勒的故事改編)
瑪麗公主與弗洛伊德(法國導演Josée Dayan的有關奧地利精神分析創始人弗羅依德傳)
維特根斯坦(英國導演賈曼有關奧地利偉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故事編成的同性戀電影)
卡夫卡(美國導演索德伯格根據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生活與小說改編)
美洲
美國人物傳記
傑佛遜在巴黎(英國導演弗里爾斯的美國總統傑佛遜傳)
肯尼迪風雲歲月(美國導演ROBERT DORNHELM根據美國總統肯尼迪生命最後五年的故事改編)
刺殺肯尼迪(美國導演斯通根據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被刺事件改編)
積琪蓮/肯尼迪夫人(美國導演ALLAN MOYLE根據美國總統夫人傑奎琳?肯尼迪的故事改編)
尼克松(美國導演斯通根據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故事改編)
巴格西(美國導演BARRY LEVINSON根據美國黑幫頭目本傑明?西格爾的生平故事改編)
巴頓將軍(美國導演FRANKLIN J.SCHAFFNER根據美國二戰傳奇將軍巴頓的生平事跡改編)
諾瑪蕾(英國導演MARTIN RITT根據美國工會積極分子、美國南部一個紡織廠的年輕女工諾瑪?蕾的故事改編)
馬克西姆?X(美國導演斯派克?李根據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克西姆?X的故事改編)
朱利亞尼(羅馬尼亞裔美國導演Robert Dornhelm根據紐約市長朱利亞尼的事跡改編)
最後的絕唱(美國導演HENRYBROMELL的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傳)
希爾維亞(英國導演Christine Jeffs關於美國自白派女詩人普拉斯的傳記)
艾恩?蘭德的激情(英國導演Christopher Menaul根據美國個人主義哲學代表艾恩?蘭德的生平故事改編)
波拉克(美國導演ED HARRIS根據美國畫家波拉克的生平故事改編)
槍殺安地華哥(加拿大導演Mary Harron根據激進分子瓦萊里刺殺後現代藝術代表安迪?沃霍爾的故事改編)
巴斯奇亞傳(美國導演Julian Schnabel根據美國街畫家巴斯奇亞的生平故事改編)
小可愛(是美國導演Irwin Winkler拍攝的一部音樂傳記片,講述的是美國作曲家柯爾?波特Cole Porter的生平)
艾活傳(美國導演蒂姆-波頓根據美國B級片導演艾德?伍德的故事改編)
雙面瑪麗蓮?夢露(美國導演Tim Fywell根據美國影星夢露的生平故事改編)
奧黛麗?赫本的故事(英國導演Steven Robman根據比利時裔美國演員奧黛麗?赫本的故事改編)
吉姬(美國導演MICHAELCRISTOFER根據美國名模 Gia 的一生故事改編)
歌舞大王齊格飛(美國導演ROBERT Z LEONARD根據美國歌舞大王齊格飛的故事改編)
爵士樂大全(美國導演福斯根據百老匯著名的舞蹈設計家Joe Gideon的生平故事改編)
大門(美國導演斯通拍攝的關於The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音樂傳記片)
八英里(美國導演SURITS HANSON根據美國說唱歌手馬歇爾?馬瑟斯在底特律郊區生活為原型改編)
月亮上的人(捷克導演福爾曼根據美國藝人安迪-考夫曼的事跡改編
火鳥重生(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根據爵士樂巨人菜鳥查理?帕克一生起伏故事改編)
雷(美國導演Taylor Hackford根據美國爵士樂大師雷的生平故事改編)
邁克爾?傑克遜:鏡中的男人(美國導演ALLAN MOYLE根據美國流行樂天王傑克遜的故事改編)
最後的日子(美國導演加斯?范?桑特以美國Nirvana主唱Kurt Con生前最後幾天的心路歷程為藍本改編)
女魔頭(美國導演TIM BURTON以美國女魔頭艾倫-沃諾斯的一生故事改編)
塔克:其人其夢(美國導演科波拉根據美國汽車狂人塔克的故事改編)
美麗心靈(美國導演朗?霍華德根據美國數學天才納什的生平故事改編)
飛行家(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根據20世紀美國電影界和航空界的響當當人物霍華德?休斯的傳奇生涯改編)
憤怒的公牛(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根據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前世界重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
阿里(美國導演邁克爾?曼根據美國拳王阿里的生平故事改編)
性書大亨(捷克導演福爾曼根據美國黃色雜志《好色客》的發行人拉里?弗蘭特的生平故事改編)
金賽性學報告(美國導演BILL CONDON根據美國性學專家金賽的一生事跡改編)
美國榮耀(美國導演沙里?斯普林格以漫畫家哈維?皮特的漫畫故事改編)
拉丁美洲人物傳記
貝隆夫人(英國導演艾倫?帕克的阿根庭國母貝隆夫人傳)
摩托日記(美國導演Walter Salles的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傳)
夜幕之前(美國導演Julian Schnabel根據著名古巴同性戀作家雷納爾多-阿里納斯出版的回憶錄改編)
弗里達(美國導演JULIETAYMOR根據墨西哥畫家、20世紀偶像人物弗里達-卡羅的生平故事改編)
亞洲的人物傳記
古代東方人物傳記
摩西十誡(義大利導演GIANFRANCODEBOSIO根據聖經中摩西的故事改編)
拿撒勒的耶穌(義大利導演柴伐里尼根據耶穌基督的生平故事改編)
萬王之王(美國導演尼古拉斯?雷根據耶穌基督的故事改編)
萬世留芳(美國導演GEORGESTEVENS根據耶穌基督的生平改編)
耶穌受難記(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根據耶穌基督的生平改編)
基督最後的誘惑(美國導演馬丁?斯克塞斯根據希臘作家卡贊扎基斯的有關耶穌基督的生平的同名小說改編)
巴拉巴(美國導演Richard Fleischer根據瑞典傳記小說改編,取材於與耶穌同時的大盜巴拉巴的故事)
埃及艷後(美國導演約瑟夫?L?曼凱維奇根據埃及艷後Cleopatra的生平故事改編)
埃及女王兩夜情(義大利導演MOLIAOMATUOLI根據埃及女王cleodatra:的生平和傳說改編)
上帝的使者(敘利亞導演Moustapha Akkad根據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的生平故事改編)
日本人物傳記
一休(日本導演敕使河原宏根據日本一休大師的生平故事改編)
宮本武藏(日本導演稻恆浩以日本武士宮本武藏的生平事跡改編)
宮本武藏(日本導演內田吐夢以日本武士宮本武藏的生平事跡改編)
北齋漫畫(日本導演新藤兼人以日本漫畫家、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生平事跡改編)
山本五十六(日本導演Seiji Maruyama根據日本二戰將軍山本五十六的生平改編)
川島芳子(香港導演方令正根據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的故事改編)
東京日和(日本導演竹中直人根據改編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的同名自傳改編)
無能的人(日本導演竹中直人根據著名漫畫家津下義春的同名作改編)
蒲地(日本導演望月六郎根據死於17歲的日本音樂天才山田蒲地故事改編)
中國人物傳記
王昭君(香港導演李翰祥根據中國古代美人王昭君的歷史和傳說改編)
楊貴妃(日本導演溝口健二以中國古代美人楊貴妃的生平和傳說改編)
梁山伯與祝英台(香港導演李翰祥根據中國情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歷史和傳說改編)
乾隆皇與三姑娘(香港導演李翰祥根據乾隆皇帝的歷史和傳說改編)
乾隆下楊州(香港導演李翰祥根據乾隆皇帝的歷史和傳說改編)
乾隆下江南(香港導演李翰祥根據乾隆皇帝的歷史和傳說改編)
阮玲玉(香港導演關錦鵬根據中國影星阮玲玉的一生改編)
顧城別戀(香港導演陳麗英根據中國當代詩人顧城的生平改編)
郁達夫傳奇(香港導演方令正根據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的故事改編)
李小龍與我(香港導演羅馬根據中國一代武星李小龍的事跡改編)
宋家皇朝(又名《宋氏三姐妹》,香港導演張婉婷根據宋氏)
李小龍傳奇(香港導演吳思遠根據中國一代武星李小龍的事跡改編)
秦頌(中國導演周曉文根據中國高士高漸離和秦始皇的故事改編)
荊柯刺秦王(中國導演周曉文根據中國古代刺客荊柯和秦始皇的故事改編)
英雄(中國導演張藝謀中國古代刺客荊柯和秦始皇的故事改編)
太極張三豐(香港導演袁和平根據道教人物張三豐的事跡改編)
末代皇帝(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根據中國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一生故事改編)
印度人物傳記
甘地(英國導演阿騰伯格的印度聖雄甘地傳)
德蕾莎修女(義大利導演Fabrizio Costa根據印度修女德蕾莎修女的一生事跡改編,她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即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後入印度國籍)
土匪女皇(印裔英國導演卡普爾根據印度家喻戶曉的女匪王菩蘭?德維的故事改編)
朝鮮人物傳記
醉畫仙(韓國導演林權澤根據朝鮮後期天才畫家張承業的一生事跡改編)
力道山(韓國導演宋海成以20世紀50年代日本韓裔摔跤手、世界摔跤冠軍、日本摔跤之父力道山的後半生為藍本改編)
大洋洲的人物傳記
澳大利亞人物傳記
閃亮的風采(澳大利亞導演Scott Hicks有關澳大利亞著名的鋼琴家大衛?赫夫高特的一部音樂傳記片)
鱷魚鄧迪(澳大利亞導演Peter Faiman根據當地的傳奇人物獵鱷人「鱷魚鄧迪」的故事改編)
紐西蘭人物傳記
天使與我同桌(紐西蘭導演坎皮恩根據命運坎坷的紐西蘭女作家珍妮特的生平故事改編)
非洲的人物傳記
阿敏將軍(德國導演BARBETSCHROEDER以烏干達20世紀70年代前軍事獨裁者阿敏將軍的獨裁統治為素材改編
『玖』 閃亮的風採的影片簡介
50年代時,少年戴維就已顯露鋼琴家的才華,他的父親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時時督促他勤學苦練。戴維的琴藝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之後,接到赴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不許他離家。後來,戴維又得到赴英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依然不讓他去。後來,戴維又得到赴英深造的獎學金,帶著父親「永遠不許回家」的禁令離開了澳大利亞。在皇家音樂學院,他師從塞西爾教授,並繼續與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時廢寢忘食地准備在音樂會上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由於精神負擔太重,他在演出結束時暈倒,被送進醫院。後來,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勵下,他終於成功地舉辦了音樂會。本片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是一部題材不同、視角新奇、風格迥異的音樂家傳記片。它所講述的並非作曲家,而是鋼琴家——一個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鋼琴家的富於戲劇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維·赫爾夫戈特(David Helfgott)確有其人,少年時代是位鋼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運與不幸,就在於他有一位崇拜音樂、「望子成龍」但卻偏執成狂的父親。影片並未認真向觀眾交待父親彼得作為原籍波蘭的猶太人經歷這種族滅絕大屠殺的背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愛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專橫、令人畏懼的人。出於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兒子的心理,他燒掉了戴維靠自己的才華掙得一份美國留學邀請書,強迫他留在悉尼郊區的家裡。他最尊崇俄國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以至於竟不切實際地要求音樂教師羅森先生教小戴維彈奏「偉大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與以往的音樂家傳記片不同的是,導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悲喜劇作品中,運用了音樂史上許多大作曲家的豐富的古典音樂材料。這些素材的選擇首先和戴維·赫爾夫戈特作為一個音樂會鋼琴家的專業經歷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現,則顯示了影片導演和配樂作者戴維·希爾什菲爾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創作構思。從鋼琴家在少年時代參加社區音樂比賽起,我們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先後聽到了蕭邦的《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鋼琴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據帕格尼尼的《鍾迴旋曲》改編的鋼琴曲《鍾》;以及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第九交響曲》等等。作為現實中的鋼琴家和妻子吉蓮的「愛情主題」,維瓦爾迪的經文歌《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維·希爾什菲爾德改編成了由女聲獨唱、撥弦古鋼琴和大提琴交織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現在那組令人難忘的鏡頭中:由於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裡而無法長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維,陶醉在從耳機傳來的甜美動人、聖潔無瑕的女聲獨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風衣,正在一張綳床上快樂地向著藍天不斷彈跳……
而在影片中,即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生活中,佔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馬尼諾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調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鋼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
「拉三」被父親彼得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馬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影片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情節,真實再現了戴維在練習演奏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這組鏡頭中的畫面與情節、音樂和對白的剪輯,在電影和音樂兩個藝術范圍內同時達到的專業水準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天才的青年演員諾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學生時代的戴維,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生命中悲劇色彩最濃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輕鋼琴家,內心卻早已潛伏著來自父輩的危機的種子。結果無數個日夜的艱苦努力功虧一簣。就在生活目標實現的那一剎那——成功演奏一部高難度音樂作品以證實自己生存價值的時候,他的神經系統崩潰了。音樂會上,隨著「拉三」的完結,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倒在了地上……
《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獲得了世界電影界的一致好評。第69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獲得者、澳大利亞著名演員傑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才華橫溢的優秀表演,是影片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著煙蒂,行指如飛地彈奏拉赫馬尼諾夫改編自同行里姆斯基·薩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鋼琴小品:《野蜂飛舞》。而影片這一情節之所以令人激動和信服,就在於作為戲劇演員的傑弗里·拉什所擁有的鋼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時代曾學過多年鋼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齡段的3個演員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彈琴的場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盡管出現在影片中的一些專業難度過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須依靠模仿動作和鋼琴家原型——戴維·赫爾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飛舞》從頭彈到最後一個音符時表現出的流暢到位和手指觸鍵感覺的專業感,不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體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觀眾。
[注1]Abel Gance(1889-1981):法國著名導演。早期較為著名的作品有1927年的《拿破崙傳》(Napoleon)等。
『拾』 沒你想像中的凶惡,《加勒比海盜》的船長們在現實中卻是這般模樣
編者語:2003年起,由迪士尼影業出品的奇幻冒險系列動作片《加勒比海盜》,以影視圈極少涉及的海盜題材和喜劇魔幻化的視聽享受,在滿足觀眾小時候對海盜的嚮往和想像的同時,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股海盜熱。約翰尼·德普飾演的「傑克船長」,是這個系列電影取得成功的靈魂人物。整個系列故事發展主線,我們可以歸納為幾個窮凶極惡的船長為權力、金錢和利益明爭暗鬥的過程,這其中也不乏 搞笑 輕松的喜劇元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作為海盜頭目,這些船長們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
自《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在2017年上映後,關於《加勒比海盜6》的傳言很多,只是迪士尼影業方面沒有任何官方消息披露。由於故事情節無新意和觀眾審美疲勞,從《加勒比海盜5》上映後的市場反響來看,口碑的確有所下滑,由於後繼乏力和缺少好劇本的原因,最新續作被迪士尼一擱置就是3年。
其實,早在2018年10月,迪士尼就有了重啟《加勒比海盜》的計劃。為了在劇情上有所突破,讓電影更加吸引人,特意請到了略特·里斯和保羅·韋尼克組成編劇搭檔,編寫劇本呈現「新海盜」故事。然而,隨著這兩位編劇先後離開,《加勒比海盜》的重啟計劃再一次陷入停滯階段。
更令人惋惜的是,作為整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角色的「傑克船長」約翰尼·德普因家暴指控陷入與前妻艾梅伯·希爾德的離婚官司中。基於各方面的考慮,迪士尼放棄了德普,故而尋求挑選新角色演繹新的海盜故事。但是這樣做,影迷明顯不會買賬。
隨著德普逐漸恢復清白之身,加上原系列編劇和製片人的回歸,打造全新故事的《加勒比海盜6》更需要約翰尼·德普的回歸,以讓這個系列電影起死回生。德普飾演的傑克·斯派洛船長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他的再次回歸也不是沒有可能。
那麼在前5部中,與傑克·斯派洛船長的關系亦敵亦友,特別是作為「黑珍珠號」對手的鬼船船長們,凶神惡煞的他們在服裝道具的包裹之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副心善仁慈的面容呢,讓我為大家一一道來。
約翰尼·德普飾演的傑克·斯派洛,「黑珍珠號」船長,擁有主角光環的他在整個系列中自然是正派角色,性格鮮明非常出彩。臉部的煙熏妝和凸顯妖艷繚亂的發型裝飾,以及行為怪異的行事風格,用玩世不恭的個性完美展現了海盜的氣質形象。
每個人看到德普在電影里的海盜形象,不約而同地將他與那個時代活躍在加勒比海域的海盜劃上等號。航海經驗豐富,唯利是圖、機靈幽默,大膽卻心細,無論是裝扮還是行為舉止,德普那股邪勁將海盜經典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年輕時一頭長發的德普,憂郁的眼神和錯落有致的五官,典型的文藝青年。他並不是那種在好萊塢大受歡迎的硬漢形象,而是帶有陰柔和放盪不羈的氣質。現實生活中的德普表面看起來隨心所欲內心卻是敏感而善良。
在演戲方面,他的精湛演技讓他成為一名可塑性很強的演員,隨角色而變,不變的是全身散發的多重氣質,塑造了不少經典銀幕角色。德普曾三次入圍奧斯卡影帝的角逐,雖然最終未能成功,但是怪咖的角色標簽已經讓他聲名遠播。
當年,因約翰尼·德普涉嫌家暴指控,且陷入負面輿論漩渦,名聲和事業一落千丈,因此他被迪士尼棄用,這也導致了《加勒比海盜6》陷入了「演員未定,劇本全無」的尷尬境地。
今年9月,隨著約翰尼·德普和艾梅伯·希爾德的離婚官司即將在紐約宣判,一系列有利於德普的證據讓他贏下官司的可能性變得很高。此時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打贏官司恢復自己的清白之身。時至今日,德普依然很受影迷喜愛,這個說話有點慢條斯理的好萊塢男星,正走上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傑弗里·拉什飾演的巴博薩船長,是「安妮女王復仇號」的船長。電影中作為傑克船長的死敵,他們亦敵亦友的關系,讓觀眾想到利益至上的海盜生存法則。同樣,與傑克船長相對應的是,巴博薩船長也是整個《加勒比海盜》的標志性人物。在他身上,既有鬼魅船長的惡,也有普通船長的奸詐與精明,矛盾的角色特徵讓他的形象也是眾人皆知。
身為傑克船長的老對手,他們的利益核心各不相同。對巴博薩船長而言,他更多地表現出人性的貪婪。通過不斷壯大的海盜隊伍,攫取巨大的財富,增強自己的實力與其他海盜船長爭奪金銀財寶和權力。精明且擅長以小博大,也讓他的個性十分鮮明。
出生在澳大利亞的傑弗里·拉什在早期的時候曾是一名舞台劇演員,擅長用誇張的言語和肢體表情動作,增加場面的喜劇氛圍。他有著優秀的舞台劇表演天賦,並將它應用到影視表演中來。
1997年,傑弗里·拉什憑借電影《閃亮的風采》拿到奧斯卡影帝,成為澳大利亞演員拿到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的第一人。多年活躍在大銀幕上,用實力演技成為好萊塢的黃金男配。除此之外,他還連續六年擔任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主席一職,成為澳大利亞影視圈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哈維爾·巴登飾演的薩拉查船長,他在《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中出場,是「沉默瑪麗號」的船長。作為壓軸出場的鬼魅海盜船長,他的恐怖兩面性令人生畏。在片中,薩拉查船長是恐怖邪惡的幽靈化身,正常的人形模樣在亡靈模式下會露出猙獰恐怖的一面,這也是這個大反派讓人記憶猶新的一點。
「海上屠夫」的稱號,讓薩拉查船長在海盜傳說中更添神秘色彩。他帶領窮凶極惡的亡靈船員,以清除加勒比海域的海盜為己任,成為海盜們的噩夢。他成為西班牙皇室的忠實急先鋒,與傑克船長有著深仇大恨,正反派的終極對決也使影片頗具看點。
哈維爾·巴登是一名西班牙演員,身上具有的西班牙血統讓他看起來顯得個性十足。粗獷有型的臉部輪廓和深邃的眼神,有著鬥牛士般的風度。在表演上,冷峻氣質讓他在出演反派角色時獨具一種莫名的震懾力,也讓他經常獲得最佳反派的殊榮。
2008年,憑借在電影《老無所依》中的精彩表現,哈維爾·巴登拿到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這也是對他這么多年來視表演藝術為信仰的一種肯定和鼓勵。哈維爾·巴登的精湛表演技藝,來自他對表演的尊重和執著追求,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英國男星奧蘭多·布魯姆飾演的威爾·特納,後來成為「飛翔的荷蘭人」號的新任船長。他的身份本是海盜之子,只是他本人不知情,因幼時海上被劫,所以他對海盜恨之入骨。從《加勒比海盜》到《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威爾·特納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同時也伴隨著身份的轉變。
奧蘭多·布魯姆與威爾·特納這個角色的契合度還是挺高的,無論是在年齡還是氣質上。年輕的威爾與伊麗莎白一見鍾情,對愛情忠貞,跟隨傑克船長完成了多次海盜冒險旅程,逐漸成熟起來,還成為了一名海盜。最後在第五部中破除詛咒與伊麗莎白和孩子團聚,算是該系列中結局最為圓滿的角色。
奧蘭多·布魯姆是屬於那種帥氣特別有魅力的一類演員,顏值高過演技,魔戒三部曲中瀟灑帥氣的精靈王子常常為人津津樂道。其實,奧蘭多的演技和實力還是有的,只不過剛開始出道即巔峰,起點太高想要超越也並非易事。
這些年,奧蘭多·布魯姆的演藝事業也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的狀態,但他的顏值依然在線,由帥氣變為一種成熟穩重之美。加勒比海盜系列中他正直勇敢的表現,古典氣質也通過威爾這個角色表現了出來。只不過,當年拒絕《加勒比海盜4》跑去開公司當製作人始終讓人想不通,這也讓他很難恢復往日的輝煌。
伊恩·麥柯肖恩飾演的黑鬍子船長,只是在《加勒比海盜4:驚濤駭浪》作為單集反派登場過,是臭名昭著的「安妮女王復仇號」的船長。作為典型的反派角色,黑鬍子船長視傑克船長為死敵,二者勢不兩立。
貪得無厭,作惡多端成為黑鬍子船長的特點。伊恩·麥柯肖恩飾演的這個角色據說具有人物典型, 歷史 上也有確有其人一說,但作為海盜神話里的一個傳奇人物,多行不義只會落得悲慘的下場,最後被傑克船長除掉。
伊恩·麥柯肖恩在好萊塢可以算得上是一名資深演員,現在已經78歲了,出演過不少電影和電視劇。乍一看,很多人覺得他和阿爾帕西諾很像,年輕時候的酷帥到年近八旬時依在,老當益壯的他雖然現在演戲的機會不多,但是作為演員,他的演藝生涯足夠精彩。
既能夠因為出色演技拿到金球獎最佳男主角,也能憑借磁性的嗓音為動畫片擔任幕後配音演員,國內觀眾熟知的《功夫熊貓》就是他擔任配音演員的作品。超酷的嗓音和酷帥的大叔外形,讓他成為受人尊重的男演員。
周潤發在《加勒比海盜3:驚濤駭浪》中出場,他飾演的角色是新加坡海盜頭目嘯風。這個角色被塑造成一個臉部布滿刀疤,光頭形象,面相敵視且喜怒無常的人,雖然戲份不多,但是從周潤發的造型、衣著打扮和場面的氣勢,看出他對好萊塢商業大製作電影中所飾演角色嫻熟的駕馭能力。
片中嘯風在世界海盜大會中的亮相,威嚴之中透露些許溫情。對於整個電影系列來說,這個角色著墨不多,對整部劇情的推動作用有限,所以演繹起來發揮的餘地很大。要不是從演員表中找到周潤發的名字,從電影里很多人很難第一眼認出是他。
周潤發作為內地觀眾熟知,且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的華語電影男星,出演的影視作品很多人耳熟能詳,他也出演了不少經典的電影角色。在國內,影迷們親切稱他為「發哥」,他在整個影視圈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巨星。
最近這幾年,周潤發接演了好幾部大製作的商業電影,人氣在國外也是一路走高。作為演員,他兢兢業業,打磨演技進入了學無止境的程度;作為普通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異常穩重低調,給喜歡他的粉絲留下很好的印象。多嘗試一些國際化的角色,對周潤發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